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登高意象.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33522399 上传时间:2022-08-1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登高意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登高意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登高意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登高意象.doc(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登高意象摘 要:登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属于特定的生活生产的需要,往往没有什么深刻的文化蕴涵。然而在诗中,登高却由一种日常习俗变为一种具有多层意蕴的复合意象,一种已具有指代功能、情感功能、表意功能的文学符号。登高意象在古诗中频繁的出现是以登山、登楼、登台、登塔等几种形式体现的。无论是登楼还是登山,在无数次具体的特殊的个性的诗歌情景中,它所积累的情感蕴涵与深层的文化心理已成为一种为创造者和接受者共同认同的并应用的承载丰富的象征主义的载体和艺术符号,研究登高意象从简单的“能指”到复杂的“所指”的发展演变以及具体诗境中意象的分类与阐释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但可以使我们彻底了解一种意象可能

2、包含的所有意蕴,而且,使我们对一些古诗的抒情脉络和文化阐释的理解与归类变的迎刃而解。关键词: 诗歌 古典登高 意象 Summary : It is subordinated to the need of particular life mood in daily life to ascend a height, often deep culture does not contain. But in the poem , ascend a height and turn from a kind of daily custom into a kind of compound image with

3、multi-layer connotation , one have , mean , take the place of function , emotion function , literature symbol to express the meaning function already. Ascend a height image frequent appearance be reflected in the form of climbing the mountain , stepping on the floor , going up on the stage , steppin

4、g on several kinds such as the tower among ancient poetry. No matter step on the floor or mountaineering, in the poem scene of the many times concrete special individual character, emotion it accumulate contain with deep culture whom psychology become one for creator and whom recipient admit togethe

5、r and employ already bearing the weight of abundant carriering of symbolism With the artistic symbol, study image of ascending a height and concrete poetic conception and background like classification of elephant and explanation very essential from can mean , developing to complicated development t

6、hat mean simple. This not only can make us understand all connotation that a kind of image may include completely , moreover make we to some ancient poetry of lyrical trains of thought and understanding that culture explains and sort out change easily solved. Keyword: Poem Classical Ascend a height

7、Image 登高能博见,所见可以描绘,进而成诗。登高这种日常行为很早就受到诗人的重视,成为诗歌创作的重要内容。中国古代的诗歌中一直存在大量的登高描写,这在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是一个十分醒目和引人注目的现象。登高在现实中是一种普遍的日常行为,但是,当它受到诗人的注目,反复地出现于他们的作品中,它的内涵就丰富起来,逐渐成为具有多层意蕴的复合意象。登高意象在诗史中的流变 登高这一意象所具有的多重意蕴是随着诗歌的发展而逐渐丰富和完备的。所谓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它不仅是观念意象的高级形态,也是与典型意境一样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8、例如:明月、菊花、青松、流水、登高等。”1(P209)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登高描写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诗经305篇,直接描写到登高的就有近10篇。鄘风定之方中有“升彼虚矣,以望楚矣。望楚与堂,景山与京。降观于桑,卜云其吉,终然允臧。”2(P189)诗人以赋的手法写卫文公为建楚丘而登上漕虚,观察形势,相地之宜并且占卜的全过程。小雅车舝中有“陟彼高冈,析其柞薪。析其柞薪,其叶湑兮。鲜我觏尔,我心写兮。”2(P243)诗人以登山取木喻女,以析薪喻娶妻迎新。在这两首诗里,所写的“登高”并没有什么文化涵蕴,只具有它的本来意义,即“登上高处”。小雅北山的第一章“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盬

9、,忧我父母。”2(P198)写到登山采杞。这一章是用了起兴,“陟彼北山,言采其杞。”正是兴句。后两句则是写王事奔波,不得养父母之忧。若只看兴句,那么这里的登高也就只有“登上高处”的本来意义。但是诗经中的兴句与诗歌的其他部分并不是毫无联系,完全割裂的,它们之间的联系往往是情感内蕴上的贯通。从全章来看,登高也就不仅仅是登上高处,而附著上诗人对父母的担忧之情。 在卫风氓和周南卷耳中,登高不再只是登上高处这一动作的描写,更多的是对诗人怀念所思的展现。“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3(P193)妇人所期之男子居在复关,故望之,不见

