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地理教学设计_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地理教学设计_1.docx(6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地理教学设计地理教学设计1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学,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断向学生强调地理学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寓教于乐;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求教师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地理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育心理学、传播学、地理学、建构主义、教学媒体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地理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
2、,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长期以来,我们的地理教学设计,只重视了以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教”,而忽视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所以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就经常会出现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没有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该是“为学习而设计教学”,应做好以下几点:1、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在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出因人而 异的教学目标,使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2、教学内容的设计既要符合学科内在的逻辑关系,又要合乎学生学习的逻辑顺序。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地理课程内容进行系统地梳理,分析各部分内容在全部
3、教学内容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疑点,锁定知识的“生长点”,对选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再加工和合理地组织与安排,使教学内容的设计更科学、更合理。3、教学过程设计凸现“动与导”。在教学进程的编排和教学环节的组织上,要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为学生提供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线索,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获得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基本技能。4、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探索适应学生差异的、开放的教学方法,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5、教学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要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4、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为他们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对教学设计的反思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课本内容逐渐的浓缩为主要的知识点,阅读、思考和活动环节的实践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这方面的处理上,为了完成任务,我没有很好的处理课本内容与活动环节的关系,生搬硬套的痕迹明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成为课堂累赘。对策: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暗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
5、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重适时评价。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地理教学设计2一、教材湘教版二、章节第三章 第四节三、学时2个学时四、课程标准“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五、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和分布;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2.难点交通运输与城镇的分布。六、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法。通
6、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文字、图片、动画等材料。2.案例分析法。通过文字和图片材料,让学生自主分析,得出结论。七、教学过程展示河浦1994年道路图片1.概念指利用各种交通工具,使旅客、货物沿着特定线路实现空间位移的过程。2.作用连接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各地区和各部门的重要纽带。3.方式:管道、水路、航空、公路、铁路4.发展趋势(特点):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网络化5.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思考:假设你要到外地旅行,需要选择一种交通运输方式,你会考虑哪些问题?如何选择交通运输方式?航空贵重急需数量不大;公路易死亡、变质、短途;铁路易死亡、变质、长途;大宗笨重远程水运;管道液体、气体、粉末状固态。
7、北方:多呈团块状,形状比较规则;地形平坦开阔,道路呈棋盘式。南方:沿河道、铁路、公路呈带状分布;河网密度较大;铁路、公路的兴建使聚落多沿铁路线和公路线发展。思考:为何古代著名城市多数诞生于河流的中下游?河流中下游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便于农耕,且交通便利,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区,也是城市发展的理想环境。1.河流(水运)和城市区位沿河设城的类型:河运的起点或终点;河流交汇处;河口;过河点。2.铁路交通和城市区位铁路的修建,能够带动沿线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城市的崛起和繁荣。思考:1.山区和平原的交通线路布局有什么不同?(提示:形状、密度等)山区的交通线路受地形限制,多沿河谷和山间谷地布局,
