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收藏的精品资料税务行政诉讼.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年收藏的精品资料税务行政诉讼.doc(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税务行政诉讼一、税务行政诉讼的概念和特点税务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税务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时,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的活动。税务行政诉讼属于行政诉讼的一种,不同与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具有下列特点: 第一、税务行政诉讼是解决一定范围内的税务行政争议的活动。税务行政争议是税务机关在行使税收征收管理权的过程中与作为相对方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发生的权利义务纠纷。税务行政诉讼是专门解决税务行政争议的诉讼。但是,税务行政诉讼也并不是解决所有的税务行政争议,它所解决的税务行政争议限于一定范围内。我国行政诉讼法第二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
2、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据此可见,税务行政诉讼解决税务行政争议的范围限定为因不服税务具体行政行为而产生的争议。 第二、税务行政诉讼的核心是审查税务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在税务行政诉讼中,直接审查的对象是税务具体行政行为,且对税务具体行政行为的审查限于合法性范围,一般不审查税务具体行政行为的合理性或适当性问题。 第三、税务行政诉讼是人民法院运用国家审判权来监督税务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和履行职责,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不受税务机关违法行政行为侵害的一种司法活动。 第四、税务行政诉讼中的原告、被告具有恒定性。税务行政诉讼是公民
3、、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税务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并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而提起的,旨在通过税务行政诉讼,即由法院审查税务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并作出相应的裁判,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为此,税务行政诉讼中能够成为原告、享有起诉权的,只能是作为税务行政相对人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税务机关既没有起诉权,也没有反诉权,只能作为被告应诉。原告和被告的这种身份和位置是恒定而不能变换的,这是税务行政诉讼在原、被告上的重要特征。二、税务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税务行政诉讼基本原则,是指人民法院在审理税务行政案件中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它贯穿于整个税务行政诉讼的过程中,是行政诉讼基本原则在税务行政诉讼过程中
4、的具体运用。因此,这些基本原则也就是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与民事、刑事诉讼所共有的基本原则。 (一)人民法院独立行使行政审判权原则行政诉讼法第三条第一款规定:“人民法院依法对行政案件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这一规定体现了宪法和人民法院组织法的立法精神,反映了行政诉讼的特点和要求,也有助于人民法院客观、公正地行使职权。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税务行政诉讼。(二)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行政诉讼法第四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这一原则要求人民法院在办案过程中,要忠于事实,忠于法律,在查明案件事实真相的基础上,以法律为尺度,作出正
5、确的裁判。在税务行政诉讼中,坚持以事实为根据,就是要求人民法院审理税务行政案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具体的案件情况出发,依法调查认定税务机关据以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事实是否符合客观情况,证据是否充分确实,以客观事实作为适用法律的基础。以法律为准绳,就是人民法院以法律、法规为根据,查明税务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适用法律、法规是否正确,判断税务具体行政行为是否违法,而不是凭审判人员主观认识来判定税务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三)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原则合议可由审判员三人以上单数组成合议庭,也可以由审判员和陪审员组成合议庭。当事人认为审判员、书记员、翻译员、鉴定人或勘验人与本案有利害关系或有其他
