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最新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精华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最新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精华版).pdf(4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 精品教案1.1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过程与方法:全册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二、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2、理解三
2、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三、教学难点四、教具准备五、课时安排六、教学过程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多媒体课件2 课时第一课时新课导入 :通过世界60 亿人口日和中国13 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板书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 总人口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 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教师讲解 :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
3、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过渡 :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 :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 和图 1.3 ,让学生分析)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1、读图名。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4、思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的不同特点)。问: 世界人口
4、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让学生结合课本P2 读图思考题, 分析回答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3 ,在图 1.2 中找出图1.3 所在的时段,指导学生自学P3 第一段,让学生分析近100 年全球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填写下表。)历 史时期人口数量情况人口增长情况人口变农业革命前数量少增长缓慢人们获取食农业革命时期数量较多增长加速生产力水工业革命时期持续增加明显加快生产力水平大大120 世纪以来数量多空前增长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名师资料精品学习资料第 1 页,共 49 页化原因物能力低, 抵御疾病和灾 害水平差, 人口死亡率高平提高,食物供应稳定可靠,死亡率下降提高,人们获
5、得充足的食物,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很低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灾害和疾病防御能力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与适应性不断增强(引入 P3 活动题)让学生列式计算:2000002%4000(人)10200000( 1+2% ) 24.38 万(人)24.38 万 1.7%4144(人)教师提问 :从以上计算结果中,你得到什么信息和启发?学生思考回答,师生总结: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由于人口基数增大,虽然自然增长率下降,但每年人口增长的数量不一定下降。过渡 :就整个世界而言,人口的自然增长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那么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
6、自然增长的特点是否相同呢?板书 :2、人口自然增长的空间变化(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3 图 1.4) 让学生读图,思考下列问题:( 1) 2000年,各大洲按人口由多到少的排序是?(亚非欧拉北美大洋洲)( 2) 2000 年与 1950比,人口增长数由多到少的排序?(亚非拉欧北美大洋洲)( 3)计算 50年来各大洲人口的年平均自然增长率。(非拉亚大洋洲北美欧)(4)由此可见,世界人口数量的增长主要来自哪些大洲?(亚非拉)(5)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它们属于哪一类国家?(发展中国家)(6)欧、北美、大洋洲的发达国家目前人口数量的增长又表现出怎样的特点呢?(增长较缓慢)展示世界及各大洲的人口及其自然变化(
7、2000 年)表。世界及各大洲的人口及其自然变化(2000 年)地区非洲 拉丁美洲 亚洲发展中国家大洋洲 北美欧洲 发达国家全世界出生率(%)3.82.42.22.51.81.41.0死亡率( %)1.40.60.80.90.70.91.1自然增长率(%)2.41.81.41.61.10.5-0.1人口(亿)7.845.1936.8348.070.333.107.291.11.00.111.982.20.91.360.5过渡 :发达国家人口很少,增长缓慢,会存在人口问题吗?(会),是什么问题呢?(学生回答),那么这些国家采取什么样的人口政策呢?)(让学生阅读课本P4日本政府在全国大力推广鼓励生
8、育的政策教师补充材料二、三材料二现金津贴意大利新措施鼓励生育意大利的出生率连年下降,国内人口出现负增长,为了鼓励人民多生育,意大利政府用心良苦地宣布一项新措施,就是给予生育一胎以上的家庭经济津贴。从生育二胎开始可以一次性领取由政府支出的1000 欧元的津贴。材料三战后德国人口的增长主要是靠外来移民德国人口出生率很低,战后德国人口的增长主要是靠外来移民。在德国每年有是外籍人或父母的一方是外籍人,占全德婴儿出生率的20% 。提问 :人口增长慢的国家采取的人口政策是什么?(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提问 :人多且增长快的国家又采取什么人口政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自然增长水平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
