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四上20《古诗两首》《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教学反思.doc

上传人:那*** 文档编号:2010107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四上20《古诗两首》《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教学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人教四上20《古诗两首》《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教学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四上20《古诗两首》《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教学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四上20《古诗两首》《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教学反思.doc(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01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教学反思说课稿、教学反思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教材分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古诗, 。通过学习本组课文,让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与幸福。让学生学着关心、帮助他人。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描写的是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写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篇深情寄托在动态的自然景物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交融在一起,含而不漏却余味无穷。二、设计思路

2、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语文是读出来的,尤其是古诗词教学。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让学生动口动心动容去读,品读语言,诵读情感,美读意境。三、学情分析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有些学生也并不陌生,甚至已能琅琅背诵,四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他们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还需教师的指导,才能与诗人引起情感的共鸣。四、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目标制定如下:1、知识与能力:学写生字,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2、过程与方法:在看画面,想画面,角色体验中,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

3、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点评:1、不难发现,老师的着眼点是通过一定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从中培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最终促进整体的语文素养的发展。在教学中, “知识与能力:学写生字,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为主线,这是教学的独担之任,也是课堂教学效果的显性标志。 “过程与方法:在看画面,想画面,角色体验中,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是这次学习的关键,是隐性的,但对学生掌握语文这一交际工具,获得可持续学习的能力至关重要。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4、”是这次学习的动力,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育。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做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学习全过程,在体验感悟、实践反思中实现经验性的意义建构,并伴随着学习活动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主动习得语文学习的方法。2、关于教学目标表述问题。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教学的“三维目标”要求,并不意味着教学中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要有“清晰”的、“版块”似地体现,即教学中为体现“三维目标”而割裂地处理三维目标的问题,不能简单地把“三维”理解为三个部分,更不能以具体的教学环节机械地去对应某一维度的目标,从而出现为目标而目标的形式主义的却是无效的环节。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学目

5、标的表述可以将“三维”融为一体,删去“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述;如果像本教学设计将“三维目标”清晰地列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述,那么,教学中,务必要注意“三维目标”有机融合。 )五、重点、难点重点: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精品,入选教材的诗更是精中取精,品诗、赏诗是诗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诗中“烟花三月”的美,李白送别时间的长是学生学习此诗中的难点,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送别情境,想象李白在送别孟浩然的情景,让学生体会李白送别时间的长,朋友间无限依恋的情怀。六、教法、学法教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基于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采用“以读代讲、品

6、词析句、创设情境”等方法展开教学。学法:让学生“边诵读,边想象,边理解,边感悟。 ”七、教学过程:本课一课时完成。本节课的教学我将分五个环节完成:(一)谈话激情、解读课题(二)自主初读,感知诗韵(三)想象画面,感悟诗境。(四)品析诗词,进入诗境,体会诗情(五)指导背诵、指导书写(六)拓展阅读,延续诗情下面我就具体说一下教学流程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作品前,首先感性的进入,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氛围:(一)谈话激情、解读课题(播放高山流水 )1、师:同学们,有人说,朋友是冬日里温暖的火炉,是疲惫时依靠的肩膀,是一口可以给你甘甜的深井,有了朋友,我们心灵的天空更高远,有了朋友,我们人生路上的步伐更坚定,有

7、了朋友,我们生命中的某些时刻显得更刻骨铭心,不是吗?我们与朋友分别的那一瞬,至今仍历历在目,今天我们就来和身在黄鹤楼的李白一道送送他的朋友,重温那难忘的一幕。 (板题)2、解题(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之”是到的意思,广陵就是扬州)(设计理念:课始以“激情”为切入点,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从课题入手,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为学习课文做好了铺垫。 )(点评:一个好的导入是打开学生求知大门的钥匙,此时,老师利用音乐的渲染,富有感染性的语言,让学生心入其境,为学习知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为整个教学过程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让学生透过课题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对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8、能取到事半功倍之效)(二)自主初读,感知诗韵“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古人学习最常用的学习方法,这种古老的读书方法经过千百年来的实践,成为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本环节让学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将诗读正确、读通顺,初步读出诗的节奏与韵味。(点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古诗词,不管是何种句式,都平仄有序,简短精炼,风格明朗,读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儿童都很喜欢。此处老师基于学生阅读古诗兴趣及读诗经验,将此浓厚兴趣迁移至学习诗中来。在听范读感受、多遍自读自悟中,体验发现诗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学习生字、