8、线路较弯曲。平原地区地形开阔平坦,道路不受限制,非常平直。2.山区和平原商业网点的分布有何差异?试分析其原因 (提示:商业网点分布密度、人口、交通)山区商业网点的密度明显小于平原。山区商业网点多沿河流分布,因为河谷地带是山区交通相对便利、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但由于山区人口稀少、交通闭塞,所以商业网点密度较小。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人口稠密,交通便利,商品流通便捷。1.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平原:交通发达,商业网点沿交通干线分布,密度大;山区:地势起伏,交通运输路线稀少,商业网点密度小。2.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位置的影响交通最优: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市场最优:分布在城市的几何
9、中心处。地理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了解的基本地理特征,记住卡拉奇。知道印度河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分析自然条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建议关于的教材分析为新增加的选学内容,教材讲述的内容较少。主要是了解的自然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由于其内容许多在总论部分已经涉及到,为了避免重复,所以只是重点突出的设计了两个标题。“南亚西北部的伊斯兰国家”概括了的地理位置及主要宗教。位于南亚西北部,这一点对它的气候影响较大,进而影响其经济发展。宗教问题是南亚尤其是印巴之间的一个重要问题。“印度河平原为经济中心”突出概括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说明印度河平原对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该地区主要的
10、制约因素是降水不足,所以其农业、城市、工业的发展,主要以印度河为中心进行。关于的教法建议是一个世界文明古国,应使同学了解其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宗教及风俗习惯等,可以布置学生查找一些有关的资料,以事例说明印度与在领土、宗教等问题上的争议,关注南亚与我国西南相邻国家局势的发展变化,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培养收集资料的能力。对于自然条件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该节体现得较充分,可以将该节作为一个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因素分析。印度河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景观图片;地形与降水图;印度河与印度河平原图;铁路线、主要城市等分布图(引入)上节课学习
11、了印度,这节课学习与印度关系非常密切的国家(板书)第三节(提问)谈谈你对印巴关系或的了解(学生自由回答)(展示景观图片)(总结板书)一、南亚西北部的伊斯兰国家悠久的历史民族与宗教(承转)属于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呢?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几个区域,今天希望大家通过读书和讨论,试着分析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的条件和特点。(展示地形与降水图、印度河与印度河平原图)印度和对经济的发展具有什么影响?(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归纳):由以上分析得出,境内大部分地区自然条件恶劣,限制发展的因素主要自然条件是水,所以,农业、人口、城市、交通线等都分布在印度河平原或三角洲上,因此,印度河平原对于来讲
12、非常重要。(提问)主要农作物有什么?可以发展什么工业部门?(学生回答)水稻、小麦、棉花纺织工业(板书)二、印度河平原为经济中心农业为主(提问)主要城市由哪些?首都市最大的城市吗?(学生回答)(展示主要城市的景观图片)(板书)三、主要城市:首都伊斯兰堡最大城市、港口卡拉奇(反馈练习)第三节一、南亚西北部的伊斯兰国家1、地理位置2、悠久的历史3、民族与宗教二、印度河平原为经济中心三、主要城市:首都伊斯兰堡,最大城市、港口卡拉奇探究活动上网查找的风俗、与印度之间的关系等资料,讨论印巴冲突升级带来的影响。目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地理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青藏地区
13、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和民族等基本情况。2、了解青藏地区的山脉、盆地、河流、湖泊的分布。3、了解青藏地区的公路和青藏铁路的分布。4、了解青藏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特点及主要农作物和牲畜。5、了解青藏地区交通条件的变化及青藏铁路的修建。6、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填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保护珍稀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发展的影响。教学难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由歌曲青藏高原引入新课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法1、学
14、生朗读学习目标。2、指导学生结合教材解析学习目标,即知识要点:青藏地区的范围,地形、气候、河流、植被、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特征,人口、民族,农业情况、能源矿产、交通等知识点,要求以记忆为主,理解为辅;技能与能力要求:了解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和步骤。3、教师进行学法指导:结合课本第87页图4-21“青藏地区”图,完成第87页活动题1-6,了解本区的基本情况。先通读课本相关内容及教材中所配的各种图表,对一些重要的知识划起来;再结合教材完成学习资料中的导学练习。要求:思考青藏地区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工农业、交通等各种地理事物的特色是什么,它们之间有无联系?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13分钟左右)学生按
15、要求进行自学,完成导学练习。教师巡视,督促个别学生进行自学,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在预习情况,为下一环节的精讲做好准备。对一些速度快的学生,特别是对一些有进步的学生进行必要的表扬与鼓励,催促一些较慢的学生抓紧时间。布置一些已完成任务的学生思考:青藏地区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工农业、交通等各种地理事物的特色是什么,它们之间有无联系?教师精讲(18分钟左右)1、结合板图,让学生指出本区的位置和范围,特别是本区重要的界山。2、面积、人口、民族与宗教的内容,由几位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从面积、人口占全国的比例,得出本区特点:地广人稀。多媒体展示本区的一些宗教图片,如雄伟的布达拉宫、
