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本.docx(3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一、说教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相识了一些立体图形、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让学生经验详细的图形分类活动,对已学过的一些图形进行归类和梳理,了解图形的类别特征以及图形之间的联系。通过拉一拉,亲身体验、发觉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性。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感受三角形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不稳定性在实践中的应用。教材支配了三次对图形的分类活动。第一次是对已学的一些图形按是否是平面图形进行分类,其次次是对平面图形按其是否由线段围成进行分类,第三次是对线段围成的图形的边数进行分类。由此可见,依据肯定的标准对图形进行分类,了解这些图形的类别特征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
2、应当是一个主要的目标。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的易变性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特别广泛,好用价值很高。由于特性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肯定的难度。所以,这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教学目标:1、通过分类,对已学过的一些图形进行整理归类,了解图形之间的类别特征;2、通过实际实践,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的稳定性,相识这些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3、体会数学学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第一、二个教学目标将在教学其次个环节“合作沟通,探究新知”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沟通来落实。第三个教学目标主要通过第三个教学环节“运用拓展,课外延长”来落实。二、说学情学生在前
3、面已经相识了这些图形,对它们的特征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分类的思想,学生也已经接触过,曾进行过数的分类。加上城区学生基础比较好,所以按肯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应当不难。只是学生对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应用平常关注的较少,理解起来可能会有困难。三、说教法与学法1、说教法(1)多媒体教学法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引发学生的爱好,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学问和阅历并以此为基础绽开想象和思索,自觉地构建良好的学问体系,特殊是通过课件展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实例,特别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2)自主探究和合作沟通教学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沟通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4、转变老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详细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索,并与同伴沟通,亲身经验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胜利的乐趣。2、说学法(1)自主视察思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当学生真正自己主动、主动的参加到学习中时,才能最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引导学生自己来视察图形的特点,思索分类的标准,有助于培育学生的独立思索实力。(2)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与他人的合作获得更多的方法,找到合适、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课让学生在自主视察思索的前提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的学习实力。四、说教学过程本节课我主
5、要设计了五大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通过对话沟通,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图形,借机引出课题,交代学习目标。(二)合作沟通,探究新知1、学生分组尝试分类提出分类问题之后,让学生先思索一下如何分类,在独立思索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借助学具分小组动手分一分,说一说。2、集中沟通分类标准先让学生上台粘贴,再说一说是怎样分的。然后逐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分。边分边沟通分类的标准。3、梳理思路,展示过程。老师用课件演示分类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图形类别特征的相识。4、动手实践,探讨特性先由生活中大桥、伸缩门等图片引出问题,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假如换成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将会出现怎样的状况。然后让学生借助学具动手
