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鉴赏分类讲练(一)送别怀人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鉴赏分类讲练(一)送别怀人类.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课外古诗词常见题材鉴赏分类讲练(一)送别怀人类题材特征:古人在送别之际,往往设酒饯行,折柳送别,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常见标志: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等字样。常见意象“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常在送别诗中出现)。内容情感: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抒发对人生(面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感慨。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常见手法: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
2、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以乐景写哀情或反衬)。想象(也叫虚拟或虚实结合)。送别诗常借助想象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教材链接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渡荆门送别送友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习题训练(2019长沙)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共8分)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注释】赋得分题赋诗。这里分得的题目是暮雨,故称赋得暮雨。这是唐代诗人韦应物送别好友李胄时写的一首送别诗。楚江指长江。建业
3、今江苏南京。暮钟时敲暮钟的时候。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市。浦近岸的水面。含滋湿润,带着水汽。滋,润泽。散丝雨丝。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古诗常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本诗通过写雨江帆鸟树等景物,抒发了离别伤感之情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B.从景物状态看,动与静相结合。例如颔联中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C.从画面设置看,帆行江上,鸟飞空中,背景空阔;海门深,浦树远,背景深远。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D.从全诗意境看,经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并与诗人的情怀交织起来,营造了一望无际、豁然开朗的意境。E.从情感
4、表达看,尾联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把别泪和江面的雨丝交融在一起,委婉地表达出了内心的忧伤。2.请赏析颔联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中加点叠词的表达效果。(4分)1.BC 解析A项,没有抒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这是一首送别诗,抒发的是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D项,营造了一望无际、豁然开朗的意境不妥。从画面设置看,帆行江上,鸟飞空中,显其广阔;海门深,浦树远,显其邃邈,说其一望无际尚可,但整个画面无不笼罩在烟雨薄暮之中,又因送别无不染上离愁别绪,故说其豁然开朗不当。E项,不是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而是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不是委婉表达,而是直接表达。尾联相送情无限,直抒别情之无穷无尽;沾襟比散丝,把别泪和雨丝交
5、融在一起,既增强了情的形象性,又进一步加深了景的感情色彩,使得送别之情更为浓重。2. 漠漠冥冥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水汽迷茫和天色昏暗的景象,渲染出浓浓的离愁别绪,使感情更加缠绵浓重;同时也为诗歌增添了音韵美。 解析叠词在诗词创作中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形象性。诗中叠词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二是确切性。叠词既可以靠声,又可以摹色,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三是音乐性。叠词可使诗的音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2021四川省南充市)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共6分,每小题3分)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
