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_重点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免疫学_重点总结.doc(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YOUR LOGO原 创 文 档 请 勿 盗 版精品学习资料精品学习资料第一章免疫学概论1、免疫: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异己”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异物,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的功能。(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身与异己物质,并通过免疫应答排除抗原性)2、机体的免疫功能: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寄生虫等)及其他有害物质。(超敏反应 /免疫缺陷病) ;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由基因突变而发生的肿瘤细胞以及衰老、凋亡细胞。免疫监视功能低下,可能导致肿瘤的发生
2、和持续性病毒感染。(恶性肿瘤) ;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一般情况下,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细胞不产生免疫应答,称为免疫耐受。 (自身免疫病) 。3、适应性免疫应答可分为三个阶段:识别阶段: T 细胞和 B 细胞分别通过TCR 和 BCR 精确识别抗原,其中T 细胞识别的抗原必须由抗原提呈细胞(APC )来提呈;活化增殖阶段:识别抗原后的淋巴细胞在协同刺激分子的参与下,发生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产生效应细胞(如杀伤性(如抗体、细胞因子等)和记忆细胞;效应阶段:由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清除抗原。T 细胞)、效应分子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1、免疫系
3、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分子免疫细胞中枢骨髓 胸腺法氏囊 ( 禽类 )外周脾脏 淋巴结黏膜相关相关分子皮肤相关淋巴组织膜型分子TCR BCRCD分子粘附分子MHC其他分泌型分子免疫球蛋白 补体分子细胞因子干细胞系淋巴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其他 AP(C 树突状细胞、内皮细胞)其他免疫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血小板、红细胞等)2、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筛选与成熟的场所。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是成熟淋巴细胞(B 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淋巴细胞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后启动初级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T、3、 *( n)淋巴细胞归巢: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
4、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其分子基础是淋巴细胞表面的归巢受体与内皮细胞表面相 应黏附分子血管地址素的相互作用。4、 *( n)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其生物学意义:使淋巴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的分布更趋合理;淋巴组织可不断的得到新的淋巴细胞补充,有助于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利于细胞识别、捕获抗原,传递免疫信息, 从而产生免疫应答,增强免疫效应。