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教学设计一等奖.docx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19273542 上传时间:2022-06-05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6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拟行路难教学设计一等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拟行路难教学设计一等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拟行路难教学设计一等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拟行路难教学设计一等奖.docx(4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拟行路难教学设计一等奖(拟行路难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能够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1篇拟行路难教学设计一等奖【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鲍照的一首诗作。鲍照这位诗人我们可能觉得很陌生,但是杜甫、李白我们很熟悉了吧。我们来看一首诗杜甫的(春日忆李白)。其中称赞李白讲:“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杜甫用鲍照诗作的成就来赞扬李白,可见对鲍照诗作评价之高。那么,鲍照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为何没有像李白杜甫一样青史留名、为人们所熟知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鲍照的(拟行路难),跟随诗人的脚步走进他的作品,了解他的人生,感悟他的诗情。诵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清节拍【

2、学习目的】1.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把握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2.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学习经过】一、初读,扫清文字障碍、把握相关资料预习检测自主学习1.给下列重点字注音:鲍酌踯躅2.解题:(行路难)是,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首,歌咏。本文是第四首。3.了解概括鲍照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认真阅读“资料链接,用一句话概括鲍照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能够用“固然?但是?的句型。鲍照一生固然才华横溢、诗文有盛名,且少有壮志,思求报国,但因出身寒门,一生沉沦下僚,郁郁不得志。所谓“才秀人微,取湮现代。4.用本人的语言解

3、释诗歌大意。就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人的命运也是既定的,怎么能总是这样自怨自哀。?喝点酒来宽慰本人,歌一曲(行路难),歌唱声又因举杯饮酒而中断。?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讲还休,欲行又止,不敢多讲什么了。二、精读,披文入情,咀嚼文字,体悟情感文字是情感的载体。前面,我们已经扫清了文字障碍,初步把握了这首诗的基本内容。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品读揣测诗歌的语言,深化把握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一自由诵读诗文,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诗人情感:“愁下面就让我们来解读这个“愁字。二研读诗文,解读一个“愁字1.齐读前四句诗,考虑:1哪句诗直言诗人之“愁?“安能行

4、叹复坐愁“愁的表现是什么?“行、坐“叹、愁,“愁之相互文通过诗人的外在行为,想象一下诗人愁到了何种程度?浓重、无可排解?这愁绪如此浓重,令诗人坐卧不宁、寝食难安,却又挥之不去、排解不开。2诗人为何如此愁苦?“人生亦有命“命?这和愁苦有何联络?我们来学习一种诗歌解读的方法知人论世。首先,联络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讲讲他看到了如何的“命。知人论世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的高低贵贱直接决定了一生的仕途和际遇。面对这一现实,诗人也只能成认“人生有命。那么,怎么又讲“亦?“亦字承接了上文什么内容?合作探究“泻?这里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比喻。怎样理解“安能?就像水会往不同方向流淌一

5、样,人生在世间也各自有命,这似乎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我怎么能由于这而发愁呢?诗人真的能看开了吗?强加在身上的不公平,你连对抗的时机都没有。怎么可能看开呢?自己劝慰之语,内心愤懑不平读这四句,读出诗中情感的细微变化。读法指导:一二句平;三四句略上扬,有不平之怨。2.齐读后四句,考虑:1作者借助哪些方式来“自宽,诗人内心得到宽慰了吗?“酌酒“歌唱(行路难)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遣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种种不平在心头激荡。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欲将一腔悲愤倾泻而出。但是由于太过悲哀,连歌也唱不下

6、去了。“愁之解,无可排解、压抑郁闷此情此境,让诗人何以堪?2诗人情感郁积到极点,不禁悲愤地大吼一声:“心?这一句是作者情感的总爆发?这是什么句式?和前面哪一句句式一样?情感有何变化?前面,心有不平,想排解;这一句,怒火填膺,忍无可忍“愁之怒,忍无可忍的愤激之语读这三句,读出情感变化。3然而最后一句,诗人的情感又出现了如何的变化?急转直下,隐忍吞声“愁之忍,极度痛苦和矛盾,还有无奈为何出现这样的变化?知人论世再看写作背景。不敢讲,讲也改变不了什么,还可能带来杀身之祸,“愁之源有门第等级的存在,纵你八斗之才,纵你有满腔报国热忱,只是不得发挥。诗人的万千悲愤只能硬生生吞进肚里。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7、?读这四句,读出情感从激愤到隐忍的变化。读法指导:先扬后抑3.结合全诗,想象勾画诗人形象,讲一讲诗中表达了诗人如何的情感?对士族门阀制度的不满和控诉,怀才不遇的悲愤与苦痛。三、诵读诗文,体悟一个“愁字三、再读,反观自己,读出人生感悟深化拓展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总是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一、古诗文中抒发怀才不遇的诗词很多,请搜集具有代表性的一些诗句,体会不同时代不同诗人对待人生之路的困难有着如何不同的态度。并考虑为何不同。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

