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例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例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六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1 一、教学内容: 第23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一第1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相识负数,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负数都小于0。 2.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爱好。 三、教学重点: 知道正数、负数和0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的产生与应用。 五、教学打算: 多媒体课件,温度计。 六、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初步相识负数。 1.情境引入:中心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片头。 出示例1:宜昌、哈尔滨的温度。 2、提问:你
2、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宜昌是零上16度,哈尔滨是零下16度 3、引导:宜昌和哈尔滨的气温一样吗?有什么不同?(正好相反)在数学上怎样表示这两个不同的温度? 4、请会的学生介绍写法、读法。同时在图片下方出示:16(+16)-16 师问:你们怎么知道的? 5、小结并板书:“+16”这个数读作正十六,书写这个数时,只要在以前学过的数16的前面加一个正号,“+16”也可以写成“16”;“-16”这个数读作负十六,书写时,可以写成“-16”。 6、通过“零上16摄氏度”和“零下16摄氏度”这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相反温度用怎样的数可以表达并区分?这一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感受到过去所学的数在表达相反意义的
3、量时的局限性,产生学习新数的需求。同时,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使他们能很快联想到在“16”这个数前添加不同的符号表达相反意义的量的方法,借此培育学生的符号感。 、进一步体验负数,了解正、负数与0的关系 1、课件出示例2直观图,银行取款与存款。 2、师:你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你能用今日所学的学问表示取款预存款吗? 3、学生尝试表达,并说含义。 4、小结:存入2000元用+2000表示取出500元用500表示,两个量正好相反,正数表示存入,负数表示取出。 、归纳正数和负数。 1、通过银行取款与存款,存入2000元用+2000表示,取出500元用500表示则为负数。这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数、负数与0三
4、者间的关系很有好处。 师引导:视察这些数,你能把它们分类吗? 2、请学生移动贴纸独立分类,汇报。 师问:你为什么这样分? 小结:像+16、19、+2000、6.3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16、-、-7、-500这样的数都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完成板书) 、练习题 (1)完成第4页第1题。 (2)完成第4页第2题 提问:读一读下面的海拔高度,你知道些什么?(都是负数,低于海平面或比0小) (3)完成第8页“练习一”第1题。 先读一读,指出下列各数中的正数、负数,并把它们填入相应的圈内。 提问: 0为什么不写?(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视察这些正数,你发觉
5、了什么?(正数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我们以前学过的除0以外的数都是正数) 你是怎样理解负数的?(负数要小于0,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 完成第8页“练习一”第2、3题。 七、教学结束: 总结:本节课是学生初次相识负数,为了让学生对负数的内涵与外延有完整的相识,相识到了负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是客观存在和特别广泛的。 在习题中增加了小数和分数,通过练习让学生体会过去已学过的数(除0外)都是正数,沟通新旧学问的内在联系。 六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2 一、学习内容: 老师供应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14页-17页。 二、学生供应: 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教学用具各一个,小水盆,一些绿豆。 三、学习目标: 1、
6、结合详细情景和实践活动,了解圆锥的体积或容积的含义,进一步体会物体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经验“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究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驾驭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解决一些简洁的实际问题。 四、重点难点: 重点:圆锥的体积计算。 难点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 关键: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五、学习打算: 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教学用具各一个,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 看看你们能不能发觉这两个图形之间隐藏的关系?你有什么发觉? 长方形的长等于三角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三角形的高。 你的发觉真了不得。这种状况在数学中叫做“等底等高”。在“等底等高”的
7、条件时,它们的面积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三角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面积的一半或长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六、布置课前预习 点拨自学 1、圆柱和圆锥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2、圆柱和圆锥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3、圆锥的体积和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呢? 请小组起先探讨。留意,这里的圆柱和圆锥指的就是图上的圆柱和圆锥哟! 根据预习中学生存在的问题,老师加以点拨。 七、沟通解惑: 它们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圆柱有多数条高,圆锥只有一条高。圆锥体积比圆柱小 动手做试验:把圆锥装满绿豆,倒入圆柱中,看倒几次能把圆柱装满。 通过试验操作,得出了正确的科学的结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8、组内沟通 组际解疑 老师点拨 八、合作考试 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口算) 2、沈老师在大梅沙玩,将沙堆成一个圆锥形,底 面半径约3分米,高约2.7分米,求沙堆的体积。 (只列式不计算) 3、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 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 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 (只列式不计算) 4、如图,求这枝大笔的体积。 (单位:厘米) (只列式不计算) 5、将一个底面半径是2分米,高是4分米的圆柱 形木块,削成一个的圆锥,那么削去的体积 是多少立方分米?(口算) 九、自我总结: 通过今日的学
9、习,我学会了 ,以后我会 在 方面更加努力的。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沟通、问答、猜想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剧烈的探究欲望,学生迫切希望通过试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试验来就爱好极高,在试验过程中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学问的探究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所学学问的理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轻松、开心。充分让学生体会到了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六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3 教学目标: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能依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推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3、培育学生的抽象概括实力和推断推理实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10、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推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2、下表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二、自主探究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提出视察思索要求: 从表中你发觉了什么?这个表同复习的表相比,有什么不同? (1)表中的两种量是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所需的加工时间。 老师板书: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 (2)每小时加工的数量扩大,所需的加工时间反而缩小;每小时加工的数量缩小,所需的加工时间反而扩大。 老师追问:这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吗?为什么? (3)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都是600. 2.这个600事实上就是什么?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和零件