9、均由学生在朗读比较中发现、体验而得,老师所做的,只是梳理与丰富,并在一次又一次饶有兴味的朗读中,品味词独有的韵律之美,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中,在语音的扬抑、节奏的缓急中逐渐入情入景。 )(三)想象画面,感悟诗境。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环节我交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1、请同学们回忆以往学习古诗词的方法是什么?师生共同梳理出:可以借助工具书,读注释、看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2、通过看注释学生理解了“唯、天际,烟花三月”的意思。通过板书学生体会了“西辞、下”的用词的准确,通过想象画面,学生理解了诗意。(设计理念:“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同理, “学无定法,贵在得法” 。本环节就是培

10、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教学重点“迎韧而解。 ” )(点评: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来理解文本,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学习古诗的方法,揣摩句意,理解文本,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培养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能力。同时表面看整个教学过程波澜不惊,实际上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诗歌的情境中。 )诗词是凝练的艺术,有时候是无法言传的,说透了,说穿了,就没有了“味道” ,所以我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通过想像,用心品味,进入诗境,体会诗情。(四)品析诗词,进入诗境,体会诗情。1、赏析“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抓住“烟花三月”这个词,体会情感。师:同学们,这场送

11、别发生在烟花三月的春季。师:大家可以从“烟花”一词想象三月的扬州城会是什么样的?能用你积累的词语来形容一下吗?生:姹紫嫣红、百花盛开、花团锦簇、繁花似锦(点评:“烟花三月”的理解是这首诗的一个难点,由学生生活体验入手,层层深入,使学生对其内涵有了广度和深度的认识。 )师: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烟花三月”的扬州美景吧!(教师在春江花月夜的曲调中介绍:是呀三月扬州是最美的时候,瘦西湖畔,杨柳依依,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整个扬州城都沉浸在幽幽的花香之中。 )师:你们能用以前积累的古诗,形容一下三月的扬州吗?出示句子:烟花三月的扬州,师:烟花三月的扬州,春色满园关不住。(学生也许会说:)生:“烟花三月的扬州

12、,一枝红杏出墙来。 ”生:“烟花三月的扬州,春风又绿江南岸。 ”生:“烟花三月的扬州,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设计理念:学以致用,是古诗教学的关键,特级教师霍懋征说过,一节好的古诗课至少要有十首以上的古诗展现。在课堂上设计了用“诗句描绘三月扬州的美景”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古诗积累的兴趣。 )(点评: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用古诗句来理解诗中的画面,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积累古诗的兴趣,而且还为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情感做了铺垫。 )(2)体会情感师:同学们,你的好友孟浩然要去这么美的扬州城,如果你是李白你此时心里会怎样想?(学生也许会说:)生:我真的为他高兴,在这么美的季节去扬州。生:

13、我真的很羡慕他,真想和他一起去。生:(3)指导朗读师:那么就让我们读出孟浩然此行的美好,读出李白的向往,读出诗句的美丽。生:古人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以下的教学环节我从关键词入文,为情感的切入口,让学生通过展开想像,细细地读,慢慢地品,读懂送别中流露的“情”:2、品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潜心品读,体会情感:师:孟浩然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的心里是很向往。但是,当李白看着孟浩然渐渐远去的时候,他的心里又是什么滋味?让我们读读诗的后两句。师:从大家的朗读声音里,我感受到了一种浓浓的情感,那么诗人和作者想要抒发一种什么情感?生:依依惜别的感情。师:你从诗的哪些词感受到了这

14、种情感?生:“孤帆、远影、碧空、唯见”师:是呀,古时候的长江可以说是:“千帆驶过” ,可是在李白的眼中,却只有那一艘船,在心中只有孟浩然。(2)展开想象,体会情感师:如果你就是李白,看到那孤帆远影都消失在蓝天的尽头,你却还长久的驻足,你在想些什么呢?(学生也许会说)生:如果我是李白,我会想孟浩然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相见。生:如果我是李白,我会在心里默默祝福孟浩然一路平安。生:如果我是李白,他要是一年半载不回来呢,我会对他无比的思念。师:同学们把你们感受到的祝福、思念、想随他而去的独特感受读出来吧。(3)创设情境,体会情感师:而此时的李白,看不到了故人的相貌,听不到了知己的话语。看到,听到的只是在