10、,“泣涕涟涟”,见之,“载笑载言”。登高望所思,表达了对心上人的想念,体现出缠绵悱恻的情感。“陟彼崔嵬”、“陟彼高冈”、“陟彼砠矣”是思妇在想象远行的丈夫因思念自己,而跋涉登山,人困马乏,愁苦不已,借以表达自己对丈夫的思念和关切。 鄘风载驰和魏风陟岵中的登高所附带的感情又有所不同。鄘风载驰为许穆夫人在卫国为狄人所灭时回卫国吊唁卫侯,忧念家国之作。“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稚且狂。”抒写忧国之情。毛诗郑笺称“升丘采贝母,犹妇女之适异国,欲得力助安宗国也”。诗中所写之登山采蝱是许穆夫人身在他国,心系故国的象征。魏风陟岵每章首句“陟彼岵兮,瞻望父兮。”“陟彼屺兮,瞻望母兮

11、。”“陟彼冈兮,瞻望兄兮。”2(P163)都是写征人登高远望,“首章望父,二章望母,卒章望兄。”(毛诗正义)征人登上高处,遥望故乡,对故乡充满了思念。故乡有父母兄弟,征人望乡实际上是在望亲人,思乡和思亲在登高这一意象中被统一起来。 从诗经中这些作品所描写的登高来看,有用其本意的,有展现男女之思的,有表达思乡之情的,也有抒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的。可见,在诗经中,登高这一意象就已经具有较为丰富的内涵,后代诗人在运用登高意象进行诗歌创作的时候,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对诗经有所继承。诗经在运用登高意象表达感情时,简单直观,明白晓畅。抒情是即事抒情,登高的意蕴随着主人公诉说的结束也全部展现。所抒发的感情朴素真挚

12、,缠绵悱恻。 楚辞的创作在很多方面受到了诗经的影响,最为突出的就是比兴手法,实际上对诗经中诗歌意象的继承也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楚辞同诗经一样,多次出现登高这一意象,登高意象在某些诗篇中仍用来思乡和怀人的感情,这是对诗经中这一意象的直接继承。九歌河伯中“ 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日将暮兮怅忘归,惟极浦兮寤怀。”4(P47)几句即是借登高抒发怀人之情。日暮忘归,故宿于昆仑山,既寤而犹怀,所以登山远望,望河伯之所在,从登高中流露出对河伯的思念之切。 楚辞在使用登高这一意象的时候,继承诗经用其表达思乡怀人的作品并不多,更多的作品是使用这一意象来比喻品德地位之高,表达政治志向,政治失意的心境,或是

13、对社会现实的忧虑。这是对登高意象的重大发展。 九歌少司命“ 孔盖兮翠旍,登九天兮抚彗星。慫长剑兮拥幼艾,荪独宜兮为民正。”4(P179)就以登高来赞美大司命。“登九天兮”并不是真正地登上九天,而是比喻大司命所处之高,独为万民之正,故能除天下之恶,保天下之善。九章涉江中屈原也以登高来比喻自己的高洁,“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5(P47)“登昆仑”言所至之高,世俗混浊,屈原不愿与世俗人同流合污,昆仑所居为圣人,屈原所养之高洁,只求知于圣人。 屈原离骚有“朝吾将济於白水兮,登阆风而絏马。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诗人在现实中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便离

14、开混浊的世间,登上神山求神女。神女象征的是明君,诗人借登神山求神女阐发了欲求明君圣主的政治理想,但结果却是“哀高丘之无女”,登高意象由此又附染上政治失意,理想失落的悲痛。在九章哀郢中屈原写道:“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5(P102)登大坟远望,本欲聊以舒己之忧心。然而故国之平乐之风早已远去,漂泊于大江之际,又使诗人之心更悲哀。在这里登高远望既表达出诗人心中对故国的牵挂和关怀,也寄托了屈原对社会民生的忧虑。宋玉的九辩学习离骚,同样也以登高意象表现政治失意,“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泬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5(P203)即以登高来宣泄失意之情。

