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1-23课、口语交际、快乐读书吧、习作、语文园地)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doc

上传人:侗****源 文档编号:2299231 上传时间:2020-02-06 格式:DOC 页数:129 大小:3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1-23课、口语交际、快乐读书吧、习作、语文园地)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9页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1-23课、口语交际、快乐读书吧、习作、语文园地)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1-23课、口语交际、快乐读书吧、习作、语文园地)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1-23课、口语交际、快乐读书吧、习作、语文园地)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doc(12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部编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1-23课、口语交际、快乐读书吧、习作、语文园地)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1.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按要求掌握生字。会认5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掌握多音字“供”。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3.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古代少年们童年生活的情景。4.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所描述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童年是纯真的、难忘的。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写着美丽的故事。这些画卷体现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三首真实

2、再现了古代少年儿童多彩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看看诗中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板书课题,释题:“四时”“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2.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范成大?(学生举手自由发言,可根据课外掌握的或是课前搜集的资料,知道多少说多少。)3.师相机补充介绍范成大及其文学成就。(课件出示: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他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今天要学习的是其中一首,这首诗描写的是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

3、场景。)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1)请说说古诗应该怎样读?(指名说)明确:朗读诗歌要求读正确、流利、读出古诗的节奏。(2)师范读。(课件出示划分节奏: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3)个人自由朗读。指名试读、评议。2.读了这首诗,你能简要说说诗歌写的什么情景吗?3.小声自读,边读边想: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师引导学生回答,并小结板书:村庄儿女耕田织布童孙学种瓜)三、学习诗文,探究诗意1.自由读文,借助注释或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昼:白天。耘田:在田间锄草。绩

4、麻:把麻搓成线。儿女:男男女女。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解:理解,懂得。耕织:耕田织布。供:从事。傍:靠近。阴:树荫。2.结合注释,学生自主逐句翻译诗句。(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诗句的意思:白天外出耕田,夜晚把麻搓成线,农家男男女女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2)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句的意思:小孩子不懂得耕田织布的事,也模仿着大人的样子,靠近桑树荫学着种瓜。3.指名说整首诗的意思。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1.赏析“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1)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农民繁忙的劳动景象)(2)想象:昼和夜分别指什么?农民除了“耘田绩麻”还

5、要干些什么?“昼”指白天,“夜”指晚上(插秧、收割、种豆、犁地、施肥)范成大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辛苦、勤劳、各有各的本事)(3)结合想象诵读。(读出敬重之情,读出诗的节奏)自由读、指读、做着动作竖着大拇指来读、齐读。2.赏析“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你们喜欢这些小孩子吗,为什么?(天真、勤劳、不怕苦、好学、爱劳动)(2)指导诵读,带着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来读。读出小孩子的调皮、可爱,读出小孩子的聪明、好学,读出小孩子热爱劳动、勤奋劳作的感情。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其意境,体会农民的辛勤劳

6、动。学生入情入境地齐读,在朗读中自然成颂。 五、总结拓展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歌赋更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同学们在课后可以多搜集一些田园诗的名篇佳作,进行积累。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课件出示冰的图片)同学们,请用“冰像”这个句式说一个句子。(指名说)你们知道冰在古人眼里像什么吗?今天,我们一起从稚子弄冰这首诗中找出答案吧。(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理解字词1.认识作者。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杰出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他的诗通俗易懂,清新活泼,富有生活情趣。当时人称“诚斋体”。2.字词理解。稚子:幼小的孩子。金盆脱晓

7、冰: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钲:一种金属打击乐器。磬(qng):一种用玉或石制成的打击乐器。玻璃: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3.划分节奏。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1.同桌之间互相读诗,读给对方听,有错误改正再读。同桌合作翻译诗句,全班汇报交流。(1)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早晨小孩子从金属盒里把冰取出来,用丝线穿着当作钲来打击。(2)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轻轻敲打,冰块发出清脆嘹亮的声音,忽然听到了如玉石落在地上碎裂的声音。2.谁能尝试用自己的话翻译一下整首诗的意思。明确:写小孩子的一场嬉戏,一块

