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名词解释整理(南京大学考研).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名词解释整理(南京大学考研).pdf(4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先秦文学先秦文学1.1. 神话:神话: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通常以神为主人公,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表现了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如先民的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等,对原始人意义重大。上古神话在文献古籍中记载甚少,零散不全。山海经中保留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2.2. 上古歌谣: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
2、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3.3. 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 篇,又称“诗三百”。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 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 40 篇。“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又分大雅和小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4.4. 楚辞:楚辞:“楚辞”的名称,始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其本义是指楚地的
3、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楚辞多用“兮”字咏叹,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品,是先秦北方史官文化同南方巫官文融汇的产物,也是春秋以来楚国发展中形成的独特地方文化的结晶。5.5.离骚离骚: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全诗共373 句,以叙事为脉络,分为五大章。诗
4、人运用比、兴的手法,加之神话传说的代入,自叙身世品德和理想,抒发了自己遭谗言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 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离骚语言精炼,吸收了楚国的不少方言,造句颇有特色。宋代洪兴祖在楚辞 补注中指出:“盖后世之士祖述其词,尊之为经耳。”6.6.九歌:九歌:本是古代的一首乐歌名。屈原的九歌是他在流放江南时创作,沿用了古九歌的名称,在楚国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创造而成的祭歌,共十一篇。所祭之神,分天神、地祗、人鬼三类。天神有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大司命、小司命。诗歌形式上,保持着原始歌、舞
5、、乐三者合一的痕迹。内容充满了浓厚的巫文化色彩和原始的、大胆开放的爱情因素。借助于人于神或神与神的爱情故事展开抒情,间接表现了屈原的理想和要求。7.7.天问:天问:是屈原所作的仅次于离骚的长诗。它以反诘的形式,一连提出170多个问题,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古史传闻、社会政治、个人生活等,表现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广博的知识,表现了诗人大胆怀疑、敢于批判旧观念和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全诗以四言为主,四句一节,通篇用反诘,参差错落,圆转活脱,被认为是“千古奇文”。8.8.九章九章: : 作者是屈原,是楚辞中一组叙述屈原身世和遭遇的抒情诗,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九篇作品。九
6、章只是表明作品的实际数目,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九章的作品分别创作于屈原生活的不同时期,其内容和让题与离骚近似。9.9.招魂招魂: :10.10.九辩:九辩:九辩之名源于古代传说中的天乐,宋玉写的九辩只是袭用古乐之名而作,在内容上已非其本来面目。九辩是楚辞中的一首抒情长诗,共255句。11.11. 山海经:山海经:我国一部最古的地理书,主要记载古代传说中的地理知识,成书于春秋战国之时,秦汉间又有附益。现有晋郭璞注本,全书共十八卷,约三万一千字,包括山经 5 卷,海经 13 卷。书中记述各地山川、道里、部落、物产、民俗等情况,多及异物灵怪,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充满了神
