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初一下册历史说课稿汇总.docx

上传人:ylj18****41534 文档编号:21395758 上传时间:2022-06-1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4.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初一下册历史说课稿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初中初一下册历史说课稿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初一下册历史说课稿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初一下册历史说课稿汇总.docx(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初中初一下册历史说课稿初中初一下册历史说课稿1 说教材 教材地位和作用: 贞观之治是人教版初级中学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旺盛与开放的社会的其次节内容。旺盛与开放的社会这一单元讲解并描述了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状况。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阶段。因此,是我国封建历一个特别重要的时期,这时候的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国文化对世界特殊是亚洲产生了深远影响。世界学者们公认的“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就是这时候形成。所以,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增加民族骄傲感,激发爱国热忱。详细到本课,本课介绍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唐朝的政治经济状况。唐太宗的“贞观之治

2、”和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统治,使唐朝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达的景象,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启盛唐新气象,应当说,学好贞观之治是学好这一单元和整个唐朝历史的基础。 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课的学问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教学目标为: 1、学问与实力 通过学习,了解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基本史实。 驾驭“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缘由”。材料分析和历史故事,加深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相识,培育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实力。 2、过程与方法 采纳多媒体展示影视图片,引导学生自主获得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组探讨“

3、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缘由”。培育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实力和合作学习的实力。 3、情感看法价值观 (1)通过学习,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相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看法的好处。 (2)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加民族骄傲感,树立为今日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勉读书的决心。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 唐朝是我国历少有的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 思想,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发展,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基础。因此,学生重点驾驭这一内容有利于后面的学习和对整个唐朝历史的相识。以及这一时期我国文化在当时乃至现在世界特殊是亚洲的重要地位的理解。 教学

4、难点:对唐太宗的正确评价 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依据时代背景,实事求是的评价一位历史人物有肯定的困难,他们往往会带着感情 色调,单纯的从“好”和“坏”动身,不能客观的分析,这就须要老师的引导。 说教法: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教学的共同体,应将学生置于一种开放、主动、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中,给学生创建自主探究,发展的空间与机会。同时,新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多种教学方式,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纳分组探讨法,自主探究法,多媒体展示法,材料分析法。 说学情学法: 七年级的学生,他们新奇心和求知欲强,思维活跃,但学问积累较少,所以,要引导学生观看图片、分析资料,自主获得信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进行分组探讨,合

5、作学习。同时,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说教学过程: 通过课件演示,增加历史学习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新奇心和求知欲,激活课堂气氛。 课件演示:武则天的影视剧照 师:“影视剧里的武则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们所熟识的武则天是怎样的一位皇帝?” 一、女皇武则天 1、在课前谈话基础上展示武则天画像,简介武则天经验,强调唐朝的武则天是我国历的女皇帝。 2、出示探究问题:郭沫若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什么如此评价? 3、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老师走入学生当中了解状况并指导。 4、引导学生概括武则天的政绩: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

6、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5、老师简评并连接新学问:武则天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她的确是个治国之才,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贞观之治”的局面出现在谁统治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治世局面呢?由此进入其次目的学习。 二、贞观之治 1、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然后出示探究问题: (1)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吗? (2)你知道什么是“贞观之治”吗? (3)你认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缘由有哪些?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组探讨,合作学习,再推选发言人全班沟通。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老师走入学生当中了解阅读状况并进行指导。 3、老师在学生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因势归纳出四个

7、方面: A、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 多媒体展示文献资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学生思索这段话的含义。 老师小结: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深刻相识到君民关系有如舟水,贞观年间的很多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开明 思想而制定的。 B、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政策 学生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的治国政策,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戒奢从简;政治上合并州县减轻人民负担。 通过历史故事,学生明白“成有勤俭,败由奢”的道理。 老师简述:这些开明的治国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C、唐太宗擅长任贤纳谏 见贤

8、思齐:在唐太宗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他虚心接受他人看法的优点,生活中,你们有没有因接受他人正确看法而受益非浅呢?请举例说明。(让学生说身边的事情,可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同时也激发学生的爱好。) 老师简述:唐太宗以其气度赢得贤才谏臣的支持,保证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对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样的道理,生活中,擅长接受他人的看法,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 4、治世局面的形成 多媒体展示两段资料: “(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贞观政要纳谏 “(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线,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

