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与控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与控制.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与控制.精品文档.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与控制 摘 要:文章分析了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内容、对象,风险管理的支柱,提出了建立风险管理的发展建议,勾画了全面风险管理的框架。 关键词:银行风险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 风险化解与控制 内控机制 经营管理理念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0-251-02 一、银行风险管理的内容 1.风险管理的对象。目前银行的风险管理对象主要是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债务人或者交易对手违约而形成损失的可能性。信用风险又成为交易对手
2、风险,是指合同一方不履行义务的可能性,包括贷款、拆借、贴现及结算过程中交易对手违约所带来损失的风险。无论是大银行还是小银行信贷资产都是占比比较高的资产,因此信用风险是给银行带来最大损失的风险,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市场风险是指市场价格的变化使头寸蒙受损失的风险,包括利率、汇率。物价的波动风险及金融产品价格风险等,在目前国内利率、汇率还没有完全放开的情况下该类风险的影响虽然不大,但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参考一揽子货币,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这类市场风险形成的影响不可低估。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或者规章制度)、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它涵盖了因银
3、行内部操作不规范而形成的风险,包括信息科技风险、法律风险、道德风险等,由于操作风险所涉及的点多面广,它是最容易发生的风险。 2.风险管理的支柱。2004年6月26日国际清算银行颁布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该协议对商业银行提出了更高的监管要求,包括三个支柱:第一支柱:最低资本要求。新协议要求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保持在8%以上,在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基础上增加了操作风险的资本要求。第二支柱:监督检查。新协议加强了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作用,要求商业银行应具备与其风险性状况相适应的评估资本总量的一整套程序,并制定维持资本水平的战略。第三支柱:市场纪律。第三支柱是对第一二支柱的补充,通过加强信息披露,引入外
4、部力量约束或强化商业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有助于银行和金融系统的安全与稳定。 二、全面风险管理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品种的不断涌现,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风险越来越大,表现形式越来越隐蔽,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要采取全面风险管理,即采取全员、全程、全方位的风险管理思想。 1.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及要求。全面风险管理要求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各种其他风险和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依据统一的标准对各类风险进行测量且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银行的任何活动都具有一定的风险,银行风险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银行不能
5、回避风险只能管理风险,风险管理意识和理念必须贯彻到业务拓展的全过程,渗透到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全面风险管理要求:(1)树立全面风险管理意识,银行的每一个岗位、每一位员工、每一笔业务都要考虑风险因素,一定要在风险能够控制、经济效益有保障的情况下去操作和经营业务,始终把控制风险与创造利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2)加强风险管理部门与审计部门的独立性,通过建立逐级授权审批制和激励机制,形成科学的风险管理制度。(3)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操作规程和相关的规章制度,公正、合理判定风险,避免主观主义和随意性。(4)培育专业化的风险管理人才。(5)通过建立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对银行风险进行全面管理。 2.我国风险
6、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我国的信贷操作重资料审查,轻实地真正的调查;重贷前审查轻贷后的管理;重贷款合同轻贷款的发放。在放贷过程中,有时还会受到权力的干扰,形成人情贷款,不能有效地控制风险。风险管理也只是侧重于不良贷款的管理,管理的重心放在前期的市场定位、信贷投向以及后期的不良资产处置上,更多的是一种被动式的管理。(2)内部控制制度与设置的岗位脱节,目前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制度很多,还有很多需要规范和完善,更重要的是要有有效的风险管理执行力。良好的制度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显出其效果,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完善和规范,从而形成成熟的风险管理体系。(3)各风险管理部门间的协作和风险管理意识不够,信贷环节主要负
7、责贷款的审查,侧重于资料的完整性和数字的分析,而资产管理负责不良资产的管理与清收,缺乏一个能够全程全方位的风险管理部门,监督管理各个环节出现的风险和潜在的风险因素。(4)信息反馈机制滞后,在贷款审批之后的管理滞后,直到出现逾期、不良贷款时才开始进行管理;对贷款人的服务侧重于态度的变化,而较少涉及到质量的提高;对内部的制度建设,规范操作落实不力,很多直到案发才开始引起重视,重建制度。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事后的补救行为,并没有从源头上、从根本上强化风险的全程管理。 三、我国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 中国的金融发展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其风险管理理念在不断地更新,其明确的发展方向给中国的金融机构指明了道路
8、,应该对银行所面临的风险进行科学有效的规范管理。 1.我国的风险管理从局部的风险管理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全面风险管理转变,建立多层次的,从风险决策层、风险管理层到基层业务操作的全程风险管控机制,强化岗位责任制,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 2.从分散决策的风险管理到集约化风险管理,从根本上解决贷款决策分散、信贷投向盲目、信息沟通反馈渠道不畅的问题,逐步实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信贷授权管理、资金管理和调度、对外资金拆借、财务管理五个方面的集中统一管理,强化经营风险的防控能力。 3.从粗放式风险管理到精细化的风险管理。精细化风险管理集中体现在风险管理的深度和广度上,实行标准化、专业化管理,从五级分类到十级甚至
9、更细的划分,建立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实行事前引导、事后督导相结合的风险管理方法,全程监督管理。 4.打造优秀的风险管理团队。风险管理最终要靠人来管理,其经营理念、管理能力和职业操守是有效防范管理、化解风险的有力保证。加强风险管理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专业人员任职体系,完善风险经理的选拔培养使用,业绩评价考核管理,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全员培训体系。 5.积极学习先进银行的风险管理,激励适合自己的风险管理机制,强化内部控制体系,完善内控机制,规范治理,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程序。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必须贯穿于业务的全过程。内部控制制度应根据业务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全部流
10、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设立控制点,明确其管理内容,做到环环相扣。 6.充分利用我国金融改革所带来的金融创新,有条件的通过资产证券化来化解不良资产,积极化解风险资产,减轻包袱,轻装与外资银行共舞。暂时不具备条件的可以通过资产置换、利润冲减等各种办法化解已有的风险,并及时总结,制定完善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对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 参考文献: 1.庄毓敏,朱毅峰.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7) 2.傅建华.上海银行的发展之路.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6) 3.章彰.解读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12) (作者单位:开封市商业银行 河南开封 475000) (责编: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