6、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审判时,有权要求回避。法院审理行政案件,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和法律另有规定者外,一律公开进行。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实行两审终审制。(四)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原则 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原则,是指在行政诉讼中,双方当事人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当事人有平等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其合法权益平等地受人民法院依法保护。 (五)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原则 行政诉讼法第八条规定,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行政诉讼的权利。在少数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区,人民法院应当用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审理和发布法律文书。人民法院应当对不通晓当地民族通用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提供翻译。
7、(六)辩论原则 在行政诉讼中,当事人有权针对案件事实的有无,证据的真伪,适用法律法规的正确与否等诸方面进行辩论。 (七)人民检察院对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的原则 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三、税务行政诉讼的特有原则税务行政诉讼除了要适用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之外,还有其特有的原则,这些原则体现了税务行政诉讼的特殊性,主要有下列几条: (一)人民法院对税务具体行政行为实行合法性审查原则这一原则是指人民法院审理税务行政案件,对税务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的有关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税务行政案件,只对税
8、务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而对具体行政行为的适当性、合理性问题原则上不予审查。人民法院对税务具体行政行为实行合法性审查的原则,充分体现了司法权监督和制约行政权的目的。在实践中,贯彻这一原则要正确处理好行政权与审判权的相互关系,在保护税务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同时,维护和监督税务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但在有些情况下,人民法院不仅审查合法性,对合理性也要审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第二项规定,人民法院可对行政处罚行为进行合理性审查,并可对显失公正的处罚行为作变更判决;二是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第二项的规定,人民法院在一定限度内有权审查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行为,即审查
9、行政机关是否滥用职权。 (二)起诉不停止执行原则起诉不停止执行原则,是指税务行政相对人不服税务机关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而起诉到人民法院时,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在诉讼期间,不停止该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我国行政诉讼法第四十四条对此作出了规定,即“诉讼期间,不停止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税务行政诉讼确立这一原则,有利于税务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保障国家税收征收管理活动的正常进行。需要注意的是,诉讼期间不停止税务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只是作为税务行政诉讼的一项特有原则,并不意味着在任何条件下,诉讼期间的税务具体行政行为都不停止执行。根据行政诉讼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有如下情形之一的,停止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1
10、)被告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2)原告申请停止执行,法院认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并且停止执行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裁定停止执行的;(3)法律法规规定停止执行的。 (三)不适用调节原则我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节。这一规定确立了人民法院审理税务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的原则。税务行政诉讼最终解决的是税务机关行使职权的行为是否合法的问题,税务机关行使的税收征收管理权是国家赋予它的专门职权,税务机关必须依法行使职权、履行职责,不能随意处分其所拥有的职权。因此,人民法院在审理税务行政案件时,不能主持调节,也不能以调节的方式结案。但不适用调节原则也有例外情况:
