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汇编一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汇编一 .pdf(4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课题 2 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重点和难点重点 :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难点 :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实验准备投影仪、坐标纸、汽水两瓶、火柴、带导管的橡皮塞、试管、澄清的石灰水。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点评教师: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你知道为什么吗?学生:(议论纷纷)教师:你可能暂时还不知道为什么。学习了今天的知识后,你
2、就会从中找到答案。在前面的活动与探究中,所用的水均为20 mL,其中溶解NaCl 与 KNO3的质量是否相同?学生甲:不相同。乙:不加热时,二者相近。丙:加热后,等量水中溶解的KNO3要多。教师:大家回答得都很好。我们如何来定量地描述KNO3与 NaCl 在水中的溶解性强弱呢?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48 页学生:溶解度。教师:这位同学回答得不错。什么叫溶解度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溶解度的概念。学生:(大声朗读)(教师板书)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 溶剂(通常溶
3、剂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教师:在教材P36,表 9-1 ,给出了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请大家查一查 20 时 NaCl 的溶解度。学生甲:(很快找出答案)36.0 。乙:不对,应该是36.0 g ,溶解度有单位,单位是g。教师:(表扬乙,肯定甲)乙同学回答得很准确, 溶解度有单位。“在20 时,NaCl 的溶解度为36.0 g 。”这句话所表达的含义是什么呢?学生:(踊跃发言)甲:在 20 时 ,36.0 gNaCl在 100 g 水中溶解达到饱和状态。乙:在 20 时, 100 g 水中最多能溶解36.0 g NaCl 。让学生体验成功后的喜悦。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都不错
4、,溶解度的概念包括四个要素:指明一定温度;溶剂为100 g ;必须达到饱和状态;单位为g。及时小结,纠正偏差。学习了溶解度的概念,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练习,相信你会做!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巩固练习(投影)。查表 9-1,完成下列练习。120 时 ,KNO3的溶解度为,60 时 KNO3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2下列有关 NaCl 的溶解度,说法正确的是()A20 时, 18.0 g NaCl溶解在 50 g 水中达到饱和状态, 20 时,NaCl 的溶解度为 18.0 g 。B36.0 g NaCl溶解在 100 g 水中达到饱和状态,NaCl 的溶解度为 36.0 g C20 时,
5、36.0 g NaCl 溶解在 100 g 水中,20 时, NaCl 的溶解度为36.0 通过习题,及时巩固新知。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48 页g D20 时 ,100 g 水中最多能溶解36.0 g NaCl,20 时, NaCl 的溶解度为36.0 g 。(教师巡回指导后,请学生代表说出答案,简单点评)教师:我们在学习过程中, 往往会遇到“易溶”“微溶”“难溶”等一些概念,它表示什么意思呢?学生通过阅读P36 “资料”寻找答案。我们知道, 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同一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
6、度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关系可以用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来表示。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与探究:学习绘制物质溶解度曲线的方法。教师简单介绍方法,学生结合表9-1 分组绘制 NaCl、KCl、KNO3的溶解度曲线,教师巡回指导, 然后展示交流, 分享快乐 , 结合学生绘制的溶解度曲线及教材中图9-12 ,分组讨论、交流。(投影)你所绘制的溶解度曲线有何特点,为什么?从你绘制的溶解度曲线图上能否找出上述几种物质在25 、85 时的溶解度?如果能,请找出,你是怎样查找的?从图 9-12 中,你能比较出45 时 KCl、KNO3的溶解度大小吗?从溶解度曲线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学生汇报展示,教师小结归纳)教
