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诉讼维权十大典型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费者诉讼维权十大典型案例.docx(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消费者诉讼维权十大典型案例消费者诉讼维权十大典型案例今天我为大家采集整理了关于消费者诉讼维权十大典型案例,希望大家会喜欢,同时也希望给你们带来一些参考的作用!01、网络商铺售假应对网络平台承当损害赔偿责任某宝网络公司诉姚某服务合同纠纷案主要案情2007年9月,姚某在某宝网上注册会员,并与某宝网络公司签订(某宝平台服务协议),经营名为某某宠物的店铺,销售各类猫粮等宠物用品。(某宝平台服务协议)约定:商家不得在某宝平台上销售国家禁止或限制的商品,以及侵犯别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商品。如商家的行为使某宝及其关联公司遭受损失,包括本身的直接经济损失、商誉损失等间接经济损失,商家应当赔偿某宝网及其关
2、联公司的全部损失。2016年4月22日,某买家在姚某开设的店铺购买某品牌的幼猫粮一袋,实付人民币99元。上述商品鉴定为假货。某宝网络公司遂以姚某违背某宝平台服务协议且造成其商誉损失为由提起诉讼,要求姚某予以赔偿。法院裁判法院经审理以为,原告某宝网络公司、被告姚某签订的(某宝平台服务协议)约定:如被告的行为使某宝网络公司及其关联公司遭受损失,包括本身的直接经济损失、商誉损失等间接经济损失,应当赔偿某宝网络公司及其关联公司的上述全部损失。被告以掺假的方式持续在某宝网上出售假货,其行为不仅损害了与商品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益,而且降低了消费者对某宝网的信赖和社会公众对某宝网的良好评价,对某宝网的商誉造成
3、了损害,故被告应当就此予以赔偿,法院综合考虑姚某经营时间、商品价格和利润等因素,酌情确定被告赔偿100,000元。点评近来年,在各类网络平台上开设网络商铺成为不少经营者必不可少的经营渠道。网络商铺与传统线下商铺的区别,就是商品不可现场辨识,只能凭借网上店家的宣传页面等辨别商品的品牌、型号等基本产品信息。于是,有些网络商铺利用这种差异,在出售商品时,掺杂、掺假、以次充好。在大数据背景下,电商平台在信息把握、技术气力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十分是随着电商平台的发展逐步成熟,主动进行假货治理的需求日益迫切。本案系电商平台主动通过民事法律途径进行假货治理的首例判决,法院根据双方签订的服务协议内容,根据合同
4、法的相关规定作出了被告向原告进行赔偿的判决。该案的判决表明了法律对售假行为的零容忍态度,同时警示经营者、生产者应当将诚信放在首位,共同净化市场环境、进行良性竞争,共同促进市场繁荣。02、网络公司虚假宣传降价信息构成消费欺诈何某诉某电商公司、某网络公司网络购物合同纠纷案主要案情2021年7月31日,何某在某网络公司经营的某网络购物平台中,看到宣传索尼(SNOY)牌液晶电视抄底价最后一天、促销价5099元等广告,遂购买该电视一台并支付货款5099元。后由某电商公司送货上门,并向何某开具发票。数天后,何某发现该网络购物平台中仍在宣传该电视抄底价最后一天、促销价5099元等广告。由于该宣传用语违背(价
5、格法),被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作出行政处罚。何某以为,某电商公司在网络购物平台中发布虚假降价广告,欺骗消费者购买相关商品,构成消费欺诈;某网络公司知道某电商公司利用其平台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而未采取必要措施,亦应承当民事责任。遂诉至法院,要求某电商公司退还货款并支付三倍赔偿,某网络公司承当连带责任。某电商公司、某网络公司则抗辩称,涉案电视的性能、功能与网页中宣传的一致,涉案电视也无任何质量问题,不存在欺诈何某的行为。法院裁判法院经审理以为,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处、有效期限等信息,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本案中,被告某电商公司在销售涉案商品的