8、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苏轼(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为何不同?时代使然。二、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能够自由发挥才华的大好时代。但是同样的时代,同样的条件,每个人做出的选择却不一样。同样是双臂残疾,有人沿街乞讨,有人刻苦自励终成“钢琴王子;同样身家过亿,有人吸毒入狱,有人公而忘私裸捐为民。同样身在二中,有人奋起直追,努力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有人浑浑噩噩,甘心沉沦。反观自己,生活在同样的时代,面对同一片蓝天,我们将选择如何的人生?以(我的人生我做主)为题,写一段的短文,发表我的人生宣言。100字左右【资料链接】1.鲍照生平鲍照(?466),南朝宋

9、文学家。字明远。祖籍山东。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渎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些小官。后卷入王室斗争,为乱兵所害。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钟嵘(诗品)讲鲍照“才秀人微,取湮现代。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

10、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2.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特点: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所谓的“九品中正制,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不能为国效力。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3.“披文入情语出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意思是:作家创作,总是由内而外,即先有客观现实的感发而产生的内在情态,这种情态通过辞章表达出来,阅读文章的人通过文辞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沿着文辞找到文章的源头,即便是深幽的意思也将显现,被人所理解。主要讲

11、明了从创作者怎样构成文章,读者怎样阅读理解的一个经过。第2篇拟行路难教学设计一等奖知识目的: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2、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能力目的: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2、学会比拟阅读,积累一定量的诗歌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情感目的:1、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拟【教学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把握,并学以致用【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搜集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经过】导入

12、:1、沟通有关“人生之路的感想,谈一谈本人对“人生之路的理解和感受。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2、提出课题,坦陈本诗难学,但必须知难而上。本诗是一首成人诗,同学们可能难以感受。3、提出问题:试结合之前一定量的诗歌学习,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明确:1、读懂大意;2、知人论诗;3、领悟情感;4、赏析技巧一、读懂大意要求:明确体裁、读准字音、把握节拍1、读懂大意之体裁:联想比拟学过的诗歌体裁和乐府古诗(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文是第四首。2、读懂大意之读音、节拍;3、同位合作,根

13、据大意试背诵二、知人论诗1、联想比拟,就全诗或本人感受最深的某句诗谈一谈本人的理解,并通过朗读体现本人的理解。2、示范诵读,引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沟通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和写诗的背景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山东东海治所在今郯城;一讲山西上党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渎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

14、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伴随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孝武帝死后,明帝刘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的斗争。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鲍照的集子有南

15、齐永明年间虞炎奉文惠太子萧长懋之命所编10卷。现存鲍照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毛校本(鲍氏集)为较早。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鲍参军集)为最流行。鲍照集的注释,始于清末的钱振伦,他的注本没有来得及刊行。近人黄节在钱注基础上作了补注,称(鲍参军诗注),今人钱仲联作(鲍参军集注),附有(鲍照年表)。鲍照擅于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俊逸鲍参军,就是赞美李白的诗有鲍照的俊逸风格。其作品留芳后世,被称为“元嘉三大家之一。他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和(梦还乡)赞美了家乡的山水。-补充时代背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

16、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领悟诗歌主旨:问题导入:诗人的人生之路难吗?是如何的难?钟嵘(诗品)讲鲍照“才秀人微,取湮现代,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三、领悟情感1、领悟作者的剧烈情感变化,把握诗人情感变化的经过问题探究:诗人认命不认命?结论:处在“认命与“不认命的矛盾中。先似乎“认命了,后又似乎“不认命,最后似乎还是“认命了。2、详细品味诗人是怎样表现这种矛盾的思想情感的?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讲明了什么道理?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

17、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讲明了像水是按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如何的看法?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以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外表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遣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

18、(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己抑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到达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总结: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

19、不合理的门阀制度:地,岂是平的?泻水于地,难道不是按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个人的遭际怎样,如同泻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所决定了吗!“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遣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理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全诗的感情在这句到达高潮。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吞声踯躅不敢言。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四、赏析技巧概括本诗的写作风格此诗的语言近似白话,明白晓畅。诗歌的情