7、师:通过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情况,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也可以查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巩固练习(投影)亲自动手,自主参与,乐于探究。教师:除了固体物质能溶解在水中外,生活中气体溶解在水中的现象也很多,你能举出一些实例吗?学生甲:鱼儿能在水中生存,说明水中有O2。乙:烧开水时,水未沸腾时也冒气泡。丙:把汽水瓶打开,有大量气泡产生。教师:同学们都很善于思考,以上现象均说明了气体能溶解在水中的事实。( 展联系生活实际,引出新知,气氛活跃。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
8、,共 48 页示两瓶汽水,取其中一瓶不打开,摇晃,然后打开,学生观察现象) 教师: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不打开时,无明显现象,打开后有大量气泡产生。教师:为什么打开后产生气泡,而不打开时没有。学生:打开后,压强减小,CO2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教师: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受压强的影响。压强增大,气体溶解度增大;压强减小,溶解度减小。刚才一位同学说汽水中冒出的气体为CO2,你能用实验方法将其检验出来吗?学生:(上台演示)教师:(加以肯定,给予激励性评价)烧开水时,水未开时就看到水中冒气泡,这些气泡是什么?(贴近生活)学生:水中溶解的空气。教师: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
9、度变小。教师小结:气体的溶解度受温度与压强的影响。教师:我们学习化学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用,解决我们所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现在问题来了!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巩固练习:(投影)夏天,阵雨来临之前,鱼塘里的鱼常会出现“浮头”现象,你知道为什么吗?假如你承包了这个鱼塘,你将采取哪些措施?教师:(肯定学生的种种措施)整理与归纳:(师生共同进行)怎样表示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大小?如何表示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获得哪些信息?影响气体的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课后练习:教科书40 页第 2、3、4 题及 41 页第 9 题。利用所学,解决问题,关注生活。课题 2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精选学习资
10、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48 页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重点和难点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实验准备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不超
11、过5 人。每组准备器材:烧杯2 个(各装20 mL 水)、玻璃棒1 根、 5 g NaCl (预先称好)、5 g KNO3 4 包(预先称好)、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CAI 课件、实物投影仪。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点评激趣设境,问题导入师生互动: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盐), 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以俗语作导语, 由生活经验作铺垫, 学生感到自然亲切,着力创设快乐课堂。问题探
12、究,得出结论小组讨论,提出假设。NaCl 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阅读 P33,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图)。方案源于教材, 形式却别于教材,更显直观、生动。注重交流合作, 掌握直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48 页投影方案,交流共享。动手实验,观察记录。上台展示,投影结论。5 g NaCl能溶解在 20 mL 水中; 10 g NaCl不能溶解在20 mL 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即 NaCl 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误导结论,延伸探究。“NaCl 不能无限制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教师有意漏
