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册数学知识点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上册数学知识点梳理.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Word高三上册数学知识点梳理 【导语】高三同学很快就会面临连续学业或事业的选择。面对重要的人生选择,是否考虑清晰了?这对于没有社会阅历的同学来说,无疑是个困难的想选择。如何度过这重要又紧急的一年,我们可以从提高学习效率来着手!高三频道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三上册数学学问点梳理,盼望你努力学习,圆金色六月梦! 1.高三上册数学学问点梳理 1.定义: 用符号,=,号连接的式子叫不等式。 2.性质: 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方向不变。 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者除以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 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相反。 3.分类: 一元一次不等式:左右两边都是整
2、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一元一次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a.关于同一个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b.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4.考点: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依据详细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不等式(组)并解决简洁实际问题 用数轴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2.高三上册数学学问点梳理 (1)不等关系 感受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组)的实际背景。 (2)一元二次不等式 经受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的过程。 通过函数图象了解一元二次
3、不等式与相应函数、方程的联系。 会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对给定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尝试设计求解的程序框图。 (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洁线性规划问题 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的几何意义,能用平面区域表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参见例2)。 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些简洁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并能加以解决(参见例3)。 (4)基本不等式:。 探究并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 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洁的(小)值问题。 3.高三上册数学学问点梳理 1.有关平行与垂直(线线、线面及面面)的问题,是在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过程中,大量的、反复遇到的,而且是以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论证、计算角、与距
4、离等)中不行缺少的内容,因此在主体几何的总复习中,首先应从解决“平行与垂直”的有关问题着手,通过较为基本问题,熟识公理、定理的内容和功能,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与概括,把握立体几何中解决问题的规律-充分利用线线平行(垂直)、线面平行(垂直)、面面平行(垂直)相互转化的思想,以提高规律思维力量和空间想象力量。 2.判定两个平面平行的方法: (1)依据定义-证明两平面没有公共点; (2)判定定理-证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3)证明两平面同垂直于一条直线。 3.两个平面平行的主要性质: (1)由定义知:“两平行平面没有公共点”; (2)由定义推得:“两个平面平行,其中一个平面内的
5、直线必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3)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假如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4)一条直线垂直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平面,它也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5)夹在两个平行平面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6)经过平面外一点只有一个平面和已知平面平行。 4.高三上册数学学问点梳理 1.对于函数f(x),假如对于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f(x)为奇函数; 2.对于函数f(x),假如对于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f(x)为偶函数; 3.一般地,对于函数y=f(x),定义域内每一个自变量x,都有f(a+x)=2b-f(
6、a-x),则y=f(x)的图象关于点(a,b)成中心对称; 4.一般地,对于函数y=f(x),定义域内每一个自变量x都有f(a+x)=f(a-x),则它的图象关于x=a成轴对称。 5.函数是奇函数或是偶函数称为函数的奇偶性,函数的奇偶性是函数的整体性质; 6.由函数奇偶性定义可知,函数具有奇偶性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对于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则-x也肯定是定义域内的一个自变量(即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5.高三上册数学学问点梳理 (1)先看“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当命题“若p则q”为真时,可表示为p=q,则我们称p为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这里由p=q,得出p为q的充分条件是简单理解的。
7、但为什么说q是p的必要条件呢? 事实上,与“p=q”等价的逆否命题是“非q=非p”。它的意思是:若q不成立,则p肯定不成立。这就是说,q对于p是必不行少的,因而是必要的。 (2)再看“充要条件” 若有p=q,同时q=p,则p既是q的充分条件,又是必要条件。简称为p是q的充要条件。记作pq (3)定义与充要条件 数学中,只有A是B的充要条件时,才用A去定义B,因此每个定义中都包含一个充要条件。如“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这肯定义就是说,一个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的充要条件是它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明显,一个定理假如有逆定理,那么定理、逆定理合在一起,可以用一个含有充要条件的语句来表示。 “充要条件”有时还可以改用“当且仅当”来表示,其中“当”表示“充分”。“仅当”表示“必要”。 (4)一般地,定义中的条件都是充要条件,判定定理中的条件都是充分条件,性质定理中的“结论”都可作为必要条件。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