第三章抗原1、( n)抗原( Ag ):是指能与T 细胞、 B 细胞的 TCR 或 BCR 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5、抗原一般具备两个特性:免疫原性:即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抗原性:即抗原与其所诱导产生的抗体 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欢迎下载第 1 页,共 13 页精品学习资料精品学习资料2、几个概念: (1)免疫原:又称完全抗原,是指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 2)半抗原:又称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半抗原若与大分子蛋不完全抗原,即只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3)表位:是与TCR / BCR本单。( 4)载体:是使半抗原变成完全抗原的物质,决定了抗原分子的免疫原性。白质或非抗原性的多聚赖氨酸等载体交联或结合也可以成为完全抗原。)3、异物性:抗原免疫原
6、性的本质是异物性。抗原与机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异物性越强,免疫原性就越强。如病原微生物、血型抗原、HLA 、精子、眼晶体蛋白等。4、特异性:抗原的特异性是指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及其与应答产物发生反应所显示的专一性,即某一特定抗原只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且仅能与该抗体或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是存在于抗原分子中的抗原表位。(是免疫应答中最重要的特点,是免疫学诊断和免疫学防治的理论依据。)(抗原表位: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集团,又称抗原决定簇。是与TCR、 BCR 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抗原结合价:抗原分子上
7、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表位的总数称为抗原结合价。)5、抗原的种类: ( 1)根据诱生抗体时需否Th 细胞参与分类: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 ):刺激 B 细胞TI-Ag ):刺激机体产生产生抗体时依赖于T 细胞辅助,又称T 细胞依赖性抗原。胸腺非依赖性抗原(抗体时无需T 细胞的辅助,又称T 细胞非依赖性抗原。分为TI-1Ag 和TI-2Ag , TI-1Ag具有 B 细TI-Ag胞多克隆激活作用,成熟或未成熟成熟 B 细胞。B 细胞均可对其产生应答,TI-2Ag 表面含多个重复B 表位,仅能刺激TD-AgB 细胞和 T 细胞表位 必需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多种有TI-Ag重复 B 细胞表位 无
8、需体液免疫IgM无组成T 细胞辅助 免疫应答类型 抗体类型免疫记忆( 2)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异嗜性抗原:为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异种抗原:指来自于另一物种的抗原性物质。如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植物蛋白、动物免疫血清等。同种异型抗原:指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所存在的抗原,又称同种抗原或同种异体抗 原。如血型抗原、组织相容性抗原。自身抗原:可诱导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自身成分。独特型抗原: TCR 、BCR 或 Ig 的 V 区所具有的独特的氨基酸顺序和空间构型,可诱导自体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这些独特的氨基酸序列所组成的抗原表位称为独特型(Id ),Id 所诱生的
9、抗体称抗独特型抗体(AId )。( 3)根据抗原是否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分类:内源性抗原:在抗原提呈细胞内新合成的抗原。如病毒蛋白、肿瘤抗原等。外源性抗原:来源于抗原提呈细胞外的抗原。如吞噬的细胞或细菌等。( 4)其他分类:天然抗原和人工抗原,颗粒性抗原和可溶性抗原,蛋白质抗原、多糖抗原和多肽抗原,移植抗原、肿瘤抗原、变应原、过敏原及耐受原等。6、 * 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 K )( 1)超抗原( SAg ):某些物质,只需要极低浓度(110ng/ml )即可激活2 20 T 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这类抗原被称为超抗原。( 2)佐剂: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