6、操作,亲身体验、发觉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再让学生回忆学生中应用了特性的实例,加深对特性的理解。(三)运用拓展,课外延长1、谁能说说图的意思(教材23页第3题)。为什么现在可以坐了?2、观赏图片:其实在我们生活当中存在着很多我们学过的图形,聪慧的建筑师们不仅利用他们设计出了很多美丽的建筑,同时又利用他们的特性设计出了不行思议的宏伟建筑。它们中有的都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虽然历经风雨沧桑,但是依旧完好无损保持了原样。下面就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观赏这些出名的建筑图片,去感受图形带来的魅力。3、课外视察: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4、运用今日学过的学问加固摇摆的椅子
7、。(四)总结评价,沟通收获“这节课立刻就要结束了,你能谈谈你的收获,并对自己或者其他同学的学习给出一个评价吗?” 学生可以说学问上的收获,也可以说情感上的收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又将本堂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评价自己或他人的学习表现,生生互动评价,学生既相识自我,建立信念,又共同体验了胜利,促进了发展。#175230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教学内容:p.1例题,想想做做第14题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这是在学生驾驭了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基础上支配的。学生学习这部分学问可以完善和提升整数乘法的笔算实力,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乘法计算伐好基础。教学目标:1
8、、学问目标:使学生经验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驾驭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2、实力目标:使学生在探究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学问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放大,培育类比以及分析、概括的实力。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主动参加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胜利带来的欢乐,激发探究计算方法、解决计算问题的爱好。重点难点:使学生经验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驾驭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教学打算:光盘教学过程:一、复习学生自己出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并笔算。算完后相互检查。指名一人板演,看板书,说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
9、法(主要说清晰分别要用第2个乘数的个位、十位上的数去乘)。二、教学例题1、出示例题图让学生看图后,读读题目的意思,说说怎么列式?随学生回答板书:14415指出: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二、探究算法1、学生自主探究:每人在本子上自己算一算,算完后和同桌交换算法,说说自己怎么算的?有问题么?2、找几个学生的做法板演,分别说说各题错在哪里?正确的该怎么算?课堂中出现的问题:(1)干脆一次乘。指出:乘数是两位的,要分两次乘。(2)分别用第一个乘数三个数位上的数去乘,乘了三次。指出:一般用其次个乘数分别去乘另外再指出:个位乘得的积末尾和个位对齐,十位乘得的积和十位对齐
10、。总结:(1)用两位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依次分别去乘三位数;(2)用两位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3)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三、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4题1、做“想想做做”第2题(做在书上)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中很简单出错,除了上面说的错,还有哪些呢?一起看第2题:说说错在哪里?怎么改正?特殊要留意三位数中间有0时,不能漏乘;还要留意不能遗忘每次计算时的进位。2、完成第1题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出竖式进行笔算,算完后指名说说得数。3、做“想想做做”第3题组织学生探讨:怎样列竖式计算可以便利一些?指出:用竖式计算类似的题目时,通过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能使笔算便利一些。4、做“想想做
11、做”第4题让学生读题,指名说题意。提问:要求算出每种水果各卖了多少元,就是要算出总价,总价是怎样计算的?(板书:数量单价=总价)学生列式计算,写在作业本上。#175231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教学目标:1、结合问题情境,理解和驾驭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2、能运用本课所学的学问,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理解、驾驭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教学打算:课件、星星。二、说教法与学法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学问的途径,都是自己去发觉。学习学习学问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觉、探究的过程。的教法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觉、主动去探究。本节课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已有学问动身,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觉
