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导论笔记(哲学研究生专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导论笔记(哲学研究生专用).doc(3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哲学导论笔记(哲学研究生专用)哲学导论笔记(哲学研究生专用)哲学导论读书笔记审美观第一篇:“美学”一词源于希腊语:aesthetic,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通在关于诗的哲学沉想录一书中提出。他的美学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第十一章 :审美意识的在世结构:人与世界的融合按主客关系来看待人与世界的关系,
2、则无审美意识可言,审美意识不属于主客关系,属于人与世界的融合,即天人合一。一、 审美意识:人与世界融合的产物1、 审美意识在于“天人合一”与“情景合一”审美意识是人与世界的叫人,人与世界万物交融不同于主客观的统一,它不是两个独立实体间的认识论上的关系,而是从存在论上来说,双方一向是合而为一的关系。审美意识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意境”、“心境”、“情境”。2、 “无我”“有我”“忘我”中国传统哲学重视天人合一,西方传统哲学重视主客关系。“无我之境”:无主客之分,没有自我意识,原始天人合一;“有我之境”:有主客之分,有自我意识;“忘我之境”:超越主客关系达到更高级的天人合一审美意识的核心在于“超越”二
3、、 审美意识的特点:超越性1、 审美意识的直觉性:指审美主体面对客体的一种不假思索,无需推理就能立即把握与领悟的能力;2、 审美意识的创造性:3、 审美意识的愉悦性;4、 审美意识的超功利性5、 审美意识的诸种特性都在于超越主客关系和认识三、 审美意识给人以自由自由本是超越的、彼岸性的、无法直观的,但在审美中自由却有了经验的,成为可以直观的。审美是人之自由,人之为人的体现,是人存在的表征。审美意识超越并高于道德意识,但它并不是不道德,更不是否定道德,只是它不用道德标准来衡量。第二篇第十二章 :审美意识的灵魂:惊异一、 传统哲学与惊异的对立1、 柏拉图:开哲学与惊异对立之先河惊异就是对无知的意识
4、,或说是求知欲的兴起,柏拉图把世界分为可理解的世界和可感觉的世界,哲学的展开和目的不是惊异于感性世界的感性表象,而是在于可理解的世界中关于对立面的梳理。2、 黑格尔:哲学超出惊异黑格尔把惊异理解为只是激起精神的东西的开端,而不是对人真正有价值的,值得追求的目的即精神的东西本身,惊异意味着刚刚从无自我意识中惊醒,至于真正清醒的状态,即“精神的东西”本身则不属于惊异。哲学的目的不是惊异而是超出惊异。二、 惊异是哲学和审美意识的灵魂海德格尔说:“说哲学的开始于惊异,意思是:哲学本质上就是某种令人惊异的东西,而且哲学越成为它之所是,它就越令人惊异。”海德格尔认为惊异就是惊异于“人与存在的契合”“哲学就
5、是与存在者的存在相契合”第三篇美与真善一、 古希腊时期美从属于真和善柏拉图:贬低艺术,因为它是对现实事物的模仿,而现实事物又是对理念真理的模仿,艺术成了对模仿的模仿。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应模仿事物的普遍性和理想性,而不是简单模仿现实事物的形象,但他仍认为真对美起主导作用。苏格拉底:认为美的标准就是效用,把美放在从属于道德上的善的地位。亚里士多德把人的活动氛围:认识(真)、实践(善)、创造(美),三者中以认识为最高,真善主导美。二、 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普罗提诺:神是真善美的统一把艺术看得比现实事物更具有真理性,主张美的东西在于形式而不在于物质。阿奎那:美属于“形式因”美在他看来是能领悟事物之秩
6、序和结构整体的感官,即视觉和听觉的对象,而非涉及欲念的感官即味觉与嗅觉的对象,主张“美在善之外”。三、 近代康德以前:美从属于真善康德:力图凸显美的首要地位席勒:审美的人才是完全的人谢林:审美直观属于哲学的最高层次黑格尔:美高于善低于真近代美学主要趋势:审美兴趣高于实际兴趣,美高于善而仍受真制约。四、 现当代:美居于比真高的地位。五、 真善美统一于“万物一体”。第四篇典型说与显隐说一、 典型说及其哲学基础典型说以概念哲学为其理论基础,典型就是作为普遍性的本质概念,艺术品或诗就在于从特殊的感性事物中见出普遍性,见出本质概念。近代艺术哲学的典型观把重点转到特殊性,重视普遍与特殊的统一。典型说认为只
