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捕蛇者说》精品教案语文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捕蛇者说》精品教案语文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捕蛇者说精品教案语文版 捕蛇者说 教学目标: 1、了解柳宗元;培育理解并翻译课文的实力,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突出主旨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蒋氏一家的凄惨遭受,相识封建统治阶级压榨人民的本质。 4、理解“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这一中心文句以及作者怜悯劳动人民疾苦的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蛇”在我们心目中是什么样的形象?下面请同学来谈一谈。 2、想到了蛇,同学们就联想到了“凶恶、残忍”这些词语,就感到
2、恐惊。今日,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柳宗元又是怎样说说捕蛇人的事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说,古代的一种文体,跟现在的杂文有些近似,属于争论文。题目的意思是说说捕蛇人的事,简洁、明白,能激发读者的阅读爱好。 2、作者:柳宗元,字子厚(773819年),河东(今永济县)人,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政治改革家。唐朝安史之乱后,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土地兼并日渐严峻,社会生产破坏严峻,民不聊生。柳宗元对这种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主动参与了王叔文领导的“永济革新”,并成为这一运动的中坚人物。他们革除弊政,打击权奸,触犯了宦官和官僚贵族利益,在他们的联合反扑下,改革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
3、司马。 柳宗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见文以明道,认为“道”应于国于民有利,切实可行。他注意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须有益于世。他提倡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备结合,指出写作必需持仔细肃穆的看法,强调作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 文的成就大于诗。 3、背景资料:本文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做司马期间写的。这时他在政治上处于逆境,实际是被贬的罪人,心情自然非常郁闷,但他仍关切社会问题,关注民生疾苦,并以著文章方式来表达他改革政治的愿望。 蒋氏在自述中提到“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这里说的“六十岁”,指的是唐玄宗天宝中期到唐宪宗元和初期这一时间。在此时间内,
4、斗争频繁,先后发生过安史之乱、对吐蕃的斗争等,全国户口锐减,朝廷随意增设税收官,多立名目,旧税加新税,无有限制,使人民的负担加重。尽管在唐德宗建中元年(780)颁布了两税法(分夏、秋两次交税,即课文中“岁赋其二”),并明文规定“敢在两税外加敛一文钱,以枉法论”,但这不过是欺瞒百姓的手段,事实正如陆贽所说:“大历中供军、进奉之类,既收入两税,今于两税之外,复又并存”;又说加税时“诏敕皆谓权宜,悉令事毕停罢。息兵已久,加税如初。”人民在重赋逼迫下逃往他乡,但悍吏仍不放过,“有流之则摊出(由存留户共同负担),已重者愈重。”从这些状况来看,柳宗元“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论断完全是正确的。 4、学习生字:
5、 啮(ni) 腊(x) 挛(lun) 踠(wn) 瘘(lu) 疠(l) 嗣(s) 几(ji)死者数(shu)矣 莅(l) 蹙(c) 殚(dn) 踣(b) 死者相藉(ji) 曩(nng) 隳(hu) 恂(xn) 缶(fu) 谨食(s)之 5、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交待人们捕蛇的缘由。可分二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杀三虫”):说明异蛇毒性之剧及其特别医疗功效。在结构上的作用:为下文作铺垫。 其次层(“其始”到段末):叙述捕蛇来由。永之人争奔与蛇毒形成对比,要害是“当其租人”示意赋敛之毒有甚于蛇。全文主旨已寓含其中。 其次部分(2
6、4):文章主体部分,借蒋氏之口说明白“赋敛之毒有甚是蛇”。 第2自然段:概述蒋氏三代人的凄惨遭受。先说蒋氏三世专利,使人以为可羡;再由蒋氏说出三代人的遭受,却又使人感到可悲。这样由羡入悲,把事情的本质揭露得更深刻原来这所谓的“利”是用生命换来的。本段可看作是下面所要说到的社会悲剧的序幕。 第3自然段:叙述作者向蒋氏提出“更役复赋”的建议。 这是作者的劝慰之辞。作者既要求蒋氏在“役”和“赋”之间进行选择,则蒋氏不能不道出其难言之隐。这一段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 第4自然段:蒋氏自陈心曲。可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到“而吾以捕蛇独存”):回顾过去,以乡邻们在重赋逼迫下非死即徙以致十室九空的情形跟自己“