11、一是赔偿诉讼可适用调解,即当事人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有权处理自己要求赔偿的权利,包括放弃索赔权。二是原、被告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自行和解,即被告在其自由裁量权范围内有权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也可以作出与原具体行政行为根本不同的新的具体行政行为,如原告满意,可申请撤诉。但是,原告撤诉必须经法院裁定准许。 (四)被告负举证责任原则被告负举证责任,是指作为税务行政诉讼被告的税务机关,负有提供证据及依据的规范性文件,以证明其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责任。如果税务机关不能提供有关证据及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就要承担败诉的法律后果。税务行政诉讼要求被告承担举证责任,有利于促进税务机关依法行政,严格遵循“先取证,
12、后裁决”的规则,从而防止其实施违法行为和滥用职权;同时,也有利于保护税务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五)对征税行为实行复议前置原则对征税行为实行复议前置原则,是指税务行政相对人对税务机关的征税行为不服,必须先申请复议,只有当税务行政复议仍然不能解决纠纷时,才能向人民法院提起税务行政诉讼,而不得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对此,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八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同税务机关在纳税上发生争议时,必须先依照税务机关的纳税决定缴纳或者解缴税款及滞纳金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然后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这一规定表明,复议前置原则适用于当
13、事人不服税务机关作出的征税行为。需要指出的是,当事人对税务机关作出的除征税行为以外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则不一定必须经过复议程序。如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八十八条第二款规定:“当事人对税务机关的处罚决定、强制执行措施或者税收保全措施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四、税务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税务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是指人民法院受理税务行政案件的范围,即法律规定的人民法院受理审判一定范围内税务行政争议案件的权限。税务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是税务行政诉讼制度中必不可少的核心内容之一。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确立的基本受案范围,结合我国税法的相关规定,税务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
14、型: 1对税务机关作出的征税行为不服的案件征税行为是指税务机关及受其委托的单位和个人,依据税法规定向纳税人征收税款的行为,具体包括征收税款行为、加收滞纳金行为、审批减免税和出口退税行为和税务机关委托扣缴义务人作出代扣代收税款行为。2对税务机关作出的责令纳税人提供纳税担保行为不服的案件纳税担保,是纳税人为了按时足额履行纳税义务而向税务机关作出的保证。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及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税务机关要求纳税人提供纳税担保,主要针对以下两种情况:一是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有逃避纳税义务的行为,且在责令缴纳税款的限期内又有转移、隐匿其应纳税的商品、货物以及其他财产或者应纳税收入的迹象的;
15、二是未领取营业执照从事工程承包或提供劳务的。纳税人对税务机关作出责令其提供纳税担保行为不服的,有权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提起税务行政诉讼。3对税务机关作出的税收保全措施不服的案件税收保全措施是指税务机关为了防止纳税人逃避纳税义务,转移、隐匿应税货物、财产或收入,在纳税期届满之前依法采取的行政强制措施。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有明显的转移、隐匿应纳税的商品、货物以及其他财产或者应纳税收入的迹象,且不能提供纳税担保时,经县以上税务局(分局)局长批准可采取相应的保全措施。纳税人认为税务机关作出的税收保全措施违法并因此不服的,有权就此提起税务行政诉讼。4对税务机关通知出境管理机关阻止纳税人出境行为不服的案件离境
