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学设计 全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学设计 全册.doc(9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 仅供参考 学习与交流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学设计全册【精品文档】第 92 页人口的自然增 长教 学 设 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2、掌握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方法;3、了解人口增长的时空变化差异及原因;4、了解不同地区针对人口问题采取的措施。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主要涉及的是人口的数量变化之人口的自然增长,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方法是课本的补充内容。 本课时的重难点具体如下所述:1、重点 (1)掌握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2)掌握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方法。2、难点 了解人口增长的时空变化差异及原因。三、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一) 课程导入(3)这节课开始,我们
2、将进入地理必修二的学习,地理必修二的主要内容为人文地理,那学习人文地理,我们就先从人讲起,这节课,我们的学习内容是人口的自然增长。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5,完成自主学习的问题。(二)自主学习(12)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_和_共同决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公式是_;某地区人口数量的增加不仅与自然增长率有关,还与_有关。(6分)设置意图:知识性问题,明确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及计算公式;另外,让学生意识到人口基数的影响力。2、读图1.2,总结农业革命之前、农业革命之后和工业革命之后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6分)设置意图: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对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及其原因有
3、一定的感性认识。3、读图1.4,总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的增长特点并分析其原因,针对各自的人口问题,其采取的措施分别是什么?(4分)设置意图:探究性问题,让学生通过读图感知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人口数量的增长特点及其原因,并思考应采取的措施有何差异。(三)小组讨论(8)1、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2、工业革命之后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及其原因;3、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增长迅速的原因及措施。(四)展示交流(12)展示时应合理划分问题,避免一个人或一个小组包揽所有题目,另外,尽量保证机会均等,每个小组一节课就回答一次问题为好,对于特别积极的小组予以表扬,但要向其提议把机会让给其他还没有回答
4、问题的小组。通过这个环节,小组内未能解决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了,还不能解决的,教师作为精讲内容进行讲解,并视情况适当延伸问题。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公式是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某地区人口数量的增加不仅与自然增长率有关,还与人口基数有关。2、措施 (1)发达国家: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2)发展中国家:计划生育。(五)拓展练习(5)下图是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图,读图回答问题:1、四国中,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A、 B、 C、 D、2、和德国(人口负增长)人口死亡率、出生率相似的国家应该是( )A、 B、
5、 C、 D、(六)课后作业新坐标四、课后反思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第一节 人口数量的变化(第2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名称和特点。利用人口资料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因素;3、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人口政策。【教学重难点】重点: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的特点;【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展示法、讲授法、练习法【教学过程】一、 课程导入1、上节课我们讲到一个地区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一个地区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就使得该地区的人口模式会发生变化。这节课学习人口模式。2、展示学习目标:二、自主学习1、
6、人口增长模式又称为人口转变模式,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 、 和 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2、人口增长模式的三种类型 主要特征: 、 、 ,人口增长处于相对静止或低速增长状态。(1)原始(低增长型) 形成原因: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 主要分布区:生活在热带原始森林深处的一些土著居民主要特征:高 、 迅速下降,高 ,人口急剧增长。(2)传统(加速增长型) 形成原因:社会生产力发展,食物供应稳定增长,某些疾病得到控制,人口 明显下降。 主要分布区:发达国家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进入该阶段;非洲东部的一些国家目前处于该阶段 主要特征: 、 、 ,有些国 家出现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3)现代(