9、人口增长特点增长缓慢原因社会保障制度健全、 生育观念的转变今后变化趋势比较稳定, 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214.5 万多名婴儿的父母典型国家俄罗斯、德国、日本人口政策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名师资料精品学习资料第 2 页,共 49 页等政治上的独发展中国家立,民族经济的发展, 医疗卫生事业的 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等少水平较高增长很快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等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 让学生阅读课本P5阅读,明确人口大国人口的增长左右着当今以及未来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世界“60 亿人口日”到来推迟了4 年。成绩巨大,但依然任重道远。)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
10、我们学习了“人口的自然增长”,知道了人口的自然增长受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世界人口的数量,在整个人类历史时期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总趋势,但同一地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又有不同的特;面对不同的人口形势,各国各地区会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教学后记第二课时新课导入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由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引入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板书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教师指出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依据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板书: 1、人口增长模式
11、类型及特点(学生阅读课本P6 图 1 6。教师引导学生分析)(1)图中横、纵坐标分别代表什么?(2)横坐标仅仅表示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吗?(3)自然增长率如何读取呢?让学生结合课本P7 的表 12,思考,填写下表。出生率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高高低死亡率高低低自然增长率低高低提问 :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分别出现在人类社会的什么阶段?形成原因是什么?板书: 2、人口增长模式时间上的变化(师生共同讨论,完成下表。)出生死亡自然增长率率率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高高低所处历史阶段 原始社会 时期农业社会、产业革命时期 现代社会 时期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存条件极差,人们抵御自然灾害和疾病的能力很差 生产力水平提高,生
12、存条件明显改善,抵 御灾害能力提高,但传统经济对劳动力数量依赖大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劳动力数量需求减少,生产力水平高,医疗卫生条件好,社高低高低低低3名师资料精品学习资料第 3 页,共 49 页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所处历史阶段原因会福利、养老保障制度改善提问 :原始型和现代型自然增长率低的原因一样吗?为什么?教师讲解: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和转变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转变是从死亡率还是出生率先下降开始的?(死亡率)(生产力发展水平)设问 :目前在世界不同的国家(地区)生产力水平是否相同?(不同)板书: 3、人口增长模式地区分布(让学生阅读课文P6 有关段落,分析世界两类不同
13、国家(地区)人口增长模式分别是哪一种?整个世界又是哪一种?完成下表。)地区代表地区人口增长模式备注20 世纪 50 年代后,发达国家的人口出生率不断降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世界欧洲和北美现代型到 70 年代中期,以欧洲和北美为代表的发达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不足1% , 人口增长模式已经引入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死亡率已经降至与发达国家相当的水平,但人口的出生率仍较高亚非拉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阶段 由传统型向现 代型的转变阶 段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提问: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是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阶段吗?为什么?(学生回答)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人
14、口增长模式在时间上会变化的,在空间上也有差异的。最后分析案例1“芬兰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知道了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原因。通过学习,懂得了人口增长模式在时间上有变化,空间上存在差异。教学后记4名师资料精品学习资料第 4 页,共 49 页1.2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过程与方法:利用资料或图表, 就具体的世界或地区人口迁移特点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运
15、动与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使自己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二、教学重点 :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三、教学难点 :理解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 :2 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 :伊拉克战争带来的难民潮,珠江三角洲的民工潮等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的数量变化,主要学习了一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事实上,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既包括自然增减,还包括板书 :一、人口迁移概念1.问:什么是人口迁移?生: 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教师引导区分概念:人口移动和人口迁移)师: 对。在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口迁
