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整理②第三章血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整理②第三章血液.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生理学整理第三章血液.精品文档.第三章 血 液掌握:内环境与稳态;血量;血浆渗透压;各类血细胞的生理功能;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ABO血型。熟悉:血液的组成及血液的生理功能;各类血细胞的正常值及生理特性;红细胞的生成与调节;抗凝与纤溶;交叉配血试验。第一节 概述体液:机体内液体的总称。60%。 细胞内液 40%体液 血浆 5% 细胞外液20% 组织液 15%一、 内环境与稳态内环境:机体内部细胞直接接触的生存环境,即细胞外液。稳态:内环境中各种成分和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稳态意义:维持正常生理活动和机体正常生命活动。二、 血液的组成及血量
2、(一)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 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实际上即红细胞比容。 成年男性40%-50%;成年女性37%-48%;新生儿 约55%。 增加见于红细胞增多症,减少见于贫血。(二)血浆:血管中的细胞外液,机体内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血浆的成分及其作用血浆蛋白:血浆中蛋白质的总称,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白蛋白、球蛋白由肝细胞产生。球蛋白由淋巴系统产生。白蛋白/球蛋白=1.5-2.0 。血浆蛋白的生理功能(1)运输功能;(2)营养功能;(3)缓冲功能;(4)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5)免疫功能2、血浆渗透压(1)渗透压:血浆中溶质分子所产生的水移动引起的压力。由溶
3、液本身声的特性所决定,其大小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成正比,而与溶质的种类及颗粒大小无关。 (2)渗透压单位:用1升中所含的非电解质或电解质的毫摩尔表示,称为毫渗透摩尔,简称毫渗。正常人血浆渗透压约300m0sm/L(5776mmHg)(3)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中晶体物质所形成,主要是Na+、Cl-,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维持红细胞正常形态。 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中蛋白质所形成,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血容量。(4) 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0.85%的NaCl溶液。的葡萄糖溶液。低渗溶液:渗透压低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高渗溶液:渗透压高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5) 等张溶液:能使悬浮于
4、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形状的盐溶液。张力,指溶液中不能透过细胞膜的颗粒所造成的渗透压。 0.85%NaCl溶液既是等渗溶液又是等张溶液;尿素,能自由透过细胞膜,1.9%的尿素溶液与血浆等渗,但红细胞置入其中后立即发生溶血,故不是等张溶液。3、血量(blood volume)人体内的血液总量简称为血量,指存在于循环系统中的全部血液容积。正常成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也即每公斤体重约有70-80ml血液。血量分为循环血量和储备血量。循环血量:占绝大部分,在心血管中快速流动储备血量:小部分,休息时滞留在肝、脾、腹腔,流动慢、应急时可加入循环血量。血量相对恒定对于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有重要意义
5、。四、血液的功能(一)运输功能(二)免疫和防御功能(三)维持内环境稳态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一、 红细胞生理(一) 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 成年男性: 4.5-5.51012/L 成年女性: 3.8-4.61012/L 新生儿: 6.01012/L 正常红细胞凹圆碟形,直径约7-8m,容积约为90m3。(二) 红细胞的生理学特性 1、 红细胞的生理学特性: 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suspension stability) 指血液中的红细胞能够彼此保持一定距离而悬浮于血浆中的特性。 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 将抗凝的血静置于垂直竖立的小玻璃管中
6、,由红细胞的比重较大受重力作用而自然下 沉,正常情况下下沉十分缓慢,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称ESR.可塑变形性红细胞在全身血管中循环运行时,常要挤过口径比它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间隙,这时红细胞将发生卷曲变形,通过后又恢复原状,这种变形称为可塑变形性。 影响(1)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2)红细胞内的黏度;(3)红细胞膜的弹性 渗透脆性 指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和溶血的特性,用于表示红细胞对低渗盐溶 液的抵抗能力。(三)红细胞的功能运输O2和CO2缓冲作用:4对缓冲物质(四) 红细胞的生成和调节红细胞生成所需的原料:蛋白质、铁。辅助物质:维生素B12、叶
7、酸(巨幼细胞性贫血)二、白细胞(一)白细胞的数量和分类1、数量:正常成年人4.0-10109/L。当超过10 109/L个白细胞时,称为白细胞增多,而少于4.0109/L个白细胞时,称为白细胞减少。2、生理增多:新生儿15 109/L下午较高进食、疼痛、情绪紧张妊娠末期3、分类:粒细胞(中性、嗜酸、嗜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三、 血小板(一)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 1、形态:呈两面微凹的圆盘状,平均直径2-4m,平均面积8m2,受刺激时伸出伪足。 2、数量:正常成年人:100-300109/L 50X109/L 血小板过少出血倾向 血小板过多 血栓形成 见于真性血小板增多症及继发性增多 3、功能