12、数学问题,运用所学学问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算法的多样化,发展其作出决策的实力。并通过小组探讨,把所学的学问点进行归纳总结。体现了“小课堂,大社会”的课堂教学理念。三、说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旧知铺垫1.师:今日数学游乐园开张了。老师打算带大家一起去游一游。只要大家答对门口的几道题,就可以免费进去了,你们有信念吗?2.课件出示情境:0.24+0.1 0.82-0.321.54+2.3 9.88-4.32售票员阿姨:“只要小挚友能精确地计算出得数,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可以。3.师引导:可以口算,可以列竖式计算、还可以请教别人,等等。4.学生计算后、汇报结果。(华裔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崔
13、琦先生说过:“喜爱和新奇心比什么都重要。”针对学生的喜爱和新奇心,以游乐园的情境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爱好。本环节目的是激活学生学习本课所需的学问,选择不同算法,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特殊赐予后进生再次学习的机会。)(二)提出问题1、问题情境师:大家计算得真精确!我们可以进去数学游乐园喽!你们瞧,游乐园里真乐闹啊!大象伯伯在那里给大家量体重,我们去看看!哦,有三位小挚友量出来的体重是(课件出示游乐园情境图)笑笑38千克调皮45.2千克丁丁33.4千克2、大象伯伯要考考你们:你能不能依据图上的信息,提出一个问题呢?3、学生提出问题,老师从中选择出本节课将解决的问题:(退位减法)(1)
14、调皮比丁丁重多少千克?(2)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从学生熟识的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联。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用数学的角度视察生活中的事物。)三、探究算法(1)调皮比丁丁重多少千克?1、学生列出算式:45.2-33.4=2、师:请小挚友们开动脑筋,把得数算出来。2、学生独立探究算法。3、全班沟通:生1:我算出得数是11.8。(师追问: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呢?)生1:我先算出452-334=118,那么45.2-33.4就等于11.8。师:很好,不过这种算法的前提是小数的位数相同。生2:我是把这道题想成钱来算的。我先从45.2元里面拿出33元师:
15、你能把生活阅历用在这里解决算术问题真不错。生3:我能用列竖式的方法来算。师:你的算法很特殊,能不能上台来跟同学们说说你是怎么算的。生3:(一边板书,一边讲)我把先45.2写在上面,33.4写在下面,要留意小数点对齐,然后2减4不够减,找前一位借1,变成12-4=8,最终算出来的得数是11.8师:感谢你。师:你们觉得哪一种方法计算起来更便利呢?(列竖式)师:那好,我们就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其次个问题。(新学问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加,自行探究,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学问,才能培育学生的创建性思维实力。本环节让学生从详细的问题动身,主动参加,探究小数退位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且有效的
16、保持学生学习爱好。在师生沟通过程中,学生感受到数学算法的多样化,并且学会优化选择。)(2)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课件出示问题及才智爷爷说的话“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1、学生独立计算,老师巡察指导。2、请2位学生板演。3、引导学生评价。(课件出示情境)4、师:数学游乐园里还有个小挚友晶晶还不明白,我们一起来帮帮他。5、小组探讨:列竖式计算要留意什么?不够减时怎么办?假如遇到整数怎么办?6、分组探讨,并做好记录。7、汇报沟通。(强调才智爷爷说的话)8、师小结:计算小数退位减法时,小数点要对齐,不够减时要向前一位借一。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老师通过课件
17、进行板书。)(通过小组探讨,促进生生互动,发展学生合作沟通的实力和归纳、概括数学学问的实力。)四、巩固和应用“有奖解答”1、师:小挚友们都学好了本事,接来老师要带大家去参与游乐园的“有奖解答”活动,看谁获得的奖品最多?2、P16第一题。(课件出示)(1)看谁算得最精确。8.25+1.55-7.3-2.25-10- 2.45-老师着重引导小数进位加法的计算问题。小结:计算小数进位加法时,小数点要对齐,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3、P16其次题。新学期开学了,笑笑到商店买了1个书包和1个文具盒,笑笑一共花了多少元?名称单价/元书包32.50文具盒7.604、分发奖品。(星星贴在光荣榜)(在“有奖解答”的
18、详细情境中,学生既巩固新知,同时又引出了小数进位加法的计算问题。赐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五、总 结 回 顾1、师:我们今日的游园活动到这里就结束了,你情愿把今日的收获和大象伯伯共享吗?2、学生谈收获。3、师总结:这就是我们所今日学习的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信任以后遇到小数加减法的问题,应当难不倒你们了。(让学生共享收获,体现了 “反思”的思想,使学生学会总结,深化相识,把所学学问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773622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一、教学目标1.在详细的情境中,让学生自主探究出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能正确地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大小依次排列。2.在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推