13、读“一定量”三个字,引起学生质疑猜想。增补方案,实验发现(画出实验简图)。观察记录,感悟要素“一定量”。课件演示,动画要素(“一定量”飞入片中)。NaCl 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师生互动,齐声朗读)。观区分“溶”与“不溶”的依据杯底是否有未溶固体溶质。通过追究教师“疏忽”增补方案, 动手实验,使学生关注、 重视“一定量”这个要素。充分发挥教师“引”的作用。陌生物质,引发探究KNO3为实验室里化学药品,它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将熟悉物质转向陌生物质,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发现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14、- - -第 6 页,共 48 页如法炮制,小组探究。全班展示,投影结论。K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性。话锋一转,激发探究温度改变,杯底没溶的KNO3固体能否继续溶解?加热搅拌,实验发现,杯底未见KNO3固体。再设疑问,趣味探究,此温下再加5 g KNO3,能否再溶?实验发现,过一会儿,杯底未见KNO3固体,即全溶。回归原温,静观其变。课件演示,动画要素(“一定温度”飞入片中)。一定温度下,K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跳出束缚,另起炉灶,激起学生更高的探究热情。阅读理解,形成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
15、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在活动与探究得出结论上作文章, 为轻松写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的方法做了很好过渡。增补结论,领悟涵义室温, 5 g NaCl在 20 mL 水中得不饱和溶液+5 g NaCl室温, 10 g NaCl在 20 mL 水中得到饱和溶液和少许NaCl 固体+5 mL 水室温, 10 g NaCl在 25 mL 水中得到不饱和溶液室温, 5 g KNO3在 20 mL 水中得不饱和溶液+5 g KNO3室温, 10 g KNO3在 20 mL 水中得到饱和溶液和少许KNO3固体升高温度升高温度下, 10 g KNO3在 20 mL 水中得到不饱和溶液精选学习资料 - -
16、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48 页分析归纳,课件演示饱和溶液二要素:“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提炼升华,促进类化,构建体系。深化探究,激活思维室温下, 10 g KNO3在 20 mL 水中溶液达到饱和,升高温度,杯底KNO3固体继续溶解,且又溶解了 5 g KNO3;冷却到室温, 20 mL 水溶解 KNO3的质量不超过10 g ,此时多余的KNO3会怎样?(观察杯中KNO3晶体和课本上图9-11 ,阅读感悟,请生上台投影KNO3晶体)探究发现,联想顿悟观察玻璃片上的白色斑迹。观察教材上从海水中提取食盐过程图。联想:炒菜时,菜
17、汤在锅里蒸发, 锅底上有白色斑迹; 运动出汗衣服上会出现白色斑迹,学以致用,趣味延伸练习:教材P40,习题 1、5、6。家庭小实验:制取明矾晶体(P40)。创设新的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提升学生质疑能力。课题 1 溶液的形成 ( 第二课时 ) 教学目标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48 页重点和难点重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比较。难点:评价实验方案。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在水中
18、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实验准备演示用品:底部用石蜡粘着一小木块的烧杯、NaOH 固体、水、玻璃棒、药匙。分组实验用品:三只各装有100 mL 水的烧杯、三份质量相同的固体NaCl、 NH4NO3、NaOH 、药匙、温度计。投影仪及相关图片(或自制动画)。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点评教师演示趣味实验:向烧杯(底部粘有一小木块)中注入半杯水,加入三匙NaOH 并不断搅拌。教师: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学生:烧杯底部粘着的木块掉下来了。讨论与交流:烧杯底部的小木块脱落,猜想可能的原因是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学生: 可能是 NaOH 加入水中溶解时, 水溶液的温度升高,使烧杯底部的石蜡熔化,因而木块掉下来了。
19、学生:是不是所有的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都会升高?学生: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为什么会升高?教师:下面我们就围绕同学们的猜想和疑惑来进行研究。创设实验情景, 激发学生的兴趣。活动与探究 ( 一):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阅读有关教材,明确活动目标、实验用品。学生:我们的活动目标是探究NaCl、NH4NO3、NaOH 溶解于水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学生:实验用品有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NaCl、NH4NO3、NaOH 。实验目的和实验用品对学生设计方案有提示作用。学生自主参与, 培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4
