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平均数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平均数教案.docx(6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平均数教案平均数教案1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简单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简单的统计表求平均数2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和操作能力3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增强对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明确求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别,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明确求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别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1小华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2一个上下同样粗的杯子里装有16厘米深的水,把这些水平均倒在4个同样粗细的杯子里,每个杯子里的水深是多少厘米?3小明和小刚的体重和是160斤,平均体重多少斤?师:上述1、2两题都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实际每一份都一样多,而第3题是
2、把两个数的和平均分成两份,每份不一定是实际数所以,求几个数的平均数与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是有区别的二、探究新知1引入新课以前,我们学习过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的应用题,也就是平均分的问题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一下求平均数问题(板书课题:求平均数)2教学例2(1)出示例2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2)组织讨论:你怎样理解水面的平均高度?(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一步明确:所谓平均高度,并不是每个杯子水面的实际高度,而是在总水量不变的情况下,水面高度同样的高度值(4)学生操作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积木,用每块积木的高
3、度代表1厘米,先用积木按例题的高度要求叠放四堆来表示4杯水的高度,再动脑动手操作一下,使这四杯水的水面高度相等(5)学生汇报操作结果,一般出现两种方法第一种:数出共有多少个积木,或把积木全部叠放在一起,共16厘米,再用1644厘米,得出每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第二种:直接移多补少从6厘米中取2厘米放入2厘米杯中,从5厘米杯中取1厘米放入3厘米杯中,就可直接得到4杯水面高度相同的水,水面高度都是4厘米这说明原来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6)师:通过同学们的操作,我们得到了这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但这里有一个问题,操作时,我们使水杯的水面实际高度发生了变化,平均高度得到了,而原来4杯
4、水水面高度却发生了变化而现实生活中,很多求平均数的情况是不允许改变原值的例如:高个身高180厘米,矮个身高140厘米,两人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并不是把高个的身体削下一部分来,接在矮个身体上,使两人身高相等由此可见,通过直接操作的方法来求平均数,在很多情况下是行不通的如果我们不通过操作,直接通过计算,能不能求出这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呢?怎样计算方便呢?(7)引导学生列式计算(6352)41644(厘米)答: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小结:通过上题的计算,进一步明确:应先相加求出高度总和,再用高度和除以杯子数,得到平均高度(8)看例2与复习题,两题的结果都是4厘米,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明确
5、:复习题中,4厘米是平均分的结果,即每个杯子水面的实际高度就是4厘米;例2是求的平均数,4厘米表示的是各杯子水面高度的平均值,而每个杯中水面的实际高度并不一定是4厘米,它们的实际高度并不要求发生变化(9)反馈练习小强投掷三次垒球,每次的成绩分别是:28米、29米、27米求平均成绩3教学例3(1)出示例3:四年级一班第一小组有6个同学,第二组有7个同学,下面是两组同学身高的统计表(单位:厘米)(2)读题,组织学生讨论:两组人数不同,每人的身高也不尽相同,想要直接比较出哪一组的身高较高,怎么做比较好呢?(3)根据讨论结果,明确先求出每组的平均身高,再进行比较(4)列式计算第一小组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6、(136142140135137144)68346139(厘米)第二小组的平均身高是多少?(132141133138145135142)79667138(厘米)第一小组的平均身高比第二小组的高多少?1391381(厘米)答:第一小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1厘米(5)反馈练习一个小组有7个同学,他们的体重分别是:39千克、36千克、38千克、37千克、35千克、40千克、34千克这个小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三、课堂小结通过小结,进一步区分平均分与平均数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四、布置作业回家后量出你家中每个人的身高,记录下来,并求出全家人的平均身高平均数教案2导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