16、信徒朝圣的景象等。3、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工农交等生产、生活情况,主要通过学生说出特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其内在关系,教师用知识网络图的形式逐一展现;并在板图中由学生指出相关地理事物,如: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指的是哪三条江,青海湖、察尔汗盐湖、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新藏公路、滇藏公路、青藏铁路、中尼公路等。同时,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资料,如青稞、藏民生产、生活的场景、牦牛、青藏铁路沿线风光等。课后小结结合学习目标,将板书中的划线部分内容删除,让学生一起再填一遍,进行总结。青藏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是适应当高寒的自然环境特征,也就是说人类的生产、生活不能离开当地的自然条件,而且要适应当地的自
17、然环境。真的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板书青藏地区1、位置: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南,横断山以西2、范围: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的西部3、面积和人口4、民族和宗教5、自然环境特征和工农业生产、生活情况地理教学设计5设计思路欧洲西部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气温年较差较小、降水丰沛,在当地生长的冷季型草坪不仅需水量大,而且四季常绿。可是,如果违背植被地带性规律,将这种草坪引进到我国西北半干旱地区,则需要人工浇灌维持生长。这样,不仅容易加剧当地的用水危机,而且还会增加市政管理费用。因此,这是一件既不科学也不合理的事情。本章设计这样一个研究主题,目的是让学生用本章讲到的不同地区环境的差异比较、环境中某一
18、要素的改变对其他要素的影响等知识,来分析和评价实际问题。广场草坪在欧洲有着非常好的生态作用,但到了我国的西北地区就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者,这是一个因地制宜的问题,因此这个研究活动,在培养学生因地制宜的基本地理观念方面有突出的作用。教学建议1.建议城市的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去认识草坪在市民生活中的作用。在一个充斥车钢筋混泥土的城市中,几片绿色无疑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在黄沙漫天的日子里,几片绿色带来了希望。资料1中介绍的欧洲更是如此,阴雨过后的艳阳下,草坪是最为舒适的地方,它适合于各个年龄段的居民。2.资料2从用水、资金、污染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冷季型草坪给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带来的影响。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这部
19、分资料进行归纳总结。3.为什么在欧洲有着良好生态和环境效益的冷季型草坪,到了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却出现了这么多问题呢?建议教师引导学生从分析欧洲西部和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入手来探讨这些问题,比如降水的季节分配、气温的季节变化和生物种群的适应性等。4.对于西北地区的城市绿化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因地制宜的地理观念去分析。根据各个地区不同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确定不同的绿化方案。适宜种草发展草坪,适宜种树就多种树,适宜种本地品种就不要再引进。相关资料1.天涯何必尽“洋草”从近年大量出现的事实证明,大面积引植外来草种不但不能改善生态环境,反而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本地的草种天生具有适
20、应这里气候和土质的条件,它们的根长得又粗又长。雨季时雨水可以顺着草根的缝隙渗到较深的土层中储存起来,涵养了地下的水源;天旱时长长的草根又能从土层较深处吸到水,照样欣欣向荣。它们自生自长,基本上不需要人来护理。而引进的洋草却不行,它们的根又短又细。在原产地生存没有任何问题,但移栽到我们这里就水土不服了:发病率很高,达到30%至60%,不得不经常喷施农药,势必给周围环境造成污染。根子细,在沙质土上站不稳,栽种时必须把土筛细,根子短不钻土吸不到土层较深处的水,就得靠人工大量浇水来养护,耗费了大量宝贵的水资源,对一些缺水的城市更是得不偿失。更严重的是细土层上浇了水,晒干后就会在草皮下形成板结层,致使雨
21、水下渗受阻,白白地从地面流走,久而久之将造成城市地下水位的下降,导致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这样的教训曾在一些国家出现过,如今他们正在积极地设法扭转。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的一些城市已经开始组织拔掉过去人工栽种的外来草种,恢复本地野草。而我们国家到现在洋草坪风仍方兴未艾,从东北到海南,许多城市都是把大面积栽植洋草的来当作“绿化”指标提高,甚至一些古典园林里也砍了旧植被,种上了洋草坪。从生态学的角度上讲,引进外来物种是有危险的,有的是不容易成活,而另一些则会因无法控制而造成生态危机。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就从国外引进过“水葫芦”和“大米草”结果四处泛滥,大面积地侵占水体和良田,带来严重的生态灾
22、难,直到现在仍没有找到控制的办法。可是近日又听说一些地方为了让人能到草坪上去活动,正从国外引进一些比原来的草种再生能力大大加强的品种。又是引进,有这个必要吗?本地土生土长的草种既经济、生命力又顽强,怎么就这么不招人待见?据一位曾到美国考察的中国学者说,华盛顿白宫前的南草坪可谓世界知名,但整个华盛顿仅此一处,其他地方都是天然生长的极普通的野草。“洋人”都舍不得大量栽种那些既昂贵又难伺候的“洋草”,而我们却还在大量引进,何必呢!2.草坪的作用草坪能给人以清新、凉爽和愉悦的感受,为人们提供一个愉快、干净、安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绿茵芳草能像吸尘器一样净化空气、过滤灰尘,减少了尘埃也就减少了空气中的细菌
23、含量。据测定,南京火车站灰尘数量大,每立方米空气中含细菌达49100个,而南京中山植物园大草坪上空仅为688个。草坪还是二氧化碳的最好消耗者。生长良好的草坪,每平方米1小时可吸收二氧化碳1.5克,每人每小时呼出的二氧化碳约为38克,所以如有25平方米的草坪,就可以把一个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由此可见,城市中的草坪对净化空气有何等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人们站立于大草坪上感到空气特别新鲜的原因。草坪还能减弱噪声,一块20米宽的草坪,能减弱噪声2分贝左右。杭州植物园中一块面积为250平方米的草坪,经测定,与同面积的石板路面相比较,其音量降低了10分贝。草坪又能调节温度和湿度。在南京市的夏天,有时没有
