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物理教学设计过程分析(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物理教学设计过程分析(二).docx(3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物理教学设计过程分析(二)21 简答题(江南博哥)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速度”的内容标准:“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材料二初中物理某教科书中关于“速度”部分内容如下。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二年级学生,已学过运动的描述。任务:(1)简述速度的定义。(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速度”的教学设计,其中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不少于300字) 参考解析:(1)速度: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2)教学设计:速度一、教学目标(1
2、)知识与技能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理解速度的定义和单位。了解测量速度的基本方法,测量速度所需要的器材以及器材的使用方法。初步学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速度的测量,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现实实例,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增加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在简单现象中发现问题的能力,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速度的定义式,单位时间和速度的理解。教学难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及不同方法的灵活运用。如何引导学生比较准确地进行速度的测量,多种方法进行比较。三、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播放视频,以
3、猎豹捕捉羚羊的场景,引出速度,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激发学习探究的欲望)同学们,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如何比较它们的快慢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一个物理量速度(板书)(2)新课教学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活动: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活动准备:按课本所示制作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并将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怎样比较纸锥运动的快慢?还有其他方法吗?议一议:怎样比较纸锥运动的快慢?你还有没有其他比较快慢的方法?(在讲台前演示)总结:a相同路程比时间。b相同时间比路程。议一议:如果将两个纸锥从不同的高度不同时释放,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速度定义:物体在单位时
4、间内通过的路程。速度=路程/时间,用公式表示为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秒,用字母表示为“ms”,读作“米每秒”。速度的单位还有厘米秒(cms),千米时(kmh)。12 m/s读作:十二米每秒,物理含义:物体每秒钟通过的路程为12 m。活动: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想一想:要测定纸锥下落的速度,我们该测量哪些物理量?实验时所用的器材是什么?请同学们设计表格1,测量、记录并计算出纸锥下落的速度。列举生活中一些物体的运动速度交通运输中测量速度的仪器速度表视频播放:体育健儿用速度为国争光(3)小结:这节课中我们有哪些收获?学生自主总结。22 简答题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材料如图是初中物理某教
5、科书“电流和电路”一节中的实验。任务:(1)以上实验说明了什么?(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案。 参考解析:(1)该实验说明了小灯泡被短路了,电流流经外加导线,绕过了小灯泡。(2)教学方案: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电路图,知道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就叫作电路图。知道了电路中各元件的符号。那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大屏幕上的这个实物电路图。师:出示开关、电池、小灯泡、导线若干、LED。大家按照图中所示来连接电路图。在连接之前,开关应该处于什么状态呢?生:断开状态。师:很好,大家来操作下,四人一组,看看哪组同学做得最快。师:(教师巡视)看来大家都完成得不错。接下来,如果闭合开关,会有什么现
6、象呢?大家都动手做一做。生:小灯泡和LED发光了。师:是的,这个现象很容易观察出来。此时,小灯泡和LED都能工作。这就说明,此时,电路处于生:通路状态。师:非常好!那么如果将开关断开,会出现什么现象呢?生:小灯泡和LED都熄灭了。师:也就是说,电路处于什么状态呢?生:断路。师:是的。那么接下来如果我把导线接在小灯泡的两端,大家能看到什么现象呢?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教师示意学生动手操作一下。生:小灯泡熄灭了,LED还发光。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大家思考下。生甲:用导线接在小灯泡两端后,从LED流出的电流绕过小灯泡,通过外接导线,然后回到了电源的负极。师: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这种情况也正是我
7、们学习的电路的一种特殊状态短路。在这个电路中,小灯泡被短路了。生乙:为什么电流从导线走,不流经小灯泡呢?师:这就好比一条是平缓的大路,一条是凹凸不平的小路,那么大家愿意走哪条路呢?生:平缓的大路。师:电流也是这样的。它选择阻力小的路来走,导线上阻力小,所以电流流经导线而不通过小灯泡。大家明白了吗?生:明白了。23 简答题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摩擦力”的内容要求:“通过实验,认识摩擦力。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材料二初中物理某版本教科书“摩擦力”一节,关于“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探究实验如下。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八年级学生,
