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电大复习资料(共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电大复习资料(共9页).doc(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是在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 2、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过强时效率反而下降,只有保持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学习效率才最高。 3、实验研究:它是在某种控制情境中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 4、相关研究:研究者并不创造某种情境,只是对自然界发生的一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从而得出两个变量理否相关的结论。 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可分为三种情况:(1)正相关。当一个
2、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也增大。 (2)负相关。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反而减少。 (3)零相关。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保持不变。 5、描述性研究:不涉及探导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只是对一些有趣的事件或现象进行描述,这类研究就是描述性研究。 麦兹在1978年进行了一项观察与访谈相结合的描述性研究。 6、发展:指的是人类个体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身心变化,即发展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7、生理发展:个体的生理发展,也叫生物因素的发展,指人类个体的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本能的变化。个体的生理发展过程是一种内发过程,即个体按照自身预定的程序和节奏而自然成熟、成长的过
3、程。 8、心理发展: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狭义的个体心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包含两种过程:一种是“渐进论”的观点,即认为从婴儿到成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连续量变过程。另一种是“阶段论”的观点,即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不是一个连续量变的过程,而是经历一系列有着质的不同的发展阶段的非连续过程。 9、先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时受之于父母的遗传素质。 后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以后所接受的来自环境的各种影响。 10、自然成熟论:心理学家彪勒等人认为,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奏与生物因素的自然成熟相联系,个体的心理发展是按生物因素自身预定的程序及节奏自然成熟的,外部环境只能
4、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或减慢心理发展的速度,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律。 11、环境决定论:心理学家华生等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环境影响或塑造的结果。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 12、印刻:劳伦兹在对幼小动物的依恋行为进行研究时发现,刚刚会走的幼小动物倾向于追随它在出生后看到的第一个活动的客体并很快与之建立很难改变的依变关系,这种现象,劳伦兹称为“印刻”。 13、他律: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客观的价值标准支配。 自律: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的支配。 14、学习: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变化。 15、反射学
5、习:掌握一定的刺激和一定的反应的学习。 认知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行为举止的学习。 16、经典条件作用:巴甫洛夫于19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对狗的消化过程进行研究中发现了条件反射现象,由此开始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实验研究。 17、获得: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铃声(CS)反复与食物(US)相匹配,从而使狗学会对铃声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称为条件作用的获得。 18、消退: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当狗对铃声的条件作用建立以后,若使食物(US)不再伴随铃声(CS)出现,那么狗对铃声(CS)做出的唾液分泌反应(CR)就会越来越弱,直到最后消失。这一过程称为条件作用的消退。 19、自发恢复: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已经明
6、显消退了的条件作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还会以很微弱的形式重新出现,这种现象叫作条件作用的自发恢复。 20、刺激泛化: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当狗学会对一个高音产生唾液分泌反应以后,一个稍低一点的音调也会诱发它的唾液分泌反应,这种CR自动扩展到CS以外的其他刺激上的现象,叫做刺激泛化。21、刺激分化: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CS和与CS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过程,称为刺激分化。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过程。借助于刺激泛化可以将学习扩展到原初的特定刺激以外,而借助于刺激分化则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恰当反应,从而避免盲目泛化。 22、二级条件作用:由一个已经条件化了的刺激来使另一个中性
