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历年真题.docx

上传人:江*** 文档编号:18647436 上传时间:2022-06-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993.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考试《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历年真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历年真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考试《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历年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考试《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历年真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教师资格证考试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历年真题1 单选题(江南博哥)与向量a=(2,3,1)平行的平面是( )。A.x-2y+z=3B.2x+y+3z=3C.2x+3y+z=3D.x-y+z=3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本题考查平面的法向量、向量的垂直等相关知识。平面的法向量是垂直于平面的非零向量。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与平面Ax+By+Cz+D=0(A,B,C不同时为0)的法向量n=(A,B,C)垂直的非零向量平行于该平面。经验证,向量a=(2,3,1)只与D项中平面的法向量(1,-1,1)垂直。故本题选D。2 单选题 A.0B.C.1D.正确答案:B 参考解析:本题考查函数极限的计算

2、。3 单选题 函数f(x)在a,b上黎曼可积的必要条件是f(x)在a,b上( )。A.可微B.连续C.不连续点个数有限D.有界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本题考查黎曼可积的条件。若函数,f(x)在a,b上(黎曼)可积,则f(x)在a,b上必有界(可积的必要条件)。故本题选D。下面说明其他三个选项。可积的充分条件有以下3个:函数在闭区间上连续;函数在闭区间上有界且只有有限个间断点;函数在闭区间上单调。4 单选题 A.abB.C.D.正确答案:B 参考解析:本题考查定积分的几何意义或定积分的计算。5 单选题 与向量=(1,0,1),=(1,1,0)线性无关的向量是( )。A.(2,1,1)B.(3,2

3、,1)C.(1,2,1)D.(3,1,2)正确答案:C 参考解析:本题考查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方法一)若一个向量组中,一个向量可由其余向量线性表出,则这几个向量必线性相关;若一个向量组中,任意一个向量都不能被其余向量线性表出,则这几个向量必线性无关。本题中,若向量与向量和向量线性相关,则存在不同时为零的实数x,y,使得=x+y=(x+y,y,x),经观察,A,B,D三项中的向量都能被和线性表出。故本题选c。所以向量(1,2,1)与向量和向量线性无关。故本题选C。6 单选题 设f(x)=acosx+bsinx是R到R的函数,V=f(x)|f(x)=acosx+bsinx,A,ba是线性空间,则

4、V的维数是( )。A.1B.2C.3D.正确答案:B 参考解析:本题考查线性空间的基与维数。由题意知,线性空间V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是cosx和sinx的线性组合,而cosX和sinx是线性无关的,这是因为如果存在实数m,n,使得mcosx+nsinx=0对任意xR都成立,则m=n=0。因此cosx和sinx是线性空间V的一组基,所以V的维数是2。故本题选B。7 单选题 在下列描述课程目标的行为动词中,要求最高的是( )。A.理解B.了解C.掌握D.知道正确答案:C 参考解析:本题考查课程目标行为动词的相关知识。在课程标准中有两类行为动词,一类是描述结果目标的行为动词,包括“了解(知道)、理解、掌

5、握、运用”等术语。另一类是描述过程目标的行为动词,包括“经历、体验、探索”等术语。每一组术语中按照从前到后的顺序要求递增,即行为动词按要求的高低排序为了解(知道)理解掌握运用,经历体验0,使得对于任意x1,x20,1,有|f(x1)-f(x2)|M|x1-x2|。 参考解析:12 简答题简述日常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的目的。 参考解析:日常数学教学中通过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教师可以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不仅能够关注到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程度,还可以关注到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判断学生是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是否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是否会用数学的语

6、言表达世界。日常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同时,通过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教师可以了解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及时修正和调整教学目标、内容和计划。13 简答题给出基本不等式的一种几何解释,并说明几何解释对学生数学学习的作用。 参考解析:如图1,AB是圆O的直径,C是AB上一点,且AC=a,BC=b,过C作AB的垂线交圆于点D,连接AD,BD。根据几何图形知,CDOD,当且仅当点C和圆心O重合,即AC=BC时,有CD=OD

7、,如图2所示。所以有几何解释对学生数学学习的作用(1)有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问题。几何解释把复杂、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问题,了解数学问题的几何背景或几何意义。(2)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定理、公式等数学知识的理解。在定理、公式的学习上,几何解释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其本质含义,通过追本溯源,加深学生对定理、公式的记忆和把握。(3)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运用几何解释来解决数学问题,可以将直观上枯燥、复杂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形象、有趣的图形问题。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厌烦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不再惧怕数学,使其产生学好数学的信心。(4)有

8、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解释可以配合教师的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探索拓展解决问题的思路,引导学生多方向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预测数学问题的结果。(5)有助于培养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几何解释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数形结合思想。14 简答题设随机变量服从0,1上的均匀分布,即P(-,x)= 参考解析:15 简答题论述数学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作用,并阐述使用信息技术与其他教学手段的关系。 参考解析: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

9、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在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可以结合其他多种教学手段,并能起到互补的作用。如不借助信息技术的情况下去利用创设情境的方式去模拟实际情境,学生可能很难想象出相应的实际情景,这里就可以结合信息技术手段直接呈现图片或视频;或者在处理图形的报考变化时,如仅通过板书的形式一步步变化,一是作图比较繁琐,二是连贯性不强,这里就可以结合几何画板等工具直接呈现。16 简答题案例:下面是高中

10、“集合”一章“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的部分教材内容。问题:(1)阅读这段教材,概括与集合有关的新知识点;(6分)(2)阅读这段教材中的【思考2】,说明设置此栏目内容的主要意图;(6分)(3)请说明集合在高中数学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8分) 参考解析:(1)与集合相关的知识点包括元素与集合的概念;元素的确定性(即给定的集合,它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和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集合相等的概念;集合与元素的字母表示;元素与集合的关系以及记法;判断元素是否属于集合。(2)设置思考2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集合的“确定性”和“互异性”,进而更好地理解集合的含义。教材在思考2前讲述了在了解集合的