7、奇色彩,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宝库,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12.12. 风雅颂: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与“赋、比、兴”合称诗经六义。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 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的乐调,分大雅、小雅。大雅31 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 74 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 篇。13.13. 赋比兴:赋比兴: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为“六诗”或“六义,是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8、。“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 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诗经运用最多。“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如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的美丽。“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如:关雎的起兴句。14.14. 诗经六义:诗经六义: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风雅颂”是内容分类,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如关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区的音乐,包括大雅和小雅,多数为公卿贵族所做,一般看作“正声”,如采薇鹿鸣(小雅)、思齐江汉(大雅)。颂即祭祀乐曲,内容多是歌颂周王朝祖先的“功德”,常在祭祀宗庙时演
9、出,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如玄鸟等。“赋比兴”是艺术手法: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兴即起兴,即借事发端,引出正题。15.15. 变风、变雅:变风、变雅:诗大序将风小雅大雅各分为正、变。“正风”“正雅”是两周王朝兴盛时的特点,“变风”“变雅”则是西周王朝衰落之后的作品,所谓“王朝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郑玄诗谱将十五国风中的周南召南列为“正风”,其余十三国均为“变风”。将小雅中鹿鸣至菁菁者x十六篇,大雅中文王至卷阿十八篇列为“正雅”,认为它们是文王、武王、成王时期的作品,其余则都属“变雅”,认为是西周中衰之后厉、宣、幽三
10、朝的作品。正变说反映了汉儒将作品与政治,社会历史紧密联系起来加以考察、阐释的批评方法。16.16. 风骚:风骚:诗经和楚辞代称,国风和离骚分别是诗经和楚辞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两座高峰,成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种不同的创作方法和艺术流派的典范。“风骚”的优良传统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极为深远。后代用“风骚”来泛称文学。17.17. 庄骚:庄骚:庄子和楚辞的并称,语出唐代韩愈的进学解。庄子是我国第一部体现浪漫主义风格的散文著作,与屈原楚辞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有其相似之处,故“庄骚”并称。18.18. 四家诗: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
11、 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自东汉末年,儒家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学习毛诗的人逐渐增多,流传至今。19.19. 毛诗序:毛诗序:秦火之后,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齐鲁韩三家相继失传,只毛诗流传至今。毛诗在每篇均有题解,而关雎一篇题解前有一篇对诗经的总论,后人遂称各篇题解为小序,总论为大序。关于诗序的作者,郑玄诗谱序说是大序是子夏作,小序是子夏、毛公合作,三国吴人路现毛诗草木虫直疏谓东汉时东海卫宏所作,尚无定论。从内容看小序恐非成于一人之手,可能是毛公传诗
12、时已有,后人又作过修订补充。大序思想与乐记一致,有的文字则抄自乐记,可能是毛苌所作。毛诗大序所提出的一些根本理论问题,成为两千多年来封建正说的文艺纲领,影响极大。20.20. 笙诗:笙诗:又称“六笙诗”,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南陔白华华黍,“南有嘉鱼之什”中的由庚崇丘由仪六篇的合称。这六篇诗都仅有篇名而无文辞。宋朱熹于集传中称这六首诗为“笙诗”。“笙诗”即诗经中六篇有目无辞者。据礼仪记载,这六篇都以笙奏,故名笙诗。21.21. 寓言:寓言:寓言是采用虚构假设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化来寄寓某种事理的一种文学样式。寓言和故事有区别,它以寓意为本体,有比喻寄托,主旨多借此寓彼,借古喻今,以物喻人,把