16、清税,是税务机关对欠缴税款的纳税人或者他的法定代表人在离开国境时责令其必须缴清欠税或提供担保,否则就阻止其出境的强制措施。纳税人或者他的法定代表人认为税务机关作出的禁止出境行为违法并因此不服的,有权就此提起行政诉讼。5对税务机关税收强制执行措施不服的案件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缴纳或者解缴税款,纳税担保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缴纳所担保的税款,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仍未缴纳的,经县以上税务局(分局)局长批准,税务机关才可以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八十八条的规定,当事人对税务机关的强制执行措施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6对税务机关税务行政处罚不服
17、的案件税务行政处罚是税务机关对违反税收法律规范但尚未构成犯罪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给予制裁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根据我国税法的有关规定,税务行政处罚的种类主要包括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和非法财产、停止出口退税权、取消一般纳税人资格。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税务机关任何行政处罚不服的都可以提起行政诉讼。7认为税务机关对要求颁发有关证件的申请予以拒绝或者不予答复的案件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符合否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有关证照,行政机关拒绝颁发或者不予答复而提起的诉讼。因此,凡由税务机关颁发且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法定人身权、财产权的各种许可性凭证,都应当属于
18、行政诉讼法规定的许可证和执照的范围,受行政诉讼制度的保护。8认为税务机关有不予依法办理或答复的案件税务机关不予依法办理或答复的行为,又称税务机关的不作为行为,它是指税务机关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办理有关税务事项,不依法办理或答复的行为。 9认为税务机关侵犯法定经营自主权的案件法律规定的经营自主权是指各种企业和经济组织依照宪法、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对自身的机构、人员、财产、原材料供应、生产、销售等各方面事务自主管理经营的权利。一般而言,这些企业和经济组织都是税务机关的征税对象,因此,税务机关有可能利用征税权力,干预他们的经营自主权。对于税务机关的这种行为,受其影响的企业和经济组织都有权
19、以侵犯自己的法定经营权为由,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10认为税务机关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案件税务机关在税务行政管理活动中有权要求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履行义务,但必须严格依法进行,即必须是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而且需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进行,否则就是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税务机关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情形主要有:法律、法规没有设定义务,但税务机关任意要求履行义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已依法履行了应尽的义务,但税务机关仍重复要求履行义务;税务机关在要求纳税人履行义务时违反法定程序。当事人对税务机关违法要求履行义务而导致的行政案件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11对税务机关复议行为不服的案件根据
20、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税务机关作出的税务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向其上一级税务机关提出复议,上一级税务机关拒不受理复议申请或者受理后不作出复议决定或者已经作出复议决定。对此,当事人对于复议机关的这些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12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提起诉讼的其他税务行政案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新的税务行政纠纷会不断出现,为了切实保护税务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就要赋予他们提起行政诉讼的法定权利,而这些案件有可能未被行政诉讼法所列举,但是国家可以通过新的税收法律规范将这些新类型的行政案件纳入到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中来,以全面保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五、税
21、务行政诉讼原告的权利义务税务行政诉讼的原告,是指对税务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以自己的名义向法院起诉,请求法律保护其合法权益而引起税务行政诉讼程序发生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如果有权提起诉讼的公民死亡,其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和其他具有抚养、赡养关系的亲属)可承受原告资格提起诉讼,该提起诉讼的近亲属即为原告;当有权提起诉讼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时,承受其权利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提起诉讼。 (一)原告在税务行政诉讼中的权利 1向人民法院索要被告税务机关答辩状的权利。 2申请停止税务具体行政行为的权利。 3申请审判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