10、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 3)丝裂原:又称有丝分裂原,可导致细胞发生有丝分裂,可激活某一类淋巴细胞的全部克隆,是一种非特异性的淋巴细胞多克隆激活剂。欢迎下载第 2 页,共 13 页精品学习资料精品学习资料第四章免疫球蛋白1、抗体( Ab ):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是B 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糖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通过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体液免疫功能。2、* 免疫球蛋白 ( Ig):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前者主要存在于血液及组织液中,具有抗体的各种功能;后者构成可分为分泌型 ( sIg)和膜型 (mIg
11、)。B 细胞膜上的抗原受体。3、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Y 型结构, 由两条相同的重链及两条相同的轻链,以 -S-S-相连的四肽链结构。(图P35)同一类 Ig,据其铰链区氨基酸组成和重链二硫键的数目、位置不同,将其分为不同的亚类。( 1)重链( H 链):分子量50 75kDa, 450-550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各类免疫球蛋白重链恒定区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不尽相同,据此可将免疫球蛋白分为5 类或 5 个同种型: IgA 、IgG、IgM、IgD、IgE ,其相应的重链分别为 链、 链、 链、 链、 链。( 2)轻链( L 链):分子量 25kDa,214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链和 链两种,
12、据此将Ig 分为 型和 链的功能无差异。型。 型有 1、 2、 3、 4 四个亚型。 每个 Ig 两条 L 链的型别总是相同的。两型 L不同种属生物体内两型L 链的比例不同(人 : 2: 1)( 3)可变区和恒定区:Ig 轻链和重链中靠近N 端氨基酸序列变化较大的区域,称为可变区(V 区),分C 区),别占轻链的1/2 和重链的1/4。分 V L 和 V H 。靠近 C 端氨基酸序列相对稳定的区域,称为恒定区(分别占轻链的1/2 和重链的3/4。分 CL 和 CH 。高变区(互补决定区) :V H 和 V L 各有 3 个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高度可变,称为高变区 ( HVR )或互补决定
13、区 (CDR ),分别用 HVR1( CDR1 )、HVR2( CDR2 )和 HVR3 ( CDR3 )表示,共同组成而发挥免疫效应Ig 的抗原结合部位,决定着抗体的特异性,负责识别及结合抗原,从( 4)铰链区:位于CH1 与 CH2 之间,含有丰富的脯氨酸,因此易伸展弯曲,能改变两个结合抗原的Y形臂之间的距离,有利于两臂同时结合两个抗原表位,而且易被木瓜蛋白酶、胃蛋白酶等水解,产生不同的水解片段。( 5)结构域: Ig 分子的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链都可以折叠为数个球形结构域,每个结构与一般具有相应的功能。 Ig 的二级结构是由几股多肽链折叠形成的两个反向平行的酸残基由一个链内二硫键垂直连接,可
14、稳定结构域,形成一个“ 蛋白折叠。具有这类独特折叠结构的分子统称为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片层,两个片层中心的两个半胱氨桶状”结构。这种折叠方式称为免疫球4、免疫球蛋白的其他成分:( 1) J 链:由浆细胞合成的富含半胱氨酸的多肽链,主要功能是将单体Ig 分并通过二硫子连接为二聚体或多聚体,2 个 IgA 单体由 J 链链接成二聚体, 5 个 IgM 单体通过二硫键相连,键与 Jl 链相连形成五聚体,IgG、IgD 、IgE 常为单体,无 J 链。( 2)分泌片 ( SP)又称额为分泌成分 ( SC):IgA( SIgA )分子上的一个辅助成分,具有保护由粘膜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含糖的肽链,是分
