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南北两山生态建设对城市环境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州市南北两山生态建设对城市环境的影响.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兰州市南北两山生态建设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摘 要:兰州市是中国西部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也是联系西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调查探讨表明,受气候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兰州市南北两山不相宜大面积人工造林;经过半个世纪的绿化历程,两山绿化面积逐年增加、生态景观渐渐形成、生态服务价值渐渐凸显,有效阻挡了空气中粉尘含量、减缓了南北两山水土流失问题,提升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该文在对兰州南北两山生态建设的现状分析及对城市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的同时,指出了两山生态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解决问题提出了建议,以期为南北两山绿化工程的决策者和实施者供应参考。 关键词:兰州市;生态建设;城市环境 中图分类号 X321 文献标识码
2、 A 文章编号 1017-7731(2022)13-0103-02 兰州市南山和北山(简称南北两山)位于东经1033010400,北纬355318363356,地跨兰州市辖区内的四区、三县,东西长60km,南北宽550km1。“两山一河”的格局使南北两山将兰州市环绕其中,形成典型的山水城市。全面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不仅是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标记,也是城市环境(包括投资环境)、发展水平和潜力的重要特征。 本文在对兰州南北两山生态建设的现状分析及对城市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的同时,指出了两山生态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解决问题提出了建议,以期为南北两山绿化工程的决策者和实施者供应参考,为进一步爱护两山生态建设
3、成果和探讨兰州市的城市环境积累科学的基础资料。 1 南北两山绿化条件分析 依据南北两山造林绿化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和地理位置,可将其划分为南山和北山2个区域。 1.1 南山区 南山区主要指黄河以南的山体绿化地带,东以榆中县和平镇营盘山为界,西至西固区八盘峡,南起七道梁,北至南山山脚。该区域为干旱草原地带的最北端,也是甘肃省400mm降雨量的临界线,海拔15602173m,坡度由东向西趋于平缓,在南山西部有较大面积的台地和坪地2。气候属于半潮湿暖和气候。前山的基部和沟壑的底部主要为红土母质,在山梁和沟坡上部主要为黄土母质,土壤质地多为暗灰钙土,土层较厚,肥力中等,土壤呈中性或偏碱,pH值在7.88.
4、2。 1.2 北山区 北山区是指黄河以北的山体绿化地带,东起城关区青白石乡张儿沟,西至西固区区达川乡达家沟,南临黄河,北以面城主山脊线为界。属半荒漠地带气候类型,降雨多在320mm左右。地势北高南低,由西向东方向渐渐倾斜,海拔在15602067m,坡度多在30以上。土壤颗粒较粗,结构差,在山体沟坡区土壤质地多为红胶泥和红沙土,土壤溶液呈碱性,pH值在8.09.0,有机质含量低于南山区,肥力偏低2。区域内地形破裂,沟壑纵横,水土流失现象严峻。 2 南北两山生态建设现状 2.1 绿化面积逐年增大 110192022年,11年间两山绿化总规模达5.92104hm2,其中人工林地近3.9104hm2,
5、草地1.8104hm2,人工造林的成活率达到92%,保存率89%,森林覆盖率达到73%左右3。通过对南北两山植被覆盖度遥感监测结果显示,110112022年,植被覆盖度呈总体上升趋势,低植被覆盖度面积呈递减趋势,中高植被和高植被覆盖度面积呈渐渐增加的趋势4。 2.2 城市生态景观渐渐形成 兰州市的环境景观特征可以用“山、水、川、城”4个字概括。在经验了近60年的绿化工作后,目前已在兰州市三县四区构成了连片的生态景观区,林木长势良好,景观效果明显。南北两山已形成集绿化、旅游、开发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环境爱护区。 2.3 生态服务价值凸显 依据中国科学院寒区与旱区环境工程探讨所对南北两山绿化工程生态
6、成效评估数据显示,南北两山年平均总效益4.86亿元,其中经济效益1.6亿元,生态效益2.7亿元,社会效益0.52亿元3。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两山生态服务价值正在以各种形式呈逐年显著增加的趋势。 3 南北两山绿化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3.1 阻挡粉尘,净化空气 甘肃地处中国西北,荒漠化面积占全国荒漠化总面积的7%,当沙尘天气到来时,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简称PM)、降尘等颗粒物的含量大幅增加。南北两山生态建设中植被面积近3.9104 hm2,在小范围内变更了区域气候条件,据测算,南北两山绿化使兰州市区年降尘量由11012年的34.51t/km230d下降到11019年的13.9615.65t/km230d