22、、勘验人回避的权利。 4同意或不同意被告改变税务具体行政行为的权利。 5采用法定手段捍卫自己合法权益的权利。 6申请撤诉的权利。 7提起上诉及撤回上诉的权利。 8对生效的裁判提出申诉的权利。 9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权利。 (二)原告在税务行政诉讼中的义务 1作为的义务 (1)根据人民法院的要求,提供或补充证据的义务。 (2)接受人民法院的传唤参加诉讼活动的义务。 (3)履行人民法院发生效力的判决和裁定的义务。 (4)遵守法定期间和服从法庭指挥的义务。 2不作为的义务 (1)尊重他人的诉讼权利,不妨碍、干涉的义务。 (2)不滥用诉讼权利的义务。 (3)遵守诉讼秩序和法庭纪律的义务。 (4)不得
23、伪造、隐藏、毁灭证据的义务。 (5)不要求他人作伪证或者威胁证人作证的义务。 (6)不得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已被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的义务。 (7)不得胁迫、阻碍人民法院执行职务或扰乱人民法院工作秩序的义务。 (8)不得毁辱、诽谤、诬陷、殴打或者打击报复法院工作人员、诉讼参加人和协助执行人的义务。六、税务行政诉讼被告的权利义务税务行政诉讼的被告,是指原告指控其税务具体行政行为侵犯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受理后通知应诉的税务机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税务机关为被告。经税务行政复议的案件,税务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作
24、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税务机关为被告;税务行政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为被告。复议机关在法定期限内不作出复议决定,当事人对原税务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起诉讼的,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税务机关为被告;当事人对复议机关不作为不服提起诉讼的,复议机关为被告。两个以上税务机关作出同一具体行政行为的,共同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税务机关为共同被告。税务机关的派出机构在作出属于职权范围内的具体行政行为时,该派出机构可以直接作为被告;如果超出法定授权范围实施具体行政行为,也以实施该行为的派出机构为被告。税务机关委托的组织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委托的税务机关为被告。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税务机关被撤消的,继续行使其职
25、权的税务机关为被告。上述被告的权利义务如下: (一)被告在税务行政诉讼中的权利 1有委托诉讼代理人进行诉讼的权利。 2有申请保全证据的权利。 3有申请回避的权利。 4在开庭审理中有进行辩论的权利。 5在开庭审理中有向证人、鉴定人、勘验人发问的权利。 6有查阅并申请补正庭审笔录的权利。 7对第一审人民法院的裁判有提起上诉的权利。 8如胜诉,有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的权利。 (二)被告在税务行政诉讼中的义务 1必须依法行使权利,不得滥用法律赋予的诉讼权利。 2对原告的起诉有进行答辩的义务。 3有接受人民法院传唤参加诉讼的义务。 4必须遵守诉讼秩序的规定。 5服从法庭指挥,尊重法院的审判权以及原告和其他
26、诉讼参加人的诉讼权利,保障诉讼按法定程序和方式进行的义务。 6有向法庭如实陈述行政处理决定的理由,提出事实证据和法律依据的义务。 7有履行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的义务。 8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给相对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有承担赔偿的义务。七、税务行政诉讼的举证责任税务行政诉讼举证责任,是指由法律预先规定,在税务行政案件的真实情况难以确定的情况下,当事人应当举出证据证明自己的主张,否则将承担败诉的法律后果。根据行政诉讼的特点和行政诉讼法的具体规定,在税务行政诉讼中,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由被告承担举证责任;对具体行政行为以外的问题,实行“谁主张、谁举证”原则。(一)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27、由被告承担举证责任我国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二条规定:“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依据的规范性文件。”最高人民法院若干解释第二十六条规定:“在行政诉讼中,被告对其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承担举证责任。”这些规定明确地指出了被告应当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承担举证责任,当被告不能证明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时,则由被告承担败诉后果。据此,在税务行政诉讼中,被告税务机关必须举出事实根据和法律依据来证明其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合法,如果不能证明,则无须原告证明税务具体行政行为违法,被告就承担败诉的法律后果。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0日内,提供作
