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中的登高意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典诗歌中的登高意象.docx(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古典诗歌中的登高意象古典诗歌中的登高意象Company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登高意象摘要:登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附属于特定的生活生产的需要,往往没有什么深入的文化蕴涵。然而在诗中,登高却由一种日常风俗变为一种具有多层意蕴的复合意象,一种已具有指代功能、情感功能、表意功能的文学符号。登高意象在古诗中频繁的出现是以登山、登楼、登台、登塔等几种形式体现的。无论是登楼还是登山,在无数次详细的特殊的个性的诗歌情景中,它所积累的情感蕴涵与深层的文化心理已成为一种为创造者和接受者共同认同的并应用的承载丰富的象征主义的载体和艺术符号,研
2、究登高意象从简单的“能指到复杂的“所指的发展演变以及详细诗境中意象的分类与阐释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但能够使我们彻底了解一种意象可能包含的所有意蕴,而且,使我们对一些古诗的抒情脉络和文化阐释的理解与归类变的迎刃而解。关键词:诗歌古典登高意象Summary:Itissubordinatedtotheneedofparticularlifemoodindailylifetoascendaheight,oftendeepculturedoesnotcontain.Butinthepoem,ascendaheightandturnfromakindofdailycustomintoakindofcompo
3、undimagewithmulti-layerconnotation,onehave,mean,taketheplaceoffunction,emotionfunction,literaturesymboltoexpressthemeaningfunctionalready.Ascendaheightimagefrequentappearancebereflectedintheformofclimbingthemountain,steppingonthefloor,goinguponthestage,steppingonseveralkindssuchasthetoweramongancien
4、tpoetry.Nomattersteponthefloorormountaineering,inthepoemsceneofthemanytimesconcretespecialindividualcharacter,emotionitaccumulatecontainwithdeepculturewhompsychologybecomeoneforcreatorandwhomrecipientadmittogetherandemployalreadybearingtheweightofabundantcarrieringofsymbolismWiththeartisticsymbol,st
5、udyimageofascendingaheightandconcretepoeticconceptionandbackgroundlikeclassificationofelephantandexplanationveryessentialfromcanmean,developingtocomplicateddevelopmentthatmeansimple.Thisnotonlycanmakeusunderstandallconnotationthatakindofimagemayincludecompletely,moreovermakewetosomeancientpoetryofly
6、ricaltrainsofthoughtandunderstandingthatcultureexplainsandsortoutchangeeasilysolved.Keyword:PoemClassicalAscendaheightImage登高能博见,所见能够描绘,进而成诗。登高这种日常行为很早就遭到诗人的重视,成为诗歌创作的重要内容。中国古代的诗歌中一直存在大量的登高描写,这在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是一个特别夺目和引人瞩目的现象。登高在现实中是一种普遍的日常行为,但是,当它遭到诗人的瞩目,反复地出现于他们的作品中,它的内涵就丰富起来,逐步成为具有多层意蕴的复合意象。登高意象在诗史中的流变登