15、在诗经中,登高描写往往是一种个体感念的兴发,无论是用其思乡还是怀人,关注的对象都是一己之情,只是开掘个体的内心情感,对外在的社会政治不加关注。但是到了楚辞,登高意象得到较大发展,不再局限于个人的离别之苦,开始强调个体同社会的关系,将个人内心的感受同外在世界联系起来,向外在现实开掘。登高是以俯视的角度来审视社会,关注民生,从而在登高中真实地展示出诗人的政治抱负,以及理想破灭的痛苦。 诗经和楚辞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后代诗人写诗,都会自觉地接受它们的影响。楚辞以后,诗歌中的登高意象出现的频率相当高,这一意象得到了后代诗人的广泛使用。诗人们在使用这一意象时,对诗经和楚辞肯定会有直接地继承,但也不

16、是一成不变地进行套用,而是有所新变,这就使得登高意象的内涵不断趋于完备。 汉代诗歌中的登高意象基本上是沿袭了诗经和楚辞,诗人使用这一意象的主要目的是要表思乡怀人之情。古诗穆穆清风至“朝登津梁山,褰裳望所思。安得抱柱信,皎日以为期?”6(P185)写一位女子在春日的早晨,登上高桥,怀望所思和望而不见的怨思。显然,在这首诗里,登高是用来抒怀人之情的。孔融杂诗其二“褰裳上墟丘,但见蒿与薇。白骨归黄泉,肌体乘尘飞。”6(P165)几句写诗人登上高处,望见爱子之坟,想象爱子的肌体白骨已逝,徒然伤心,这也是登高怀人。只是诗人自悲丧子,所怀的对象与之前的诗歌略有不同。怀人的原由也有所不同,不是离别的想念,而

17、是因为生死相隔,念之心悲。梁鸿五噫歌“ 陟彼此芒兮噫。顾览帝京兮噫。宫室崔嵬兮噫。民之劬劳兮噫。辽辽未央兮噫。”7(P30)则主要是学习楚辞中登高意象的使用。这首诗歌是诗人过洛时所作,诗人登高望京,只见帝王的奢侈和百姓的劳苦,从而发出忧时忧民的嗟叹。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自觉的时期,文人在进行诗歌创作时的自觉意识增强了。诗人们在使用登高意象抒情言志时,力求使其内涵更丰富,境界有所扩大,更加具有蕴涵性。并且在这个时期,出现了登高诗,登高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诗歌意象加以使用,更成为一类重要的文学题材。在一些以登高为题材的诗歌中,登高意象体现了多重复杂的内蕴,显示出意蕴无穷的特点。 当然,在这一时期仍

18、有一部分的作品继承了诗经和楚辞对登高意象的运用。曹丕的善哉行“上山采薇,薄暮苦饥。”6(P146)是以上山采薇写羁旅之苦,进而抒发怀乡之情。阮籍咏怀其十一“登高眺所思。举袂当朝阳。”6(P219)是写佳人怀念恋人。梁武帝萧衍临高台写登高望远,怀念友人。曹植的白马篇“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6(P175)则是表现边塞游侠的忠勇,以游侠自况,写自己为过抗敌的理想抱负。其杂诗其六“飞观百余尺,临牖御棂杆。远望周千里,朝夕见平原。”写临窗远眺,壮怀激烈。阮籍咏怀其十“登高望九州。悠悠分旷野。”7(P219)诗人登高所见皆是寂寞之景,生出郁郁寡欢不合于世的感慨,述说自己政治不得意的痛苦。在这类诗歌作品

19、中,登高意象也有变化,比如说抒发怀人之情除了思亲和男女之思,还出现了对思友。 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魏晋六朝诗歌中出现的登高意象同诗经,楚辞相比,所传达的感情复杂化了。很少出现用这一意象抒发某一种情感的情况,诗人总是运用这个意象表达多重情感,在这一类诗篇中,登高意象的内涵就比较丰富复杂。 曹操的苦寒行是他征高干时所作,诗中“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6(P108)指明全诗所写的内容是行军的艰苦。但诗中“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一句有透露出诗人在登山过程中感发出的思乡之情。诗中的内容虽是反映行军过程的苦况本身,但本诗的意义不在于此,而在于写不安的社会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抒写作者的忧时情怀。而要