7、刺激条件化的过程,称为二级条件作用。 填空或选择 1、我国心理学家(潘菽)在其1980年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就是(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美国1971年出版的教育百科全书指出:“教育心理学是对教育过程中的行为之科学研究,实际上教育心理学通党被定义为主要涉及学校情境中学生之学与教的科学。” 2、前苏联的彼罗夫斯基在其1972年主编的年龄与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研究教学和教育的心理学规律。” 3、(拜瑞斯等人)进行的(良好行为游戏) 4、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齐)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强调教育要与心理学相结合,倡导(直观教学的)原则,认为只有
8、如此,才能丰富学生的感知,发展学生的思维。 5、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把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付诸了实施。他将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后来,其学生将上述四个阶段进一步发展为(准备、提示、联想、系统和方法)五个阶段。 6、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是在(19世纪后半期)发生的。 1867年,俄罗斯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发表了(教育人类学)第一卷,它是(教育和心理知识的必要源泉)。 1988年,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问世,这就是俄国教育家与心理学家(卡普捷烈夫)的(教育心理学)。 1896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开始对动物的学习进行实验研究,于
9、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一般认为,正式的教育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开创的。 7、联结派以(桑代克、华生、葛斯瑞、赫尔、斯金纳)为主要代表。 8、认知派以(魏特墨、考夫卡、苛勒)为主要代表。它们主张“完形说”。9、1908年,我国出现了第一本关于教育心理学的著作,是由房宗岳翻译日本小泉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之后,又出版了(陆志韦)翻译(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概论)。(陈德荣)翻译(盖茨)的(教育心理学)。 10、个体的心理发展受(先天)和(后天)两方面因素的制约。 11、(格赛尔)著名的(双生子爬递实验) 12、人类口语发展的关键期是(2-3岁);书面语发展的关键期是(
10、4-5岁);数概念发展的关键期是(5-5.5岁)。 13、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最初是通过(观察儿童玩“弹弹子”的游戏)开始的。 14、皮亚杰指出,(11岁)是儿童的道德判断由外在标准支配转向内在标准支配的转折点。 15、(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石,它在教育心理学中处于重要的(核心地位)。学习理论所解决的学习的(实质、过程和条件)等学习的根本理论问题是指导学生有效地学和教师有效地教的理论基础。 16、学习理论主要分为:(联结派的学习理论)、(认知派的学习理论)、(联结-认知派的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17、人和动物与环境保持平衡的行为方式有两种:(本能行为)、(习得行为)
11、。 18、加涅的学习分类:(1)智慧技能;(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4)动作技能;(5)态度。 19、奥苏贝尔的学习分类,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可将学习区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的关系,可将学习区分为(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 20、奥苏贝尔将有意义学习分为:(代表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21、彼得罗夫斯基在其1972年主编的年龄与教育心理学一书中,将学习分为两大类:(反射学习、认知学习)。 22、我国学者将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心智技能的学习和社会生产规范的学习)。 23、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把学习过程看成是:(信息
12、输入编码加工储存译码输出的过程)。 判断 1、研究教育心理学不能脱离教育过程。在任何一个社会中,年长的一代都要以某种方式将社会经验传递给年轻的一代,每个人从出生开始,都在不断地接受他人的影响。2、教育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经验传递的过程。3、研究教育过程不能脱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4、外界环境虽然能对个体的生理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但却无法改变其发展的内在程序和节奏。 5、个体的心理发展不是一个连续量变的过程,而是经历一系列有着质的不同的发展阶段的非连续过程。 6、先天的遗传素质和后天的环境条件共同制约着个体的心理发展。 7、狭义的学习,指的即是学生的学习,这也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学习的含义。 简答
13、或论述 1、教育心理学应为哪5个方面提供理论指导? 答:(1)确定教学目标;(2)了解学生特点;(3)运用学习过程的心理规律; (4)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执行;(5)教学测量与评价。 2、教育心理学必须从哪些方面学习心理内容? 答:(1)学习理论;(2)学生的学习;(3)学习策略;(4)学习迁移;(5)学习动机。 3、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目的任务是什么? 答:(1)提示学校教育中的基本心理学规律,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上的实际问题。 (2)建立系统的教学理论,促使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4、简述莱普尔的实验。 答:莱普尔将学前儿童随机分为三组,使他们都用一种儿童喜欢的彩笔作画。第一组和第二组为获奖组,只是第