7、低速增长型) 形成原因: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和生育观念的改变等。 主要分布区: ;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以及少数发展中国家如新加坡等。三、小组讨论1、P7的活动题;2、说说我国的人口增长有什么特点?处于哪个模式阶段。四、展示交流1、学生展示;2、老师讲解【当堂练习】1、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往往是不同的,下列不属于其形成原因的是A、人口数量的多少 B、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C、社会、经济的差异 D、文化、环境的差异读右图,回答2-4题:2、表示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可能是A、 B、 C、 D、3、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A、 B、 C、 D、4、若图中数字序号表示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则在人
8、类社会历史发展中按出现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 B、 C、 D、5、人口增长模式中,传统型和现代型的共同特点是( )A、两者的出生率都高 B、两者的自然增长率都高C、两者的死亡率都低D、两者的自然增长率都低读某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的转变表,完成6-7题阶段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3.83.20.63.52.41.12.91.21.71.31.00.36、该国人口增长具有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特点的阶段是( )A、 B、 C、 D、7、对该国人口增长不同阶段的人口增长模式判断正确的是( )A、现代型 B、传统型 C、原始型 D、过渡型8、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比A、人口的
9、出生率比发达国家低 B、人口的死亡率比发达国家低C、人口的死亡率比发达国家高 D、婴儿的死亡率比发达国家低9、关于人口增长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A、工业革命以前,人口增长为“低-低-低”模式B、农业文明时期,人口增长为“低-低-高”模式C、产业革命时期,人口增长为“高-低-高”模式D、后工业化时期,人口增长为“高-高-低”模式【课后反思】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设计学习目标掌握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意义;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教学重点1、 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
10、国内)2、 人口的迁移流向(迁出国家、地区、迁入国家、地区)3、 人口迁移的原因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原因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人口迁移地图或动画二、教学过程设计(一)课堂导入:(3)同学们都有去过旅游,那去别的地方旅游是人口流动还是人口迁移呢?这节课我们就主要来探讨下人口迁移,下面,先了解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掌握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意义;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接下来,同学们根据课本P10-13页的内容,完成自主学习的题目。(二)自主学习(12)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
11、,包括人口的 增减和人口 。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 或 范围内发生改变。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 和 。 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 ,并且居住地改变达 以上的迁移活动。(国内人口迁移没有明确的界定)2、二战后人口迁移和建国以来中国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3、人口迁移能不能发生,取决于迁出地与迁入地的_变化(即客观因素),以及个人的_变化(即主观因素)。4、在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_因素往往起着主导作用。但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每空0.5分)课堂预设:第2题结合图分析有点难度,因为现在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比较差,需适当引导他们怎样看图,其他三道题容易从课本上直接找到答案
12、。(三)小组讨论(5)思考人口迁移有什么意义?(3分)课堂预设:此题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也是难点,具有较大讨论意义,可能同学们讨论时会忽略弊的一面,需适当提醒分析任何问题一般都要从利弊两方面考虑。(四)展示交流(15)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也锻炼小组成员之间的团结合作能力,展示时,尽量让各个小组都有机会展示,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对于回答不够完整或回答不出的,教师再列为精讲内容进行分析。(五)当堂训练(5)判断以下案例属于人口迁移还是人口流动1、(1)每年7、8月份时候,田七都会去庐山避暑、度假。(2)2011年9月,家在惠州的王五入读了中山大学,并按要求把户口落在了学校的集体户口上。(
13、3)年初,李四去上海出差了一个月。(4)自从2000年开始,张三就从四川老家来到深圳打工。(每小题0.5分)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1分)A、社会经济因素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B、自然环境是人口迁移的基础因素C、土壤的肥力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D、从宏观上看,政府的经济布局不会造成大量人口的迁移(六)课后作业完成课程新坐标练习三、课后反思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设计学习目标1、高考考纲要求:理解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2、归纳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特点和形成条件。教学重点归纳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特点和形成条件二、教学过程设计(一)课堂导入:(3)同学们,在内容
14、中我们学习了农业区位的选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农业地域的形成。(二)自主学习(12)1、从生产结构、经营方式、生产规模、科技水平、商品率、机械化程度 等方面归纳混合农业的生产特点。2、从气候、水源、土壤、地形、市场、交通、科技、劳动力、政策 等方面归纳混合农业的形成条件。2、p45澳大利亚案例分析课堂预设:结合图分析有点难度,因为现在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比较差,需适当引导他们怎样看图。(三)小组讨论(5)(四)展示交流(15)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也锻炼小组成员之间的团结合作能力,展示时,尽量让各个小组都有机会展示,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对于回答不够完整或回答不出的,教师再列为精讲内
