《冀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山行》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山行》教学设计.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YOUR LOGO原 创 文 档 请 勿 盗 版冀教版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之山行教学设计教学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山行是晚唐诗人杜牧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描绘了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构成了一幅优美的山林秋色图。这首诗不同于一般文人对秋悲凉、萧索的描绘,诗人把“霜”这一物象与枫叶放在一起,形成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热烈。客观的景带着诗人主观的情“寒山”带着凉意,“石径”弯弯曲曲伸向远方,可见山行不容易;白云飘浮处有几户“人家”,暗含那是诗人借宿歇息之处;“枫林晚”是夕阳下的枫林景色,说明天色已晚,诗人更应继续赶路,为何“停车”,一个“爱”字道出因由
2、,“坐”当“因为”讲;前三句都为第四句做铺垫,“霜叶红于二月花”突显秋日山林的生机勃勃。“于”是“比”的意思,“霜叶”比二月花还要红艳,不仅仅说明枫叶色彩的鲜艳,更突出枫叶耐寒,经得起风霜的考验。这是一首秋的赞歌,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本诗有教学价值的内容是:1.解释重点词语,理解诗义,诵读诗文。2.由诗举象,透过文本,在脑中形成山林秋景图。3.由“爱”入情,体味秋之赞歌、诗人情怀。4.感受不同的秋,抒发个人感受。教学对象分析我班学生已经明确了预习的基本任务,能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词语的意思,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进入二年级后,学生开始具备定
3、向预习能力。教师设计预习要求,课前学生根据要求,已完成以下预习:1. 了解杜牧,知道“大杜”、“小杜”分别指的谁;2. 自读山行,学习本诗中两个生字“径”、“斜”,做到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理解字义;3. 有节奏的朗读古诗,在疑问处做上标记;4.思考这首诗写的哪个季节,找出相关依据。根据文本特点,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学习中可能存在的困难是:1.学生对“停车坐爱枫林晚”中“坐”的理解;2.学生不善于品读文字,很难品文字中所传达的作者的感情。教师自我分析教师熟悉课标对本学段的要求,能根据课标要求并结合教材文本特点及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合宜的教学目标;能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有针对性的,能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的
4、预习作业;能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下,给予学生必要帮助和支持;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课外阅读指导。教学方法分析根据学生年段特点、本课学习需要,在教学中以诵读引领学生感悟诗境,感受诗情,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学生创作中品味诗文,并辅以必要的电教手段,让学生在读中赏景,在读中感受秋日山林的生机勃勃,感受诗人豪爽向上的精神。教学目标1.正确、有节奏、充满感情的诵读山行,理解“坐”的意思。2.在读中,感受秋日山林的美景,在脑中勾勒出山林秋景图,并用自己的话作介绍。3.在读中,感受秋日山林的生机勃勃和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4.感受秋可以带给人不同感受,写一写秋带给自
5、己的感觉。教学重难点重点:感受秋日美景,用自己的话介绍山林秋景图。难点:品读“霜叶红于二月花”,感受诗情。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布置预习作业,制作课件学生准备:完成预习作业:1. 了解杜牧,知道 “小李杜”分别指的谁;2. 自读山行,学习本诗中两个生字“径”、“斜”,做到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理解字义;3. 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在疑问处做上标记;4.思考这首诗写的哪个季节,找出相关依据。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运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1、揭示课题。2、导入:有人说“秋”是美的,秋高气爽,晴空万里;有人说“秋”是萧瑟的,秋风吹起,落叶飘零。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对相同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在你眼