16、移已经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按是否跨越国界而划分的两种形式: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板书 : 2. 国际人口迁移(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填下表)二战前旧大陆 - 新大陆迁移特点已开发国 - 未开发国集团性、大批量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主义的扩张。二战后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定居移民减少, 短期流动工人增多。迁移原因世界各国生产发展的不平衡迁移路线发展中国家 -北美、西欧欧洲 - 美洲; 非洲 -美洲(殖民者掠夺) ;中、日、外籍工人 - 西亚南欧 -西欧印等 - 东南亚、美洲(帝国主义招工)促进新大陆的开发,种族、民族的融合、文化的交缓和了迁出国的人口压力,但也造流;美洲人
17、口剧增,非洲人口大量减少,大批印第成了人才外流; 对移入国提供了安人被杀害。廉价劳动力,促进 了经济发展。影响过渡 :国内人口迁移就是在一国的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我国古代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 板书 : 3.国内人口迁移生: 我国古代的人口迁移,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由于自己自足的经济十分脆弱,加之频繁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等影响,人民难以安居乐业,不得不背井离乡大批迁移。问: 那么我国在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人口迁移又有什么特点?5名师资料精品学习资料第 5 页,共 49 页(活动探究)学生阅读教材图1.8 思考:新中国成立到流向有什么变化?(教师引导分
18、析并归纳填写下表)阶段特点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人口频繁地迁移秦汉开始: 黄河中下游平原- 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安史之乱”:人口分布中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 长江流域; “靖康之难”时人口继 续南迁。戍边、流放、逃难、避税和经商,移民支边、战争、自然灾害等1986 年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相比,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新中国成立后至80 年代中期迁移规模比较小, 频率比较低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流动人口大量增加迁移方向净迁出地区有辽、鲁、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省、自治沪、川等省市, 西藏为 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区。迁入和迁出持平地区,其余地区为人口净迁 入地受国家政策和户籍管理制度影响较
19、大各地之间巨大收入差异;农业中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政策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原因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贸易的往来和交通条件的日益便利,我国人口迁移不仅数量增加,而且频率加快,使各地区人们的交往更加密切。而这种人口迁移调节了我国人口的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教学后记第二课时新课导入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人口迁移,了解了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那么人口什么要迁移呢?人口迁移究竟受那些因素的影响呢?板书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师:请看下面的文字,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是什么。 1、气候严寒的高纬和高山地区,水分稀少的荒漠和土壤贫瘠的地区,人
20、烟稀少。而水、热条件比较好的温带和热带往往成为世界人口密集的地区。2. 温带和热带肥沃的冲积平原和某些大河流域,人口也较为集中。3. 逐水草而居是早期人口迁移的最基本形式。某些大河流域如长江、珠江、尼罗河、多瑙河、伏尔加河等,至今也是人口密集地区。4. 我国的大庆、攀枝花等,都是因为矿产资源的开发。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而形成的。 生:以上资料说明自然环境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师:对,自然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地区间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口迁移有重要的影响。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人们总是希望从自然恶劣或自然资源贫乏的地区迁到自然环境优越或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其次,
21、自然灾害也会成为人口迁移的直接原因。自然环境主要有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要素它们是怎样影响人口迁移的呢?(生讨论,师总结)6名师资料精品学习资料第 6 页,共 49 页(1)气候不仅直接影响人的身体,而且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土壤、植被和水文等。从而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人口迁移。光、热、水、土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2)水是人类生存重要的物质条件。人类生活、生产要消耗大量的水,因此,淡水的分布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生活、生产的空间分布,从而影响着人类迁移的方向和规模。现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淡水天然分布状况的依赖程度有所减弱,但是淡水资源仍是人类生活
