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案--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24335880 上传时间:2022-07-0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62.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案--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案--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案--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案--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标要求】1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重点知识】考点1 选官制度1汉代的察举制选官依据:乡里清议、德(孝廉)才兼备选拔权力:从中央掌握到世家大族控制2九品中正制时间:曹魏创立,隋朝废除选官程序:中央委任中正官对各地人才进行等级评定,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选拔标准:初创时期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西晋时期演变为主要看重家世。作用: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导致阶层固化。3科举制原因:门阀士族衰落,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特点:自由报考、分科考试、差额录取创立: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

2、科举制度形成发展: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影响: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加强了中央集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近代阻碍了社会进步【总结提升】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朝代选官制度选官标准演变趋势夏商周世卿世禄制血缘选拔标准:由血缘、家世演变为才能。 选拔方式:由世袭、推荐演变为考试,趋向公平。 选官权力:从地方收归中央,体现中央集权的加强。战国至秦军功爵制军功两汉察举制德才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门第隋唐至清科举制才学考点2 三省六部制1历史沿革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

3、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确立:隋文帝时,三省六部制正式确立发展:唐太宗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完善:后设立宰相议事场所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使工作效率得到提高。2特点: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三省呈现一体化趋势。3职能、运行机制考点3 赋税制度1汉代的赋税制度:田租较轻,人口税和更赋(代役税)很重。2魏晋时期:租调制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和租调制3唐朝的赋税制度唐前期:租庸调制,除租、调外,可以以“庸”代役(缴纳绢或布)唐中后期:两税法原因天宝年间,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目的解决政府财政困难实施780年,唐德宗接受

4、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内容征税标准: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征税项目: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征税时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征收。影响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总结提升】比较租庸调制和两税法【合作探究】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征税标准:以人丁为主以财产为主征税内容:实物货币税收种类时间:税收种类简化,时间定时人身控制: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课堂小结】【同步练习】12020浙江卷 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

5、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 )A相权有所分散 B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C“外朝”参议要政 D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解析:A项正确;材料不能推断参与决策的官员是贵族身份,无法体现出贵族化趋势, B项错误;政事堂是唐朝中央中枢机构,并非“外朝”, C项错误;材料介绍政事堂官员的组成,没有涉及决策过程,D项错误。22020山东卷 下表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 )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D对朝廷内部权力进行再分配解析:选D项; “正式参与朝政决策”并非“

6、逐渐控制了决策权 ”,A项错误;B项所述是宋代,与材料所述时间“唐代”不符,错误;材料主旨是“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并非“三省六部制”,C项错误。32018全国卷 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的参政议政职能解析:C项正确,A、D两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可知官员的品级并未改变, B项错误。42019海南卷 五代时,有

7、人赞扬科举制度说,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他强调的是,科举考试( )A实现王公子弟与百姓的平等 B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C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 D促成了国家统一解析:C项正确;材料表明的是科举选拔的平等不是寒门和王孙的绝对平等, A项错误;科举制是促进阶层流动,不是改变社会结构, 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五代时”并结合所学可知国家处于分裂状态,D项错误。52022潍坊期末 有学者认为,三省六部制就是决策、审议和行政权各自独立,政令与施政相分离,在决策层面不是由哪一个部门单独负责,而是由三个省共同进行,三省长官共同组成朝廷决策班子。这说明三省六部制( )A加强了皇帝权威

8、 B巩固了中央集权C实现了民主决策 D有利于科学决策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三省分工明确,又互相牵制,共同决策,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性,故选D项。62022深圳期末 据新唐书记载,“(唐初)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代宗时,始以亩定税,而敛以夏秋”。这反映了两税法( )A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B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抑制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D促进了均田制的稳定发展解析:选B材料主旨是征税标准的变化,不能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兼并,排除C项;按亩交税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均田制的瓦解,排除D项。72022安徽“皖南八校”联考 北魏均田制规定:露田种植谷物,不得买卖;桑田种植桑榆枣树

9、,不须交还国家,可出卖一部分;受田的农户需交纳粮食和布帛。唐代均田制则要求口分田一般不得买卖,永业田可传子孙,一定条件下都可出卖;受田者交纳粮绢布麻。这说明( )A农民土地利益得到制度保障 B小农经济受到巨大破坏C魏唐时期社会贫富差距缩小 D土地兼并问题有效缓解解析:选A项,B、D两项错误;均田制可以缓解社会矛盾,但不能缩小贫富差距,C项错误。82022山东临沂期中考试 唐朝某一时期,“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这一政策的实施( )A增强了政府对土地的控制B缩小了征税对象和征税项目C适应了土地

10、制度变化的趋势D实行人丁财产并重的征税标准解析:选C项;唐朝的两税法减弱了政府对土地的控制,A项错误;唐朝的两税法扩大了征税对象,B项错误;唐朝的两税法是以财产为主、人丁为辅的征税标准,D项错误。92021江苏盐城二模 钱乘旦说:“无论什么国家,制度都要越完善越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注:如“参知政事”“参议得失”“参知机务”“专典机密”等)。据宋欧阳修新唐书百官志材料二玄宗时

11、,以中书省事务繁多、文书多雍滞,选用一些文人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诏书敕后正式改名为“翰林学士”,并特置学士院以安置。安史之乱后,“军国多务,深谋密诏,皆从中出”,被称为“内相”。宪宗元和年间,中书小吏滑涣,勾结知枢密刘光琦(宦官),“宰相议事有与光琦异者,令涣达意,常得所欲郑余庆与诸相议事,涣从旁指陈是非,余庆恕叱之,未几,罢相。”唐阙史卷下记云:“一日,枢密使(宦官)出至中书,奉宣与宰臣商量镇州事。”摘编自戴显群唐后期政治中枢的演变与唐王朝的灭亡(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期三省的职责和特点,分析唐初实行这一制度的意图。(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三省制在实际运行中的调整及其对三省制

12、产生的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三省制演变与唐朝兴衰之间的关系,并谈谈你对此的认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职责”,根据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三省之间相互合作,相互牵制;第三小问“意图”,结合所学知识从主要目的、根本目的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调整”,根据材料一信息“其后由是”概括;第二小问“影响”,以调整、变化的情况可以推导得出“三省地位下降,逐渐名存实亡”。第(3)问,第一小问“关系”,结合两则材料得出三省制的前期对唐朝的繁荣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唐朝后期三省的作用下降,对唐朝中后期社会走向衰落起到一定的消极作用;第二小问“认识”,从制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阐述。(1)职责: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特点:相互合作;相互牵制。意图: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和效率;巩固唐王朝统治。(2)调整:官员多任用低级官员或以他职兼宰相权职;三省长官不轻易授人;选用文人学士参与军政;宦官执掌枢密,参与决策。影响:三省地位不断下降;逐渐名存实亡。(3)关系:前期三省之间分工合作,对唐朝盛世有积极推动作用;后期不断被削弱和架空,对唐朝中后期的社会动乱有一定的消极影响。认识:社会发展离不开制度的稳定执行(围绕制度执行、保障等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