15、天地间流淌的长江水。望着这滚滚的江水,让多愁善感的李白想了很多很多,他想起了和孟浩然相处的美好的日子。 (播放课件)(想起在湖北襄阳鹿门山的一见如故,想起了他们皓月当空的饮诗作对,想起了他们一起游山玩水,无话不谈。 )(点评:教学的艺术就在于时机的把握,顺其学生的心理需求,老师在这里“画龙点睛”式的创设情景,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引导学生对文本深入的理解,让学生和诗人引起情感的共鸣。 )而此时只有李白一个人伫立在江边,的心里又是什么滋味?生:悲伤、离愁、不舍、。师:让我们带这种情感再读读这句诗3、回归整体,体验诗情师:“自古离别多伤悲。 ” “孤帆远影碧空尽” ,而不尽的却是这浓浓的离愁,但李

16、白想到故人要去的是“烟花三月”的扬州,又使这离愁中带着一丝的愉快。使得这首诗既情意绵绵又雄浑开阔,无怪乎千古流传啊!让我们也带着诗人那复杂的情感再次吟诵古诗。生:朗读全诗(设计理念:语近情遥,含吐不露。是这首诗的特点,李白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值得让学生再三品读!我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来到黄鹤楼上,文字符号化为鲜活的画面。在琅琅读书声中,让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诗人的心灵直接交流。这一环节的创设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诗情,教学难点不攻自破。 )(点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17、 ”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老师围绕抓住了一个“孤帆、唯见、碧空尽、天际流” ,以情感的支点,把挖掘教材的空间留给学生,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启发学生的智慧,开发学生的思维创设情景,让学生去亲身感受,并用语言描述,让学生全面感悟了诗人要表达的感情,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在口语训练的过程中充分尊重了学生的

18、个性化感受,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五)指导背诵、指导书写(六)拓展阅读,延续诗情。常言道:“一个人的语文水平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所以我以这样的形式结束本课:师:李白的笔下不仅仅有送别的诗词,他还写了许多雄奇豪放、飘逸若仙的诗词。被喻为“诗仙”的李白,他给后人留下九百多首诗篇。课后请同学们追随李白的足迹,去品味他诗歌的意蕴,探寻他的精神世界吧。(设计理念:这样课内外有机结合,学生就会乐意去读,自觉去读,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点评:老师做到了, “课结思不断” ,让学生通过这节课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课下继续学习古诗,不仅打开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活跃学

19、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自主地阅读诗歌,激发了学生对我国传统诗歌的热爱。 )七、说板书(这一板书的设计,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背诵古诗,情未尽是理解诗人写作的目的的关键,也提升了学生情感的支点。 )(板书设计略)20202 2、送元二使安西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说课稿送元二使安西是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

20、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四年级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从以下三个纬度确定了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会写 2 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

21、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依据教学目标我也制定出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2、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课时安排:一课时。下面我就从入诗境、读诗文、解诗意、悟诗情、续诗韵、拓诗篇这六个环节来谈谈对这课时的教学安排。一、入诗境新课开始,教师可配上古曲阳关三叠,饱含深情地吟颂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渲染气氛,营造出诗歌的意境,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二、读诗文诗歌短小精练,可以让学生自由多读上几遍。三、解诗意本首诗的意思并不难懂,教师不用对诗歌的意思做过多的解释

22、,可以让学生对照着文后的几个注解,使是出使的意思,浥是湿润的意思,更尽就是再饮完的意思,然后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交流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继而全班交流。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合作的机会。四、悟诗情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因而“送别诗”在古诗词大家中可谓颇具规模的一系,诗人们无一不涉足过这一主题。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为什么能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甚至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成为送别诗中的极品呢?肯定是有它独树一帜之处。那么诗人王维究竟是怎样表达他对元

23、二这份依依惜别之情的呢?在悟诗情这个环节我们将解决该问题,这无疑是教学中的难点,我想从如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突破这个难点。1、从好友的角度感受离别之情先请学生读一读古诗,诗中哪些地方,能找到元二和王维是好朋友的依据?学生自读古诗后进行交流。可以从以下依据得到证实:(1)、元二,这个名字叫起来非常亲昵,可以推断他们是好朋友。(2)、从“故人”可以看出他们是好朋友,知己。(3)、“更”说明他们已经喝了许多杯酒,可见他们的感情很深。(4)、“尽”说明两人喝酒都一饮而尽,只有好朋友之间才这样。此时,教师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这酒。“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

24、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回答:这是一杯离别的酒,因为喝完这最后一杯,王维和元二从此分别。这是一杯伤感的酒,好友分隔两地,岂能不令人伤怀?这是一杯无奈的酒,谁愿意与好朋友分离呢?无奈这是朝廷下达的命令,难以违抗。这是一杯祝福的酒,诗人王维祝福元二一路平安,在安西生活如意。这还是一杯的酒,让学生带着他们的感受,一遍一遍,反复地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句。这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这似乎平淡的表层看到了它深层蕴涵的深挚情谊。于是每复读一次,学生的感情也随之澎湃升腾。2、从渭城的景色感受离别之