8、大冰被穿上彩线,当作钲来敲打,声音清脆、嘹亮。忽然,冰被敲碎落地,发出像玉石碎裂的声音,表现了孩子的天真烂漫。四、含情诵读,体会童年生活的趣味(一)学生自读。思考:诗句中何处让你觉得有趣?(二)交流对古诗的解读。(课件出示诗句)1.抓住“脱”“穿”“敲”等动词,感受儿童的天真淘气。明确:通过对小孩子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刻画出了(天真快乐)的儿童形象。“脱”字形象传神,写出了孩子(取冰)的样子。2.想象声音,感受儿童的快乐。3.想象儿童从“脱晓冰”到“当银钲”再到“敲玉磬”至最后的“忽作玻璃碎地声”的心理特征,体会孩子从快乐到失望的心理变化。4.关于“银钲”“玉磬”这些名词的理解要立足于诗歌实际。

9、明确:“银钲”指穿了丝线的冰块,“玉磬”指玉磬形状的冰块,表现出冰块的色泽、透明、易碎的特点。(三)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情绪的变化。明确:从字词出发,以“趣”为着眼点,关注学生的生活与诗中儿童生活的联系,想象有趣的画面和变化而灵动的声音,感受儿童的心理,从中品味儿童生活的快乐。五、拓展延伸,改写古诗根据自己的理解,将稚子弄冰改编成短文,展现诗句中的情景,可以加入自己的合理想象。(课件出示改写提示)六、课堂总结稚子弄冰这首诗写了孩子们的一场嬉戏,诗句写得清新明快,稚子的喜乐与失望,宛然在目。大家课后还可以读一读杨万里其他写儿童生活的诗,进一步感受少年儿童的快乐和生活的纯

10、真、烂漫。 第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引导回忆,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出示诗题:村晚。解题:启发学生用逐字理解、补充意思的方法读懂诗题,初步了解这首诗描绘的乡村傍晚的景色。2、 初读古诗,激发疑问 1.学生自由读古诗,教师提出要求,指导自学。要求:读得流利,有问题可以在书上做记号。2.检查自学效果。(1)读准字音,指名分句朗读,相机出示生字,指导识记。(2)读好诗句,重点指导学生按古诗的节奏朗读诗句。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3)教师组织学生点评朗读情况。3.激发疑问。师:读了这首诗,同学们有疑问吗?(学生阐

11、述自己的疑问,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做笔记。)问题假设:(1)诗中的“陂”和“池塘”意思一样吗?(明白它们的意思是不相同的,一个是池塘,一个是池岸)学生找出诗句中和图画上相对应的地方,看图说出诗句的意思,理解这句诗写出了水草丰美的样子,显得生机勃勃。(2)这一句里的“山衔落日”是什么意思呢?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山衔着将要落下去的太阳)为什么要用“衔”字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3)理解“寒漪”。(指的是水中的波纹)“浸”是什么意思?(倒映在水中)从图画上能看出这句诗的内容吗?为什么?你能想象出这部分的图画吗?(学生自由地发挥想象,可以说说图画上没有的内容是怎样的)(4)“牧童”是指什么人?(指放牛

12、放羊的儿童,这里指的是放牛娃。)“归去”是指去哪里?(回家)“横牛背”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该词的意思)看看牧童在牛背上干什么?哪一句诗和这个画面是对应的?(理解“短笛无腔信口吹”,明白这句的意思是:手里拿着短笛不成曲调地在吹。)(5)“牧童归去横牛背”中的“横”字用得好,表现出牧童怎样的性格特点?找一找本诗中还有没有能表现牧童性格特点的好字?(“横”字用得好。从“横”字可以看出牧童顽皮、活泼、可爱的特点。“信口”这个词用得好,可从这个词体会到牧童悠闲自得的样子。)(6)本诗中用了两个“满”字,请问有什么表达效果?(两个“满”字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水草生机勃勃的景象和池水满塘的美景。)三、指导学法,

13、理解诗歌 1.同学们,研究问题就好比打仗,只有运筹帷幄,方能决胜千里。让我们想一想,解决疑问的办法有哪些?(指名说,比如,同桌讨论、查找课外资料、结合课文插图等。)2.学生开始尝试通过各种方式解决问题。3.集体交流。4.谁能将自己对整首诗的理解说说看?(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四、练习背诵1.教师引读:草满池塘2.分组练习背诵:一组背诵,另一组听,然后进行交换。3.指名背诵。4.全班一起背诵。五、课堂总结本诗寓情于景,通过描写晚间乡村图景,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的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教学板书1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村庄儿女耕田织布童孙学种瓜童年的纯真生活稚子弄冰稚子银钲

