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医疗系统建设项目方案_2.docx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18926573 上传时间:2022-06-0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9.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智慧医疗系统建设项目方案_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智慧医疗系统建设项目方案_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智慧医疗系统建设项目方案_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慧医疗系统建设项目方案_2.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智慧医疗系统建设项目方案1概念智慧医疗卫生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以居民为根本和“以行政为支撑的医疗卫生理念,通过更深化的智能化、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透彻的感悟,实现居民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构建基于无所不在的全生命周期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的国民健康体系。智慧医疗卫生通过建设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利用最先进的物联网技术,整合现有卫生信息资源、覆盖武汉市城市圈卫生系统,构成信息高度集成的医疗卫生指挥、应急、管理、监督信息网络系统。智慧医疗卫生解决居民“看病难、就医贵和“三长一短的医疗问题,使居民获得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完好详实的健康档案信息和全生命周期的自我健

2、康医疗管理,构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健康进家庭的新型就诊观念;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辅助公共卫生防疫部门有效开展慢病管控、急救管理、卫生防疫管理、突发事件及应急灾情的快速反响管理、妇幼医疗保健管理、血液管理、健康教育与综合行政管理等工作;提升卫生行政部门服务质量、事务效率,强化绩效考核,加强监管力度。实现与社保、药监、计生、公安、民政、应急等部门的快速协作和智慧决策。推动医疗卫惹事业的繁荣发展。2现状分析2.1武汉市医疗卫生行业现状经过几十年的改革与发展,武汉市医疗卫惹事业获得了宏大成就,建立遍及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供应能力全面提高,医疗保障体系初步

3、建立,市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根据2007年的统计数字,武汉市人均预期寿命到达岁,高于全国73岁的平均水平,充分讲明了武汉市民的健康水平显着提高,标志着国民健康水平已经到达发展中国家的较高水平。在医疗供应能力方面。截止2020年,武汉市地区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697个,其中包括医院14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4个;各类医疗机构共设有床位48061张,其中包括医院床位39811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床位3627张。医疗服务领域技术装备水平全面改善,检查、治疗设备水平已经接近甚至超过发达地区水平。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迅速,能够开展的诊疗项目不断增加。同时通过医疗所有制构造和管理体制方面的变革

4、,明显提高医疗服务机构及其人员积极性,工作效率普遍提高。2.2武汉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现状武汉先后被确定为国务院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国家重点联络城市;卫生部促进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作试点城市;国内首家世界卫生组织健康服务协作基地。为方便市民就医,武汉市已建成覆盖城郊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2021年,通过建设覆盖市级和区级智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有望实现整体专网的深延伸。武汉市各大医院都建有面向内部的HIS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系统涵盖了医院主要管理职能和病人就诊的各主要环节,使医院业务流程走上规范化、简便化、智能化管理轨道。全市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普遍使用了全市统一的以居民家庭健康档案为核心的社

5、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截止2020年6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该信息系统,已为万户家庭建立电子版居民健康档案177万份,对辖区居民的健康资料、慢性病控制、妇幼保健等工作实行规范有效的信息化管理。同时武汉市中心医院、市普爱医院、市五医院已经或正在按卫生部的相关标准,建设电子病历信息系统,对就诊病人信息进行电子化管理。2.3存在的差距和面临的问题与此同时,武汉市医疗卫生也面临着医疗资源分布利用有待完善、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医疗机构监管有待加强等很多问题,在医疗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着信息系统资源分散,缺乏信息分享和整合;信息资源流程不畅通,标准不规范等问题。武汉卫生信息化现状与“十二五预期目的相比,存在

6、一定差距:3建设目的3.1总体建设目的武汉市智慧医疗卫生领域的建设目的是:构建以“1135规划为蓝图的智慧医疗卫生框架体系,为武汉市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和行政监管等方面提供全天候、全覆盖、全方位的技术支撑,打造无所不在的全生命周期自我健康医疗管理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实现“大智慧、大医疗、大卫生、大发展的“健康武汉宏伟目的。3.2阶段建设目的武汉市智慧医疗卫生领域建设目的通过下面两个阶段实现:第一阶段:进一步完善武汉医疗服务信息化基础设施,努力提高医疗服务信息化水平,同步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以疾病控制为切入点,在跨业务、跨机构、跨区域资源整合、分享交换和协同应用方面获得突破性进展,结合武汉