24、长草的土壤表面温度为40,沥青路面温度为55,而草坪地表温度仅为32。多铺设草坪可减少地表放热,降低城市气温。据测定,夏季的草坪能降低气温33.5,冬季的草坪却能增高气温66.5。同时,草坪还能增加空气湿度,它能把从土壤中吸收来的水分变为水蒸气蒸发到大气中。3.城市绿化:以树为主 还是以草为主据有关资料,每平方米草坪“喝”一次水需要1.2吨。武汉市仅一个洪山广场日耗水70吨。现在有些城市不得不用污水浇灌草坪了。这带来一系列问题:许多城市污水处理没过关,“原汁原味”浇灌草坪造成污染扩散。对南方城市来说,市民意见最大的是夏天烈日炎炎,栽树能遮荫,而草坪对遮挡阳光不起任何作用。还有一个问题,城市土地
25、寸土寸金,人群活动空间本来就狭窄,而草坪成了“禁地”,挤占了城里人的活动空间。城市绿化的作用除美观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是改善生态环境。专家研究表明,在调节城市湿度温度、制造氧气、消音隔尘等方面,草坪远不如树木。同等面积的乔木与草坪的生态值相比,吸收二氧化碳量、释放氧气量、蒸腾水汽量、蒸腾吸热量等,分别是草坪的27.2倍、25.5倍、23.3倍、32.2倍。还有一个不能不算的账:每平方米草坪的造价一般510元,有的高于此数几倍;修剪、除草、浇灌、病虫害防治等,每年每平方米要5元左右,而以树木为主的绿地管理,每平方米每年只要12元。于是一些专家呼吁城市绿化栽花种草不如植树。地理教学设计6一教材湘教
26、版二章节第一章 第一节三学时1个学时四课程标准解读“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本课标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学生需先知道什么是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上主要的人口增长模式;之后,学生需将不同的增长模式进行比较,了解不同增长模式的特点;最后学生需学会运用资料判断不同地区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及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的分布。五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人口增长模式特点及其分布;中国人口增长状况2.难点分析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及其影响因素六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法。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文字、图片、动画等材料。2.案例分析法。通过文字和图片材料,让学生自主分析
27、,得出结论。七教学过程“世界70亿人口日”20xx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达70亿。10月31日,丹妮卡卡马乔在媒体聚光灯的环绕下,于31日零点前2分钟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一家医院降生。她将成为全球范围内几名被宣布成为象征性的世界第70亿人口的婴儿之一。1.人口增长历程2、衡量人口增长速度指标:人口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地区一年内的自然增长人口与总人口之比出生率是指一年内一定地区的出生人口与总人口之比死亡率是指一年内一定地区的死亡人口与总人口之比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阅读教材P3,思考为什么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高?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的原因:工业化程度较
28、高,劳动者必须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并接受系统的教育和技术培训,参加劳动的人口年龄较大,劳动力培训费用比较高,对家庭造成的经济压力较大,导致出生率降低;老年人的社会保障程度高,对子女的依赖程度低,人们逐渐消除了“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妇女的受教育水平高,易于接受少生、优生和优育的新观念。相反,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3.影响人口增长因素生物学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如: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社会保障等。1.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模式,又称为人口转变模式,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死亡
29、率和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高高低”模式“高低高”模式(过渡型)讨论分析:发展中国家出生率较高、人口增长快, 这种状况对资源、环境、发展等方面有何主要影响? 应采取何种对策?影响: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费也会随之快速增长,极易超出环境的供应和自净能力,进而引发各种破坏资源、环境污染、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 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措施:大力实行计划生育“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讨论分析:发达国家为“三低”现代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缓慢;这种状况对资源、环境、发展等方面有何主要影响? 应采取何种对策?影响: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低、人口增长慢劳动力紧缺:资源得
30、不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影响经济的发展;兵源不足,国家安全得不到保障发达国家人口死亡率低老龄化现象严重:增加社会保障和青壮年人的生活负担;老年人生活孤单, 也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措施:鼓励生育、吸纳移民2、我国的人口增长和人口政策我国正由高-低-高向低-低-低的现代模式转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地理教学设计7一、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本节知识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时的主要内容让学生理解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