14、玉磬玻璃童年的趣事村晚环境:草池塘牛山人物:吹笛的牧童 晚间乡村图教学反思本课教学围绕教学目标,通过诵读并板书重点字词,引导学生先理解个别词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再弄懂古诗的意思,并以课件辅助理解,板书流程图直观归纳诗中脉络,提出问题并探究总结,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养成深入探究的思维习惯。在探究中强调学生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结合图片让学生对画面具有更直观的印象。但教学时间的掌握很关键,需在实际教学中合理控制教学时间。2.祖父的园子教学目标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晃”,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想象“我”在祖父园子里的生活情景,

15、感悟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3.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教学重难点1.体会作者从具体生活情景表现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2.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感想的写作手法。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同学们,一个普普通通的园子,对你我而言,或许印象模糊,或者压根就留不下印象,但是,对于著名作家萧红来说,这个园子深深烙印在她心中,让她久久挥之不去。这个园子带给她快乐,带给她自由,带给她美好的回忆,带给她无限的遐想,这就是祖父的园子,今天,我们就走进园子,一同感受她那美好的童年生活。二、初读课文,整体感

16、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学生讨论、交流初读情况,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并点拨。(1)根据检查情况,教师指导难点、易错点。字音:瞎xi 铲chn 拴shun 瓢pio 逛gung(2)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教师指导。易错字:拔、瞎、承、瓢。(3)主要内容:本文写了作者回忆童年跟随外祖父在园子里“劳动”和玩耍时的无拘无束的生活场景。3.文中的园子具有怎样的特点?(丰富多彩、生机勃勃、自由自在)4.文中写了园中发生的哪些趣事?(栽花、拔草、种小白菜、铲地、追蜻蜓、浇水等)从发生的这些趣事中初步感悟“我”和祖父的性格。5.思考:作者为什么会写这个儿时的园

17、子呢?三、小结课后,请大家继续读课文,下节课老师将带着大家继续去感受那个令作者念念不忘的园子。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过渡: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更近一步走近萧红的童年生活的园子,走进她和祖父的园子,去感悟那令作者难以忘怀的园中景、园中事以及园中情。2.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还记得哪两个段落集中描写园子吗?(生举手回答)这是个怎样的园子呢?(生:丰富多彩、生机勃勃、自由自在)二、研读课文,体会情感1.默读课文,找出让你印象最深刻的情景,体会文中“我”的心情。(学生自主学习)2.汇报交流:(1)对园子总的印象。(第13自然段)出示第12自然段,从这两个自然段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18、?(祖父的园子里昆虫种类繁多;昆虫非常可爱;祖父的园子充满生机、热闹而美丽;“我”对园子非常喜爱,难以忘怀。)有感情地朗读这几个段落,读出热闹和生机勃勃的感觉。(2)“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第415自然段)默读第415自然段,画出“我”干活和玩的句子,细细地读读这些句子,想象“我”是怎么干活,怎么玩的。出示句子:“哪里会溜得准,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我跑过去摘下来,吃黄瓜去了”“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讨论:“我”在园子

19、里到底是玩还是干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干活就是玩,玩就是干活,反正都充满了欢乐。“伏在”“乱钩”说明“我”的举止天真、可爱,说明了园子是“我”童年的乐园。)选择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我”的快乐。(3)感受园子里所有生命的自由。(第1619自然段)朗读第1619自然段,思考:从这几段话中你读出了什么?是从哪些句子读出来的?课堂交流。引导学生关注下面的句子,在反复地朗读中体会院子里的那份自由。出示句子:“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写园子里植物和动物的自由自在,表达“我”无

