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师分散研修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教师分散研修报告.doc(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 仅供参考 学习与交流小学科学教师分散研修报告【精品文档】第 13 页小学科学教师分散研修报告参加山东科学骨干教师培训结束后,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教学中去。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课堂充满活力和生机。科学知识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它们会被不断地修正。因此,不把科学知识当作绝对的真理教给学生,而应作为有证据的结论。教学内容应呈现学科特有的探究方法,如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先进行探究活动,再根据自己的探究提出科学的解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研究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学生应像“科学家”一样,以主人的身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
2、过程式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精神、价值观的教育,并发展自己的个性。这就是培训之后,我的科学课堂最大的改变。一、课堂上“巧”设问题,“敢于”猜想“善于提出问题,善于猜想与预测”在一定的意义上讲,能反映出一个人科学素养的程度。科学教学中创设机会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预测,能使探究活动目标更加明确,探究任务更加清晰。因此,科学教学中要多为学生提供提出问题、猜想与预测的平台,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猜想与预测的能力。例如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一课,教师出示两杯一模一样的水(一杯白开水,一杯白糖水),并让学生观察两杯水有什么不同,几乎所有学生都会认为没有什么不同。这
3、时,教师要求学生尝一尝,并指导学生尝的方法,两位学生通过尝的方法知道:一杯是白糖水,一杯是白开水,学生会感到很好奇:为什么它们看起来都是一样的?这时教师趁势将学生的好奇及时引到这节课的中心来,“既然是糖水,就应该有糖有水,可糖到哪去了?我们怎么看不见哪?”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描述糖“化了”、“在水里了。”教师又继续追问“那它是怎么化的呀?”学生根据日常经验描述,对于如何“化的”描述不清,教师接下来问:“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它的过程呀?”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问题从孩子们生活中感兴趣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中来,巧妙的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问题进入教学情境,能够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
4、面学生通过语言描述不清“白糖怎样化了的?”正说明学生头脑中对“溶解”概念的前认知是模糊的、不清楚的,这就需要对“溶解”过程进一步观察认识,这一环节在教学中起到了预测的作用。再如在教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一课。教师出示一张纸、一块塑料泡沫,让学生先猜一猜它们在水中分别是沉还是浮。生:我认为塑料泡沫会沉,纸会浮。生2:我认为塑料泡沫会浮,纸会沉。教师:哦,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呢?生:因为泡沫比较大,纸比较小。生2:因为泡沫比较重,纸比较轻。教师:是吗?好,心动不如行动吧,验证你们的猜测吧!本环节教师不急于让学生观察到哪些物体在水中会浮? 哪些物体在水中会沉?而是充分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关注学生
5、“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引发学生进行有意义的猜想,为学生经历一个“猜想发现修正再猜想再发现再修正”的科学探究过程做好铺垫。二、课堂上按计划进行“探究”实验科学探究作为一种认知活动,要经历一定的活动程序或阶段。尽管科学包括许多不同学科门类,其研究问题的方式、途径和手段各不相同。但无论是哪类科学研究,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都要经历形成问题、建立假设、制定研究计划、检验假设、得出结论等类似的活动过程或阶段。小学科学的探究活动也不例外。事先制定活动计划对于我们合理的使用课堂四十分钟是十分重要的。活动计划的制定根据探究内容、活动的目的任务、计划具体的提及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及安排、所需工具和材料等,对各
6、个具体步骤要有明确的指示,小组成员的分工也要做好合理安排。如四人小组可分为:材料员、汇报员、记录员、小组长,各成员各司其职,在进行活动时就不会出现混乱的现象。在探究活动中,为了方便学生进行探究,要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在制定计划时,教师可以制作一张记录表,便于学生得出结论,记录表设计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探究活动的结果,它起到了导向的作用。如在教学小学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一课中可以设计如下的表格: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学校:班级:小组:记录人:年月日研究的问题:假设声音是通过( )传播的。使用的方法:所用的材料:描述实验的过程: 我们的发现: 通过这张表格,将探究活动的提出、观察、质疑、猜想、自主探究、
7、形成认识等步骤包括其中,让学生通过对表格的填写,主动的完成探究活动,条理清晰,学生容易理解,提高了探究活动的效率。完善的教学计划为下一步的实验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动手实验则是帮助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教师对每一次实验都要精心组织,合理安排,耐心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确保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在上实验课之前,教师可以做如下准备:一要安排好学生的预习,预习的内容除了本次实验内容外,还要求学生回顾包括与本次实验有关的已学过的知识,明确实验所需验证或需解决的问题;二是根据实验室设备情况分好实验小组;三是要做课前演试,在上实验课之前,教师都
8、要把要做的实验在自己做一遍,提前预料实验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从容驾驭实验过程,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检验实验效果。实验时,教师要求学生要根据已经制定的实验计划(教师指导下)来实施实验,并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实验中,教师要加强巡视,密切关注学生的操作,一方面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各种实验用具,检查学生操作过程是否正确,另一方面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进行点拨。实验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对新知进行整理和总结。总之,探究的有序、有效开展会对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影响作用。再例如在教学我们的小缆车时,老师先出示小车和绳子问:“用这跟绳怎么让小车运动起来?”学生提到把绳子一端系在小车上。
