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现实数学观与生活数学观.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23860432 上传时间:2022-07-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案例分析:现实数学观与生活数学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案例分析:现实数学观与生活数学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案例分析:现实数学观与生活数学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案例分析:现实数学观与生活数学观.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案例分析:现实数学观与生活数学观.精品文档.案例分析:现实数学观与生活数学观课题:平均数课时:一课时材料准备:教师的讲台上有一个“工具箱”,里面预先准备了一些粉笔头、一些碎纸、一些纱线,一些正方体的小积木,而学生则准备有铅笔盒、记录本等。临床描述在本节课的一开始,教师就先向学生呈现了一段录像,在录像中描述了这样一段情节(简述):在一个幼儿园的某一个教室里,十几个幼儿正围坐在一起,玩着“搭纸”游戏。这时,一位女教师手捧一个纸盒走进来,从镜头中可以看到,里面有许多有着漂亮包装的糖果。教师将这个纸盒放在学生前面的一个小桌上(类似于教师的讲台),又匆

2、匆出去了。 小朋友们开始好像并没有太多的注意,老师拿了什么进来,又为什么要出去。但是,因为这位老师好久没有进来,小朋友们就开始有些奇怪了。先是窃窃私语,然后是出声的争论。这时可以听到他们议论最多的是,盒子里面究竟是什么。再后,有一个小朋友大着胆子走上前,看到了纸盒里是好多的糖果,大为兴奋,挥着小手大声地告诉大家。于是,小朋友纷纷上前探个究竟。开始是二、三个,然后就有许多小朋友上来看。 瞧这些小朋友,有些兴奋和骚动。还有几个小朋友的小手开始不停地动着,而且头不断地向前张望着。 终于,一个小朋友忍不住悄悄上来,在纸盒前驻足片刻,拿了一颗糖果。于是,又有几个小朋友开始学样,上来向纸盒伸手,但并未看清

3、他们都拿了多少糖果。再后,就是所有小朋友都一拥而上,纷纷伸手去抓糖果。 这下可好,那些小朋友坐的、站的都有;有的在将糖果往自己的小口袋放,有的在向别人要糖果,有的则在哭, 。 此时,教师进来了,看到小朋友们乱作一团的场景,再看纸盒,里面早已空了,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教师免不了要向幼儿做一番教育。然后问了他们几个问题:你们想过没有,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很高兴,有的小朋友很不高兴?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大家都高兴?接下来你们应该怎么做?想一想,然后老师可能会怎么做?(录像结束) 接着,教师边播放第二遍录像,边让全班学生思考幼儿园老师的问题。提出,可以每四个同学组成一组进行讨论,并利用自己的学习用品来模拟

4、刚才幼儿园小朋友的行为过程,提出自己想要弄懂的问题。于是,学生有的用画线段图的方式,有的用用摆小物品(如一些长短不一的细绳)的方式,也有的利用教师预先给出的正方体小积木,纷纷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去尝试解决的方法。可以看到,有一个小组先是将一堆小积木分成多少不一的几堆,然后是试着将多的积木往少的地方放。可能是由于积木的块数不巧,加上多少相差太大,所以,四个人边动手,边争论,最终也没有获得成功。突然,其中一个学生提出,为什么不将这些积木先全部集中起来,然后来重新分呢?这次,小组获得了成功,他们先将不同块数的几堆积木堆在了一起,然后像“发牌”一样,每次一块,一次发给每一堆。这时,教师正好在巡视中走了

5、过来,她向小组的同学提了一个问题:想想看,还有什么办法能更快的解决问题呢?于是,小组又展开了讨论。新的方法出现了,就是先数出积木的总数目,然后数一数要放几堆,用除法一算,就知道每一堆应该有几块,这样,只要直接将积木一次发给每一堆就可以了。还可以看到,有一个小组的同学从教师讲台上的工具箱内取了若干(好像是5根)长短不一的细纱线,开始时,他们曾尝试这些纱线的一头对齐并捏紧,然后准备将长的部分都剪下来,但是,很快他们就放弃了这个尝试,因为他们发现,如果不断地将多的部分剪下来再拼到少的地方去的话,活动是很难完成的。于是,在小组的一个同学的启发下,他们又尝试先量出每一根纱线的长度,可能想通过计算来解决问

