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精华(共64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9309617 上传时间:2022-06-06 格式:DOC 页数:64 大小: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津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精华(共64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江津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精华(共64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津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精华(共6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津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精华(共64页).doc(6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一章绪论第一节 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范围和意义一、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名词解释)学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简言之,就是研究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的科学。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围。理解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要注意四点: 1.学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学科,它要遵循科学的全部规律,具备科学学科应具备的要求。2.学校教育心理学并不研究所有学与教的问题,主要研究学校情 境中的学与教;3.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学与教包括知识、技能的学与教及其伴随这一过程的有关能力的发展,也涉及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情感态度的学习。4.学校教

2、育心理学以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为核心,研究序列是学与教而不是教与学。 二、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包括:1.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如从心理学角度对学校、教学、课、学生及教师的认识)2.学习的基本理论(揭示学习的实质和学习过程);3.各种类型的学习;4.学习的迁移、保持和遗忘;5.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因素(如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感知和注意状态、学生处我意识、学生的个别差异);6.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和评定等。总之,学校教育心理学关注的焦点是学校中尤其是课堂上所发生的学习事件。三、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简答题)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2.学校教育心理

3、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3.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第二节 历史发展和现状 一、短暂的历史(填空题,年代、人名)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是从1903年美桑代克教育心理学开始,也有人认为19世纪末美国威廉詹姆士的对教师的对话是开始。二、发展阶段(记住阶段名称、起始年代及主要表现)1.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桑代克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儿童心理学。2.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 到50年代)体系庞杂无真正突破。3.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主要在美苏)代表人物如下:A 布卢姆:1956教育目标分类,

4、1976人类的特 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 B 布鲁纳:1960教育过程提出的认知发展学习理论影响很大。C 加涅:1965年学习的条件,研究学习分类的权威,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是在教师指 导下的学习。D 奥苏贝尔:1968;1973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对改进传统模式有很大意义。E 安德森:他与富斯特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是现代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加里培林、赞科夫是这一分阶段的代表。三、现状和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主要特点:1.学与教问题成为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2.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深入学与教过程的研究之中,研究较为复杂的学生的学习过程;3.重视研究课堂教学的心理学问

5、题,强调理论的实际应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4.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识、情感和动作技能等非智力因素。5.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学校教育、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影响增加。第三节 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自然)观察法、调查法、教育经验总结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临床个案法(皮亚杰)。(填空题:记住方法名称及各种方法的大意)第二章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第一节 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一、教育与学校教育教育是培养人一种现象,教育必须从促使受教育者个体心理的发展入手;教育在确定目标、组织、内容和方法方面都要依赖心理学,教育者应该具有心理学的思想观点,心理学必然成为教育研究的

6、基础,教育心理学专业人员应是教育研究人员的核心,教师也应成为研究的主体,广义的教育指有系统地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一切方面。现代教育观认为教育应该包括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一生。学校教育特指在课堂情境中主要通过上课完成的教育。现代教育观认为学校是为适应社会发展所要求的社会化而建立的专门系统组织,其功能既是学校教育 的,也是社会的。从人的角度出发,可以把学校看作是人们相互作用的一个团体,家长、教师、校长和教育行政领导以及学生,都在个人和团体的基础上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既反映出个人的举、动机态度、才能和性格,也反映出所属团体的社会心理特点,因此,不从上述心理学方面分析,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学校教育。二、

7、学校教育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影响从心理学立场看,学校教育过程的核心或实质就是要塑造或改变学生个体的经验组织或认知结构。所以,学校教育实质上是学生自己去领会、巩固、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具有独立地选择和决断问题的认识及行为能力的过程。具体来说,学校教育对学生个体发展的表现在:1.影响学生个体的社会化;2.影响学生个体心理的发展。(填空题)三、教学与课1.什么是教学?从心理角度看,教学是企求诱导学习的一种活动系统或工作制度。教和学两方面,称学教更贴切。(名词解释)2.什么是课?是教学的一个基本单位,指在一定的时间内,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达到教学目的。(名词解释)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情境是

