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连印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连印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例.docx(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张连印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张连印“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一 为深化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持续推动强军兴军事业汇聚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奋斗力气,中心宣扬部以云发布的方式,向全社会宣扬发布张连印同志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 张连印,男,汉族,山西左云人,1945年1月诞生,中共党员,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他1964年入伍,在党的培育下,经过部队的淬炼,从吃百家饭、穿百家衣的放牛娃,成长为军队高级干部。在40年的军旅生涯中,他铁心跟党走,一心谋打赢,把全部青春献给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事业。2003年退休后,他毅然回到家乡,绿化荒山、防风治沙
2、,改善生态、造福村民,即使身患癌症,依旧奋斗不止,18年来,带领团队共植树1.8万余亩、200多万株,为左云县环境改善和京津风沙源治理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不图名不图利,为了造林倾尽积蓄,将生态建设成果全部无偿交给集体;他建设党性教化基地,面对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开展党史教化,身体力行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宣讲党的光辉历史,受到当地群众高度赞誉,被誉为“新时代的甘祖昌”“穿军装的杨善洲”。先后被表彰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军先进退休干部”。 张连印同志的先进事迹广泛宣扬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热情反响。广阔党员干部群众和部队官兵普遍认为,张连印同志是初心使命的真挚坚守者、“两山论”的生动实践者、革命传
3、统的模范传承者,是心系人民、造福家乡的“绿化将军”;许多老同志认为,张连印同志老骥伏枥、老有所为,发光发热、绿化祖国,是主动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的生动践行者,是广阔老年人学习践行的榜样。大家纷纷表示,要以“时代楷模”为榜样,学习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和崇高品行,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吸取奋进力气,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心四周,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加“四个意识”、坚决“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心怀“国之大者”,为实现人民对美妙生活的憧憬不懈努力,在实现其次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创建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光辉业绩。 “时代楷模”发布仪式现场宣读了
4、中共中心宣扬部关于授予张连印同志“时代楷模”称号的确定,播放了反映他先进事迹的短片。中心宣扬部负责同志为张连印同志颁发了“时代楷模”奖章和证书。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心军委政治工作部、中心军委国防动员部和河北省委、山西省委有关负责同志以及部分干部群众、部队官兵和青年学生代表参与了发布仪式。 张连印“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二 张连印,男,汉族,山西左云人,1945年1月诞生,中共党员,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他入伍40年,在党的培育下,从吃百家饭、穿百家衣的放牛娃,成长为军队高级干部,把全部青春献给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事业。退休后,他毅然回到家乡,18年里带领团队共植树1.8万余亩、