7、材第9091页的例1、例2及相关内容。导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2感知平均数的范围。3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导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导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学生:收集自己的身高导学过程:一、预学-谈话导入师:期末考试成绩出来了以后,要想比较蓝鑫小组和长敏小组哪个小组的成绩好一些,怎么比较呢?生(预测):比较总分,看看哪个小组的总分高。生(预测):这样不公平,我们小组三个人,他们小组四个人。生(预测):应该比较平均成绩。师:对,应该比较他们两个小组的平均成绩。在我
8、们数学的统计中,平均成绩也有一个名字,它叫做平均数。每年的四月七日是世界卫生日,环境卫生对我们的身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学校的环保小队利用周末的时间去收集了很多的废旧塑料瓶。出示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平均数教案出示自学小贴士,学生独立完成:1、自己想办法找出这几位同学收集的废旧饮料瓶的平均数,你有几种方法来解决。2、这个平均数表示什么?它是不是实际每个人收集废旧饮料瓶的数量?3、平均数与这组数相比,你有什么发现?独立完成后组内做好分工,在组内交流,看谁说得好,看谁听得认真!二、互学-小组交流,展示点拨1、小组交流师:已经计算出来的同学,小组可以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你的方法,
9、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做的又对又快!生(预测):可以通过画图表来解决,每个人先都画出11个,然后将剩下的8个平均分下去,每人就是13个了;生(预测):把他们每个瓶子用一个圆圈表示,再进行移动,使每个人的瓶子一样多为止,这样把小红的一个移给小兰,小明移两个给小亮,这样每个人就一样多了;生(预测):可以把所有的瓶子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2、展示点拨汇报预测:生1(预测):我们组认为可以移动瓶子,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最后每个人都是一样多;此时可展示移动瓶子的过程;生2(预测):我还有一种方法,可以把所有的瓶子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个人收
10、集的瓶子数量;生3(预测):平均数就是把收集瓶子的总数平均分给4个人,每个人得到的数量。它不是实际每个人收集废旧饮料瓶的数量;(二年级学习的平均分的知识)生4(预测):平均数与这组数据相比,它不等于少先队干部收集废旧瓶的实际数量,(它比最大的数字要小,比最小的数字要大,居于这两个数中间)。师通过超链接小明下水游泳的问题,学生通过题可知平均数非实际数量,它大于一组数最小的数,小于一组数中最大的数。讲解:想一想:为什么要把小红的瓶子移给小兰?(小红的多,小兰的少)这样把多的移补给少的,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我们叫这种方法为“移多补少法”(板书“移多补少法”)。我们还有一种方法,(14+12+
11、11+15)4=524=13(个),就是先求出这四个人收集的瓶子的总数量52(板书总数量),然后在除以总份数4人(板书总份数),13表示什么意思?他们每个人收集瓶子数量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那么这个式子应该怎么表示呢?(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归纳整理,总结方法:我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和计算的方法都得到了平均数是13个。平均数的求法:(1)移多补少;(2)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特征:它比一组数据中大于最小的数,小于最大的数,它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三、评学1、巩固反馈我们首先回到可得开始的时候这几位同学的介绍他们的身高,现在我们能计算出他们的身高
12、了吗?(生齐做,选代表回答他的解答过程)下面是5位同学为灾区小朋友捐书的情况。姓名杨欣宇王 波刘真尧马 丽唐小东本数869814平均每人捐了几本?(869814)5455=9(本)2、拓展提升哪一组的成绩好?第一小组口算成绩表姓名孙红丁晓周玉李丹合计正确题数141011944第二小组口算成绩表姓名张华王明赵雪合计正确题数10121436第一小组:(14+10+11+9)4 =11(道)答:第一组平均每人做对11道题。第二小组:(10+12+14)3 =12(道)答:第二组平均每人做对12道题。3、评价小结:通过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小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我们可以用“移多补
13、少法”和平均分的方法算出平均数是多少。在我们生活中,平均数无处不在,请你读一读下面的话:1.春节期间丽江旅游人数平均每天为3万人。2.丽江旅游收入平均每天为500万元。3.丽江今年三月份平均每天气温是15摄氏度。4.我校三年级学生平均年龄是岁。5.我校三(1)班平均身高是120厘米。6.王老师家20xx年平均每月用电85千瓦时。7.西部最缺水的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只有3千克。附:板书平均数移多补少法: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最后每个人都是13个。平均分: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14+12+11+15)4 =524=13(个)5平均数教案3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14、,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过程:一、理解平均数1、周末,妈妈买了许多糖果,分给哥哥6颗,妹妹4颗,你对妈妈的做法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办法让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一样多?是多少?2、老师(出示两个笔筒)分别装了27枝送给23个女同学,23枝送给23男同学,学生动手分:让女同学和男同学分的一样多。3、引入平均数象哥哥和妹妹分得一样多的5颗就是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的平均数。25枝就是男同学和女同学分的笔的平均数。4、学生讨论:你们喜欢刚才谁的方法?