6、中秋天是怎样的呢?3、这首诗的作者是,关于杜牧你有哪些了解?1、说说从诗题中了解到的内容。2、说说你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样的?3.对杜牧的了解1.出示课题PPT: 2出示PPT:你眼中的秋天是怎么样的?3. 出示PPT:杜牧笔下的秋天是什么样的?4.出示PPT:作者简介1、从解读诗题初步了解本诗所写内容。2、杜牧是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人称“小杜”,有别于杜甫。学生学诗,有必要了解诗人。二、初读正音,把握节奏,读出味道。1、请学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第一遍读准字音,把诗读的字正腔圆;第二遍注意停顿,把诗读的有节奏。2、指名朗读。(1)读准字音,注意诗中两个生字的读音(2)有节奏的读诗,指出停顿4-3
7、(3)读出诗的味道:a.你从哪一句、哪一个字读出了季节?读出了诗人什么感情?(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爱)b.诗人爱什么?c.你从哪里看出了诗人爱“枫林晚”?d诗人因为爱“枫林晚”才停下了车,哪个字是“因为”的意思?e再读古诗,读出喜爱之情。1、学生按要求读诗。2、学生读诗(1)一生读诗,指出生字“径”、“斜”;再指名读诗,说出“径”的意思,给“径”组词。(2)一生读诗,学生试着说一说停顿处,并在书中标示;指名读、齐读。(3)读诗句,读出喜欢、喜爱之情。从停下车体会作者非常喜欢枫林晚景,理解“坐”的意思,并写在书上。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古诗,读出诗的味道。5.PPT初读感知:原诗6.PPT:再读识字
8、1、诗的诵读是有层次的,从读准字音,到读的有节奏,再到读的有味道,层层深入。学生只有多读,才能进入诗文之中感受诗情。2、在初读时,读准生字读音,理解字义,有助于学生整体理解诗义。再读时,读的有节奏,让学生明确七言诗常用的停顿方式有4-3,为学生读诗提供必要的方法指导。三读时,读的有味道,由“爱”入手,初感诗人情感。“坐”的理解融在诗句之中,落笔写出意思,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三、品读古诗,举象悟情,整体诠释。1、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根据学生回答PPT呈现: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2、由景感受诗情你能用一个词或者几个词说一说诗中的某一景色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理解“生”,
9、比“深”贴切,思考:能不能把“生”换成“深”?“于”是“比”的意思,思考能不能把“霜叶红于二月花”改成“霜叶红如二月花”?3、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义。a让我们一路与诗人同行,轻吟古诗1、默读古诗,看插图,思考画面中都有哪些景色。2、从“寒山、石径斜”感受山路绵长,路途遥远;从“白云生处”、“人家”体会作者要继续赶路,才能借宿休息;从“枫林晚”感受作者喜爱之情;从最后一句感受秋天山林的生机勃勃,从红“于”感受枫叶色彩红艳,经得起风霜的考验,表露诗人内心世界。3、理解诗义a.齐读古诗b.用自己的话介绍山林秋景。7.PPT:重点词句8、PPT:整体感知9. PPT:学生介绍山林秋景时,PPT呈现山行
10、诗文及插画。10. PPT:整体感知-鉴赏诗歌中的词语11. PPT: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1、这是一首写景诗,学生从诗中要“观景”、“赏景”,借助读诗和看课文插图,帮助学生建立相关物象。2、诗人眼中的景,带着诗人的主观情感,因此,要从景中感受诗人的情。品读关键词,是重要的方法。3、诗要整体把握,理解诗义不是逐字逐句翻译,让学生用自己的话介绍山林秋景,是对诗义更好的诠释。四、吟诵“爱”情,感受“悲”情,抒发感情。1、读诗,感受“爱”情。2、师:小杜的山行是一首秋的赞歌,透着诗人对秋景的喜爱。刘禹锡和黄庚也写过秋,你读出了什么情?3、课后作业: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断或诗。4、读诗,结束新课。1、学生吟诵古诗。2、体会“秋”的悲情,从诗刘禹锡秋词,黄庚临平泊舟谈自己读出读出的感情。3、学生吟诵全诗。12.PPT:学生读诗,归纳总结。13.PPT出示诗刘禹锡秋词,黄庚临平泊舟14.PPT出示:课后作业。1、秋在多数文人的眼里是悲凄的,让学生透过文字去感受不一样的“秋”情、秋爱,是有必要的。2、“情动而辞发”,学生眼里的秋也带着不同的色彩、不同的感情。教学板书山行霜叶红于二月花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