20、改变这一动乱的现实,就必须通过战争,曹操认为他所进行的讨伐战争正是为了消除割据,停止战乱,让人民安居乐业。因而在他的这首诗里我们又能感受到他匡扶天下为己任的雄心壮志。曹操的另一首诗观沧海是他大破乌桓班师途中所作。他“东临碣石,以观沧海”6(113)登高而览,诗中所写都是大海囊括万物的宏大景象,虽是纯粹的写景,但这宏大的景象体现出的是曹操这位政治家博大的胸怀和气度。他以全天下为关注对象,将他的事业与天下联系起来,其远大的志向也就自然而然地呈现在诗歌中。我们不能把诗中“登山观海”的描写仅仅理解为描写自然,应该把他看作诗人志向情怀的歌咏。在这两首诗中,诗人所要表达的多种情感都包涵于登高这一意象中,使

21、得这一意象复杂多义。屈原的哀郢也用登高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对民生的忧虑这两种思绪,但在屈原的诗中,这两种情感的层次是分明的,因“登大坟以远望”见到郢都被攻破,百姓逃乱而出,自然对故国生出关怀。然而诗人早知道楚国的平乐之风已远去,故对国家人民的命运产生忧虑。在曹操的诗歌中,登高意象所蕴涵的多重情感具有多个层次,且相互纠结,情感的层次更为复杂。 在这一时期的诗歌中的登高意象不仅是感情的层次复杂了,在一些诗篇中,这一意象又有了新的涵义。王璨七哀诗其一有“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6(P163)诗人所登之霸陵是汉文帝的陵,在乱离中登上先帝的陵墓实是有古今对比的意味,这里的登高实

22、际上也就具有了怀古的涵义。楚辞对于登高内涵的扩展主要是空间上的,从一己而扩大至全天下。而怀古又使登高的内涵在时间上贯通古今,这样一来,登高意象也就完成了天、地、人的感应,这正是中国人观物的方式。登高意象在六朝以后的诗歌中频频出现并发展成为诗歌的题材之一,这一点应该就是其真正原因。陶渊明九日闲居写到了重九登高,将中国的这种习俗写入诗歌,成为唐宋大量重九登高之作的先导。 六朝时期,由于山水诗的兴起,以登高为题材的作品广泛出现于诗集中,这些诗歌主要是写登山、登楼、登台或是写登塔。登临是古代士人常见的活动,将登临之所见写入诗中,也是文人诗作的重要来源。同样上写登高,其中寄托的感情却是千差万别。鲍照的登

23、黄鹤矶诗主要上写政治的失意,谢灵运登上戍石鼓山诗 是传达思乡之情的,沈约临高台则是写男女之思的。在登高为题材的诗歌中,登高不再只是作为一个意象帮助诗人表达感情,登高成为全篇的中心,所有的诗句都围绕着这一点来写,所有的情思都是围绕这一点来展开。所以在登高诗中,登高意象总是附着多种情感,体现多重内蕴。谢灵运登池上楼诗“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狥禄反穷海。卧痾对空林。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羣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6(P367)这

24、是他在永嘉守任所病起登楼。前四句借鸿虬起兴,写官场失意。五到八句反映进退两难的心情,九到十六句写登楼所见,十七至二十句写索居之苦,怀念远方的故人,末两句写隐居的决心。在这不长的诗篇中作者既写了登高所见之景,又抒发了怀念故人之情,官场失意的痛苦,进退两难的彷徨以及隐居的决心,这一切都熔于登高这一意象中。 有了魏晋六朝诗人的开拓,唐代诗人使用登高意象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可以说,登高意象是唐诗歌中被运用的最多的意象之一,唐代有名的大诗人,都很喜爱使用这个意象,李白,杜甫,李商隐等人的诗集中,都可以发现许多使用登高意象的作品。在唐代,漫游之风盛行,唐代的很多诗人都有过漫游的经历,他们或是游览名山大川,或

