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民主制度中党外代表人士参政能力的培养研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协商民主制度中党外代表人士参政能力的培养研究.pdf(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协商民主制度中党外代表人士参政能力的培养研究王荣景王斌【摘 要】提高党外代表人士参政能力的培养质量,为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实证研究,对党外代表人士参政能力的培养工作现状进行了分析,对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培养对策进行了设计。【关键词】协商民主制度;党外代表人士;参政能力;培养机制【作者简介】王荣景(1988一),男,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地方政府治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王斌(1973一),男,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主任、副教授、心理学博士后、管理学博士,中
2、国统一战线历史重庆研究基地专家,研究方向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及绩效管理。【基金项目】本文是中国统一战线历史重庆研究基地、中共重庆市委统战部重点招标课题“党外人士培训质量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13)20000704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并系统论述了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不断健全,必将有助于拓展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渠道,特别是党外代表人士的政治参与。党外代表人士参政能力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协商民主制度作用的发挥。中央一贯高度重视党外代表人士参政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3、。为更好地促进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笔者通过调研对党外代表人士参政能力的培养情况进行了研究。一、党外代表人士参政能力的培养现状分析本研究以抽样调查为主,委托中共重庆市委统战部向重庆市南岸区、江北区、巫溪县等12个区县,以及江苏、浙江、四川、陕西等省的5个地级市发放问卷,共发放720份问卷,实际收回有效问卷690份,有效问卷率为9583,调查对象为党外代表人士,包括各民主党派省级主委、民主党派普通成员以及无党派人士。调查对象中,担任副厅级领导职务的占10,担任处级领导职务的占55,担任副处级领导职务的占35。(一)党外代表人士参政能力的培养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当前党外代表人士参政能力培养工作已经取得了一
4、定的效果,为协商民主制度的实践奠定了重要的能力基础。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效提升了党外代表人士对培养的认同度。党外代表人士对培养的了解程度是认同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培养对象对培养工作了解程度越高,说明培养工作开展得越成功,培养效果也会越明显。调研结果显示,当前党外代表人士对培养体系有了较高的理解,较大地提升了培养的认同度,积极支持培养工作的开展与实施,具体情况见图1。图I 党外代表人士对培养体系的了解程度2大大提升了党外代表人士的政治素养。调研显示,通过培养,党外代表人士的政治素养在以下两个方面得到了有效提升:一是在政治把握能力上,大多数党外代表人士通过培养,增强了政治立场的坚定
5、性;二是在参政议政能力上,党外代表人士通过培养,较好地把握了参政议政的权利和义务。具体情况见表1、表2。万方数据表1 培养对党外代表人士政治把握能力的影响情况政治把握 更加巩固了 更加严格贯 更加自觉践行 正确辨别共同的思想 彻党的路线 社会主义核心 国际、国 其他能力政治基础 方针政策 价值观 内形势数量(人) 525 480 50l 417 30比重() 76 I 69 6 72 6 604 4 3表2培养对党外代表人士参政议政能力的影响情况参政义政 对参政议政 对参政议政权利 在参政中建言献策其他能力 认识的提高 义务的把握 能力的提升数量(人) 492 480 447 2l比重() 7
6、13 69 6 64 8 33有力推进了党外代表人士领导工作能力的提升。作为党外代表人士培养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党外代表人士领导工作能力的提升主要体现在组织领导能力与合作共事能力的持续提升上,具体情况见表3、表4。表3培养对党外代表人士组织领导能力的影响选项 数量(人) 比重()树立科学决策意识 489 709提高领导的艺术性 47l 68 3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402 58 3其他 30 43表4培养对党外代表人士合作共事能力的影响选项 数量(人) 比重()协调关系,正确处理矛盾 525 761善于团结同事提高办事效率 47l 683积极吸取接纳意见与建议,改进工作 495 7I 7其他 18