5、200多万株,为家乡生态环境改善和京津风沙源治理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不图名不图利,为了造林倾尽积蓄,将生态建设成果全部无偿交给了集体。他身体力行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宣讲党的光辉历史,面对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开展党史教化,受到当地群众高度赞誉,被誉为“新时代的甘祖昌”“穿军装的杨善洲”。先后被表彰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军先进退休干部”。 张连印同志是初心使命的真挚坚守者、“两山论”的生动践行者、革命传统的模范传承者。他信仰如炬、初心如磐,卸甲不移志、退休不褪色,为党的事业拼搏不息、奋斗不止;他少小离家、落叶归根,与人民群众休戚与共、与百姓心手相牵,坚持奋斗在绿化荒山、防风固沙的“新战场”;他退
6、休后脱下军装换农装,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始终保持艰苦朴实作风,模范传承党的优良传统,为广阔党员领导干部作出了光辉榜样。为宣扬褒扬他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中共中心宣扬部确定,授予张连印同志“时代楷模”称号,号召广阔党员领导干部和部队官兵,向党的英雄模范人物学习,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吸取奋进力气,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心四周,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同舟共济、同甘共苦,在新的奋斗征程上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 张连印“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三 站在山西左云张家场村的眺望亭俯瞰,樟子松叶茂枝
7、繁、连绵成片,聚集成一片林海 这种多分布于大兴安岭地区的树种,为啥会在左云这片黄土地上旺盛生长? 关于这些樟子松的来历,左云县群众口口相传:“2003年,有位将军退休回乡,脱下军装、扛起锄头义务植树18年,种下了200多万棵树。” 这位种树的将军,就是被当地人称为“绿化将军”的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张连印。戎马倥偬40年,退休回乡后的他,不顾疾病缠身,奋战在绿化荒山、防风治沙一线,书写了坚守初心本色、不懈奋斗奉献的精彩人生。 回 家 “作为一名退休干部,我想把植树造林作为自己的下一个战场” 张家场村位于我国北方荒漠化土地集中分布的区域。早年的张家场村,大部分区域都是荒山荒坡,黄沙肆虐、尘土飞扬。
8、“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点油灯,晚上堵门风”是这个小村曾经的真实写照。 有村民回忆,小时候每天早上起来,透过油纸窗往外看,屋外漫天黄沙,上学走路都要用胳膊拦住脸,风沙刮在身上噼啪作响。 时过境迁,村里的生态发生了巨大改变,遍地是樟子松、云杉、油松。记者行走在林间,阳光穿过树叶打在脸上,让人感到暖意融融,天空在绿树的掩映下蓝得刺眼。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啥好都不如空气好!自从有了这些树,我们村也有了湛蓝的天。”一位面色乌黑、头发花白的老人说。 这位老人就是张连印。他身着旧迷彩服,手上拿着铁锹,一眼看上去,更像是一名朴实的农夫,而不像退休的将军。 就在这片绿树成荫的茂林中,张连印将他植树
9、的故事娓娓道来 2003年,张连印退休后回到日思夜想的家乡。站在山上,望向河尾滩旁的荒山秃岭,他做了一个重要的确定:用自己全部的积蓄,在这3000亩荒山上种树! 签合同那天,他当场表态:“我一不要林权,二不要地权;30年后无偿交还集体。作为一名退休干部,我想把植树造林作为自己的下一个战场。” 2004年春,张连印在一片荒滩上建起平房安营扎寨。几间低矮的平房,既是他的家,也是库房。院里停放着一辆已经掉漆的面包车,是张连印在2015年花4万多元买的,也是最值钱的家产。这些年,他就开着这辆面包车,每天带着镐、锹和树苗,翻山越岭上山植树。 除此之外,张连印连政府供应的退耕还林补助都交给了乡亲们。修路、