25、是寻访历史古迹,或是随军征战塞外。在他们漫游的过程中,总不免要登山、登楼、登台、登塔,相应地,记述和描写登高的诗作也就数目众多。事实上,在唐代诗人的作品中,以登高为题材的作品可谓数不胜数。 唐代诗歌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是继承和学习诗经,楚辞和汉魏六朝诗的结果,唐代诗人对登高意象的使用也同样是建立在学习前代诗歌的基础上的,只是唐代诗人不满足于直接地继承和使用,他们更多的是将目光投向于开拓和创新。唐代诗歌中不乏以登高写思乡怀人,述政治理想和政治失意之痛的作品。张祜题金陵渡“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8(P380)充盈着无限的乡愁。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

26、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8(P362)写的是少妇登楼,忽见陌头的杨柳,对夫婿生出浓浓的思念。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8(P202)通过感怀身世,述说仕途失意的悲凉心境,进而对社会动荡,国家离乱有所感慨。可是在唐人的诗歌中,这种情绪不是直接可感的,它暗含于描写景物的语句之中,需要从中细细体味。唐诗很好地做到了意与景浑,诗歌中的登高意象变得意蕴深厚。 王璨七哀诗“南登霸陵岸”一句利用了登高意象的怀古意味,但是这一意蕴直到唐朝,才受到诗人的广泛关注。唐代有很多的怀古咏史之作,其中很大一部分

27、的内容是写登临历史遗迹,对历史进行凭吊。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杜甫登岳阳楼,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只是诗人们在登高怀古之时,不会单纯地凭吊历史,更偏向于将怀古作为关照眼前现实的诱因。在古今的对照中,李白感慨不遇明主,才能无法施展。杜甫感慨身世,深为国破家亡而忧愁。刘禹锡则感悟到了历史的不变的规律。 重阳节登高在中国起源很早,但反映在诗歌中却很少。陶渊明在其九月闲居诗中写到过重阳登高,到了唐诗,写重九登高的诗作十分常见,并且绝大多数的诗篇是写登高怀远,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其中最为著名的诗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8(P360)(诗人在

28、重阳佳节与家人一起登高,却独少了兄弟一人,不由的想念起远在他乡的兄弟。 唐诗对登高意象的发展还体现在对其内涵的扩大上。唐代以前诗歌中的登高意象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意蕴,但还未达到完备的程度。唐人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又从这一意象中阐发出了新的涵义。到了唐诗,登高意象的内涵才达到了完备。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被认为是唐代登高诗的发轫之作。诗歌只有短短四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8(P61)全诗无一景物,皆为情语,诗人登上古幽州台,怀想历史,念及身世,对自己的怀才不遇,孤独寂寞产生了巨大的伤感。此诗并没有止于个体的感伤,陈子昂将这抽象的无形的愁绪穿越了时空的阻隔,他关注的范

29、围不再是自我、社会、国家,而是转向整个宇宙人生。整首诗是诗人对宇宙人生所做的哲理性思考。王之涣登鹳鹊楼一诗也阐发了登高意象类似的意蕴。 登高意象到了王维的诗歌中,又被赋予了表现淡泊宁静的心境的功能,他的诗歌归嵩山作“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8(P205)写登高俯瞰,面对辽阔幽静的自然,心境也就自然淡泊,安适了。 古代女性所居住的多为楼台,因为女性的生活范围狭小,女子的生活多数时候是局限楼阁里的,古代与女性有关的诗歌总是会写到楼台。女性登高远眺,怀念恋人的描写在诗经里就有了,而且后世一直在沿用。李商隐则对登高的这一涵义加以

30、引申,以登高来写爱情流逝的伤感,他的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断蓬。”8(P311)写的就是再上画楼,昨夜星辰依旧,然而物是人非,爱情已不在,其中透出朦胧的哀愁。 唐代以后的诗歌中虽然也不乏写登高的佳作,如明代一些诗人的作品,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谭元春登清凉台;钟惺三月三日登雨花台等,但总的来看,登高意象的内涵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在这一意象的使用上,对唐代诗歌没有什么突破。 登高意象的内涵分析 古典诗歌中的登高意象可谓复杂多义,综观古代诗歌中的登高描写,其中的情感内涵归纳起来可以大体分为

