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语文《项脊轩志》课堂实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高中语文《项脊轩志》课堂实录.doc(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 仅供参考 学习与交流新人教版高中语文项脊轩志课堂实录【精品文档】第 20 页项脊轩志课堂实录师:同学们,离上课还有一点时间,我们来猜一 个谜语,做做脑保健操。“衣锦还乡”打一位明代著名散文家。生(齐声):归有光师:同学们真聪明,能说说谜面和谜底有什么关系吗?生:归有光就是回家有光彩的意思,也就是衣锦还乡的意思。师:对。但是归有光最终也没有衣锦还乡,他一生科举不顺,仕途坎坷。(上课铃声响起)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归有光的一篇散文项脊轩志,(教师板书)这篇文章被誉为“明文第一”,也就是明代最好的散文,真有这么好吗?我们不妨来读读,品一品其中的真味。师:同学们请
2、看大屏幕,这遍读书的任务是:读准字音,弄清句意。我们请同学来读,一人读一段,我们一起拿起笔(教师边说边拿起笔,学生也拿起了笔,端起了书。)认真听,标出我们认为读得不准的字音和句子。那我们就请坐在最前排的同学读书,一人读一段。(四个学生读四个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标记)师: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同学们听得也很认真,有读得不准的字和句子吗?生1:老师,我认为“或凭几学书”的“几”应读“ji”而不读“ji”。师:为什么读“ji”?生1:因为在这里是桌子的意思,不是几个的意思。师:很好,字音和字义是相关的。生2:“庭中通南北为一”应读作“庭中/通南北为一”。师:同学们同意他的这种理解吗? 生3:不
3、同意,应读作“庭/中通南北为一”。师:为什么呢?生3: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庭院中是相通的,南北是一个整体。”如果读作“庭中/通南北为 一”意思就发生变化了。师:理解得很好。刚才同学们的争论很有意义,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断句对句意的理解是十分重要的。生4:“轩凡四遭火”应读作“轩/凡四遭火”而不应读作“轩凡/四遭火”,因为这个句子的主语是“轩”,后面的内容都是陈述“轩”如何的。师:从语法的角度来断句,很好,同学们的基础知识很扎实。大家在读的时候还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说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生5:老师,“凡再变矣”,我不明白。师:这句话中每一个字都不明白吗?生5:不是,只是“再”不知该怎么理解,讲成
4、“再次”,有点讲不通。师:这位同学读书读得很认真,那么请你读读这句话前面的句子,并说说你的理解。生5:“庭中始为篱,已为墙”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庭院中开始的时候围上篱笆,然后理上了墙。师:对呀,那么后面一句中的这个“再”怎么理解?生5:(微笑)知道了,是“两次”的意思。师:老师替你高兴,在文言文的阅读中,知道了对词义的理解要结全上下文的语境。一个词语的意义有好多个,但在这个语境中它只有一个意义,所以语境对阅读文言文是极为重要的。生6:老师,第三自然段中的“得不焚”能不能理解为“得不到焚烧”?(其它同学有的摇头,有的显得比较迷茫)师:这个问题有些挑战性,因为就这三个字来看,字字落实,可以这样讲。咱
5、们请这位摇头摇得最厉害的同学说说自已的理解。生7:我觉得不应该理解成“得不到焚烧”,这样理解的话就好像这个小屋很希望被烧掉似的。但具体怎么理解我也不太清楚,只是觉得这么理解不对。(师生共同点头赞许)师:很好!那么你能根据上文给这个句子补充上一个主语吗?生7:应该是“项脊轩”吧。(生7说完后和其它同学都流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我知道了这个句子应该理解为“项脊轩能够不被焚烧”。师:对,同学们,这个句子的学习让我们知道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什么?生:(很兴奋齐声)省略。师:有些时候我们对一个句子感到很为难,一旦补充上省略的成分,就会豁然开朗。同学们还有问题吗?(同学们眼眼亮亮的,回答老师)没有了。师:那
6、么老师要问同学们一个问题,看看是不是真没问题了。(学生期待地看着老师)哪位同学能说说本文题目的含义?(教师用手势将学生的视线引向黑板板书的题目,学生举手)生:“项脊轩”是作者的书斋名,“志”是“记”的意思。题目的意思就是记述项脊轩。师:不错,哪位同学有补充?生:“志”应该是一种文体,通过记述事物抒发感情、感受的一种文体。师:对,这篇文章就该是通过记述项脊轩里发生的事来抒发感情和感受了,(有些同学在记录,而有的同学只是在听)我看见有的同学在记笔记了,没动笔的同学拿起笔来啊,同学们贡献了那么多智慧,应该及时将这些智慧记录下来,成为你的知识。(学生记笔记,教师稍作停顿)师:那么作者在小屋中的生活感受
