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苏教版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教案 苏教版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教案 本单元由林冲棒打洪教头、少年王冕、黄鹤楼送别、清平乐 村居这些课文组成,从教材内容上看,涉及到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清代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唐代大诗人李白、孟浩然,宋代豪放派词人辛弃疾,这么多的历史文化名人、名篇、名著编排在一个单元中,我们把这一单元主题称为走进名著。如何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名著,了解文化名人,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 单元主题目标: 1在让学生学好本单元基础学问、理解本单元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学生在品评人物形象、品尝人物语言中,培育学生酷爱祖国语言文字、酷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2结合课文内容
2、,适当开展一些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如学完林冲棒打洪教头后,可以结合练习七,把学生阅读视野引向少儿版水浒传,大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组织举办水浒传故事会等。 3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补充一些文史学问、文化常识,如教学清平乐村居时,可简要介绍词的有关常识,教学少年王冕时,可简要介绍儒林外史和吴敬梓,让学生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 4在教学时,可结合课文内容,开展一些拓展教学,如教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可让学生说一说你还学过哪些送别诗,教完清平乐村居,可补充一首辛弃疾的描写军旅生活的词,感受辛词豪放的一面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积累。 单元教学重难点: 1理解改编来自古典名著的小说
3、的一些字词。凭借课文的语言,感知林冲和洪教头显明的性格特点。 2能通过文诗比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挚友的依依昔别之情。 3捕获文中的重点句子及片断,把“母子对话”“观赏美景”当作重中之重,从中感悟少年王冕孝敬母亲、好学不倦的美妙人格。 4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感受江南乡村的清爽秀丽、安静祥和之美,领悟作者那忧国忧民的壮烈情怀。 23林冲棒打洪教头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词语,有选择地积累。 2、了解故事梗概,学习复述课文。 3、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学会概括人物特性特点,以体会林冲“忍”的性格特点为重点
4、,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4、初步引导学生体会古典名著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听英雄歌,问学生这首歌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歌。简介水浒传,今日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则故事。 【结合课后的名著便览,进一步了解水浒传】 二、揭示课题,解题。 、板书课题,读题。(应读出气概) 、说明题意:“教头”是什么人?林教头指谁? 【从课题我们可以推想知道什么? 你还想知道什么?】 三、初读课文 、自学课文; 、检查自学效果; )生字词正音。 2)指名分段试读课文。并订正读错的字音; 【留意几个读音:掂量、衣裳、本领读轻声,彩头、教头、较量不读轻声】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说
5、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写了林冲发配沧州途中路过柴进庄上,与洪教头比武过招并战胜他的事情。) 2、课文可以分成几段? 一、(1)故事的开端,写了林冲发配沧州的途中,来到柴进的庄上; 二、( 2、3)故事的发展,写柴进设宴款待林冲,自以为是的洪教头执意要跟林冲比武; 三、(48)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写林冲和洪教头比武的精彩场面,最终林冲战胜了洪教头;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 (2)说说林冲被发配的缘由; (3)理解“发配”; 【理解“差人”“押解”,并读正确】 (六)练习写字。 其次课时 一、激发情感、概括故事 1、再听水浒传主题歌英雄歌 2、读题目23林冲棒打洪教头
6、师:读了这个课题后,你们最想知道什么? 生:林冲为什么要棒打洪教头? 林冲是怎样棒打林教头的,结果怎能样? 3、概括说课文主要内容;(自己练习四生说(差好)再次仿照好生人人练说;随机板书:“发配、偶遇、挑衅、败于”) 二、朗读品尝、体会特性特点 (一)林冲为什么棒打洪教头?自学课文第三自然段,做批注。 1、你认为洪教头是怎样的人?从课文中找依据。 抓住“冷笑”、“依草附木”“骗吃骗喝”等词语体会洪教头心胸狭窄、高傲傲慢。 抓住:“我偏不信他”。什么教“偏不信”?就是有意的,居高临下,不可一世 2、林冲是怎样的人?忍。从哪里看出林冲的忍? 【补充介绍:林冲为什么要“忍”】 【理解“禁军教头”】