20、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快乐心情;所以,在“我”的眼里,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快乐的,都是那样美好,充满活力。)有感情地朗读第17自然段,体会其中的自由和快乐。“我”在园子里轻松舒适地入睡引导学生关注两个“不用”说明“我”困了就睡,无拘无束。3.有感情地朗读1619自然段,通过适当的语气把“我”的快乐心情读出来。三、布置作业1.从课文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或几个自然段多读几遍。2.课后读一读萧红的呼兰河传,去感受作者童年的美好。教学板书2祖父的园子 祖父的园子:自由自在祖父:宽容、慈爱童年的乐土精神的家园教学反思这篇课文以轻快、优美的文笔详尽地展现了祖父园子的勃勃生机。整节课以学生自读为主,并加强朗读

21、指导,让学生通过朗读文中孩童般的语言,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学生通过自读,大部分能理解课文内容,加上课文语言生动活泼,学生朗读时都富有情感,整体教学效果较好。3*月是故乡明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16个生字,掌握本课重点词语。2.理清文章脉络,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3.感受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初步感知散文的特点。教学重难点理清文章脉络,学习作者的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教学课时1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引思1.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然而,一位笃实敦厚的长者却赋予了它深情。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今天,我们将通过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的“明月”情结。2.板

22、书课题,看到这个标题你能想到什么?(预设:有可能想到出处,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想到文章主旨是“思念家乡”;想到李白的静夜思。)3.作者简介。季羡林,1911年8月生于山东清平。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被誉为“学界泰斗”。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等。1930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系主任。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的史诗罗摩衍那。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园随笔季羡林散文选集等。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

23、容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1)生字过关,指名读,齐读。(课件出示“我会认”中的16个生字)(2)理解新词。顶天立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烟波浩渺: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乐此不疲: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相映成趣:指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离乡背井:指离开了故乡,在外地生活(多指不得已的)。平沙无垠:沙子无边无际。2.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划分层次,并说说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篇点题,抒发对故乡月亮的喜爱之情;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对故乡与童年生活的回忆;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离开家乡后,通过他乡月亮与

24、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照应前文,将思乡情感推向高潮。三、质疑难点,感悟深情1.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或是自己喜欢的句子。2.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梳理指导之后解决。3.学习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第1自然段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做了简单阐释。“月是故乡明”是依据流传很广用以表达故园之思的诗句,本文第一段,实际上就是对这句诗的解释。)4.学习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1)作者的家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进行过渡,文章第2自然段中说中国古代诗文写月亮需要山水的陪衬,所以下面提到了山

25、,还写到了水。)(2) 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写那些童年趣事呢,是不是多余?(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捉知了、看月亮、做梦都跟月亮有关,不是多余,反而更能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5.学习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1)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亮,作者还写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既然这些地方的月色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对比,文章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3) 那在作者眼中,思乡到底是什么滋味?(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因

26、此,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6.学习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思考:本文用“月是故乡明”作为结尾,作用是什么?(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完整;点明主题,使主题得以深化。)四、总结写法,拓展延伸1.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它的抒情线索是什么呢?(月亮。文章虽然写了很多看似无关的事物,但却都是紧紧围绕月亮展开的,这就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2.教师再次重申三个重点:对比、借景抒情、形散而神不散。3.课下,请同学们再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教学板书3*月是故乡明 借景抒情 思念家乡教学反思这篇课文是选自季羡林先生的作品,语言真挚感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故乡明月的

27、热爱之情。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再从对文章的疑问出发,逐步解决疑问。最后,总结散文的特点。学生总体掌握较好,课堂热情较高。4*梅花魂教学目标1.会认13个生字,读记重点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3.了解梅花的品性,理解外祖父爱梅花的原因,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教学重难点了解梅花的品性,理解外祖父爱梅花的原因,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扣题质疑1.同学们,说起梅花,大家一定非常熟悉。那么,通过以前的学习,梅花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呢?(相机引导学生交流咏梅的古诗、名句、名画、

28、歌曲等。)2.师小结:是啊,古往今来,多少人通过画梅、唱梅、写梅来歌颂梅花。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一个与梅花有关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齐读)3.读了本课课题以后,你有没有产生什么疑问呢?(引导学生紧扣“魂”字自由质疑)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师出示生字,指名认读)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表达了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4.小组内交流讨论,指名汇报。(常教“我”读唐诗宋词,且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我”因弄脏墨梅图引得外祖父大发脾气。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起来。在离别前把最珍贵的墨梅图送给“我”。船快开时,又