15、导入板书课题。二、探究体验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4、提出问题:生活中,大家分头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大家是怎样集中过来的?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只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收集了几个?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6、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三、实践应用1、另外一个环保小组也收集了许多矿泉水
16、瓶,小军收集15个,小伟收集16个,小朋收集12个,小新收集了13个,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几个?请你算一算。2、根据统计表算一算,三年段平均每班踢几下?班级 三(1) 三(2) 三(3) 三(4)踢的次数 632 654 668 6463、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2题。四、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2、师总结。平均数 教学设计共4课时 总第23课时教学目标:1、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2、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3、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
17、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倒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吗?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3、六一节,老师带了许多糖果想送给大家吃,老师给奋飞组6人共分36块,给前进组8人共分了40块,给蓝天组5人共35块,你们认为哪一组的同学分到的糖果多?怎么解决?(1)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平均数来比较。板书课题。二、探究体验1、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是欢乐队。2、引导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3、出示统
18、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4、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另一个求开心队平均身高,然后比较哪一队高?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7、小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三、实践应用1、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问题。2、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4、5题。四、全课总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2、师总结。平均数教案4教学目标(一)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掌握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二)通过题目设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
19、育。(三)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求平均数的意义及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用具教具:电脑软件、投影片。学具:判断卡。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1口算。小明有12本书,小军有20本书,小明和小军平均每人有几本书?五(3)班做好事28件,五(4)班做好事36件,平均每个班做好事多少件?五年级一班分成3组投篮球,第一组投中28个,第二组投中33个,第三组投中23个,平均每组投中多少个?由学生自己解答(列式计算)针对第题提问:说出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求平均数必须知道什么条件?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板书:投中总个数组数。(二)学习新课1出示例
20、 1:五年级一班分成3组投篮球,第一组10人,共投中28个;第二组11人,共投中33个;第三组9人,共投中23个。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读题后,学生分组讨论思考题。(投影片)例1和准备题比较,题目有什么异同?(从条件和问题两方面考虑。)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必须先知道什么条件?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板书:投中总个数全班总人数。教师:投中总个数和全班总人数题目中给了吗?怎么办?投中总个数和全班总人数知道之后,怎样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尝试自己列式,然后讨论订正。板书:(1)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283323=84(个)(2)全班一共有多少人?10119=30(人)(3)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
21、个?8430=2.8(个)教师:综合算式怎样列?(学生试列式,再讨论订正。)板书:(283323)(10119)=2.8(个)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8个。教师:对比例1和准备题你能发现解答方法有什么异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的情况?2出示例2:(投影片)下表是五年级二班3个组投中篮球情况统计表。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得数保留一位小数)教师:例2和例1比较,有什么异同?明确:例1和例2的问题一样,但已知条件不同。教师: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要知道什么条件?(学生试做,然后说出自己的列式和思路,充分讨论,如果有不同意见互相交换,最后弄清怎样是对的。)板书:(1)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2