20、8 页设计实验方案。学生:我组的实验方案是先测出水的温度,再向水中加入溶质,等溶质溶解后测出水溶液的温度。若水溶液的温度比水的温度高,则物质溶解于水时是放出热量的,反之是吸热。教师:同学们的实验思路是正确的。下面我提供一个设计方案,请同学们参考。阅读教师提供的实验方案。(1)取三只烧杯,各注入100 mL 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2)将两药匙 NaCl、NH4NO3、NaOH 分别加入上述三只烧杯中,搅拌至固体完全溶解,测量溶液的温度。(3)用手背小心触摸三只烧杯的外壁,有什么感觉?(4)把实验后的溶液,倒入指定的容器内。(5)计算溶解前后液体温度的变化,填入下表中。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测
21、量的温度 /温度的变化 ( 与水相比 ) 水氯化钠溶液硝酸铵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各小组将老师提供的方案与自己的方案比较,谁的方案更佳?说出你的理由。你在以后设计实验方案时应注意什么?学生:老师所用的水都是100 mL,三次所加的溶质的质量也相同。因此老师的方案更好。教师:假若很少很少的溶质加到大量的水中,水的温度变化情况可能是怎样的呢?学生:这样可能水溶解的物质太少,水形成溶液后的温度变化不明显,测不出物质溶于水是吸热还是放热,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学生:要得出正确的结论,必须对实验条件作周密的考虑。教师:我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实验方案设计中,要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分组实验,填写有关表格。(表格见
22、上)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通过比较,意在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0 页,共 48 页交流各组实验所得的结论。学生: NaCl 溶于水溶液的温度变化不大;NH4NO3溶于水时吸收热量;NaOH 溶于时放出热量。活动与探究 ( 二) :尽可能利用生活中的用品对下列问题任选一个进行探究。设想一种实验方案验证NaOH 溶于水时大量放热。设想一种实验方案验证NH4NO3溶于水时大量吸热。设想一种实验方案既能验证NaOH 溶于水时放热,又能验证NH4NO3溶于水吸热。讨论与交流:交流各组的设想。学生:在玻璃杯底部
23、用石蜡粘上小木块,就可用来验证NaOH 溶于水时大量放热。学生:在小木块上洒一些水,再放上一个玻璃杯,即可验证NH4NO3溶于水时大量吸热。学生:将用过的小玻璃瓶用合适的橡皮塞密封,在橡皮塞上安上一支用完的透明圆珠笔芯,既能验证 NaOH 溶于水时放热,又能验证NH4NO3溶于水吸热。,教师:同学们的设想是否正确,有待于实践的检验,请同学们课外继续去探讨。我们看哪些组的同学完成得出色,完成得好的组将有一份纪念品。拉近化学与学生的距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反思与评价:比较活动与探究(一)中的实验方案与活动与探究(二)中的实验设想,说出它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学生:(一)中用到了温度计,适合于测量任
24、一物质溶解于水是吸热还是放热。学生:用生活中的代用品做实验,只有温度有很大的变化,才有明确的实验现象。,教师:你们是最棒的!只要我们善于比较、善于分析,说不定未来的科学家就诞生在你们中间。教师:刚才我们探究了几种物质溶于水时温度的变化,那么为什么物质溶于水时温度会发生变化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1 页内容。师生共同分析:溶质溶解于水时温度变化的实质。可投影下列图片(也可动画展示)。扩散吸热水合放热当 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降低;当 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升高;旨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恰当的表扬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动力。利用图片(或动画)变微观为宏观, 帮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精选学习资料 - -
25、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1 页,共 48 页当 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不变。反思与小结在本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课外拓展实验验证活动与探究(二)中你所设计的方案的可行性,填写下列表格。实验目的实验用品实验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实验结论课题 1 溶液的形成 ( 第一课时 ) 教学目标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重点和难点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难点