6、网页中连续6天宣传抄底价最后一天,应认定某电商公司在交易中存在虚假宣传、成心欺诈的行为。另外,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明知或者应知销售者或者服务者利用其平台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依法与该销售者或者服务者承当连带责任。本案中,被告某网络公司应当知道某电商公司利用其平台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故应与某电商公司承当连带责任。法院判令某电商公司向何某返还货款并支付货款三倍的赔偿金,某网络公司对此承当连带责任。点评本案系网络购物中存在的虚假降价宣传的典型案例。在网络购物环境中,一般存在交易信息不对称的情况,经营者往往占据信息资源的优势,
7、而消费者则难以像实体消费经过中那样货比三家或仔细询价,因此极易遭到商家虚假广告的诱惑,作出不当的意思表示。一方当事人成心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成心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能够认定为欺诈行为。本案中,固然某电商公司以为涉案商品无任何质量问题或何某未遭受任何损失,但某电商公司的所作所为既扰乱了市场竞争环境,也侵权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某电商公司采取虚假降价手段,使消费者误以为所购商品存在价格优惠,干扰了消费者意思表示的构成或作出,应当认定为消费欺诈。本案警示网络电商经营者应当诚信经营,切勿利用信息资源的优势干扰消费者购买商品,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促进网络购物市场的健康发展。03
8、、出售假酒应承当惩罚性赔偿责任郑某诉某食品店买卖合同纠纷案主要案情2016年12月9日和12月13日,郑某至某食品店购买了洋河蓝色经典系列天之蓝白酒42瓶,共计12,600元。后郑某发现包装有问题,于是向上海市宝山区酒类专卖管理局举报,后宝山区酒类专卖管理局委托洋河酒厂股份鉴定,经鉴定某食品店出售给郑某的白酒为假酒。郑某以为某食品店出售假酒构成欺诈,起诉要求某食品店退还其货款12,600元并三倍赔偿郑某37,800元。法院裁判法院经审理以为,销售者销售产品,不得以假充真,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的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根据消费者的要求
9、增加赔偿其遭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本案中,被告某食品店以假充真向原告郑某销售假冒天之蓝白酒,能够认定被告的行为构成欺诈,原告郑某的诉请应当得到支持,故法院判决被告某食品店退还货款12,600元,并赔偿三倍于货款的赔偿金,即37,800元。点评本案系销售者知假售假的典型案例。根据(产品质量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销售者销售产品,不得掺杂、掺假,不得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这是销售者在经营活动中应当遵守的基本准则。违犯这一准则,将会严重扰乱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对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潜在的威胁。不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会对此
10、类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对经营者施以惩罚性赔偿。本案警示包括销售者在内的各类市场经营主体应强化产品质量意识,坚决杜绝制假售假的行为,共同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04、销售未经检验检疫进口食品承当十倍赔偿责任徐某诉敬某、某网络交易平台公司网络购物合同纠纷案主要案情徐某在敬某开设的某网络交易平台网店中购买俄罗斯进口奶粉。但是,根据(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办法)的规定,向我国境内出口食品的境外食品生产企业施行注册制度。后经查询,我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进口食品境外生产企业注册专栏),在进口乳品境外生产企业注册名单中未查见俄罗斯。敬某也无法提供进口食品应具备的全部检验检疫等资料