31、性移动规律,为后面课时学习“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两部分内容做好基础铺垫。“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第二章中重要的一节,本节内容在第二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全球大气运动的规律需要在前面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运用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原理、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的关系等知识来分析,而后面的气候类型的判断则也需要由全球大气运动规律的知识来分析。三圈环流控制着各种形式的大气运动,它的分布及变化直接影响着天气和气候,因此三圈环流是本节重点,是关键之关键。为了能让学生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进而使学生发现
3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以免死记硬背。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由于九年级地理课程开设的缺失,基础较差,同时高一学生还没有涉及立体几何的知识,在空间想象能力上较欠缺,再加之理解运动又需要相关的物理学科知识,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欠缺,因此在教学中学生理解比较困难,这就要求教师要化繁为简,层层推进,加强讲解便于学生的理解,再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效果会更好。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规律。2.能力目标: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和空间想象能力。3.情感目标:使学生养成学以致
33、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四、重点难点1.重点: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2.难点:(1).三维空间中高空和近地面的风(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五、教学方法采用设问式教学,在一定的情景中提出问题,层层讲解分析,步步深入。先提出假设条件,通过回顾前面所学知识总结、得出单圈环流的结论;再否定其中条件之一分析得出三圈环流的结论;否定其中条件之二,分析得出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结论。学生采用探究式学习,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强调自主学习。六、教学手段和用具讲解分析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七、教学过程设
34、计:复习热力环流,本节知识的讲解及学生的理解需要用到热力环流的知识,复习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的知识。说明太阳辐射在高低纬度间的热量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运动的规律以及对人类活动产生怎样的影响是我们本节课开始学习的知识,引入新课,展示课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认识大气环流的概念及其影响,课件展示总结板书。:1.大气环流的概念及影响:2.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1).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从课本33页“活动”入手,假设条件“地球表面均匀,不考虑地球的自转”。展示课件,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活动,在上节课学过热力环流的基础上很实现知识
35、的迁移,完成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图,得出结论形成单圈环流。假设条件“若地球表面均匀,且地球自转”。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讲解分析说明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三圈环流要把它讲清楚、讲透彻,而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要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完成。:课件展示“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知识框图,引导学生认识总结三圈环流形成的基本原理:“冷热不均使其动;地球自转使其偏;气压高低定风带。”:冷热不均使其动;地球自转使其偏;气压高低定风带。:(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课件展示并演示“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引导学生认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明确其位置和范围,各个风带的风向变化,强调说明气压带和风带是近地面的
36、大气环流状况,引导学生从图中认识气压带和风带“南北对称,相间分布”空间分布特点。:南北对称,相间分布: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的规律(略)。:指导学生阅读“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引导学生认识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认识总结规律。:(3).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夏季南移,冬季北移。:课件展示习题,指导学生完成。(略):课件展示知识网络图,总结本课知识。(略):地理填充图册、练习册(略)地理教学设计8一、教学目标1.描述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2.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关注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4.运用资料搜集与分析的方法,了解人口增长过快给
37、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三、教学方法探讨法,讲述法四、课时安排1五、教学过程章引入学生阅读P117。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师提示。提示1.假如置身于图中,就会感到自己和他人不仅行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且正常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从而感受到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合理的生存空间。2.从表面上看,是由于人口在某一地区过于集中;从根本上看,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以及人口流动过于集中。3.实际情况是,地球上有些地区已经达到或接近达到“人满为患”的程度,而不能说整个地球因人口膨胀而超载了。这是因为从整体上看,全球总人口(199