9、老师边演示组装边提示注意的问题:“绳子系在车头的中间还是两边?为什么?”学生答:“中间。那样小车就不会跑偏。”在接下来组装重力小车时,老师又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师演示挂一个垫圈,小车动了吗?(没动。)怎么办?(继续挂。)大家看好了,最少要挂几个垫圈,小车才能由静止状态变成运动状态.一个垫圈小车没动,4个垫圈小车才动,在这个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一定的拉力才能使小车运动起来。)垫圈在小车的运动中起了什么作用?(垫圈起了拉动小车的作用)垫圈产生的是向什么方向的力?(向下)像铁垫圈这样由于自身的重量所产生的一个向下的力,我们称之为重力。我们把这种用绳子拉的小车叫做小缆车,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的小缆车
10、。教师一连串的追问,目的是反馈学生的思维过程。通过追问,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追问为落实教学目标和解决教学重难点服务。有时候,教学中看似对一个学生的追问,实际也是对全班学生的追问,让学生作出相应的积极思考。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提高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做好教学的指导者。三、在“探究”中注重能力的培养 一个完整的对比实验一般要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整理数据结论几个阶段才能完成。下面就对比实验的几个环节逐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观察能力 在对比实验教学时,学生要先观察实验的材料,找到实验中的“常量”和“变量”,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下面的实验中省很多的事情,也可以通过对实验材
11、料的了解,简单的设计出一个实验的过程。因此,观察能力是小学科学要对学生培养的第一要务。 (二)问题提出的能力 只有通过详细的观察,学生才会产生疑问,从而提出问题,这个问题可直接提出,也可通过一种现象间接引出,接着引导学生分析这个问题,并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使他们能创造性地提出问题 (三)假设能力。 问题提出后,教师不要急着去解决,要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先去想,无论对与错,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其中,可以提问、讨论,找到一个假设的结论。 (四)实验设计的能力 在以上的准备工作都做完后,就可以开始实验的设计了,这时候的学生对于实验的材料和实验的目的,包括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都有了
12、一定的了解,如果能力够的话,就可以自行来设计实验了,教师只需要完善一下实验的注意事项和安全问题。 (五)实验操作的能力 实验操作不是简单的动手操作,而是要将前面的设计用实验再现出来,同时也是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再现出来。这里面需要学生对实验的条件中的“常量”和“变量”都非常熟悉,另外动手中仍要注意观察,比较等等,用差异法来得出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观察和比较时,要求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同时在整个操作过程中也要求学生不怕困难,与人合作,善始善终。 (六)整理数据的能力 根据学生在实验中的记录,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一些事实、数据,作为自己的理论依据。 (七)总结结论的能力 通过对实验结果和实验数据的
13、整理、讨论、交流,学生总结,从而得到结论。四、教学评价要能激励学生的学习 科学课程的评价是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评价在教学中的作用,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恰当地选择教学策略和方法,还有利用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全面提高。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因此,评价目标应该多元,评价方法应该多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他们探究的水平,又要关注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注意要以鼓励为主,对于刚刚步入探究学习,对这种学习方式尚不适应的学生,教师应对学生的行为表现予以肯定或否定,使学生不至于茫然失措,失去探究的信息。只要学生能真正的参与,即使探究
14、活动没有得到我们预期的正确结论,但学生却经历了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得到的是比知识更可贵的求知的欲望,实干的胆略,处事的机敏,思索的睿智 教师就应该用一种全新的,始终赏识的眼光来评价学生的探究活动,要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要把他们遭遇的挫折和失败转化为再探索再学习的动力。这是保护儿童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热情的关键。如在教学沉与浮时,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提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土豆、带盖的小瓶子、橡皮泥、水槽、烧杯、小刀、棉线、筷子、盐、吸管、橡皮管。教师在创设一定的情景后,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研究物体沉浮改变的方法。当学生自行发现把土豆做成船形可以使其在水中下
15、沉转变为上浮时,老师不失时机地给予及时的表扬,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和自豪,使他们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新的探究中去。这节实验课,创新的火花处处闪耀,让土豆在水中上浮的方法更是多种多样,有的学生用橡皮管绑住土豆使其上浮;有的学生在土豆上插上筷子使其上浮;有的学生把土豆切成小块装在带盖的小瓶里使其上浮。当看到有一个小组在水中因加入的盐过少,土豆上浮时,教师则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鼓励他们通过组与组之间的讨论,合作来自行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在民主、和谐、充满活力的氛围中体验到探究活动所带来的成功与快乐。由此可见,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善于挖掘学生的优点和潜能,多采用鼓励性评价,随着学习的深入,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自我反馈。总之,科学教学要注重“探究”的过程,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儿童获得知识的直接动力。儿童对生活与学生环境中的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好奇心是他们科学学习的起点。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从儿童的视野出发,在探究过程中激发、呵护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热情,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