7、高这一意象所具有的多重意蕴是随着诗歌的发展而逐步丰富和完备的。所谓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唐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到达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它不仅是观念意象的高级形态,也是与典型意境一样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例如:明月、菊花、青松、流水、登高等。1P209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登高描写最早能够追溯到(诗经),(诗经)305篇,直接描写到登高的就有近10篇。(鄘风定之方中)有“升彼虚矣,以望楚矣。望楚与堂,景山与京。降观于桑,卜云其吉,终然允臧。2P189诗人以赋的手法写卫文公为建楚丘而登上漕虚,观察形势,相地之宜并且占卜的全经过。(小雅车舝)中有“陟彼高冈,析其柞薪。析其柞薪
8、,其叶湑兮。鲜我觏尔,我心写兮。2P243诗人以登山取木喻女,以析薪喻娶妻迎新。在这两首诗里,所写的“登高并没有什么文化涵蕴,只具有它的本来意义,即“登上高处。(小雅北山)的第一章“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盬,忧我父母。2P198写到登山采杞。这一章是用了起兴,“陟彼北山,言采其杞。正是兴句。后两句则是写王事奔波,不得养父母之忧。若只看兴句,那么这里的登高也就只要“登上高处的本来意义。但是(诗经)中的兴句与诗歌的其他部分并不是毫无联络,完全割裂的,它们之间的联络往往是情感内蕴上的贯穿。从全章来看,登高也就不仅仅是登上高处,而附着上诗人对父母的担忧之情。在(卫风氓)和(周南
9、卷耳)中,登高不再只是登上高处这一动作的描写,更多的是对诗人怀念所思的展现。“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3P193妇人所期之男子居在复关,故望之,不见,“泣涕涟涟,见之,“载笑载言。登高望所思,表达了对心上人的想念,体现出缠绵悱恻的情感。“陟彼崔嵬、“陟彼高冈、“陟彼砠矣是思妇在想象远行的丈夫因思念本人,而跋涉登山,人困马乏,愁苦不已,借以表达本人对丈夫的思念和关切。(鄘风载驰)和(魏风陟岵)中的登高所附带的感情又有所不同。(鄘风载驰)为许穆夫人在卫国为狄人所灭时回卫国吊唁卫侯,忧念家国之作。“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
10、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稚且狂。抒写忧国之情。(毛诗郑笺)称“升丘采贝母,犹妇女之适异国,欲得力助安宗国也。诗中所写之登山采蝱是许穆夫人身在他国,心系故国的象征。(魏风陟岵)每章首句“陟彼岵兮,展望父兮。“陟彼屺兮,展望母兮。“陟彼冈兮,展望兄兮。2P163都是写征人登高远望,“首章望父,二章望母,卒章望兄。(毛诗正义)征人登上高处,遥望故土,对故土充满了思念。故土有父母兄弟,征人望乡实际上是在望亲人,思乡和思亲在登高这一意象中被统一起来。从(诗经)中这些作品所描写的登高来看,有用其本意的,有展现男女之思的,有表达思乡之情的,也有抒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的。可见,在(诗经)中,登高这一意象就已经
11、具有较为丰富的内涵,后代诗人在运用登高意象进行诗歌创作的时候,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对(诗经)有所继承。(诗经)在运用登高意象表达感情时,简单直观,明白晓畅。抒情是即事抒情,登高的意蕴随着主人公诉讲的结束也全部展现。所抒发的感情朴素真诚,缠绵悱恻。(楚辞)的创作在很多方面遭到了(诗经)的影响,最为突出的就是比兴手法,实际上对(诗经)中诗歌意象的继承也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楚辞)同(诗经)一样,屡次出现登高这一意象,登高意象在某些诗篇中仍用来思乡和怀人的感情,这是对(诗经)中这一意象的直接继承。(九歌河伯)中“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日将暮兮怅忘归,惟极浦兮寤怀。4P47几句即是借登高抒发怀人之