15、泌型SIgA 的铰链区免受蛋白水解酶降解的作用,并介导IgA 的转运。5、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 1)木瓜蛋白酶水解片段:水解部位在铰链区二硫键连接的两条H 链的近 N端,裂解为两个完全相同的抗原结合片段( Fab)(可与 Ag 结合, 为单价, 但不发生凝集反应或沉淀反应)和一个可结晶片段(Fc)(无抗原结合活性,是Ig 与效应分子或细胞相互作用的部位)。( 2)胃蛋白酶水解片段:水解部位在铰链区二硫键连接的两条H 链的近 C 端,裂解为F(ab) 2(两个 Fab 和铰链区)(可与 Ag 结合,为双价,可发生凝集反应和沉淀反应)和pFc(无生物学作用) 。6、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 1)
16、 IgV区的功能:识别并特异性结合抗原是免疫球蛋白分子的主要功能。分泌型Ig:与抗原结合后,在体内,具有中和毒素、阻断病原入侵、清除病原微生物等免疫防御功能;在体外,有利于抗原或抗体的检测和功能的判断;膜型Ig: BCR ,特异性识别抗原分子。欢迎下载第 3 页,共 13 页精品学习资料精品学习资料( 2) IgC可通过其区的功能:激活补体: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系统;结合Fc 段与表面具有相应受体的细胞结合,产生不同的生物学作用:Fc 段受体: IgG、 IgA 、 IgE 抗体1)调理作用:指抗体如IgG的 Fc 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上的IgG Fc 受体结合,从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17、。2)( n)抗体依Fc 受体( FcR)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ADCC ):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如NK 细胞通过其表面表达的识别包被于靶抗原(如细菌或肿瘤细胞)上抗体的Fc 段,直接杀伤细胞。3)介导型超敏反应。穿过胎盘和黏膜:IgG 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可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的粘膜,是粘膜局部SIgA免疫的最主要因素。7、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 1)IgG:是血清和胞外液中含量最高的Ig,约占血清总Ig 的 75%-80%;是再次免疫应答产生的主要抗体,其亲和力高,分布广泛,是机体抗感染的“主力军”;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Ig,在新生儿抗感染免疫中起重要作用;可发挥激活补
18、体、调理作用、ADCC作用等;可与葡萄球菌蛋白A 结合,用于免疫诊断;某些自身抗体以及引起、型超敏反应的抗体也属于IgG。( 2)IgM :膜型:单体,是BCR 的主要成分,只表达mIgM 是未成熟B 细胞的标志;分泌型:主要存在于血液中,五聚体,是分子量最大的Ig,称为巨球蛋白;具有很强的抗原结合能力,抗原结合价为 5 价;激活补体的能力强于IgG;天然的血型抗体为IgM ;是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合成和分泌的抗体, 脐带血 IgM 升高提示胎儿有宫内感染;头部队”,可用于感染的早期诊断。是初次免疫应答中最早出现的抗体,是机体抗感染的 “先( 3) IgA :血清型:单体;分泌型:二聚体,是外分
19、泌液中的主要抗体类别,参与黏膜局部免疫,在局部抗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机体抗感染的“边防军”的自然被动免疫。;婴儿可从母亲初乳中获得SIgA, 为一重要( 4) IgD :分为血清型和膜结合型;胞仅表达mIgM ,成熟 B 细胞同时表达mIgD 构成 BCR ,是 B 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标志,未成熟B 细mIgM 和 mIgD ,活化的B 细胞或记忆B 细胞 mIgD 逐渐消失。( 5) IgE:血清中含量最少的Ig;亲细胞抗体,可引起型超敏反应;与机体抗寄生虫免疫有关。第五章补体系统1、补体( C)系统包括30 余种组分,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是一个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