8、已学过力的概念。任务:(1)简述滑动摩擦力的概念。(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可以采用表格式或叙述式等)。 参考解析:(1)两个相互接触且挤压的物体,当它们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作滑动摩擦力。(2)教学设计: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2)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3)认识摩擦力的利与弊。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2)通过实验,探究
9、滑动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摩擦力的分析,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问题的习惯。(2)通过对“磁悬浮列车”等科技成果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二、教学重点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2003年世锦赛双人滑冠军申雪、赵宏博的比赛录像片段,从录像引入教学的中心词摩擦力。问题:世界双人滑冠军申雪、赵宏博比赛结束停止用力后将慢慢停下来,这是为什么呢?设计意图: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比赛录像片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从而顺利的引出新课摩擦力的教学。(二)新课讲授1摩擦力的产生利用桌面上的木块,让学生推动桌面上的
10、木块运动,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并讨论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是滑动摩擦力。同学们试举出生活中滑动摩擦力存在的例子。(1)地面上滚动的足球停止滚动。(2)自行车在水平路上滑行,最终停止。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动手推动桌面上的木块,切身体会摩擦力的存在,同时让学生举出生活当中的实例,使学生认识到物理来源于生活。2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1)提出问题当你推箱子时,箱子越重,推起来越费力;地面越粗糙,推起来越费力。看起来,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有哪些?(2)猜想学生根据问题积极猜想: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11、;接触面积的大小。(3)设计实验根据学生的猜想,让学生选择桌面上的器材,设计实验去验证猜想的正误,并记录数据。验证: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器材:木块、长木板、钩码、弹簧测力计。验证: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器材:长木板、棉布、毛巾、木块、弹簧测力计。(4)进行实验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长木板滑动,从而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个数,从而改变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压力;把棉布、毛布等铺在长木板上,从而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让学生从设计的实验去进行验证猜想,并把实验数据记录在表1中。(5)分析与论证让学生整理、分析实验数据,归纳出结论。(6)评估与
12、交流实验设计中有无失误之处?怎样弥补不足?拉木块运动是否匀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否稳定?怎样进一步改进减小误差?请同学们互相交流,解决以上问题。设计意图:学生经历了完整的探究实验过程,知道了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提高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3摩擦的利与弊让学生开阔视野,阅读科学世界栏目“摩擦与我们”,找出并讨论摩擦的作用和危害,如何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如何利用摩擦?同学们已经成功探究了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摩擦好不好呢?请同学们通过下面的例子说说你的观点。例:刹车时,车轮与地面的摩擦是的,走路时脚底与地面的摩擦是的,推动箱子时箱子与地面间的摩擦是对我们的。(答案:有益、有益、不利)设计意图:通
13、过科学世界栏目“摩擦与我们”,更好地开阔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于摩擦力的理解。向同学们展示例题,更好地巩固了学生对新知的理解。4增大与减小摩擦的方法(1)增大摩擦: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2)减小摩擦: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在接触面间加润滑油;用压缩空气或电磁场使摩擦面脱离接触。讨论自行车上,有哪些部分存在摩擦,哪些摩擦要增大,哪些摩擦要减小。设计意图: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三)拓展课堂投影上海的磁悬浮列车图片,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四)测评与小结24 简答题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设计。材料下图为初中物理某教科书
14、中的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装置图。任务:(1)简述凸透镜的成像规律。(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教学片段或教学思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参考解析:(1)凸透镜成像规律见下表。(2)教学思路:提出问题:向学生展示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提问它们所成的像的区别?我们可以用怎样的实验来验证这种区别所存在的规律?猜想:启发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给学生几分钟时间和提示,做出尽量合理的猜测。教师将有价值的猜测记录在黑板上,便于分析整理。设计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设计实验,可以适当地提出下列问题进行引导。a实验所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引导学生向虚实、正倒、大小靠拢)b猜想这些
15、问题和什么有关系呢?(结合前面所学的凸透镜的知识,引导学生向焦距方向思考)c我们应该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引导学生逐渐地完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a教师通过刚刚和学生一起总结的实验步骤,向学生介绍相关实验器材。b测凸透镜的焦距:大家想一想怎样测得一个凸透镜的焦距?(引导学生提出各种测量焦距的方法,采用最实际有效的)c进行探究实验。教师进一步按实验步骤演示一遍实验,之后让同学们自己做实验,亲身体会凸透镜的成像原理。实验总结:师生互动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让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实像、什么是虚像之后,进一步猜测并根据上面实验所测得的结果进行分析,什么情况下凸透镜成实像、什么情况下成虚像。25 简