31、两类:一类是怀远,一类是抒怀。 一、怀远。这一题旨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这一类中首先要说的是思乡。中国社会是一个农耕社会,自给自足,大多数的人一辈子都生活在一个固定的封闭环境中,人们的迁移活动较少,于是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故乡就被置于一个重要的位置。一旦由于某种原因漂泊在外,对家国乡土的归依感也就油然而生。“鸟飞返故乡兮,狐死而首丘”,“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思乡是最能引起世人共鸣的文学主题之一,文学中的思乡之作总是能得到人们的认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当士人漂泊在外,女子远嫁他方,征人戍守边地之时,自然是对故乡朝思暮想,然而他们又身不由己,不能亲自返回故乡,只能将怀归之情以登高远望的形式宣泄出来

32、,在望乡中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慰藉。诗歌中的这一种登高存在于每个时代。“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稚且狂。”4(P26)(诗经鄘风载驰)“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2(P102)(楚辞九章哀郢)“听此愁人兮奈何!登山远望得留颜。”6(P403)(鲍照拟行路难其十)“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8(P258)(韦庄章台夜思)。 怀远的另一内容是怀人。同对家国乡土的眷念一样,在中国这个以家族宗法制为核心的社会里,对亲人故交的思念也是能够得到普遍认同的。“人生最苦,最苦是别离。”古代的交通状况又使得传书

33、问候十分困难,诗人们想要排遣离别的思念和牵挂,只能选择登上高处,朝着所思之人居住的方向,放眼远望。也许并不能望见,但毕竟心理上得到安慰,挂念之情在登高中得到了完全的抒发。登高的这一内涵在各个时期都被诗人广泛地运用,但是由于社会生活内容的不同,各个时代的诗人所怀的对象有所不同。诗经中的北山陟岵等篇代表的是先秦由血缘观念直接派生出来的亲情之思。“陟彼岵兮,瞻望父兮。”“陟彼屺兮,瞻望母兮。”“陟彼冈兮,瞻望兄兮。”2(P198)充满了血缘真情。卷耳氓则代表男女之思,这两篇似都出自女子之手,“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4(P

34、18)其中充盈着对恋人的思念。汉魏之际,战乱频繁,在这一时期反复吟唱的是对亲人的思念。唐宋以后,因科举取士之风盛行,各地文人学子多因赶考,宦游而相遇相知,又因还乡,升迁,贬谪而相别相遇,友情之思便大盛于唐宋诸代。“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8(P302)(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相望试登高,心飞逐鸟灭。”8(P24)(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都是身依高处,以“相望”表达对友人的关切和问候。唐宋诗词中还有一个来自于民俗却被文人赋予了登高怀人内容的固定日子重九登高。重阳登高的风俗在南

35、朝吴均的续齐谐记九月登高中就有记载“汝阳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陈。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月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6(P230)重九登高成为风俗,并由它在肇始之时关心家人平安的动机而泛化为对所有亲人的遥念。卢照邻九月九日登玄武山,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都是登高怀人的代表作。男女之思这一意蕴到了李商隐的笔下,又引申出了一种对爱情逝去的伤感的情绪。在登高中远望恋人,传达对所爱的想念,然而当心有所思而不可得时,

36、从登高中流露出的就只能是深重的遗憾和失意的情绪。 在一些诗歌中,登高意象将怀人和怀乡两种意蕴合二为一,在登高远望中既有对乡土的怀念,又有对亲人的想念。诗经魏风陟岵,谢朓的临高台,李白关山月都用登高意象传达出思乡和怀念亲人这两种思绪。所谓故乡,并不单纯地指出生成长的地方,它也是亲人所居住的地方。故乡之思不仅仅是思念地理意义上的故乡,也是对居于那里的亲人的思念。古人在登高望乡之时,对家乡和对亲人的思念往往会同时产生,发而为诗,诗歌中的登高意象就同时附着上两种情感。 二、抒怀。早在孔子时期,登高能赋就成为衡量人的才能的重要标准。据韩诗外传记载“孔子游于景山之上,子路、子贡、颜渊从。孔子曰:君子登高必