14、一组被告知作画后将得到奖励;第二组则不知道有奖励;第三组为控制组,作画后不予奖励。结果发现,第一组儿童继续选择作画的次数仅是第二组和第三组的一半。由此莱普尔得出结论,外部奖赏一旦撤除反而会降低个体从事该种活动的原有兴趣。这便是外在奖赏损害内部动机之结论的由来。从莱普尔的试验看出实验法有两个主要特点:第一是随机分配被试;第二是对变量加以控制。总之,实验法要求实验者对实验情境进行严格的控制,实验遵循预先拟定好的实验设计,实验的实施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实验结果也要进行精确的测量。正因为如此,实验法通党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一种可*的方法。 5、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实验法具体分为哪几种? 答:(1)实
15、验室实验。这是一种严格控制实验情境,从而准确、周密地观察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方法。采用实验室实验的最大好处在于它允许实验者对研究中的所有因素做最大程度的控制,因而这类研究具有很高的内部效度。它的局限在于其实验情境具有较高的人为性和过于简单化,因而其实验结果难以推论到现实生活情境中去。 (2)随机化现场实验。这种研究是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进行的,研究一般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其目的在于评价某种教学程序或其他教育措施的效果。 (3)单一个案实验。拜瑞斯等人所进行的“良好行为游戏”实验就是单一个案实验的例子。在单一个案实验中,实验者无需对所得结果再做检验和说明,图表本身已经一目了然。这是单一个案
16、实验区别于其他等组实验的一个特点。 6、联结派共同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联结派以桑代克、华生、葛斯瑞、赫尔、斯金纳为主要代表。第一,把一切心理现象都归结为刺激或情境(S)与反应(R)之间的直接联结,用S-R公式作为解释所有心理现象的最高原则;第二,主张学习的实质就是通过条件作用被动地在S-R之间建立联结;第三,在学习问题的研究方向上,注重外部现象与外在条件的探索,忽视内在过程与内部条件的研究。 7、认知派在理论上的表现有哪此方面? 答:认知派以魏特墨、考夫卡、苛勒为主要代表。它们主张“完形说”。第一,否认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认为行为受意识的支配,以意识为中介;第二,主张学习的实质
17、在于主动构造完形或形成认知结构,而不是被动地形成S-R联结;第三,在学习问题的研究方向上,主张对学习的内部过程和内在条件进行探讨。 8、试述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答:教育是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所接受的来自环境的最主要的影响,也是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教育受个体已有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另一方面,教育又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发展。 (1)个体心理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个体的学习准备状态包括生理准备状态和心理准备状态两方面。生理准备状态,尤其是脑和神经系统发育与成熟的程度,是个体接受教育的自然前提。心理准备状态包括智力因素的准备和非智力因素的准
18、备两个方面。 (2)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1、发展性教学;教育受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仅仅是教育与心理发展关系的一个方面。在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中,更重要的是要看到教育对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2、早期教育。 9、简答维果斯基的发展性教学主张。 答: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的主张。他认为,在确定个体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可能性的实际关系时,应考虑到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第一种水平是儿童到目前为止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即儿童在独立活动中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水平是儿童目前正在形成和刚刚发展的能力水平,即儿童借助于成人的指导和帮助而有可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种水平
19、之间的区域,他称之为“最近发展区”。由此,维果斯基指出:“教育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为方向。” 10、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答: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理论的基本概念。(1)图式。动作或心理运算的结构,它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心理模式,图式既可以十分简单,也可以十分复杂。(2)同化。是将新的客体或事件纳入到已有的图式中去。同化类似于新的数据输入计算机。(3)顺应。为适应新的情境而改变已有图式的过程,皮亚杰称之为顺应。(4)平衡。在已有的理解和新的经验之间恢复均衡的过程,称为平衡。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皮亚杰将儿童和
20、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皮亚杰认为所有儿童的认知和发展都依次通过这四个发展阶段而不能逾越其中的某一阶段。不过,不同的儿童通过这些阶段的速率可能会有所不同,儿童在不同时期,尤其是在过渡时期,还可能会表现出几个阶段的特点。(1)感觉运动阶段(0-2岁)。婴儿的智慧表现在动作中。(2)前运算阶段(2-7岁)。在感觉运动阶段后期,幼儿的语言能力迅速发展,他们开始日益频繁地运用表象符号代替外界事物。(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具体运算阶段以“守恒”的出现为标志,守恒意味着儿童思维具有了可逆性。儿童的思维比前运算阶段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不仅