7、以捕蛇独存”的情形作对比。 其次层(“悍吏之来吾乡”到段末):叙述现在,以悍吏来乡索租闹得鸡犬不宁的情形,跟自己“弛然而卧”“甘食其土之有”和“熙熙而乐”的情形作对比。 第三部分(5):点明文章主旨。 本文争论仅此一段,却是全文的核心。开头用“余闻而愈悲”结束叙事,由此自然转入争论。接着用孔子的话作为立论依据,并用跌宕笔法,先表“疑”而后表“信”,为主旨句出现蓄势。最终卒章显志,用“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点明全篇主旨即揭露封建统治阶级苛捐杂税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怜悯。 四、老师小结: 捕蛇者说通过蒋氏三代人宁肯冒死捕蛇不愿受苛政之害的事实,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苛捐杂税的罪恶,
8、表达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怜悯。文章的核心是最终一段,从孔子的名言引出全篇主旨,前面四段依次叙述了捕蛇的缘起、作者跟蒋氏的对话和蒋氏自陈心曲,都是为了表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个主旨的。前人评论此文说:“必先得孔子苛政猛于虎一句,然后有一篇之意”。是说得很中肯的。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其次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课文。 2、“说”是古代文体名,与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是争论文的一个分支。其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表达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常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形式则表现为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边叙边议,而基本原则是叙为议设,议由叙生,所以核心
9、是议。 二、默读课文,疏通文意。 三、古汉语学问: 1、古今异义: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涕:眼泪。今义是鼻涕。) 2、词类活用: (1)、然得而腊之以为饵。(腊:干肉,名词活用成动词,晾成干肉。) (2)、君将哀而生之乎?(生:使活,动词的使动用法。) 3、实词总结: 为 作,制成。“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做,干。“今吾嗣为之十二年”。为了。“故为之说”。 已 离去,意为医治。“可以已大风”。已经。“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赋 征收。“岁赋其二”。租赋。“孰知赋敛之毒” 疠 恶疮。“可以已瘘、疠。疫病,疫气。“呼嘘毒疠”。 入 缴纳。“当其租入”。收入。“竭其庐之入”。 岁 每年。“岁赋其
10、二”。年。“积于今六十岁矣”。 甚 很。“貌若甚戚者”。厉害。“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超过。“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若 似乎。“貌若甚戚者”。你。“若毒之乎?” 毒 怨恨。“若毒之乎?”有毒的。“呼嘘毒疠”。害。“孰知赋敛之毒” 生 活,存活。“君将哀而生之乎?”生活。“而乡邻之生日蹙”。 食 吃。“退而甘食其土之有”。,饲。“谨食之”。 观 看。“今以蒋氏观之”。考察。“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4、虚词总结: 之 的。“永州之野多异蛇”。取消句子独立性。“悍吏之来吾乡”。代词。“问之,则曰”(代人,他)“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自己,我)“今吾嗣为之十二年”(代事)“以啮人,无御之者”
11、(代物,蛇)“言之,貌若甚戚者”(代话语) 而 表并列。“黑质而白章”。表承接。“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并且。“君将哀而生之乎?”但是,却。“而吾以捕蛇独存”。连接状语和谓语。“号呼而转徙”。 以 而,假如。“以啮人,无御之者”。用,拿。“太医以王命聚之”。因为。“而吾以捕蛇独存”。依据。“今以蒋氏观之”。表目的。“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焉 兼词,于此。“永之人争奔跑焉”。之。“时而献焉”。语气词。“今其室十无一焉”。 乎 吗。“君将哀而生之乎?”呢。“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句中)于,在。“叫嚣乎东西”。 于 在。“吾祖死于是”。给。“余将告于莅事者”。及于,到。“积于今六十