8、:血小板有维护血管壁完整性与生理止血全过程(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1、 粘附: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粘着,即血小板与血管内皮下成分结合过程。 2、 聚集 :血小板彼此黏着的现象。 生理致聚剂: (1) ADP:血小板的聚集与ADP计量有关 (2) 血栓烷A2(thromboxane A2,TXA2)3、释放 :血小板受到刺激后储存于致密体中,-颗粒或溶酶体内的物质排出的现象。(三)血小板的生理功能1、 定义:正常情况下,小血管破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生理性止血。2、 指标:出血时间3、 生理止血过程:(1) 血管挛缩(2) 血小板血栓形成(初步止血)(3) 纤维蛋白凝
9、块的形成与维持(加固止血)4、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1) 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的作用(2) 血小板在促进血液凝固中的作用(3) 血小板在血管内皮完整性中的作用 第三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一、 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流动凝胶状态的过程。本质:多种凝血因子参与的酶促生化反应(有限水解反应)。 血清与血浆的区别:血清(serum)血液凝固后1-2小时,血凝块又发生回缩,并释出淡黄色的液体,称为血清。 血清中缺乏纤维蛋白原和少量参与血凝的其他血浆蛋白质,但又增添了少量血凝时由血小板释放出来的物质。(一)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称为凝
10、血因子。凝血因子的特点: (1)除因子(Ca2+)和血小板磷脂外,其余凝血因子都是蛋白质。 (2)血液中因子、等通常以无活性酶原存在。 (3)因子以活性形式存在于血液中,但必须因子存在才能起作用。 (4)部分凝血因子在肝脏内合成,且需VitK参与,所以肝脏病变成VitK缺乏常导致凝血异常。 (5)因子为抗血友病因子,缺乏时凝血缓慢。 (二)基本过程 (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2)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 (3)纤维蛋白原降解为纤维蛋白。 其中,因子X的激活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内源性激活途径和外源性激活途径。 内、外源凝血途径的不同点: 始动因子参与反应步骤 产生凝血速度发生条件内源性凝血 胶
11、原纤维等激活因子较多较慢血管损伤或试管内凝血外源性凝血组织损伤产生因子较少较快组织损伤机休组织损伤时的凝血为: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共同起作用,且相互促进。 (三)抗凝系统 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是:抗凝血酶和肝素。1、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抗凝血酶作用机制:抗凝血酶III与凝血酶活性中心的丝氨酸残基结合,使酶失活。2、 蛋白酶C系统作用机制:灭活凝血因子V和VIII限制因子Xa和血小板结合-纤维蛋白的溶解3、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T)4、 肝素作用机制:肝素通过增强抗凝血酶活性而发挥作用。 二、纤维蛋白溶解 (+):促进作用 (-):抑制作用 三、正常情况下,血流在血管内不凝固的原因:
12、(1)血流速度快,(2)血管内膜光滑,(3)血浆中存在天然抗凝物质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 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1 血型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类型。2. 若将血型不相容的两个人的血滴放在玻片上混合,其中的红细胞即聚集成簇,这种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造成红细胞凝集的机制是抗原-抗体反应 二、红细胞血型 (一)ABO血型1、血型中的凝集原和凝集素2、血型抗体(1)天然抗体 出生一年后逐渐出现在血浆中,多属IgM,分子大,不通过胎盘。(2)免疫抗体 获得性的在输血、人参、分娩时产生,属IgG,分子小,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有重要意义。(3)抗原本质:血型抗原是镶嵌于红细胞膜上的糖蛋
13、白与糖脂。ABO抗原特异性是在H抗原基础上形成的。 (4)抗体本质:ABO血型系统的抗体为天然抗体,主要为IgM,不能通过胎盘。(二)Rh血型 特点:(1)大多数人为Rh阳性血。 (2)血清中不存在天然抗体,抗体需经免疫应答反应产生,主要为IgG,可以通过胎盘。 (3)Rh阴性的母亲第二次妊娠时(第一胎为阳性时)可使Rh阳性胎儿发生严重溶血。 三、输血原则1.ABO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测定ABO系统的方法是:在玻片上分别滴上一滴抗B、一滴抗A和一滴抗A-抗B血清,在每一滴血清上再加一滴红细胞悬浮液,轻轻摇动,使红细胞和血清混匀,观察有无凝集现象。交叉配血:试验主侧:把供血者的血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作配合试验;2.输血原则:同型输血。 3.交叉配血试验,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分别加在一起,观察有无凝集现象。前者为交叉配血的次侧,后者为交互配血的主侧,因为主要应防止供者的红细胞上的抗原被受者血清抗体凝集。 思考题:1.血浆渗透压是如何构成的?其相对稳定有何生理意义?2.红细胞的生成原料和影响因素有哪些?3.血小板有哪些生理功能?4.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5.何谓纤维蛋白溶解?基本过程和意义如何?6.试述ABO血型的鉴定。7. 试述生理止血过程。8. 试述输血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