7、3、分角色朗读第三自然段。 (二)林冲怎样棒打洪教头的?自读课文第四至第七自然段,用笔圈出洪教头的语言和动作和林冲的语言和动作,说说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1、沟通第 四、五自然段,重点学习第七自然段;朗读竞赛第七节; 2、洪教头“来来来”,前面说“来来”,多了一个“来”,你体会到什么? 3、洪教头不可一世,急不行待,林冲只是“一横”、“一退”、“一扫”便轻松获胜。 4、林冲只是一扫,而不是像洪教头那样气概汹汹,穷凶极恶,要将人置于死地似的穷追猛打。他只是轻轻一扫,点到为止。 5、男女生各举荐一个朗读最佳的读第七节。 6、老师范读。 7、看录像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中林冲棒打洪教头的片断。 【也可以结合
8、课文插图看看说说。】 8、棒打的结果怎样?三生读第八节。 (三)练说:众人见此情景,哈哈大笑起来,有的说:“_”, 有的说:“_。”还有的说:“_。” 三、回顾全文、升华主题 1、林冲是不是英雄?林冲是个怎样的英雄? 躬身施礼,一忍;林冲让座,二忍;不敢不敢,三忍;只好提起棒,四忍;不打认输,五忍;迫于无奈,忍无可忍,一棒扫倒,点到为止。 学习林冲什么?(艺、义) 2、洪教头是不是英雄?洪教头高傲无礼,心胸狭窄。 【小结人物形象:(谦卑忍让、武艺高强的林冲)(高傲无礼、自以为是的洪教头)】 四、课外拓展、举荐书籍 今日学习了课文,我们接触到了水浒传108英雄中的豹子头林冲,书中还有很多的英雄。
9、你还了解水浒传里哪些人物?举荐看水浒传。建议先看简体字版本,再看繁体字版本。 【补充介绍水浒传里的人物、外号、故事,男生了解的比较多,可以让男同学介绍。】 板书: 23、林冲 棒打 洪教头 英雄 (义) 忍 狂 (艺) 精 躁 【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讲解并描述的是林冲路过柴进庄上棒打洪教头故事。由于是经水浒传片段改编的,语句与一般白话文有不同,加之课文较长,不少词、句孩子读起来还是比较吃力的,而读精确文章是帮助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于是我在第一课时采纳了个别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竞赛读等多种形式后学生爱好较浓,读的质量也明显提高,为下面的教学环节打下了肯定的基础。 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围绕“林冲
10、和洪教头分别是一个怎样的人?”绽开探讨,并说说理由。同学们经过激烈的探讨后,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没有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就应确定和激励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中推敲,揣摩、感悟、理解直至内化汲取,促使他们在学语文的同时,提高品尝、积累的实力。这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合作、探究,一起去找寻答案的学习方法,不仅提高的学生的学习爱好,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生动体现。 在带学生品词析句感受林冲、洪教头性格特点的基础上,问学生,这篇文章选自于古典名著水浒传,请你再静默观赏林冲和洪教头打斗的场面,看看作者写得好,好在哪里? 写双方交战的场面,双线进行,很清楚。于是,我和学生协作朗读了第七自然段,学生茅塞顿开,现
11、在更清楚地知道了写打乒乓啊,打篮球等双方活动的,就要这样“一来一往”双线进行,要迈开左右脚,才走得稳。 写观众的反映,烘托场面的气氛。课文写众人“哈哈大笑”,是告知我们,林冲和洪教头之间原来没有什么深仇大恨,是柴进加剧了场上的“冲突”,洪教头既想赢“银子”又想赢“面子”,所以场上的打斗达到了高潮,气氛惊慌,但众人这一笑,气氛缓和了,洪教头丢了面子,走开了,打斗就此结束。 写打斗时用了许多动词,很准。于是,组织孩子们从第四自然段找到第七自然段之间找动词,结果找到了二三十个,对“掂量”“耍”“提”“打”(“提起棒来就要打”)“横”“扫”等作了品尝,发觉作者用词很精确,突显了人物性格特点。 写“月光
12、”,推动事情的发展。故事起先写“一天午后”而打斗时,“月亮已经上来,照得厅堂外面犹如白昼”。告知我们故事在不断发展,正因为“犹如白昼”才能看得清,才能打斗啊!“在月光下一来一往”,也示意着事情在发展,故事发生的环境往往为事情的发生发展起个铺垫作用。 当时的课堂上,学生发觉了七八条“好”,如写打斗场面还写了人物的心理,使故事达到高潮,更能看出洪教头迫切取胜,自高自大。 对这些发觉,既引导他们品尝内容,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又联系实际谈谈写得好在哪里,学生不亦乐乎,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最终,我又给学生播放了电视剧水浒传里“林冲棒打洪教头”的情节,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作者在用词方面的精确。说实话,自己对
13、水浒传的了解并不深刻,更不全面,所以我只是站在自己的基础和学生的基础作了另一种尝试从学习写作的角度来学名著,让学生感受到发觉的乐趣。】 24少年王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5个生字,相识4个绿线内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冕刻苦勤奋的好学精神和孝敬母亲的美妙品德。 教学重难点:通过课文感受王冕勤奋好学、孝敬长辈,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介绍背景 1、师导: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水浒传中的精彩故事,相识了武艺高强、镇静应变的英雄林冲。今日我们又要相识一位出名人物(板课):少年
14、王冕 2、师生相互补充介绍王冕、吴敬梓及其儒林外史。 王冕:元画家、诗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浙江诸暨人。出身贫寒、幼年给人放牛,靠自学成为诗人、画家。性格孤傲,鄙视权贵。诗画皆负盛名,尤善画梅。著有竹斋集。 【背诵王冕写的墨梅】 吴敬梓:清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善诗赋,尤以小说著称,著有儒林外史、文木山房集等。 儒林外史:长篇小说。书中刻划了各类士人的精神面貌,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杰作。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师:本文选自古典小说,语言风格较现在有些不同,同学们在预习中有什么困难吗? 2、师生沟通、解决预习中的困难。 3、出示生字、词语,检查预习状况。 4、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正