7、有能显现一件事物之本质或普遍性的作品,才是真正的艺术品。典型说的缺陷在于把审美意识看成认识,把美学看作是主客关系的认识论。二、 显隐说及其哲学基础显示事物是怎样从隐蔽中构成显现于当前的这个样子的,是从哲学存在论的意义上显示出当前在场事物背后的各种关联。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和艺术哲学之弊在于割裂“显现”与“隐蔽”,美的定义于是由普通概念在感性事物中的显现转向为不出场的事物在出场的事物中的显现。三、 真理的场所艺术品不在场的,隐蔽的东西是显现于在场的东西的本源。西方传统的艺术观认为,艺术作为模仿是从属于自然的,黑格尔认为艺术是精神的感性表现,艺术之美产生于精神,高于自然。真理,真实性在艺术品种才得以
8、发生,是艺术品使事物显现其实面貌,显现其实真理,是艺术品提供了真理得以显现、照耀的场所。四、 “隐秀”说新的艺术哲学方向要求不仅从显现的东西中所想象到同类事物中其他的个别事物,而且冲破同类界限,以想象到根本不同类的事物。新的艺术哲学放心所要求显示的在场者背后的不在场者,与在场者一样,仍然是现实的,具体的东西。诗人之富于想象,让鉴赏者从显现的东西中想象到隐蔽的东西,还表现在诗人能超出实际存在过的存在,扩大可能性的范围,从而更深广的洞察到事物的真实性。诗意的幻想不期待证实,不期待未出场的东西的回答,只是把出场者与未出场者综合为一个整体,从中显示出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五、 超越在场的审美态度高于功利
9、追求审美对象是不在场者的潜在的出现,是隐蔽着的敞亮是时间诸环节的自身越出,审美对象正是事物隐蔽处,即不可穷尽性中显示,敞亮其最真实的面貌。艺术作品的价值高低,就看它能否借极少量的现实界的帮助,创造大量的理想世界出来。“言有尽而意无穷”,艺术作品之美,不仅只美在已表现的一部分,尤其在为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第五篇哲学和科学一样思考的都是普遍性问题,最大最高最普遍性的问题。哲学源于惊异,惊异是从无知到知的中间状态,完全无知不会引起惊异,完全知道也无惊异可言,只有在从无知到知的过渡状态中,才产生惊异。一、 哲学史上对哲学的界定1、 哲学一词来源赫拉克利特:“爱智慧”,爱指事物间的和谐一致,相适应
10、;智慧指所有存在的东西,都在存在中,都属于存在,集合于存在中。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天地万物之意。2、 哲学的传统界定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开始,把抽象概念,当做一种独立于人以外的东西加以追求,即“概念哲学”。3、 后哲学马克思:在现实中实现,反对主客二分,强调人与世界合一,物我交融的生活世界。西方哲学史上对哲学的三种界定(广义)早起古希腊哲学家4、 哲学与宗教区别宗教:以感性表象的形势讲无限的,普遍性的整体,讲清外在权威和独断信念哲学:通过概念,推理说明无限性或整体。二、 哲学是关于人对世界的态度或人生境界之学1、 哲学是追求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之学张世英主张的是一种教人以经得起痛苦和磨练的
11、人生态度之学。2、 哲学超越知识和科学哲学是以提高境界为目标的学问,讲人对世界的态度,一个人或一个群体有什么样的境界就有什么样的哲学,人生态度或境界不是独立自在的,随意产生的,以科学依据,经济基础,社会环境,时代背景,民族性格,历史文化传统等为由的、三、 哲学分类1、 西方主要哲学家分类法亚里士多德分三类:一类针对理论或认识活动的理论学科,包括数学、物理学、形而上学;二类是针对实践活动的实践学科,包括政治学、伦理学;三类是针对创造活动的创造性学科,包括诗学、修辞学。斯多葛派:分逻辑学、物理学、伦理学;托马斯阿奎那:分物理学、数学、神学;黑格尔:分为逻辑学、自然学、精神学;克罗齐:分为理论哲学、
12、实践哲学。2、 一般分类:本体论、知识论、价值论3、 本书分为:“本体论与认识论”、“审美观”、“伦理观”、“历史观”。第六篇崇高是美的最高阶段崇高是有限对无限的崇敬感古希腊美学家朗基努斯是最早把崇高作为审美范畴而加以描述的人。康德把崇高对象理解为超过感官或想象力所能把握的无限大的整体和一种威力,此威力不仅指自然所施于人的威力,海鸥人能胜过自然,不屈服于外来暴力的意识,即人的勇气和自我尊严感。康德关于崇高具有道德意义等合理的思想。康德说:“真正的崇高不能容纳在任何感性形式里,它所涉及的是无法找到恰合的形象来表现的那种理性概念,但正由这种不恰合,才能把心里的崇高激发起来,崇高意味着有限不足以表达
13、无限之意。”审美意识中“不在场者”在“在场者”中的显现实际上就是通过想象力把在场与不在场结合为一体。人能在审美意识中悟到与万物一体,这就是一种崇高境界。崇高不是高傲、自负。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经得起痛苦的超越。万物一体的崇高正是这样的境界,它是超越有限的意识所无穷追寻的目标。世界上一切真正崇高的东西,都是为人们实践所掌握,所创造出来的。黑格尔: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认为崇高绝对理念大于感性形式,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崇高则是理念大于或压到形式。第七篇:古今融合论历史研究的最高兴趣就是从古往今来的连续性和统一体中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这就是人与世界融合的观点。古与今,过去与现在的融合也可以算作是人与万