12、情。日暮忘归,故宿于昆仑山,既寤而犹怀,所以登山远望,望河伯之所在,从登高中流露出对河伯的思念之切。(楚辞)在使用登高这一意象的时候,继承(诗经)用其表达思乡怀人的作品并不多,更多的作品是使用这一意象来比喻品德地位之高,表达政治志向,政治失意的心境,或是对社会现实的忧虑。这是对登高意象的重大发展。(九歌少司命)“孔盖兮翠旍,登九天兮抚彗星。怂长剑兮拥幼艾,荪独宜兮为民正。4P179就以登高来赞美大司命。“登九天兮并不是真正地登上九天,而是比喻大司命所处之高,独为万民之正,故能除天下之恶,保天下之善。(九章涉江)中屈原也以登高来比喻本人的高洁,“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
13、与日月兮齐光。5P47“登昆仑言所至之高,世俗混浊,屈原不愿与世俗人同流合污,昆仑所居为圣人,屈原所养之高洁,只求知于圣人。屈原(离骚)有“朝吾将济於白水兮,登阆风而絏马。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诗人在现实中无法实现本人的理想,于是便离开混浊的世间,登上神山求神女。神女象征的是明君,诗人借登神山求神女阐发了欲求明君圣主的政治理想,但结果却是“哀高丘之无女,登高意象由此又附染上政治失意,理想失落的悲哀。在(九章哀郢)中屈原写道:“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5P102登大坟远望,本欲聊以舒己之忧心。然而故国之平乐之风早已远去,漂泊于大江之际,又使诗人之心更悲
14、哀。在这里登高远望既表达出诗人心中对故国的挂念和关心,也寄托了屈原对社会民生的忧虑。宋玉的(九辩)学习(离骚),同样也以登高意象表现政治失意,“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泬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5P203即以登高来宣泄失意之情。在(诗经)中,登高描写往往是一种个体感念的兴发,无论是用其思乡还是怀人,关注的对象都是一己之情,只是开掘个体的内心情感,对外在的社会政治不加关注。但是到了(楚辞),登高意象得到较大发展,不再局限于个人的离别之苦,开场强调个体同社会的关系,将个人内心的感受同外在世界联络起来,向外在现实开掘。登高是以俯视的角度来审视社会,关注民生,进而在登高中真实地展示出诗人的政
15、治抱负,以及理想破灭的痛苦。(诗经)和(楚辞)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后代诗人写诗,都会自觉地接受它们的影响。(楚辞)以后,诗歌中的登高意象出现的频率相当高,这一意象得到了后代诗人的广泛使用。诗人们在使用这一意象时,对(诗经)和(楚辞)肯定会有直接地继承,但也不是一成不变地进行套用,而是有所新变,这就使得登高意象的内涵不断趋于完备。汉代诗歌中的登高意象基本上是沿袭了(诗经)和(楚辞),诗人使用这一意象的主要目的是要表思乡怀人之情。(古诗穆穆清风至)“朝登津梁山,褰裳望所思。安得抱柱信,皎日以为期6P185写一位女子在春日的早晨,登上高桥,怀望所思和望而不见的怨思。显然,在这首诗里,登高是用来
16、抒怀人之情的。孔融(杂诗)其二“褰裳上墟丘,但见蒿与薇。白骨归黄泉,肌体乘尘飞。6P165几句写诗人登上高处,望见爱子之坟,想象爱子的肌体白骨已逝,徒然悲伤,这也是登高怀人。只是诗人自悲丧子,所怀的对象与之前的诗歌略有不同。怀人的原由也有所不同,不是离别的想念,而是由于生死相隔,念之心悲。梁鸿(五噫歌)“陟相互芒兮噫。顾览帝京兮噫。宫室崔嵬兮噫。民之劬劳兮噫。辽辽未央兮噫。7P30则主要是学习(楚辞)中登高意象的使用。这首诗歌是诗人过洛时所作,诗人登高望京,只见帝王的奢侈和百姓的劳苦,进而发出忧时忧民的嗟叹。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自觉的时期,文人在进行诗歌创作时的自觉意识加强了。诗人们在使用登
17、高意象抒情言志时,力求使其内涵更丰富,境界有所扩大,愈加具有蕴涵性。并且在这个时期,出现了登高诗,登高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诗歌意象加以使用,更成为一类重要的文学题材。在一些以登高为题材的诗歌中,登高意象体现了多重复杂的内蕴,显示出意蕴无穷的特点。当然,在这一时期仍有一部分的作品继承了(诗经)和(楚辞)对登高意象的运用。曹丕的(善哉行)“上山采薇,薄暮苦饥。6P146是以上山采薇写羁旅之苦,进而抒发怀乡之情。阮籍(咏怀)其十一“登高眺所思。举袂当朝阳。6P219是写佳人怀念恋人。梁武帝萧衍(临高台)写登高望远,怀念友人。曹植的(白马篇)“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6P175则是表现边塞游侠的忠勇,以游