7、(降幅19.6%),总悬浮颗粒物(TSP)年均值由0.88mg/m3下降到0.65mg/m3(降幅26.1%),大气污染超标指数明显下降,干脆受益人口300多万人5。 3.2 气候潮湿 南北两山生态建设中植被覆盖率达到80.6%以上,南山南部森林绿化区域甚至高达90%以上。南北两山生态系统年涵养水源3.101107m3,有效减缓了兰州市“干岛效应”、“湿岛效应”和“雨岛效应”,这也从根本上改善了城市夏季的酷热现象。 3.3 减缓水土流失 南北两山山体陡峭,坡度多在25以上,且蒸发量远远大于降雨量,在这双重作用的影响下使黄河兰州段周边地区的水土流失现象严峻,使周边生态环境更加脆弱。在南北两山绿化
8、工程中通过引入多种类型植被,植被覆盖率大幅增加,土表不再袒露,不会卷起大量的地表浮土。同时,由于植被根系向土壤深处生L,有效固定了根系周边的土体,真正起到了防风固沙的作用,使周边水土流失现象得以减缓,有效削减了次生灾难带来的危害。 3.4 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随着南北两山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目前已初具森林旅游的基础,形成了很多避暑纳凉的自然旅游景点。调查表明,南北两山目前拥有森林公园20多处,休闲巡游基地80多处,总面积约为1330hm2。南北两山的自然风景区,旅游度假区、休闲消遣区与市区内各景点之间的通达性较好,为兰州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条件6。 4 绿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兰州市
9、南北两山在生态建设取得骄人成果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麻烦的问题亟待解决。 4.1 承包制利弊共存 从11013年起先兰州市南北两山起先推行承包责任制,采纳“谁承包、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以保证对林场的各项投资及管护。在多年的绿化建设中,承包责任制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一些无法忽视的弊端也渐渐显现,影响着两山绿化工作效果及有序开展。突出的问题主要有:随意更改绿化面积与开发面积比例;重开发,轻绿化;管护实力参差不齐。兰州市南北两山绿化建设管理条例的逐步完善和有效实施,对于提高南北两绿化质量至关重要。通过完善的绿化法规,有效提高两山承包地的绿化建设任务,从政府层面上保障了南北两山的生态建设成果的合
10、理开发与利用以及后续的可持续发展。 4.2 管护费缺口严峻 高效生态修复过程须要丰沛的水资源做后盾。受两山地质条件、水资源和气候条件的多重影响,早期的绿化植被多为耗水性高的乔木、人工灌木林的成长和盖度的渐渐增大,都促使绿化区域内水分条件进一步恶化,同时输水管道的严峻老化等因素都大大增加了两山管理维护成本,林木每年的配套养护费基金就高达2000万元。因此,绿化费的刚好、足额到位就可以解决南北两山当前绿化面临的主要困难,而这部分资金的筹集一方面要靠南北两山绿化工程指挥部的各项实惠政策进行的民间融资,另一方面也要靠各级政府政策的倾斜以及环境治理专项拨款的资金扶持。 4.3 树苗的成活率偏低 树苗的成
11、活率偏低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受到南北两山自然条件的制约,另一方面也受到绿化植被类型的适应性、水分供应的充足性等绿化过程中的客观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植树的方式方法、后期管护是否到位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要提高树苗的成活率,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提高:其一,在方式方法上,由林业主管部门雇佣有阅历的工人进行现场指导植树,以提高树苗的成活率。其二,在选择树种方面,尽可能做到因地植树,优先选择生理需水量小的植被;其三,在技术方面,通过全封育、半封育、栽植等人工正面干扰的养护方法提高植被成活率,遵循植被复原的演替规律,在浅山区和深山区采纳由草本到灌木逐步复原过程,对于比较严峻的生态系统则应则可以通过生态
12、重建进行复原。 4.4 景观、生态环境有待接着加强 南北两山是贯穿整个兰州市的“背景”,“两山一河”的生态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两山生态建设中缺乏景区划分、景点的建设缺少主题,没有形成特色互补,功能相关的游憩服务体系。此外,南北两山的生态工程与市区内部的绿化工程缺乏有机结合,没有将两山的绿色渗透到城市中,与兰州段的黄河水系(40Km黄河风情线)也缺乏相互的依存和联系。 4.5 市民植树意识淡薄 在兰州市全民义务植树方法以及配套的实施细则中明确规定本市适龄公民必需履行法定绿化义务,依法缴纳绿化费。但是许多市民对此都不了解,甚至没有听过,生态环境爱护和绿化意识淡薄。可以通过校内、单位、社区等进行
13、广泛宣扬,使广阔市民正确了解我们生存的环境以及植树的重要性,增加环境爱护的意识。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探讨兰州市南北两山生态环境建设技术体系探讨课题组.兰州市南北两山生态境建设技术体系C.2000. 2吴庆龙.兰州南北两山绿化造林工程的相宜性分析J.水土保持探讨,2003,10(3):134-136. 3兰州市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工程指挥部关于上报“十一五”工作总结和“十二五”规划的报告R.兰指发【2022】173号. 4李娟,龚纯伟.兰州市南北两山植被覆盖度动态改变遥感监测J.测绘科学,2022,36(2):34-37. 5王利民.试论城市景观生态建设问题-以兰州市南北两山生态建设为例J.人文地理,2003,18(1):94-95. 6左昕昕,靳Q龄,严江平.兰州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探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0,21(11):153-158. (责编:张宏民) 第8页 共8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