13、抽象深奥的道理寓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中。寓言和比喻有区别,它以虚构的故事为喻体,用简单的对话或细节刻画成故事情节,其故事本身就含有比喻和象征的意思。22.22.历史散文:历史散文:指先秦时期记述历史人物的思想活动、历史事件为主的散文著作。历史散文的概念是对诸子百家的哲理散文而言的。哲理散文以析理论辩为主,不专记人记事;历史散文则以记述历史事件的演化过程为主,最早的历史散文是尚书。历史散文有三体,分为“国别”、“编年”和“纪传”。1)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国语、战国策、三国志】2)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
14、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因为编年体是中国最古老的历史体裁,故隋书经籍志称之为“古史”。【春秋、左传、资治通鉴】3)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能够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表的综合。【二十五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旧唐书、旧五代史、新元史/清史稿】4)
15、断代史体例,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此体裁创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他所著的汉书,写高祖元年(前 206 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 年)西汉王朝 230 年的历史。二十五史中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余的二十四史都属此体。其中南史、北史、五代史包举数朝,仍然属于断代史的范围。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的史书,以朝代为断限的也属于断代史。今人所著的秦汉史、隋唐史等,也属于断代史范围。5)纪事本末,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它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纪事本末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间先后加以集中叙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於记事,方便阅读。它创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23.23
16、. 诸子散文:诸子散文:战国诸子百家的散文。战国时期,多个政治中心并存,不同学说得以自由发展。出现了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众多学派,形成了诸子百家。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大胆发表各自的观点,个性鲜明,针贬时弊,推动了各国政治文化的发展。其代表作品有儒家的论语、孟子、荀子,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以及纵横家的战国策等。其中以庄子的文学性最高。而荀子韩非子在体式和技巧上则达到了成熟。诸子散文的整个发展过程是由语录体,如论语逐渐演变为像韩非子一类的论说文。由集体记录发展为个人记录,体式与手法都日益完善。24.24. 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对春
17、秋战国时代思想学术界相互论辩和驳难的概况说法。春秋末期,士阶层兴起,他们致力于各种理论学说的创造,产生了具有不同思想、学术倾向的诸子百家,由于战国时期,宽松的文化环境,使得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大胆发表各自的观点,形成了百家争鸣。其代表人物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25.25.春秋笔法:春秋笔法:又称春秋笔削,是指孔子编订春秋时“以一字寓褒贬”之手法。孔子用春秋笔法来写史书,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比如杀有罪为“诛”,杀无罪为“杀”,下杀上为“弑”。 春秋笔法言简意赅,委婉含蓄,用于准确,浅显平实,表现出修辞学的发展,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为
18、后代史传文学所继承。后来,人们把文笔含蓄蕴藉,带有所谓“微言大义”并暗寓褒贬的文字,也称为春秋笔法。26.26.甲骨卜辞:甲骨卜辞: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记言、记事的简短文字,是殷商时代进行占卜时在龟甲兽骨上的简短记录。文句虽简短,却形成了初步的语言规律,可以说是记事散文的萌芽。27.27. 国语:国语: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战国早期人根据各国史料编订,以记言为主,书中记载的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活动。其思想倾向于儒家。书中既尊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28.28. 战国策:战国策:一部战国时期史料汇编,其作者非一人。西汉后期刘向整理
