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物理教学设计过程分析(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物理教学设计过程分析(一).docx(3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物理教学设计过程分析(一)第三章 物理教学设计(江南博哥)第一节 物理教学设计过程分析1 单选题 初中物理某版本教科书中动手动脑学物理栏目安排的内容如图所示。该内容最适宜帮助学生巩固的物理知识是()。A.力B.声音C.惯性D.压强正确答案:C 参考解析:用钢尺击打棋子,上面的棋子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故不会飞出,而落在原处;被击打处的棋子之所以飞出,是因为受到了力的作用,所以它会飞出。该内容最适宜帮助学生巩固的物理知识是惯性。2 单选题 初中物理某版本教科书中演示实验栏目安排的内容如图所示。该内容最适宜帮助学生学习的物理知识是()。A.响
2、度B.音调C.音色D.声速正确答案:A 参考解析:音叉发出不同的声音时,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不同,因而该演示实验可用于讲授响度与振幅的关系。3 单选题 初中物理某版本教科书中演示实验栏目安排的内容如图所示。该内容最适宜帮助学生学习的物理知识是()。A.热机B.发电机C.电动机D.永动机正确答案:A 参考解析:在这个实验中,酒精燃烧时产生的热量传给水和水蒸气;塞子受到水蒸气的压力而冲出去,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塞子的动能。这就是热机的原理。4 简答题案例:王老师在进行初中“密度”一课的教学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了不同大小木块和不同大小铁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师:同学们,你们在刚刚的实验中发现了什么?生:所
3、有木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铁块也是如此。师:对,非常好,这就是物质的一种本质属性,在物理学上我们把一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定义为密度,用p表示,那大家能不能自己把密度的表达式写出来呢?生:=m/v师:很好,同学们,我们刚刚说到密度是物质的本质属性,那它和其他物理量有关系吗?生甲:有关系根据我们得到的密度公式可以知道,密度和物体的质量成正比,和体积成反比。生乙:不对,没关系。密度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所以它和其他物理量没有关系。师:对,乙同学说得非常好,密度作为物质的本质属性,它和其他物理量没有关系,它不会随着质量和体积的变化而变化。甲同学要认真听老师讲课。问题:(1)对上述课堂实录进行评
4、述。(15分)(2)针对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改进的教学方案(形式不限,可以是教学思路、教学活动等)。(15分) 参考解析:(1)进行完实验时,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实验结论,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密度的概念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在学生行为评价方面,当甲同学出现错误的物理思维时,教师没有进行及时的修正,没有针对学生的疑问给出反馈信息,从而帮助该同学学习到正确的知识,打击了学生大胆说出自己想法的积极性,违背了教学评价的反馈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不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水平和学习效果。(2)教学思路:学生对于密度概念的错误理解来源于物理公式,把物理公式和数学公式混为一谈,并没有真正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因此教师在引
5、导甲学生进行学习的时候应当从甲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具有启发性质的问题,从而让他理解比值定义法。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大木块和小木块质量和体积的比值相同吗?同样大小的木块和铁块的质量和体积相同吗?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与物体的大小、质量有关系吗?为什么密度是物质的本质属性?5 简答题案例:下面是某位教师在讲授“平面镜成像”一节内容之前为了解学生对上节所学“光的反射”知识掌握情况的教学片段。师: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首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所学的知识。首先什么叫光的反射?生1:光遇到桌面、水面以及其他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师:光的反射定律是什么?生2: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
6、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师:很好。光的反射现象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生:光路可逆。师:最后一个问题,什么叫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生3:平行光照射到镜面上后,会被平行地反射出去,这种反射叫镜面反射;凹凸不平的表面会把平行的入射光线向着四面八方反射,这种反射叫漫反射。师:非常好,看来大家对上节内容都基本掌握了。接下来,我们学习下一节“平面镜成像”。问题:(1)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评析。(15分)(2)针对该教学片段的不足,提出你的改进思路。(15分) 参考解析:(1)该教学片段采用了复习导入的方式,这种方式能够检验学生对于上节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为本节课的教学做铺垫
7、,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学习。但是这种复习导入如果没有侧重点,只是将前边所学的知识全部复习,就不能很好的打开新课的切入点,如该教学片段。这样的导入没有找好切入点,不能够很好的导入到平面镜成像的新课教学上来。(2)教师可以只复习反射的分类,同时接着镜面发射,提出问题“平面镜不仅能够反射光线,通过平面镜也能够正衣冠,那平面镜为什么会成这样的像呢?它又存在着怎样的特点呢?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一下平面镜成像”。6 简答题案例:下面为一道物理习题和某同学的解答。问题:(1)简述该习题旨在帮助学生巩固的知识及其要点。(2)给出该习题的正确解答。(3)针对作业的错误,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掌握正确分析
8、和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参考解析:(1)该习题旨在帮助学生巩固的知识及其要点是滑轮组拉力的计算、受力平衡、功率的计算。(2)正确解答:由图可得n=2,则F拉=nF=2500 N=1000 N,因为物体做匀速运动,所以A在运动的过程中受到的摩擦力f=F拉=1000 N。由题意,有两段绳子拉动A,则绳端运动距离s绳=ns物=24 m=8 m,W=Fs绳=500 N8 m=4000 J,(3)教学片段: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已经学过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知识了,谁能说一下定滑轮的作用?生: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改变力的大小。师:那动滑轮呢?生:动滑轮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但能省力。师:具体能省多少力呢?