15、容进行分析。(五)当堂训练(5)1、城市郊区及工矿区周围的农业,一般应建立( )A、工业原料基地 B、商品粮基地C、商品棉基地 D、农副食品基地2、20世纪90年代,新疆的棉花生产在我国的地位迅速提高,原因有( )A、水源充足、土地辽阔 B、光照强,热量丰富C、向中亚地区出口便利 D、劳动力资源丰富(六)课后作业完成课程新坐标练习三、课后反思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第二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一、教学目标设计学习目标1、理解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概念 以及三者的区别和联系2、掌握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其典型类型3、了解工业集聚和分散的主要表现形式、原因 和优势,以及工业地域联系的主要形
16、式教学重点1、了解工业聚集的主要原因和优点2、理解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的主要原因、优点。教学难点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对工业地域联系的影响二、教学过程设计(一)课堂导入:(3)工业的选择是将工厂定位,然后进行生产,其生产是由企业来完成的,企业的集聚则形成了工业地域。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二)自主学习(12)1、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概念是什么?2、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其典型类型?3、工业集聚和分散的主要表现形式、原因 和优势,以及工业地域联系的主要形式?4、完成P63页的活动。(三)小组讨论(5)(四)展示交流(15)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也锻炼小组成员之
17、间的团结合作能力,展示时,尽量让各个小组都有机会展示,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对于回答不够完整或回答不出的,教师再列为精讲内容进行分析。(五)当堂训练(5)1、依靠钢铁工业而在其周围集聚的工业有( )A、纺纱厂 B、造船厂C、食品厂 D、电视机厂2、关于工业集聚和分散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近距离集聚现象B、工业集聚可以扩大总体生产能力,最终获得规模效益C、凡是存在工业联系的工厂一定形成工业集聚D、新兴中小企业多以分散为主(六)课后作业完成课程新坐标练习三、课后反思人口的合理容 量 教 学 设 计一、教学目标设计(一) 知识和能力目标1.区别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
18、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2.理解并掌握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3.掌握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办法(二) 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观点,学会分析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2、通过对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分析世界各国应该如何实现或保持人口合理容量。(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的能力。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主要涉及的是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这两个概念的区别。环境人口容量主要要讲到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而人口合理容量是要让学生学会分析为什么要保持人口合理容量,其意义是什么。 本课时的重难点具体如下所述:1、
19、重点 (1)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2、难点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三、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一) 课程导入( 3)近几千年来,世界人口一直在增长。据预测,下世纪末全球人口可能达到100亿以上。地球只有一个,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口呢?一个国家或地区,又能容纳多少人口?多少人才是最合适的数量呢?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2-14的内容,完成自主学习的问题。(二)自主学习( 12) .找出并理解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根据书本及生活实际,思考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哪些? 3.什么是人口合理容量,有什么特点和意义? 4
20、.世界各国应该如何保持人口合理容量?(三)小组讨论( 8)1、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如何制约它?(正相关、负相关)2、世界各国应该如何实现或保持人口合理容量(四)展示交流( 12)展示时应合理划分问题,避免一个人或一个小组包揽所有题目,另外,尽量保证机会均等,每个小组一节课就回答一次问题为好,对于特别积极的小组予以表扬,但要向其提议把机会让给其他还没有回答问题的小组。通过这个环节,小组内未能解决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了,还不能解决的,教师作为精讲内容进行讲解,并视情况适当延伸问题。(五)拓展练习( 5)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 A资源 B科技发展水平 C人口的文化D生活消费
21、水平.原始社会的环境人口容量( )A.比现在小得多B.比现在大得多C.与现在相当D.无法比较.以某地的四类要素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 000、10 000、6 000、4 500,则该地的环境人口容量为( )A.8 000B.10 000 C.6 000D.4 500“最佳人口规模示意图”,完成第45题4.关于图中人口规模的叙述,正确的是( )P为较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P为环境承载力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P为环境承载力A. B. C. D.5.图示反映了( )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当人口规模小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