22、和生产的重要条件。( 3)土壤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条件,也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如我国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区是人口最稠密地区。至今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依然有许多农村人口因为土地不足、土壤肥力的衰竭而迁移。(4)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矿产资源的开采、冶炼和加工,也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随着一个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一些本来人迹罕至的地区发展成为人口的聚居地,如攀枝花、大庆。师: 社会经济环境因素也是影响人们迁移的重要原因。经济环境因素主要有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等。看下面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20 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欧以及北美发达国家因经
23、济的迅速发展而迫切需要补充经济活动人口,吸引他国人口源源流入。(生回答,师总结)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是人口迁移的基本动因。通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决定着人们迁移的方向,人们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往往成为人口迁入地,人口的迁移量取决于迁入地对劳动力的需求状况和迁出地人口相对过剩的状况。师: 20 世纪 80 年代深圳、珠海等地设立了经济特区 吸了什么问题 ?(生回答,师总结)从宏观上看, 经济布局也会造成大量的人口迁移。I 了大量的人口迁入。这又说明说明经济越发达,对人口的吸引力 (即拉力) 越大。经济发展水平、规模和速
24、度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流向、流量和流速。师: 交通和通讯又如何影响着人口的迁移呢?生: 交通和通讯的发展,缩小了地区之间的距离,促进了人口迁移。师:对,几百年来,人类越来越大跨度、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种发展。问: 文化教育对人口迁移有着怎样的影响?( 生回答,师总结)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期望,也改变了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行为,从而促进了人口的迁移。师:家庭婚姻对人口迁移也有一定的影响。课堂小结 :由此我们知道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很多,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们迁移的决定性因素。教学后记:7名师资料精品学
25、习资料第 7 页,共 49 页1.3一、三维目标人口的合理容量知识与技能:1了解环境承载量、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2了解和理解全球人口容量估算与前景3了解和理解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估算和前景过程与方法:1运用推理、分析找出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之间的内在关系2通过读图分析,使学生了解世界和我国的环境人后容量如何估计3结合我国当前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优势,进一步人士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学会处理复杂社会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2树立人口可持续发展观念,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两项基本国策的认识二、教学重点1环境人口
26、容量的制约因素2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三、教学难点1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及估计2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 1课时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近几千年来,世界人口一直在增长,而且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公元初年时,全世界的人口也就是2 亿到 3亿,而目前已超过了60 亿,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世界人口增长了20 多倍。据预测,下世纪末全球人口可能达到处100 亿以上。地球只有一个,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口呢?一个国家或地区,又能容纳多少人口?多少人才是最合适的数量呢?板书 :一、地球最多
27、能养活多少人(一)环境承载力(用来表示环境对人口的容量的限度)1、概念: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2、衡量指标:人口数量。(二)环境人口容量(为了估算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而提出) 1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指导学生看书,总结归纳):资源越多,人口容量越大;科学技术水平越高,人口容量越大;人们的生活消费水平越高,人口容量越少。过渡: 何如进行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呢?3 地球的环
28、境人口容量 本部分采取由学生自学学生讨论学生阐述学生补充教师总结归纳出一个倾向性的 意见的程序进行: 假定条件不同,估计的方法不同,结论也会不同:乐观者认为未来世界的人口,不会达到地球环境人口容 量的极限值。悲观者认为目前世界上的人口太多,已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介于悲观者与乐观者之间,许多人认为地球环境人口容量在100 亿左右。过渡 :据科学家计算,我国的环境人人口容量约为16 亿,而我国目前的人口已有近表现出了人口负担过重的现象,资源表现出紧缺状态,到底中国有多少人才最合适呢?板书: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13 亿的情况下,已经8名师资料精品学习资料第 8 页,共 49 页师:
29、在保证现代人生活幸福,同时又不降低未来人生存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到底适合养活多少人呢的概念。?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科学家在环境人口容量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人口合理容量板书: (一)人口的合理容量1、概念: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2、特点: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3、概念提出的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二)正确处理人类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与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的关系 本部分采取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阅读教材