14、物一体或在场与不在场相结合的一种特殊形式。伽达默尔:“历史理解的真正对象不是事件而是事件的意义”。张世英:历史研究的最高兴趣在于理解历史事件的“意义”,包括古代艺术品或文学作品的审美意义。黑格尔:扬弃对历史事件的“单纯的表象关系”把它提升到一种“较高的方式”即思维,概念的方式,也就是提升到哲学。伽达默尔:主张把现在与过去,古今融合,这种融合不像黑格尔那样在抽象的思维,概念中在作为绝对精神的最高形式哲学中实现,而是在时间的,历史的具体现实中实现的。伽达默尔学说的一个重大突破在于他指出了,历史研究的主要兴趣不止于知道原作者本人的用意,而在于读者与作者之间,伽达默尔还进一步指出,理解历史事件的意义的
15、最根本条件,要理解历史事件的意义或要批评古人学说之是非得失,绝不能把过去的视域看成是与后世隔绝的一种封闭,异己的视域,应从整个古今连续,流变过程中看历史事件。伽达默尔认为,孤立的现在视域和孤立的过去视域都只能是人为的抽象,从历史研究,需理解历史事件,而真正的理解总需要有一种历史视域,现实的,真实的历史视域只有一个,即融合古今,过去,现在为一体的,有连续性的统一整体,这是一个由现在视域过去视域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大视域”这样,现在中都沉积着过去,现在包含着过去的痕迹。宇宙整体也好,人类历史整体也好,其每一瞬间都既隐藏着负载着和沉积着过去,又隐藏着孕育着和蕴涵着未来。第八篇:审美价值区分黑格尔论艺术
16、价值区分1、 语言的艺术(诗)具有最高审美价值黑格尔的艺术分类以精神战胜物质的程度划分艺术门类高低的标准,一种艺术门类愈受物质的束缚,精神活动的自由愈少,则愈低级,反之则愈高级。语言高于形体,高于一般的声音,最能表达精神性的东西,语言运用它所特有的观念和观感等精神性媒介,通过语言文字的具体陈述,能把精神内容的丰富性、特殊性更明确的更具体的表现出来。黑格尔不懂一切艺术品皆有语言性和诗性,万物所作的是“无言之言”,艺术作品都有语言性。他看到高级艺术门类包含低级艺术门类,但未看到低级艺术门类,也包含高级艺术门类语言艺术的本性。审美价值高低,艺术美的价值高低,不在于各艺术门类所使用的媒介之不同,而在于
17、一切艺术都是以有限表现无限,言说无限,超越有限,而高低的区别就在于超越有限的空间大小,或说,审美价值和一视频的高低在于给人留下的想象空间之大小,在于诗意的境界的高低。模仿处于艺术价值的最低层次。典型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诗意。以在场显现不在场的“意在言外”的艺术具有最高审美价值和诗意。崇高是没的最高阶段。第九篇:人与世界的两重性奥地利哲学家马丁布伯按人的生活态度把世界分为两重:一是“被使用的世界,一是我们之与相遇的世界:、”。布伯思想蕴含一个很重要的,可供我们吸取的观点:人不能把世界万物只看作是可供自己使用的对象,更重要的是,人应该以仁爱的态度,以“万物一体”“民胞物与”的态度对待世界万物。人不
18、要把他人他物只看成物,而要用对待人一样的精神对待他人他物。人生的最高意义在于对人与万物一体的领悟。布伯认为,无论我与自然物或我与他人,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通向“永恒的你”。一个有“民胞物与”胸怀的人,由于我们的态度我们会唤醒某物容光焕发而从其自然存在过程中接近我们,与我们作语言的交流,即使它是无生命或无自我意识之物。人若能与自己的灵魂多做一点对话,则所谓“人文精神”也就会多增加一分。布伯:“精神是人的根本,人是独特的个体,假如我们只把人自然现象,就无法把握人的本质。”第十篇人与世界万物关系的两种不同看法:“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张世英认为,哲学是关于提高人生境界之学,讲的是人对世界的态度或关
19、系,在人与世界万物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两种占主导地位的不同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人与世界万物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相融相通的,血肉相连的内在关系,没有世界万物人不可能存在,而没有了人,世界也就没有了意义。这种关系如果借用中国传统哲学的用语,就是“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另一种是把世界万物看作是与人处于彼此外在关系之中,并且以我主体,以他人他物为客体,而所谓认识则是由此及彼的“桥梁”,主体通过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性以征服客体,使客体为我所用,从而达到主客体的统一,这就是人们熟知的主客二分关系。当然这种关系不是并列或相互排斥的,后者认为前者为基础,前者是后者之可能发生的前提,如果把中西哲学史结