8、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分析影响课堂情境的因素,利用、改变和控制它们,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的重要方面。课的三要素:一段时间、教师和学生及师生相互作用。从过程开展分析,课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内容输入;师生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经验输入。(填空题) 3.有效教学的九个指标:清楚而明确地组织教材;清晰地阐述学习目标;有目的地选择和安排适当的学习活动;学生从事创造建性的活动;师生均有方向感;有令人愉快的气氛;有对工作的严肃认真感;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相互尊重;个别学生得到照顾。4.当前学校教育弊端:学校教育和教学的目标组织、内容及方法脱离学生心理实际,相应也与社会现实脱节。过分的成人化、制度化、标准化、形

9、式化、虚假化;学校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某些方面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正常发展;学校教育现有体制使一些学生只是为考试、文凭和地位而学习,学生缺乏对学习本身内存的热情和动机;一些学校气氛沉闷。使学生心理感到压抑。第二节 学生和教师一、学生及群体心理特征(一)学生及学生群体学生是学与教活动的主体;学生有其个性心理特征、年龄心理特征、群体心理特征。 1.正式的学生群体:根据上级正式文件勤学校内部正式规定而建立的各种学生群体组织。如班级、学生会、学习小组、团队组织等。 班集体特征:育人的目的性、组织的指令性、成员发展的相近性、活动的整体性与獐性相结合、伙伴关系的平等性和教师的影响性等。班集体类型:团结、散聚、

10、离散的班集体。(填空题)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的形成阶段:组建、形核、形成、发展阶段。(填空题) 2.非正式群体:没有正式规定成立,也不需任何人批准同意,由有关学生自愿组合而成的学生群体,往往因住家、性别、个性等组成的,大多2-7人。如班级中的“团伙” 非正式学生群体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空间因素、类似性因素、需要的互补性、仪表。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类型:正面型、消极型、中间型、破坏型非正式群体。(填空题) 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特点:群体内部的一致性、情感依赖性、往往具有较突出的领袖人物。(填空题)(二)如何了解非正式学生群体1.莫雷若的社会测量法。(填空题,人名及方法名) 2.步骤:填写调查表、制作矩阵表、

11、绘制网络图。(三)如何看待和处理学生非正式群体?(简答题) 承认它、了解它、研究它、因势利导、正确处理,引导发挥其积极作用,限制和消除其消极作用,避免出现破坏性的不良后果。具体原则如下: 1.利用其特点增加正式学生群体的素质;(小群体的一致性、情感依赖性和突出的领袖人物均可为正式的班集体所用);2.精心做好消极的非正式群体成员的工作,特别是领袖人物;3.对于破坏型的学生中的“团伙”,要坚决拆散,不能允许存在。二、教师心理(一)教师角色角色是社会生活中所经常进行的那些典型行为的概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包括:教员、学生模仿的榜样、课堂的管理者、办事员、团队活动领导者、公共关系人员、学者与

12、学习者、社会心理工作者和临床心理学家、父母、权威人士。(填空题)(二)教师对学生期待的作用(名词解释)教师期望的效应即“罗森塔尔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指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可以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产生于教师期望一致的变化的现象。(三)教师管教学生的误区1.对学生言行的要求不当;应以学生的心理和徒为表现的特征为依据。2.以大量繁琐的重复或无效的活动取代有效的学习。3.过高估价奖励和惩罚的作用。4.缺乏处理问题徒为的技能。(四)课堂上的讲台效应(名词解释)教师在讲台上用目光扫视全课堂,每个学生都会认为教师在专门看着自己,从而起到积极的组织课堂的作用,并产生积极的效应。 (五)教师角色的