16、答题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材料如图所示是初中物理某教科书“分子热运动”一节中的内容。任务:(1)抽掉玻璃板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片段。 参考解析:(1)抽掉玻璃板后,可看到两种气体逐渐混合在一起,颜色变得均匀。这是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2)教学片段:师:现在我们来看一段实验演示视频。(视频内容为气体扩散实验,老师在适当的时候暂停视频并进行讲解)师:大家看到两个瓶子,一个是里边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的瓶子,另一个是充满空气的空瓶子。现在我们要把这个空瓶子倒扣在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的瓶子上,两个瓶口相对,中间用一块
17、玻璃板隔开。师:二氧化氮的密度大还是空气的密度大?生:二氧化氮的密度大。师:如果抽掉玻璃板,会发生什么变化?(大家的说法不一)生1:和现在一样。生2:上边瓶子颜色会变深。师:好的,现在我们继续看视频。(视频演示在玻璃板被抽掉之后,两个瓶子的颜色变化)师:大家看到了什么?生:上边的瓶子颜色变深了,下边的瓶子颜色变浅了。师:可以说,两个瓶子颜色变得均匀了。这说明了什么?生:两个瓶子的气体混合在了一起。师:非常好!我们知道,二氧化氮的密度比空气大,它怎么能跑到上边的瓶子里去呢?难道是被空气“挤到”上边去了?(学生都笑了)师:其实,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我们把这种现象叫作分
18、子扩散。26 简答题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生活中的透镜”的内容标准:“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在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中的应用。”材料二如图所示为初中物理某教科书“生活中的透镜”一节中的某一演示实验装置和原理图。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透镜和三条特殊光线的画法。任务:(1)简述投影仪成像特点。(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生活中的透镜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可以采用表格式或叙述式等)。 参考解析:(1)投影仪成像特点:物体(
19、投影片)位于凸透镜(投影仪镜头)一倍和二倍焦距之间,在凸透镜另一侧位于二倍焦距以外处(屏幕上),成一倒立、放大的实像。(2)教学设计如下:生活中的透镜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投影仪的工作原理。过程与方法了解投影仪的成像原理,并能简单地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的主要特征,模拟投影仪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的大小比较。教学难点通过投影仪的成像,综合分析得出其成像的特点。三、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师:(知识点衔接)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观察学习了生活中的
20、透镜之一照相机。谁能总结一下照相机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其成像具有什么特点?生1:老师我来回答第一小问。照相机是根据凸透镜成像原理制成的。师:回答正确。第二小问谁来回答?(大家纷纷举手准备抢答,老师巡视后)生2你来回答。生2:照相机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物体位于镜头二倍焦距以外,在透镜的另一侧的光屏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实像位于透镜的一倍和二倍焦距之间。师:总结得非常好,大家掌声鼓励一下。全体:掌声鼓励。设计意图:通过照相机的例子有效地导入新课生活中的透镜,为接下来的新课讲授做好铺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环节二:新课讲授1投影仪师:照相机的原理我们先总结到这,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学习课堂上老
21、师经常用的演示装置投影仪。大家一起看演示实验。师:(介绍仪器装置,边做实验边介绍操作过程),现在老师把投影仪上面的平面镜(反光镜)取下,然后将投影片放在栽物平台上,接下来调整镜头距离投影片的距离,大家注意看天花板成像情况,你们看到这个像有什么特点?全体:(大家全部抬头看后,异口同声地回答)这个像是一个放大的实像。师:回答正确。(提醒)大家注意我开始调整镜头到投影片的距离,大家注意观察像的大小如何变化。第一次,老师使镜头逐渐远离投影片,也就是说物距逐渐增大的过程中,大家看到像大小如何变化?全体:像逐渐变小啦。师:是的。(继续启发大家观察思考),有谁知道这时的像距是指哪段距离?又如何变化呢?生1:
22、老师我知道,像距就是镜头到天花板的距离。当物距增大时,像距逐渐减小,成的像也逐渐变小了。师:总结得非常精确。接下来大家在看第二种情况。老师使镜头逐渐靠近投影片,也就是物距逐渐减小,大家看到什么现象?对比第一种情况做进一步分析。全体:像逐渐变大了。生2:(举手)当物距逐渐减小时,像距逐渐增大,像的大小也逐渐变大了。师:非常好。谁能将投影仪原理从成像规律入手精准地描述一下。生3:物体距透镜一倍和二倍焦距之间,在透镜的另一侧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且当物距在一倍和二倍焦距之间调整时,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的大小也变大;反之,物距增大,像距变小,像的大小也变小。师:生3总结得非常好。师:老师在教学中经常用投
23、影仪为大家展示课件,除此之外大家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投影仪?生:开学典礼时在大礼堂见到过。师:没错。大家要学会将物理原理跟生活实际相联系,并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设计意图:通过对投影仪的探究,使学生明白生活当中的投影仪的工作原理,结合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将物理原理与生活实际相关联,增加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2放大镜师:接下来请大家把手中的放大镜放在课本上,适当调整距离,你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课本上的字被放大了。师:在玻璃板上滴一滴水,做成一个水滴放大镜,用它来观察课本上的字,你看到了什么?生:用水滴放大镜观察课本上的字时,字也被放大了。师:通过以上的实验现象,你能总结出放大镜的成像规律吗?生:放大镜