19、理实力。3.通过小数比较大小,使学生初步感悟到数学学问的内在联系。二、教材分析教材创设了少年演讲竞赛的情境,设计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比较郑强和李明两个同学“谁的得分高”。在比较9.87 和9.90哪个数大时,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想法。有的学生联系生活阅历可以得到9.90分比9.87分高,最终可以引导学生从数位来思索,两个数的整数部分相同,就看非常位,非常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所以9.87<9.90。其次个问题是比较三人的得分状况,张华的得分是9.96分,要比较郑强、李明、张华的成果,就需将三个同学的得分按依次排列起来,首先要让学生看清晰是按从大到小排列还是小到大排列,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
20、比的。使学生体会到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大;整数部分相同就要看非常位,非常位上大的那个数大;非常位上相同,就要看百分位,百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大。第3个问题“王平可能是多少分呢?”是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小数的大小,确定其范围。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我校是一所乡镇小学,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只有极少数学生来自于乡镇企事业单位。我校实施新课程改革已是第四个年头,新的教材,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法,使孩子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敢于提出问题,敢于相互质疑,大胆进行小组合作沟通,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学生活泼可爱,思维敏捷,敢说敢做,既有着农村孩子特有的淳朴与耿直,又有着良好的合作和创新意识。只要是贴近
21、孩子生活的实际的学习材料和内容,他们都会表现出深厚的学习爱好。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爱好。师:同学们,你们看过歌手大奖赛吗?生:看过。师:一场竞赛结束后,你最关切的是什么?生1:我最想知道谁得了第一。生2:我一般最想知道我喜爱的那个选手得了第几名。生3:我最想知道他们的名次状况。(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师:我调查到在一次歌手大奖赛中,郑强和李明两名选手的最终成果是这样的,请大家看!(出示图片)郑强:9.87分;李明:9.90分。1.提出问题。师:依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1:郑强和李明谁得了冠军?生2:郑强和李明谁的得分高一些?生3:他俩相差多少分?2.大胆揣测。师
22、: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好!他俩相差多少分这个问题,我们以后的学习中再来解决,而我们这一节课主要来解决像同学们提出的郑强和李明谁的得分高,谁的得分低这样的问题。那么他们谁的分高一些呢? 生1:李明的分高。生2:我也认为李明的分高一些。生3:对!和我的看法一样。(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在谈论)3.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师:你们都认为李明的分高一些,你是怎样想出来的?请大家自己先推断一下,然后再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的想法。(学生活动,老师参加。)汇报沟通。生1:我们小组的同学都认为是9.90大一些,我们可以先看9.87和9.90的整数部分,都是“9”,没法比,我们又比下一位“9”和“8”9比8大,所以我们就认
23、为9.90比9.87大一些。生2:我们小组同意他们的想法,我们能说的更明白,在以前我们学习整数比较大小时,都是从位比起,所以我们认为小数也是从位比起,假如位同样大,那么我们就再比下一位,就这样依次往下比。生3:我们小组认为在比较小数大小的时候,应当先比较整数部分,假如整数部分同样大就再比较小数部分师:同学们说的都很有道理,就像大家所说的,通常我们在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时,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非常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非常位上的数也相同的,百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师:那你们认为小数与整数比较大小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请大家独立思索后在小组内相互说
24、一说。生1:我们认为都是从位比起。生2:整数要先数一数位数的多少,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而小数有小数部分,不能比位数的多少。师:大家说得棒极了!在比较小数大小时是从位比起,根据数位依次一位一位地比,这一点与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是相同的,比到能分出大小就不再往下比了;小数比较大小与整数比较大小还有不同的地方,整数比较大小当整数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而小数比较大小与位数的多少无关,是要根据数位依次从高位到低位依次比较。师:张华的得分是9.96分,同学们能将郑强、李明、张华的得分按依次排列起来吗?( )>( )>( )(1)学生独立完成,小组沟通。(2)全班反馈。1组:我们先比整数
25、部分,整数部分相同,再比较小数部分,非常位上两个是9,一个是8,是8的最小,再比较9.90和9.96的百分位,9.90的百分位是0,9.96的百分位是6,所以9.96,也就是(9.96 )>(9.90 )>( 9.87 )(三)应用拓展。1.排依次。师:在这次竞赛中王平的表现要比张华差一些,比李明好一些,请大家猜一猜,评委会给王平多少分呢?请你将这三个同学的得分按依次排列起来。 生1:我猜可能是9.95分,因为9.95比9.90大,比9.96小。学生投影展示:9.96>9.95>9.90。生2:我猜可能是9.93分,9.93也比9.90大,同时也比9.96分小。学生投影
26、展示:9.96>9.93>9.00。生3:我猜也可能是9.905分。学生投影展示:9.96>9.905>9.90。师:大家的想法都很好,王平的分数还可以是多少分呢?生4:老师,我有个不一样的答案!我认为比李明高一些,而比比张华低一些的小数有多数个。(此时大部分学生有点怀疑)师:为什么?说说你的看法。生4:我认为只要个位和非常位上都保证是“9”,然后小数非常位上的数大于0而小于6,千分位和后边的可以随意的添数,就都比9.90多,比9.96小,这样的数可以有多数个。(众生鼓掌,同意他的想法。)师:你的这个发觉真了不得!老师也为你的精彩表现感到骄傲!2.找挚友。老师举起写有“