26、:对溶解过程的理解。实验准备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设计本课时主要是以实验探究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实验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小组总结从而得出结论,教师只是引导、组织好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活动。教学过程点评情境创设教师展示已经配制好了的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让学生观察,并设疑:你想到了什么?展示不同颜色的溶液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2 页,共 48 页学生 1: 看到不同颜色的液体。学生 2:可
27、能是不同物质溶在水里的结果。学生 3:可能是色素溶在水里的结果。,教师引入: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些溶液是怎样形成的?( 教师板书课题1:溶液的形成 ) 学生齐答:想!教师活动:下面请同学们做:“活动与探究 ( 一) 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于水”药品:食盐、糖、硫酸铜晶体、水仪器:玻璃棒、 100 mL 烧杯三个、药匙食盐糖硫酸铜晶体现象结论培养学生集体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认识溶液、溶质、溶剂。学生们分组实验,教师巡视,个别加以辅导。等同学们大部分完成后,请一个小组的代表谈谈本小组的实验情况:学生回答:我们这组的实验现象是:食盐、糖、硫酸铜晶体都溶在水中
28、且硫酸铜晶体溶解后的液体是蓝色的。结论是:它们都能溶于水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很好。还有没有不同的现象和结论的?学生甲:我们这组还发现有少量固体物质仍存在液体中。教师:很好,这说明这些固体没有被水溶解完,谁能说出有什么办法使它完全被水溶解?学生乙:可加水。学生丙:还可加热。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观察得也很仔细。下面让我们再来观察老师的这五种溶液,要求从上、中、下、左、右仔细观察有些什么特点。培养学生分析、 观察和归纳总结能力, 由点带面,由一般到特殊, 从而得出溶液等概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3 页,共
29、 48 页学生 1:它们的颜色不同。学生 2:每一种液体都一样。学生 3:它们都是混合物。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什么是溶液呢?(教师边引导学生观察边口述溶液、溶质、溶剂的定义并将它们板书到黑板上)设疑:根据你们的观察,谁能说出溶液的特征来?学生 1:均一、稳定。联系实际:谁能说一说你在生活中所见到的溶液,并说出它的溶质和溶剂。学生 2:糖水,糖是溶质,水是溶剂。学生 3:医生给我打针时的药是溶质,蒸馏水是溶剂。学生 4:医生用的碘酒,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教师设疑: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对溶液有了一定的认识。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时有这样的现象,当油渍滴到了你的衣服上时
30、,你将怎么办?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学生 1:这很简单:用水和洗衣粉洗。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对,但我们要知道其中的道理。下面让我们来做活动与探究( 二) :药品:碘、高锰酸钾、水、汽油仪器:药匙、试管若干、胶头滴管溶剂溶质现象水碘水高锰酸钾汽油碘汽油高锰酸钾结论通过对比实验, 让学生比较明显地得出结论。教师: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学生 1:现象:碘不溶于水中,高锰酸钾能溶于水中;但碘能溶于汽油中,高锰酸钾不能溶于汽油中结论: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性不一样,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也不一语言的准确表达离不开实验的仔细观察, 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准确表达。精选学习