13、心理特征:1.热爱学生,期望学生健康成长;2.意志坚定,善于支配感情;3.学习兴趣浓厚,提高自己的愿望强烈;4.思维灵活,注意客观分析;5.观察锐敏,善于了解学生。 (六)合格教师的心理品质1.教师应具备的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组织班集体、了解或研究学生以及进行家长工作的能力;2.表现在情感和意志以及其它方面的品质:忠诚教育事业,稳定的专业气质;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师生和同事关系;要有耐心和信心;乐观活泼的性格;公正不处私。 (七)优秀教师的品质和气质1.在课堂上,具有良好的教学行为:清晰地描述、指示和说明;常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不只用一二种方法;热心研究所教学法学科和学生,并通过有力的讲演、姿态

14、和眼神表达热情;说服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并不仅是依赖自己讲演的技巧;有条不紊地完成任务,使学生知道教学目标是重要的,知道学习是严肃的事情;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花在学术性材料上,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常用结构式评论组织、介绍和明确诸多教学活动;站在不同的认知水平(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定)上提出问题并给予解释;较少采用否定性的批判方式;指定难度适当的材料。 2.理解学生:教师理解学生,虚心是前题;虚心的教师就很容易具有敏感性;移情作用可使教师将心比心,使教师从主客观两方面洞察学生;要理解学生需要教师具有客观性。3.与学生的有效交流4.理解自己:心理教授盖奇在美国大学教育心理学

15、教材第15版中,把优秀教师的品质和表现归纳为:利用优生的优点和一般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愿意花时间去理解作为人的学生;较强的组织能力;幽默;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件好事;对所教学科充满热情;公正;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负责任的;用可被理解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八)学生心目中的教师1.学生心目中的理想教师:公正正值;关心学生、重视学生;情绪稳定、不随意发怒,不苛求、讽刺学生;除有学识之外,还有良好的教学方法,有崇高的理想;没有不良习惯,如随地吐痰、口沫横飞、衣冠不整、表情过度等。2.学生最不欢迎的教师:腹中无物,自充贤能;过分严厉,淡漠无情;爱讽刺、挑剔,刺伤学生自尊心;性情乖戾,态度傲慢,与学生敌对,

16、不负责任;喜欢学生阿谀奉承;不懂教学方法;胆小怕事;处理问题不公平。(九)教师教学中的不良习惯:1.神经性的习惯:如抓头、频繁眨眼、挖鼻孔、傻笑等;2.随地吐痰或口沫横飞;3.上课抽烟、吞云吐雾;4.衣冠不整、满身油腻;5.表情过度,作小丑状;6.漫谈琐事,好讲粗话;7.照本宣科;8.有不能接受的讲话习惯。(十)课堂师生交往的心理学策略与技巧 1.课堂师生交往的性质与特点课堂交往是一种人际沟通,其特点为:课堂交往是一种正式交往;一种代际交往;一对多式交往。(填空题) 2.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心理学原则:不要把教师的需要解释为学生的需要,不要把教师的焦虑和不良情绪转移给学生,防止对学生的偏见; 创

17、造安全而温暖的课堂气氛;师生关系要有分寸,应以公认的渠道为限。 3.课堂师生正常交往的教师条件:对所教课题胜任;应被学生视为可靠的、一致的、有预见力和乐于助人的人;在讲授的可懂度、说服力和生动性方面可以接受;讲授热情、目的明确、态度友好而坦率;有接受反馈的愿望,乐于接受意见;讲话的速度不要太快或太慢,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要有提问的技巧,不能只提知识性的简单问题,还能采用启发式提问。4.课堂上促进师生交往的技巧:采用一种以上的方法,以加强信息强度和清晰度;用第一人称表达思想和感情;使用权信息具体和完整,让学生理解你的标准;注意使用非语言的手段,并使言语描述和非言语表示一致;鼓励学生的思考性倾向并