10、通电、打井、修渠很快,老两口的积蓄就花光了。 资金有缺口,全家人倾囊相助,找亲戚挚友,多方筹措,大女儿用刚买的新居抵押贷款了20万元;儿子拿出了仅有的10万元积蓄;小女儿将3万元转业费和订婚时公婆给的2万元一并贡献了出来,这才凑够了启动资金,解了张连印的燃眉之急。 种 树 “这些年,像照看自己的孩子一样,我对每一棵树都有很深的感情” 采访中,张连印总是虚心地表示,自己只是作了“一点点贡献”。但村民们都说,没有张连印,就没有这漫山遍野的绿树。 十几年来,张连印始终干在前面,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 种树是个体力活,须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和耐性。张连印回乡后也始终保持着在部队养成的作息。每天早
11、上,他5点钟从炕上爬起来,抱着树苗上山劳作。植树的时候,肚子里是凉饭,浑身上下是泥水,头上大汗淋漓;一天下来耳朵里、鼻孔里都是沙子。 “当时听说他种树须要人手,我就来了。跟着将军植树,一干就是十几年。”最初和张连印一起种树的村民田四旺,见证了张连印种树的执着与艰辛:“我们这儿,不是沙地就是石头山。其他地方种树浇1次水,我们这里得浇3次。” 然而,由于阅历不足,第一年栽下的树苗成片枯萎。“我带兵是内行,干这活儿却是外行。”工作起来,张连印发觉,改善生态环境不像自己想的那么简单,须要科学指导、整体规划。 于是,张连印开启了他的“求学之路”。为了学习植树造林、防风治沙的方法,他先后20多次到林业部门
12、询问专家,协调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还订阅了10多本林业杂志。功夫不负有心人,其次年,树苗的成活率提高到85%以上。 但还没来得及兴奋,又一件事让他犯了难 2004年冬天,正在成长的近万株树苗短短几天就被牛羊啃得残缺不齐。看着被啃食的小树苗,张连印心疼了好几天。他相识到:“不唤起大伙儿的生态爱护意识,种再多树也难见效。” 张连印没有向放牧人索赔,而是把他们聚集在一起谈心:“我回来种些树就是想让生态环境变好,回报乡亲们。大家肯定要帮一把,别再让牛羊破坏这些小树。” 栽下去的是树苗,长出来的是大伙儿的环保意识。自那以后,大家放牧特别当心,生怕牛羊再啃了树苗。村民说:“张将军种树是为了咱们村、为了大
13、家伙儿,我们不能再添乱!” “这些年,像照看自己的孩子一样,我对每一棵树都有很深的感情。”十几年来,他先后建起300多亩的育苗基地,绿化荒山1.8万余亩,在长城脚下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 初 心 “党组织把我从一名士兵培育成为干部,我要回家为乡亲们做点实事” 张连印始终难以忘怀,当年乡亲们给他胸前戴上大红花、扶他上马参军时的叮嘱:到了部队要争气,听党话、好好干。40年军旅生涯,张连印清楚地相识到,在每一个岗位上都要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听到张连印要回乡,当地很多企业高薪聘请他,张连印都不为所动:“我是一个孤儿,吃百家饭长大,是乡亲们送我去参军,党组织把我从一名士兵培育成为干部,我要回家为乡亲们做
14、点实事。” 要回来植树,身边还有不少人劝阻。老伴王秀兰滚着泪珠子对他说:“我不反对你回报乡亲们,但这么大岁数,种树身体吃不消,捐点钱,照样能成事。” “我知道种树又苦又累,但没人吃这个苦,乡亲们的日子咋会甜?”张连印想起遍地荒滩,看着眼前的黄沙漫卷,自己不行能不管。 “看着树苗一每天长大,我就能看到生命的意义。”乐观的张连印走到哪里,就把欢声笑语带到哪里 以前,张连印的儿子张晓斌始终不明白,父亲回乡成为地道的农夫,究竟图个啥? 为此,张晓斌和爱人特地去了一趟张连印的林场,看到当年的荒山土岭、飞沙走石,如今变得遍野青翠、鸟语花香,想到父亲为种树作出的努力,眼泪直打转。 张连印在树林里给儿子张晓斌
15、上了一课:“人这一辈子要经受的考验许多,我们是共产党员,肯定要把为人民服务、为党奋斗终身的诺言践行好。” 2015年4月,张晓斌选择以自主择业的方式退出现役,打起背包回到家乡,陪父亲一起种树,每天早出晚归,白天顶着烈日风沙,运苗、栽种、浇水,晚上陪伴父母拉家常。望着满目青翠的树林,张晓斌越来越理解父亲的选择。 劳动节这天,祖孙三代在山上整整干了一天。把最终一棵树栽下时,已是夕阳西下时分。指着远处的排排松林,张连印说:“劳动创建奇迹。”孙子兴奋地说:“爷爷,将来我也想像您一样,种许多许多树!” 其次天一早,迎着旭日的光辉,张连印又头戴草帽、肩扛铁锹到山头劳作,一抹朝霞衬托着他的背影。他挺直腰杆,
16、远眺着脚下这片绿色海洋。风吹叶响,像是一支整装待发的部队。“和它们在一起,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张连印眼神无比坚决 张连印“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四 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张连印,退休后回到家乡植树造林。18年绿化荒山18000多亩,植树200多万株,和乡亲们一起将从前的荒山头建成如诗如画的漂亮乡村。 这两天正是秋冬森林火险期,为了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张连印正忙着跟值班人员一同在林间巡查。张连印的家乡山西省左云县是典型的黄土丘陵区,常年受风沙侵袭。为了改善这里的生态环境,退休后的张连印没有在省城安度晚年,而是返回家乡,立志让左云县绿起来。 可听说当了将军的张连印退休要回家乡种树,乡亲们并不信