24、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物体经放大镜成放大、正立的像。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实验,加深对凸透镜成虚像的理解,实际现象与理论相结合,学生深刻理解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环节三:小结作业1课堂小结师: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现在我们一起整理一下它们的成像规律吧。(板书)生: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2布置作业课后请同学们把练习册中本节课的相应习题做一下。27 简答题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材料下面为初中物理某版本教科书“电生磁”一节中“电流的磁效应”的一个演示实验。如图所示,将一枚转动灵活的小磁针置于桌面上,在小磁针旁放一条直导线,使
25、导线与电池触接,看看电路连通瞬间小磁针有什么变化。任务:(I)分析甲、乙、丙三种实验情况下小磁针的偏转情况,总结“电流的磁效应”。(2)基于上述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片段。 参考解析:(1)甲:小磁针N极向外偏转,s极向内偏转,直到磁针与电流方向垂直。乙:断开电路,磁针周围没有磁场,小磁针回到初始位置。丙:变换电源正负极,电流方向改变,小磁针N极向内偏转,s极向外偏转,直到磁针与电流方向垂直。结论:通电导线周围有磁场,磁场方向跟电流方向有关。当电流方向发生变化时,磁场的方向也发生变化。(2)教学片段:师:大家想一下,什么物体周围有磁场?生:磁铁。师:没错,这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磁体。其
26、实,除了磁铁,还有一些物体周围也是有磁场的,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演示实验。(学生带着疑问仔细观察)演示1:沿着静止的小磁针方向,把一根铜导线水平放置在它的正上方,当导线中通有电流后,发现小磁针发生了偏转。师: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生:小磁针转动了。师:磁针转动说明了什么?生:小磁针受到了磁力的作用。师:磁针的N极指向哪里,S极指向哪里。生:N极向外,S极向内。演示2:断开电流,小磁针又会恢复原来的状态。师:这一次大家又看到了什么?生:小磁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师:好,那这又是为什么呢?通过刚才的两个实验,你能总结出什么?生:通电导线周围有磁场。演示3:改变电源的正负极,小磁针的偏转也发生变化。师:
27、大家注意观察,这次磁针还是偏转了,但是和之前的偏转一样吗?生:不一样,这一次N极向内了,S极向外。师:这又是为什么呢?生:电流有方向,磁场也有方向,改变电流方向,小磁针的偏转方向也发生了改变,说明磁场方向也改变了。28 简答题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动能”的内容标准:“知道动能、势能和机械能。通过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材料二初中物理某版本教科书“动能和势能”一节,关于“探究物体的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实验如下。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八年级学生,已学过功的相关知识。任务:(1)简述动能的概念。(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探究物体的动
28、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 参考解析:(1)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作动能。(2)教学设计如下:探究物体的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能量的概念;知道动能以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能够利用动能解释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问题。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初步认识动能的存在,在探究实验中总结归纳出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体验控制变量法在物理研究过程中的应用,学会从现象中发现本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二、教学重点动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由教师朗诵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后两
29、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让学生解释诗文大意。教师提问:我们在瀑布下会感受到水巨大的冲击力,但是在淋浴时却不会有这种感觉,这是为什么?学生带着疑惑学习新课。环节二:新课讲授1能量的概念复习功的知识,向学生介绍能量的概念。为了加深学生对功与能关系的理解,进行类比:一个工人能搬一百块砖,就说他具有这种本领,并非要搬砖,正在搬或已经搬了砖。同样,能量表示做功本领大小,可以用做多少功来衡量,物体“能够做功”,并不是一定“要做功”,也不是“正在做功”或“已经做功”。2影响动能的因素教师出示图片:流水发电,风可以推动风车,子弹可以击穿木块。学生归纳共同特点:物体均在运动。教师讲解动能概念并提出问
30、题:动能与什么有关?【猜想】教师继续出示新闻报道,引导学生猜想:1990年沈阳开往上海的195次列车,经过上海分局管辖的沪宁线l03区段时,突然从列车左翼车窗飞出一只馒头,砸中铁路职工,当场将其击昏。(动能和速度)扬子晚报报道:南京郊区,一辆运载“生猪”的拖拉机,在横穿火车的轨道时突然抛锚熄火,正好北边驶来一辆列车,火车司机发现后紧急制动,到达拖拉机前面速度已经很慢,但是还是将车内的猪撞死很多。(动能和质量)【实验设计】猜想后引导学生用实验探究影响动能的因素,师生共同总结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需要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小组间讨论如何直观体现物体动能大小最后教师总结用转换法可以直观体
31、现物体动能的大小。实验内容、操作、结论如下表所示。环节三:小结作业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知识点。作业:探究动能影响因素实验时,物体的动能是怎样获得的?29 简答题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弹力”的内容标准:“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材料二初中物理某版本教材中“弹力”一节为“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设计了如下实验。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八年级学生,已学过力等知识。任务:(1)简述什么是弹力。(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弹力”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等