18、作出适当的反应;采用小组讨论,使学生避开心理障碍而交流思想情感;掌握“倾听”和应答的技巧5.课堂交往障碍 包括:(1)课堂语言障碍;(2)课堂交往中的心理障碍;(3)角色地位障碍;(4)交往技能障碍;(5)课堂结构障碍。(填空题,记住障碍名称)第三章 教育目标和教师发展的心理学分析第一节 教育的目标与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填空题)现代学校教育应普遍支持的价值观包括:1.承认与社会责任感相结合的人权;2.重视社会公正和民主参与决策及国家事务的管理;3.对文化差异和文化多元性持理解和宽容态度;4.关心它人;5.团结互助精神;6.事业心;7.创造性;8.尊重男女平等;9

19、.思想开放,迎接变革;10.对保护环境和可持续性发展有责任感。 珍妮特沃斯认为,从课堂中学和教的角度,教学应包括三重四面。学习上的四个层面:自尊;生活技能培训;学习怎样学习;具备特定的基本学术能力、体能和艺术能力。 学习的三重目的:学习技能和有关特定科目的知识并学习你如何能够做得更快、更好、更轻松;培养综合概念技能你如何能够学会将同一或类似概念应用到其它地方;培养个人技能和态度,使它能轻易应用于你所做一切事情中。(简答题)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目标,包含三个基本支柱:(1)学会认知;(2)学会做事(3)学会生存。(填空题)二、布鲁纳的教育目标观 布鲁纳认为学校教育应包括五个方面的目标:1.

20、学校应鼓励学生们发现他们自己的猜测的价值和改变的可能性;2.发展学生运用思想解答问题的信心;3.培养学生自我推进力,引导学生们独自运用各种题材;4.培养经济的使用思想;5.发展理智的忠诚。第二节 教师发展的方向一、教师的责任 1.对教师的要求:师德、能力和作风。 2.教师最重要的专业特征:懂孩子、爱孩子、会教书、会育人。(填空题)二、未来学校中的师生关系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将难以维持教师的权威性将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更多的是一名向导和顾问。三、教师发展的专业化和人性化方向 专业化包括两个方向的含义:1.不但能胜任教学工作,更能知道怎样了解

21、、关心和教育学生,怎样利用和协调各种主客观条件,以创设适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有利环境。(教师培训)2.应遵循符合职业道德准则和职业徒为规范,在思想和行为上作学生的典范,还需在社会和教师自我教育方面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师德教育) 提倡教师素养的人性化:立足基础教育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育人需要,提倡教师应从新一代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出发,以一种特殊的教育者的立场,从一种特殊的对新 一代人和未成年人的爱护和同情,形成一种相对于其它专业人员来说更具有人情味的新人道主义态度。要求教师爱护学生,不仅对学习、也对其日常生活、智力、个性和身心健康发展全面关心,还包括满足学生精神方面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现实甚至终极

22、的关怀。未来的教师专业应对学生全面关心和全面负责。第三节 教学目标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论一、有关的概念与研究背景(名词解释)1.教育目标是一个多层次的目标体系;2.学习目标也称为行为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学习目标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以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计划。3.普遍认为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泰勒教师是当今学习(行为)目标之父。二、教学目标的心理功能:启动、导向、激励、聚合功能。(填空题)三、教学目标的选择标准:价值、可能、低耗、丰富、就高性标准。(填空题)四、编写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简答题:如何编写教学目标)1962年、美、马杰的程序

23、教学目标的编写要求 1.一个学习目标应包括三个要求(要素) 说明具体的行为,以便教师能观察学生,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到; 说明生产上述行为的条件; 指出评定上述行为的标准。 2.在教学设计的实践中,有的教育研究者认为有必要加上对教学对象的描述。 应明确教学对象; 应说明通过学习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即行为; 应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即条件; 应规定评定上述行为的标准。五、教学目标的具体编写方法 1.对象与行为的表述;2.条件的表述:包括环境、人、设备、信息、时间、问题明确性因素;3.标准的表述:指作为学习结果的行为的可接受的最低衡量依据。六、教育目标的分类理论一般常用的分类方法把教学目的