27、13.21”的卡片。师:请大家在卡片上随意写一个小数,找比我大的挚友在哪里?(学生写好后,部分学生举起手中的卡片比照。)生:比您大的挚友在这里是师:大家可以在组内玩这个找挚友的嬉戏,请小组的同学先自己写好一个小数,然后比一比谁写的大,谁写的小,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比的。(学生活动)3.猜一猜。师:同学们,我买了一本书是7元左右,请大家猜一猜是多少?生1:比7.20元少吗?师:对!生2:比7.10元少吗?师:不对!生3:是7.15元吗?师:对了!师:你还想玩这个嬉戏吗?生(齐):想!师:请大家在小组内玩一玩,小组的同学可以轮番当裁判。(四)总结、评价。师: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生1:我学会
28、了正确的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和三个小数的大小,还能给他们排依次。生2:我学会了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我感觉自己在这节课中的表现还可以,我很兴奋。生3:我又学到了一些关于小数的学问,我感觉很欢乐。#773623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教学目标: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通过探究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教学过程:想一想,忆一忆。同学们,你们还记得1米有多长吗?用手势表示一下,我们来看看黑板有多长?今日我们学习新课。(板书:测量活动)量一量每组各派一名代表,分别测量黑板的长度。汇报结果。小组合作学习,怎样以米为
29、单位来表示呢?汇报:2米85厘米=2 米=2.85米1米1分米=1 米=1.1米小结: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就是我们这节课重点学习的内容。再量一量。同学们,在你的身边有很多物品,选择自己喜爱的量一量?以米为单位记录下来(学生自行完成填一填)。汇报结果。试一试媒体出示燕子春天来了,燕子也从南方赶来了,它给同学们提了几个问题请你们来回答,你们情愿回答吗?(情愿)我(燕子)的体重是1千克500克,骨骼重113克,以千克为单位怎么表示?全班汇报:1千克500克=(1.5)千克113克=(0.113)千克小结:同学们都能用千克把燕子的问题回答出来,那么同学们老师的身高用米作单位,你
30、能表示出来吗?(能)激趣活动。我请一名学生来测量我(老师)的身高,再请一名学生监督,不当之处,赐予订正。汇报:1米70厘米=(1.7)米下面请同学到自己的小组里任选一人,测量同学的身高,并以米为单位表示出来?多媒体出示,练一练。(学生自行完成,同桌互批)7 同学们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布置作业,试一试1、2题。#773624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教学目标:1、激励学生运用揣测、举例、验证等数学方法学习乘法安排律。2、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用规律简算,增加用规律验算得意识。设计理念:1、体现了“生活中到处有数学”。2、课堂上敏捷处理教材,选择适当的教法。3、提高了小组的合作学习有效性。4、促进了学
31、生的主动性、特性化的学习。课前打算:教学挂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出示数学挂图:通过看图,把图意说一说。二、提出问题,解答质疑。弄清题以后,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小组探讨)生答师板书:济青高速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 怎样解答呢?(1)要求全长多少千米,可以先求每辆车分别行驶的路程,再求全长的路程。110 2 + 90 2 = 220 + 180 = 400 (千米) 还可以先求两辆车1小时行驶的路程,再求全长的路程。(110+90) 2 = 200 2 = 400(千米)细致视察,你能发觉什么规律? (小组合作探讨)生沟通:发觉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 1102 + 902 =(1
32、10+90) 2 这是个什么规律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吧。(小组合作学习) 生自己举例来验证生答师小结: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把它们分别乘这个数,再把乘得的积相加,这个规律就叫做乘法安排律。 你能用字母表示出这个规律吗?生板书: (a + b).c = a .c + b .c 通过学习,让学生思索运用乘法安排律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探讨沟通自己的想法:可以进行验算。可以使计算简便。 运用乘法安排律能使计算简便吗? (生小组举例探讨)三、巩固练习自主练习: 第一题:让学生在小组中快速连接,并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其次题:先让生自己解答,然后再组内相互说出师运用的什么定律。第三题:先视察,再说
33、出对错,然后把错的题重新做出来,集体订 正,并说出错题错在哪里。板书设计: 乘法安排律1102 + 902 (110 + 90)2 = 220 + 180 = 2002 = 400(千米) = 400(千米)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先把它们分别和这个数相乘,再把乘得的积相加,这个规律就叫做乘法的安排律。( a + b).c = a .c + b .c#773625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一、教学内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P17P18二、教学目标: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觉并驾驭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2、在探究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分析、比较、抽象
