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洗手的背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愿洗手的背后.docx(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不愿洗手的背后肖赣贞扎眼的统计数字面对全球肆虐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各国卫生专家建议人们勤洗手,或是用含有酒精成分的洗手液擦手,以减少感染病毒的风险。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公共卫生机构、慈善机构、政治家和普通民众联手发起了近年来最热火朝天的一次洗手推广运动。名人们积极响应,站出来演示“正确的洗手姿势”。网上到处都是介绍洗手方法的资料,推出了一系列针对疫情的特殊视频。然而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在全球上完厕所“可能接触过粪便”的人中,会用肥皂洗手的仅占26.2%。世卫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表明,在最不发达国家,约30亿人家中没有肥皂,能用上肥皂的人只有27%。然而即使在肥皂十分充足的许多高收入国家,
2、也只有50%的人在上完厕所后使用肥皂洗手。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有助于拯救生命的发明之一,勤洗手这种简单的卫生习惯能帮助我们避开超级细菌和传染病的威脅。每年全球有350万5岁以下儿童因罹患腹泻和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而死亡,而适当的洗手方法可以将腹泻性疾病的发生率减少53%,将呼吸系统感染的风险降低6%44%。科学家发现,自从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暴发后,一个国家的洗手文化可以很好地预测疫情在该国的扩散程度。国际上有一个专门的“全球洗手日”,旨在关注各国洗手状况,培养并支持用肥皂洗手的文化,倡导社区改善环境卫生,包括洗手设施,提高预防疾病的健康意识。在洗手刚开始普及的1850年,人均寿命只有40岁左右,而如今
3、的人均寿命在80岁上下,与洗手的习惯是分不开的。为了让人们养成勤洗手的习惯,公共卫生专家们努力奋斗了25年,遗憾的是能做到的人依然很少。更有甚者,令人匪夷所思。2015年,好莱坞影星詹妮弗劳伦斯在一个电视节目上笑称自己“上洗手间后不洗手”。没想到此话一出,媒体开始追问劳伦斯的个人卫生习惯,结果她只能在社交平台上上传短片澄清,表示节目上只是开玩笑。无独有偶。美国福克斯电视台主持人皮特赫格斯去年说过一句惊世骇俗的话:“我想我已经有10年没洗过手了。”虽然他后来解释说这是种讽刺的说法,但是不靠谱的人设已然确立起来。他2012年在竞选明尼苏达州参议员时,曾经说细菌并非真实存在,因为“我看不到它们,所以
4、不存在”。虽然10年不洗手算得上是一种创纪录的“壮举”,但只要你细心观察,上完厕所后固执地不肯用肥皂洗手的人几乎到处都有。心理学家指出,这也许不仅仅是懒惰在作怪,从思维方式到盲目乐观,从对感觉“一切正常”的需求到恶心感的强烈程度,有许多心理因素都在潜意识中发挥作用。他们希望通过理解这些隐藏的认知偏差,可以说服更多人改变思想,养成洗手这种简单的卫生习惯。心理学家之所以这么急着弄清洗手背后的心理因素,原因之一是这件事关乎性命,特别是对医院里的病人而言。许多医疗工作者虽然接受了多年治病救人的培训,却会忽略洗手这件有助于预防致命病毒和超级细菌的基本习惯。2019年在加拿大魁北克一家医院开展的研究发现,
5、医疗工作者洗手的频率只有33%。即使在有着洗手文化的沙特阿拉伯,医疗工作者也经常不认真洗手。错误的认知判断这些不听洗手劝告的人真的不怕感染病毒吗?他们都是怎么想的呢?其实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乐观主义偏差”,是个体的一种认知上的偏差,又叫“非现实的乐观主义”。“乐观主义偏差”的人倾向于认为自己更可能经历积极事件,而他人更可能遭遇消极事件。“不少人过于自信,就算经常不洗手,也一直不会生病。实际情况是,等真的生病时可能已经过去了好几天,根本不会将生病与没洗手这件事联系在一起,忘了是因为不洗手而染病。”伦敦大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教授罗拔奥格举例说,“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到新型冠状肺炎症状的出现,起码有
6、56天的时间,人们也难以想到感染病毒和不洗手有关”。在此次疫情中,“乐观主义偏差”的人高估了自己的运气,对待疫情有着侥幸心理。他们认为自己遭受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很小,而躲过这次疫情的可能性很大。有研究表明,个体的情绪状态、事件特征、个体与事件间的心理距离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个体乐观偏差水平。具体说:一是个体与疫情重灾区,社会关系距离都较远,周围没有确诊病例;二是在疫情期间不关注社会新闻,表现出“不知者无畏”;三是处于积极情绪状态,将新冠肺炎定为自限性疾病,自己身体免疫力强不会感染。心理学家提醒,乐观一般是有事实基础的,而“乐观主义偏差”则会脱离现实,是一种没有事实依据的过分自信,令人做出有违现实的行
7、为,如不洗手、不戴口罩和外出聚会串门等,并因此引发灾难性的后果,最终出现聚集性感染案例。为保障自己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千万不要认为自己“与众不同”。平时多关注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科普知识,了解它对人体的危害,提高警惕,并做好防控工作。重要的社会准则虽然心理学家试图帮助人们减少“乐观主义偏差”,促进健康行为和减少危险行为,但他们发现难以达到目的。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的心理学家迪克史蒂文森认为,要使更多人养成勤洗手的习惯,列出一大堆应该洗手的理由也许并不是最好的方法,而令人对不洁产生厌恶感才是决定性因素。相比于让洗手显得有趣或性感,不妨在“恶心”方面作文章。他领导的研究团队在一项洗手习惯的研究中,让学生做了一项测试。研究人员首先询问被测试者目前的洗手习惯以及对恶心事物的敏感程度,然后要求他们观看三段视频:一段是纯教育类视频,一段有恶心画面的视频,以及一段与内容无关的自然纪录片的节选。过了大约一周,研究团队再将这些学生请来,让他们坐在一张放置了一些消毒擦片和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的桌子旁边。接着,研究人员让学生们将各式各样的脏东西拿在手中,包括脏兮兮的苍蝇拍、用过的马桶刷等等,然后再要他们从盘子里拿一片饼干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