31、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4 页,共 48 页样。学生 2:不对,我认为碘是很难溶于水,不应是“不溶”。教师点评:同学们做实验很认真,观察得也很仔细,总结结论: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设疑:把一种溶液放入到另一种溶液中能形成溶液吗?请同学们做活动与探究( 三) 药品:酒精、水、高锰酸钾溶液仪器:试管一支、胶头滴管溶剂溶质振荡前现象振荡后现象静置后现象结论水乙醇教师: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学生甲:我们小组的实验:振荡前现象:液体是分层的;振荡后现象:液体没有分层;静置后现象:液体也没有
32、分层;结论是:它们在水中能形成溶液。教师点评并设疑:液体与液体互溶时,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溶质。那么,请问溶质除了是固体、液体外还可以是什么状态?举例说明。学生乙:还可以是气体,如我们夏天喝的汽水,二氧化碳是溶质,水是溶剂。教师小结:很好,下面我们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结: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溶质可以为:固体、液体和气体;液体与液体互溶时:多者为溶剂,少者为溶质,一般情况下水是溶剂。学生观察仔细, 能将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并能准确回答。设疑:把油放入水中是否能形成溶液呢?现在我们来做活动与探究( 四) :药品:植物油、洗涤剂、水仪器:
33、试管两支、胶头滴管此实验引导学生将理论用于生活实际中, 并比较溶解与乳化是不同的。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5 页,共 48 页试管内加入物质现象把液体倒掉后的试管是否干净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水和植物油水、植物油、洗涤剂教师: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学生 1:我们所做的实验现象是:将植物油滴入水中,振荡前它们是分层的,振荡后它们均匀了, 静置后它们又分层,把液体倒掉后试管不干净,但加入洗涤剂后用水清洗,试管又干净了。教师介绍:这就是乳化现象。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这个现象?学生 2:我看到妈妈在洗碗时,出现过这样的
34、现象。,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将知识进行归纳,并巩固所学知识。小结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今天我们所学的知识。然后请一个小组的同学回答。(教师点评)巩固练习同学们回家后,将自己家中现有的物品制成溶液,并写成小论文形式,下节课我们进行交流。教科书 P33习题。课题 1 常见的酸和碱(第三课时)教学目标认识氢氧化钠的吸水性和腐蚀性,了解其用途。认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归纳碱相似化学性质及其原因。重点和难点重点: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6 页,共 48 页难点:碱的化学性质。实验准备药品: NaOH
35、固体、 20%NaOH 溶液、 CaO固体、澄清的石灰水、盐酸、硫酸、蒸馏水、乙醇、石蕊试液、酚酞试液、洗净的鸡爪、去壳的熟鸡蛋。器材:导线、灯泡、烧杯、试管、软塑料瓶、表面皿、滴管、点滴板。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点评引入新课演示:1. 实验 ( 如图 ) 观察甲、乙中发生的现象。2. 清水变“牛奶”:吹入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问题:大家想一想,这些神奇的现象存在的反应原理是什么?多么奇妙的化学世界!学生疑问:1. 熟鸡蛋为什么会掉下去呢?2.“牛奶”能喝吗?它的主要成分是什么?通过神奇的化学实验把学生轻松地引入化学课堂。实验引导 NaOH 的性质及用途取固体 NaOH 观察,放入表面皿上
36、,在试管中溶解固体 NaOH 并感知其温度变化。问题: 1.NaOH固体表面溶解的原因。2. 怎样保存 NaOH 固体?3. 它能做干燥剂吗?演示实验 10-8 :观察用 20%NaOH 溶液浸泡过的鸡爪。1.NaOH是白色固体。2. 表面吸水、溶解。3. 试管外壁发热。我从书本上找到了答案:1. 潮解。设计的问题紧紧围绕实验,简明扼要,激发学生积极探究思维的兴趣,巧妙点拨,在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进行了安全教育。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7 页,共 48 页问题: 1. 鸡爪前后的变化及其原因。2. 使用 NaOH 时应注意
37、什么?3.NaOH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作用?2. 密封。3. 能。1. 哇!真厉害!看看书本上怎么说,2. 使用它应小心,注意安全。3. 作用:化工原料、清洁剂 ,实验引导 Ca(OH)2的性质及用途材料引入:1. 冬天园林工人用石灰浆将树干底部刷白。2. 用石灰沙浆砌砖抹墙很牢固。3. 装石灰水的试剂瓶用久后瓶壁上有一层白色的膜。问题:上述材料中涉及到的物质和化学性质。演示实验 109:取生石灰加水观察现象。问题: 1. 实验现象及反应。2.Ca(OH)2的用途是什么?3. 使用它有哪些注意事项?粉刷久后为什么会变白变硬呢?涉及 Ca(OH)2与CO2发生了反应, 生成了坚硬的 CaCO3。生