22、5123113.210=95(个)由学生完成。(2)全班一共有多少人?_(3)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_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_个。教师: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板书:(2.5123113.210)(121110)。讨论:对比例2和例1有什么不同?解答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教师:求平均数时,有时不能除尽,这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取近似值。(三)巩固反馈1做一做:小亮读一本书,前4天平均每天看6.25页,后3天平均每天看8页。小亮这一星期平均每天看多少页?(先说思路,再列式计算。)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小李加工一批零件,前2时加工28个,后3时加工36个,平均每时加工多少个? A(2836)(32);B(2
23、8 236 3)(32);C(2836)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前5时平均每时行60千米,后3时平均每时行56千米,这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平均每时行驶多少千米? A(6056)(53);B(6056)2;C(605563)(53)。(四)课堂总结(学生总结)教师:解答求平均数应用题应注意哪些问题?明确问题求的是什么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五)布置作业 课本P15:1,2,3,4,5。课堂教学设计说明本节课是在较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巩固平均数的意义以及求平均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其中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难点。通过准备题与例1的对比突出重点
24、,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让学生充分讨论、尝试例2,培养学生独立解答问题的能力,从而突破了难点。本节新课教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教学例1,加深对平均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的理解,共分3层。第一层:由准备题与例1对比,找出异同点;第二层:由问题出发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三层:列出分步和综合算式。第二部分:教学例2,强调根据题意确定算法,可分3层。第一层:出示例2,审题找出与例1的异同点;第二层:分组讨论解题方法;第三层:列出分步、综合算式。第三部分:对比例1、例2,找出异同点,从而加深对平均数应用题解题方法的理解。板书设计(略)平均数教案5一、 复习铺垫,导入新课小明
25、利用五一假期,查找了一些有关小动物寿命的数据,并制作成了下面这张统计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动物寿命统计表:小猫老鼠大象乌龟寿命/年6251152 提问:看了这张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乌龟的寿命最长,老鼠的寿命最短。)谈话:借助统计,我们常常能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和规律。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板书:统计)二、 创设情境,自主探索1. 呈现套圈情境。多媒体演示“套圈比赛”的场景。谈话:三年级第一小组的男、女生在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这两张统计图分别表示男生和女生套中的个数。2. 引入平均数。出示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提问: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结合学生的想法,相机进行引导。想法
26、一:男生有4人,女生有5人。(为比较总数预设)想法二:男生每人套中的个数,谁来介绍女生没人套中的个数。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你有什么方法?和你的同桌说说自己的想法。想法一:女生套得准一些,因为套中的最多的是吴燕。追问:那套中的个数最少是男生还是女生,所以套中最多的是女生,套中最少的也是女生。用一个人的成绩代表整个队的成绩,这样合适吗?还有其他的方法吗?想法二:先要求出每个队一共套中了多少个,再比较哪一队套得多(比总数)。追问:这种想法的可取之处是已经注意到从整体的方面去比较,但是他们两队人数不相等,这样比公平吗?因为参与套圈的人数不相等,比较总数,是不公平的。可以怎么办呢?想法三:
27、分别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哪个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多,哪个队就套得准。(比平均数)。追问:这样比公平吗?(公平)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试一试。4. 理解平均数。操作:你知道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统计图,先在小组里讨论怎样找出每个队的平均成绩,再试一试。看哪些小组想的办法又多又好。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方法:一是移多补少;二是先求和再求平均数。引入:男生中谁套中得最多?谁套中得最少?根据这个信息,你有什么好方法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可以把张明套中的一个移给李小刚,另一个移给陈晓燕。移多补少反馈时,学生边讲解移多补少的过程,教师利用课件动态演示。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引导列