15、音。 【让学生尝试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人物留给你的印象。】 5、自由再读课文,思索:我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 【选择自己喜爱的段落、语句读一读】 6、沟通,疏通。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生自由默读课文,思索:【课文是按什么依次写的?】课文主要描写了哪几个时间段里发生的故事? 2、沟通:三个时间段:“眼看三个年头过去”、“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到了十七八岁” 3、依据时间依次进行分段,引导概括大意。 一(1)王冕幼年由于父亲早亡,家境贫寒。 二(24)王冕体谅母亲的艰难,辍学给人家放牛。 三(56)王冕受雨后美景的感染和启发,奋勉图强,刻苦学画,终有所成。 四(7)十七八岁时,王冕每
16、日作画读诗,从今家境转机,不愁衣食。 4、练习用段意串连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讲解并描述了少年王冕家境贫寒,从小替人放牛,但仍不忘读书学习。他擅长视察大自然的美妙事物,刻苦学画,最终成为“画荷花的高手”,家境也渐渐好转。) 四、品读课文第一段 1、轻声读课文,思索:从中,我了解了哪些信息? 2、沟通: 3、齐读课文。 五、练习书写生字 其次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思索: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导入:相识一个人,往往是通过他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来加深体会的。这节课,我们就要走近王冕,感受他如何努力走向胜利。 二、精读课文 (一)精读其次段 1、品读课文其次节
17、(1)自由读,边读边思索:在母亲和王冕的对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出示母亲的话,指名读。 (3)评价,再指名读。 (4)沟通:从母亲的话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5)相机点出:“不是我要耽搁你”、“年成不好”、“针线活”“实在供不起你读书”家境不好,母亲实在无可奈何。 【理解“年成”(一年的收成),提示“供”读第一声。】 (6)指名读王冕的话,思索:王冕真的觉得在学堂“也闷得慌”,放牛“倒愉快些”吗? 【开展小小辩论会,加深理解王冕的懂事、孝顺。】 (7)练习分角色朗读。 (8)老师小结:这段文字通过母亲和王冕的对话,让我们初步了解了家境贫寒,母亲无可奈何,让王冕弃学替人放牛,王冕从小懂事
18、,体谅母亲。 2、品读课文第 三、四节 (1)默读课文,思索: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对人物又有什么了解? (2)沟通: 秦老对王冕的怜悯、关切和爱惜 母亲对王冕的关怀、疼爱之情和心里的无奈 王冕孝母亲、不忘学习 (3)齐读这两个自然段。 3、品读课文第 五、六节 (1)老师过渡: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王冕读了不少书,也明白了很多道理。【提问:王冕会懂得那些道理呢?】 有一天,他看到了一幅景象,让他感觉自己是“人在画图中”,这是为什么呢?自由读课文第五节,用“”画出描写这副景象的句子,体会这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2)沟通:圈划描写景色漂亮的词语,加强品析。【这段景物描写是按什么依次写的?指导背诵。】
19、 (3)体会朗读。 (4)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5)引导体会:王冕是因为读了不少书,明白了不少道理,才会发觉这么美的景象,才会励志学画。 追问:从这节中,你发觉王冕懂得了什么道理? (懂得大自然的漂亮,要学会视察和观赏大自然的美;懂得人要有自信念;) (6)引导背诵。 (7)指读第六节,思索:通过这些文字,你对王冕又有什么新的相识? (8)沟通:王冕坚持学画,是个有毅力的孩子。 4、引读最终一节,引发体会:读到这里,你想对王冕说些什么? 三、总结课文 1、齐读全文,简要小结写作依次和写作特色。 2、完成书后练习。 四、布置课外作业 1、抄写词语。【背诵第五自然段】 2、摘录课文中描写雨
20、后美景的句子。 3、课后阅读儒林外史部分,做一些文字摘抄。 板书 24、少年王冕 十岁时 放牛读书 十三四岁 励志学画 十七八岁 日益成才 勤奋好学、孝敬长辈 教后感: 25黄鹤楼送别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通过课文与诗的比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挚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课文与诗的比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挚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初读古诗。 1、唐代大诗人李白,大家都很熟识,谁还记得我们
21、学过他的哪几首诗? 【背诵庐山瀑布】 2、今日我们一起来看他的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该古诗 3、师范读 4、自由读,读准字音。 5、齐读,指名读。 【理解“之”:去,“广陵”:扬州】 【讲讲诗题的含义】 6、揭题:25黄鹤楼送别 7、学生针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借助拼音读好生字。【提示“伫”的读音】 (2)读顺课文 【练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理解课文也许内容,思索上述提出的问题。 2、检查: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a、指名读,师订正字音; b、齐读;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3)评价指出优缺点后齐读; (4)读后初步回答上述提出的问题;