7、 2 64积极促进了党外代表人士道德修养的提高。通过培养实践活动的有序推进与开展,党外代表人士的道德修养水平得到了有力提升,主要反映在党外代表人士拒腐防变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两个方面。具体情况见表5、表6。表5培养对党外代表人士拒腐防变能力的影响拒腐防变 坚定了廉洁 树立严于律己的 有效抵制与监督腐 其他能力 奉公的理念 作风 败行为数量(人) 507 498 486 24比重() 73 5 722 704 3 5影响表6培养对党外代表人士道德修养养成与保持的树立正确的道 遵守社会公德、职 坚持集体主义价道德修养 德观,维护国家 业道德及家庭美 值观,积极维护 其他与民族统一 德等 公众利益数量
8、(人) 540 582 474 45比重() 78 3 843 687 65(二)当前党外代表人士参政能力培养工作存在的问题现行党外代表人士培养体系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目标缺乏科学性。一是目标设置缺乏层次性,在培养目标的设置上“一刀切”,无法科学、有序、有针对性地开展培养。二是培养目标的设置与中央统战部党外代表人才发展规划没有实现无缝对接,无法体现党外人士培养工作的战略地位。三是目标设置与党外代表人士发展需求相脱节,脱离了党外代表人士参政和履行领导工作职责的实际,影响党外代表人士参与培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培养方式方法缺乏多样性。在培养方式上,主要以灌输为
9、主导,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而经验介绍、案例报告、情景模拟等方法所占的比例非常低,缺乏多样性。另外,在培养方法的使用上,较少使用研讨交流、演讲辩论、拓展训练、合作研究等方法,使得培养者与被培养者之间、培养者之间以及被培养者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导致党外代表人士在培养过程中思维僵化、依赖性强,极大地影响了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3培养分级分类不明显。首先,培养对象的覆盖面较窄,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没有把大量的未任实职和未纳入党外干部重点培养计划的党外代表人士吸纳进来。其次,在培养对象的选择标准上,忽视了参政和领导能力等因素,缺乏规划性、长远性。再次,忽视了参加培养的党外人士的社会阶层、行业、学
10、历以及成长背景,在培养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培养内容的选择、培养方式方法的使用、培养目标的设置等针对性不强。4培养载体建设有待加强。首先,社会主义学院的主阵地作用发挥不明显,主阵地地位体现不充分。其次,各级行政学院、党校作为党外代表人士参与培养的重要载体之一,尚未得到有效重视,未发挥其应有效用。再次,培养实践锻炼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最后,多样化、多元化的培养基地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导致培养载体的重复建设,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二、党外代表人士参政能力培养工作中的问题成因分析党外代表人士参政能力培养工作中的问题成因分析是在对问题充分把握的基础上进行的,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对党
11、外代表人士培养的战略地位认识不够1对党外代表人士培养工作的战略地位认识不足。一方面一些地方的党政领导对党外代表人士培养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没有站在战略的高度对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成长规律和培养的特殊性进行深刻的把握与研究。另一方面,党外代表人士自身对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比较严重的“镀金”思想和浮躁情绪,“培养无用论”、“培养吃亏论”、“培养提拔论”等错误思想盛行。2党外代表人士参政能力培养工作的实施与中央统战部的规划契合度不高。党外代表人士参政能力培万方数据养工作的实施必须在中央统战部发展规划的指导下有序进行,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对中央统战部的发展规划的整体把握,使得党外代表人士参政能力培
12、养体系的目标设置、指导思想、评价标准等要素的选择和设计与中央统战部发展规划没有实现无缝对接,造成培养的针对性不强、战略地位不高、科学性较低,直接影响了培养的效益与效率的提升。(二)培养实施机制不健全1党外代表人士参政能力培养体系内部各要素建设不足,如党外代表人士参政能力培养内容缺乏创新性、培养组织构建不完善、培养对象选择机制不完善、培养方式方法体系简单化、培养结果使用不充分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培养的效益与效率。2,党外代表人士参政能力培养体系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动性不足,缺乏良性互动与有效沟通,培养体系的实施是一种僵化的管理,使得培养陷入了低效率、低效益、高重复的尴尬境地。(三)培养组织领导不力1