7、市“黄鹤白云计划与武汉市卫生局智慧医疗卫生规划,以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环境,统筹智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智慧医疗卫生业务系统等一批示范试点应用项目建设,协同推进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核心,力争到2021年,构成智慧医疗卫生云计算产业基地,初步建立武汉市智慧医疗卫生基础支撑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构建市级智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实现武汉全市范围内所有医疗机构之间以电子病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的数据互联互通,健康卡医疗卫生服务“一卡通,医疗服务业务的协同管理,进而切实改善和缓解武汉市民“看病难,就医贵的问题。加快医疗科技成果转化,以重大项目支撑医疗行业发展,促进行业技

8、术开发和成果工程化、产业化。第二阶段:进一步提升医疗领域信息化的深度开发与综合利用水平,深化完善各公共卫生机构信息系统,提高医疗卫惹事业智慧与决策的反响能力。在各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安装各种生理数据传感器,实现全面的远程医疗与应急救助,深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进而扩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力争到2020年,构成完善的武汉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真正实现居民“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健康进家庭的医疗服务新格局。构成集分享、发布、调度、指挥、决策为一体的,全面、高效、便捷、快速的市级、区级智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信息联通与分享服务架构,使医疗卫生管理到达国内一流,国际领先水平。建立完善的医

9、疗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构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国际领先的重大科研成果,促进医疗领域行业产业链的构成与完善。并构成基于智慧医疗领域执行力大、业务水平高、管理能力强的专业人才梯队建设。3.3智慧点武汉市智慧医疗卫生领域体现四个方面的智慧:1对于医疗机构的智慧内容:科学的辅助治疗和资源的优化及分享利用。通过对区域电子病历的分享,可方便医务人员跨机构快速全面把握患者的诊疗信息。结合各种医学专家知识库并应用计算机人工智能、通讯技术等科学手段来辅助基层卫生机构医务人员提供最佳就诊流程及提高诊疗医技的同时,可最大化的减少误诊率,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节约医疗成本。2对于公共卫生机构的智慧内容:

10、快速应急指挥响应。卫生应急指挥系统联动疾控系统、急救一体化系统、妇幼医疗保健管理系统、当代血站信息系统,使相关机构的资源信息互通,利用GIS、GPS卫星定位技术、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当代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各种高科技手段,实现对卫生应急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响、统一调度、准确救援。3对于公众的智慧内容:无所不在的全生命周期自我健康医疗服务,无论居民身处城市的任何角落,均能够利用各类先进的感悟终端、通过全面覆盖的各种网络技术,搭乘智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享受全程的“一站式医疗服务,以及个性化的健康保健服务。进而缓解了居民“看病难,就医贵的问题,进而真正实现“知未病、治未病。4对于卫生局的智慧内容:

11、系统的分析、科学的决策、优化的管理,通过对海量、真实、有效的数据进行挖掘,利用分析决策系统,为卫生局对全市的医疗资源的规划、各类疾病的控制、健康教育的宣传、慢病的防治、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管理、突发公共卫惹事件的救援、保障与处理等工作提供科学、及时的辅助和支持。4建设内容以居民健康卡为纽带,根据“1135规划的蓝图,构建武汉市智慧医疗卫生体系。4.1建设内容“1135规划对照国家“3521工程,结合武汉“139规划以及武汉实际情况,制定出武汉智慧医疗卫生领域的“1135规划蓝图:1张网络:智慧医疗卫生专网;1个平台:智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概括为“两级三类,即,运用云计算、云存储技术构建市、区“两级智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基于电子病历和居民健康档案两大基础数据库向医疗、公卫、管理“三类智慧医疗卫生云服务;3套体系:基础支撑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5类业务应用系统:医疗服务类、公共卫生类、医疗保障类、用药监管类、综合管理类业务应用系统。4.2总体框架智慧医疗卫生总体架构如下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策划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