18、侠自况,写本人为过抗敌的理想抱负。其(杂诗)其六“飞观百余尺,临牖御棂杆。远望周千里,朝夕见平原。写临窗远眺,壮怀剧烈。阮籍(咏怀)其十“登高望九州。悠悠分原野。7P219诗人登高所见皆是寂寞之景,生出郁郁寡欢不合于世的感慨,述讲本人政治不得意的痛苦。在这类诗歌作品中,登高意象也有变化,比方讲抒发怀人之情除了思亲和男女之思,还出现了对思友。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魏晋六朝诗歌中出现的登高意象同(诗经),(楚辞)相比,所传达的感情复杂化了。很少出现用这一意象抒发某一种情感的情况,诗人总是运用这个意象表达多重情感,在这一类诗篇中,登高意象的内涵就比拟丰富复杂。曹操的(苦寒行)是他征高干时所作,诗中“北
19、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6P108指明全诗所写的内容是行军的艰辛。但诗中“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一句有透露出诗人在登山经过中感发出的思乡之情。诗中的内容虽是反映行军经过的苦况本身,但本诗的意义不在于此,而在于写不安的社会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抒写作者的忧时情怀。而要改变这一动乱的现实,就必须通过战争,曹操以为他所进行的讨伐战争正是为了消除割据,停止战乱,让人民安身立命。因此在他的这首诗里我们又能感遭到他匡扶天下为己任的雄心壮志。曹操的另一首诗(观沧海)是他大破乌桓班师途中所作。他“东临碣石,以观沧海6113登高而览,诗中所写都是大海囊括万物的宏大景象,虽是纯粹的写景,但这宏大的景象体现出的是曹
20、操这位政治家博大的襟怀和气度。他以全天下为关注对象,将他的事业与天下联络起来,其远大的志向也就自然而然地呈如今诗歌中。我们不能把诗中“登山观海的描写仅仅理解为描写自然,应该把他看作诗人志向情怀的歌咏。在这两首诗中,诗人所要表达的多种情感都包容于登高这一意象中,使得这一意象复杂多义。屈原的(哀郢)也用登高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对民生的忧虑这两种思绪,但在屈原的诗中,这两种情感的层次是分明的,因“登大坟以远望见到郢都被攻破,百姓逃乱而出,自然对故国生出关心。然而诗人早知道楚国的平乐之风已远去,故对国家人民的命运产生忧虑。在曹操的诗歌中,登高意象所蕴涵的多重情感具有多个层次,且互相纠结,情感的层次更为
21、复杂。在这一时期的诗歌中的登高意象不仅是感情的层次复杂了,在一些诗篇中,这一意象又有了新的涵义。王璨(七哀诗)其一有“南登霸陵岸,回顾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悲伤肝。6P163诗人所登之霸陵是汉文帝的陵,在乱离中登上先帝的陵墓实是有古今比照的意味,这里的登高实际上也就具有了怀古的涵义。(楚辞)对于登高内涵的扩展主要是空间上的,从一己而扩大至全天下。而怀古又使登高的内涵在时间上贯穿古今,这样一来,登高意象也就完成了天、地、人的感应,这正是中国人观物的方式。登高意象在六朝以后的诗歌中频频出现并发展成为诗歌的题材之一,这一点应该就是其真正原因。陶渊明(九日闲居)写到了重九登高,将中国的这种风俗写入诗
22、歌,成为唐宋大量重九登高之作的先导。六朝时期,由于山水诗的兴起,以登高为题材的作品广泛出现于诗集中,这些诗歌主要是写登山、登楼、登台或是写登塔。登临是古代士人常见的活动,将登临之所见写入诗中,也是文人诗作的重要来源。同样上写登高,其中寄托的感情却是千差万别。鲍照的(登黄鹤矶诗)主要上写政治的失意,谢灵运(登上戍石鼓山诗)是传达思乡之情的,沈约(临高台)则是写男女之思的。在登高为题材的诗歌中,登高不再只是作为一个意象帮助诗人表达感情,登高成为全篇的中心,所有的诗句都围绕着这一点来写,所有的情思都是围绕这一点来展开。所以在登高诗中,登高意象总是附着多种情感,体现多重内蕴。谢灵运(登池上楼诗)“潜虬
23、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狥禄反穷海。卧痾对空林。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涛。举目眺岖嵚。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羣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6P367这是他在永嘉守任所病起登楼。前四句借鸿虬起兴,写官场失意。五到八句反映进退两难的心情,九到十六句写登楼所见,十七至二十句写索居之苦,怀念远方的故人,末两句写隐居的决心。在这不长的诗篇中作者既写了登高所见之景,又抒发了怀念故人之情,官场失意的痛苦,进退两难的彷徨以及隐居的决心,这一切都熔于登高这一意象中。有了魏晋六朝诗人的开拓,唐