34、、概括实力,培育学生的符号感。3、培育学生的视察实力和概括实力。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发觉并驾驭加法交换律、结合律。难点:由详细上升到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四、教学打算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授1、出示教材第17页情境图。师: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自行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师生沟通后,课件出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你看,这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2、获得信息。师: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3、师小结信息,引出课题: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二)探究发觉第一环节 探究加法交换律1、课件接着出示:“李叔叔今日上午骑了40km,下午骑了5
35、6km,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学生口头列式,老师板书出示: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你能用等号把这两道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40+56=56+40你还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学生独自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并在小组内沟通各自写出的等式,相互检验写出的等式是否符合要求。2、视察写出的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觉?并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示出来。全班沟通。从这些算式可以发觉: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可以用符号来表示:+=+;可以用文字来表示:甲数十乙数=乙数十甲数。3、假如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又可以怎样来表示发觉的这个规律呢?a+b=b+a老师指出:这就是加法交换
36、律。4、初步应用: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37+36=36+( ) 305+49=( )+305 b+100=( )+b47+( )=126+( ) m+( )=n+( ) 13+24=( )+( )其次环节 探究加法结合律1、课件出示教材第18页例2情境图。师:从例2的情境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师生沟通后提出问题:要求“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可以怎样列式?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汇报预设:方法一:先算出“第一天和其次天共骑了多少千米”:(88+104)+96=192+96=288(千米)方法二:先算出“其次天和第三天共骑了多少千米”:88+(104+96)=88+200=288(千米
37、)把这两道算式写成一道等式:(88+104)+96=88+(104+96)2、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小组探讨。先比较每组的两个算式,再比较这三组算式,在小组里说说你有什么发觉。集体沟通,使学生明确:三个算式加数没变,加数的位置也没变,运算的依次变了,它们的和不变。也就是: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3、假如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可以怎样用字母来表示这个规律呢?(a+b)+c=a+(b+c)老师指出:这就是加法结合律。4、初步应用。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数。(45+3
38、6)+64=45+(36+ )(560+ )+ =560+(140+70)(360+ )+108=360+(92+ )(57+c)+d=57+( + )(三)巩固发散1、完成教材第1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填写,组织汇报时,让学生说说是依据什么运算律填写的。2、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哪些符合加法结合律?(1)470+320=320+470(2)a+55+45=55+45+a(3)(27+65)+35=27+(65+35)(4)70+80+40=70+40+80(5)60+(a+50)=(60+a)+50(6)b+900=900+b(四)评价反馈通过今日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师生沟
39、通后总结: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知道了如何用符号和字母来表示发觉的规律。(五)板书设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例1:李叔叔今日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例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40+56=96(千米) (88+104) +96 88+(104+96)56+40=96(千米) =192+96 =88+200=288(千米) =288(千米)40+56=56+40 (88+104)+96=88+(104+96)a+b=b+a (a+b)+c=a+(b+c)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六、教学后记#773