32、)。 参考解析:(1)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作弹力。(2)教学设计如下:弹力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过程,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探究,养成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的情感。(2)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二、教具弹簧、弹簧测力计、橡皮筋、橡皮泥、气球、钢尺、头发等。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四、教学过程30 简答题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1)请分别说明在A、B、C处
33、用同样大小的力推门的设计意图。(2)基于该实验,请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互动的教学片段。 参考解析:(1)分别在A、B、C处用同样大小的力推门,是为了说明力的作用点是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之一。(2)教学片段: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力的作用效果,谁能说一下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呢?生甲: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师:非常好!大家想一想,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生:可能与力的作用位置有关,可能与力的大小有关,可能与力的作用方向有关。师:那么如何验证第一个猜想呢?师:(走到门边,用粉笔在门上标出了A、B、C三点)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到老师这,分别在A、B、C这三点处用同样大小的力推门,感受一下推门
34、的难易程度。生乙:(实际操作)可以感受到在A点容易把门推开。师:(请乙回到座位)大家想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生:说明了力的作用点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师:同学们总结得非常好!接下来我们来验证其余两个猜想。31 简答题阅读材料,请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串联和并联”的内容标准:“会看、会画简单的电路图。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材料二初中物理某教材中为“串联和并联”设计了如下演示实验。材料三教学对象为九年级学生,已学过电流和电路的基础知识。任务:(1)简述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概念。(2)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串联和并联
35、”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等)。 参考解析:(1)两个小灯泡依次相连,然后接到电路中,我们就说这两个小灯泡是串联的。两个小灯泡的两端分别连在一起,然后接到电路中,我们说这两个小灯泡是并联的。(2)教学设计如下:串联和并联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常见的电路符号,会画简单的电路图。(2)能连接简单的串、并联电路。(3)初步了解开关在电路中不同位置时的控制作用。2过程与方法(1)学习用实验的方法探究串、并联电路的区别,通过实验具备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2)从简单的物理现象和实验中总结规律,并能口头或书面表达自己
36、的观点,体会分析、归纳、论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具有相互合作的精神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2)通过举例生活、生产中的简单串、并联电路的实际应用,认识科学技术对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二、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初中物理电学磁性元件一套,15 V干电池40节,25 V的小灯泡(灯座)40个,开关40个,导线若干。三、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常见电路元件符号的画法,并出示一长串小彩灯,接通电源,使它发光。学生观察小彩灯的发光情况,思考小彩灯及家用电路元件的连接。【设计意图】学生进一步巩固电路元件符号的画法。通过
37、观察小彩灯的发光现象及家庭电路中用电器的工作情况,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环节二:新课讲授1组成串联和并联电路教师强调电学安全操作要领,防止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学生牢记电学安全操作要领。教师介绍常见实验器材。学生认识各种器材。教师提问:能否选用一些器材使一盏灯亮?让学生上前演示,并让学生画出电路图。教师接着提问:如果有两盏灯和一个电源,能同时使两灯都发光吗?有几种接法?学生动手、动脑,相互讨论,然后画出电路图,再连接实物图。【设计意图】使学生树立安全用电意识,学生能认识常见的电路元件,培养学生初步的电学实验的操作技能以及初步练习根据实物图画简单的电路图。培养学生设计简单的电路实验,体验战胜
38、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2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在学会连接串、并联电路后,引导学生对照实际电路,观察比较在不同电路中,各元件的连接方式、电流路径、开关在不同位置的控制作用有何不同。学生小组讨论、相互交流,汇报讨论结果。师生共同对各组汇报的问题进行初步的评价和筛选,确定部分合理的问题进行探究。要求各组学生根据设计好的实验方案画好电路图。学生连接电路,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强调要注意观察开关在不同位置的控制作用。学生按照电路图沿着一定的顺序连接好电路,并进行实验。教师准备视频展示台。学生到视频展示台上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同时也分享其他同学的成果,弥补自己的不足。师生共同分析归纳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并