7、又是什么呢?让我们再来读书,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我们这一遍读书的任务是:体味作者在项脊轩中的生活感受。大家快速阅读,行文中有一句话体现了他的生活感受,同学们把这句话标记出来。(学生低头默读)师:找到了吗?(学生点头)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师生齐读)“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教师板书:喜 悲)这句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啊?生(齐声):承上启下师:这就告诉我们第一段是写“喜”,二、三、四段是写悲。我们先来读读他有哪些高兴的事。大家齐读第一段。师:我没看出什么可喜的呀,一间又小、又破、又暗的老屋而已。你们看出来了吗?把你看到的读给大家听听,说说你的理解。生:“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
8、有声;”这几句能看出他在这里读书很快乐,特别是“偃仰”和“啸歌”,课下注解说他“生活悠然自得,豪放自若”。师:很会学习,哪位同学有补充?生:“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从这些句子里我能感受到他的喜悦,但我说不出为什么。(学生笑)师:能有这么准确的感受就很好,至于为什么,我们可以慢慢探讨。哪位同学能再说说你的理解?生:我认为这几句描写夜晚的景色很美,像诗歌,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有喜悦的心情才能写出这么美的景来。师:不得了啊,这位同学!引经据典。的确,从这诗一般的意境中,我们感受到作者诗意的生活,我们试着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作者的“喜”。生:老屋虽是陋屋,但是生活
9、却怡然自得。师:很好,“老屋是陋屋”能用两个字来概括吗?生:“陋屋”可以吗?师:可以。(教师板书:陋屋)那“生活是怡然自得的”呢?生:(齐声兴奋):情怡(教师板书)师:但我觉得还是有些缺憾,两个词语能形成对仗就好了。生:屋陋情怡(教师边肯定边调整板书)师:作者有哪些悲伤的事呢?同学们默读下面的段落,说说你的理解。(学生看书,教师巡视)师:看完书的同学可以把手里的笔放下,好,哪位同学先说?生:他的妈妈和奶奶都去世了。师:好,请坐。有补充吗?生:他的妻子也去世了,还有他们家本是一个大家庭,后来分家了。师:这些人都在项脊轩生活过,但如今都离作者而去了,只剩下他孤零零一个人。我们知道他悲伤的原因了,用
10、一个词来概括,尽量和“屋陋情怡”形成对仗。生:(齐声回答):物是人非(教师板书)师:同学们读了作者记述的这些事,你们认为这些事有什么共同特点?生:琐碎,平淡。(教师板书:琐碎平淡)师:而这样一篇文章却被誉为“明文第一”,那么这琐碎平淡背后会蕴含着感人的情怀的。我们再来读书。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这一遍读书的任务是:勾画出你认为平淡中蕴含深情的语句,用几句话评点。同学们拿起笔,边看边圈画,将你的点评写在句子旁边。(学生读书圈画点评,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读书的进度)师:可以交流了吗?哪位同学先发言?(学生举手)师:后排第一位同学请你来讲给大家听听。生:我觉得写母亲的这一段最感人,母亲的两句问话“儿寒乎
11、?欲食乎?”语言很平淡,但能让人感受到母亲对孩子的关心、呵护。师:对母亲的回忆同学们还有补充吗?生:我认为“叩”用得好。师:为什么呢?生:不知道。(其他同学也沉默)师:咱们换个词好不好,比如换成“拍”,你们认为呢?(学生大都摇头,有同学举手)这位女同学,你一直都沉默着,请你起来谈谈。生:我认为不可以,“叩”这个动作,敲门很小心,能看出母亲关心孩子又怕吓着孩子的心情,如果改为“拍”就没有这种感觉了。师:慈母的一言一行,同学们今天读来依然能感受到那份浓浓的母爱。归有光8岁丧母,当听到老婆婆绘声绘形地描绘慈母的音容笑貌时,勾起对慈母的深深怀念,早已是两泪涟涟了。除了这个“泣”之外,我们还能从哪些描写
12、中感受他伤心的程度?这个问题有些挑战性了,谁先谈?生:“妪每谓余曰”中“每”老婆婆每次说他每次哭,说明他伤心的程度。生:还有“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老婆婆的话还没有说完,他就哭起来了。说明他痛之深。师:(深情地,发自内心地):同学们,这次第怎一个“泣”字了得啊。细节是写人的灵魂的,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只有关注这些看似平淡的细微之处,才能慢慢地触摸到作者的灵魂。(学生记笔记,教师稍作停顿)请同学们继续我们的交流。生:我觉得祖母的话最感人,特别是“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我读到这句话,我就想起了我的祖母,每次见到我,总是希望我考出好成绩,只要我有进步,奶奶就比得了什么都高兴,我落后了奶奶