25、情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透过窗外,看到窗外的景色,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更为强烈。教师可以请学生再读读整首诗,元二和王维看到哪能些景物,离别的愁绪会更浓?(1)、雨,似乎老天也为他们的分别而伤心。(2)、柳,如果没有学生提起,教师可以告知学生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体会到因这些景物产生的愁绪后教师又可以采取层进式的引读,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26、。”诗人选取这些景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而进一步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层渲染,无疑对诗旨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3、从地域上的距离和差异感受离别之情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当时阳关离渭城路途遥远,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元二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那么安西离渭城到底有多远呢?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明确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在课堂上出示元二出使安西的地图,这距离大概有 3000 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元二远去千里之外,与王维从此天南海北,诗人怎能不留恋呢?这是地域上的距离带来的

27、离别感伤。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两地生活的差异: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呢?黄沙满天!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呢?满目荒凉!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呢?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由此,教师第三次采用层进式的引读,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前途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的设计,对安西和渭城作了浓

28、墨重彩的强烈对比。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在整个悟诗情的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层进式的以情“引读”,学生心潮逐浪高的“复读”,可谓一唱三叹,引领学生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完全感受了这首诗歌的独特魅力。五、续诗韵这一句“劝君更尽一杯酒”包含了诗人多少的临别赠言啊!其实王维想对元二说的话真是太多太多了,然而在这个分离在即的时刻却什么都说不出来了。在此,我设计了一个练笔环节,请学生把王维想对元二说却没有说出来的话写下来,

29、然后进行交流。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充分挖掘教材的有利资源,填充“空白”的过程本身就是让学生驰骋想象,激越创造性思维的实际操作行为。我想,有了上一个悟诗情环节的铺垫,这个练笔也算得上是水到渠成了吧!学生不仅在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上有所提高,也再一次在精神上与诗人发生共鸣。六、拓诗篇“送别诗”这一题材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是比较常见的,教师可以推荐几首比较有名的诗歌让学生进行课外自学。如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千古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生要阅读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因此,教材中适当编排了一些古诗词。怎样

30、进行古诗词教学最有效呢?下面以我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说说如何把“读”作为诗词教学的主旋律。以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整体朗读中,了解诗词大意。教学伊始,今天我们就以“读”为主来学习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请同学们打开书,先读通顺,再借助文中的插图、注释,想一想这首诗大概讲的什么意思。学生初读,自学。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因此,在开课伊始,我不是按惯例不读课文就解释诗题,而是让学生先借助注释和插图自读,了解大意,整体把握。这样不仅做到解题不离文,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读中了解诗题,了解背景,把握基调。 (1) 、交流诗题意思,指导读出节

31、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样读题目,即读出了节奏,又读出了内容。学生清楚的知道谁送谁、送的地点、送的目的地。(2) 、了解背景,指导读出味道。出示黄鹤楼的图片,插入传说。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文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选择在此辞别,虽是惜别,但更富有诗意,因此在读“黄鹤楼”时声调可以稍上扬。 (3)扬州是个什么地方呢?扬州美丽的江南城市,是当时最繁华的都会,尤其春天的扬州到处歌舞升平,到处柳絮如烟,繁华似锦。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4)孟浩然此去扬州要做什么?心情怎样?他要去游玩、散心。心情自然轻松、愉悦

32、。 (5)想象你是孟浩然,带着你即将下扬州的心情读诗题呢?在这富有诗意的阳春三月,李白送别好友去那个令人神往的扬州,心情会怎样?那肯定是即有惜别之情,又有羡慕之情。这个时候,假如你是李白,带着送别好朋友的惜别之情、羡慕之情读诗题。让学生再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朗读是对作品的再创造,在诵读时要先把握作品基调。 “人生自古伤离别” ,许多人认为离别是伤感的,而本首诗中的孟浩然并非如元二出使荒僻的安西那般无奈。扬州是当时最繁华的都会,众多才子佳人聚集于此,作为“风流天下闻”的大诗人孟浩然,此行的愉悦心情可想而知。而喜爱游山玩水的李白自然为好友高兴,在情深意重的惜别之中,也流露出了一丝羡慕与向往。