22、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呈正相关当人口规模大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A.B.C.D.(六)课后作业新坐标四、课后反思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2、理解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和特点教学重点: 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区教学难点:集聚效应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3):先展示几张城市的图片。(过渡)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目前,世界上有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里。从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外部形态,而且在每个城市内部不同部位都有不同的作用,以及各具特色的内部空间结构。这就是我
23、们今天要学习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二、自主学习(12)阅读课本P18第1、2及P19第1段,完成填空:(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包括商业用地、_、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_等。2城市功能区(1)形成:(2)特点: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_。 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阅读课本P19-20内容,完成填空:(2)常见功能区住宅区:城市中最为_的土地利用方式。随着住宅区的分化,出现了_住宅区和_住宅区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_的两侧或街角路口,呈_分布。工业区:由城市内部工业相互_而形成的,主要分布在靠近_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
24、3、完成P19页的读图思考(课堂预设)自主学习的内容都较为简单,学生基本都能在课本上找到相应的答案,这里学生会比较不确定的就是读图思考中的功能区命名之一科教文化区,这个学生会不知道怎么命名。需注意引导。三、小组讨论(8)1、讨论三大功能区的区别,完成表格。(3分)三大功能区的形态、特征及位置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态特征位置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高级住宅区低级住宅区(课堂预设)在小组讨论这一环节中,学生先简单核对自主学习的答案,之后重点讨论三大功能区的区别,这也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讨论的时候,教师可以参与某一小组指导或巡堂学生讨论情况。四、展示交流(12)这一环节,是学生展示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后的成果,小
25、组自觉回答问题,教师进行点评并反馈精讲。这里师生要共同解决城市三大功能区的形态、特征、位置的区别。五、当堂训练(5)1一般城市都具有的功能区是 ( )A商业区、文化区、交通区 B工业区、农业区、商业区C行政区、仓库区、娱乐区 D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2市商业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商业区占城市用地面积比重较大,大多呈点状或条状分布B商业区的经济活动繁忙程度仅次于工业区C影响商业区的营业额的直接原因是交通的便捷性D中心商务区的高层建筑中,其中,低层主要是商业活动场所课后反思: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 化教 学 设 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城市地域结构的三种模式;2、明确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
26、主要因素及影响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3 、理解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并归纳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其他因素。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主要涉及的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是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的延续。 本课时的重难点具体如下所述:1、重点 (1)明确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及影响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2)理解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2、难点 理解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三、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一) 课程导入(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了解了城市主要的功能区包括了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不同的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就构成了城市的内部
27、空间结构,也就是形成了城市地域结构。这节课,我们就接着来学习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1-24,完成自主学习的问题。(二)自主学习(15)1、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有哪三种?(1分)设置意图:知识性问题,让学生了解城市地域结构的三种基本类型。2、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_,此因素对于土地利用来说,就是指_的高低,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_ 和_ 。 (7分)设置意图:探究性问题,让学生明确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及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从而体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力。3、读图2.7,完成读图思考题。 (5分)设置意图:探究性问题,提高学生的图文转化能力,让学生理解距市中心