13、总是鼓励我。师:祖母的殷切期望引起同学们的共鸣了,这是读书的一个境界啊。那你会像归有光那样“长号不自禁”吗?生:不会的。师:为什么?生:我的奶奶还活着,我会加倍努力考上理想的大学,她会为我自豪的。师:是个有志气的孩子,老师也会为你自豪的。而归有光的祖母去逝时,他仍未中第,有负祖母的重托,种种伤心涌上头,自然要“长号不自禁”了。其实祖母在这一段文字中共说了三句话,大家想一想这三句话的语气和语调一样吗?咱们试着来读一读,用声音将自已的理解表达出来。(学生举手)师:第二排戴眼镜的男同学,请你来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想想和你的理解一样吗?(学生读书,坚定而高昂)师:能讲讲你这样读的理由吗?生:第一句话我
14、认为祖母看见孙儿在刻苦学习充满着关心和喜悦,所以读得轻松;第二句和第三句都充满着希望和信心,所以读得坚定,语气重。师:已经理解得很好了,如果我们再关注一些细微之处,我们还会理解得更好。哪位同学有补充?好,最后一排第一位女生。生:我觉得第一句话中还应读出恢谐来。师:很好!从哪里读出来的?生:“大类女郎也”这是祖母在和孙儿开玩笑。师:同学们理解得越来越深入了。还有吗?(不再有人发言)老师有一处理解和同学们不太一样,我认为第二句应该小声读,除了读出信心之外,还应读出激动和喜悦。(教师模仿祖母读第二句)师:同学们能说出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读吗?生(齐声):“自语曰”师:好,同学们对细微之处关注了,就读出感
15、情来了。第三句我认为除了读出信心之外,应读出激动,为什么?(大多数学生沉默,几个学生小声说“顷之”)师:我听见同学们说了,大胆地充满自信地说出来。(学生大声回答:顷之)为什么从“顷之”能看出祖母的激动来呢?仅仅一个表示时间的词语而已啊。生:“顷之”表示时间很短,祖母很快就把笏板拿来,说明她内心的激动。师:明朝的女子是裹脚的,祖母是一个小脚老太太,如此迅速,足见其激动。这平淡的叙述背后蕴含着感人的情怀。这篇文章的每一个字都值得你去玩味,一字一句,一咽一泣都含情,无一处是闲笔。我们请第二排戴眼镜的男同学再读一遍这三句话。(学生第二遍读得声情并茂)师:我们继续往下交流。生:我喜欢“庭有枇杷树,吾妻死
16、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三句话寄情于物,虽然平淡,但表现了作者对妻子深沉的思念,随着树的生长而增加。生:“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虽然记述的是一些平淡琐事,但从中可以看出他和妻子事情很好。师:这位同学已经理解得很好了,但我们还可以再挖一挖,再往里走一走,和作者更接近一点。透过妻子的“问”和“学”,我们还感受到另一个人的存在,能说说你的理解吗?生:有问就有答,有学就有教。师:夫唱妇随,神仙眷侣。如此美好温馨,如今只有院中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与作者为伴,如何不让他伤痛呢?还有吗?生:我开始读的时候,我一直认为这一段中描写小妹们的话是多余的,读到现在,我却觉得特别有意味,
17、妻子把和小妹妹们的悄悄话都告诉丈夫,说明他们感情很好。师:还有,小妹们说:“且何谓阁子也?”小妹们对阁子很好奇,不就一间老屋吗?有什么可好奇的啊?(有学生举手跃跃欲试)这位女同学,你来讲讲。生:妻子没说实话,可能将项脊轩描绘得很好。说明她喜欢项脊轩,更喜欢里面的人。师:两位同学的回答非常精彩,情感体验也是一种能力,它不是天生就有的,也需要积累和学习,这堂课我欣喜地看到同学们情感体验的能力在提高,同学们就像看三维画面一样,透过琐碎和平淡,我们一起走进了一个多彩的、立体的境界,触摸着作者动人的情怀。你们的投入和进步也鼓舞了老师,作者写怀念妻子这段文字的年纪和老师最接近,我想把我的感受读出来和同学们
18、进行交流。(教师有感情地诵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学生沉浸其中,课堂忧伤而沉静。)师:(读完,沉默片刻)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今已亭亭如盖矣”似一声长叹,穿越古今,至今还时时撞击着我们的心扉。感谢归有光给我们留下这么优美的文章,让我们知道琐碎平淡背后的深情。只要我们用心贴近生活,我们就能透过琐碎平淡进入美丽的人生境界,我们的生活就处处充满感动。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段,体会作者真挚的情感。(师生深情朗读结束,下课铃声响起)师:下课!同学们再见!生:老师再见!(学生热烈鼓掌)教学反思关于教学中诵读诵读是语文教学,特别是文言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但是,课堂上为什么要诵读,教师如