24、分为认知的、情感的、心因动作的三类。 1.认知的教学目标分类:布鲁姆六类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审。 2.情感的教学目标分类:柯拉斯沃五类接受、反应、评价、组织、价值的价格化 3.心因动作的教学目标:齐卜勒四类整个身体的运动、协调细致的动作、非语言交流、言语行为。第四章 认知和社会发展与教育第一节 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原理一、发展的概念发展是随着生理年龄的推移,作为经验和内部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在个体的整个体系内产生的机能构造上的变化过程。(名词解释)二、发展的方向和顺序(填空题) 1.头尾梯度:身体运动的发展方向,具有同神经成熟的方向相一致的梯度;从控制靠近头部的运动向着控制更远的脚部抓进

25、展方向。 2.近末梢梯度:指发展从身体的中心向末梢部进行。 3.个体发展顺序有极高的恒常性:如儿童智力运算的顺序先从感觉运动的水平开始主观的直观的前概念水平具体情境中的逻辑运算抽象水平的逻辑的运算三、发展的一般趋势(填空题)综合的分化、平衡化、概念化、社会化、个性人化四、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填空或简答题)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社会环境因素、学校教育因素、主观能力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具有以下特征:1.学校教育能充分利用儿童的遗传素质,对其心理发展施加积极影响;2,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有选择性的;3.学校教育能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水平。五、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第二节

26、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及教育意义一、皮亚杰认知发展论的基本原则(名词解释题、简答题) 皮亚杰认为成长中的儿童通过同化和顺化两种心理过程或机制,实现了人与周围环境的平衡,达到了个体对环境的适应。儿童对环境的适应处于不断的动态平衡中,通过一系列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变化过程,儿童实现了自身的成长。同化是指儿童使新的感知事物或刺激事件符合现有的行为模式。即皮亚杰所谓的图式一体化的过程。同化不会导致一个人图式的变化,但是给图式增添了内容。顺化(顺应)是指儿童改造原来的某种图式,使新遇见的事物或事件得以在某种方式上适应于这个图式。 二、认识发展的分期(填空题、简答题) 感觉运动阶段(02岁):儿童的智力只

27、限于感知和运动。他们主要通过感知和动作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主要成就:“客体永久性”的获得。思维准备阶段(前运算阶段27岁):符号功能的出现,使儿童能够通过表象和言语来表征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思维开始摆脱具体动作的束缚。他们能够从过去记忆的经验到想象未来,认为万物皆有生命,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性、难以守恒、不可逆性等特征。主要成就:表象符号能力;语言符号能力。思维阶段(形式运算阶段711岁):儿童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但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主要成就:守恒能力的获得;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化;分类和序列;类包含。抽象思维

28、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儿童能够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思维具有抽象性,摆脱了具体事物的约束,能将事物的内容与形式区分开来。主要成就:假设演绎推理能力;归纳推理能力。三、皮亚杰儿童心理认知发展论的教育意义 1.心理及教育测验专家能根据皮亚杰的研究结果编制新的智力测验;2.课程专家能根据皮亚杰的发现设计各级学校的课程;3.教师可依据皮亚杰的理论配合教学与学生的智能。皮亚杰给教师父母最大的启示:智慧为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认知活动经历四个性质不同的阶段,各阶段有其特殊的智能活动。第三节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及教育意义一、艾里克森行为的社会文化因素 埃里克森关于的发展理论,是以精神分析的