13、领导机制建设不健全,各级党委领导、各培养主体之间责权利划分不清,对党外代表人士培养工作缺乏统一、规范、有序的领导,使得培养工作的开展带有很大的盲目性。2文化氛围建设不足,在统战系统的培养体系内尚耒形成积极研究如何开拓创新培养工作的环境,在教育培养的精神环境上,还未形成积极参与培养、大力发展有利于党外代表人士积极主动参与培养的氛围。3资金来源不充分,制约着党外代表人士培养工作的开展,使得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无法落到实处,限制了党外代表人士培养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三、提高党外代表人士参政能力培养质量的对策设计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促进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
14、、行动上同心同行,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因此,必须抓好党外人士培养工作,以制度设计为抓手,促进党外人士培养质量的提高。在设计提高党外代表人士参政能力培养质量的具体对策时,要从培养系统内部的培养内容、培养机制、培养对象、培养方式方法等各构成要素出发,结合培养工作的具体实施进程与党外代表人士的特点,以强化思想认识为动力,以构建科学规范的分级分类分层次的培养体系为基础,以提升党外代表人士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目标。以多元化培养体系为载体,以科学的培养组织建设为保证,推进党外代表人士培养工作机制的有效运行。(一)提高党外代表人士参政能力的培养机制框架对党外代表人士参政能力培养机制的框架设计,要坚持
15、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以符合协商民主制度的需求为核心,在充分认识党外代表人士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尊重党外代表人士成长规律,紧密结合(2010-2020年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基本要求逐步推进和实施。培养结果使用规则有效应用培养结果使用规则至卒匠一黼载体 t堕豳灌输 t1磊谅丽图2提高党外代表人士参政能力培养质量的机制框架(二)提高党外代表人士参政能力培养质量的工作机制内容1以强化思想认识为动力支持。一是要将党外代表人士参政能力培养工作纳入各级党委领导工作的考核范围,不断提升其对党外代表人士培养工作的重视程度。二是要充分尊重党外代表人
16、士,加大对其宣传和动员力度,使其充分认识到提高党外代表人士培养质量的重要性。三是要建立各级党委组织领导、统战部门相互协作和各级培养主体具体运行的工作机制,实现培养工作的统一领导、科学规范,在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央统战部规划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和解决在提高党外代表人士培养质量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党外代表人士参政能力培养工作体系进行设计,不断提高二者的契合度。2以合理设计培养对象的选择标准为前提。一是根据社会发展要求选择培养对象。党外代表人士作为参政议政以及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领导者,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培养的组织者与实施者必须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根
17、据党外代表人士所担任的领导职务与承担的具体工作,有针对性地进行组织培养,体现出培养的层次性。二是根据工作要求选择培养对象。不同类别的党外代表人士承担着不同的工作,因此,各培养组织者要善于结合社会发展目标,积极把握培养对象的工作实际需要,在充分科学的理论论证与实践检验的基础上,有目的地组织培养。三是充分调动党外代表人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推进党外代表人士自我完善与自我培养。要通过组织培养对象进行自我评价,使其对自身有一个全面、综舍的了解,不断发现自身的不足,积极主动参加培养。万方数据3以创新培养内容为重要依托。首先,要着力构建较为完善的培养内容体系。各培养主体通过与统战领域专家、高校等建立长效合作
18、机制,在培养实践过程中不断对培养内容进行系统的整合与调整,提高培养内容设置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其次,要建立培养内容选择机制。各培养主体通过定期组织座谈会,了解来自不同行业、职位的党外代表人士对培养内容的不同需求,并积极组织各领域专家进行论证与整合。凸显培养内容的层次性、针对性。再次,要健全培养内容更新制度。各培养主体在培养实践中,在教授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要善于发现党外代表人士工作发生的新变化,积极吸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过程中所提出的对党外代表人士的新要求,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淘汰过时的、指导性不强的培养内容。4以推进培养组织机构的建设为着力点。构建党外代表人士培养机构的“2ll”体系,即2个