19、何组织诵读呢?观念不同,方法不同,学习效果也很不一样。我认为不能为诵读而诵读,也不仅仅是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热闹,而应该围绕学习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学生认知的欲望,把学习活动引向深入。这堂课,学生基本处于诵读中,这些诵读都力图有所指。比如开始上课时,我让学生读课文,每人读一段,让同学们听一听有没有读得不准的字和句子,利用这个机会,一方面纠正读音和断句,弄清句意,另一方面激发大家参与诵读。中间的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品读,但也不是只追求热闹和课堂气氛的轻松,而是让学生走近语言,亲近语言,进而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紧紧围绕“体味本文借平淡的生活琐事,表达真
20、挚情感的特点。”比如对怀念祖母一段的诵读,学生开始只能读出祖母的期望,读得干涩、淡漠,学生显然是没有喜欢上这段文字,没通过文字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我上课时紧紧抓住这个契机,反复让学生品味“大类女郎也”“自语曰”“顷之”这些语句的内涵,调动自已的生活感受,展开联想和想象,带领学生走进一个多彩的、立体的情感世界,得到美好的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组织诵读时我特别关注到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并不是每一篇课文都适合齐读,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是表达的一种“悲”,这种悲情需要慢慢地品味,轻轻地触摸。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读“可喜之事”的时候有一遍齐读,特别是“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
21、,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节奏整齐,富有音乐美,有诗一般的意境,适合齐读。进入体味感情的环节后,大都采用的是个性化的品读。关于课堂中教师的点评教师在课堂中不仅仅是一个组织者、参与者,更多的应该是一个引导者。学生的理解有时是肤浅的,杂乱无章的。课堂不应停留在此,教师的点评在这时至关重要,应将这些认识引向深入,让学生达到更高的层面,这样才会让学生有提高。比如在这节课中,对第三段的品读,学生已经读出了作者在回忆夫妻间的美好生活,已经理解得很好了,我在这里没有并没有简单地评价“很好”,而是说“这位同学已经理解得很好了,但我们还可以再挖一挖,再往里走一走
22、,和作者更接近一点。透过妻子的问和学,我们还感受到另一个人的存在,能说说你的理解吗?”一石激起千层浪,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更高的情感层面。关于教学目标和课堂的生成文言文的教学,很容易走上教课文教知识(专指陈述性知识)的路,这样容易操作,复习应考也容易,但给老师和学生带来的往往是身体的疲惫和心理上的厌倦,学生久而久之就对文言文的学习失去了兴趣。我在教项脊轩志这篇课文时,一是发掘这篇课文独特的“语文价值”,二是追求知识基础上的能力、现象背后的规律、“然”以外的“所以然”,将这两个目标在课堂教学中重点落实。我们喜欢项脊轩志,最主要的不是因为思想深刻,而是因为他的“表达方法”与众不同,平淡的语言中蕴含着深
23、厚的情感。这才是项脊轩志的“语文价值”。另外,在第一个环节中,对课文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和方法,举一反三。至于目标的达成,完全视学生的学习状况而定。而不去“设计”课堂,设计高潮、“彩头”,这样的课堂看上去热闹,有时也会出彩。我以前上课也追这种精巧的设计,但是精巧的预设,往往是按教师自已的思路进行,忽视了学生,而学生在课堂上是千变万化的,同样一句话,老师的语气不同,在学生那里都会产生很多的不同。一旦学生的理解达不到老师的要求,这时教师就不知所措,只好生拉硬扯,自说自话。在教项脊轩志时,我只牢记课文的核心价值,大体框架,其它的都随着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比如学习形式,根据学习进程,该独立思考时决不讨论,以追求热闹。至于板书,也是随着学生的回答不停地调整,一步一步引导学生体味。这样在课堂上就会出现“遭遇战”,师生间往往能激发出对新知识的挑战情绪,迸发出思维的火花,给人带来意外的惊喜,让人乐而记返。反思这堂课,还是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少了一些,读书的时间少了些,要真正做到收放自如,谈吐智慧,还有待于我进一步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