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复习资料.马原复习资料(共19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3966133 上传时间:2022-05-02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复习资料.马原复习资料(共19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马原复习资料.马原复习资料(共19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原复习资料.马原复习资料(共1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复习资料.马原复习资料(共19页).doc(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绪 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 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3、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4、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部分构

2、成的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二、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工业革命与生产力的巨大发展1、时代背景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内在矛盾的显现(经济危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突出(三大工人运动: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2、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合理内核”)、英国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还

3、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公然申明自己的阶级性,申明自己是为工人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首先在于它不带任何偏见,清除一切狭隘性和片面性的弊端;其次,还在于深刻性;再次,还在于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不可分割的,科学性根源于革命性的要求,并且通过革命性表现出;革命性必须以科学性为前提和基础,并且靠科学性来保证。2、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3、理论品质与时俱进与时俱进就是马克思主义根据实践的变化,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不断超越前人和自己的认识过程。

4、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1、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共同理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近期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最高理想的实现,离不开共同理想的实现所创造的物质精神条件;其次,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为根本方向。离开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这个根本目标,实现共同理想的行动就可能偏离方向甚至误入歧途。2、科学的人生理想的重要作用第一,理想是人生航程的灯塔; 第二,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再次,理想是人生

5、的精神支柱。五、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与发展的观点: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观点、方法和基本原理的前提下,科学地反映人类在实践领域和认识领域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及时地回答和解决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从中得出新的结论,升华新的范畴,形成新的理论。坚持与发展互为前提,在坚持的基础上发展,发展是为了更好地坚持。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一 、什么是哲学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2、哲学是最高层次的方法论;3、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4、哲学是从人与世界关系的角度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最普遍的本质和最一般的规律。二、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

6、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本原的问题。这个问题属于本体论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出了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凡是主张物质第一性,物质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的哲学,都属于唯物主义;凡是主张意识是本原,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哲学,都属于唯心主义。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这属于认识论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出了认识论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三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关于对世界的存在状态问题的不同回答产生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辩证法的观点: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用联系、运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观点:世界是

7、静止不变的,事物是孤立存在的,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两者的对立体现在:(同时这也是两种对立的发展观)1、辩证法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看世界,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2、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而形而上学则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3、辩证法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而形而上学则否认矛盾的存在。(根本分歧和斗争的焦点)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从属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不存在独立于两大派别之外的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四、一元论与二元论 物质是本原唯物主义一元论一元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 精神是本原唯心主义一元论二元论:世界有两个平行并列的本原,即物质与精神都是本原,但两者

8、最终要统一于一个更高的本体神或上帝。(实际上陷入了唯心主义)五、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论认为,人的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客观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例如:“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客观唯心论认为,物质世界是由某种非人类、超自然的“客观精神”派生的。(例如: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在自然界和人类之前就存在一种独立的“客观精神” ,它是万物的造物主。)六、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物质具体形态。(例如泰勒斯认为万物的“始基”是“水”,万物从水中生出,又复归于水。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始基是“火”。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认为生

9、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理论缺陷:直观性、猜测性、缺乏科学依据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形而上学观点解释世界,并把事物间的联系和运动归结为机械联系和机械运动。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1)机械性。它企图用机械力学原理来论证世界的物质 统一性,用力学规律解包括生理、心理在内的各种现象。(2)形而上学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3)不彻底性。不能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即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的。3.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

10、态;实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统一,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七、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基本内容:恩格斯指出: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客观实在性。 含义:(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是包含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在内的统一性。(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统一性以多样性为前提,而多样性又以客观实在性为基础) (3)认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一种在运动、发展中的统一。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人类社会的基础生产方式,同自然界一样,是一种客观实在。A.生产方式是人们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B.人们不能离开既定的历史条件

11、而自由地随意地选择生产方式C.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完全是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固有规律,不决定于任何人的主观意志。八、物质观物质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意义:(1)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2)这一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3)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特殊与一般、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对立统一。 九、运动观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