17、任。面对质疑,张连印承诺,一不要林权,二不要地权,30年后生态建设成果全部无偿交还集体。 万事开头难,张连印和家人第一批栽种的1万棵树苗几乎“全军覆没”。为了搞清晰来龙去脉,他虚心向苗木专家请教,最终使沙化土地栽下树苗的成活率达到了85%以上。 2011年,张连印被确诊为肺癌中期,随后几年,又相继查出脑梗、肺癌骨转移等多种病症。面对疾病的熬煎,张连印没有畏惧退缩,病情稍有好转就又回到了“战斗岗位”。 十多年来,他通过不懈努力,和乡亲们一起将从前的荒山头建成如诗如画的漂亮乡村。为人民谋华蜜的路上没有终点,为了唤起全民绿化意识,张连印建起清风林党性教化基地,先后为省市县党政机关、各类学校和企业作报
18、告200多场,他还优先吸纳贫困人口在造林基地务工,既促进了贫困人口增收,又促进了荒坡荒地增绿。 张连印“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五 荒山、铁锹,风沙、日晒 塞北左云,雁门关下。年复一年,“老兵”用生命的年轮,把荒滩变为绿野樟子松、云杉、杨树、沙棘,一排排、一行行,漫山遍野 退休18年来,“老兵”带领乡亲们已为家乡种下200多万棵树。 “老兵”名叫张连印,今年76岁,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少将军衔。 他戎马一生,本可以选择安度晚年,却饮风咽沙、倾尽全部,身患癌症仍植树不已,在家乡建起了一道造福百姓的“绿色长城”。 (小标题)共产党员的人生底色:“为党和人民做事不觉得辛苦,反而很欢乐” “为何
19、选择了这条千辛万苦的植树路?”有太多的人不解。 “植树造林、防风治沙,利国利民,造福子孙。”张连印说。 2003年,山西省左云县,张连印退休后返回家乡。 出人意料,卸下钢枪的张连印竟扛起了铁锹。这位从张家场村走出的军队高级干部,退休后要回乡种树?! “植树可以防风固沙,改善家乡自然环境。我没有万贯家财,植树造林是最现实的选择,有多少钱种多少树。”反复琢磨,张连印选定了这条路。 当时,冲着他的名望,企业纷纷抛来橄榄枝,“想要赚钱很简单”。 可张连印心里,通透如镜:“我只想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精力、在有限的范围内为家乡人民做点事。” 乡亲,在张连印心中的重量很重。他4岁时父亲去世,6岁时母亲改嫁,
20、抚养他长大的奶奶爷爷也在他13岁和16岁时相继去世。 “吃百家饭、穿百家衣,我才能长大,乡亲们对我的恩情一辈子也忘不了。”他记得,小时候有时穷得连鞋子都没有。 57年前的那个早晨,张连印终生难忘 村里锣鼓喧天,这个19岁的青年要去当兵了! 戴红花、骑大马,乡亲们把炒好的瓜子、煮熟的鸡蛋塞满他的口袋 “你们为我戴红花,我把决心来表达,到了部队听党话,党叫干啥就干啥!”欢送会上,作为新兵代表的张连印即兴创作了快板。 这句话,他记了一辈子,也做了一辈子。 参军其次年,由于表现优异,他光荣入党,此后,一路从一般一兵成长为高级领导干部。 戎马倥偬40载,每个岗位张连印都成果斐然 当战士,他年年是“五好战
21、士”;当连长,他被评为北京军区“四好连队”优秀代表;他从团长、副师长,干到师长、副军长、省军区副司令员,被授予少将军衔。 2003年3月,张连印退休了。他仔细地对老伴说:“我是退休了,没职务了,可我的党员身份还在,这是我一辈子的职务。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也是我一辈子的义务。” 张连印的家乡左云县张家场村,位于毛乌素沙地边缘地带,属于京津风沙源治理区。全村土地超过一半都是荒山荒坡,风起沙扬。 几十年过去,乡亲们虽然从原先的土坯房搬进了砖瓦房,但光秃秃的荒山野坡却没有变更。 “绿化家乡、造福乡亲,就是我人生最终一个战场。”当年10月,张连印带着妻子王秀兰回到家乡,打响了植树事业的“第一战”。 但,
22、创业的艰难始料未及。 左云土地贫瘠,树木成活率低。第一年,张连印从右玉买了1万棵樟子松苗,结果其次年全死了;再栽,6000棵树,又死了 “祖宗三代都栽不活,你回来就栽活了?”“发小”胡万金,看着他气不打一处来。 树全死了,老汉难过了,但更不甘心。他购书自学,上门请教专家,还跑去外地的林场学习,每遇到一个会种树的人,就拉着人家打破砂锅问究竟。 栽了死、死了再栽和他一起回乡种树的妻子记得,种树的头几年,脸和耳朵经常被风吹得掉皮,嘴上起水泡肿得老高,有时水泡裂开,鲜血就顺着嘴唇流下来。 一次大女儿回乡探望,竟没认出迎面走来的父母,看着被风沙吹打得“面目全非”的两位老人,心疼得直流泪。 而张连印有自己
23、的“苦乐观”:“我种树,为党和人民做事不觉得辛苦,反而很欢乐。” 如今,从前的荒山,已松涛阵阵。 (小标题)冲锋陷阵的军人本色: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山坡上,张连印干完活便席地而坐,讲起话来中气十足。很难想象,他曾徘徊在生死线上。 2011年,得知自己身患肺癌,张连印只说了句“冷静面对,科学治疗”。手术前,他静默地把这些年种树欠下亲朋的钱一一还清,甚至去照相馆拍好了遗照。 只是,树还没有种完。手术后的张连印实在等不及,其次年正月就拉着妻子回乡了。 一如平常,他们没有找人接送,老两口从石家庄坐火车睡一晚,早上五点多到大同,又坐客车到张家场村。 “要是我不回来,这摊事就散了。”他压根儿没有想过自己的