39、板书结论。学生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实验验证。【设计意图】学生经历从简单的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并能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分析、归纳、论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在相互交流过程中,学生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体验成功的乐趣。环节三:巩固提升1多媒体播放:夜晚的路灯,满天星彩灯串,高大建筑物上的装饰彩灯。2多媒体投影电路图:A、B、C、D这四个电路哪个是串联电路,哪个是并联电路?为什么?3问题:比较串、并联电路有哪些不同?【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五彩缤纷的灯的世界,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能产生美的感觉,从而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40、,提升其对科学的求知欲。再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讨论,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巩固。环节四:小结作业1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2做练习册相应题目。【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回忆、总结,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认识与理解,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32 简答题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内容标准:“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材料二初中物理某版本教科书“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电荷间相互作用”的演示实验如下。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八年级学生,对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虽然在生活中有所了解,但可能是不全面的,而且印
41、象不深。任务:(1)简述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电荷间相互作用”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等)。 参考解析:(1)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2)教学设计如下:电荷间相互作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会用摩擦起电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的现象。知道自然界有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感受人们在认识自然界中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所用的推理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认识到电现象的有趣性,产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42、的欲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电学的浓厚兴趣。认识摩擦起电现象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教学难点: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确定。三、教学过程1摩擦起电现象【教师活动】演示导入:用干燥的手用力捋散开的塑料包装绳、引导学生。说出看到的现象。提出问题: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活动】学生动手完成以下小实验:(1)用塑料尺、笔杆与头发摩擦,再靠近碎纸屑,观察现象。(纸屑被吸引)(2)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再靠近自来水、观察现象。(水流被吸引)【师生总
43、结】摩擦过的塑料刻度尺跟不摩擦的塑料刻度尺有了不同的性质,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就叫作摩擦起电。【设计意图】通过贴近生活的小实验,使物理贴近生活: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结合生活实际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2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教师活动】教师演示实验:有两根同样的玻璃棒、两根同样的橡胶棒。(1)同时都用丝绸摩擦玻璃棒、使它带电,将一根放在支座上,用另一根玻璃棒的带电端靠近这根玻璃棒的带电端,观察发生的现象;(2)然后都用毛皮摩擦橡胶棒,重做刚才的实验;(3)再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
44、橡胶棒,重做刚才的实验。【学生活动】记录实验现象。【教师活动】提出问题:从这些实验现象中能发现什么呢?【学生活动】学生回答。(1)支座上的玻璃棒会远离靠近的玻璃棒;(2)支座上的橡胶棒会远离靠近的橡胶棒;(3)支座上的玻璃棒(橡胶棒)会被靠近的橡胶棒(玻璃棒)吸引。【设计意图】通过演示实验,直观地向学生证明两种电荷的存在,并验证了电荷间的相互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实验中感悟物理规律。【教师活动】提问:在这个演示实验中可以总结的规律。【学生活动】不同学生给出不同的片段式的规律。【教师总结】总结引入两种电荷,并总结两种电荷的规律。人们发现带电物体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毛皮
45、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排斥;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排斥。也就是说物体带的电荷要么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相同,要么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相同,没有第三种可能,自然界中只有这样两种电荷。为了研究方便,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对这两种电荷做出规定: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作正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作负电荷。【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片段式的总结,教师给出系统的、条理清晰的物理规律,为学生建立电荷的知识体系,通过先让学生总结,可以使学生对新知识加深印象。四、板书总结结论1: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作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作负电荷。结论2: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33 简答题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机械能”的内容标准:“知道动能、势能和机械能。通过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举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能量的相互转化。”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