30、学生进一步探讨学生代表发言学生补充教师总结的程序进行:(1)请同学们结合日常生活实例和教材分析说明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任务的艰巨性?(2)采取何种措施才能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出现?教师总结:(1)现实中的人口问题(如人口过快增长、人口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等)引发了严重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发达国家的人均消耗资源量很大,索取资源和转嫁有害生产的地域超出了本国的范围。发展中国家不仅人口数量多,人均消费水平低,而且一些国家的人口仍在快速增长。 若在现有的经济基础上,把发展中国家人均生活质量提高到与发达国家相当的水平,所引发的资源短缺和 环境问题将会相当严重,解决的难度也很大。(
31、 2)一方面就整个世界来说: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尤其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另一方面就各国、各地区来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应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讨论了人口与环境两方面紧密联系的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合理容量。重点分析了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几个主要因素,了解了三种不同的世界环境人口容量评估观点,明确了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和世界在全球范围内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艰巨性。教学后记:9名师资料精
32、品学习资料第 9 页,共 49 页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明确“农民工”所包含的内容和范围2 理解农民从农村大量转移出去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以及出外打工对农民自己乃至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教师提前列出材料收集的提纲给各个小组,小组根据提纲要求开展收集资料活动,然后根据收集到的资 料共同讨论、分析、归纳、探寻农民工问题解决之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锻炼学生的资料收集、逻辑推理演绎、组织协调能力2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爱他人的意识。养成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自觉学习品质二、教学重点:通过对问题研究的讨论,让学生对农民工现象有正确的认识三、教学难
33、点:如何使学生客观地认识评价农民工四、教具准备:通多媒体课件,图片五、课时安排:1 课时六、教学过程:相关资料:1. 我国目前有多少农民工?农民工已经成为一个数量巨大、结构复杂、不断扩张的新生群体,数量约有2. 农民工属于什么阶层?”这一判断非2004 年中央 1 号文件明确指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是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常正确,意义重大。目前,全国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中,农民工占57.6%,其中加工制造业占68%,建筑业90%都是农民占 80%;在全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52% ;城市建筑、环保、家政、餐饮服务人员工。也就是说,农民工正在迅速地从农民中分离出来,顽强地融入产业工人阶
34、层,并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部分。当然,这种分离和融入还处于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渡期,由于打破城乡分割不可能一蹴而就,相当长的时间里农民工的农民“血统”还会延续下去。尽管如此,农民工作为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其独特的经济 需求和政治诉求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虽然农民工的“根”还在农村,但是他们已经脱胎换骨,日益成长 为一个迫切需要社会认可的新兴阶层。3. 农民工处于何种生存境况? 作为“廉价劳动力”,工资水平低,拖欠时有发生。 作为“超时劳动力”,工作时间极长,超负荷从事繁重工作。 作为“高危劳动力”,社会保障缺失,各种安全事故频繁。4. 农民工问题有多么重要? 农民工问题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
35、荣。 农民工问题关系到工业化、城镇化和“以工补农、以城促乡”。 农民工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5. 解决农民工问题应该做些什么? 构建城乡一体化就业体系。健全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强化农民工输出地和输入地培训。稳妥解决农民工户籍问题。改进对农民工的管理和服务。2 亿左右。10名师资料精品学习资料第 10 页,共 49 页2.1一、三维目标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知识与技能:1. 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 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及区位特征3. 培养学生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把获得的有用信息、结论加以表达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 自主探究法2. 读图分析、讨论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