11、。某网络交易平台公司作为网络服务的提供者,未对敬某在其网店销售的商品进行审核。遂徐某诉至法院,请求判令敬某、某网络交易平台公司承当退还货款并给予十倍货款赔偿的民事责任。法院裁判法院经审理以为,进口的食品应当符合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经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按照进出口商品检验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检验合格,根据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的要求随附合格证实材料。被告敬某作为经营者必需要保证食品;的安全。本案中,被告敬某通过网络销售的俄罗斯进口奶粉不是我国目前允许准入的食品,且被告敬某也无法提供进口货物的相关报关单据、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实、产品检验检疫卫生证书、海关发放的通关证实等进口食品所应具备的资
12、料,故认定涉案奶粉属于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因被告敬某销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原告要求退还货款并支付价款十倍的赔偿金,于法有据,法院予以支持。被告某网络交易平台公司对被告敬某的主体信息、经营资质进行了审核,并在原告徐某维权时提供了销售者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络方式,涉案商品也已及时下架处理,其已经履行了注意义务,不应承当连带赔偿责任。点评民以食为天,食品关系到千家万户的身体健康和安全问题。近年来,网络上经营销售进口食品的店家越来越多。对于进口食品,(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二条规定:进口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应当符合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进口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应当经出入境
13、检验检疫机构按照进出口商品检验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检验合格。进口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应当根据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的要求随附合格证实材料。据此规定,进口食品要在我国进行销售,必须符合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为了确保进口食品安全,检验检疫机构需要对进口食品进行检验,合格时方允许入境销售。但是,实践中不排除有些食品通过各种途径,未经检验检疫便在我国销售,对食品安全造成潜在隐患。假如经营者销售了这类食品,应当认定其明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而销售,须依法承当惩罚性赔偿责任。05、特殊食品未标注不适宜人群违背食品安全标准高某诉某公司买卖合同纠纷案主要案情2016年11月24日,高某在某公司购买了玛卡红茶20
14、盒,共计支付货款28,000元。该生产包装上印注:配料:西藏玛卡、野茶树嫩叶;生产许可证:QS511514010720。但未标注食用禁忌或不适宜人群。高某根据原国家卫生部(关于批准玛咖粉作为新食品原料的公告)、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新食品原料安全性审查管理办法)等规定,主张玛咖粉是新食品原料,应在食品的标签、讲明书中载明婴幼儿、哺乳期妇女、孕妇不宜食用。但是,涉案食品包装上未标注不适宜人群,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应当由某公司承当十倍赔偿责任。某公司以为,其所销售的红茶质量合格,没有夸张玛卡的成效,且未对高某造成任何实际上的损害,故不同意予以赔偿。法院裁判一审法院审理以为,产品标签作为消费者了