20、感时而压抑,时而奔放,将复杂的心理历程表现的曲折婉转。五、拓展读出搜集的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体会他们对待人生之路的困难有如何不同的态度。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苏轼(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六、总结全文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能够自由发挥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本人成为一个“德美才

21、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能够大有作为的!七、布置作业,齐背课文,下课作业:谈一谈学习本文的感受。【板书设计】拟行路难鲍照认命不认命认命抨击悲愤无奈第3篇拟行路难教学设计一等奖知识目的: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2、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能力目的: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2、学会比拟阅读,积累一定量的诗歌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情感目的:1、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拟【教学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把握,并学以致用【教学方法】诵读法,讨

22、论法【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搜集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经过】导入:1、沟通有关“人生之路的感想,谈一谈本人对“人生之路的理解和感受。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2、提出课题,坦陈本诗难学,但必须知难而上。本诗是一首成人诗,同学们可能难以感受。3、提出问题:试结合之前一定量的诗歌学习,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明确:1、读懂大意;2、知人论诗;3、领悟情感;4、赏析技巧一、读懂大意要求:明确体裁、读准字音、把握节拍1、读懂大意之体裁:联想比拟学过的诗歌体裁和乐府古诗(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

23、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文是第四首。2、读懂大意之读音、节拍;3、同位合作,根据大意试背诵二、知人论诗1、联想比拟,就全诗或本人感受最深的某句诗谈一谈本人的理解,并通过朗读体现本人的理解。2、示范诵读,引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沟通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和写诗的背景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山东东海治所在今郯城;一讲山西上党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

24、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渎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伴随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孝武帝死后,明帝刘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的斗争。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

25、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鲍照的集子有南齐永明年间虞炎奉文惠太子萧长懋之命所编10卷。现存鲍照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毛校本(鲍氏集)为较早。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鲍参军集)为最流行。鲍照集的注释,始于清末的钱振伦,他的注本没有来得及刊行。近人黄节在钱注基础上作了补注,称(鲍参军诗注),今人钱仲联作(鲍参军集注),附有(鲍照年表)。鲍照擅于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俊逸鲍参军,就是赞美李白的诗有鲍照的俊逸风格。其作品留芳后世,被称为“元嘉三大家之一。他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和(

26、梦还乡)赞美了家乡的山水。-补充时代背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领悟诗歌主旨:问题导入:诗人的人生之路难吗?是如何的难?钟嵘(诗品)讲鲍照“才秀人微,取湮现代,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三、领悟情感1、领悟作者的剧烈情感变化,把握诗人情感变化的经过问题探究:诗人认命不认命?结论:处在“认命与“不认命的矛盾中。先似乎“认命了,后又似乎“不认命,最后似乎还是“认命了。2、详细品味诗人是怎样表现这种矛盾的思想情

27、感的?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讲明了什么道理?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讲明了像水是按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如何的看法?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以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外表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遣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

28、,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己抑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到达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29、总结: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地,岂是平的?泻水于地,难道不是按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个人的遭际怎样,如同泻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所决定了吗!“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遣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理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全诗的感情在这句到达高潮。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吞声踯躅不敢言。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

30、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四、赏析技巧概括本诗的写作风格此诗的语言近似白话,明白晓畅。诗歌的情感时而压抑,时而奔放,将复杂的心理历程表现的曲折婉转。五、拓展读出搜集的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体会他们对待人生之路的困难有如何不同的态度。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苏轼(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六、总结全文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能够自由发挥

31、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本人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能够大有作为的!七、布置作业,齐背课文,下课作业:谈一谈学习本文的感受。【板书设计】拟行路难鲍照认命不认命认命抨击悲愤无奈第4篇拟行路难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的: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2、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3、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拟教学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把握,并学以致用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搜集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经过:导入:1

32、、沟通有关“人生之路的感想,谈一谈本人对“人生之路的理解和感受。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2、提出课题,坦陈本诗难学,但必须知难而上。本诗是一首成人诗,同学们可能难以感受。3、提出问题:试结合之前一定量的诗歌学习,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明确:1、读懂大意;2、知人论诗;3、领悟情感;4、赏析技巧一、读懂大意要求:明确体裁、读准字音、把握节拍1、读懂大意之体裁:联想比拟学过的诗歌体裁和乐府古诗(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文是第四首。2、读懂大意之读音、节拍;3、同位合作,根据大

33、意试背诵二、知人论诗1、联想比拟,就全诗或本人感受最深的某句诗谈一谈本人的理解,并通过朗读体现本人的理解。2、示范诵读,引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沟通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和写诗的背景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鲍照擅于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俊逸鲍参军,就是赞美李白的