6、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3.下列对诗歌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送别的环境景色,透着轻快明丽的气息。这里有山的青绿,有水的流转,一静一动,相映成趣。山的静默,水的远去,也暗示了离别的情景。B.颔联诗意转为议论,感叹今此一别,友人即万里游荡,无所归依,诗人对友人的担忧之情,溢于字里行间。C.尾联当离别真的来临时,也只能潇洒地挥一挥手,任凭这离群的马嘶鸣。马犹如此,人何以堪?全诗至此悠然而止,意蕴深远,令人回味不尽。D.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自然美和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4.本诗的颈联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都是经
7、典名句,请你比较这两联诗在情感上的异同。(3分)3.B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内容和表达技巧。“颔联诗意转为议论”错,“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运用的表达方式为抒情。4.相同点都表达了在离别时对友人的深厚情谊;(1分)不同点李诗主要表达“我”与友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对即将远行友人的担忧;(1分) 王诗主要劝勉朋友不要因离别而伤感,要心胸豁达,坦然待之。(1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并进行比较阅读。两首诗同为送别诗,李白诗中“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表达离别时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王勃诗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也表达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只是两首诗的格调不同,李白
8、诗句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借马鸣之声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略显悲凉。而王勃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是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意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这是两首诗歌的不同点。据此分析概括作答即可。【诗歌鉴赏】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诗人通过对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意。首联交代了告别的地点。颌联“此地一为别”笔锋陡转,将上联的诗情画意扯破,转为抒情。“孤蓬万里征”,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这两
9、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颈联写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尾联写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的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全诗感情真挚,令人回味无穷。送梁六自洞庭山作【唐】张说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注释】这是作者谪居岳州(今岳阳)的送别之作。梁六为作者友人潭州(今湖南长沙)刺史梁知微,时途经岳州入朝,遂有与诗人的相遇。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首句中的秋字,既
10、点明送别的季节,更重要的是借以表达愁情。B.孤峰虽不说是诗人自譬,但物必著我之色彩,因此,由峰之孤见人之孤,有意无意中当有此层含义。C.第三句由虚转实,由写景转抒情,以神仙不见接暗指人朝如登九重天,流露出一种难以追攀的莫名惆怅。D.尾句写友人的征帆已随湖水而去,暗合上句不可接,诗人心潮自是随湖水一样悠悠不息。6.日见孤峰水上浮一句中最有意蕴的是哪两个字?试作分析。(4分)5.C5.本诗字面似与送别相去甚远,实则寓情于景。首句写洞庭秋色,乃作者目送友人时所见,“秋”字情寓景中,点出诗人心中的凄凄之感次句写“孤峰”也反映了诗人在送别友人之后的孤独寂寞之情第三句由实写虚,流露出一种难以追攀的莫名的惆
11、怅第四句以心与湖水相比,表达对友人的不尽的思念之情如潮水一般悠悠不绝。6.最有意蕴的是“孤”“浮”两个字。“孤”字借写山的孤单,实写自己内心的孤单和悲凉“浮”字明写湖水的波动使人产生浮动之感,暗写自己谪居后飘摇不定的处境和茫然无绪的心境。诗人运用双关的手法既写景,又抒情。解析:6.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解答时要读懂句子并赏析精彩字词的妙处。“日见孤峰水上浮”的意思是成天看到的就是这孤独的君山漂浮在水中此诗句借景抒情,借“孤”字表达诗人孤独的心境.“孤”字一语双关.借写山的孤单,实写自己内心的孤单和悲凉“浮”字明写湖水的波动使人产生浮动之感,暗写自己谪居后飘摇不定的处境和茫然无绪的心境。送人东归温