20、合起来看,这两种关系大体表现为三阶段:第一:以“人世界”关系为主导的阶段,即“天人合一”阶段,由于这种天人合一观点,缺乏主客二分和与之相联系的认识论,故称之为“前主客关系的天人合一”或“前主体性的天人合一”,西方哲学史上,早期自然哲学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学说,属于这阶段。第二:以“主体客体”或“主客二分”关系为主导阶段,西方哲学史上柏拉图提出“理念论”,从认识论角度讲客观“理念”是认识的目标,开创“主客二分”思想先河。中国哲学史上,王船山第一次提出主客二分。第三:对主客二分扬弃的“天人合一”即称“后主体性天人合一”,黑格尔后哲学家都力求超越主客式,以达到一种“天人合一”境界,以海德格尔为代表,这
21、一思想是欧洲“主客式”思想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经过、包括并超越“主客”式,回复并高于“人世界合一式”,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也是从古至今西方哲学发展特征之一。第十一篇“天人合一”的审美观:“显隐说”和“诗性的语言”既然“主体客体”阶段与高级的“天人合一”阶段,两者有本质上的区别,那如何从前者上升到后者,张世英指出,面对当前的事物,前者的追问方式是:外在的客体是什么?这是西方传统的“概念哲学”所采用的,由感性中的东西到理性中东西的追问方式,它沿着“纵深路线”为着把握外在客观事物的根底,达到抽象同一性或普遍性概念,以把握事物的“相同”,而后者的追问方式则完全不同。人怎样与世界万物融合为一?这是西
22、方现当代哲学家所采用的,从一些现实事物到另一些现实事物的“横向路线”的追问方式,海德格尔所讲的从“显现”或“在场”的东西,到“隐蔽”或“不在场”的东西的追问就是如此,它并不摒弃概念、普遍性,而是要超越“在场”的“事理”,进入“不在场”的“事理”,以把握世界万物的“相通”达到万物一体境界。根据上述关于人与世界两种关系的观点,作者指出,按主客关系式看待人与世界的关系,按主客关系的生活态度来生活,没有审美意识可言;审美意识不属于主客关系,而属于人与世界的融合,只有按人与世界融合为一的关系和态度来生活,来对待世界,才会发生审美意识,才会有美感。用中国哲学语言说,审美意识在于“天人合一”“情景合一”。关
23、于美的本质与特征,西方传统艺术哲学基本上以“典型说”为其核心,认为艺术品或诗就在于从特殊的感性事物中,揭示出它们的本质形成普遍性概念。西方现代哲学不再以写出具有普遍性的典型性为主要任务,而通过“在场”的东西,显示“不在场”的东西,从“显”中看出“隐”,称为“显隐说”。诗,也因此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而是引发作为本源意义的境域,也就是看到真理,海德格尔说有诗意的艺术品乃是“真理的场所”,以在场显现不在场的,“意在言外”的艺术具有最高的审美价值和诗意;而诗意的最高处在于,引入从有形、有象、有言的东西中,进入无穷无尽,永无止境的境界。传统美学所说“典型说”与现当代美学所说的“显隐说”,两者虽都讲无
24、限,但却有本质区别:“典型说”提倡通过感性的、具体的有限之物,达到普遍性抽象概念,这就是它所说的“无限”,而“显隐说”所说的 无限指的是通过有限的在场之物显示其隐蔽于背后的,不在场的无限关联,这种无限关联是具体的、无限多的,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东西。西方传统哲学到现当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语言学转回,从此以后,哲学所讨论的重点问题,大体上由主客体关系转向语言与世界的关系,由主客关系的观点转向人与万物融合的观点,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有语言的地方才有世界”;同样,“人的存在基于语言”,因为人的世界是语言建立的,按这个观点在人所生活世界中,万物都是有意义的;对于有诗意的人凡是对人有意义的任何存在物,都是言说着的,“有言之言”来自于“无言之言”的聆听,概念式语言的存在论根据主客二分,而诗性的语言的存在论根据,在于人与世界的融合,诗性的语言是一种能触发想象、玩味的语言,因为它超越了在场的东西,从而达到不在场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