19、得文三十三篇,按国别分为十二国策,定其名为战国策。记载了自战国初年至秦灭六国前 240 年间的包括谋臣策士的言行、当时政治和外交上重大事件和纷纭复杂的历史。其思想内容主要是重士尚利,重权借。此书在文学上有较高成就:善于运用寓言和比喻说理,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叙事说理气势奔放、语言流畅,对后世散文、辞赋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前人称其为“辨丽横肆,亦文辞之最。”29.29.尚书:尚书: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作品的汇编。春秋战国时称书,到了汉代,才改称尚书。儒家尊之为经典,故又称书经。尚书据说原有一百篇,秦火之后,汉初仅搜集到二十九篇(伏生传书),用当时
20、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为今文尚书。汉景帝时,从孔子故宅中发现用古文字写的尚书,称之为古文尚书,比今文多出六十篇,不久亡佚。东晋人梅 x 伪造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又从今文尚书中折出33 篇,流传至今,连同原来的今文尚书共58 篇,也称古文尚书。尚书包括虞、周、夏商书。虞书夏书非虞夏时作,是后代儒家根据古代传闻编写的假托之作。30.30. 春秋:春秋:相传孔子曾对它加以修订,以记事为主,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先秦时期鲁国的编年史,书中按时代顺序记载了春秋时期的重大事件,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共 242 年的史事。它对后代的散文有不小的影响。31.31. 左传: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作者不详,司马
21、迁认为是鲁人左丘明。其成书约在战国初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 722 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 468),记载了 255 年的历史。另附录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左传详细记载了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军事、文化、外交等诸方面的活动,真实描写了当时从天子衰微、诸侯争霸到诸侯衰落、大夫专权的重大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历史事件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32.32.公羊传:公羊传:公羊传亦称春秋公羊传、公羊春秋,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讫年代与春秋一致,即公元前722 年至前 481 年(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其释史十分简略,而着重
22、阐释春秋所谓的“微言大义”,用问答的方式解经。儒家经典之一。体裁特点是经传合并。相传其作者为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齐人公羊高。起初只是口说流传,西汉景帝时,传至玄孙公羊寿,由公羊寿与胡母生(子都)一起将春秋公羊传着于竹帛。公羊传有东汉何休撰春秋公羊解诂、唐朝徐彦作公羊传疏、清朝陈立撰公羊义疏。33.33.榖梁传:榖梁传:谷梁传是谷梁春秋、春秋谷梁传的简称,是为春秋作注解所著,为儒家经典之一。谷梁传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用这种方式来注解春秋,它是研究儒家思想从战国时期到汉朝演变的重要文献。传说孔子的弟子子夏将这部书的内容口头传给谷梁俶(亦名谷梁赤,字元始),谷梁赤将它写成书记录下来,但实际上这部书
23、的口头传说虽然早已有了,但其成书时间是在西汉。34.34.春秋三传:春秋三传:解释和补注春秋的三部历史著作,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的合称,又简称三传。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相传作者为左丘明,难以考证。公羊传又称春秋公羊传或公羊春秋,作者是齐人公羊高,谷梁传又名春秋谷梁传或谷梁春秋,作者是鲁人谷梁赤,三传中左传的成就最高,公羊传和谷梁传侧重阐发春秋经义,叙事较少,以议论为主。二书文学价值不能与左传并论,但在经学史、思想史、学术史上都有深远影响。35.35. 战国策:战国策:一部战国时期史料汇编,其作者并非一人。西汉后期刘向整理得文三十三篇,按国别分为十二国策,定其名为战国策。记载了自战国初年至
24、秦灭六国前二百四十年间的部分历史。书中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言行,映现着当时政治,外交上重大事件和纷纭复杂的历史。其思想内容主要是重士尚利,重权借。此书在文学上有较高成就:善于运用寓言和比喻说理,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叙事说理气势奔放、语言流畅,对后世散文、辞赋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前人称其为“辨丽横肆,亦文辞之最。”36.36. 论语:论语: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492 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