37、赋,小子愿者何?”到了汉代,登高能赋更成为士大夫必须具备的九种才能之一。登高必能见广,诗人由眼前所见定能引发出种种联想,产生独特的感受,再以赋诗来述其感受,抒其情怀。由于作家在登高中所产生的感受不同,所以这一类的登高意象又具有几种不同的涵义。 这一类中首先要提到的是对志向的抒发和对理想的高扬。这一涵义在楚辞中最先阐发,离骚里的抒情主人公在现实世界中追求美政的理想不能实现,虽怀一腔忠贞之志却横遭排挤,打击,感到窘迫无依而心灵郁结不平时,便要凭借想象的艺术笔触进行精神的漫游,“神思高举”,登神山求神女。其行为关注的是社会民生的全局性问题,而不是个人的得失和宠辱。从登高中折射出诗人崇高的政治理想和强

38、烈的政治热情。后代积极进取的诗人,每当登高时,遍览天下,顿感心胸宽广,将国事民事天下事皆系于己心,就会同屈原一般以天下事为己任,将为国立功作为自己的理想抱负,并且有志在必得的决心。在曹操观沧海,杜甫望岳中都能见到一个要努力寻找高远人生理想的形象。 古代的诗人喜爱在诗歌中抒豪情壮志,然而,在现实中,真正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功成名就的士人却又太少了。大多数渴望建立功业的诗人结果总是仕途失意,功败垂成。这样一来,中国古代诗集中就有了大量反映理想破灭的作品。这一类的作品通常都不是直接抒情,而要在景物的描写中婉曲地表达出来,登高因其见广而常被用来表现政治失意的苦闷。这种登高往往是通过凭高远眺时的所见

39、所感所想,将景物描写,身世之感熔于一炉。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展现宦海沉浮的人生辛酸,仕途艰难的深重悲伤,报国无门的苦闷压抑,无罪获惩的愤懑怨怼屈原最先在他的作品中阐释出登高意象的这一层内涵,“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反映的就是他理想破灭后的痛苦悲愤。陶渊明的理想是要“大济苍生”,但是在这理想无法实现后,则写下了“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这是对当时社会不适于自己建功立业,只能放弃理想抱负归隐田园的无奈选择的真实的写照。杜甫的登楼,起始“花近高楼伤客心”写在花团锦簇的春季,却因登楼见花而伤心。表面上看,似是这春花惹得漂泊异乡之人伤心,但接下来“万方多难此登台”8(P283)一句点明真正使

40、诗人伤心的原因是朝廷“万方多难”,诗人意图为朝廷出力,辅助唐王朝平定天下,却无此机会。做客他乡本来就会使诗人满腹心事,再加上感怀抱负不能实现,也就不禁见花生悲。 对理想的追求和理想失落的苦闷都是儒家积极入世思想影响的产物,只有深受儒家传统浸染的诗人才会在登临高处时萌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宏远抱负。这些诗人即便是在理想落空,遭受朝廷排挤之时,也仍然会以兼济天下为己任。诗人在抒发政治失意的苦闷时,也会将目光投向社会民生,在登高中由对自己身世感怀延伸出对国家时局和人民生活的忧虑。刘长卿登余干古县城“孤城上与白云齐,万古荒凉楚水西。官舍已空秋草绿,女墙犹在夜乌啼。平江渺渺来人远,落日亭亭向客低

41、。沙鸟不知陵谷变,朝飞暮去弋阳溪。”8(P350)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被弃置的官舍,四处荒草,乌鸟乱啼,缓缓的落日,完全是一幅完整的荒野图景,从中可以透视出诗人对唐王朝命运的忧虑。杜甫的七律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8(P285)在高台之上由近及远地描写了猿的哀啼,鸟的徘徊以及天高风急,水清沙白,落木有声,长江汹涌,描绘出秋的凄清。在满目的秋色中竟是诗人的满腹悲伤,做客他乡有乡愁之苦;身在异乡,却有孤单一人,体弱多病,年近百年,怎不令人感叹人生有限,韶华易逝?在这节候之悲和漂泊之苦之外,