28、式:6 + 9 + 7 + 6 = 28(个)28表示什么?28 4 = 7(个)7表示什么意思?(图中的红色线条就表示了男生套中的平均数)你能看出,7比谁套中的个数多?比谁套中的个数少?小结:平均数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提问:根据你的发现,谁能猜一猜女生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一定在什么范围之内?(在59之间)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验证?谈话: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呢?你是怎样知道的?请你独立完成在书上。10+4+7+5+4=30(个)305=6(个)说说为什么要除以5而不除以4?(女生有5人,要用5人的总数平均分成5份)现在求出女生平均每人套中6个圈,是不是女生每人都套中6个呢?为什么?仔细
29、观察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得出结论:平均数代表的是一个整体水平。提问:现在你能判断男生套得准还是女生套得准吗?在解决男生、女生平均套中多少个圈这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相同:求平均数的方法,得出数量关系。(板书:总数份数=平均数)平均数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大。平均数都是代表了一个整体的水平。不同:总数不同,人数不同,平均数也不同。平均数教案6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2.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习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3.感悟数学知识的现
30、实性,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应用。学情分析通过对任教的三年级(2)班学生进行课前调研,了解到全班59.1%的学生面对“比总数不公平”的情境,能够想到“先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再比较”的建议,但没有学生能够清晰地回答“为什么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再比较就公平了?”。退一步说,就算学生真正理解了其中的意义,那么“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是否就能直接与“每人投中个数的平均数”画上等号?细微的文字表述差异的背后,又表征着学生怎样微妙的思维差异呢?事实上,“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对于一个三年级学生而言,其心理活动的表征往往是“先求总和,再除以人数”。而这一心理运算对学生而言,其直观背景十
31、分模糊。至于其最终运算后得出的结果又是如何成为这组数据的代表的,其意义的“联结点”对学生而言更是很难直接建立。由此可见,仅仅从“比较的维度”揭示平均数的意义,潜藏着学生难以跨越、且教师也很难察觉的认知障碍与思维断点。于是,教师将备课的思维焦点再次落到“数据的代表”上来。能不能从“数据的代表”的角度,重新为平均数寻找一条诞生的新途径?于是,便有了本节课的尝试。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平均数的求法。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教学过程活动1一、建立意义(一)体验平均数的代表性1.谈话:(1)上个星期,于老师和体育来老师比赛投篮,1分钟看谁投得多。(2)想不想知道比赛结果?我给同学们
32、提供一些数据,请你判断一下,我们俩谁投篮的水平更高一些。(课件分别依次出示来老师和于老师三次1分钟投篮的成绩)2.提问:(1)我们俩谁投篮的水平更高一些?为什么?预设:分别计算出两位老师三次投篮的总数,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小结: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要想比较谁的水平高我们经常先把总数算出来,看总数谁多。(2)观察观察数据,还有别的办法很快地比较出我们俩谁的水平高吗?预设:直接将两位老师每次投篮的个数进行比较,得出结论。提问:为什么直接比5和3?小结:如果每一次投篮的数量一样,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选一次的成绩作为我投篮水平的代表就可以了。提问:选择哪个数量来代表来老师的投篮水平呀?那于老师呢?方便不
33、方便?(二)强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1.谈话:不过,我可不服气,就找了一个理由:你是体育老师,我是数学老师,我要求再多投一次,结果来老师还真同意了,我就又投了一次。2.提问:(1)你们说于老师再投一次的话,会不会对我目前投篮的成绩有影响?(2)想不想知道于老师最后一次投篮的结果?(课件出示于老师第四次1分钟投篮的成绩)(3)我这次1分钟投了几个?我太高兴了,我为什么高兴呀?你们认为来老师会同意我的观点吗?(4)你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比?(5)我平均每次投中了几个?a.谈话:有很多同学有自己的想法了,请你试着在图上圈一圈、画一画,或者在图下面写一写、算一算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b.谁愿意跟大家交
34、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方法一:移多补少预设:从第四次投的7个中拿出3个分别给前3次各1个,就得到平均每次投中4个。谈话:你这个办法可真好!这样一移实际就是把几次不相等的数匀乎匀乎,看起来每次都一样了。数学上,像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得每个数都一样多。这一过程有个名字就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方法二:先合后分提问:还有同学用计算的方法算出了于老师平均每次投中的个数。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预设:3+3+3+7=14(个)164=4(个)于老师平均每次投中了4个。谈话:实际上就是把于老师四次投中的个数先全部合在一起再平均分成4份。(板书:先合后分)小结:无论是移多补少,还是先合后分,
35、目的就是要把原来几个不同的数变得一样多了,数学上我们把同样多的这个数就叫做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3、3、3、7的平均数是4。提问:再来看看,来老师水平高还是我水平高,这种情况下我干嘛要用到平均数来比较我们俩谁的水平高呀?活动2二、深化理解提问:1.那你们觉得于老师要是再投一次的话,这个平均数会不会发生变化?为什么?2.我们举个例子来看看吧,如果我第五次就投了1个,你们觉得于老师投篮的整体水平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为什么?(课件出示于老师第五次1分钟投篮的成绩)3.你可没算,为什么你一下子就告诉我下降了呢?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4.那我要想让我的投篮水平再上涨一点儿,你们觉得我得投几