21、掌握了守恒的概念,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对事物进行比较、分类、归类和排序等智力*作,均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进行入青春期以后,青少年开始运用抽象的规则思考问题。 (三)对教育的启示。(1)教师应该仔细观察并认真倾听儿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理解儿童目前是如何思考问题,如何知觉周围世界的,从而正确地判断儿童目前所处的思维发展水平。(2)教学应该适合儿童目前的认知发展水平,越越儿童当前发展水平的教学只会徒劳无益。(3)学前儿童和小学儿童需要教师为他们提供概念的实例。 11、试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答:埃里克森构造了一个庞大的人格的毕生发展理论,即心理社会性发展阶段
22、理论。埃里克森以自我渐成为中心,把个体从摇篮到坟墓的人格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面临着一个核心的心理社会危机。 第一阶段:信任对不信任(0-1.5岁); 第二阶段:自主对怀疑(1.5-3岁); 第三阶段:主动对内疚(3-6岁); 第四阶段;勤奋对自卑(6-12岁); 第五阶段: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12-18岁); 第六阶段:亲密对孤独(18-30岁); 第七阶段:创生对停滞(31-50岁); 第八阶段:自我完善对失望(51岁以后)。 12、试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答:(一)人格的发展是自我与社会文化相互作用的产物,各个阶段心理危机的产生和危机的解决都与环境作用密切相关
23、。因此,在人格发展的问题上,不但要重视自我教育的作用,而且还应特别重视学校、家庭和社会对个体的教育作用。 (二)人格的发展在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任务,教育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格发展特点,引导个体向着对立发展过程的积极方向发展。 (三)人格的发展虽然在各个阶段上具有不同的特点,但从总体上看,各个阶段的人格发展是一个完整的连续作用过程。 13、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答:科尔伯格提出人们道德判断的发展共经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1)前世俗水平(9岁以前)。阶段1.惩罚与服从阶段;阶段2.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2)世俗水平(9-20岁)。阶段3.好孩子定向阶段;阶段4.法律与秩序的定
24、向阶段;(3)后世俗水平(20岁以后)。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阶段6.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阶段。 14、如何把握学习的定义? 答:首先,学习表现为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第二,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比较持久的。 第三,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因经验的获得而产生的。 第四,学习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一种对环境的适应现象。 以下以书页为顺序(56页开始-) 1、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于1896年开始从事动物学习实验,其中以(猫的“迷笼实验”最为经典)。 2、桑代克创立了学习的联结理论,其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第一,学习的实质是在一定的情境和一定的反应之间建立联
25、结,其联结公式为SR.桑代克认为,情境和反应之间是直接联系的,二者不需要任何中介。 第二,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过程,按一定的规律建立起来的。桑代克称之为尝试错误学习。他指出情境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建立遵循(效果律和练习律),桑代克在后来的研究中发现,(1)练习本身并不促进学习,只有在个体了解练习结果的情况下,练习才会起作用。(2)惩罚只能暂抑制一个联结,而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一个联结。 3、效果律:情境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或减弱受反应之后效果的支配。若反应之后得到了满足或受到奖赏,则该反应与情境之间的联结便加强;若反应之后得到了烦恼或受到惩罚,则该反应与情境之间的联结便减弱。 4、练习律
26、: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情境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或减弱受练习因素的影响,经过练习的联结则会加强,此即应用律;未经练习的联结则会减弱甚至消失,此为失用律。 5、对教学实践影响最大的是(斯金纳)的(*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6、斯金纳在迷笼的基础上创建了(“斯金纳箱”)。 7、简述斯金纳的*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答: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一类是*作性行为。*作性行为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斯金纳认为,*作性条件作用的范型可概括为以下4类:(1)积极强化;例如教师对孩子听话给予奖励。(2)消极强化;(3)无强化;(4)惩罚。由上述*作性条件作用的范型可见,积极强化和消
27、极强化,其目的都在于增加某一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因而是建立*作性行为的有效手段。而无强化和惩罚,其目的均在于减少某一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因而是消除*作性行为的重要手段。斯金纳的*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把学习看成是反应概率上的变化,把强化看成是增加反应概率的唯一手段。 8、积极强化:当有机体自发做出某种反应以后,随即呈现愉快刺激(阳性强化物),从而使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增加,这种*作即为积极强化,也称阳性强化或正强化。 9、消极强化:当有机体自发做出某种反应以后,随即排除或避免了某种讨厌刺激或不愉快情境(阴性强化物),从而使此类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这种*作即为消极强化。 10