19、培养主体、1个理论培养辅助机构和1个实践培养锻炼基地。首先,要合理定位各机构、各主体的职权利,增强培养组织建设的层次性。要不断发挥各级社会主义学院与各级行政学院两个培养主体的主力作用,积极引导高校以及各类实训基地在理论培养和实践锻炼中有效发挥支撑作用。其次,要建立培养协调机制,各培养活动的具体组织者与实施者要不断加强自身的能力建设,善于整合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培育对象、培养主体等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确保培养活动建立在搜集资料、充分了解与把握党外代表人士成长规律的基础上有序推进。再次,在合理定位各组织者、科学规范培养活动实施流程的基础上,依据党外代表人士培养工作的特点,通过与各专业培养机构建立合同
20、关系,实现对党外人士培养的外包,创新培养活动的组织形式。5以创新培养方式方法体系为主要手段。在培养方法体系的构建上,要加强方法体系的科学化发展,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注重课堂讲授法、情景模拟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合作研究法等传统方法的综合利用;要注重实践作用的发挥,通过建立健全实训基地,不断加强对党外代表人士实践能力的锻炼,提升党外代表人士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对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结果进行检验与不断改进。在党外代表人士培养方式体系的构建上,要促进培养方式的综合化发展,在培养活动的组织实施中采取开放式、联合式、委托式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培养方式,积极引入社会组织培养。提升培养
21、活动的科学性与专业性,实现培养方式多元化发展;要积极引导党外代表人士加强自我培养,增强培养活动的主动性与自主性;要积极依托网络等信息平台,有效吸取现代培养理论的新发展与新成果,结合党外代袁人士的工作特点组织培养,实现培养方式的多渠道、多途径、多样化发展,增强培养活动的吸引力。6以强化培养结果使用规则为指导。首先,实现党外代表人士培养结果使用规则与党外代表人士培养工作流程同步化,对党外代表人士培养工作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对培养效果进行评价与反馈,依托评价与反馈结果及时修正调整培养计划。其次,推进党外代表人士培养结果与党外代表人士绩效管理相结合,将培养结果纳入党外代表人士绩效评价体系,加大培养结果的
22、使用力度,激励党外代表人士积极参加培养,提升培养活动的主动性。再次,依托信息技术,建设党外代表人士培养信息系统,建立培养档案,全面了解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信息,实现对培养结果的动态化管理,改善“低效率、高重复”的培养现状。7以加强培养工作的组织领导为组织保证。一是要建立提高党外代表人士培养质量责任制,明确划分各组织的责任,形成党委统战部门牵头抓总、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培养工作格局。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要充分发挥“宏观指导、组织协调、督促检查”的职能作用,把优秀的党外代表人士选拔到合适的岗位锻炼;统战部门应积极、主动地与有关部门一同对党外代表人士后备人选的成长给予更多的指导;各级社会主义学院、行政学院
23、领导应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开展培养教育活动。二是要加强提高党外代表人士培养质量的文化氛围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营造不断创新、坚持探索的文化氛围,在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克服浮躁、探索求真的环境的基础上,通过积极宣传、合理引导等方式,在社会范围内激发所有党外代表人士参与培养的积极性。三是要开通多种筹资渠道,为提高党外代表人士培养质量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要加大各级财政对党外代表人士培养的投入,在将培养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的基础上,多方开源筹集资金,为提高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质量创造条件。同时,要健全培养资金与培养成本、培养质量、培养效果挂钩的绩效评估机制,对培养资金的使用情况实行全过程监督。参考文献:1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3刘永瑞明确任务完善机制不断提高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化水平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3):58责任编辑介明菊Email:dkxjmj1 63tom电 话:037163919054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