33、因此,了解背景,为“入情入境的诵读”打下了基础。正是:未成曲调先有情。学生自然学的有情趣。读中感悟诗情,进入诗境。 (1)品读“故人西辞黄鹤楼”说说李白为什么要送别孟浩然?他们是什么关系?你了解他们之间的交情吗?(2)品读“烟花三月下扬州”配乐想象“烟花三月”的扬州。融想象与诵读中。 (3)品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让学生再读中知道, “孤帆”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只帆船上。另一方面: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刮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

34、屹立。此时,只看见那滚滚的江水向东流去诵读这两句诗时既要有节奏又要音断气连,尤其是“流”字拖长音,有孤帆远去之感。通过读,感受诗人对好朋友的深情厚谊,体会诗人目驻神驰的情态和怅然若失的心情,此刻李白的心也早已随友人一起去了。再次让学生感情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教学到这里时我指出:流就是留,是不舍,是牵挂,是羡慕,是诗人对好友绵绵不绝的情谊。这时,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自由练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我觉得小学生没有丰富的文学积淀,因此,教学不能枯燥的分析、机械的背诵,也不可“深挖”式地鉴赏。应当借助多媒体创设情景,放飞想象,品读语言,做到有感情诵读,在读

35、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入境。并在读中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从而使朗读指导“虚” “实”并用。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们积累背诵。同时指出: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的聚散离别,请你用几句话,写一写与亲人或好友离别时的场景或心情,并恰当运用学过的诗句来表达。这样的教学,不仅增加诵读积累的数量,也是一种初步的对比学习,激发并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最后的练笔意在读写结合,古为今用。送元二使安西送元二使安西课后反思课后反思送元二使安西是诗人送友人元二奉命前往安西时所作的送别名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在这节课上,我力求让学生感受到了送别的难舍难离。

36、教学时按照“古诗四读法”让学生自读自悟,鼓励学生谈自己对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的理解和感受,从诗句中感悟其中的深意。曾记得:学古诗,知诗人,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这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步骤,也是学生自学古诗词的一般思路。 教学开始,背诵相关的送别诗,将学生的课外积累与课内学习相结合。第二步,知诗人,通过学生课外积累和课上老师出示,对于诗人有一定的了解。第三步,读通诗句。会认两个生字和两个多音字,一个“朝” ,一个“舍” ,通过“舍”字的演变,让学生感知中国汉字的魅力同时,也学会了“舍”的意思。第四步:知诗意。通过学生自己去抓字眼,明白诗句中一部分字词的意思,然后全班交流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然后

37、通过问学生“读者这样的诗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让学生充分的发挥展开想象的翅膀,既理解了诗意,有悄悄地内化语言文字的内涵,吸收营养。第五步:悟诗情我考虑如何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想象来充实这些略去的画面,让他们在读悟之间有所见。因为唯有如此,诗歌短短的 28 个字才能在学生头脑里丰满充盈起来,升华成一种美妙的境界;学生也才能真正走入诗人的情感,与诗人达致心灵契合。这首诗中,作者的情感都凝聚到了一杯酒里。追忆往昔,遥想将来,太多太多的话想要对故人说。临别之际,诗人却只是一次有一次地举起酒杯来“劝君更尽一杯酒” 。诗人想说的话,想表的情都化为了一杯酒,这一杯酒的分量由此可见。不难发现,酒即是这

38、首诗中负载诗人灵魂,折射诗人心志的一个意象。对于教学而言,学生所有想象的画面,所有由画面激发出的情感,最后也归宿到一杯酒里。于是, “体会酒中之情”作为我这堂课的暗线,穿插在全诗的教学之中。首先,创设情境。诗人王维陪着元二一夜喝酒到天亮。质疑:诗人会在这一夜说些什么?来体会两位友人之间的不舍。再创设情境,元二此去的地方为安西,他会遇到什么困难,作为好朋友, “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再次体会友人之间的不舍和担忧接着出示图片:阳关路,想象元二一路上会遇到什么, “你”会对他说什么。从中体会出担忧、关爱最后点出,王维在元二去安西后不满六年就于世长辞,世人作曲阳关三叠来纪念此段友谊,配乐诵读。情感升华。不断地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他们是深深的友谊,是绵绵的思念,还有王维对元二无限的担忧和关怀。当学生体会到了这一点,这一杯酒便具有了跨越时空、贯穿古今的活力,将学生与诗人的心紧紧地系在了一起,读起来声声入情。但我总觉得本堂课还不够完美,学生领悟诗意没有说出诗的韵味,在后面的朗读感悟中,并没有使整体的学生完全地投入,去读、去体会,希望以后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读诗的兴趣更加高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