9、,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 学生探讨两段资料的含义,对比说明唐太宗治国政策所起到的作用,及治世局面的形成。 5、学生归纳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缘由,除了开明的政策外,还有哪些缘由? (设此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为下一步学生学习唐朝历史作铺垫。) 学生视察敦煌壁画“唐朝雨中耕作图”,感受经济旺盛景象,相识到治世局面的形成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作。 师:正是唐太宗实行的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才使得唐朝起先富强,你是如何来看待唐太宗的统治呢? 三、试评价唐太宗的统治。 提出问题:“通过学习,唐太宗给你们留下了哪些深刻印象?说说你们的想法。

10、” 四、老师小结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强调评价历史人物,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唐太宗的开明 思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经济的复原和发展,到武则天统治时期,仍旧接着唐太宗的政策,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难怪郭沫若先生评价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五、课后探究 本课重点是“贞观之治”主要人物放在了唐太宗身上,对武则天的学习与探究相对不多,无法满意学生对武则天剧烈的新奇心,所以,课后布置一道探究题给学生。 出示图片:无字碑。武则天留了一块无字碑给后人,她认为她的千秋功过应由后人评说,你怎么看? 六、板书设计 女皇武则天 1、政绩:“政启开

11、元,治宏贞观” 2、缘由: (1)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2)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贞观之治 1、缘由: (1)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 (2)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政策 (3)唐太宗擅长任贤纳谏 (4)广阔劳动人民的努力 2、内容: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戒奢从简。 政治上合并州县减轻人民负担。 3、影响:为唐朝的繁盛奠定了基础。 初中初一下册历史说课稿2 一、识记与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驾驭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战国编钟,秦始皇陵兵马俑,王羲之与兰亭序,顾恺之与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二、实力和方法:通过指导学生鉴赏战国编钟、秦始皇陵兵马俑、兰亭序、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艺术作品,培育学生

12、的'艺术观赏实力;通过对历史文物价值的探讨,培育学生历史分析、评价实力。 三、情感、看法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杰出的艺术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骄傲感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观赏,陶冶情趣,养成学生发觉美、感受美、追求美、创建美的意识;通过对杰出艺术成就的缘由分析,使生相识到人民的创建性是历史文明和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 重点:战国编钟、秦始皇陵兵马俑。 难点:王羲之、顾恺之的书画成就和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价值。 课前收集有关秦始皇陵兵马俑和王羲之的故事。 老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问学生,有哪些同学学过美术、音乐、书法?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重要的美术作品、乐器、书法作品?

13、而引入本课。 二、战国编钟 指导学生阅读、视察编钟图,谈谈发觉。 抽学生讲知音的故事。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成就。 三、秦始皇陵兵马俑 先阅读教材、视察书上的图,谈谈有什么感想。 老师将学问要点落实在教材上。突出其在雕塑的崇高地位。 四、王羲之的书法 阅读教材,落实学问点。 细致视察书上的字帖,让学生畅所欲言。 抽两个学生来讲王羲之的故事。 谈王羲之的品行。 五、顾恺之的绘画 阅读教材,找出要点。 老师讲解,指导学生视察两幅名画,体会之。 补充讲“三绝”。 初中初一下册历史说课稿3 一、分析教材,确定重点 1.教材的内容和地位 纵观本册教材主要呈现了隋唐、宋元、明清的历史,以时间进程为线,分时

14、期描述,各主题前后相承、紧密相联。 成吉思汗与忽必烈是第七学习主题第四课的教学内容。本课从政治上看: 呈现了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强大而统一的政权元朝,它是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从经济上看:它上承唐宋,在此基础上接着发展,它又下启明清,将繁盛传承到明朝、清朝,直到清朝中后期中国社会才呈现衰败之势。从民族关系上看:元朝民族进一步融合,回族形成,它为民族关系的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局面增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从历史人物角度看:成吉思汗被誉为世界100位有影响力人物之一,忽必烈是中国封建历史杰出帝王之一。总之,本课承上启下,有助于学生从多角度整体把握历史发展脉络。 2

15、.教材的编写特点和设计意图 本课有三个子目。首先教材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背景、过程 和统一后的情景。同时辅以“写写”“想想”等语言,激发学生爱好。接着,教材以大量文笔、图片展示“忽必烈建立元朝并统一中国”的过程、举措和影响,并辅以“读读”“看看”“说说”等指示性语言加强学问的驾驭和视察分析实力的提升。最终,教材简要呈现了民族关系发展的缘由和表现。 从学问层面讲,本课涉及解王朝兴衰更替、国家统一、政权巩固、民族发展、历史人物等重大内容的过程,有肯定的深难度。从过程和方法层面讲,本课是一个感知历史现象到归纳历史学问,从归纳历史学问到相识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过程。 3.教学重点