42、还有作者更深层次的悲哀国乱之痛,使这为忧国忧民的大诗人不能释怀。 在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诗歌中,诗人登高所抒之情怀大大异于受儒家影响的诗歌中的登高意象。晋朝名将羊祜生前好登岘山,曾有感喟:“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没无闻,使人伤悲。如百岁后有知,魂魄犹应登此也。”其中体现的是对生命本体的忧虑。阮籍咏怀其八“开轩临四野。登高望所思。丘墓蔽山冈。万代同一时。千秋万岁后。荣名安所之。乃悟羡门子。噭噭令自嗤。”6(P312)作者登高所见是满目的丘墓,感叹生命的不可挽留,于是轻荣名,重长生,仰慕仙人。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将凭高的忧生之叹发挥到极至。“人事有代谢,往来成

43、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8(P212)羊祜死后,襄阳百姓在岘山上立碑以纪念他的功德,杜预名之垂泪碑。孟诗以岘山之悲为原型,哀叹生命的局限。 王维是一位深受禅宗影响的诗人,在他的诗歌中登高意象成为闲适,恬静的心境的象征。王维诗歌中选取的景物都具有宁静安然的特点,这是因为诗人以虚静的心态来关照景物。王维利用登高这一意象,契合所写之景物,将归隐的恬静闲适蕴藏其中。以登高意象表现闲适之志的并非王维一人,祖咏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8(P333)也是借写景表现闲适之情的作品。 抒怀一类中还有一类以国事为念的登高

44、怀古之作。凭高何以易于吊古?登高远眺,空间顿觉广远,空间的广远易使人联想到时间的悠远。再者,登临古迹也容易使诗人追忆历史,联想到与古迹有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古意油然而生。诗人登高怀古的内容不尽相同,可以以怀古来借古讽今,以古为鉴。借古讽今是通过对古之明君圣主,清明政治的怀想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8(P269)前三联是借古事讽刺当权者不识人才,末联揭示其作诗意图。以古为鉴则是对古代昏庸君主奢侈荒淫的生活进行讽刺,希望当今天子以此为戒。胡曾的姑苏台,

45、感叹吴王夫差常在姑苏台的春宵宫里作长夜之饮,终至于败敌之手。这些诗歌虽在怀古,但不是为怀古而怀古,把对历史的凭吊和对现实的关照结合起来,感时感事,伤今伤怀。体现出对于历史、社会、自身命运的深思,在感时怀古中融入自己对时事的理解,虽然情感有时体现的凝重,但并不消极悲观。通过过去与现在异时同地的对比,对人们的行为进行思考,反省,审视,为眼前现实提供参考。 还有一些诗人在登高远望中,体验到自我和社会的渺小,其心神直接同天地相接,将自我和社会人生放入无限的宇宙和历史中加以关照,发出超越现实的纯粹哲理性的慨叹。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8(P338)这首五绝可谓不

46、朽之作。前两句绘出一幅辽阔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写到当前实感,眼界更阔,立足更高,道出只有不断登高才能看得更远的哲理。 登高意象几千年来受到中国诗人的偏爱,反复地出现在古代诗歌中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登高这一审美活动体现了中国古人天、地、人一体的观物方式,俯仰自得的观照心态,登高描写是传统文化心理在文学创作上的反映。古代诗人在文学创作中使登高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多重丰富内涵的意象,也正因为这一意象具有生成多重意蕴的可能性,才会得到诗人的重视,频繁地出现在他们的作品中。 注释:1 童庆炳 文学理论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2 程俊英 诗经选注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

47、9863 陈铁镔 诗经解说M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54 郁贤皓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C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5 黄寿祺 楚辞全译M 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46 余冠英 汉魏六朝诗选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7 郁贤皓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C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8 陈昌渠 唐诗三百首注释M 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2著作: 1聂石樵诗经新注M 山东:齐鲁书社2001 2程俊英 诗经选注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6 3陈铁镔 诗经解说M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5 4黄寿祺 楚辞全译M 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4 5汪瑗(明)楚辞集解 M 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 6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7陈昌渠 唐诗三百首注释M四川: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2 8童庆柄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9朱立元美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