29、递给“我”绣着梅花的手绢。表达了外祖父眷恋祖国、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三、精读重点段落,体会情感1.引导学生重点抓住第2自然段,体会外祖父的思想感情。(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画出使外祖父伤心落泪的诗句,并仔细体会诗句的感情。(2)思考:外祖父为何读到这些诗句时就会落泪?(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他思乡的感情。他思念祖国,却身在异国他乡,不能回去,所以外祖父读到这些诗句时就会落泪。)(3) 你是怎样理解这几句诗的意思的?(生说诗意)从这些诗句中你体会出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可以体会出外祖父思念家乡、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2.自学重点段第13自然段,学生分组朗读并讨论:(1)梅花的品格是什么

30、?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用横线在书上画出来。(梅花的品格是坚韧不拔,遇到困难不屈服。主要从“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这些词句中看出来的。)(2)外祖父为何珍爱梅花?这说明什么?(外祖父把梅花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即“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珍爱梅花,是让自己保持梅花的秉性,也就是保持中国人的气节。这充分说明外祖父深深地热爱自己的祖国。)3.外祖父为什么要送梅花图、梅花手绢给“我”?(外祖父把梅花图、梅花手绢送给“我”,是为了让“我”也保持梅花的秉性,

31、保持中国人的气节。也说明外祖父要把他对祖国的眷恋之心让“我”带回祖国。)4.“梅花魂”的内涵是什么?课文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梅花魂”的内涵是:保持梅花的品格,保持中国人的气节。以“梅花魂”为题点明了中心。)5.说说最后一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四、总结1.本文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本文开头和结尾相照应,首尾连贯,更加突出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思念祖国、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2.指导朗读重点段落,再次体会外祖父的思想感情。教学板书4*梅花魂教诗词落泪珍爱墨梅图难归而痛哭赠予墨梅图码头送手绢中国心教学反思针对这节课的教学,我个人认为还是挺满意的,第一

32、,我对文本的解读较为准确,该抓的都抓到了,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课堂的线条也十分清晰,一条是悟梅花的魂,另一条是思念家乡情(爱国情)。第二,学生的思路很好,在回答问题时观点分明,所表达的语言有一定的深度,流露出来的是一名高年级学生身上所具备的素养,这是让我感到最欣慰的。当然,这节课也还存在着不足,由于内容较多,整节课觉得有点赶,所以在分析重点段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第一单元口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以采访的形式走进大人们的童年,在交流时认真倾听并做好记录。2.根据采访时整理的记录,分享时做到有条理地表达。教学重难点围绕着“童年”话题主动进行访谈,访谈前列出问题清单

33、,边听边记录,并学会有条理地表达。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这一单元的阅读主题是“童年”。单元导读中有这样一段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心酸也好,对于他都是心动神移的最深刻的记忆。”大人们的童年生活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童年,了解他们小时候的那些故事。(板书课题: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二、引发思考,总结看童年的视角1.教师说自己的童年生活片段。看小毛驴推磨我姥姥家在海城市的一个小山村。小的时候,姥姥家自己磨豆腐。一个大石磨盘,中间有个窟窿眼,把黄豆放进去,撒上水。石墨很沉,就套上小毛驴,转着圈儿推磨盘,把黄豆磨碎。每次推磨的时候,都要把小

34、毛驴的眼睛用厚厚的布蒙上。然后,小毛驴就乖乖地一圈一圈地转。我呢,跟在旁边,也一圈一圈地转。不知不觉间,头竟有些晕乎乎的了。我不知道为什么小毛驴不头晕,为什么姥姥总要蒙上小毛驴的眼睛?2.说说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谈论童年往事?(无忧无虑的生活场景;看到的有趣的场景;做过的有趣的事情;问过的有趣的问题)3. 引导学生看课文古诗三首祖父的园子月是故乡明梅花魂,讨论一下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回顾自己的童年往事?(景物;事情;人物;动物;想法;发现)4.让学生在小组内向同学讲述一件自己认为最有趣的事情或者场景、一个地方、一个人物、一个曾经的想法、一处风景(预设学生可能经历过的生活往事:看蛐蛐打架;看小狗啃骨头;