16、的确定 综合上述教材分析,学生要在一堂课内多角度、完整全面的驾驭理解困难很大。因此,我结合教材和历史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取舍和重组,并在对比同单元历史人物的基础上确立了紧扣成吉思汗和忽必烈两个历史人物为核心的学习主线,以使学生明确学习中心。同时结合课标的要求确立以评价历史人物忽必烈为学习的重点。 二、分析学情,确定难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子,正确分析学生状况,是学案设计的基础,是新课程理念得以顺当开展的前提。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自主阅读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实力。但七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还在发展中,在归纳、分析、推断、评述等逻辑性较强的问题上,存在较大难度。因此我确立

17、了以客观、公正的“评价历史人物忽必烈”为基石,推广到明确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和原则为教学难点,这也是本课的落脚点。在教学环节的设计时,本着符合学生心理特征,遵循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形象到抽象,呈阶梯状的学习进程以突破难点。 三、依据课标、教材和学情分析制定学习目标 1.学问技能:说出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的史实,记住忽必烈建立元朝,统一中国的时间。列举忽必烈的治国措施。说出元朝民族关系发展的表现。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忽必烈统一中国的意义的辩析,培育学生多角度全面分析事物的实力。通过忽必烈历史功过的评析,使学生驾驭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的的基本方法。 3.情感看法价值观:相识到蒙古族是中

18、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他们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形成正确的民族观。相识元朝的统一促进民族融合,社会发展,是历史的进步。 四、围绕目标,设计学习方式、教学方式 1.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教学理念,以学案导学为核心,实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自主阅读、思索、探究),它有助于学生主动主动的获得学问,探究新知,培育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自主学习也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只有充分的自主,才能更好的合作。 合作学习(沟通共享、讲解评析)有助于培育学生擅长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的实力,树造乐于沟通共享心得的品质。 同时,学生在探讨共享中易于激荡思维,

19、拓展视野,从而更全面深化地分析历史现象,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2.教学方式组织、指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生的领路人,因此老师的角色以组织、指导学生为主。 (1)老师的组织方式:施以各种方式提示学生,以维护课堂的纪律;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语言简洁、详细、明确,具可操作性;评价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刚好,富有激情,并对优秀小组加分,以激发学习热忱。 (2)老师的指导方式:通过读书指导法促成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归纳分析法帮组学生驾驭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通过启发式提问、谈话法开启学生思维,引领学生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评析历史现象、历史人物。 在历史课的教学中,教与学是相互联系影响的,学案为

20、师生的教与学搭建起了互动的桥梁,营造了成长的平台。 初中初一下册历史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1.说教材 明朝君权的加强是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第一课,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时期;本课主要介绍了明朝的建立、明朝时期加强君权的措施及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明朝是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结构和国家形态的转型时期,它创立的制度,背景是元朝留下的未经整合的杂乱体制,以及遥想中的唐宋法度。明朝初年,就是分封制重新抬头,专制皇权进一步膨胀,统治严酷,视士大夫若奴仆,专制中心集权高度强化。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心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驾驭好这节课的内容有利于学习清朝“君主集

21、权的强化”,这一课在明清史占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说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驾驭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了解明朝的经济发展状况;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实力。 过程与方法 联系以往学过的学问,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育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实力;通过设疑探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相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肯定时间和肯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缘由。

22、3、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八股取士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七年级的学生们好动、新奇,喜爱好玩的历史故事,理性思维还未完全具备;因此,学习和理解一些事物应从直观形象入手,这样才能更易于他们理解和驾驭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内容。教学中还应力求做到深化浅出,或从他们已有学问积累或生活实际入手,使他们能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充分调动自身的主动性。 三、教学方法及学法 依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内容,采纳了讲解并描述法、图示法、多媒体交互演示法等为辅的综合教学法。在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同时带动学生听课的主动性和主动性,并通过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使学生主动思索,达到传授学

23、问和培育实力的教学目的。 教学过程中,老师有效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赐予学生有效的帮助。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加教学,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引文、史料、图片等资料,运用视察法、阅读法、分析等方法获得相关信息。让学生在活动中探讨沟通,获得学问,体验学习的欢乐。 四、教学思路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设计的每个环节都可以主动地调动学生参加其中,能让学生在活动中能感受、驾驭历史,并运用历史,老师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这样可以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凤阳花鼓”和“朱元璋画像”,设问:你知道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政治、思想上为加强君主集权实行了什么措施吗?激发学