12、庭筠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注释】汉阳渡湖北汉阳的长江渡口。郢(yng)门山 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即荆门山。7.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浩然离故关”,送别的情感在此陡然一振,原来友人此行,心怀浩然之气且有远大的志向。送别的场景顿时给人气象雄峻、格调健拔之感。B.额联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两句运用互文的手法,意为初日高风汉阳渡,高风初日郢门山。展示了巍巍高山、浩浩大江、飒飒秋风、果果旭日的辽阔雄奇的送别背景,但也更加烘托出离别之悲情。C.颈联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柏还写出了诗人一面目送归舟孤
13、零零地消失在天际,一面遥想江东的亲人正盼归舟从天际飞来的情境,这句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D.尾联何当重相见,楼酒慰离严诗人设想他日重逢之时的情形,这与李商隐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表达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7.B解析:B. 有误,“烘托出离别之悲情”错误,应是展示辽阔雄奇的境界,并以巍巍高山、浩浩大江、飒飒秋风、杲杲旭日,为友人壮行8. 这是一首送别诗,请结合诗句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诗人感情的变化。在首句以和”黄叶”和“荒戍”点染了离别的伤感之情,“清然”一词展示了友人心怀高远志向、离别的伤,尾联设想他日重逢之时的情境,闪现出对日后重逢的喜悦之情。解析(2)本题考查作者感情的把握。这
14、首诗逢秋而不悲秋,送别而不伤别。如此离别,在友人,在诗人,都不曾引起深切的愁苦。诗人只在首句稍事点染深秋的苍凉气氛,便大笔挥洒,造成一个山高水长、扬帆万里的辽阔深远的意境,于依依惜别的深情之中,回应上文“浩然”,前后配合,情调一致。结尾处又突然闪出日后相逢的遐想。论时间,一笔宕去,遥遥无期论空间,则一尽而收,从千里之外的“江上”回到眼前,构思布局的纵擒开合,是很见功底的。送梓州李使君【唐】王维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秒百重泉。汉女输幢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注释】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本诗是王维为送李使君入蜀赴任而创作,诗中大胆想象
15、友人为官的梓州山村的壮丽景象以及风俗民情。一夜雨一作一半雨树杪(mio)树梢。撞tng)布用樟木花(木棉)织成的布。文翁汉景帝末年的蜀郡太守,力主兴学,成绩斐然。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实写眼前送别之地的景物,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B.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紧扣蜀地山高林密、雨水充沛的特点,先描绘深山冥晦,千岩万壑中晴雨参半的奇景,再描绘出雨中山间道道飞泉悬空而下的意象。C.颈联叙写蜀中民风,是记事;尾联用典,以文翁拟李使君,官同事同,是记人。D.作者以欣羡的笔调描绘蜀地山水景物之
16、后,诗的后半首转写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10. 诗歌首联写梓州景色,被评家视为千古发端绝唱。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4 分)9.A10.首联的意思是万壑千山,到处都是参天大树,处处可闻杜鹃的啼鸣。运用夸张与想象的手法,从视觉、听觉两方面描写了李使君要去的蜀地雄奇壮阔景象,为下文抒发劝勉之情做铺垫。解析:9,A.作者想象李使君赴任之地的自然风光。所以“首联实写眼前送别之地的景物”错。10.赏析诗句。“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层峦叠绿的群山、无数险峻深邃的岩壑、高耸云天的林木,同时还有一片杜鹃热闹如沸的啼鸣,使万壑干岩为之振响。从手法上看,运用夸张与想象手法,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
17、置身期间,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这两句气象阔大,神韵俊迈,传神地描绘出一片雄奇壮阔的景象。从结构上看,为下文转写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和抒发劝勉之情蓄势。二、 课后练习送魏万之京李 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注释】魏万又名颢。上元初进士。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关城;指潼关。御苑皇宫的庭苑。这里借指京城。砧声捣衣声。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诗作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谊。B.首联作者先直抒胸臆,写魏万的离
18、开,后写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这种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巧妙。C.云山况是客中过照应第一句。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窦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他乡游子,于此为甚。D. 尾联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要抓紧时间成就一番事业。2.诗歌的颈联向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该联运用的艺术手法。1.B2.可任选一个角度拟人“催”字拟人,树色催寒,把树人格化,不是寒气使树变色,叶零落,而是树色把寒气催赶而来。视听结合树色的变化,是从视觉入手砧声,是从听觉入手。形象生动地营造了寒气逼人的气氛,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秋难抑,黯然神伤的情