12、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宇宙中一切事物和现象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2、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时实际上就是说运动和物质的不可分性关系。运动和物质是统一 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对此可以从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来理解:(1)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没有的。(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脱离物质的运动也是没有的。割裂了两者的统一性,导致形而上学(把物质看作不运动的物质)和唯心主义(离开物质谈运动)的错误。3、相对静止及其意义 定或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是物质在绝对运动中所显现出来的一种特殊运动状态。表现为两种情形:从特定的参考系来看,物体与物体之间保持一定 的平衡,

13、没有发生机械位移。从事物本身看,处于量变过程,没有发生根本性 质的变化,处于暂时的稳定状态。(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相对静止存在于绝对运动之中,没有不运动的纯粹的静止;绝对运动中又存在着相对静止,也没有不包含静止的纯粹运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3)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A、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就无法了解运动。B、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多样性必要条件和前提。C、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发展的根本条件。 十、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1、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空间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2、时

14、空和物质运动的关系可以作这样的理解: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是物质运动的属性,时空同物质运动不可分离。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空间。3、时间和空间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时空的绝对性:是指时空的客观性。既然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那么同物质运动的客观性是绝对的一样,时空的客观性也是绝对的。时空的相对性:是指时空具体特性的可变性。(时空的具体特性是会随着物质运动状态的变化而变化)时空既是客观的、绝对的,其具体特性又是可变的,相对的,时空是客观性、绝对性和具体特性可变性、相对性的辩证统一。4、 时间和空间是

15、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辩证统一(1) 时空的有限性:具体事物在时间上的有限性是指每个具体事物是有始有终的;具体事物在空间上的有限性是指每个具体事物的体积是有限的。(2) 时空的无限性:物质整体在时空上的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空间上的无限性是指整个世界在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3) 时空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辩证关系:首先,有限中包含着无限。任何具体事物都是有限的,但有限的具体事物具有不断超出自身,因而从有限趋向无限。其次,无限是由有限构成的,无限包含有限。无限不在有限之外,无数有限事物构成无限。十一、实践观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基本的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

16、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的特点: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实践的功能:使自然界二重分化(分化为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创造社会历史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2、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实践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作为一种哲学理论,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揭示的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由一系列基本范畴和规律构成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一、 唯物辩

17、证法的总体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体特征。1、 联系的观点(1)联系:是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2)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内部的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与其他事物也处于相互联系之中)、多样性(3)事物的相对独立性:唯物辩证法承认事物的普遍联系,但并不否认事物之间的区别或界限,即承认事物的相对独立性。 事物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区别是互为前提的,事物之间既相区别又相联系,这是事物的本来面貌。唯物辩证法要求在有区别的事物之间看到它们所固有的联系,又要在相互联系的事物中看到它们所存在的区别。2、发展的观点(1)

18、发展:是物质运动中前进性的变化和进化性的趋势第一,发展不是一般的运动,而是前进性的运动 。第二,发展不是一般的运动,而是上升性的运动 。第三,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必然性: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新事物优于旧事物,有其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克服消极、腐朽的东西,吸收了积极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拥护和支持,所以,必然战胜旧

19、事物。二、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u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量互变规律和对立统一规律、质否定之否定规律。它们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规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u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部动力。第二,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关键。第三,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第四,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

20、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一)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1、如何理解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辩证矛盾,而不是逻辑矛盾。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是指客观存在于、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所固有的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的关系。简而言之,既对立又统一,这就是矛盾。 2、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系的性质。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不能脱离对方而独立存在。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转化。表现为两种情形:其一,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矛盾双方都包含着对方的因素。其二,矛盾双方向自己对立面转

21、化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l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区别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同一性是包含斗争性的同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A.同一性使对立面在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中得以存在和发展(提供前提)。B.使对立双方相互利用,相互吸引对方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C.规定着事物向着自己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i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A.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推

22、动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质变做准备。B.在事物质变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即: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内因即事物的内部矛盾,它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据,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外因即事物的外部矛盾,它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决定力量。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事事有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时时有矛盾,矛盾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侧面各有其特点。 l 矛盾普

