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收藏资料合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doc

上传人:知****量 文档编号:19291023 上传时间:2022-06-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收藏资料合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1-2022收藏资料合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2022收藏资料合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收藏资料合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合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摘要: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漫长岁月中,创新一直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最为突出的本质力量。人类历史的每一次重大进步,无不是创新的结果。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富国强民的基础,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处在经济、社会全球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中国的迅猛崛起更加需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科学发展。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合肥作为一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受到广泛关注。关键字:创新型城市;合肥;自主创新一、创新型城市理论1.创新型城市的内涵创新型城市是指基于新的城市发展观,具有良好的创新环境与创新文化,并以此支撑创新主体充分利用现有的创新

2、资源实现高绩效创新的复杂创新系统。该系统包含以下几成涵义:创新型城市是对城市认识范式的革新,对城市实力、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等指标需要作出全新的诠释和评价;创新型城市是建立在其创新环境与创新文化基础上的,是各类创新要求集聚的特定城市;创新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自主创新成为城市总体战略,贯穿到全市的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成为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城市通过创新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在某些关键技术、核心领域、战略产业上具有领先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精神、创新的力量贯穿于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核心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点是推进科技进

3、步和产业提升1。也有学者认为,创新型城市就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自主创新为主导、以创新文化为基础的城市形态2;一般由区域科技中心城市发展演变形成,是知识经济和城市经济融合的一种城市演变形态3。2.创新型城市的特征从构成要素上看,创新型城市必须具备创新主体(企业、大学、研究机构等)、创新资源(基础设施、信息网络、资金、技术等)、创新制度(激励、竞争、评价和监督等);从发展驱动上看,创新型城市是以知识(包含科技)、人力资本为核心要素并通过创新驱动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这里的“创新”包含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等综合创新要素2;从功能标志上看,创新型城市是研发资源的高密度聚集区和区域性科

4、技研发中心、产业链的“高端”节点集聚地及区域性新兴产业中心、品牌资源密集区和大批创新型企业的营销窗口或营销创新舞台、公司总部聚集地和区域性企业运营中心4。还有西方学者对一些“亚类”创新型城市的特征进行描述,如学习型城市将创新和学习作为发展的核心,通过全民学习、终生学习、刨新应用和新兴技术来支撑经济发展;知识城市就是在知识经济发展进程中,从战略上有目的地鼓励知识培育、技术创新、科学研究和提升创造力的城市;高科技城市将高科技产业作为支柱产业,通过科技合作发展城市经济,将高科技与城市发展紧密结合起来5。3.创新型城市的评价指标6创新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由知识、技术推动的线型过程。有效的创新过程是由多个创

5、新要素的系统集成。一个新技术的产生到进行商业应用,形成产业化,其间会受到市场、制度、管理甚至是区位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各个创新要素(制度、技术、市场、服务、文化等)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才能有效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选择从综合测评的角度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为了保证整个评价体系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我们采取综合分析方法,即以科技创新为重点,以创新活动过程为主线并将影响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因素贯穿到评价指标体系中。如表1 二、合肥科技创新资源现状及试点市建设进展情况7合肥位于安徽省正中部,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具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是

6、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城市、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城市。2004年11月,合肥被批准为全国第一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现已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市,标志我市创新型城市建设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紧贴实际,发挥优势,突出特色,重点突破,积极探索创新型城市建设新途径,深度开发创新发展新模式,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转变发展方式、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技术升级中的支撑作用,把创新优势资源转化为强势资源,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既是国家战略部署,更是我市实现“富民强市”战略目标的必然抉择。至今,科技创新试点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为工业立市战略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区域创新体系初步形成。(一)高校和科研

7、院所数量众多,科教资源雄厚合肥是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是中西部科教资源比较丰富的城市之一。拥有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为代表的国家和省属科研单位76个;拥有中国科技大学为代表的各类高等学校59所,博士点171个。拥有国家同步辐射、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火灾科学等国家级与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0个,其中国家级4个。中科院等离子所已成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国际计划的主要参加单位。到2010年,全市有各类科研机构344个,国家大科学工程5个,重点实验室105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84个,企业技术中心101个。建设各类科技中介和科技服务机构225个,其中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3个、生产力促进

8、中心14个,全市孵化场地面积45万平方米,在孵企业740家,累计毕业企业532家。(二)人才资源丰富,智力优势明显我市共有两院院士31人,其中科学院院士24人,工程院院士7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和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人数,在中部城市均排序第一;从事科学和教育工作人员比例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每万人口专业技术人员数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近年来,合肥积极打造科技创新人才高地,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组织实施“3820”产业英才建设工程,从2005年起,在20家企业设立产业英才岗位,集聚了160多名优秀创新人才。2006年底在肥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9953人,其中科学家工程师