29、原理为基础,强调心理社会性的发展阶段,其人格发展的核心原理是他所称的新生论原理。二、心理社会性的各个阶段(简答题)第一阶段:婴儿期(从出生到2岁),婴儿在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第二阶段:儿童早期(约从2岁到4岁),这个阶段儿童主要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第三阶段:学前期或游戏期(从4岁到7岁左右),本阶段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本阶段也称为游戏期,游戏执行着自我的功能,在解决各种矛盾中体现出自我治疗和自我教育的作用。 第四阶段:学龄期(从7岁到12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

30、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第五阶段:青年期(从12岁到18岁),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实的实现。第六阶段:成年早期(从18到25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第七阶段:成年中期(约至50岁),主要为获得创生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第八阶段:老年期(成年晚期直至死亡),主要为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三、 艾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期理论的应用 1.社会与教育对个人人格的影响为终身之事;2.早期培养信赖等健全人格的重要性;3.为人父母与师长应提供婴儿平衡、安全的物质与社会环境,不间断的关切、爱护以培养信

31、赖的人格。第四节 柯尔柏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一、道德发展的由来柯尔柏格的道德发展为个人与社会交互作用的结果。道德发展依赖个人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强调每一阶段的道德发展品质决定于个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社会经验的品质,而非决定于社会或文化本身的特点。二、道德发展的分期(简答题) 1,前习俗阶段:一期惩罚与服从定向;二期操作与依赖倾向;2,习俗阶段:三期人际关系与补同的定向;四期权威和社会权力控制的定向。3,后习俗阶段:五期社会契约方法定向;六期普遍的道德原则倾向。三、柯尔柏格道德发展理论的应用1.有效的道德教育或品德陶冶必须根据各时期道德观念发展的特点实施;2.对早期儿童教条式的说教,忽略儿童对权威的看法

32、与对需欲的满足很容易造成道貌岸然实则功利横行的现象。3.负责教育者不应抱“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的想法,应趁热打铁。第五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核心章节) 第一节 概述 教育心理学将学习理论作为自己学科的理论内核。(填空题)一、什么是学习(名词解释)1.广义的学习: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活动。是指任何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2.狭义的学习:特指人类的学习。需借助语言,通过社会生活实践,主动积极地去获取个体的经验。二、学习过程或学习事件的简要分析三、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的特点(简答题)1.人类学习的特点:(与动物的学习有本质的区别) 学习的内容有本质的区别;学习的机制或

33、方式不同;学习的动能和动力有本质区别,动物的学习是为了适应环境,满足个体生理需要;自学能动性和积极主动性是人类学习的本质特点。 2.学生学习的特点:A 间接性学习为主,直接性学习为辅;B组织计划性;C有效性;D年龄差异性;E学生学习的面向未来特性。四、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填空题) 学习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必要条件;学习能促进心理的成熟与发展。五、学习的分类(填空题或简答题)1.根据学习内容和结果分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2.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认知领域、情意领域、心因动作领域,其学习目标同教育目标紧密结合,使学生的学习不脱离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

34、要,有利于从宏观上把握学生的学习。3. 加涅的分类:六、日常对学习的片面理解:1.只有给予奖惩,学习才发生;2.学习就是获得和吸引事实材料,获得越多,学得越多;3.凡是认真教过和学过的东西都能永久保持;4.掌握最好的就是练习最多的;5.教等于讲述,学等于接受讲述;6.学习活动必定是乏味的,是件苦差事;7.一切学习都应该是有趣的。第二节 刺激反应的联结学习理论刺激反应的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外部可观察到的行为变化,是刺激反应的联结的形成过程。一、桑代克的理论(第一个系统的教育心理学理论) 桑代克认为,学习是一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随着错误的减少,正确反应逐渐增加,终于形成固定的刺激反应

35、,即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了联结。提出三条基本的学习规律。准备律、练习律(应用律、失用律)、效果律。二、经典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的形成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巴甫洛夫发现经典性条件反射,并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原理;第二步是华生将经典性条件反射原理发展成为学习理论。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有机体的学习就是通过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建立,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这种联结的建立是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空上的结合产生了替代作用,使条件刺激与原来只能由无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反应建立了联系,这个过程也就是经典性条件反射形成的过程。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关于学习规律的观点包括:1.消