22、 三、识记、书写生字 1、投影生字 2、指导识记方法和书写留意点 3、依据学生提到的字进行范写。 4、学生描红、临写字; 四、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朗读全文 其次课时 一、激趣、导入 大家都喜爱听歌,今日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送别我们一起来观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 过渡:是啊,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悲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老师这还有一首送别诗,我们一起来观赏一下。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
23、际流。 A、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B、请同学们自读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讲读课文 说得都很好,下面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诗文比照,自学课文。 (一)学生自学课文。有不懂的地方请用笔划出来,学习小组探讨解决。 (二)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出示句子: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漫,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指名读,问:谁能用学过的语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你除了知道时间在暮春三月,还知道什么?【与哪一句诗对应?】 2、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视,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
24、依惜别之情。 A、提问: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是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们的心底,让我们朗读 一、二两节,体会这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 B、配乐朗读: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渐渐地过去,最终,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3、“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仰慕,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始终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日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说 A、思索: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从李白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从孟浩然的话中又体会到什么?
25、】 【理解“海内存知己天际若比邻”】 B、提问: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仰慕之情、难舍之情? C、让我们用朗读把这喷涌而出的师生情、手足情、离别情表达出来吧。 D、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挚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找你的好挚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 E、学生上台表演 4、知己离别是惆怅的、是悲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慢慢远去,消逝在蓝天的终点。李白依旧伫立在江边,注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涯(老师配图朗诵)【
26、找出与之对应的诗句。】 挚友已经远行,从今人海茫茫,天各一方,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见面啊!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烈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喜闻乐见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理解“喜闻乐见”】 让我们也一起随着李白伫立在江边,注视着远方,送一送孟浩然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5、假如李白生活在现代,他肯定会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此时激烈的心情,假如你是李白,伫立在江边,目送着友人慢慢远去,你能把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吗?学生反复诵读、同桌探讨。 五、布置作业:老师还收集了一首送别词,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后请同学们收集离别类的诗词。 【品读场景,涵咏真情。 黄鹤楼送别一文,将送别时的