23、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是矛盾学说的精髓A、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区别共性只包括个性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不可能包含个性或个别中的全部内容和所有方面;个性比共性丰富得多。B、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依存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个性中包含着共性,个性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不包含共性的个性是不存在的。 C、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5、矛盾的不平衡性(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在同一个事物内部往往不是只有一种矛盾,而是有许多

24、矛盾。这许多矛盾在这个事物中的地位是不同的,其中有一个矛盾是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的,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事物内部主要矛盾以外的矛盾都叫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的,对事物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个矛盾里的对立双方中处于支配的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决定事物性质的主要因素,或者说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25、:二者是相互作用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地位特殊性原理的意义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要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重点论就是要在认识和实践中集中精力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了这些矛盾,解决了这些矛盾,其他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重点论,也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反对均衡论。两点论就是在着重抓主要矛盾及其主要方面时也要研究次要矛盾及其次要方面,以促进主要矛盾的解决,在此要反对一点论。重点论和两点论是统一的,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二)质量互变规律1、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排

26、列组合上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到另一种质态的飞跃。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在于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界限。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B、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在新的更高层次上开始新的量变。C、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割裂了两者的统一性会导致两种错误:激变论冒险主义、庸俗进化论改良主义(三)否定之否定规律1、肯定和否定的含义 肯定:是指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趋势。 否定:是指事物自身趋向灭亡、并转化为他事物的趋势。哲学上所说的肯定和否定是指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一种

27、矛盾关系。2、肯定与否定是对立统一的v 肯定与否定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它们是事物内部所具有的两种相互对立的因素、趋势。v 两者又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包含着肯定。(没有不包含任何否定的纯粹的肯定,也没有不包含任何肯定的纯粹的否定。)3、辩证法的否定观:A、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B、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C、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D、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克服又保留)4、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是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完整过程与统一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l 否定之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l 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A、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

28、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B、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和迂回的,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割裂两者的统一性导致:直线论和循环论)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反复斗争的过程。第二,由于某些偶然的原因,事物的发展会出现暂时的倒退,这也是曲折性的一种表现。 (四)辩证法的几对基本范畴1、本质与现象现象和本质这对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内在实质和外在表现之间的关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真象是正面地直接地表现本质的现象。现象假象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由事物

29、内部特殊矛盾造成的、并决定事物根本性质的内在根据。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区别: 现象外露于事物的表面,人的感官可以直接感知。本质则深藏于事物的内部,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现象是个别和具体的,而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的一般。 现象多变易逝,本质则相对平静、相对稳定。 现象比本质丰富、生动,本质则比现象单纯、深刻。 统一性:一方面,本质不能脱离现象,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 另一方面,现象也不能脱离本质,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纯粹的现象,任何现象(真象、假象)都是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事物的本质。2、内容和形式内容和形式揭示的是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的范畴内容:是指构成事物

30、的一切要素,即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征、成分、运动过程、发展趋势等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和表现内容的方式。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内容和形式是相互对立的;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内容和形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原因和结果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就是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 因果联系的本质是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不能倒因为果,也不能倒果为因。 另一方面,原因和结果又是相

31、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最后,原因和结果又是相互作用的。4、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在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区别:产生的原因不同、地位和作用不同统一: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偶然性体现并受制于必然性,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坚持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统一的

32、原理,是反对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和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有力武器。坚持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统一的原理,要重视并善于利用机遇。第三节 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性(一)意识的产生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2)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3)从动物心理到人的意识2、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二)意识的本质1、是从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来说,意识是人脑的机能;2、是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三)意识的能动性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3、意识对于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4、意识通过

33、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四)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规律是客观的,但它并不排斥和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1、 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2、 要认识客观规律和按客观规律办事,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v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v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v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v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二、中国古代的知行观v 第一 “知” “行”分离。即:知先于行,不行而知。v 第二 “知” “行”合一。即:以知代行,知便是行。v 第三 “知” “行”相资。即:行先知后,行而后知