36、退: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条件刺激不再伴随无条件刺激出现,也就是说不再强化,条件反射的强度就逐渐减低,最后会降低到条件反射不再发生的程度。这一与条件反射形成相反的过程叫做消退 2.恢复:消退现象发生后,如个体得到一段时间休息,条件刺激再度出现,这时条件反射可能又会自动恢复。这种未经强化而条件反射自动重现的现象叫恢复。 3.类化:在经典条件反射过程中,个体对条件刺激之一形成条件反射后,也可能对另外的相类似的条件刺激不经强化而引起条件反射,这种对同类条件刺激不经强化而引起条件反射的现象叫做类化。 4.分化:类化的反面,即在条件反射过程中,个体只对某特定刺激产生反应,不类比的现象。三、操作条件反射学习

37、理论 (一)核心观点 斯金纳认为学习是指有机体在某种情境中自发做出的某种行为由于得到强化而提高了该行为在这种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即形成了反应与情境的联系,从而获得了用这种反应应付该情景以寻求强化的行为经验。也就是说,学习是有机体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建立,形成反应与情境刺激的联结,从而获得行为经验的过程。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校理论提出后,得到了广泛应用。主要应用于行为塑造技术与强化、程序教学等。(二)强化类型斯金纳按照强化的性质将它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类型。建立操作反应时,如果在有机体做出一个操作反应后,呈现某一后继的刺激物,有机体的操作反应概率增加,那么该刺激产生的作用称为正强化,该刺激物就

38、是这一反应的正强化物。而如果撤走某一刺激物,有机体的操作反应概率增加,那么该刺激产生的作用就是负强化,该刺激物就是这一反应的负强化物。 四、社会学习理论(一)核心观点班杜拉以观察学习为核心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后天习得行为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依靠个体的直接实践活动,这是直接经验学习;另一种是间接经验学习,即通过观察他人行为而学习,这是人类行为的最重要来源,建立在替代基础上的间接学习模式是人类的主要学习形式。观察学习是个体只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自己不必实际参与活动),即可获得的学习。在某些情境下,只根据观察别人的直接经验的后果,就可以在间接中学到某种行为,这种学习也称为替代学习

39、。 (二)强化类型班杜拉对强化做了新的解释,他认为,传统的强化只是指外部强化,而社会学习理论的强化除了外部强化外,还包括了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替代强化是指人们通过对他人行为受到奖惩的观察而相应地调整自己行为的过程,一般来说,观察者更易于表现出受到奖励的行为,而抑制受到惩罚的行为;自我强化就是根据自己设立的一些行为标准,以自我惩罚的方式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自我强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五、强化的种类和技巧1.强化的类型:依据强化间隔状态分类:A固定间时强化;B灵活间时强化; C固定间次强化;(在规定次数的反应后给予一次强化);D灵活间次强化。根据行为后果分类的强化类型:正强化(增加刺激,增强行为)

40、、负强化(减少刺激,增强行为)、惩罚1(增加刺激抑制行为)、惩罚2(减少刺激抑制行为) 依据强化的性质分类: A原级强化和次级强化:利用原始的强化物进行的强化;是在原级强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利用继起强化物或次级强化物进行的。B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2.强化的技能不同的强化方式所导致的行为习得的速度、反应的速度和行为消退的速度是不同的 。利用强化形成行为的关键在于“控制强化量、安排强化程序、即时强化和延迟强化的转换作用”。建立某一操作反应的最佳训练组合可能是:最初使用连续强化,然后是固定间隔强化,最后是变化比例强化。六、理论的区别和教学应用 1.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异同。 同:两者的实