28、出具体税务行政行为时的证据和依据,被告不提供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的,应当认定该具体税务行政行为没有证据和依据。在税务行政诉讼过程中,被告不得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被告诉讼代理人或被告律师同样也不能收集证据。进入诉讼阶段,被告(包括诉讼代理人或被告律师)自行收集证据是一种违法行为,其所获得的证据即便能证实案件,也因该证据不具有合法性而被排除在采用范围之外。但是,在经过人民法院允许的情况下,被告可以补充有关证据。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被告经人民法院准许可以补充相关的证据:(1)被告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已经收集证据,但因不可抗力等正当理由不能提供的。(2)原告或者第三人在诉
29、讼过程中,提出了在被告实施行政行为过程中没有提出的反驳理由或者证据的。(二)具体行政行为以外的问题,采用“谁主张、谁举证”原则在税务行政诉讼中,被告税务机关对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但这并不意味着在税务行政诉讼的一切方面都有全部的举证责任,而只是在确定税务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时,必须由被告承担举证责任。在税务行政诉讼的其他方面,仍然是谁主张、谁举证,这就出现原告税务行政相对人在某些情况下也要承担举证责任。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若干解释第二十七条的规定,原告对下列事项承担举证责任: 1证明起诉符合法定条件,但被告认为原告起诉超过起诉期限的除外。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原告提起诉讼应
30、当符合以下条件:一是原告是认为税务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二是有明确的被告;三是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四是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原告向人民法院提起税务行政诉讼之后,被告税务机关对原告是否符合以上所述的法定条件提出质疑,此时原告就要举证证明其起诉符合法定条件,否则将承担被法院驳回起诉的败诉责任。但是,如果被告税务机关认为原告起诉超过起诉期限,此时就应当由被告承担举证责任。2在起诉被告不作为的案件中,证明其提出申请的事实。原告起诉税务机关诸如不予颁发税务登记证、发售发票等不作为的案件时,须向人民法院提供曾经向税务机关申请过的事实,这时要求原告承担
31、举证责任。只要原告证明其提出过申请的事实,被告税务机关就应当承担证明其不作为符合法律规定的责任,否则将承担败诉责任。3在一并提起的行政赔偿诉讼中,证明因受被诉行为侵害而造成损失的事实。行政赔偿诉讼主要解决原告的合法权益是否受到实际损害,损害与税务机关的违法行为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原告受到被告税务机关违法行为的侵害,其损害事实、损害程度的大小,只有原告自己最清楚,因而原告应当举证证明因受税务具体行政行为侵害而造成损失的事实。4其他应当由原告承担举证责任的事项。八、税务行政诉讼的应诉准备税务行政应诉准备是税务行政应诉工作的基础和条件,只有应诉准备充分完备,才能保证应诉工作的顺利进行,否则,就会给应诉
32、工作造成被动不利的局面。税务行政应诉环节应当做好如下准备工作:(一)税务机关在收到人民法院送达的应诉通知书和原告起诉状副本后,应由其法定代表人指定本机关法制机构或者其他人员,及时办理有关事宜,积极应诉。 (二)税务行政应诉环节对原告起诉状副本按以下内容进行审查: 1原告是否是税务机关实施的具体行政行为所涉及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2原告提起的诉讼是否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 3原告与税务机关在纳税上发生争议而提起的诉讼,是否经复议程序; 4本案是否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法院管辖; 5其他需要审查的内容。对应诉内容审查有异议的,报经领导环节批准,及时书面提请向人民法院处理。 (三)对在司法机关
33、已立案的,且刑事责任的追究可能影响税务行政案件的审理时,税务行政应诉环节应以书面形式提请人民法院中止案件的审理。 (四)在对原告起诉状进行审查的同时,要对原告所诉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对具体行政行为主要证据不足、适用法律错误、违反法定程序、超越或滥用职权、以及处罚显失公正的,应当在法庭审理之前,向领导环节报告,提出变更、撤销或部分撤销意见,经批准后,书面通知人民法院,以使原告撤诉。(五)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0日内,向人民法院提交答辩状,并提供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依据、证据、手续等有关材料。同时,还应提交本机关法定代表人证明书及授权委托书。授权委托书应载明委托权限,并经人民法院审查同意。答辩