20、系统。其活化产物具有调理吞噬、溶解细胞、介导炎症、调节免疫应答和清除免疫复合物等功能。存在于体液中,构成补体基本组成的蛋白质。2、补体系统的组成:补体固有成:如: C1 C9、 MBL 、 B 因子、 D 因子等存在于血浆中和细胞膜表面,通过调节补体激活途径中关键酶而控制补体活化强度和范围的蛋白分子。包括 H 因子、 I 因子、 S 蛋白、 C1 抑制物等补体调节蛋白:补体系统存在于不同细胞膜表面,与补体激活过程所形成的活性片段相结合介导多种生物学效应的受体分子。包括: 补体受体( CR ):CR1-CR5 、 C3aR 等3、补体激活:其过程是一系列扩大的连锁反应,激活途径主要有:-抗体(
21、IgM 、IgG1 、 IgG2 、 IgG3)复合物。激活条件:第一个(1)经典激活途径:激活物:抗原C1q 分子必须同时结合两个以上IgFc段的补体结合点,才能被激活,游离的抗体不能激活补体。( 2)旁路激活途径:激活物:某些细菌、内毒素、酵母多糖、葡聚糖。特点:识别自己与非己,补体效应重要的放大机制。( 3)MBL激活途径:激活物:病原体表面的糖结构,被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 )直接识别。激活途径:MBL结合细菌的甘露糖残基结合MBL 相关丝氨酸蛋白酶 水解C4 和(图P50)(MASP)C2欢迎下载第 4 页,共 13 页精品学习资料精品学习资料4、补体活化的共同末端效应(膜攻击阶
22、段):三条补体活化途径形成的C5 转化酶,均可裂解C5,继而通过系列的连接反应,形成C5b-C9 膜攻击复合物(MAC ),最终损伤靶细胞膜,致细胞崩解。C4b2b3bC5- C5a + C5bC3bnBb C6、 C7、 C8、 C9- C5b6789(MAC)补体攻膜单位:细胞膜表面的C3b5b 与 C6、C7 、C8 依次结合形成C5b678 复和物。该复和物诱发C9 在细胞膜表面共聚,形成膜表面的通道结构MACs ,造成胞膜的穿孔损伤。5、三条激活途径的共同点: ( 1)均需要激活物。 ( 2)均为级联反应, 每一步都产生扩大效应“滚雪球”。MAC溶解( 3)激活过程中均产生活性裂解片
23、段,介导重要的生物学功能。靶细胞。( 5)有某些共同的调节机制。( 4)有共同的末端效应6、三条激活途径的不同点比较项目激活物经典途径抗原抗体复合物MBL途径含甘露糖基的 病原微生物MBL 、 MASP ,旁路途径病原体表面成分 内毒素、酵母多糖等B 、D 、P 因子C2C9参与成分C1C9C3 转化酶C4b2aC4b2aC3bBbC3bBbC5 转化酶抗感染作用C4b2a3b特免效应阶段 感染中晚期C4b2a3bC3bBb3bC3bBb3b非特异性免疫 感染早期非特异性免疫感染早期7、补体的生物学意义:(补体系统可参与机体的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效应阶段表现为生理 (抗,微生物防御反应、
24、 免疫调节 )及病理性免疫应答(介导免疫病理的损伤性反应), 是体内具有重要生物学作用的效应系统和效应放大系统)(系统性红斑狼疮CR1)( 1)补体的生物功能:溶菌、溶解病毒和细胞的细胞毒作用:补体激活产生MAC ,形成穿膜的亲水性通道,破坏局部磷脂双层,最终导致细胞崩解。MAC 的生物学效应是:溶解红细胞、血小板和有核细胞;参与宿主抗细菌和抗病毒防御机制。调理作用:补体的调节吞噬作用是机体抵御全身性细菌和真菌感染的主要机制之一;免疫黏附作用:机体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的重要机制;炎症介质作用:1)C3a 和 C5a 被称为过敏毒素,它们可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C3aR 和 C5aR 结合,
25、触发靶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和其他血管活性物质,介导局部炎症反应;2) C5a 对中性粒细胞等有很强趋化活性,可诱导中性粒细胞表达黏附分子,刺激中性粒细胞产生氧自由基、前列腺素和花生四烯酸,引起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平滑肌收缩等。( 2)补体的病理生理学意义:( 1)机体抗感染防御的主要机制:旁路途经是最早出现的C3 活化途径; MBL途径将原始的、凝集素介导的防御功能与补体相联系,更显示补体作为固有免疫防御机制的重要性;补体经典途径在种系发生上出现最晚,它将非特异的补体与特异的适应性免疫相联系,成为体液免疫应答的重要效应机制。( 2)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免疫应答的诱导/免疫细胞增殖分化