38、活中还有哪些事例与此相关呢?我想知道!1放热2消毒、 建筑材料等3具腐蚀性,注意安全联系生活实际,引出所讲化学物质, 又从实验的角度感知若干关于氢氧化钙的知识。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快乐学习的同时,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并学以致用。分组实验活动探究碱的化学性质分组实验:1.NaOH 、Ca(OH)2溶液中分别滴加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2. 充满 CO2的软塑料瓶中滴加NaOH 溶液,密封观察。3. 向澄清石灰水中吹二氧化碳气体。1. 遇石蕊都变蓝色!遇酚酞都变红色!2. 软瓶变瘪!CO2与 NaOH 反应后压强减小。哦, 蛋是这样掉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在实验中加以归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更加深
39、刻。教师的问题回应了最开始的实验,学生理解更透彻。 竞赛活动的开展, 强化了化学用语的学习。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8 页,共 48 页问题: 1. 上述三个实验的现象是什么?2. 熟鸡蛋掉下去的原因。3.“清水变牛奶”的原因。4. 碱有哪些类似的化学性质?活动:竞赛书写相关的反应原理。下去的!3. 石灰水变浑浊哦, “清水变牛奶”原理如此!4. 我能归纳碱的化学性质。竞赛:我要夺第一!我最怕书写化学方程式了,但只要掌握规律就很简单了。实验引导酸、碱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演示实验 1010:分别试验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溶液
40、、氢氧化钙溶液、蒸馏水、乙醇的导电性。问题: 1. 上述哪些物质能导电?2. 导电的原因是什么?3. 酸、碱如何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反思小结:通过本次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学习掌握了哪些知识?学会运用哪些方法?明白哪些道理?真有趣!小灯泡发光了!1. 能导电的有硫酸、盐酸、氢氧化钙溶液、氢氧化钠溶液。2. 导电是因为发生电离,离解出自由移动的离子。3. 酸会离解出H+;碱会离解出OH-。我又有了一些进步!(从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小结)这些短小的问题点到了学生的许多弱点,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视反思、整理、归纳、 小结和交流,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方法都不断提高。课题 1 常
41、见的酸和碱(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了解常见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情况;了解几种常见的酸;认识浓硫酸的腐蚀性。通过自主探究实验和拟人化的活动展示,培养实验技能、分析能力及与他人交流合作能力。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9 页,共 48 页使学生辩证地看待物质的利弊,掌握其性质,合理地利用它们。重点和难点指示剂、浓硫酸的腐蚀性。实验准备教师 :锥形瓶、双孔塞、分液漏斗、玻璃导管、烧杯、玻璃棒学生 :写有“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石蕊”“酚酞”字样的纸帽、试管、研钵、纱布、玻璃棒、小木棍、小块布、石蕊、酚酞、食醋、石灰水、
42、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浓盐酸、浓硫酸、牵牛花、月季花、紫甘蓝、胡萝卜(可用其他有色花)教材延伸实验 10-2 中的表格的下面加“保存方法”的内容对学生初次接触危险品是十分重要的。在盐酸和硫酸用途的表格右边还应加一个空表内容,让学生填“我知道的用途”,这样更利于学生将已经认识的科学知识与新知识有机结合。教材只讲了指示剂遇酸、碱时的变色情况,应该补充遇到中性溶液时的情况。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点评第一板块:指示剂引入、发现、提出问题情景问题引入 :由问同学们熟知的哪些食物是酸、碱入手,切入酸和碱的知识。学生探究结果 :食醋、大多数水果(有酸味)中含酸;有些没熟透的水果(有涩味)如青柿子,还有皮蛋有涩味等。