11、总数,怎样用式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老师板书:零件总数 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零件总数 3.小结 通过刚才的探讨,我们知道,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每小时加工数改变,加工时间也随着改变,每小时加工数乘以加工时间等于零件总数,这里的零件总数是肯定的。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依据题意,学生口述填表。 2.老师提问: (1)表中有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吗? 老师板书:每本张数和装订本数 (2)装订的本数是怎样随着每本的张数改变的? (3)表中的两种量有什么改变规律? (三)比较例1和例2,概括反比例的意义。 1.请你比较例1和例2,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1)都有两种相关联的
12、量。 (2)都是一种量改变,另一种量也随着改变。 (3)都是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肯定。 2.老师小结 像这样的两种量,我们就把它们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3.假如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肯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 老师板书: xy =k(肯定) 三、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样的两种量是成反比例的量,也学会了怎样推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在推断时,同学们要根据反比例的意义,仔细分析,做出正确的推断。 2、通过今日的学习,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课堂练习 完成教材43页做一
13、做 五、课后作业 练习七6、7、8、9题。 六、板书设计 成反比例的量 xy=k(肯定) 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零件总数(肯定) 每本页数装订本数=纸的总页数(肯定) 六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4 教学目标: 1、在详细情境中,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初步相识正比例图象。 2、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依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 3、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洁问题。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3。 教学过程: 活动一;推断下面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1、 每行人数肯定,总人数和行数。 2、 长方形的长肯定,面积和宽。 3、 长方体的底面积
14、肯定,体积和高。 4、分子肯定,分母和分数值。 5、长方形的周长肯定,长和宽。 6、一个自然数和它的倒数。 7、正方形的边长与周长。 8、 正方形的边长与面积。 9、 圆的半径与周长。 10、 圆的面积与半径。 11、什么样的两个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活动二:探究一个数与它的5倍之间的关系。 1、求出一个数的5倍,在书上表格填写。 2、推断一个数的5倍和这个数有怎样的关系? 小结:一个数和它的5倍之间具有正比例关系。 3、请视察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然后,依据上表说说各点表示的含义。 4、连接各点,你发觉了什么? 5、 利用书上的图,把下表填完整。 找一找这组数据在统计图上的位置,读出未
15、知数据再算一算,比较两次结果。 活动三:试一试。 1、在下图中描点,表示第20页两个表格中的数量关系。 2、思索;连接各点,你发觉了什么? 发觉:所描的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活动四:练一练。 1、 圆的半径和面积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2、 乘船的人数与所付船费为:(数据见书上) (1)将书上的图补充完整。 (2)说说哪个量没有变? (3)乘船人数与船费有什么关系? (4) 连接各点,你发觉了什么? 3、回答下列问题: (1)圆的周长与直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2) 依据右图,先估计圆的周长,再实际计算。 (3) 直径为5厘米的圆的周长估计值为( ),实际计算值为( )。 (4) 直径为1
16、5厘米的圆的周长估计值为( ),实际计算值为( )。 4、把下表填写完整。试着在第一题的图上描点,并连接各点,你发觉了什么?(表格见书上) 六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5 教学内容: 圆柱的相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相识圆柱的特征,能正确推断圆柱体,培育学生视察、比较和推断等思维实力。 2.使学生相识圆柱的侧面,理解和驾驭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培育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 理解驾驭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 : 1.建立空间观念。 2.弄清圆柱侧面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教具打算 : 硬卡纸圆柱体,相应电脑课件,尺子,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7、1.提问:我们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2.引入新课。 出示事先打算的圆柱形的一些物体。提问学生:这些形体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吗?说明:这些形体就是我们今日要学习的新的立体图形圆柱体。通过学习要相识它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知 1.相识圆柱的特征。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打算的圆柱形物体,细致视察一下,再和讲台上的圆柱比一比,看看它有哪些特征。提问:谁来说一说圆柱有哪些特征? 2.相识圆柱各部分名称。 (1)相识底面。 出示圆柱,让学生视察上下两个面。说明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 (2)相识侧面。 请大家把圆柱竖放,用手摸一摸四周的面,你对这个面有什么感觉?说明:围成
18、圆柱除上下两个底面外,还有一个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追问:侧面是怎样的一个面? (3)相识圆柱图形。 请同学们自己再摸一摸自己圆柱的两个底面和侧面,并且同桌相互说一说哪是底面,哪是侧面,各有什么特点。 说明:圆柱是由两个底面和侧面围成的。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4)相识高 长方体有高,圆柱体也有高。请看一下自己的圆柱,想一想,圆柱体的高在哪里?试着量一量你的圆柱高是多少。谁来说说圆柱的高在哪里?说明: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圆柱的高是多少,怎样量出来的。 提问:想一想,一个圆柱的高有多少条?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高有多数条,高都相等) 3.巩固特征的
19、相识。 (1)提问: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的? (2)做练习一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不是圆柱的要求说明理由。 4.教学侧面积计算。 (1)相识侧面的形态。 老师出示圆柱模型说明:请同学们先想一想,假如把圆柱侧面沿高剪开再绽开,它会是什么形态。现在请大家拿出贴有商标纸的饮料罐(老师同时出示),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然后绽开,看看是什么形态。学生操作后提问:你发觉圆柱体的侧面是什么形态? (2)侧面积计算方法。 提问: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跟圆柱体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看从第3页最终两行到4页的“想一想”,并在横线上填空。提问“想一想”所填的结果。 得出计算方法。 提问:依据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圆柱的侧面积应当怎样算?为什么? (3)教学例1 出示例1,学生读题。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提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2. 课件出示练习题 3.做“练一练”第3题。 4.思索 假如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侧面绽开是什么图形? 四、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