24、生学习爱好,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落实课标部分: (1)采纳课件出示明确课标要求,确定所学内容,据此阅读本课学问点进行简洁的学问梳理。小组之内通对答案,老师据学生问题激励别组学生进行释疑并评价。 (2)多媒体出示元末农夫起义示意图;设问:元末农夫起义爆发的缘由是什么?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元末农夫起义爆发的缘由;多媒体出示“明朝建立基本状况”学生阅读,依据教材内容回答。老师引导:国家初建,政局不稳,人心浮动,明太祖将如何巩固统治,加强君权呢?多媒体出示问题:“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将学生按(中心、地方、军事、特务)分组并探讨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学生探讨后一一出示相应内容,最终用自制课件“行政机

25、构改革示意图”进行归纳,以培育学生的概括实力。讲解并描述“锦衣卫”部分内容时,采纳小故事和现实生活相结合以增加学生学习爱好。 (3)“八股取士”是本课的难点部分,引导学生回忆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多媒体展示举子看榜图;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明朝的科举考试发生的改变,老师出示问题:(明朝科举考试内容、说明题目、答题格式),学生通过图示加深印象。组织学生探讨:“八股取士的影响”学生分组探讨“八股取士的主动影响和消极影响”。 (4)关于“明朝经济的发展”,课件展示有关明朝引进的高产农作物、明朝青花瓷器等图片,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小结部分采纳学生尝试回忆后,课件展示本课学问结构示意图,给学生明晰的学问结

26、构体系。 六、板书设计 依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纳结构式板书;既归纳了本课学问要点,也有助于学生梳理本课历史的基本线索,提高驾驭教材的实力。 初中初一下册历史说课稿5 一、说教材 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明朝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表现;二是李自成起义的缘由、经过及结果;三是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的概况。 二、说教学目标 1、知道明末农夫起义的基本概况;了解明朝灭亡和清军入关的有关史实;理解明末内外交困的缘由及后果。 2、通过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培育视察实力和想象力; 3、相识统治腐朽、土地兼并、自然灾难是我国古代社会频繁爆发大规模农夫起义的主要因素。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提问:

27、明朝的建立者是谁?朱元璋为巩固统治实行了哪些措施?有何作用?明王朝存在了多少年?为什么走向灭亡?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学问,引入新课,提高学生的留意力。 (二)讲授新课部分 1、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提问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4-85页,概括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有哪些表现? (1)、政治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社会动荡: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心对社会的限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地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剥削。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农田,致使大量农夫流离失所。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8、,熬炼学生的语音表达实力和归纳问题的实力。 提问2:中国古代历农夫起义爆发的主要缘由有哪些?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化,认同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2、李自成起义_明朝 提问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5页,找出李自成起义的缘由、口号、政策、建立政权和_明朝。 (1)、爆发缘由:明朝末年,政治腐败严峻,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冲突异样尖锐。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引发了农夫起义。 (2)、口号:“钧田免赋”。 (3)、政策:提出“钧田免赋”口号。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

29、掠,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4)、建立政权: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5)、_明朝:1644年,李自成指挥百万大军进攻北京城,明朝崇祯皇帝自缢,明王朝被农夫起义_。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李自成起义的经过,培育学生的阅读实力。 提问2:比较秦末、明末两次农夫起义的异同点。(设计意图:培育同类学问的比较实力) 3、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6页,找出后金政权的建立者是谁?是谁于何时改国号为清?清兵如何入关? (1)、满洲兴起: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皇太极在1635年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 (2)、清兵入关:明朝灭亡以后,正值李自成力图推

30、动全国统一的时候,驻守重镇山还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退回北京,随即离京西行,转战各地,最终失败。 设计意图:培育学生的阅读实力和归纳问题的实力。 (三)、材料解析题 当时流行这样的歌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请回答: 1、材料中的“王闯”指的是谁? 2、材料中说“近来贫汉难存活”,为什么会这样说? 3、“闯王”为什么受到广阔民众的高兴和拥护? 4、“闯王”曾经在1643年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他建立政权的地点和政权名称分别是什么? 5、“闯王”的起义军攻占了北京,灭亡了明王朝,这一事务发生于何时? 6、“闯王”起义军最终的结局如何?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爱好,熬炼学生的语音表达实力和分析归纳问题的实力。 (四)、课堂小结 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的局面及影响,李自成起义爆发的缘由、过程、结果等;满洲的兴起和清兵入关。导致明末农夫起义的爆发,_了明朝的统治。(设计意图:梳理学问,让学生更好的驾驭基础学问,接受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策划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