36、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增强学生对城市发展的参与意识二、教学重点城市的地域形态;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三、教学难点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自制图表等五、课时安排:2 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世界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城市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新的城市在不断涌现,这就是城市化。在第二章中我们一起来探讨城市以及城市化。板书 :第一节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形态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哪些因素有关。(学生看图)18 页图 2
37、.1 ,注意观察比较三幅图中城市的形态,想想城市外部形态之所以不同和总结:成都是团块状是因为在平原上;兰州沿着黄河谷地延伸呈条带状;重庆地处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又是丘陵地区, 地形崎岖不平, 呈分散状。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城市形态收地形、水系和交通线路的影响。过渡: 城市的形态差异不仅表现在外部形态的不同,在城市的内部,不同的土地有不同的利用方式,形成城市的不同功能分区,从而形成不同城市内部不同的空间结构。板书: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指导学生阅读教材18-21 页的内容,采取自学指导的教学方法,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 城市中的土地有那些主要的利用方式?(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
38、政府机关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2. 阅读教材图2.2 ,观察城市中有哪些主要的功能区?分别是怎样形成?不同功能区有明确界线吗?(主要有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无明确的界线)3. 什么是集聚效应?4. 城市分布最广泛的功能区是那种?(住宅区)5. 随着城市的发展,住宅区出现怎样的分化?不同等级的住宅区有什么差异?6. 商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的什么位置?为什么?(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和街角等位置)7. 中心商务区有什么特点?它和一般的商业区有什么不同?8. 读图 2.5 ,说说常州市的工业分布特点。为什么有这样的特点?(沿着铁路和公路分布,这样分布可以方便运输,降低运输费用)课堂小结: 通
39、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城市形态的差异。城市不仅有一定的形态,其内部还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教学后记11名师资料精品学习资料第 11 页,共 49 页第二课时一、城市地域结构1、概念: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称为城市地域结构2、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了解)(若时间允许,本部分可以采取学生课上阅读的形式进行)模式同 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 核心 模式形成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在小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影响下,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势城市各功能区出现沿着交通线呈扇 形 或楔形形状同心圆随
40、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范围越来越大,原有市中心区由于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使得远离中心的郊区也出现了新的核心,城市围绕不同的点,发展形成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1、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城市地域结构特点 即城市内部各功能区的空间组合不同。2、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经济因素主要因素。对城市来讲城市土地有限,不同地段租金不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付出租金最高的经济活动才可能得到相应的地段。而不同的经济活动类型其付租能力(或愿意付出的租金)又不同。直接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二个方面:I. 交通便捷程度。一般来说,交通便捷程度越好,土地价格或租金就越高。I
41、I.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如下面表格及相应的坐标图示)(本部分采取学生分析教材图28,完成相应问题,教师进行总结归纳的方式进行)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用 地求受距中心离的响要市距影占地少,要求最大程占地多,要求方便上下度的接近消费群体班,又要方便购物 较最大。因而位于距市小。因而位于距市中中心最近的A区,在A心较近的B区,介于商区商业支付的租金最业区和住宅区之间高工业生产占地较大,地租占成本的比例很高 较小。在距市中心最远 区C只有工业出的租金最 高过渡 :在实际生活中,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并非完全按照这一经济规律呈现,而是更具复杂性。这说明除了经济因素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在起作用,请大家结合你
42、的认识、图29 和案例 1:纽约市的少数民族区谈谈你的看法。(2)其他因素I. 收入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有能力支付昂贵租金和选择最佳居住环境的人,其居住地往往形成高级住宅区。II.知名度城市内某些地区在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具有很高的声誉,这往往会吸引更多新的住宅或商场建在该处,以提高其知名度。III.种族聚居区的形成在有些城市的某一区域内,如果某个种族或宗教团体占优势,就可能形成种族聚居区。如纽约市的唐人街、哈林区、小意大利区等。IV 历史因素城市的建筑物和街道设计可以维持久远,的影响。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城市发展的初期城市的地域范围各类功能用地的关系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
43、日后的功能分区有着深远狭小混杂布置,无明确功能分异12城市发展的中后期扩大 分异明显名师资料精品学习资料第 12 页,共 49 页工业发展方向原因分析三、城市的合理规划关键:处理好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的关系。居住区和其他工作地点之间应有:1、便捷的交通联系(为了方便职工的上下班)2、排放废气和废水的工厂应布置在居住区的下风向和河流的下游地带的远郊区3、卫生防护带课堂总结:在市中心形成工业的自然团聚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引起市区的工厂企业纷纷外迁为降低成本、保护环境教学后记:13名师资料精品学习资料第 13 页,共 49 页2.2一、三维目标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知识与技能:1. 不同等级的城市的
