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期末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24157524 上传时间:2022-07-0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基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马基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基期末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基期末复习资料.doc(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马基期末复习资料.精品文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绪论一、广义、狭义的马克思主义 广义:马恩、列宁、毛邓江胡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狭义: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狭义)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条件1. 时代背景:时代的产物1)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虽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引发了经济危机。2)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2. 思想来源:马恩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

2、唯物主义 优点: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发展的,并努力揭(黑格尔观点 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合理内核”) 缺点:唯心主义,不彻底 费尔巴哈观点 优点: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提出自然界是客观的 缺点:不了解实践的意义,离开了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代表人: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优点: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对资本主义的阶级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缺点:一涉及资本主义历史命运问题,他们的“公正性”就荡然无存。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代表人: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优点:批判了

3、资本主义社会,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矛盾,阐述了新的社会制度产生了必然性,表达了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热切愿望。 缺点:未从世界历史发展的高度科学地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3.自然科学基础:进化论(达尔文)、细胞学说(施旺、施莱登)、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焦耳)第一章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是什么: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1) 区别:a) 研究对象:哲学整个世界;具体科学某一具体领域b) 揭示规律:哲学最普遍的规律;具体科学具体特殊规律

4、c) 作用:哲学指导认识、改造世界;具体科学为做事提供具体方法2) 联系:a) 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b) 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c)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3.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关系的问题 1) 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本体论)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2) 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认识论)判断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康德、休谟)的标准4.唯物主义(分类标准:对物质的不同理解)1) 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物质是具体事物,如金、木、水、火、土依据:直观和猜测旧唯物主义代表人物:管子、赫拉克利特2) 机械(形而上学)唯物

5、主义观点:物质是具体事物的结构和属性依据:科学主义代表:费尔巴哈局限:机械性(把一切当事物看待霍布斯:人是事物)和形而上学性(不注重联系、辩证否定、矛盾)3)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不是科学上的具体事物或结构,而是作为本质概括的哲学范畴。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区别:是否承认思维的能动作用5.唯心主义1) 客观:将事物的本质夸大为独立存在(柏拉图、黑格尔、朱熹) 区别:人是否被构成2) 主观:将主体感觉、思维夸大为本原(王阳明、贝克莱、慧能)6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

6、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把时空和物质运动分割,会导致形而上学;否定时空的客观性会导致唯心主义)四、实践(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1.定义: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综合黑格尔的主观能动性和费尔巴哈的客观物质性)2.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3.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3.为什么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1)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内在地包含三重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其意

7、识的关系。2)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们通过实践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的基本领域: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3)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物质生产实践是根本动力。五、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1.总特征:联系和发展1) 联系定义: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特征:客观性(方法论: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反对主观臆造的联系) 普遍性(要以整体、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多样性(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2) 发展:上升的、进步的运动和变化,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基本规律1) 否定之否定规律(联系和发展的方

8、向和道路)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方法论: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2) 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联系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和谐主要强调矛盾的同一性,也有斗争性)。(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连结的属性和趋势,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a)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

9、无时不有,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和揭露矛盾;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b) 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是具体的、特殊的。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在认识和实践中抓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注意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 c)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我们要反对教条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3) 质量互变规律(联系和发展的形式与状态)a) 质、量、度质: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事物的规模、程度、

10、速度。度: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方法论:只有认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把握事物的质,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在实践活动中,要掌握“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b) 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与质变是互相渗透的。质变引起新的量变,并为量变开辟道路。要求我们注意量的积累,抓住机遇,不失时机的促成飞跃。3.基本范畴六、意识1.起源1) 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 人脑的机能3) 社会的产物2.本质:对客观世界的反映3.能动作用:1) 目的性和计划性。在意识中,不仅预先规定了活动的目标,而且为实现这一目标又预

11、先规定了活动的方式和步骤。2) 创造性。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还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反映对象不只是一般地模仿,而是能动地改造。意识既有对当前的反映,又有对过去得追溯和对未来的预测,可以超越特定时空的限制。3) 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意识能动性更在于以观念为指导,通过实践将观念中的东西变为客观现实。4) 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第二章一、为什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活动总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

12、生和发展。人的一切认识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直接经验则是人们亲身实践的产物。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二、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唯心主义 主观:认识是主观自生、头脑中固有的(存在即被感知) 客观:认识是客观精神对于自己的认识 (回忆说、绝对精神)旧唯物主义:消极、被动的反映论(白板说)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既坚持旧唯物主义的物质性,又坚持唯心主义的主观能动性。创新之处:将实践引入认识四、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1.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实践认识实践2.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的特点:直接性、具体性 形式: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的特点:抽象性、间接性 形式:概念、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13、的关系:辩证统一1)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2)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3) 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区分是相对的,不应截然分开。3.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4.真理1) 定义: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2) 特点:a) 客观性(内容、标准、反映对象)b) 绝对性(内容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和相对性关系:辩证统一。二者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相对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绝对中有相对,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二者又是相互转化的。要求我们既要反对绝对主义真理论,又要反对相对主义真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坚持和发展

14、辩证统一。3) 为什么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a) 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客观相符合,实践是联系主客观的桥梁。b) 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人们遵循一定的认识去实践,可以引出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如果实践达到预想结果,那么认识就被证实,成为真理性的认识;反之,就是错误的认识。第三章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社会存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层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

15、关系:辩证统一。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来源于社会存在,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2)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a)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b)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不同步。c) 社会意识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2、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而且它作为劳动对象也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生产形式的多样化。地理环境的平衡与稳定对社会生活有重要意义。二、社会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意义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二者的矛盾运动过程

16、中,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b)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力不适应生产关系的发张时,它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c)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要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2)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a)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改革,并决定着其改革的方向。b)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中表现为

17、: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c)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要求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三、社会动力系统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经济政治文化),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具体表现为革命和改革。2.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1) 改革: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措施。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一定程度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社会离不开改革。2) 革命: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社会革命的实

18、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作用:“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动力”。a) 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首要环节。b) 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c) 社会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的全民进步而创造条件。第四章一、劳动价值论 1.商品: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2.商品经济1) 定义: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2) 产生的历史条件: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19、。 3.商品的二重性使用价值: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之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商品的价值包括质的规定(价值的实体)和量的规定(价值的大小由什么决定、怎样决定)两个方面。4.价值规律定义: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上下波动。二.剩余价值论 1.劳动力: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1) 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2) 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

20、须的物质条件。2.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只有当货币带来剩余价值是才成为资本。3.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1) 区别:a) 含义: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侧重经济形态,市场经济侧重经济运行机制。b) 时间:商品经济在前,市场经济在后。2) 联系:a) 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前提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存在发展的必然结果。b) 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体现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1) 所有制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 分配制度:个人收入的分配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3) 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们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