25、4 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 章。37.37. 孟子:孟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儒家学派重要的一部著作,是孟子晚年和弟子万章等人编撰的,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书中记载了孟子的言行,反映了他的思想学说(也就是他所提出的仁政思想)。38.38. “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孟子提出的道德修养主张“吾养吾浩然之气”。所谓浩然之气,通过“义”的积累而成,“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表现为崇高的无所畏惧的精神境界和心理状态。39.39. 庄子:庄子: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道家学派重要的一部著作,原有五十二篇,现仅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庄子是战国
26、中期诸子散文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品,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本人自著,外篇和杂篇中的有些作品出自其门人和后学之手。全书的思想和文风在统一中略有差异,大体上反映了庄子的观点。40.40. 逍遥游:逍遥游:庄子里的第一篇文章,“逍遥游”指不借任何外力,也不受任何外力束缚的遨游。是庄子所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是“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无所待而游于无穷”的绝对自由的境界。庄子认为人在世间生活,受到社会的各种束缚,自身的限制等诸多因素,为了实现人生自由,就必须使自己从世俗的价值标准、外在功利和一己小我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精神上和宇宙和谐交融,达到天地共生,万物和一的境界。逍遥游是心灵的遨游,但并非随心所欲的主
27、观冥想,是独具特色的体道方式。后世也把它作为人生的一种境界。41.41.荀子:荀子:荀子是荀况的著作集,是荀况晚年为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而编写的。今存 32 篇。荀况,当时人尊称为荀卿。荀、孙音近,所以亦称孙卿。赵国人。荀子一书,既是先秦重要的哲学着作,也是重要的散文集。全书基本上都是独立的专题散文,每篇都有题,作为各篇内容的概括。42.42. 韩非子: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其书融合并发展前人之说,建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极权主义的法制学说体系。其文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深刻明切,辞锋
28、犀利,风格峻峭,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43.43.墨子:墨子:墨子是阐述墨家思想的著作,原有71 篇,现存 53 篇,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纂而成。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 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44.44. 周易: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
29、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45.45.古文经:古文经:指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儒家经书。始皇焚书期间,民间儒生将一些古文经书埋藏起来,至汉代前期,相继发现,如景帝时,河间献王以重金在民间征集所得古文经书,以及武帝时鲁恭王从孔子故宅壁间所发现的古文经籍。诸王等先后献给朝廷,藏于秘府。46.46.今文经:今文经:指汉初由老儒背诵,口耳相传的经文与解释,由弟子用当时的隶书(今文)记录下来的经典。秦汉文学秦汉文学1.1. 乐府:乐府:乐府在古代具有多种涵义,最初是指主管音乐的官府,汉代人把乐府配乐演唱的诗称为“歌诗”,这种“歌诗”在魏晋以后也称为“乐府”。
30、同时,魏晋六朝文人用乐府旧题写作的诗,有合乐有不合乐的,也一概称为“乐府”。继而在唐代出现了不同乐府旧题而只是仿照乐府诗的某种特点写作的诗,被称为“新乐府”或“系乐府”。宋元以后,“乐府”又用作词曲的别称。因这两种诗歌的分支,最初也都配乐演唱的。2.2. 两汉乐府诗:两汉乐府诗:原指西汉时朝廷所立音乐机关。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府,收集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现存两汉乐府诗的作者涵盖了从帝王到平民各阶层。乐府诗所表现的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敏感问题,道出了那个时代的苦与乐、爱与恨,以及对于生和死的人生态度。代表作如孔雀东南飞。3.3. 乐府诗集:乐府诗集:宋人郭茂倩所编,是
31、现存乐府诗最完备的总集。辑录了陶唐至五代的乐府诗一百卷,主要从音乐角度分12 类。汉代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其中的郊庙歌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和鼓吹曲辞中。4.相和歌辞:相和歌辞:相和歌辞是乐府诗集中的一类,盛行于汉魏时期。相和歌辞又分为相和六引相和曲吟叹曲 平调 曲清调曲瑟调曲楚调曲和大曲等类。李贺的箜篌引、李白的公无渡河等都是相和歌辞的名篇。5.5.“发愤著书”说:“发愤著书”说:“发愤著书”出自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他认为,周易春秋离骚诗三百等的作者,都是在遭遇不幸,“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的情况下,为表达自己主张,留传后世,以期理解,才“发愤”从事著述的。主张痛苦和不幸恰可以激励作者的志向,