9、 6473人。实施“蓝领人才引进与开发计划”,每年培养各类技能人才约15万人,推动22家企业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新建院士工作站6个,在肥工作的两院院士达49人,进入“千人计划”的海归人才17人,创业海归300多人。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在全国294个地级以上城市中,合肥综合竞争力居22位,5年内前移了15位。(三)知识创新活跃,成果丰硕近年来,在肥的科研机构、高等学校承担“863”、“973”和国家科技攻关等课题数百项,获得了大批科技成果及奖项。同步辐射和火灾科学研究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在SCIENCE、NATURE上发表论文数多年来名列中部城市第一。“量子通信

10、实验”、“可控热核聚变实验研究”等5项成果7次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和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2007年全市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发展到51个(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个(其中国家级2个),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12个(其中国家级5个);博士后工作站14个。200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安徽省科技进步奖108项。通过企业自主创新,我市在语音合成、汽车与工程机械、家电制造、雷达制造、交通事故预防、生物医药、纳米材料、作物育种等技术领域形成在国内乃至国际具有领先水平的优势技术。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450家,其中,国家重

11、点高新技术企业15家;上市高新技术企业13家。过亿元高新技术企业70家,过10亿元20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比重52.28%。(五)拥有自主创新品牌的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我市产业发展已形成了一批“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群”相互衔接的特色产业集群。一是以江汽集团为主体的汽车产业集群;二是以美的、海尔、格力、美菱、荣事达集团为主体的家电产业集群;三是以叉车、日立挖掘机为主体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四是以科大讯飞、四创电子、芯硕半导体、科大立安、易能公司、开尔纳米等企业为代表的微电子信息与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五是以丰乐种业、荃银高科、隆平高科、天禾农业、合肥绿宝为代表的(

12、两系杂交水稻、玉米、小麦、油菜、西甜瓜品种)高新区种子产业园初步形成规模,以长丰草莓和肥西苗木为代表的农业产业逐渐形成特色,具有越来越强的品牌效应。(六)示范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经过努力,6.6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建成道路里程总计17.8公里,区域框架路网和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科技资源有效聚集,目前区内建成项目6个,在建项目20个,签约项目20个,合作开发项目4个,意向项目近百个,计划总投资86亿元。产业集群日益显现,机电产业园以光机电一体化为特色,兼具科研孵化、行政商务功能,集聚了一批电子类、机械类产品为主的中小科技企业。创新工业园以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为主,打造科技创新工程化平台和孵化基地,

13、实现集约利用土地资源。软件外包园规划设计方案和项目可研报告已经完成。动漫产业园规划已经完成。(七)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来示范区进行专题调研,合肥市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试点市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设立了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工作办公室,组建了示范区建设指挥部。下发了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若干政策、合肥市科技创新专项基金管理办法、合肥市科技创新专项基金资本金投入实施细则、合肥市科技项目风险投资损失补偿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制定了一批突破性的鼓励新型工业化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为试点市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强效能建设,转变工作作风,为试点市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服务环境。

14、总之,“十一五”期间,合肥强力推进“创新推动”战略,突出创新型企业培育、创新研发平台建设、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等重点,以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新型工业化发展,自主创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三、展望“十二五”期间,合肥将围绕加快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坚持创新主导,狠抓“三条主线”,实现“创新双倍增”目标,把我市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在全国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即:狠抓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创新平台载体培育、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三条主线,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突破口,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综合竞争力。乘自主创新东风,扬加速崛起风帆。合肥将一直坚持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

15、宽,为建设创新型城市而不懈努力。参考文献1 陈仲常,王芳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滞后城市化、超前城市化与城市中空化趋势当代经济科学2005(2):11202李志刚,吴缚龙,刘玉亭城市社会空间分异:倡导还是控制城市规划汇刊,2004(6):48513丁成日城市“摊大饼“式空间扩张的经济学动力机制城市规划,2005(4):56594代明.自主创新型城市的四大功能标志.特区经济,2005(12):12-135Simmie,J.&W.F.Lever,Introduction:The Knowledge based City.Urban Studies,2002(5-6):855-8576杨华峰、邱丹、余艳.创新型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工作试点.2007(6) 7 关于推进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的调研报告.市政协调研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