15、解产品的最主要途径,其标注应真实、准确,如实反映产品的各项信息,避免对消费者造成误导。涉案红茶中含有玛卡粉,根据相关法规,在标签中应标注婴幼儿、哺乳期妇女、孕妇不宜食用字样,但涉案产品未标注上述字样。孕妇、婴幼儿及哺乳期妇女食用上述产品时可能会存在安全隐患,应属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产品,法院判决被告某公司退还高某货款,并赔偿食品价格十倍的赔偿金,即280,000元。一审宣判后,某公司不服提起上诉。二审法院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由某公司向高某一次性支付140,000元的赔偿金。点评本案属未在食品标签中对不适宜人群进行标注的典型案件。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产品相关重要信
16、息的权利。玛卡属于特殊食品(国家公布的新食品原料),不为一般群众所熟知,若不对相关必要信息予以标注,容易对消费者产生误导。按照国家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规定,玛卡不适宜婴幼儿、哺乳期妇女、孕妇等特定人群食用,若误食,可能产生危害后果。本案中,经营者某公司未在产品包装上标识该类信息,可认定其违背了食品安全标准,应当承当相应的惩罚性赔偿责任。本案提示经营者,在销售特殊食品(如其中含有保健品、新食品原料等)时,一定要根据食品安全管理规定,正确标注食用禁忌或不适宜人群,以免消费者遭到损害,促进市场和谐有序。06、夸张保健品效果诱使老年人购买构成欺诈王某诉某生物科技公司买卖合同纠纷案主要案情2016年4月2
17、0日,某生物科技公司向逾八旬的王某推销富氧矿素,给王某进行免费体检,出详细检分析报告单,同时出具(凭证),主要内容均为:今王某经我公司体格检查,患有脑供血缺乏、颈动脉血管粥样硬化、颈椎血管不通畅等疾病,特向我购买保健品美国顺势公司生产的富氧矿素一盒(12支)并赠送6支,可吃18个月,从2016年4月21日至同年8月20日吃到四个月止,再由王先生体格复查,如该富氧矿素对他患有上述疾病没有保健效果,可为他所付给我公司的7656元货款全额退款。王某遂购买了相应的保健品。王某服用该富氧矿素后,感到非但没有宣传的效果,还出现了其他不适症状,遂诉至法院。请求判令某生物科技公司退还货款7656元并支付三倍于
18、货款的赔偿金。法院裁判法院经审理以为,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处、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本案中,被告某生物科技公司在向王某推销富氧矿素时,先自行给王某作所谓的体检,在未由具备体检资质的正规机构出具检验分析报告的情况下,告知王某患有脑供血缺乏等疾病,并保证服用其推销的产品后有效果,诱使年逾八旬的王某购买其产品,显然存在引人误解的欺诈行为,违背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故王某的诉讼请求合法有据,法院应予支持,判令某生物科技公司退还货款7656元并支付三倍于货款的赔偿金22,968元。点评近年来,老年人因购买保健受欺诈的现象比拟突出,本案便是
19、一例。某生物科技公司在销售富氧矿素时,选择性地对老年人这一群体进行推销。该公司辅以免费检查,强化该群体对本身健康的追求意识,同时以大量的赠品,吸引该群体,转移或弱化该群体对产品本身质量的审视,使购买的老年人以为本人以超低价购买到了有成效的保健品。某生物科技公司所销售的产品因缺乏真实的质量、性能、用处等产品信息,夸张产品的性能,使购买者以为所购产品会消除或减轻免费检查中所见的状况。该公司的行为显然存在引人误解的欺诈行为,消费者主张的三倍惩罚性赔偿应得到支持。07、健身会所擅自更换服务品牌构成根本违约黄某诉某健身会所服务合同纠纷案主要案情某健身会所发放的宣传手册宣称其会所系某知名健身会所品牌经营,
20、提供包括游泳等多项健身服务项目。黄某与某会所于2016年2月26日签订会籍合同,会籍有效期期限为2016年3月1日至2019年4月1日,并缴纳了健身服务费7999元。后黄某发现某健身会所擅自更改了经营品牌,以为某健身会所违约,遂诉诸法院,要求解除与健身会所的服务合同,被告退还会籍费。某健身会所称其本已获得某知名健身会所品牌的加盟许可,但因该知名品牌被品牌所有人出售无法再使用。法院裁判法院经审理以为,品牌系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认知和评价,体现了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的信任,很大程度上影响消费者的消费意愿。被告某健身会所系以某知名品牌对外宣传,在与原告黄某签订的会籍合同上亦注明为该品牌。原告出于对该品