35、看小猫捉老鼠;问一些奇怪而有趣的问题;做一些可笑的事情:孵小鸡。和大人不一样的想法:山那边有什么?盐弄脏了为什么不能洗?)5.总结:可以从多个视角看童年。 三、列问题提纲1.过渡:既然我们已经明确了看童年的不同视角,那么,该怎样去询问大人们的童年呢?1.先想一想可以了解谁的童年,比如祖父母、父母、朋友、邻居2.针对不同的对象,提出相对贴近采访对象的问题。(课件出示两个问题清单示例)问题清单一:还记得小时候学过的哪几篇课文?做过的最勇敢的事是什么?课后最喜欢玩什么游戏?问题清单二:(1)小时候玩过哪些玩具?(2)最喜欢哪个玩具?为什么最喜欢它?(3)这个玩具是怎么玩的?明确:列问题清单时可以从不

36、同方面进行提问(如问题清单一),也可以围绕同一个话题提出多个问题,进行深挖(如问题清单二)。3.想一想,采访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注意使用礼貌用语;认真、耐心地听别人讲话,边听边记录,不随意打断别人。)4.教师布置课下任务:了解大人们的童年。 四、交流分享1.小组交流。借助问题清单以及整理的采访记录,说说在访问过程中让你印象深刻的故事,并谈谈你的感受。2.选出小组代表,全班交流。示例:我采访了邻居王阿姨几个问题:(1)还记得小时候学过的哪几篇课文?(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让我们荡起双桨)(课文讲的是革

37、命战争年代延安小学的师生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坚持学习的事。记叙了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英勇牺牲的感人事迹。珍贵的教科书)。(2) 干过什么傻事?说过什么傻话?(六岁时,爷爷给了我五角钱叫我自己买零食,花了两角,还剩下三角,如果回去,肯定要还给爷爷,因为身上没口袋,怕弄丢,就攥在手心里。走在半路,看见一垛砖在路边,于是我从中间拿掉一块,把钱放了进去,把砖放回去,以后想花钱了再来取,当时感觉自己实在太聪明了!为了以后好找,还做了特别的记号,在放钱的那块砖上画了个小圈,不细看看不到。回到家就说钱花完了,爷爷也没说什么,就出去玩了,那时小,玩一会就把这事忘得一干二净。当我再次想起这件事,已经是一个月后,

38、马上去放钱的地方,当场我就惊住了,砖垛没有了,一块砖也没留下!当时感觉整理个世界都黑暗了。)(3) 做过的最自豪事情是什么?(每次考试都能拿第一名,被老师、家长夸奖,同学们心生羡慕。)五、修改提高,班级评议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修改,把听到的童年故事说得更清楚、具体。2.开展童年故事会。3.从内容、态度、表达等角度评选“最佳童年故事”。六、课堂小结1.说说你在本次口语交际的收获是什么。2.分享时,可以适当加入自己的感受,比如大人们的童年与自己的童年有哪些相似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等。 教学反思由于学生平时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因此本次的口语交际课进展得很顺利。绝大多数同学能够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

39、并一起交流讨论。部分同学的语言不够流畅,还需对遣词造句进一步地推敲。 第一单元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写一件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2.学习把受到触动的瞬间写具体。教学重难点1.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2.还要把自己受到的触动、感到长大的那个瞬间写具体,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很多人认为,成长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殊不知,成长有时只在一刹那间。当我们突然发现妈妈眼角的皱纹,觉得妈妈一下子老了,是一瞬间的成长;当我第一次当众发言觉得无比胆怯时,同学们给予的鼓励的目光让我充满信心,是一瞬间的成长;当我第一次离开家开始住校,学会独立生活,也是一瞬

40、间的成长。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将记忆的书,翻到过去的某一页,去寻找成长的那一刻。(板书课题:那一刻,我长大了)二、指导审题1.学生默读习作提示,画出习作要求及内容。(课件出示)2.说说本次习作标题中的关键词是什么?(“那一刻”和“长大”,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开。)3.如何拟定习作题目呢?(本次习作是一个话题作文,既可以直接以“那一刻,我长大了”为题,也可以根据习作内容来确定标题,如“第一次住校”“我长大了,妈妈却老了”等。)4.本次习作的写作重点是什么?(把自己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写下来,不仅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还要把自己受到触动的那个瞬间写具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三、创设情境,