24、身体,满脑子都是种树。 回到植树的基地,张连印立马装上树苗和铁锹,坐着他的“专车”上山了这辆不到5万元买来的面包车,6年间跑了近20万公里,“拉工人、拉工具、拉树苗,出沟入岭,都是他那车。”左云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池恒广说。 左云县的绿荫不断扩大,他体内的癌细胞也在疯狂生长。2014年,他的肺癌出现骨转移。这次,住院一个月后,他又一次回乡种树了。 “癌症要科学治疗,种树也要坚持究竟。”张连印坚决地说。 有人说,何必这么较劲?可军人出身的张连印就是这样,一如他的微信签名:坚毅、坚韧、坚毅 如今,植树成活率达到了95%以上,他带领乡亲们为家乡种下200多万棵树。 如今,张连印依旧走路飞速、精神饱满。
25、华夏大地上,创建奇迹的又何止张连印! 60万米高空上的卫星,忠实记录下绿色合围中渐渐“消逝”的毛乌素沙地 一个坑一个坑种树、一锹一锹铺设沙障固沙,人们前赴后继,用一个甲子的岁月,在从前的不毛之地播下乔、灌、草科学配置的绿色屏障,让绝大部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使之成为全球荒漠化防治的典范。 “千千万万个张连印,创建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生态奇迹。”审计署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审计司高级审计师罗涛感慨地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胜利实践,闪烁着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精神密码”。 “30年是我的目标,种树要种到88岁!”张连印说:“每天和树打交道,和老百姓在一起,心情好身体就好。”
26、 在他的带动下,山西省左云县林木覆盖率由2003年的38.6%上升到现在的45.03%,增长了6.43个百分点,张连印被群众称为“绿化将军”。 (小标题)心系群众的“公仆”角色:永不忘这一方水土一方乡亲 秋日的午后,松涛阵阵。站在张家场村山头的小亭子里,张连印远远近近地望着,放声唱起了他最爱的歌 “不管你多富有,不论你官多大,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咱的妈” 18年间,就在这片脚下的土地,他带领乡亲们植树1.8万亩,其中6000亩是义务植树,1.2万亩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200余万棵树,他分文不取,签下协议:“一不要林权,二不要地权,30年后无偿交还集体。” 创业初期,张连印拿出了全部30万元积
27、蓄,大女儿张晓梅用房子抵押贷款20万元,儿子张晓斌拿出积蓄10万元,小女儿张晓花将3万元转业费和订婚时公婆给的2万元垫入。后来张连印又两次向银行贷款。 然而,村子里张连印自家的老屋,却坍塌得不像样子。 本族的老人劝他:连印啊,你就不想想自家?你家的老屋还是花些钱翻盖一下吧。 张连印却说:“我还是把有限的资金用在绿化荒山上吧!” 生态改善后,乡亲们感念张连印的事迹,自发筹钱建了一座凉亭,想取名叫“将军台”,却被张连印制止,后来立起来的是“张家场乡万亩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纪念碑”。 2015年,儿子张晓斌离开部队选择自主择业,回村跟着父亲种树。 有人不解:“莫非您就没想过利用自己的资源让儿子在部队获
28、得更好的发展吗?” 张连印回答:“百姓的认可、良好的家风,就是我留给子女最好的财宝。晓斌和乡亲待在一起,做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很好。” 他和群众打成一片,吃农家饭、干农家活、说农家话,谁家有个家长里短,都请他出面主持。在他资金短缺时,3位村民贷款30万元借给他,连借条都不用打。 多年来,张连印吃的是土豆白菜豆腐,最喜爱穿的就是一身旧款迷彩服;逢年过节,他都要买东西去看看村里的困难户 村民们都说他,“从来不摆谱,看不出是个将军。” 而妻子王秀兰最明白他,“假如乡亲们觉得他和他们一样,他就兴奋。” 在张连印的日记本上,记录着一些点滴小事 “拿完药,在医院门口点了一碗面,自己来了个光盘行动!” “从左云去大同,坐了公交车,又一次低碳出行。”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如今,张连印的植树基地成了右玉干部学院的教学点,最初被命名为“将军林”绿化基地,他把“将军”二字换成了“清风”。 党和国家大大小小的提倡和要求,他悉数践行,理由只有一个,朴实而炙热: “是党把我从一个孤苦的放牛娃培育成一名将军,是乡亲们让我过上现在的日子。永不忘这一方水土一方乡亲,党组织是我的家,家乡父老是我的母亲。”(参加采写:周仁、刘松峰、李紫薇、屈婷、黄一宸、田定宇)(完) 张连印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