41、质都是刺激与反应联结的形成;两种形成的关键都是需要通过强化;有关条件反射的一些基本规律对两者都起作用。如消退、恢复等。异:区别有三:第一就条件反射产生的实质看,经典条件反射的形成是条件刺激代替了无条件刺激;第二从个体反应的性质看,经典条件反射中的条件反射与无条件反射极其相似,而操作条件反射的反射则截然不同;第三从条件反射的发生看,经典条件反射中的条件反射是诱发性行为,而操作条件反射的则属自发性行为。 2.两种条件反射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情绪学习;行为管理和行为纠正;程序教学:(基本原则)A小步子逻辑序列;B要求学生作出积极反应;C及时反馈;D学生自定上海市;E低的错误率。第三节 认知结构学习

42、理论一、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一)核心观点 布鲁纳认为,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是发现学习。所谓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在应用发现学习的课堂上,由教师先提出问题和例子,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解决的方法及规则,并进而发现教材的结构。(二)基本观点1.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认知过程;学习包含几乎同时发生的三种过程。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换和检查知识是否恰当和充实。2.对儿童心理发展实质的看法:儿童的认知发展需从动作再现表征阶段、肖像阶段、符号阶段。 3.重视学习过程;4.强调形成学习结构:即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教学中学习结构的意义:A懂得课

43、题的基本结构能使课题更容易被理解;B结构能缩小基础知识与高级知识的距离;C如果结构组织合理,学生对材料记忆会更好;D对基本原理和思想的理解可以促进适当的迁移。5.强化直接思维的重要性;6.强化内部动机:7.强化基础学科的早期学习;8.强调信息提取:记忆的首要任务不是贮存而是提取。9.提倡发现学习:是以培养探研性思维为目标, 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进行的学习。(三)发现学习的优点及条件 优点是:发挥智力潜力;使外部奖励向内部动机转移;通过对外信息的发现,学会以后发现问题的最优方法和策略;帮助信息的保持和探索。条件是:学生方面的条件,要求学生有椒知识与经验的储备能够进行选择思维,

44、具有发现的动机和态度教师方面,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知识和教学指导水平;教材方面必须把原发现过程改编成适合于学生在课堂上再发现的过程。二、奥苏尔的认知接受学习理论(一)核心观点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接受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所谓有意义学习,是指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系的过程。所谓实质性联系,是指新符号或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观念能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建立内在联系,而不仅仅是字面上的联系。所谓非人为性的联系是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表象建立的是符合人们所理解的逻辑关系上的联系,而不

45、是任意加上去的联系。(二)有意义学习的条件:A学习材料必须具备逻辑意义(客观条件):即学习材料本身与人类学习能力范围内的有关观念可以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B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适当的知识基础或知识准备状况;C学习者必须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是指积极主动地把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三)有意义学习的类型代表性学习: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它们代表什么,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概念学习指掌握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关键特征或本质特征。其具体形式有两种:概念的发现和概念的同化;命题学习是对几个概念关系的学习。(四)概念和命题的同化模

46、式同化就是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知识(概念和命题)理解新知识。同化模式有: 下位学习:当所有的新知识相对于原有知识结构为下位关系时,新知识的同化作用就表现为新知识被吸收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充实了原有认知结构,新知识本身也获得了再吸收新材料的力量。又分为:A派生类属学习:学习结果导致的不是原有认知结构的质变,而是扩大。B相关类属学习:新知识要使旧观念发生部分质变,是限制、扩充和修改等。上位学习(总括学习):归纳学习,当所学的新知识相对于原有认知结构为上位关系时,新知识就要由原有认知结构组织起来, 原有认知结构就成为进行归纳推理的一套观念。并列结合学习(类比学习)三、发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区别及教学应用第四节 掌握学习和指导学习理论一、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及掌握学习理论 1.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布鲁姆采用科学分类方法,分析现实中大量存在的教学目标后将其分为认知、情意和心因动作三大类,并且通过目标的层层分解,将上述三大类教学目标细微化,以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