26、/免疫应答效应/免疫记忆 )。 (3)与血液中其他级联反应系统相互作用(补体与凝血系统、激肽系统和纤溶系统等存在相互作用)。欢迎下载第 5 页,共 13 页精品学习资料精品学习资料第六章细胞因子1、细胞因子:是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细胞所产生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为生物信息分子,具有调节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促进造血,以及刺激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等功能。2、 * 细胞因子的产生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粒细胞以及其他非造血细胞(如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等)等;辅助性T 淋巴细胞( Th )是产生细胞因子最多的免疫细胞。3、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多为小分子(8 30kD
27、 )多肽;在较低浓度下即有生物学活性;通过结合细胞表面高亲和力受体发挥生物学效应;以自分泌、旁分泌或内分泌形式发挥作用;具有多效性、重叠性、拮抗性或协同性。5、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调节固有免疫应答;调节适应性免疫应答;刺激造血;促进凋亡,直接杀伤靶细胞;促进创伤的修复。6、 细胞因子受体:* 结构:均为跨膜蛋白,由胞膜外区、跨膜区和胞质区组成。分类: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受体、类细胞因子受体、类细胞因子受体、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和趋化细胞因子受体等。第八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1、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是脊椎动物某一染色体上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控制细胞间相互识
28、别、将抗原信息提呈给CD4+ 的T 细胞、调节免疫应答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在人类称为MHCHLA 基因或 HLA 复合体,其产物为也与免疫应答和调节有关。HLA分子或 HLA 抗原。目前已经证实MHC 不仅与移植有关,而且2、 *组成 MHC 的各种基因传统上分为I 类、 II 类和 III 类,晚近倾向于以两种类型加以概括:一是经典的 I 类基因和II 类基因,它们的产物具有抗原提呈功能,显示极为丰富的多态性,直接参与T 细胞的激活和分化,参与调控适应性免疫应答。二是免疫功能相关基因,包括传统的多种基因,它们主要参与调控固有免疫应答,不显示或显示有限的多样性。III 类基因,以及新近确认
29、的3、 HLA 与临床医学: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受者间的组织相容性,其中HLA等位基因的匹配程度尤为重要。强直性脊柱炎:HLA-B27抗原阳性率高达58%97% 。4、经典的MHCI类基因和II类基因:( 1)定位于小鼠第17 号染色体的H-2 ,长约 1500kb。其中I 类基因包括K 、 D、 L 三个座位,分布于复合体两侧。 II 类基因由四个座位组成,称为Ab 、Aa 、 Eb 和Ea,分别编码A 、 A 、 E 和 E 四种肽链。肽链A 和 A 形成异二聚体,称I-A 分子; E 和 E 形成异二聚体,成I-E 分子。在A 和 E 前面均加字母I,代表其编码基因坐落在H-2
30、复合体的免疫应答区即I 区。( 2)HLA 基因复合体位于人第6 染色体短臂上,全长3600kb,224 个基因座位, 128 个功能基因。经典的 HLAI 类基因集中在远离着丝点的一端,按序包括B 、C、A 三个座位,产物称作I 类分子。 I15 号染色体。HLA类基因仅编码I 类分子异二聚体中的重链,轻链为 2 微球蛋白 ( 2-m),其编码基因位于第II 类分子由II 类基因编码,II 类基因在复合体中靠近着丝点,结构较为复杂,顺序HLAHLAHLA由 DP、DQ 、和 DR 三个亚区组成。每一亚区又包括了两个或以上的功能基因作为,分别编码分子量相近的 链和 链,形成DR-DR 、 DQ
31、 -DQ 、 DP -DP 三种异二聚体。 (*HLAI 类和 II 类等位基因产物( HLA分子)的表达具有共显性特点,即同源染色体对应座位上的两个等位基因皆能得到表达,因而一个免疫细胞的表面通常可以检测到分别来自父母双方六对共12 种HLA-IHLAI 类和 II 类等位基因分子即 HLA抗原。 HLA- 类基因:包括因:包括DP、 DQ 、DR 三个亚区,编码A 、 B 、C 三个座位,编码类分子的重链。HLA- 类基)(图 P77)HLA- 类分子。类基因:编码补体分子。HLA-欢迎下载第 6 页,共 13 页精品学习资料精品学习资料HLA抗原类别肽结合结构域表达特点座位分子结构组织分