40、631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教学目标: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育动手操作的实力。2、通过探究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3、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重量等。重点难点: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2、十进制单位间的换算。老师打算:测量记录表学生打算:常见的测量工具,须要测量的物品。教学过程:一、想一想,忆一忆。同学们,你们还记得1米有多长吗?用手势表示一下,我们来看看黑板有多长?今日我们学习新课。(板书:测量活动)二、量一量1、每组各派一名代表,分别测量黑板的长度。2、汇报结果。3、小组合作学习,怎样以米为单位来表示呢
41、?4、汇报:2米85厘米=2米=2.85米1米1分米=1米=1.1米小结: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就是我们这节课重点学习的内容。三、再量一量。同学们,在你的身边有很多物品,选择自己喜爱的量一量?以米为单位记录下来(学生自行完成填一填)。汇报结果。四、试一试春天来了,燕子也从南方赶来了,它给同学们提了几个问题请你们来回答,你们情愿回答吗?(情愿)我的体重是1千克500克,骨骼重113克,以千克为单位怎么表示?全班汇报:1千克500克=(1.5)千克113克=(0.113)千克小结:同学们都能用千克把燕子的问题回答出来,那么同学们老师的身高用米作单位,你能表示出来吗?(能)五、
42、激趣活动。我请一名学生来测量我(老师)的身高,再请一名学生监督,不当之处,赐予订正。汇报:1米70厘米=(1.7)米下面请同学到自己的小组里任选一人,测量同学的身高,并以米为单位表示出来?六、课堂小结同学们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七、布置作业,试一试1、2题。板书设计:测量活动1米=10分米=100厘米 20厘米=0.20米1厘米=1/100米=0.01米1厘米=0.01米 1分米=0.1米1千克=1000克 1克=0.001千克#773632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一、教学内容: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P20P21二、教学目标:1、知道简便运算的基本思想方法是凑整,利用加法运算定律可
43、使运算简便;会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律,对某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2、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简便计算的乐趣,培育学习数学的主动情感。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并驾驭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难点:能正确快速找出凑成整十、整百或整千数的两个加数。四、教学打算实物投影、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授1、依据运算定律,在 上填上合适的数或字母。(a+b)+ = +(b+c)125+38+75=(125+ )+382、计算并验算。480+547 456+358 789+457利用加法交换律,我们可以进行加法的验算。在计算过程中,这两个运算律还可以使计算简便。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
44、学问。板书课题: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二)探究发觉1、出示教材第20页例3情境图。创设情境:回顾李叔叔骑车旅行一事,得知李叔叔后四天将接着行驶并安排好了骑车的行程。李叔叔是如何支配后四天的行程安排的?根据安排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你会计算吗?2、解决问题。老师出示问题:根据安排,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学生独立解答。依据学生回答板书:115+132+118+85。3、组织沟通。沟通各自的算法,全班汇报。汇报预设:方法一:115+132+118+85=247+118+85=365+85=450(千米)方法二:115+132+118+85=115+85+132+118=(115+85)+
45、(132+118)=200+250=450(千米)4、比较算法。比较一下哪种算法更简便,你是怎么想的,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学生通过比较发觉: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变更其运算依次,可以使计算更为简便)老师强调:在计算时,应先视察题目,分析是否能够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学生小结:把能凑成整十、整百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可使运算简便。(板书:关键:“凑整” 方法:“用运算律”)5.基本运用。用简便方法计算。718+57+82 57+62+138(1)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2)师生共同归纳方法:遇到一个加法算式,先看有没有能“凑整”的数,如有,再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视察有没有能凑
46、整的数。如无,按依次计算或竖式计算;如有,用加法运算律计算。6、凑整训练。把左边和右边的数相加的和是整百、整千的用线连起来。36 2831597 25347 164317 403确定是否运用运算律,关键看题中有没有可凑整的数。因此要正确快速地做出确定,必需加快我们辨别凑整数的速度。(三)检测评价1、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小组沟通,集体订正。沟通时让学生说清晰应用了什么运算律。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60+145+40+355 372+42+258 146+143+54+257(四)评价反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如何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让学生相互补充,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明确只要把能凑成整十、整百或整千的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