21、牌的信任而与被告签订健身服务合同。被告后使用自有品牌进行经营,被告的该行为足以导致原告对于被告所能提供服务品质的信任动摇,亦违犯了原告签订合同时的本意和目的,应属根本违约行为,原告依法享有合同解除权。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终止履行,已经履行的,根据履行情况和合同性质,当事人能够要求恢复原状、采取其他弥补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根据双方会籍合同的实际履行情况,法院酌定判决被告应退复原告会费7,150元。点评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的品牌消费意识进一步加强,品牌成为影响消费者消费倾向的重要因素。本案中,被告虽曾获得某知名品牌的受权,并对外宣传,但在合同签订后,因客观原因丧失了对该品牌的使
22、用权,被告的行为虽不构成欺诈,但其更换服务品牌的行为不符合合同约定,已构成违约。该违约行为能否为根本违约,原、被告存在争议。法院以为品牌体现了服务商提供服务的品质和消费者的认同度,属于服务质量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消费者能否产生消费意愿有直接重大的影响,擅自变更服务品牌违犯消费者签订合同的本意,应属根本违约。在消费升级的时代,消费者品牌意识加强,面对消费者消费理念的变化,经营者更应强化品牌意识,合法守约使用品牌,维护好来之不易的品牌形象。08、新车销售时未告知维修事实构成消费欺诈邓某诉某汽车销售公司买卖合同纠纷案主要案情2016年8月30日,邓某至某汽车销售公司下属的4S店订购价款为25万元的
23、轿车一辆。同年10月2日,某汽车销售公司向邓某交付车辆。系争车辆维修记录显示:2016年9月12日,维修项目拆装后保、后保整喷,里程数1公里。邓某以为,系争车辆后保险杠做过维修,整体喷漆,应主动告知消费者,但某汽车销售公司明知车辆交付前已有维修记录却成心隐瞒,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构成消费欺诈。遂诉至法院,请求判令某汽车销售公司退还其购车款并赔偿三倍车辆价款。某汽车销售公司以为出售的是质量合格的新车,拆装后保、后保整喷是对车辆进行售前PDI检测(Pre-DeliveryInspection)时所进行的合理维护,PDI维修记录不会主动向客户出示维修记录,不存在销售欺诈行为,不同意邓某的诉
24、讼请求。法院裁判法院经审理以为,维修内容能否属于消费者知情权的范围,应根据一般消费者的认知能力、消费心理及对消费者选择权行使的影响作出判定。就本案而言,系争车辆保险杠存在外观瑕疵,某汽车销售公司施行拆装后保、后保整喷的维修超出了车辆售前正常维护的范围,不符合一般消费者新车认知标准。新车指的是全新、未经使用、未经维修的车辆。而某汽车销售公司对系争车辆的维修亦不能使车辆部件和整体外观恢复至原装状态。消费者有权等待某汽车销售公司对维修事实作出讲明,由于这些信息会对消费者选择权的行使和真实意思表示产生直接影响。本案中,根据在案证据并无法证实某汽车销售公司已履行了告知义务,其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进
25、而侵犯了选择权,使消费者陷入错误认识,属于成心隐瞒系争车辆交付前即被维修的事实,构成消费欺诈。法院判决被告某汽车销售公司退还购车款,并赔偿原告邓某三倍于车款的赔偿金,即75万元。点评现行汽车交易中经营者的告知义务边界并无明确规定,本案判决书充分说明了消费欺诈的认定,明确了经营者告知义务边界,为类似的汽车买卖合同纠纷案件树立了裁判标准。法院判令某汽车销售公司承当三倍价款的惩罚性赔偿责任,具有重要的法律引导价值,有助于引导行为预期,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树立行业规则,优化营商环境,防止类似或更为严重的商业欺诈行为的发生。法官并未止步于此个案,通过案件反映的问题,积极向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上海市汽车销售
26、行业协会发送司法建议,延伸司法审讯职能,推动汽车交付规则的制定,规范汽车消费市场公平诚信交易,推动汽车消费市场又好又快发展,服务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质量转型之路的发展大局。09、提供虚假汽车行驶里程商品信息构成消费欺诈洪某诉某二手车经销公司、韩某买卖合同纠纷案主要案情2017年3月1日,洪某在某二手车经销公司处购买二手宝马X6一辆,双方约定车辆价款为483,000元,表显里程为5.9万公里,试车后优惠2000元。此后,洪某依约支付了车辆全部价款和车辆上牌费1000元。2017年3月13日,该车转移登记至洪某名下。之后,洪某将车辆送至4S店进行检查,发现该车于2016年9月19日在某4S店进