44、划分依据,不同等级的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2. 理解不同城市等级服务功能的嵌套理论。过程与方法: 分析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对我们的启示,进一步理解中心地理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运用不同等级城市服务功能不同的理论指导我国城市建设。二、教学重点理解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三、教学难点理解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并利用理论解释一些城市中出现的现象。四、教具准备五、课时安排六、教学过程多媒体课件2 课时第一课时情景引入 :课前在优美舒缓的音乐背景下播放一组城市景观照片,最后定格在东亭、无锡、上海三个城市(乡镇)的图片上,告诉学生,科学探索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观察和发现。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三幅图片,
45、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引出城市是有等级大小之分的,不同的城市服务也有差异。板书: 一 . 城市等级划分划分依据:人口规模1.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世界上不少国家把2000 人或 5000 人以上的居民点称为城市,联合国规定的标准为2 万人。我国规定:人口大于100 万:特大城市;50 100 万:大城市; 20 50 万:中等城市;20 万以下:小城市;50002万人:一般叫镇或小城镇。国际上一般把人口在1000 万以上的城市称为 超级大城市 ,如纽约、东京、墨西哥、北京、上海等。板书:2. 城市等级与服务种类,服务范围的关系自主探究 :让学生分小组,预先调查自己或家里人下列几组不同服务的地点选择状
46、况:1.购买纸、笔、米、面等日常消费品,看头痛、感冒等常见病,上小学等。2.购买彩电、冰箱等生活用品,看一些大病或者上重点高中等。3.购买时装等高档商品,看疑难杂症,上大学或者听音乐会,参观博物馆等。4.把结果填在下面的表格中,并说出理由。名距称离东亭镇0km12.3无锡市5km447.19上海市128km1673.77人口规模前往该地的频率寻求的服务从而得出结论:城市等级越高,服务种类越多;服务质量越高;服务范围越大;城市数目越少;彼此距离越远让学生讲讲上海市的发展历史,并提问:上海市只有100 多年的发展历史,为什么上海市能够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城市呢?板书 : 3. 城市等级提高的条件(学
47、生通过阅读上海市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的变化总结: ,思考分析)14名师资料精品学习资料第 14 页,共 49 页城市能够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或达到一定等级,与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同时再提供一些位于资源丰富地区或交通枢纽上的城市图片,进一步加深理解,并且说明,资源、交通等条件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条件,而不是决定因素,并不是每一个城市都能提升其等级。第二课时新课导入:通过问题 在一定地区范围内,各种等级的城市在空间上是如何组合的引出案例 德国南部及其周围的城市体系分布。板书 :二 . 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学生探究案例:找出不同等级城市的数目与城镇级别的关系、城镇的分布与城镇级别的关系并试着解释
48、原因。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一步步阅读书上的阅读材料,首先说明这是德国著名的经济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对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研究得出的中心地理论,他是在假设土壤肥力相等、资源分布均匀、没有边界的平原上,交通条件一致、消费者收入及需求一致、人们就近购买货物和服务的情况下得出的理想模式。然后指导学生阅读图2.14 下文字说明,理解城市六边形服务范围形成过程。指导学生读图2.15 ,找出图中城市的等级、每一等级六边形服务范围并叙述不同等级城市之间服务范围及其相互关系,从而得出不同等级城市的空间分布规律,六边形服务范围,层层嵌套的理论模式。 给出荷兰圩田空白图,让学生应用上面的理论规划设计居民点并说出理由,
49、再和教材上的规划进行对照。 然后给出长三角地区城市分布图和各城市人口数,让学生对这些城市进行分级,概括每一级城市的服务功 能、统计每一等级城市的数目以及彼此间的平均距离,总结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空间分布的关系? 课堂小结: 本节主要通过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分析了城市六边形服务范围的嵌套规律,同时也通过案例说明了该理论的应用。教学后记15名师资料精品学习资料第 15 页,共 49 页2.3一、三维目标城市化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哪些主要因素推动城市化发展。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3解释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
50、,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过程与方法: 读图分析讨论法、案例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1. 通过学习,学生能用全面、辩证、发展的观点来看城市化过程中积极的一面及出现的问题2让学生认识发展中国家有待于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从中找一条适合中国的道路二、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及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2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三、教学难点四、教具准备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投影仪、投影片、电视录像机第一课时一、城市化的含义1、城市化定义: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2、城市化含义:(通过 P31 图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