28、的距离对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付租能力的影响。4、读图2.8,说说除了地租外,城市地域结构还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2分)设置意图:知识性问题,通过读图归纳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其他因素。(三)小组讨论(5)1、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市中心远近的变化规律;2、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因素。(四)展示交流(12)展示时应合理划分问题,避免一个人或一个小组包揽所有题目,另外,尽量保证机会均等,每个小组一节课就回答一次问题为好,对于特别积极的小组予以表扬,但要向其提议把机会让给其他还没有回答问题的小组。通过这个环节,小组内未能解决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了,还不能解决的,教师作为精讲内容进行讲解,并视情况适
29、当延伸问题。1、地租高低的影响因素 (1)交通的便捷程度; (2)距离市中心的远近。2、在OA段,商业活动的付租能力最强,可能成为商业区; 在AB段,住宅活动的付租能力最强,可能成为住宅区; 在BC段,工业活动的付租能力最强,可能成为工业区。3、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其他因素还有:工资水平、历史与文化、民族与宗教以及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等。(五)拓展练习(5)1、关于城市的功能分区,叙述正确的是( ) A 功能区是同类活动空间集聚的结果 B 文化区是各类城市所共有的功能区 C 每个功能区只有一个功能 D 功能区之间有明确的界线2、造成欧美等许多特大城市中出现“唐人街”的主要原因是( ) A 历史因素
30、的影响 B 经济因素的影响 C 民族与宗教因素的影响 D 地理因素的影响(六)课后作业新坐标四、课后反思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城市等级划分标准;2、 理解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存在差异;3、了解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的嵌套理论,理解不同等级城市空间分布特点。【教学重难点】重点: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存在差异;难点: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的嵌套理论。【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展示法、讲授法、练习法【教学过程】一、 课程导入1、我们知道世界上有无数个城市,那么到底城市有没有大小之分?是不是每一个城市都是一样大小呢?如果有的话那么城市大小通过什么来
31、划分?2、展示学习目标;二、自主学习1、城市等级以 来划分,我国的四类城市及其人口规模分别是什么?2.城市服务范围:(1)范围:城市本身及城市附近的 和广大的 地区。(2)特点:城市范围是 , 不明确。3、完成课本P25的活动题。思考:总结不同规模的城市服务功能有什么不同?4、完成课本P28的读图思考。三、小组讨论讨论自主学习中的3、4题。四、展示交流1、学生展示;2、老师讲解【当堂练习】1、有关城市服务范围的正确叙述是( )A.城市的服务范围就是城市本身 B.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服务范围是相切的C.服务范围越大,说明城市的级别就越高,功能越多D.不论城市大小,城市的功能都相同2、关于城市等级、数
32、目和服务范围的说法正确的是( )A.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广 B.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广C.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广 D.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广3读某地级市(如:常州市)和县级市(如:溧阳市)服务范围图,回答下列问题。 AB (1)图中A、B、为地级市的是 ,判断依据是 ;为县级市的是 ,判断依据是 。(2)城市 的服务范围包括在城市 的服务范围之内。 (3)在我国,A类城市数目 ,B类城市数目 (多或少)。【课后反思】城市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设计(一) 知识和能力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2.运用有
33、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3.解释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二) 过程和方法目标1.读图分析讨论法。2.案例教学法。3.自主合作探究。(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学生能用全面的、辨证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城市化过程中积极的一面及出现的问题。2.通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盛与衰的对比分析,学生认识到发展中国家有待于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从中找到一条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道路。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第2章城市和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前两节的联系非常密切,即城市化就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
34、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城市等级的提升过程和一个区域内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这种现象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它可以反映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另外,城市化还与第一章的人口迁移密切相关,大量人口从乡村迁往城市是城市化的一个方面(如迁移方向相反,则为逆城市化)。本节需要准备的知识包括:初中地理必修1中的地理环境要素、水循环、气候(“热岛效应”等),与数学有关的知识(如曲线的斜率),以及人口迁移和农民工的有关内容,调查所在城市的发展变化和主要问题并分析其成因的方法,等等。 本课时的重难点具体如下所述:1、重点1.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及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
35、点;2.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2、难点 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第1课时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一) 课程导入(3)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深圳现在是珠三角都市圏重要城市之一,城市综合竞争力位列大陆城市前列。可这个发达城市在改革开放之前只是一个偏远荒凉小镇、边陲 渔村。我们真切地感受着由农村变为城市的过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探究的城市化。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31-35的内容,完成自主学习的问题。(二)自主学习(12)1、什么是城市化?2、阅读P31的图2.16,思考:城市化的表现除了人口从乡村向城市集聚、乡村变为城市以外,还有哪些?3、阅读P31的第2段、P32的图2.17,归纳:促进城市化推力