6、题。当然,他们最终也放弃了这个办法,因为这些纱线的长度都不是一个整数值(这可能时因为教师本来在选择纱线长度时就是随意的,也可能是教师刻意设计的),所以计算非常的不方便。似乎活动陷入了僵局。突然,一个其他小组的学生走了过来(可能这个教师在学生的小组活动时,是允许甚至鼓励学生走出自己小组范围的),猛地冒出了一句话:哎呀,把他们接起来吗!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话点醒了梦中人!小组里其中两个学生的反应最快,他们马上动手,将这5根纱线打结连了起来,接下来就更明白了,再通过“折”的方式,将这根长的纱线折成5断,并不断的修正它们的长度,直到这5根纱线的长度相同为止。观察中发现,在这个阶段,各小组的学生基本

7、上就是在动手做各种尝试性的操作活动,并没有做任何的记录活动。当这个阶段的活动基本结束以后,教师向每一个活动小组发了一张纸(可以看到,上面写着“工作记录表”)。她要求学生通过讨论来回忆刚才自己的活动过程,思考并填写这张“工作记录表”。这张“工作记录表”大致是这样的:你的工作表格一 、学习任务小朋友争吵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应该怎样解决整个问题?现在你是否知道自己最想探究下列哪些小问题?解决这一类问题需要哪些步骤?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最关键步骤可能是什么?解决这一类问题的过程有哪些最基本特点?是否专门有一个方法来解决这类问题?有多少方法可能来解决这一类的问题?二、 预测你能不能猜猜这位幼儿园的老师要解决

8、这个问题,她第一步将会怎么做?请说说你的理由。三 、学习计划你第一步主要想探究的问题 最终你想弄清楚的问题 四、 你的每一步操作所做的和观察到的结论:五 、评价现在你可以自己来判断一下,原来的猜测对吗? 如果有错,主要是什么地方错了?为什么会错?最后,通过各小组的学生陈述自己的发现和想法,设法来证明自己的结论,从而得出这一类问题的基本性质以及问题解决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法。 接下来,教师还有意识地设计了一系列的跟进活动,来发展学生的知识以及将知识运用于实际情景的能力: 活动一 为迎接“城市运动会”,学校接到一项任务,为大会编织一批彩花。大队部将这个任务交给了五(1)中队。中队第一天派了6位少先队

9、员,结果共做了92朵彩花,第二天派了8位少先队员,结果共做了106朵彩花。到了运动会召开的前一天,大会突然要求学校再补充250朵彩花,并在一天内完成。你认为派多少个少先队员来完成此任务较为合适?为什么? 活动二 下面是两个小组的英语朗诵成绩,你能用多少种方法来判断这两个小组的成绩好坏?并试着做一些比较。序号12345678一组8876849389906481二组7799786797837490 活动三 现在你将第一小组的第6号的同学去掉,这时你再用原来的方法进行成绩好坏的判断,并进行一些比较。你的结论和发现还是原来的一样吗? 活动四 下面是一份某公司的月工资报表。如果公司让你到劳务市场去招聘一

10、名职员,请你依据这个报表,设计一句既不带有欺骗性却有能吸引大家愿意来工作的话来。工种 工资(元)经理副经理工程师科长职员勤工35002800250018001400800附:课后的调查观察者拿了本案例的“跟进活动”中的第一个问题,进入了采用“常规方法”来组织学习“平均数”知识的不同的五个班级,在每次课后都随机地选取五个学生进行测试,时间限制在2分钟,结果是,在这25个样本中,问题解决的准确率不足30,而错误率则要高达72,其中问题表征的错误人数达16人,占64,计算错误2人,占8。通过访谈进一步发现,不能将问题与已经习得的知识建立联系的人数有11人,其余的学生是不能理解问题“你认为派多少个少先

11、队员来完成此任务较为合适?为什么?”的意义。其中曾有这样一段对话:观察者:你想想,刚才在课内学习了什么知识?学 生:平均数的知识。观察者:那你认为能不能用刚才学到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学 生:(犹豫)好象不能?观察者:为什么不能?学 生:因为这道题目里面没有“平均”这个字(即平均这个词语观察者注)【主题】在小学数学学习的组织过程中,究竟应当如何体现出现实数学观与生活数学观这样的学科性质特征?【提示】长期的研究已经表明,儿童常常是通过探索他们自己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来了解并获得学习的,常常是通过自己的大量的实践活动来获得数学知识的,常常是在许许多多的问题解决过程来发展自己的数学认知能力的。儿童