19、绪。或者表达离别的不舍、伤感对朋友路途和京城生活的担忧、关切。解析:1.首联直抒胸臆错误,是尾联直抒胸臆。2.考查对诗歌词语的赏析。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一个“催”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然而诗人不用城关雄伟、御苑清华这样的景色来介绍长安,却只突出了“御苑砧声”,发人深想。魏万前此,大概没有到过长安,而李顺已多次到过京师,在那里曾“倾财破产”,历经辛酸。两句推想中,诗人平生感慨,尽在不言之中。“催寒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送
20、杜审言【唐】宋之问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注释】嗟悲叹。君指杜审言。江树杨柳。孙楚字子荆,西晋文学家,少负才气,盛气傲人,仕途坎坷。维舟停船。屈平屈原,战国楚人,著名文学家。龙泉剑又名龙渊剑,是中国古代名剑。丰城今江西丰城县,与杜审言的贬谪地吉州同属江西。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叙事写情,平坦直露,以嗟字贯穿全篇,真实地反映了诗人作此诗时的处境和心情,为全诗定下了凄伤哀怨的基调。B.领联后一句,选取江树这一意象,赋予人的情感,写出了现实中的分别情景,使送别二字有了着落,突显出诗人的情感
21、曲折起伏、波澜迭出。C,颈联以孙楚、屈原的身身世喻写友人的品性和遭遇,暗写友人杜审言的贬谪,并交代其行踪,沿途恰是前贤足迹所到之处。D诗人运用典故,用龙泉剑埋丰城的故事,暗示友人的贬所,最后以可惜来归结嗟字。4. 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答案】3.B4. 孤零寂寞之感。诗人卧病在家,人事隔绝,社会交往甚少,自不免孤零寂寞之感;惜别的伤感。“江树远含情”既有同知己离别而怅惘,又为故人被贬而感伤;慨叹,“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由友人被贬而感慨室海沉浮,宠辱无常;以龙泉剑喻友人,表达对友人才能的赞美及怀才不遇的感慨,同时,寄寓友人以希望。解析:3.本题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与分
22、析。B.“现实中的分别情景”错误,应是想象中的分别情景。“江树远含情”一句别开生面,写出了想象中的送别情景友人去远了,送行者亦已纷纷离开,河桥景色,一如平常,唯有那江边垂柳,临风依依,惜别之情,似无穷尽,历时既久而难以逝去。这一笔表明作者身虽未去河桥,而其心已飞往江滨,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了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情谊。故选B。4.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首联说自己身有病,少交往,门庭冷清,自不免孤零寂寞之感,偏偏这时又传来了友人因贬谪而远行的消息,使诗人有寂寞之感,更是惆怅倍增,感慨无限。颔联“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说自己不能到河桥送别友人,但江树都能感知我伤感的别离之情,诗人因友人远行而感伤。颈联写到
23、了孙楚、屈原,借写他们坎坷的遭遇来写友人的坎坷身世,传达的是对友人仕途不顺,人生不如意的同情与惋惜之情。尾联说可惜了龙泉宝剑无人赏识,被遗弃在丰城,暗喻友人空有才华而不被赏识,寄予了诗人的愤愤不平之情。这是诗人把友人比作宝剑。宝剑的剑气是藏不住的,终有被发掘的一天,这里也寄予了诗人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友人终将再次被起用,得以展宏图,这是对友人的安慰与希冀之词。据此概括即可。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 题(6分)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送灵澈上人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注释】南浦南面的水边。后常用来称送别之地。别分别,别离。袅袅(ni
24、o)吹拂。好去放心前去。灵激上人唐代著名僧人。上人.对僧人的敬称。杳(yo)杳深远的样子。荷(h)签背着斗笠。5.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南浦别前两句点明送别的地点和时间南浦,是送别之处的代名词,诗人一见南浦,心中顿生离忧;送别的时间,正当西风袅袅的秋天。B.白居易在一看肠一断中连用两个一字,把去留双方的离愁别绪和真挚情谊表现得淋漓尽致。C.送灵澈上人用竹林钟声夕阳青山等意象,描绘了清远幽渺的环境,营造了闲淡的意境。D.这两首五言绝句,精练素朴,虽只有短短二十个字,但两位诗人都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环境,生动刻画离人形象,表达自己与离人的深厚情谊。6.(创新设问比较阅读)小文在阅读诗歌时,发现叠词为这两首送别诗增添了很多光彩,他将这两首诗中的叠词整理成了表格,请你帮他完善表格的内容。(4分)诗歌叠词内容效果表达效果南浦别凄凄形容内心的凄凉、愁苦富有 调低促,读来令人回肠袅袅形容 送灵澈上人苍苍形容 杳杳杳杳,形容 5. D6.1.秋景的萧瑟、黯淡。2.竹林的幽深 3.钟声的悠远 4.音韵之美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