41、唤醒记忆1.小组讨论、交流:回忆一下自己的成长历程,有没有某一个瞬间、某件事情让你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2.全班交流。预设1:小时候,我总是很依赖家人,走到哪里都需要他们陪着,现在我长大了,可以自己独立做事情了,而且我还每周陪奶奶去超市,帮她拎东西。预设2:我学着妈妈的样子,拿小勺一勺一勺地给妹妹喂饭,还用纸巾擦拭妹妹嘴角的饭粒,妈妈看见了,直夸我:“长大了!”3.师生评议。(1)是否按照具体的要求抓住了重点。(2)表述是否具体、流畅。(3)启发或感悟是否真实。4.再次明确习作要求。长大不仅是身体方面的成长,最重要的是心理方面的成长。品德方面的成长:我长大了,我能帮助同学,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42、。学习方面的成长:我能自己独立解决难题,能主动探索新的知识,知道细心的重要性。能力方面的成长:学会了一项技能,能自己回家了,会为大家服务了,学会了保护自己。友情方面的成长:会处理与朋友间的矛盾,学会了谦让,学会真诚对待每一个人。失败与沮丧中得到成长:学会了失败后的总结、反思。而且还学会了吸取上次的教训,得到启发。四、指导构思,点拨表达方法1.要有一个吸引人的题目。2.按怎样的顺序写呢?构思:记事的文章,通常有以下两种记叙方式。(1)顺序就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次序。先发生的事情先写,后发生的事后写,写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2)倒叙就是先写出事情的结果或某个突出片段,然后再回过头来写事情是怎

43、样发生的,中间经过怎样的发展变化才出现这样的结果。3.怎样才能把想写的内容写具体、生动?(写出真情实感,故事高潮部分要写具体)五、开心练笔教师指导学生对自己印象最深的那个瞬间进行试写,注意要写出自己最想表达的意思。六、指导修改1.这是提高习作质量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教师应针对本次习作的要求制订修改目标和方法,放心地让学生自己自改、互改,教师巡视。(1)是否有中心,有重点。(2)内容是否具体,语句是否通顺。(3)事情的经过表述是否清楚。2.学生按要求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七、习作讲评1.教师选取几篇优秀的习作,请习作者上台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篇习作哪些地方写得好?2.习作者分别陈述自己的写作

44、意图。3.其余同学针对习作者的陈述、结合习作者发表的看法,相互评析。4.教师提示方法:(1)哪些词或句子写得好?(2)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有何借鉴之处?5.学生阅读自己的习作,找出认为好的地方,在同桌之间交流评析。6.学生再次修改习作,并抄写在作文本上。8、 归纳总结针对本次习作的经历,畅读收获和感受。教师补充,提出鼓励和希望。教学反思写事的作文学生已经训练很多次了,但本次习作中,仍然有一些同学在写事作文时,还没找到写作方法。有的学生在写一件事时抓不到重点,不知如何把主要内容详写,详略安排严重失调;有的学生不会抓事件的经过,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体现长大的那一瞬间;还有的学生不会选材,写的

45、事没有代表性。针对这些情况,我每一种都找了一篇文章,一边读一边让大家分析哪里出现的优缺点怎么改。然后和学生一起总结,选事要选有代表性的,写事时要把你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写清楚。最后,让学生把自己的习作讲给同桌听,再次进行修改。通过交上来的文章,发现不少学生已有所感悟,写好文章还是要多写,多练。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学习体会文章表达情感的方法。2.进一步学习比喻、夸张、对比的手法,体会其在具体情境中的作用。3.学习古诗游子吟,体会母爱的伟大。教学重难点1.学习体会文章表达情感的方法;进一步学习比喻、夸张、对比的手法,体会其在具体情境中的作用。2.积累古诗游子吟,体会母爱的伟大。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交流平台(一)谈话导入我们在阅读一篇文章时,不仅要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具体内容,而且要从文章所记叙的事物中体会出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有句话说得好“言为心声”,就是说作者无论是写人、状物、还是叙事,都具有一定的写作目的,或褒扬、批评;或肯定、揭露。总之,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