43、教师提出新问题:我们已经学习了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其他的酸也能使石蕊变红?”“碱又使石蕊变成什么颜色?”实验探究指示剂变色规律游戏 :部分学生分别扮演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并分别戴上写有相应名称的帽子,手执一支试管。另一部分学生扮演石蕊溶液和酚酞溶液,手执相应滴瓶,并将药品滴入前面四种用拟人化的手法展示物质,通过人物的活动表示物质间的反应,形象且生动,充分让学生自主活动探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形式有其原创性。大胆尝试突破, 教师还引入中性溶液, 突破了书本的禁锢, 又可以对比学习知识,让知识结构完整、 清晰; 课件风趣、直观,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44、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0 页,共 48 页物质扮演者手中试管,让同学们观看颜色的变化。分析讨论 :完成书本P49 页表格,探究出指示剂的变色规律;并讨论出以上四种物质,哪种是酸,哪种是碱。知识突破,引入新问题:“这里有两种其他液体,一种是自来水,一种是食盐水溶液,请我们两位指示剂朋友来鉴别一下,它们是酸还是碱?”接着由同学扮演物质,做实验,观察现象,问这两种物质究竟是酸还是碱。学生探究结果 :指示剂在这两种液体中颜色没有变化,说明它们既不是酸,也不是碱,而是一种中性的液体。课件演示指示剂变色规律:画面是一只变色龙,身上写着“石蕊”两个字,跳动着分别走到写有酸、
45、碱、中性溶液的烧杯前, 分别将左爪、 右爪、尾巴伸入三个烧杯中,伸入后相应部位夸张一点适当变大,并变各种颜色, 且唱着歌: “我是一只变变变色龙,遇到酸我就变成那红色,遇到碱我就变成了蓝色,通常的中性环境下我就是那紫衫龙王。”歌声仿我是一只小小鸟,欢快、诙谐,男声唱。师:请同学们将酚酞遇酸、碱、中性液体的变色规律编成一些易记忆的韵语或创作成其他活泼的形式来帮助我们记忆,内容不求完美,只求有趣实用。生:创作形式多种,并纷纷展示自己的成果。例如:“我也是一种指指指示剂,我只在遇到碱时才变成红色娘子军。通常在中性环境下我是无色的,就连酸也奈何不了我,无法让我变颜色(仿我是一只小小鸟歌词)。”发现其他
46、指示剂酸碱使指示剂变色的应用学生分组制取牵牛花、月季花、紫甘蓝、胡萝卜(或其他物质)的酒精浸出液,再分别滴入前面四种溶液中,记录实验结果,由同学们讨论交流,比较所制四种指示剂中,哪些变色效果好些。第二板块:几种常见的酸学生真情感受熟悉的物质第一组物质:盐酸、硫酸、硝酸。要求同学们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但不能尝。第二组物质:食醋、苹果、柠檬、橘子、山楂片、泡菜等。要求同学们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探究几种常见的酸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自学 P50页内容, 自我提问、 自主探究,将学生的知识、 能力很自然地得到了一次升华,又便于学生记忆,值得借鉴。小块知识点也能反映出认知规
47、律。 本块教师采用了“发现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尝试应用”的认知规律学习指示剂,并用它来认知酸碱,层层递进, 一气呵成,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方法,知识和技能双丰收。教师引导学生从实物鉴别入手, 调动学生的智慧,学生看、摸、闻、尝等感性活动, 再提问引起学生理性思考,由感性知识自然上升, 过渡到理性知识,课堂气氛活跃而又不肤浅, 寓教于乐。学生自我提问、 自主探究中的表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1 页,共 48 页再汇报自己的理解和新发现。学生讲述自学的教材内容,概括学习方法,补充新发现:学生表现出
48、两个亮点:(1)自我提问、自主探究用表格展示内容:自我提问的问题自主探究结论酸有什么共性?都有酸味、都有酸性在生活中发现有哪些含酸的物质?我们在前面讲的一些水果、食物如:食醋、苹果、柠檬、橘子、山楂片、泡菜等有酸味,人在反胃时感到酸味。说明它们是含酸的物质。酸有什么作用?酸是重要的化工产品、化工原料,人类社会生活离不开酸。(2)概括学习方法和对教材的建设性意见:记忆酸的物理性质时可用概括性的字表达理解知识的步骤。如“色、态、味、沸、密等”;第一张表的下面要补“保存方法”这一内容,因为酸是危险品,是必须注意的内容;第二张表格右边应加“我们已经知道的知识”,这样就可以把原有的知识和现在的新知识结合
49、。第三板块:浓硫酸的腐蚀性课件展示 :酸在工农业生活中广泛应用给人们带来许多方便,再展示浓硫酸伤人后皮肤照片、清华大学某学生用浓硫酸到动物园验证狗熊是“聪明”还是“笨”的事件、酸使工厂设备加快腐蚀等画面。观后教师评述 :浓硫酸有强烈的腐蚀性,用时一定要注意安全。我们做实验时不掌握好浓硫酸的这一“个性”,很可能就被腐蚀皮肤、衣服等。教师做游戏实验:用一支新毛笔蘸浓硫酸在宣纸上写“浓硫酸的吸水性”。请同学们帮助讲解这一游戏的原理。学生讲解 :多个学生争先恐后上台讲解,突出强调了“原来浓硫酸的腐蚀的原因就是它的脱水性造成的”。教师扩展引导 :其实,除了浓硫酸有强烈腐蚀性之外,其他的酸也都有一定的腐格
50、内容,反映出他们的自学的深度和广度, 也表现出他们在探究中有意识地注意创造好的学习方法。 学生所述的三个问题,其中一条是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有两条是对教材提出的建设性意见, 很有创见性,它证明学生的思维只有真实进入探究后才会爆发出最大的创造力。浓硫酸的腐蚀性虽然是一个较危险的实验,但教师并不是个人包办,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 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深刻地感受。 从学生探究结果看出, 学生是主动吸取基础知识与技能,从“启示”分析,他们从浓硫酸的腐蚀性中认识到生命的脆弱、 生命的可贵,同时也感受悟出任何事物都有有利和有害的两面性,培养了学生辩证思维的方法。教师的小结是一个智慧的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