32、坚定他们“立言不朽”的决心,成为写作的动力,而不是以愁怨悲愤倾诉于作品之中,因此区别于后人的某些意见,如韩愈的“穷苦之言易好”。这一提法对后世文学批评是有影响的。6.6. 互见法:互见法:又称旁见侧出法,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开创的一种写作方法。即是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互见法分为人物互见法和事件互见法两种。史记特别注意人物形象和事件的统一性,为了既不伤害这种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常常把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的篇章中。通过人物和事件的互见法,司马迁使史记既有了史学的可信性,又有了文学的可读性。7.7. 抒情小赋:
33、抒情小赋: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分为大赋和小赋。抒情小赋是相对于汉大赋而言的。东汉中期以后,以张衡归田赋为发端,赋体创作向着贴近现实人生、篇幅短小和抒情言志的方向发展,即东汉抒情小赋。小赋扬弃了大赋篇幅冗长、辞藻堆砌、舍本逐末、缺乏情感的缺陷,它篇幅较小、文采清丽、讥讽时事、抒情咏物。西汉抒情赋理胜于情的特点,有对人生的理性态度和个人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惆怅,不时出现隐逸倾向,也有积极参与现实,关心国家命运的情思。代表作有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祢衡鹦鹉赋等。8.8. 新体赋:新体赋:新体赋由骚体的楚辞演化而来,又称骚体赋。新体赋首先在内容上改革为帝王的歌功颂德,劝百而讽一,形
34、式上则改变楚辞句中多用虚词,句末多用语气词的句式,进一步散体化,成为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新体赋的根本特色,就是以铺张为能事,以适应统一帝国的需要,新体赋的散文化以及经常使用排比整齐的句法,都与这一根本特色有关。汉初骚体赋最流行,后世各代皆有创作。如贾谊吊屈原赋、鵩鸟、严戒哀时命、淮南小山招隐士等。9.9. 散体赋:散体赋:也叫大赋,汉代辞赋的一种形式,汉初形成,汉武帝至东汉中期最盛。这类作品从战国时期纵横学说发展而来,文风与先秦诸子有很大联系。多是空有讽刺之名,而似贬实褒、似讽实劝的为统治者扬威颂圣的文字。篇幅巨大,文字铺排堆砌,客主首引,韵、散结合。奠基之作为七发、成熟之作为天子游猎赋。
35、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长杨赋、羽猎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散体赋。10.10. 京都赋:京都赋:京都赋滥觞于扬雄的蜀都赋,但因其所写内容仅限于地方大邑,无深刻蕴涵,未造成巨大影响,为赋的创作开辟新的道路。而后东汉初杜笃的论都赋,傅毅的洛都赋、反都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南都赋,左思的三都赋等,汇成京都赋这一创作潮流。最具代表性的是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二京赋。自论都赋起,把以往天子、王侯生活的题材转化为关乎国家、 社会的重大问题,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具有更广泛的社会题材。11.11.纪实性述行赋:纪实性述行赋:出现于西汉后期,赋作者有深厚的史学功底和漫
36、游经历,由此在融汇古今、书法历史沧桑感方面有许多新的开拓。按抒发感情不同可以分为治世之作、衰世之作和乱世之作。刘歆的遂初赋是纪实性述行赋的开山之作。班彪的北征赋、班昭的东征赋和蔡邕的述行赋都是代表之作。纪行赋是汉赋的一种,就是通过记叙旅途所见而抒发自己感慨的赋作。这类题材源于刘歆的遂初赋,东汉赋家时有续作。其以纪行为线索,兼有抒情抒怀,写景叙事,一般篇幅不太长,和铺张华丽的京都大赋明显不同,在汉赋中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是两汉汉赋作家在抒情言志上另寻新法的一种大胆尝试,也是后代游记文学的先声。12.述志赋述志赋13.辞赋:辞赋:辞赋是以“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为手段,以“颂美”和“讽喻”为目的的一
37、种有韵文体。 辞赋一般分为骚赋、散赋、骈赋、律赋、文赋五种。散赋的最高形式是汉赋,汉赋又可以分为大赋和小赋。 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压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赋之别称。滥觞于骚,盛于汉,故世称汉赋。后转为诗文之总称。清姚鼐古文辞类纂序:“辞赋类者,风雅之变体也。楚人最工为之,盖非独屈子而已。余尝谓渔父,及楚人以弋说襄王,宋玉对王问遗行,皆设辞无事实,皆辞赋
38、余耳。辞赋固当有韵,然古人亦有无韵者,以义在托讽,亦谓之赋耳。汉世校书有辞赋略,其所列者甚当。”清吴曾祺文体刍言:“辞赋类,辞为文体之名,犹之论也,盖语言之别称,惟论则质言之辞,则少文矣。故左传称子产有辞是也,而后之文体,亦由此而分。曾氏每以无韵者入之论著类,以有韵者入之辞赋类,即其义也。春秋以后,惟楚人最工此体,故谓之楚辞。”汉书王褒传:“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小者辩丽可喜。”三国志魏志陈思王传:“年十岁余,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晋左思咏史诗:“言论准宣尼,辞赋拟相如。”梁刘勰文心雕龙辨骚:“名儒辞赋,莫不拟其仪表。”14. 策对叙录:策对叙录:刘向在中国古代典籍的整理编辑方面曾作出过突出贡