11、含义时要考虑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和互异性。只有理解了集合的这两条性质才能够判断什么是集合,什么不是集合。思考2中描述的两类元素:“大于3小于11的偶数”满足这两条性质,能够组成集合;“我国的小河流”不满足这两条性质,不能组成集合。学生在思考中充分体会这两条性质,可以对集合的含义有更为深刻的理解。(3)集合在高中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集合是高中阶段数学课程引入的第一个概念,是整个高中数学课程内容的基础,集合的知识与后续内容的学习有着密切的联系。集合是学习、掌握、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集合形象化地将生活实际问题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从而简化了用数学分析实际问题的语言,为相关数学知识奠定一定

12、的理论基础。许多重要的高中数学内容如函数、方程、不等式、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概率统计等都需要用集合的语言来表述相关问题,集合对这些内容的后续学习均发挥了显著作用。集合作为高中数学中基础且必需的数学语言,在高中数学课程中具有以下几点作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学习数学、进行交流的能力。高中数学课程只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集合知识的教学,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实例,交流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高中数学知识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提供分析问题的方法。集合语言具有简洁、明确的特性,并且可以清晰地表达事物之间的关系,为后续高中数学知识的学习奠定十分重要的

13、语言基础。此外,集合知识可以很好地为师生提供分析问题的简便方法,如韦恩图(集合的表示法之一)可以直观清晰地表达事物之间的关系,在后续高中阶段概率统计内容的学习中,概率事件之间关系的分析就用到韦恩图的内容来进行分析。帮助学生进行思维过渡,从而开始自主学习的体验。集合内容抽象程度较高,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并且有其独特的符号和表达方法,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因此,集合作为高中数学课程的第一个内容,可以帮助刚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进行思维过渡。学生以此为“跳板”,提高抽象思维能力,为后续数学内容的学习开启新的体验。17 简答题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一个直线与一个

14、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请你完成下列任务:(1)请你设计一个探索该定理的活动或问题情境,并说明设计意图;(10分)(2)请你设计一个习题(不必解答),以帮助学生理解该定理,并说明具体的设计意图;(10分)(3)请你设计一个习题(不必解答),进一步巩固、应用该定理,并说明具体的设计意图。(10分) 参考解析:(1)导入活动:利用多媒体播放一组学生课前收集的图片(旗杆与地面垂直、教学楼与地面垂直等),组织学生观察图片中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提出问题:利用所学的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观察旗杆与地面、教学楼与地面的位置关系是什么?预设学生回答:垂直关系。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回忆直线与平

15、面垂直的定义: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就说这条直线与此平面互相垂直。提出问题:你能否画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几何图形?预留时间供学生动手作图。教师板书:提出问题:如果直线与平面内一条直线垂直,那么直线与平面是否垂直?如果直线与平面内两条直线垂直,那么直线与平面是否垂直?预留时间供学生思考交流,之后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探究。教师板书问题中相应的几何图形:提出问题:直线与平面内的直线a垂直,直线与平面是否垂直?直线a与直线b平行,则直线与直线b也垂直,即直线与平面内两条平行直线垂直时,直线与平面垂直吗?预设:直线与平面内一条直线垂直时,直线与平面不一定垂直;直线与平面内两条平行直线垂

16、直时,直线与平面不一定垂直。提出问题:两条直线除了平行还有什么位置关系?预设: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还有相交。提出问题:直线与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直线与平面垂直吗?预留时间供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板书几何图形:预设猜想: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教师带领学生探究猜想。教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一块(任意)三角形的纸片,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过ABC的顶点A翻折纸片,得到折痕AD,将翻折后的纸片竖起放在桌面上,(BD,DC与桌面接触)。请同学们观察思考、动手实践探究折痕AD与桌面是否垂直?如何翻折才能使折痕AD与桌面所在的平面垂直?学生自主探究之后教师板书:提出

17、问题:由ADBC,按照上述翻折之后可以得到什么?BD与CD是什么关系?预设:ADBD,ADCD,BD与CD相交于点D。提出问题:大家观察此时折痕AD与桌面所在的平面垂直吗?预留时间供学生观察感受。教师总结:当ADBD,ADCD时,AD与桌面垂直。也就是,若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这就是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先安排学生课前收集大量图片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然后带领学生复习旧知,帮助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学生动手画图、讨论交流和教师板书,使其经历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几何概念的全过程,可以提高学生分

18、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启发式层层设问,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通过折纸实验引导学生分析猜想内容。使其形象化感知“直线与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垂直”,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合情推理,进而验证猜想,这一过程符合学生思维的认知过程。此外,通过几何直观分析定理内容,可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2)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判断直线AC是否与平面CC1D1D垂直?直线AC是否与平面BB1D1D垂直?并说明理由。你还能找出几组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关系?请分别列出并说明理由。【设计意图】利用常见的正方体模型,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利用已学定理进行判断证明,一方面,学生对于正方体各

19、边的关系掌握得比较好,正方体中直线与平面的关系比较直观,此题可以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运用定理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为加深学生对于定理的理解,题目不应拔高,此题目简单易懂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加深对于定理的理解。(3)如图,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CB=90,AC=BC=1,AA1=,D是A1B1的中点。求证:C1D平面AA1B1B;当点F在BB1上什么位置时,会使得AB1平面C1DF?请说明理由。【设计意图】本题分设两问,第一问既涉及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又涉及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将新旧知识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可以加强学生对于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掌握;第二问换个角度考察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即给出垂直关系找使其成立的条件,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内容,使其更加熟练地掌握并运用新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教师资格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