28、、无强化:当有机体自发地做出某种反应以后,不对其施与任何强化,从而使该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降低,这种*作即为无强化。 11、惩罚:当有机体自发地做出某种反应以后,随即呈现一个讨厌刺激或不愉快情境,以期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为惩罚。 12、论述*作性条件作用的应用。 答:(1)程序教学。斯金纳认为,传统的班级教学在提供强化和塑行为上存在很大弱点,如强化较少;强化不及时;缺乏塑教学行为的有效程序等,而程序教学则可避免这些弱点。程序教学的基本思想是:把一门课程的教学总目标分为几个单元,每一单元再分成许多小步骤,学习者每完成一步课业后,都会及时获得反馈,得到强化,然后按顺序进入下一步骤的学习,直
29、到学完一个个单元。 (2)行为塑造与行为矫正。斯金纳的*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为行为塑造和行为矫正提供了有效的方法。由于所有行为都是强化训练的结果,因而我们可以通过连续强化来塑造预期的行为。例如,小孩的无理哭闹常常是父母强化所致。 13、程序教学:以课本或教学机器的形式向学生呈现程序的教材,以使学生按规定的程序自学教材内容。 14、简答经典条件作用与*作性条件作用的不同。 答:(1)在强化程序上,经典条件作用是US伴随着CS先于CR出现;*作性条件作用是R先于积极强化物的呈现或消极强化物的撤除。 (2)在刺激的作用上,经典条件作用是特定S产生R;*作性条件作用是无特定S产生R.(3)在反应的特点上,
30、经典条件作用的反应是诱发的;*作性条件作用的反应是自发的。 15、简述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答:认知派是美国教育心理学中与联结派相对立的一个学派,这一学派从学习的内部过程着眼,对学习做出了与联结派完成不同的解释。认知派学习理论认为: (1) 学习并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完形,形成认知结构; (2) 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的,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的; (3) 学习不仅依赖于当前的刺激情境,而且也依赖于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 16、认知派的学习理论主要以(格式塔心理学派的顿悟说)、(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说)为主要代表。 17
31、、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魏特墨、考夫卡和苛勒) 18、(苛勒)于1913年-1917年间,曾对黑猩猩的问题解决行为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提出了与当时盛行的(桑代克的联结学习理论)相对立的第一(认知学习理论学习的顿悟说)。 19、苛勒的顿悟说主要的两个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第一,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所谓完形,亦称“格式塔”,指的是一种心理结构,它是在机能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一切学习,其实质均在于通过对情境中各部分之间关系的理解而构造完形,学习并非是在情境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 第二,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顿悟是指对情境的突然理解。学习的顿悟说,又称完形说,它与桑代
32、克的联结说针锋相对。顿悟说否认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直接联系,强调二者以意识为中介。 20、试误往往是顿悟的(前奏),而顿悟则是试误练习到某种程度时出现的(结果)。一般说来,(简单的、常规性)的问题解决,往往不需要进行反复的尝试-错误,而对于(复杂的、创造性的)问题解决,则大多需要经过尝试-错误过程,方能产生(顿悟)。 21、当代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主张学习的认知-(发现说)。 22、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1)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布鲁纳认为人类具有三种表象模式:动作性表象模式、映象性表象模式和象征性表象模式。 (2)学习过程包括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
33、和评价三个方面。 (3)教学应注重使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 23、布鲁纳在其教育过程一书中指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24、布鲁纳所说的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包括哪两方面的含义? 答:一是指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二是指掌握学习该学科的态度和方法。 25、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对学生的学习尤其重要,这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掌握一门学科中最基本的概念、原理及其内在的逻辑联系; (2)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有利于该学科知识的长期保持和检索; (3)掌握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有利于学习迁移的发生; (4)掌握具有再生能力的基本知识结构有利于培养学
34、习的内部动机; (5)在早期教育中教授学科的基本结构,有利于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 26、发现学习: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 27、当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了学习的(认知同化说)。 28、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1)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言语学习,是接受学习,而不是发现学习;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这是课堂学习的主要类型。 (2)有意义言语学习主要是通过同化过程实现的;在奥苏贝尔看来,同化既包括把新的信息纳入或归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也包括改变已有认知结构以容纳新的信息。可见,奥苏贝