34、状应载明以下内容: 1法律文书的名称; 2应诉税务机关的单位全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行政负责人的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职务; 3委托代理人的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职务; 4原告或上诉人的姓名及案由、案件性质或诉讼请求; 5做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法律依据及所认定的事实; 6应诉税务机关的主要观点和诉讼请求; 7送达人民法院的名称,答辩日期及应诉税务机关的公章; 8所附规范性文件的名称、种类、数量等。 (六)对税务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并应按照人民法院的要求提供或补充证据。 (七)在证据可能灭失或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时,税务行政应诉环节应填制证据保全申请书,写明证据的存放地点、来源及
35、可能灭失的情况,报经领导环节批准后,向人民法院申请证据保全。申请书应说明以下内容: 1需要保全的证据; 2证据的所有人; 3请示采取证据保全措施的事实和理由。 (八)在开庭审理前,应依法到人民法院查阅有关案卷材料。 (九)在开庭审理前,应当依法到人民法院查阅有关案卷材料,并针对案情或庭审时可能出现的问题,拟定代理词和答辩提纲。代理词主要就诉讼请求、争执的事实和理由提出主张、观点和意见。九、税务行政应诉人员的庭审任务在法庭调查阶段,应诉人员的主要任务是:积极参加庭审调查,协助法庭查明案件事实,分清是非和责任,为法庭公正裁判打好基础;同时,充分行使诉讼权利,维护税务机关依法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
36、性,达到宣传依法治税的目的。其具体内容如下:(一)积极协助法庭查明案件事实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二条规定:“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因此,在税务行政诉讼过程中,作为被告税务机关有责任、有义务向人民法院提供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所以,在这一阶段,特别是庭审调查阶段,应诉人员要积极认真地举证,对待庭审人员的提问,要根据案件事实和掌握的证据材料作出全面准确的回答。(二)进行法庭辩论,依法维护税务机关的合法权益应诉人员要在审判长的组织和指挥下,就本案的事实和证据,陈述自己的主张和理由,反驳对方的主张和理由,使合法的税务具体行政行为得到法
37、律的保护。(三)以法庭为阵地进行税收法制教育应诉人员在法庭调查阶段,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对争议的具体税务行政行为所依据的法律事实和法律依据等作全面、详细的阐述,从而充分论证被诉具体税务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正确性和有效性,使旁听群众懂得什么是合法的,什么是违法的,从而自觉维护税收法律的尊严,同一切违反税法的行为作斗争,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依法治税环境。十、税务行政诉讼的出庭应诉 税务行政应诉环节负责出庭参加诉讼案件的应诉。 (一)出庭要求1应诉人员必须按照人民法院通知的开庭时间出庭应诉,无正当理由不得拒不到庭。应诉人员因特殊情况或不可抗力的原因不能按时出庭的,应填写延期开庭申请书,报经领导批准后,向
38、人民法院申请延期开庭。 2参与诉讼人员出庭应诉,应当注重仪表,讲究言辞,尊重审判人员,尊重原告及原告代理人,遵守法庭纪律,未经法庭准许,不许中途退庭。 (二)申请回避应诉人员认为审判人员及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与本案有利害关系或者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有权申请上述人员回避。申请回避应在案件开始审理时提出,回避事由在案件开始审理后知道的,也可以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申请回避可以口头提出,也可以书面提出。如对人民法院的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决定时申请复议一次。 (三)答辩参与诉讼人员经法官允许,宣读答辩状。(四)举证、询问应诉人员在法庭审理过程中,对原告提出的事实及要求,有针对性
39、地出示具体行政行为的有关书证、物证、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视听资料、鉴定结论、勘验笔录,并明确阐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应诉人员对原告所出示的证据有疑问的,可以质证,经法庭许可,可以向证人、鉴定人、勘验人发问,可以申请重新鉴定、调查或者勘验。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决定。 (五)法庭辩论应诉人员在法庭辩论中应围绕案件事实、使用法律、证据效力和程序规范等方面进行辩论,阐明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对原告在辩论中提出的问题逐一加以答复和辩驳。 (六)最后陈述 应诉人员在法庭辩论阶段结束后,作为被告进行最后陈述,就法庭辩论的重点和请求进行简要的陈述。(七)庭审笔录核对