34、。三、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认识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并从事认识活动的人。认识主体形式: 个人主体、群体主体、人类主体认识客体:进入人的实践活动领域并为主体认识活动所指向的事物。客体的特点:客观实在性、对象性l 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关系: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1、 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首要的基本关系,是一切其他关系的前提与基础。)2、 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3、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四、 认识的本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本质在实践基础之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论(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

35、验论。 认识是关于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反映论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区别于唯心主义先验论) 认识能够提供关于客观世界的正确映象(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强调实践在认识中的基础作用以及反映的能动性。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强调认识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3)能动性体现在反映与创造的统一 反映是创造性的反映,创造是以反映为基础的创造。五、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人的认识就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这样一个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 1、表现为:实践认识实践 或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 经历了两次飞跃

36、三个阶段2、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它是认识的初级阶级。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特点:直接性、具体性(2)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头脑的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一方面,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发展为理性认识。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既不存在纯粹的感性认识,也不存在纯粹的理性认识。 3、认识过程是反

37、复性与上升性的统一l 反复性是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需要经过多次反复。l 上升性是由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4、认识过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有限是指任何时代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都是有限的、非至上的。无限是指整个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至上的。5、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具体的:是指特定的主体在具体的实践中的主观认识与特定的客观实际相一致。历史的:是指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变动的,随事件的发展,认识也随之发展。六、 真理观1、真理的概念: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并非客观规律本身

38、)2、真理的特点:客观性 包括两层含义:v 第一,是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即真理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本身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v 第二,是指真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即真理之所以是真理并不是因为某位天才人物决断,也不以任何阶级的意志为转移而是实践检验的结果,而实践本身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u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从内容上看,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包含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从认识的发展趋势和人类的认识能力上看: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就人类的认识能力来说,世界上只存在尚

39、未认识之物,而不存在不可认识之物。u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的近似性、有条件性。从认识的广度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只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部分、某一方面、某一片断的正确认识,而不是对全部事物的正确反映。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l 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二者相互联结、相互渗透。 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真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发展过

40、程,每一个真理都是这个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如果割裂这两方面的统一,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真理观或相对主义真理观。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性要求: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符合,因而检验的标准,不能在主观认识领域内寻找,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是能够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的实践。实践的特点: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是唯一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所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一切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必

41、须拿到实践面前、并通过实践的检验,只有实践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实践是历史的、具体的,任何时候的实践都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当时的一切认识。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是辩证统一的,片面夸大一方面否认另一方面的观点都是错误的。5、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对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则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二者泾渭分明,互相对立。统一: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没有谬误作比较,就无所谓真理;没有真理作比较,也就无所谓谬误。真理与谬误相互转化6、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区别在于: 真理原则体现客体尺度

42、要求,要求人们在认识什么是真理时不能考虑人的主体意愿、需要和利益。(客观制约性、一元性) 价值原则体现主体尺度的要求,要求人们在考虑为什么要认识真理时要保证主体需要和利益。(主观目的性、多元性)真理与价值的统一:真理与价值是相互渗透的v 真理本身就具有价值,真理的价值性就在于真理是正确的认识,能够引导人类实践活动并对实践活动具有指导意义。v 价值中也包含真理的因素,价值的实现过程离不开对真理的认识和运用。真理与价值是相互引导真理对价值的引导在于:真理能够凭借自己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发现,创造出能够满足于人类的价值。另一方面,价值也引导着人们去认识真理、探索真理。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43、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1、划分唯心主义历史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标准唯心主义历史观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社会存在是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2、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首先,从社会意识的内容看,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来源于社会存在;其次,从社会意识的发展看,社会存在推动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再次, 社会意识受反映者的立场观点的制约,而反映者的立场观点由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反作

44、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推动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落后、错误的社会意识阻碍、延缓社会发展。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第三,社会意识在自身的发展中具有历史继承性。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二、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其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1、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一切其他社会活动

45、的首要前提;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结构和面貌。2、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的内容: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C、产品的分配关系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起着决定性作用。决定性作用主要表现在:A、它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B、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C、它决定产品的分配关系三、 社会基本矛盾及两大基本规律1、 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其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对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起主导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的解决,制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的解决。(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A、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B、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首先,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其次,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会阻碍以至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