36、和拉力分别有哪些?4、阅读P32的第1段,归纳:为什么人类要推进城市化,即城市化的意义有哪些?5、阅读P33的“案例4”,对照图2.19,填写P34的表格。(三)小组讨论(8)1、城市化的表现、拉力和推力有哪些?2、城市化的意义?3、城市化不同过程的特点?(四)展示交流(12)展示时应合理划分问题,避免一个人或一个小组包揽所有题目,另外,尽量保证机会均等,每个小组一节课就回答一次问题为好,对于特别积极的小组予以表扬,但要向其提议把机会让给其他还没有回答问题的小组。通过这个环节,小组内未能解决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了,还不能解决的,教师作为精讲内容进行讲解,并视情况适当延伸问题。(五)
37、拓展练习(5)1关于城市化的错误叙述是()城市化过程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城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城市化水平体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和区域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的2关于城市化的标志,表达不妥的是()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在上升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人口数量增加3、世界城市化进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其界限是 ( ) A工业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 B工业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C文艺复兴时期 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4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城市化的特点是()世界城市化的速度、规模、范围都达空前的程度中小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发展慢由于城市人口不断集中,城市用地规模不断缩小城市化开始加
38、速发展,城市人口的比重达到13.3(六)课后作业新坐标 第2课时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一) 课程导入(3)复习提问:1、 什么是城市化?它的主要标志是什么?2、 城市化的意义是什么?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地域日益扩大,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改变,环境也相应地受到了影响,使得地理环境各要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那么,在城市化过程中有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今天我们就来讨论这些问题。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35-38的内容,完成自主学习的问题。(二)自主学习(12)1、根据P35图2.23,从城市化开始时间的早晚、目前的城市化水平、目前的城市化速度、城市病四个方面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2
39、、阅读P36的图2.24,说出城市化导致生物、土壤、降水量、地表径流量、蒸发、下渗、地下径流量、水质、气温、光照、风速、风向等地理要素发生了什么改变?3、阅读P3637的图2.25,划出四种常见的环境污染类型的来源和危害。4、阅读P38的第1段,结合课外知识,思考怎样减轻城市病?(三)小组讨论(8)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2、城市化对城市地理环境的影响?3、如何减轻城市病?(四)展示交流(12)展示时应合理划分问题,避免一个人或一个小组包揽所有题目,另外,尽量保证机会均等,每个小组一节课就回答一次问题为好,对于特别积极的小组予以表扬,但要向其提议把机会让给其他还没有回答问题的
40、小组。通过这个环节,小组内未能解决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了,还不能解决的,教师作为精讲内容进行讲解,并视情况适当延伸问题。(五)拓展练习(5)1、下列关于逆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出现在发达国家,是由于市区失业人口增多B出现在发展中国家,是由于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C出现在发达国家,是由于大城市发展水平低D出现在发达国家,是由于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10、城市的空气污染源主要有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排放工矿企业排放居民生活燃煤排放光合作用产生A、 B、 C、 D、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城市垃圾的不合理处理是城市大气
41、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B、城市水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生活污水C、目前城市水质受到严重污染,特别是饮用水的水质不断下降D、地形封闭的城市利于空气扩散,大气污染较轻(六)课后作业新坐标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2、了解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对农业生产和区位选择的影响。教学重点:1、影响农业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2、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教学难点:运用所学原理,合理评价选择农业区位。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案例分析法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2) 教师提问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是什么为我们提供了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呢?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主要是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活动为我们提供日常的生活资料,而农业是我们的基础产业,因而成为第一产业,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深入了解农业,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42页。 二、自主学习(13)1、根据初中所学或课外知识,农业有哪五大类型?2、阅读P42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