12、认识数学的起点并不是符号所组成的逻辑公理,而是它们自己的生活实践所形成的经验。【要求】 评析应当紧紧扣住小学数学的学科性质的本质来展开; 在评析过程中做到有理有据;在评析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教材中的第一、第九章的相关内容来进行;对于“数学观”的解释是:“作为生活的数学,往往是一种经验符号的数学,更多运用的是语言和直觉。作为生活的数学,就是指存在于生活实践中的那些非形式的数学,是人们在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中获得交流和理解的数学。”可是,我更多地将它理解为孩子们原本已获取的与数学相关的生活经验,这正是将儿童日常的生活或经验与书本上的数学结合起来的最好的桥梁,也正是许多数学特级教师理论中所提倡的“关注学生

13、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已有的经验进行迁移。”这里的“迁移”的“已有的经验”,就是将孩子们已经获得的生活数学。“迁移”,就是对生活数学进行理论化和系统化,使之成为书本上数学知识。 在这个案例中,孩子们虽然没有学过平均数,但是依照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他们同样可以将积木用“发牌”的方式平均分配好(也可以每一次先等量地分发给每一个人,然后再这样轮发);同样可以将长短不一的线先接起来然后平均分成一样长的几份这些,都是孩子们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是生活数学。儿童更多的是利用生活中直观材料的操作来解决问题,只有当任务较大,要分的物品或者对象数额比较大、比较复杂时,才开始尝试获得另一种方法,最终形成了用“除

14、法”的概念和算法。在小学教学认识平均数时,就从现实生活情境中引入概念,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结合实际问题(通过小组口算比赛)比赛是哪一组获胜,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在学生的活动讨论中,在认知冲突下,认识在人数不同的情况下,比总数显然也不公平;而感受平均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产生了学习“平均数”的需求。教学只有组织了这个过程,学生对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以及作用才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也才能在面临相类似问题时,能自主地想到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去进行比较和分析。 对于“现实数学观”的解释是:“现实数学是依靠局部组织来支撑的,它往往是依赖于

15、人的经验的,是存在于我们的现实之中的。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是他们加强与外部世界进行沟通和交互,从而获得高质量生存并推进社会进步的一些必要的知识,因为每一个人的经历不同,他们对现实数学的理解也会有差异。” “平均数”作为一个数学概念,是对一组数的集中和离散程度的本质认识。掌握了单个词汇并不一定就是理解了概念。本例中,在采用“常规方法”来组织学习“平均数”知识的班级中,虽然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设计了生活化情境,可在跟进活动中学生仍然不能将问题与习得知识建立联系甚至不能理解真实情境问题本身的意义,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理解作为数学概念的“平均数”的本质意义。而小学数学学教学中,教师就会充分创造有效的数

16、学学习方式,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学会平均数的算法,教师应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让学生自己探索出求平均数的方法。一种是先合再分,一种是移多补少。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学生中有一部分已经知道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找出平均数,其实这种方法也能够利用教材上的统计图很好地进行过程的演示;还有一部分数感较强的学生,能够根据提供的一组数据感觉出平均数大概是多少;而用总数除以份数得到平均数的计算,也不难,学生肯定会有这种思维。平均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很多人对平均数的含义不理解。于是教学中可以设计了两个包含平均数的句子,通过分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反映的是一

17、组数据的总体情况是一 个虚拟的数,而不是具体的真实数。通过学生对句子的解释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平均数”的表象已经逐步清晰起来。 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实质是,用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有关数学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儿童的生活经验理所当然地成为他们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基础,进而成为我们构建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和开发小学数学活动课程的庞大资源库。小学儿童的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是紧密相连的,他们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经验的激活、利用、调整、提升的过程,是“自己对生活现象的解读”,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小学儿童的数学学习活动与其说是“学习数学”,倒还不如说是生活经验的“数学化”。学生从现实出发,经过反思,达到“数学化”。在这一过程中,“数学现实”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现实”也许就是他们的“生活经验”。一方面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前提、基础和重要资源,是保证数学学习质量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有效的数学学习也能促进经验的应用、提炼和积累。数学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经验积累的过程,就是一种新的“经历”和“体验”,这种“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因此孩子应更多地通过真实的问题情景,产生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需要,并且亲自实践,在探索中发现数学和学习数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