32、布功能识别和提呈内源性抗原所有有核细胞表面 链 45kDI 类A、 B、 C肽,与辅助受体CD8结合, 1+2共显性 2-m12kD对 CTL的识别起限制作用识别和提呈外源性抗原APC、火化的细胞 链 35kD 链 28kDTII类DR、 DQ、 DP肽,与辅助受体CD4结合, 1+1共显性对Th 的识别起限制作用第九章B 淋巴细胞1、 *B 淋巴细胞,由哺乳动物骨髓或鸟类法氏囊中的淋巴样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成熟B 细胞主要定居也是重要的抗原提于外周淋巴器官的淋巴小结内。B 细胞不仅能通过产生抗体发挥特异性体液免疫功能,呈细胞。 B 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中的分化发育过程中发生的主要事件是功能性的
33、表达和自身免疫耐受的形成。B 细胞(抗原) 受体( BCR )2、等位排斥: B 细胞只表达一条染色体上的轻链或重链基因,先表达基因将抑制另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同种型排斥:一个克隆的轻链的表达存在排斥。B 细胞只能表达一种轻链。即在合成抗原识别受体时只表达一种轻链,即两种3、 *抗原识别受体多样性产生的机制:( 1)组合造成的多样性:抗原识别受体的胚系基因以众多的V 、D 、J 片段成簇存在,当发生V 、( D)、J 基因片段重排时,只能分别取用众多V 、( D)、 J 基因片段中的1个,因而可以产生众多V 区基因片段组合。 ( 2)连接造成的多样性:Ig 各基因片段之间的连接往往并不准确,有
34、插入、替换或缺失核苷酸的情况发生,从而产生新的序列,称为连接多样性。( 3)体细胞高频率突变造成的多样性:是在已成熟B 细胞即已完成V 基因重排的基础上发生的,而且发生在抗原刺激后区的 CDR 区上的点突变, 还可导致抗体的亲和力成熟。外周淋巴器官生发中心的B 细胞,主要是发生在V4、 *B 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中的分化发育:( 1)祖 B 细胞:早期祖细胞,其重链可变区基因D-J 开始重B 细胞受排;( 2)前 B 细胞:经历大前B 细胞和小前B 细胞(其轻链基因发生V-J 重排)两个阶段,前体由 链和替代轻链( 5 和VpreB)所组成;( 3)为成熟B 细胞:可以表达完整mlgM ;( 4
35、)成熟 B 细胞:可以同时表达mlgM 、mlgD ,离开骨髓。5、 *B 细胞中枢免疫耐受的形成:克隆清除:未成熟细胞表面表达的与骨髓中的自身抗原结BmIgM合,会导致该细胞的凋亡。受体编辑:的再次重排,合成新的轻链。无能: 后对抗原刺激不应答。mIgM 对自身抗原的识别导致mIgM 与自身抗原的结合引起RAG 基因重新活化,发生轻链VJmIgM 表达下调,进入外周淋巴器官6、 B 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1) B 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是和结合 Ag(能结合特异性抗原)细胞表面最主要的分子,包括BCR: 胞膜免疫球蛋白(mIg)识别B。未成熟的B 细胞仅为mIgM ,成熟的B 细胞为 m
36、IgM及 mIgD ,分化为浆细胞后不表达Ig; Ig (CD79a)/Ig (CD79b) 传递抗原刺激信号。Ig- /Ig-其胞质区含有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通过募集下游信号分子,转导特异性抗原与结合所产生的信号(负责将BCRBCR的特异识别信号传入细胞内,还参与Ig 从胞内向胞膜的转移)。( 2)B 细胞共受体: CD19 、CD21 、CD81 :加强 BCR 信号的传递。 CD19 胞质区可传递活化信号。CD21(CR2) :即 CR2,可结合C3d, C3d是补体 C3 活化后的片段。 CD81:与 CD19 交联。( 3)协同刺激分子:抗原与B 细胞的 BCR 结合,所产生的信
37、号经由CD79a/CD79b 转导至细胞内。此即欢迎下载第 7 页,共 13 页精品学习资料精品学习资料激活 B 细胞的第一信号。但TD-Ag 激活 B 细胞还需要第二信号,即细胞给予的协同刺激信号。这个CD40:属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Th信号主要由Th 细胞和 B 细胞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产生。家族,组成性地表达于成熟B 细胞。 CD40 的配体( CD40L 即 CD154 ),表达于活化T 细胞。CD40 与 CD80CD40L 的结合是B 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对于 B 细胞分化成熟和抗体产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B7.1)和 CD86 ( B7.2):在静息 B 细胞不表达或