38、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达到60亿)尚未达到全球能够承载的总人口(对于地球的人口承载能力,目前世界各国的研究部门尚无一致的估算,已有的估算数字为75亿至500亿)。问题“种群数量的变化”一节中种群数量增长的有两种方式,人口增长是接近哪一种增长方式呢?为什么?提示如果一种生物没有了天敌,而食物供应又比较充足,它就会过度繁殖,数量呈“”型几何级数增长。数百年来,人口的增长就是这样的情景。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板书一、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境资料分析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提示。提示1.我国人口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较高和逐渐下降的死亡率,形成了巨大的“落差”,从而使人口增长加快;人口基
39、数过大也是原因之一。2.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所以,生物种群消长规律有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的一面。但是,人不同于一般的生物:人具有特别发达和善于思维的大脑;具有制造工具和能动地调控人口增长以及能动地改造和保护自然的本领,等等。所以,生物种群的消长规律不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的情况。板书二、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学生活动学生阅读P119122,回家完成“资料收集与分析”。想像空间学生思考讨论回答,老师提示。提示将会因学生过多和教师、教室以及教学设备等过少而明显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会因学生过多而使教室内空气流通不好、光线不足和过于拥挤等,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小结略。作业练习一二。提示基础题1
40、.D。2.“现在的人,有五个孩子都不算多,每个孩子又各有五个孩子。爷爷活着的时候,就有二十五个孙辈了。这就造成了社会上的人口多而物资少,虽然辛勤劳作,生活用品却依然匮乏”。这句话反映出作者的忧虑:如果不节制人口增长,将会对家庭和社会增加沉重的负担。拓展题1.近5年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分别是:“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1999年);“环境千年,行动起来”(20xx年);“世间万物,生命之网”(20xx年);“让地球充满生机”(20xx年);“水20亿生命之所系”(20xx年)。这些主题都与生态环境(影响人类与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说它们都与人口增长有关。2
41、.解决这类问题的办法主要有:通过宣传教育,使各级行政负责人、企业负责人、全体职工以及当地居民都树立起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的新思维以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观念;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的投入,以便大力开展有利于环保事业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改造;对于近期无望解决环境污染的企业,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依法并妥善实施“关”、“停”、“并”、“转”。5 O地理教学设计9教材分析1、本章是从教学的整体出发,介绍了我国地形的总体特点和宏观分布情况,我国的主要地形区,地形对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2、本节教材主要包括3个内容:地势西高东低,山脉纵横交错,地形复杂多样。3、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要素,它既
42、受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有严重的影响着别的要素,如气候、水文、植被、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因此,认识我国的地形特征,将为学习以后各章节知识奠定基础。学情分析1、 学生特点分析:对中学生的心理研究表明,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同时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也在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上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从生理上看,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学习方法:观察法
43、、讨论法、综合分析法 ,列表比较法,空白图指认法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2)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能确认几条重要的山脉走向和位置。(3)知道中国的名山。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
44、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决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学习的思想。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认清中国地形的整体特征和我国的主要山脉,因此中国地形的特点和山脉分布是本课的重点。而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这样一个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因为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相连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地理教学设计10一、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本课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一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关于必修一“地域分异规律”的内容标准: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其旨在通过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从本条“标准”来看,首先应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其次,通过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