34、诗有鲍照的俊逸风格。其作品留芳后世,被称为“元嘉三大家之一。他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和(梦还乡)赞美了家乡的山水。补充时代背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领悟诗歌主旨:问题导入:诗人的人生之路难吗?是如何的难?钟嵘(诗品)讲鲍照“才秀人微,取湮现代,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三、领悟情感1、领悟作者的剧烈情感变化,把握诗人情感变化的经过问题探究:诗人认命不认命?结论:处在“认命与“不认命的矛盾中。先似乎“认命了

35、,后又似乎“不认命,最后似乎还是“认命了。2、详细品味诗人是怎样表现这种矛盾的思想情感的?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讲明了什么道理?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讲明了像水是按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如何的看法?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以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外表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

36、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遣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己抑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到达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

37、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总结: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地,岂是平的?泻水于地,难道不是按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个人的遭际怎样,如同泻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所决定了吗!“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遣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理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全诗的感情在这句到达高潮。

38、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吞声踯躅不敢言。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四、赏析技巧概括本诗的写作风格此诗的语言近似白话,明白晓畅。诗歌的情感时而压抑,时而奔放,将复杂的心理历程表现的曲折婉转。五、拓展:读出搜集的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体会他们对待人生之路的困难有如何不同的态度。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苏轼(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六、总结全文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

39、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能够自由发挥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本人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能够大有作为的!七、布置作业,齐背课文,下课第5篇拟行路难教学设计一等奖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的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适宜呢?下面是我采集整理的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教学目的1知识目的:了解诗歌的内容。2能力目的: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3情感目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重点

40、与难点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经过。2、把握文中比照和“比兴手法的运用。3、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经过。教学课时:1课时一、作家与作品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谢秣陵令表)。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而称他为鲍参军。有(鲍参军集)传世。尽管鲍照“才秀人微,取湮现代(诗品)语。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有人甚至以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鲍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满着悲剧色彩,这悲剧色彩来源于他生存的时代、出身和

41、他的志向的冲突。两晋南北朝,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但是鲍照出身寒微,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只是鲍照悲剧构成的前提,由于出身寒微的左思也曾用诗歌抒写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但他终于“高步追许由,走向了归隐。构成鲍照悲剧的决定性因素是他个人的抱负和志向,鲍照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强烈的人,毫不掩饰本人对富贵荣华、及时享乐、建功立业等种种目的的追求,并且以为以本人的才华理应得到这一切。老庄哲学中一切消极遁世,委顺求全的东西,都与他的思想格格不入。他不顾一切地要以本人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而当他的努力遭到社会现实的压制、世俗偏见的阻碍时,心灵中就激起冲腾不息的波涛,表现出愤世疾俗的深沉忧愤。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

42、作品之中,构成他诗歌独特风格。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诗、赋、散文皆不乏名篇,但成就最高的还是诗歌。他的诗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有边塞诗,如(代出自蓟北门行);有描写游子、思妇、弃妇的诗,如(代白头吟);而以(拟行路难)18首为其代表。这组诗主要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较左思的诗,不但有不满,更有抗争。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三、学生讨论,研读课文结合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

43、处分流比喻人生际遇不同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喝点酒来宽慰本人,歌唱,这句讲,歌唱声因举杯饮酒俞益悲愁而中断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讲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讲什么悲愁深沉,郁结在胸,酌酒难以自宽,长歌为之断绝。满腹感慨吞声不能言,其内心痛苦可想而知。四、整体感悟南朝宋著名诗人鲍照的(拟行路难)诗共有十八首,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明确:本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一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讲明了什么道理?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讲明了像水是按照高下不同的地势

44、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而讲,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正如沈德潜所讲:“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二诗歌开始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如何的哲理?这个比喻是讲,像水是按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是被家庭门第的贵贱决定的。这是古代的血

45、统论。诗篇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泻水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这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类似相通的人间社会的某种哲理。三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如何的看法?明确: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讲的“命,就是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以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体会“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经过中所起的作用?“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讲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应该学会自己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涵着不平之气。这个反

46、问句,诗人含者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拟平稳。接下四句,诗人转向本人的心态剖白。他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而去歌呼呐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继而又以“酌酒以自宽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然而,“举杯销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而“断绝了。这里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讲本人的悲哀和苦闷,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法借酒浇除,他便着笔于怎样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了。这口气,这笔调,反倒愈加透露出那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的情感,这就造成了一种含蓄不露,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四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遣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策划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