27、三个场景娓娓叙来,细细描绘,无需画面的呈现,音乐的渲染,就那样“洗尽铅华,素面朝天”,让学生走进文字中,步入画面中,咀嚼,品尝,潜心会文味道长,文的背后的那份情,便静静地撞击心弦了。 首先,是“欣赏美景”。“一会儿仰视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那不是真正的欣赏,是掩饰离愁,是排遣别情,是将依依惜别的情意深深地藏在心底啊。为什么藏呢?“情深深,雨蒙蒙”那样地唱不行么?“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那般地哭不行以么?不,那不是属于李白和孟浩然这样的男子汉的离别,他们藏着的别情后,是满腔的深情,真情和豪情!细细地品读一个“藏”,读懂的是藏不住的情,直抵人的心怀。 然后,是“敬酒话别”。人常道:言
28、为心声。送别的话语里倾诉的是心声,满满的酒杯里装着的是情意。仰慕情,感谢请,留恋情;师生情,手足情,挚友情,酒满情更满。而孟浩然语重心长的劝慰中,是关切,是爱惜,是对友情的珍视,信任。薄酒一杯酬知己,一个是“请满饮此杯”,一个是“一饮而尽”,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语,传递的都是那不朽的友情,那样真挚,那样深情。 最终,是“伫立吟诗”。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孟浩然登上小船,白帆翩然远去,李白伫立江边,注视江面,既然是“注视”,他的视线应当有一个焦点,那个焦点,便是渐行渐远的孟浩然。纵然是孟浩然乘坐小船已消逝在水天相接的终点,视线却能飞越千山万水,久久地追随,随着牵挂的人儿走向海角天际。因为人有情,物
29、也有了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人习俗“折柳相送”,“柳”“留”谐音,那杨柳依依好像也在伸手依依地挽留;那点点沙鸥仿佛也在一路追随相送,声声呼喊珍重;那一江春水绵绵不绝地流淌,诉说着思念和祝愿绵绵无绝期,真挚深厚的友情在天地间长存,永世不绝。而文末的一个省略号,又蕴含着多少道不完的情! 就这样,细细地读,渐渐地品,味有了,情懂了,心动了,这一份依依惜别的真情,深情和豪情,如一棵树,在心头静静地长起来了。】 26、清平乐 村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的意思,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
30、重难点: 理解课文的意思,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打算: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介绍“词”: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宋朝一位闻名的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板书:清平乐 村居 宋辛弃疾)【提示“乐”的读音。】 2、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珍宝。词有它自己特别的表现形式。词有各种格式。每一种格式有一个名称。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理解“村居”】 二、初读,整体感知: 过渡: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1、自读。请同学们自己反复读读课文,细细看看课文中的插图,想一想,这首词描写了什么地方什
31、么样的情景? 2、听录音朗读,仿照录音朗读。留意:“剥”的读音。 3、学生再练读。 4、指名读。 三、细读,理解词意: 过渡:同学们,词和诗一样,语言非常精练。我们要想理解这首词讲了什么意思,必需得弄明白每个字、词的意思,并绽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词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自学思索,逐“片”探讨: 上片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能有条理地说说? 提示:“檐”、“吴音”、“相媚好”、“翁媪”的意思;作者的思路。 过渡: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密切地闲聊,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华蜜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 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
32、?(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爱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理解“无赖”,留意“剥”的读音。】 提示:作者采纳白描手法,干脆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他们的形象。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好玩了! 配乐朗读。 【学习时,不按片来探讨,而是先学写景的的两句,再学写人的句子。按从景到人的依次,体会景物的美妙和人物的舒适。】 四、绽开想象,描述词境。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四周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华
33、蜜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沉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沉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创作了这首词。 1、选取课文中描写的一个情景,结合课文的插图,绽开丰富的想象,把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写出来,或者选用自己喜爱的表现形式和大家沟通。 【帮课文插图取名。】 2、沟通评价。 3、小结: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建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安静、悠然的乡村生活图。这情景作者不但非常的喜爱、而且特别酷爱、憧憬、艳羡。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写下来。 板书: 清平乐 村居(宋辛弃疾) 农村:清爽安静