36、个?算算我投篮的水平上涨了没有?(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于老师第五次1分钟投篮的成绩)5.要想让我投篮的整体水平上升点,你觉得我这次得投几个才行?(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于老师第五次1分钟投篮的成绩)活动3三、拓展提升(一)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1.估计平均数(课件出示)提问:(1)不能算,直接看,有这样5个数据,估计一下平均数可能会是几呢?(2)为什么一下就能想到平均数是5呢?平均数可不可能是2,为什么?(3)真的是5吗?你怎么知道是5?用计算的方法会算吗?怎么算?2.判断直条所在位置(课件出示)提问:(1)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第五个数据如果我也要画一个直条,它会在这条红线上面?还是在红
37、线下面?请同学们用投票器进行选择。(2)来选一个代表,谁愿意告诉大家为什么在红线的下面?(二)利用平均数解决问题(课件出示)1.平均身高提问:(1)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强是学校篮球队的队员,可是他的身高才155厘米。你觉得可能吗?(2)那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是每个人都是160厘米吗?(3)既然李强的身高是155厘米,根据这个信息猜想一下,可能有的同学身高是多少厘米呢?有可能超过160厘米吗?为什么?2.平均水深(课件出示)(1)提问:a.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冬冬身高130厘米 池塘平均水深115厘米)b.冬冬心想,这也太浅了,我的身高130厘米,下水游泳一定没危险。
38、你们觉得,冬冬的想法对吗?c.冬冬的身高不是已经超过平均水深了吗?(2)谈话:想看看这个池塘水底下真实的情形吗?(利用课件,呈现池塘水底的剖面图)(3)小结:虽然平均水深能够很好地反映这条小河水深的总体情况,但并不能反映出小河某一处的深度。看来,平均数也不是万能的,如果使用得不恰当,也会给我们带来麻烦,甚至发生危险,今后我们还会研究中位数、众数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还要联系实际去思考,平均数只有用在恰当的地方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平均数教案7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会求加权平均数,并体会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2.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二)能力训
39、练要求1.通过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2.通过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发展学生的求同和求异思维.(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二.教学重点1.会求加权平均数,并体会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认识到权的重要性.2.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三.教学难点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四.教学方法探讨式教学.五.教具准备投影片三张:第一张:补充练习(记作8.1.2 A);第二张:补充练习(记作8.1.2 B);第三张:补充练习(记作8.1.2 C
40、).六.教学过程.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叫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以及如何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本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生活中的加权平均数,以及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讲授新课1.例题讲解某学校对各个班级的教室卫生情况的考查包括以下几项:黑板、门窗、桌椅、地面.平均数教案8师:(看着生2)你能给你的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吗?(由于平时有渗透过这种方法,生2很自然地说出是“移多补少”)师板书:算术法 移多补少法师小结:刚才生1和生2分别用算术法和移多补少法求出了第一组的平均数是83,那有谁求出第二组的平均数了?(生摇头,大胆学生说:除不尽的)师:(乘机)那你们
41、有什么好办法?生:用我们学过的“估算”师:好,那你们试试吧!(指1名板演)板书:(78+83+82+83)/481师:从两组平均数83和81中,你知道了什么?生:第一组平均数大,所以还是第一组总体水平好一些。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师:第一组的83表示什么?你怎么理解“83”这个数?(引导学生明白:“83”是个“虚数”,第一组的83不表示每人真跳了83下,有可能小于83,有可能大于83,还有可能等于83。)师:通过刚刚的情景,当人数不相等,比总数不公平时,是谁帮助了咱们?(平均数),那你想对“平均数”说什么心里话?生(自由发言)生1:平均数,你真厉害,使不公平的事变公平了。生2:平均数,因为有了你
42、,世界上才会太平4、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师:在平时生活中,你们见过平均数吗?生举例:统计考试成绩需要平均数;平均每月用电量;节目比赛打分用到平均数。(三)、联系生活,拓展应用1、多媒体呈现:下面是某县199920xx年家庭电脑拥有量的统计图。图略:1999年350台,20xx年600台,20xx年1000台,20xx年1600台,20xx年2500台(1) 求出这五年来,平均每年拥有电脑多少台?(出现算术法和移多补少法两种方法)(2) 估计一下,到20xx年这个县的家庭电脑拥有量是多少?为什么?(3) 从图上你还知道些什么?2、多媒体呈现一幅统计图,内容为:小刚家每个季度用水分别是16吨、24吨、36吨、27吨师:请你帮他算一算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应该选择哪个算式?(1)(16+24+36+27)/4(2)(16+24+36+27)/12(3)(16+24+36+27)/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