39、献。每校毕一书,他都编目记录,还为许多书写了书录,这其中有些就是很好的文学散文。如战国策书录,不但详细介绍了该书的编校过程、书名的由来,而且还描述了春秋战国之际的政治变化,纵横策士游说诸侯局面的形成,以及当时错综复杂的历史。叙事中杂有议论说理,见解深刻,语言简洁,文笔生动。虽不及贾谊的过秦论雄峻,然从容浑厚,贯以劲气,似无意为文而自能尽意。管子书录重点讲述了管子的人格志向和事业成就,一个古代优秀政治家的形象呼之欲出。孙卿书录则重点介绍了孙卿游学各地的经过,在高度赞誉其学问成就的同时又慨叹诸侯不能用其人,人主不能用其说,言词痛切,感情深沉。15.15. “七体”“七体”: :赋的体裁之一,其特点
40、是通过虚设的主客反复问答,按“始邪末正”的顺序铺陈七事,这种赋体由枚乘首创,典型作品即七发。七发的结构形式引起后世很多人模仿,如傅毅有七激,张衡有七辩,马融有七广,曹植有七启等,以至于文选于赋体之外,特立“七体”,所以“七体”始于枚乘的七发,而各称始见于文选,在赋中形成一种定型的主客问答形式的文体,号为“七体”。16.16. 扬雄四大赋扬雄四大赋: :指扬雄的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是扬雄的代表作品。这四赋模仿司马相如的痕迹非常明显,尤其是羽猎赋和长杨赋,但相比之下扬雄的赋更显理性特征、更致力于历史、社会和人文精神的挖掘,一定程度上跳出了宫廷生活的圈子,还体现了一定的民本思想。四大赋中
41、艺术成就最高的是甘泉赋。17.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18.18. 楚辞章句:楚辞章句:楚辞章句是楚辞注本。东汉王逸注。楚辞为西汉刘向所辑,原为十六卷,王逸增入己作九思一卷,改编为十七卷。书中对楚辞各篇作了文字注解,记述了各篇的创作由来和作者经历。是楚辞最
42、早的完整注本。剖章析句。经学家解说经义的一种方式。亦泛指书籍注释。王逸注释楚辞的体例是,逐句作解,着重训诂,大多言之有据。楚辞章句的每篇前都有序文,另外在离骚、天问之末还各有一序。这些序文的内容是说明各篇的作者和写作时间,并阐释题意和作者的创作意图。这些序文集中体现了王逸对楚辞的理论认识。19.19. 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东汉末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最早见于昭明文选。南朝萧统编书时收集了东汉末年的一些内容风格相近,而又失去题目的无名氏的五言诗,编为古诗十九首。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四类:游子思乡怀人;男女恋情;文人士大夫的怀才不遇;反映颓废心理和及时行乐的情绪。这些诗篇反映了当时下层文人彷徨失意、
43、感时伤世的苦闷,充斥着一股忧郁感伤的情调。其艺术成就很高,叙事、写景、抒情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标志着古代诗歌发展的新阶段。20.史记:史记: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人们称为信史,由西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花了 13 年的时间所完成的。全书共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记载了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 3000 年)下至汉武帝元年(公元前 122 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它包罗万象,而又融会贯通,脉络清晰,“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太史公自序),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
44、、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本纪”是全书提纲,以王朝更替为体,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其中记载先秦历史的五篇,依次是五帝,夏,殷,周,秦;记载秦汉历史的七篇,依次是秦始皇,楚霸王项羽,汉高祖刘邦,高后吕雉,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和汉武帝刘彻。“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书”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方面内容;“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21.21. 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汉乐府民歌,属杂曲歌辞,五言,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最早见于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