40、应诉人员在庭审结束后,应认真核对庭审笔录。发现问题,及时要求法庭修正,无误后签字。 (八)判决裁定签收 对法院送达的判决裁定签收、登记,依法履行服从的一审判决结果;不服一审判决结果时,在法庭规定时限内提交行政上诉书提出上诉。在行政诉讼过程中发现原告有未被处理的违法行为,应报告有关领导另案查处,不得与正处在行政诉讼中的原处理决定并案处理。十一、税务行政应诉人员的辩驳方法从法庭辩论的顺序可以看出,原告及其诉讼代理人的发言属于指控性发言,提出税务机关(被告)作出的具体税务行政行为系行政违法或行政侵权,以及税务机关应负的法律责任意见和诉讼请求。被诉税务机关及其诉讼代理人的发言属于答辩性发言,其答辩旨在
41、申明具体税务行政行为的正确合法性,并指出原告被处罚行为的违法性。为此,作为被诉税务机关的应诉人员要把握辩论的要领,讲究辩论的策略。根据税务行政应诉实践,可以将应诉人员在法庭辩论中的要领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切题辩论,用事实说话,以道理服人应诉人员在辩论中必须针对起诉书的内容及原告诉讼代理人在法庭上提出的辩题(即引起双方争议的焦点)进行切题辩论。所谓切题辩论,就是直接针对诉讼争议的焦点提出自己的意见(立论),围绕论点摆出有关的事实根据和法律依据(论据),同时指出对方的谬误(违法性及对社会的危害后果),从而论证争议的具体税务行政行为的合法性(结论)。这是法庭辩论最常见最有效的辩论方式。在法庭
42、辩论过程中,有时由于原告提出的辩题内容过于宽泛或过于狭窄而不便于辩论,此时就要对辩题进行适当的处理:对内容宽泛的辩题进行限制,使辩题的内容明确具体,成为可以直接进行辩论的问题;对内容较为狭窄的辩题进行概括,使辩题由十分具体变为原则性较强的问题,争取辩论的主动权。同时,还必须分辨辩题的中心,抓住辩题所要说明的实质问题,使论辩锋芒直接指向要害问题。只有做到切题辩论,才能使对方推不翻、驳不倒,使法庭了解和确认税务机关作出的具体税务行政行为的正确性和合法性,从而使对方提出的辩论观点无客观事实根据和法律依据。(二)机智灵敏,及时抓住原告起诉或发言中的疏漏进行反驳法庭辩论中,应诉人员的主要任务是对原告提出
43、的诉讼请求进行全面反驳。对策就是针对原告的起诉理由和法庭上的辩解进行反驳。这就需要应诉人员机智敏捷,善于及时抓住争辩的焦点和原告在起诉与发言中暴露的破绽进行有理有据的反驳。反驳必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不能无的放矢、空洞无物、漫无边际。对于原告提出的每个诉讼请求或论点,应诉人员应该逐一进行反驳,力求做到言之有法、言之有据、言之有理。(三)灵活运用对策,相机而作,据情而辩在法庭辩论中,必须运用适当、有力的对策,掌握辩论的主动权,增强辩论的效果。在税务行政诉讼的实践中,常采用如下对策: 1起诉事实虚假夸大的,以真实对辩。 如果原告起诉的内容或理由不符合实际情况,或者夸大事实,甚至歪曲事实,应诉人员在辩
44、论中必须运用具体足够的可靠证据,证明事实真相,还其本来面目,驳斥原告的不实之词。2以客观全面的事实和证据辩驳对方片面谬误的观点。如果原告以片面谬误的观点,强调对其有利的一面,避而不谈对其不利的一面,置客观事实于不顾,应诉人员就应实事求是,客观全面地把原告不真实方面的情况充分陈述清楚,揭露于众,让法庭和听众辨明真伪,从而使原告提出的片面谬误观点不攻自破。3实事求是,有错就改。如果税务机关在税收执法中确有错误,就应本着实事求是、有错就改的原则,在诉讼过程中勇于修正错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工作。这样,有利于提高税收执法水平,树立税务机关的良好形象。4对于不影响案件定性或处罚的一般细节问题不宜
45、与其纠缠。如果原告脱离实际或离开案件的事实迂回论理,或以打比喻的方法将题外事件拿来对比本案,应诉人员一般说来不要与之直接相辩,避免“空对空”或辩不清使自己陷于困境。这就要求应诉人员做到在不忽视事物共性的同时,侧重于研究事物的个性,围绕本案争议的焦点,结合案件的事实把本案的特殊性讲清楚。另外,也可以提请法庭注意,制止原告辩论离题太远。 5先后有序,主次有别,循序渐进地进行辩论。在法庭辩论中要有先后顺序,应诉人员在准备辩论提纲时,除应考虑重点问题先辩外,还应考虑在第一轮辩论后,原告还可能会进一步提出什么问题,如何予以辩解和反驳,做到有备无患。总的要求就是在准备辩论提纲时,须按案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
46、,在抓住主要矛盾和重点问题的基础上,循序逐一地进行辩论,并列举相应的事实根据和法律依据。(四)纵观全局,把握实质,提出对案件的处理意见 在法庭辩论过程中,应诉人员除了辩驳、反驳外,最后还应向法庭提出对本案的处理意见,以供法庭依法裁判作参考。无疑,处理意见应是建立在证据确凿、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的基础之上的。处理意见主要包括如下内容:一是提请法庭予以确认已经查清的案件事实及其证据;二是确认原告起诉的诉讼请求的错误所在及其应承担的责任;三是提请法庭予以确认被告作出的具体税务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与正确性;四是说明税务机关的具体责任,包括确有失误或违法,是否承担责任或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等等。十二、税务行政诉讼案件的上诉和二审应诉 税务行政应诉环节负责税务行政诉讼案件的上诉和二审应诉。(一)上诉税务机关不服人民法院的第一审判决或者裁定的,本环节应于接到行政判决书之日起15日内或者接到行政裁定书之日起10内,制作行政上诉书,报经领导环节批准后,向原审人民法院或其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上诉状主要应载明以下内容: (1)上诉税务机关的基本情况;(2)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或裁定情况;(3)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或裁定的理由、事实根据及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4)要求第二审人民法院作出判决或裁定的意见;(5)其他需要说明的内容。税务机关上诉,本环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