12、岁矣”。比。“苛政猛于虎也”。 四、合作探究: 1、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如此强调“异蛇”之毒? 明确:(1)这是作者设置的一个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线,示意了当时的世上还有比毒蛇更毒的东西,使读者产生了急迫读下去的愿望。(2)这一段重在写“毒蛇”之异,从三个方面加以描绘:一是颜色之异,二是毒性之异,三是用途之异。(3)留意首句的省略句“触草木尽死”,“尽死”前省去的主语应是“草木“,其余皆省去“毒蛇”。 2、指名朗读第 2、3两段,蒋氏的自述反映了什么?文章在这一段着重写什么? 明确:假如说第1段是概述,从第2段起先便转入到详细的描述。引出了主子公“捕蛇者”蒋氏。先写蒋氏三代捕蛇之“利”,继而写
13、捕蛇之“害”“吾祖”、“吾父”、“吾”三代有的“死于是”,有的“几死者数矣”一个“且曰”,将写“利”转为写“害”,再用蒋氏的神情“貌若甚戚”极其生动地写出了“捕蛇”并非好事,“争奔跑焉”实属无奈,字里行间,深含悲苦。“利”与“害”交织,跌宕有致。 3、第3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第3段起过渡作用。通过作者的提问,将文章引入正题。“更若赋,复若役,则何如?”欲扬先抑,“余悲之”与下文的“余闻而愈悲”相应,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无限怜悯。 4、作者是怎样描写蒋氏“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的? 明确:文章通过对“捕蛇”、“赋敛”之间“利”与“害”的一系列对比,说明白“斯役之不幸,未
14、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5、齐读第5段,捕蛇者说怎样表现了“说”这一文体的特点的? 明确:全文有叙有议,虽记叙较多,但却到处为争论服务。符合“说”可叙可议,以议为主的特点;全文语言极其形象、生动,亦符合“说”这一文体比较讲究“文采”的特点。 6、当听到“余将告知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时,蒋氏为什么“大戚,汪然出涕”?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作者向蒋氏提出“更役复赋”的建议,这是作者的劝慰之辞,既然作者要求蒋氏在“役”和“赋”之间进行选择,那么蒋氏不得不道出难言之隐。“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是全篇答话的纲,也是他“大戚,迂然出涕”的缘由。反映了当时封建统治者横行暴敛的罪恶
15、,表达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怜悯。 7、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课文最终一句“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点明白作者写作本文的动机。这个结句反映了作者把变革这一黑暗社会现实的希望寄予在“观人风者”封建统治者的身上,幻想最高统治者能够体察民情,从而革除弊端。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行能实现的,这种观点是作者思想局限性的表现。但是,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关切和怜悯是真实的、深切的,也是应当充分确定的。 五、老师小结: 蒋氏的控诉,让我们清楚地相识到当今国家制度的取消农业税等政策对人民的关怀,我们要珍惜当今的华蜜生活。 柳宗元被贬之际,还能写出关切人民疾苦的文章,其阔大的胸
16、怀令人敬佩,正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七、板书设计: 23、捕蛇者说 交代捕蛇缘由讲解并描述蒋氏遭受交代作说目的 揭露苛捐杂税,怜悯劳苦大众。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捕蛇者说精品教案语文版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0课捕蛇者说教案定稿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0捕蛇者说教案语文版 秋长春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7课捕蛇者说教案1 九年级语文捕蛇者说 第13课捕蛇者说教案 典中点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捕蛇者说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愚公移山精品教案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19 捕蛇者说教案 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18 捕蛇者说(第2课时)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2页 共12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