38、低表达,在活化B 细胞表达增强,其相应的受体是表其他黏附因子。达于 T 细胞上 CD28 和CTLA-4 ,提供T 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 4)其他表面分子:CD20 :调节B 细胞增殖与分化,B 细胞特异性标志。CD22 :胞浆含ITIM基序,负调节CD19/CD20/CD81 。 CD32 :负反馈调节B 细胞活化及抗体的分泌。7*B 淋巴细胞的亚群: ( 1) B-1 细胞:表面标记:CD5 ,分布:腹腔、胸腔、肠壁固有层,功能:参与固有免疫。免疫应答特点:多反应性:指多种不同抗原表位结合的现象。产生B 细胞抗原受体或其所产生的抗体,以相对较低的亲和力与IgM 为主的低亲和力抗体。自发分
39、泌针对微生物脂多糖的天然抗体。无免疫记忆。 ( 2) B-2 细胞:产生各类(亚类)特异性理及呈递,分泌细胞因子调节免疫应答。Ig,作为抗原提呈细胞对抗原进行加工处8、 B 淋巴细胞的功能:( 1)产生抗体介导体液免疫应答:中和作用: 某些针对病原体的抗体,可阻断病原体与靶细胞的结合,称为抗体的中和作用;调理作用:抗体与病原体表面结合,其Fc 段又可与吞噬细胞表面的Fc 受体结合,将病原体带至吞噬细胞处,使之易被吞噬,称为抗体的调理作用;参与补体的溶细胞或溶菌作用:IgG 和 IgM 抗体结合细胞或细菌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最后形成攻膜复合物( MAC ),导致细胞或细菌的溶解;(n) AD
40、CC 。( 2)提呈可溶性抗原:活化 B 细胞表达的CD80 和 CD86 ,在B 细胞提呈抗原过程中充当协同刺激分子,与 T 细胞表面CD28 分子结合为T 细胞活化提供第二信号。B7.1( CD80 ),特别是B 细胞并不组成性表达协同刺激分子,但在多种微生物组分大小的诱导下可表达提呈可溶性抗原。B7.2( CD86 ),这表明只有活化B 细胞才能第十章T 淋巴细胞1、 *T 淋巴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淋巴样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具有高度的特异性,介导适应性细胞免疫应答,在胸腺依赖抗原(TD-Ag )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中其总要的辅助作用。T、B 细胞分化、发育过程是克隆和TCR 、 BCR
41、 基因重排,形成功能性B 细胞克隆的总和) 。 T 细胞库和TCR 、BCR 及 T 细胞库、 B 细胞库的过程(机体所有T 细胞B 细胞库每个T 细胞和 B 细胞克隆通过TCR 、 BCR 特异性识别抗原。赋予免疫系统可识别周围环境中几乎所有抗原的潜力。2、 *依据 CD3 以及辅助受体入胸腺淋巴细胞样干细胞不表达CD4 和 CD8 的表达,胸腺中的T 细胞可分为三个阶段:双阴性阶段:进CD3、CD4 及 CD8 的三阴性细胞( TN ),进而进入CD3 low 、CD4 -、CD8 -CD4 +CD8 +双阳性细胞(双阴性细胞( DN )。双阳性阶段:DN 细胞分化为DP)。单阳性阶段:D
42、P 细胞分化为CD4 +CD8 -或 CD4 -CD8 +的单阳性细胞。3、 T 细胞在胸腺发育过程中最核心的事件是获得功能性TCR 的表达、 自身MHC 限制以及自身免疫耐受的形成。 T 细胞发育中的重要事件:功能性的表达;阳性选择;阴性选择。TCR( 1) T 细胞发育过程中的阳性选择:T 细胞发育进入双阳性阶段时开始表达CD4+CD8+ (DP ),CD3 表达水平逐渐升高。在胸腺皮质中,同胸腺上皮细胞表面的抗原肽-MHCI 类分子复合物或抗原肽-MHCII类分子复合物以适当亲和力发生结合的DP 细胞可继续分化为单阳性(SP)细胞,其中与I 类分子结合的DP 细胞 CD8 表达水平高,C
43、D4 表达水平下降直至丢失,而与II 类分子结合的DP 细胞, CD4 表达水平欢迎下载第 8 页,共 13 页精品学习资料精品学习资料高, CD8 表达水平下降最后丢失;不能与抗原肽I/II类分子发生有效结合或结合亲和力过高的-MHCDP细胞在胸腺皮质中发生凋亡,凋亡细胞占细胞的 95%以上,此过程为胸腺的阳性选择。DP( 2) T 细胞发育过程中的阴性选择:经阳性选择的DP 细胞存活, 进一步分化为SP 细胞, 使 T 细胞获得了在识别抗原过程中自身MHC限制能力。 SP 细胞在皮髓质交界处及髓质区,与胸腺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表面自身抗原肽-MHC I/II类分子复合物发生高亲和力结合者,则被删除,以保证进入外周淋巴器官的 T 细胞库中不含有针对自身抗原成分的耐受的主要机制。T 细胞,此过程为胸腺的阴性选择,也是T 细胞获得中枢免疫4、细胞的表面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