45、焦仲卿妻作,乐府诗集题作焦仲卿妻,后人常取诗的首句,称作孔雀东南飞。作于东汉末年。它通过焦仲卿、刘兰芝的婚姻悲剧,揭露了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的残酷迫害,歌颂了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和他们为反封建礼教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22.22. 陌上桑:陌上桑:汉乐府民歌,属相和歌辞,五言。题名出自郭茂倩乐府诗集,又叫艳歌罗敷行、日出东南隅行。诗通过罗敷拒绝使君调戏故事的叙述,歌颂了她坚贞的品质和不慕权贵、敢于反抗的精神,鞭挞了上层人物的荒淫,表达了劳动人民维护自己爱情与家庭生活的凛然正气。23.23. 吴越春秋:吴越春秋:东汉赵晔撰,是一部记述春秋时期吴、越两国史事为主的史学著作。吴越春秋着录于隋书经籍志和
46、唐书经籍志,皆云赵晔撰,十二卷。然而今本只有十卷。吴越春秋是主要记述春秋末期,吴越二国(包括一部分楚国)之事的杂史。前五篇为吴事,起于吴太伯,迄于夫差;后五篇为越事,记越国自无余以至勾践,注重吴越争霸的史实。24.24. 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记载自汉高祖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共229 年的历史。东汉时期最杰出的史传散文。汉书先后经过四人之手才完成,分别为班彪、班固、班昭和马续,其主要作者是班固。在体制上承袭史记,而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分本纪十二、表八、志十、传七十,共一百篇。25.25. 淮南子:淮南子:西汉淮南王刘安与门客集体编著一部的系统论说散文集。
47、今存内书二十一篇,也称淮南鸿烈,约完成于武帝即位初。其编撰的目的是要总结古今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探寻天道、人事的规律,以备帝王之道。全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兼采先秦诸家,文风不拘一格。是汉初黄老思想的继续,多用历史、神话、传说故事来说理,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是汉代学者对古代文化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汇集和综合。26.26. 子虚赋:子虚赋:27.27. 上林赋:上林赋:28.28.班固两都赋:班固两都赋:29.29.张衡二京赋:张衡二京赋:30.30.张衡归田赋张衡归田赋: :31.31.王充论衡王充论衡: :32.32.王符潜夫论王符潜夫论: :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1.1. 游仙诗游仙诗:
48、: 游仙诗的渊源可以上溯到先秦屈原的离骚。以“游仙”为诗名,始于曹植的游仙诗。游仙诗内容有二种不同倾向,一种纯写求仙长生之意,如汉乐府长歌行。另一种往往假托神游仙境来抒写诗人的怀抱,或表达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或表达对现实的鄙弃,诗人往往在仙境中寄托自己对时代社会的体验,最早以游仙作诗的是曹植,郭璞的游仙诗虽沿袭前人,但他的游仙诗往往是其仕途偃蹇、壮志难酬时的精神寄托,是抒发其苦闷情怀的一种特殊方式,艺术水准较高,成就较大。2.2. 山水诗山水诗: :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渊源于先秦两汉,产生于魏晋时期,并在南朝至晚唐随着中国诗歌发展与文学环境变迁而不断演变。山水诗鼻祖是东晋的谢灵运。谢
49、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诗歌从“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了出来,且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影响了一代诗风。山水诗的出现,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且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歌风貌。继陶渊明的田园诗之后,山水诗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标志着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产生。代表作如谢灵运的七里濑、陶渊明的饮酒等。3.3. 魏晋玄学魏晋玄学: :所谓魏晋玄学,是指探索万物根源、本体等层次的观念。对于当时所流行的相关论题,魏晋人又称为“名理”之学,详加分析事物观念,考究“形名”、“言意”等论题。汉末随着儒家经学的衰微,党锢诸名士变其评议朝政(清议)为抽象玄理的讨
50、论;魏初正始年间何晏、夏侯玄倡导的改制运动影响。作为一种新思潮的魏晋玄学,它吸收道家精神形态,所讨论的问题,是从周易、老子、庄子三本经典而来,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究极宇宙人生的哲理,即“本末有无”的问题,以讲究修辞与技巧的谈说论辩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学术社交活动。调和儒道,使儒道兼容。魏晋玄学可分前后两期,魏末西晋时代为清谈的前期,是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实际问题和哲理的的反复辩论,【可概括地分为正始,竹林和元康三时期,在理论上有老或庄之偏重,但主要的仍是对于儒家名教的态度,即政治倾向的不同。正始时期玄学家中,以何晏、王弼为代表,从研究名理而发展到无名;而竹林时期玄学家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皆标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