34、生活:安静安静 教后感: 练习七 教学目标: 1、会背朝代歌,并了解历朝历代的一些名人。 2、写好钢笔字。 3、熟记十二条成语或四字词语。 4、练习口语交际,讲解并描述水浒传的故事。 5、学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打算:学生先预习查字典,读准字音。上网查找各个朝代的简介。 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教学第一部分 ()导入谈话: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绚丽的文化。同学们从小就要了解历史。今日,我们一起来背背朝代歌吧, ()老师范读 ()学生自由读。 ()指名读。 ()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的朝代。 ()老师将学生不了解的朝代进行介绍,强调朝代的先后顺。 唐尧虞舜夏商周:唐尧、虞舜
35、,指的是尧帝和顺帝,他们是历史上很出名的部落联盟首领。我国上古夏、商、周三代更替,相传在夏之前有唐(或称陶唐)、虞二代。夏禹受禅于舜,虞代的首领自然是舜。舜受禅于尧,虞以前陶唐氏自然为尧。于是古代文献就往往称唐尧、虞舜。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商朝帝王盘庚继位后将国都迁至殷(今河南安阳),此后二百多年始终没有迁都,因此,商朝又称作殷朝。 (7)学生自读,相互背,分组背。 (8)齐背,个别背。 2、教学其次部分 (1)明确要求 (2)将课前填好的表格进行沟通,共同评议。 作业:抄写并背诵朝代歌 。 其次课时 教学其次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读题,明确要求。 (2)诵读古诗
36、(3)看清字型,结构。 2、描红 3、仿写练习,要求把字写得匀整、美观,并有肯定的速度。老师随时提示学生保持良好的姿态。 4、沟通。展示写得好的。 教学第三题(诵读与积累) 1、指导。 (1)自己读题,明确要求 (2)老师范读生字后,学生自由读 (3) 学生大体说说词意。 哀鸿遍野:悲鸣的大雁遍布原野。比方到处都是流离失所,啼饥号寒的灾民。 逆来顺受:对不公正的待遇和不幸的遭受实行忍受的看法。 逼上梁山:原指水浒传种林冲等人因遭受官府的迫害不得已上梁山造反。后来比方被迫进行抗拒或实行某种行动。 劫富济贫:夺取富人的财产,救济穷人。 铤而走险:因走投无路而实行冒险行动。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敌人
37、来了,就派将官摔军抵抗;洪水来了,就用土来筑堤拦截。比方对待不怜悯况采纳不同的对策。 志存高远:形容志向远大。 2、练习。 (1) 学生自由读,同座互背 (2) 自选一两个成语说句子。 3、反馈。 (1)指名背诵。 (2)集体齐背。 作业:抄写成语两遍。 第三课时 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课前打算 (1)提前一个月支配学生阅读水浒传。 (2)学生选择水浒传中的一个的精彩或自己感爱好的故事作为重点阅读,并自己有表情地练说故事。 2、审题: (1)自读要求,明白题意。 (2)复习林冲棒打洪教头。 (3)老师简介水浒传,引出故事。 (4)步骤:同座互讲,代表上台讲,大家评议 要求:声音嘹亮,举止
38、大方,感情丰富,可适当做些动作。 3、学生按以上步骤练讲故事, 4、反馈 (1)老师对学生所讲故事进行评议。 (2)激励课后给同学、挚友、家人讲“水浒”的故事。 教学第五题 1、相识所写的偏旁及字。 2、指导 (1)读帖 (2)老师范写,讲解“北、戏”的结构特点和写法。 3、学生练习,老师巡回指导。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的,进一步订正。 习作7 习作目标: 1、仔细读读“我喜爱的一篇课文”、“好玩的一次试验”、“冬天”、“盼春节”等作文题目。 2、选一个你喜爱的作文题目,练习写作。 3、也可以自己命题写作文,展示自己的写作才能。 4、把想说的内容写详细
39、,写清晰,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习作重难点: 把想说的内容写详细,写清晰,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多题导入,激发爱好 1、同学们,今日老师带来了几个有意思的作文题,你们想读读吗? 2、出示相关作文题目及习作要求。 我喜爱的一篇课文 好玩的一次试验 冬天 盼春节 3、师生共同品读、赏析。 4、看到这些作文题目,我们脑海中不禁出现出一件件好玩的往事,令人回味。 二、确定内容,自主表达 1、在这些作文题目中,你最喜爱哪一个?你为什么喜爱它? 2、选择、确定自己准备写的作文题目。 3、小组探讨,确定作文题目,探讨写作方法,把握作文的重点部分。 4、各小组举荐一名同学
40、在全班说说自己的作文内容。 5、全班同学进行评议。 三、自由命题,相机辅导 1、把你想写的作文题目写下来。 2、自拟一个新奇的题目。 四、朗读赏析,沟通激励 1、自读自改。 2、同座互读互改。 3、把自己作文中最满足的地方读给全班同学听,师生共同评议,以确定、表扬为主,敬重学生的特性体验。 五、板书设计; 习作7 写写自己的体验或感受 苏教版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教案 人教版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作文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教学分析 苏教版第九册语文教案 语文第九册七、八单元试卷_ 苏教版第九册语文习作7 教案 第九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2单元试卷 苏教版语文第九册一单元学问点 苏教版第九册作文教案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38页 共38页第 38 页 共 38 页第 38 页 共 38 页第 38 页 共 38 页第 38 页 共 38 页第 38 页 共 38 页第 38 页 共 38 页第 38 页 共 38 页第 38 页 共 38 页第 38 页 共 38 页第 38 页 共 3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