24、代诗人使用登高意象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能够讲,登高意象是唐诗歌中被运用的最多的意象之一,唐代有名的大诗人,都很喜欢使用这个意象,李白,杜甫,李商隐等人的诗集中,都能够发现很多使用登高意象的作品。在唐代,遨游之风盛行,唐代的很多诗人都有过遨游的经历,他们或是游览名山大川,或是寻访历史古迹,或是随军征战塞外。在他们遨游的经过中,总不免要登山、登楼、登台、登塔,相应地,记述和描写登高的诗作也就数目诸多。事实上,在唐代诗人的作品中,以登高为题材的作品可谓数不胜数。唐代诗歌所获得的伟大成就是继承和学习(诗经),(楚辞)和汉魏六朝诗的结果,唐代诗人对登高意象的使用也同样是建立在学习前代诗歌的基础上的,只是唐
25、代诗人不知足于直接地继承和使用,他们更多的是将目光投向于开拓和创新。唐代诗歌中不乏以登高写思乡怀人,述政治理想和政治失意之痛的作品。张祜(题金陵渡)“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8P380充盈着无限的乡愁。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8P362写的是少妇登楼,忽见陌头的杨柳,对夫婿生出浓浓的思念。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昼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8P202通过感怀身世,述讲仕途失意的悲凉心境,进而对社会动乱,国家离乱有所感慨。可是在唐人的诗歌
26、中,这种情绪不是直接可感的,它暗含于描写景物的语句之中,需要从中细细体味。唐诗很好地做到了意与景浑,诗歌中的登高意象变得意蕴深厚。王璨(七哀诗)“南登霸陵岸一句利用了登高意象的怀古意味,但是这一意蕴直到唐朝,才遭到诗人的广泛关注。唐代有很多的怀古咏史之作,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内容是写登临历史遗迹,对历史进行凭吊。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杜甫(登岳阳楼),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只是诗人们在登高怀古之时,不会单纯地凭吊历史,更偏向于将怀古作为照顾眼前现实的诱因。在古今的对照中,李白感慨不遇明主,才能无法发挥。杜甫感慨身世,深为国破家亡而忧愁。刘禹锡则感悟到了历史的不变的规律。重阳节登高在中国起源很早,
27、但反映在诗歌中却很少。陶渊明在其(九月闲居)诗中写到过重阳登高,到了唐诗,写重九登高的诗作特别常见,并且绝大多数的诗篇是写登高怀远,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其中最为着名的诗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8P360诗人在重阳佳节与家人一起登高,却独少了兄弟一人,不由的想念起远在他乡的兄弟。唐诗对登高意象的发展还体如今对其内涵的扩大上。唐代以前诗歌中的登高意象已经有了比拟丰富的意蕴,但还未到达完备的程度。唐人在诗歌创作的经过中,又从这一意象中阐发出了新的涵义。到了唐诗,登高意象的内涵才到达了完备。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被以为是唐代登高诗的
28、发轫之作。诗歌只要短短四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8P61全诗无一景物,皆为情语,诗人登上古幽州台,怀想历史,念及身世,对本人的怀才不遇,孤单寂寞产生了宏大的伤感。此诗并没有止于个体的感伤,陈子昂将这抽象的无形的愁绪穿越了时空的阻隔,他关注的范围不再是自我、社会、国家,而是转向整个宇宙人生。整首诗是诗人对宇宙人生所做的哲理性考虑。王之涣(登鹳鹊楼)一诗也阐发了登高意象类似的意蕴。登高意象到了王维的诗歌中,又被赋予了表现淡泊宁静的心境的功能,他的诗歌(归嵩山作)“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8P205写登高俯瞰,面对辽阔幽静的自然,心境也就自然淡泊,安闲了。古代女性所寓居的多为楼台,由于女性的生活范围狭小,女子的生活多数时候是局限楼阁里的,古代与女性有关的诗歌总是会写到楼台。女性登高远眺,怀念恋人的描写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