35、尔所称的同化包含着皮亚杰的“同化”和“顺应”两种含义。 29、有意义学习: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的过程。 30、非人为的联系:指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观念的联系不是任意的,而是建立在合乎逻辑的基础上。 教育心理学期末综合练习 综合练习一、 选择题(至少有1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10分) 1根据迁移的性质分类,迁移有( )。 A 顺向迁移 B 逆向迁移 C 正迁移 D 负迁移2用饿猫逃出笼箱的著名实验,解释试误学习现象的心理学家是( )。A苛勒 B巴甫洛夫 C斯金纳 D桑代克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学习的心理规律 B.教学的心理
36、规律 C.学与教的心理规律 D.学与教二者相互作用的心理规律4加涅将教学目标分为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和( )A.动作技能 B.分析技能 C.态度 D.综合技能5 学生的心理发展主要包括( )方面。A.认知 B.情感 C.人格 D.社会性答案:1.C D 2. D 3.C 4. A C 5A B D注:请根据考核说明补充编制并解答选择题。二、 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请从以下名词中任选5个。进行解答。实验法、观察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思维、社会性、自我意识、人格、认知方式、 学习、观察学习、有意义学习、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概念学习、概念形成、概念同化、概念运用、动作技能、智力技
37、能 学习策略、自我调节学习、元认知、学习策略教学、学习迁移、正迁移与负迁移、问题解决、定势、功能固着、原型启发、创造性、头脑风暴法、动机、学习动机、成就动机、归因、习得性无力感、自我效能感、 品德、自律与他律、意义障碍、教学目标、学习准备、最近发展区、能力倾向与教学的相互作用、发现学习、合作学习、程序教学、掌握学习、教师的威信、教学反思能力。三、 判断正误并改正错误(在正确的叙述后面打 ,在错误的叙述后面打 ,每小题3分,共15分)。1 道德品质的基础是道德动机。( )2 定势对迁移的影响有两种:促进和阻碍。( )3冯特创立了第一个完整的学习理论。( )4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学习的实质应当是操
38、作性学习。( )5几何证明中的反证法实际就是手段目的分析法。( )解答:1()。道德品质的基础是道德动机。 改为:道德认识2()。3()。冯特创立了第一个完整的学习理论。改为:桑代克。4()。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学习的实质应当是操作性学习。改为:观察学习5()。几何证明中的反证法实际就是手段目的分析法。改为:逆推法。注:请根据考核说明补充编制并解答选择题。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请从形成性考核册中任选4题。五、案例分析题(10分)请结合自己实际工作或生活中遇到的案例,或形成性考核册提供的案例,编制案例题并进行分析阐述。案例1:李小辉怎么了?李小辉不爱学习,他讨厌学习,甚至对学习恨之入
39、骨。他为何如此讨厌上学?因为他考试总是不及格。物理不及格有他,数学考试他也不及格。而且,数学老师还甩着鲜艳的粗笔在他的试卷上批道:“卷面潦草,思维混乱,简直不是人写的!”因为他想争第一,却又认为自己怎么也无法争到第一。说起从前,他也有过辉煌的学绩:小学连续三年三好学生,在市“希望杯”竞赛中获过二等奖,小学毕业被保送到初中。然而,升入初中后的第一次摸底测验,他只排在第21名,从此,李小辉便丧失了自信心,连他最擅长的数学也爱听不听,作业也马马虎虎规范解答案例1:诊断:李小辉由于上初中以来在学习上的多次失败,陷入了习得性无助感的境地, 而且越陷越深,不能自拔。分析:习得性无助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
40、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造成李小辉这种状况的原因,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他自身的因素。他将自己的失败进行了错误的内部归因。内部归因是指人把失败归因于能力、性格等自身因素,认为只是自己不能控制行为结果,因而出现个人的无力感。第二,外部原因。首先,学校、家庭在教育过程中过分重视考试、分数、竞赛、名次等外部强化手段去激励学生学习,而严重忽视对学生内在动机的培养和调动,因此,一次偶然的成绩不好就使得李小辉感觉自己各个方面都很差,进而对自己丧失信心。其次,数学老师在教育方式上的严重失误,也使他彻底丧失了自尊和自信,更加重了该生的无助感。对策:采用各种措施培养他的内在动机
41、,例如,利用他的爱好看报纸、爱玩电脑、爱玩篮球、喜欢数学等特点,巧妙实现动机迁移;采用各种措施,消除他在学习上的无力感,增强他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案例2:某中学的班主任王老师通过学习,认识到学会学习是未来社会生存的第一需要,于是,他在自己的管辖班级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与实践,在班级大力倡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要比其单纯获得一些知识更重要、更受用”的理念,开设专题讲座,从理论上反复全面地讲述各种学习方法,并对学习方法讲座的学习进行理论考试。一个学期结束了,这个班的同学对于各种学习方法,能够倒背如流,但整个班级的各门课程的考试成绩不仅没有提高,而且部分学生的在一些事实性知识较多的课程比如历史课的学习方面还出现了倒退现象。请结合所学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对王老师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分析。并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做法。规范解答案例2:1班主任王老师认识到并倡导“学会学习的重要性”,以及给学生讲述学习方法都是正确的,但是王老师在学习方法的教学上却存在问题。2学习方法属于策略性知识或程序性知识的范畴,它不是光从“理论”上“教”或通过“考试”就能教会的。3对于学习方法这种策略性知识或程序性知识的教学,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学科渗透式教学和学习策略的专门训练的方式效果更佳。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