27、行保养时,其行驶的公里数为292,595公里。洪某以为,某二手车经销公司擅自修改了车辆的里程数,构成了欺诈。遂诉至法院,要求撤销与该二手车经销公司的买卖合同关系,并由二手车经销公司退还购车款并支付赔偿款,赔偿款自愿由三倍降至一倍的购车款。被告某二手车经销公司以为该车由其从其他车商处收购,没有进行过调整,且购车时双方一同进行过检查,洪某并未对表显里程提出过异议,应视为认可车辆质量,故不存在欺诈情况,不同意洪某的要求。法院裁判法院经审理以为,二手车的行驶里程数是反映该二手车真实状况的数据,系购车方作出购买决策的主要因素,亦系决定交易价格高低的重要因素。被告某二手车经销公司作为专业经营二手车的销售商
28、,在履约中不真实披露行驶里程数,诱使原告洪某作出了错误的意思表示,该行为构成欺诈,理应承当相应的退货、赔偿责任。某二手车经销公司对该车的行驶里程数的真实性具有瑕疵担保责任,其关于未对系争车辆的行驶里程数进行造假因此免责的主张,不能得到支持。法院判决撤销洪某与某二手车经销公司的买卖合同关系,由其将车辆退还某二手车经销公司,某二手车经销公司返还其购车款并赔偿一倍购车款。点评本案系提供虚假商品信息的典型案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消费者知情权是消费者购买、使用商品的一项基础性权利,涉及消费者的安全权、选择权等能否最终实现,所以
29、只要是与正确的判定、选择、使用等有直接关联的情况和信息,消费者都有权知悉,经营者都应当如实提供。本案的典型之处在于,消费者购买的固然是二手车,经销商也应如实、准确地提供车辆相关信息,不能因系二手车便随心所欲、推卸责任。经销商应通过检测、评估等手段尽可能查明影响消费者购车的车辆主要信息,对于无法准确查明的部分,经销商也应如实告知消费者无法查明的情况、原因等,由消费者自行决定能否购买。实践中,二手车的交易不乏修改车辆里程数的情况,希望本案对此有所警示,强化经销商的审慎检验义务,促进二手车交易的公平、有序发展。10、虚构网约车行驶里程构成消费欺诈杨某诉某信息公司运输合同纠纷案主要案情2016年5月1
30、2日晚,杨某使用某网约车平台APP发送用车请求。车主接受杨某请求后未为其提供用车服务,却在APP上建立行程1954从上海市徐汇区某路某号至2004上海市闵行区某路某号(汽车:双人拼车,公里:2.97公里,行程时间:001014),并扣取杨某25.65元车费。后杨某花费52元另行乘坐出租车前往目的地。杨某以为,车主的行为已构成欺诈,故诉至法院,要求网约车平台运营服务方某信息公司返还25.65元车费,并增加赔偿其损失500元。诉讼中被告某信息公司退还25.65元车费,同时以为网约车平台APP是程式化设计,其不可能通过软件施行欺诈。法院裁判法院经审理以为,原告杨某使用网约车平台APP软件发送用车请求
31、后,系由软件进行匹配并指派车辆,由软件计算车费,待用车结束由软件扣取车款,综合上述行为特征,有理由相信与杨某建立合同关系之相对方为该软件的运营服务方某信息公司。杨某作为乘客通过网约车平台软件发送用车请求,司机在未接到乘客的情况下,自行虚构持续时间超过10分钟、行驶里程为2.97公里之交易,并通过软件扣取车费25.65元。该笔虚构的交易所涉金额虽小,然而性质恶劣,欺诈成心明显。固然此系司机的行为,但司机是履行某信息公司的合同义务,系某信息公司合同义务的履行辅助人,司机欺诈行为的法律后果应由某信息公司承当。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的规定,存在消费欺诈的,消费者要求增加赔偿的金额为商品价款或服务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缺乏500元的为500元。由于本案所涉服务费用为25.65元,其三倍费用金额缺乏500元,故法院判决某信息公司赔偿杨某500元。点评网约车的出现,给出行带来了极大便利。同时,由于平台公司管理不规范、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原因,网约车也常给出行造成困扰,因而而产生的诉讼纠纷亦有不断增长的趋势。本案即典型情况之一种,即网约车司机接单后未向乘客提供服务却扣取车费而引起之纠纷。本案的主要裁判要点及价值在于,厘清了乘客、网约车平台、网约车司机之间的法律关系,并就运输合同履行经过中之欺诈行为及责任作出合理认定,以期促进网约车行业规范、诚信经营,实现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