9、生:一个动滑轮可以省一半的力。师:那么我们回过来再看这道题,图上一共有几个动滑轮?生:一个。师:那在这道题当中滑轮可以省多少力?绳的拉力应该是多少?生:可以省一半的力,绳的拉力F拉=nF=2500 N=1000 N。师:很好,那么在此过程中,绳端运动的距离该怎么算呢?生:绳端运动的距离是物体运动的距离的两倍,所以s绳=ns物=24 m=8 m。师:这位同学真棒,那我们接下来计算一下拉力做的功和功率吧。生:拉力做的功为W=Fs绳=500 N8 m=4000 J,拉力F的功率7 简答题案例:下面是初中物理“受力平衡”的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对话。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的有关知识,你们会
10、背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吗?生: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师:很好,看来同学们对于上节课的知识掌握得非常扎实。大家想物体在不受力的情况下会静止,那静止的物体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一定不受力吗?生:是的。师:真的一定吗?再仔细想想!生:不一定。师:对,大家的猜想是正确的,教室里的灯是不是静止的啊?它是不是受到重力和拉力呢?生:是。师:这样大家明白了吗?生:明白了。师:物体受到几个力,并且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认为这几个力平衡。大家现在翻开课本,把受力平衡的定义朗读一下。问题:(1)对上述课堂实录进行评述。(2)针对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改进的教学方案。(
11、形式不限,可以是教学思路、教学片段等) 参考解析:(1)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想要运用温故知新的导入方法,但是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仅仅从对于课本知识的死记硬背的角度进行评价,违背了灵活运用教材的原则,从而使得教学内容的导入充满了灌输的思想。教师对于学生的猜想没有进行及时有效地引导,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在整节课堂中缺乏引导性,知识是通过教师的灌输传授得到的,不能很好地体现启发性原则,违背了新课标中的探究性和启发性原则。(2)教学片段:师:同学们,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呢?生1:我们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生2:牛顿第一
12、定律又叫惯性定律。师:很好,看来同学们对于上节课的牛顿第一定律掌握得非常扎实。牛顿第一定律说物体在不受力的情况下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那静止的物体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一定不受力吗?生:是。师:好,大家看桌子上的粉笔盒,它是不是静止的?生:是。师:它是不受力的吗?生:受力,受重力和桌子给它的支持力。师:那之前我们的猜想是?生:错误的。静止的物体也可能受力。师:大家还能举出静止物体受力的例子吗?生1:教室里面的灯,受到自身的重力和绳子的拉力。生2:用手压着课本,课本静止,课本受自身重力、手的压力和桌子的支持力。师:对,同学们的观察非常仔细,能够举出这么多例子。大家看,如果我把粉笔盒拿起来,松开
13、手,大家说会发生什么?生:粉笔盒会掉下来。师:那为什么在桌子上粉笔盒不往下掉呢?生:因为有桌子支撑着它。师:也就是说桌子的支持力把重力的效果平衡了!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受力平衡的知识。谁能根据刚刚我们举的例子给大家说一说什么是受力平衡?生:物体受多个力时,还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则物体受力平衡。8 简答题案例:下面为一道物理习题和某同学的解答。问题:(1)简述该习题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的知识点。(2)写出该习题的正确解答。(3)针对该同学的解答,设计一个教学片段或教学思路帮助他解决问题。 参考解析:(1)知识点:液体压强公式、阿基米德原理、浮沉条件。(2)正确解答:水对容器底面的压强:p=
14、gh=10103 kgm310 Nkg05 m=5103Pa。绳断前,木块浸没在水中,则此时木块排开水的体积V排=V木=4 dm3,木块的浮力F=p水V排g=1103 kgm34 dm310 Nkg=40 N。若绳子断了,最终木块漂浮在水面上时,则其所受浮力等于木块重力,即F=G=木V木g=06 X 103kgm34 dm310 Nkg=24 N。(3)教学思路:针对学生的问题,首先应引导学生回忆计算浮力的几种方法:阿基米德原理;浮沉条件;受力分析。接下来让学生回答各方法的适用范围,如浮沉条件,是物体受浮力和重力两个力作用时适用的。本题中,木块浸没在水中时,除受浮力和重力外,还受到绳子的拉力,
15、此时不能说木块悬浮在水中。因而此处不能用浮沉条件来得出木块受到的浮力。阿基米德原理在任何条件下都适用,本题中液体密度、木块排开水的体积都已知,因而应用阿基米德原理来求解。绳子断开后,最终木块漂浮在水面,根据受力分析可知,此时,物体受重力和浮力,可根据二力平衡来求解木块的浮力。9 简答题案例:下面是某学生对一考试题目的解答。问题:(1)简述该习题旨在帮助学生巩固的知识点。(2)请指出该同学解答中的错误,并给出正确解法。(3)请针对作业的错误设计一个教学片段或思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分析和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参考解析:(1)知识点:功的概念、做功的必要条件。(2)该同学的错误在于没有真正理解做功的
16、必要条件,只是将力与物体经过的路程相乘,而忽略了“在力的方向上的距离”这一条件。正确解法:因为物体的重力为50 N,根据二力平衡,得出拉力为50 N,方向竖直向上。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应该是竖直向上的,因而这一过程移动的距离是3 m。W=Fs=Gh=50 N3 m=150 J。答:小明对物体一共做了150 J的功。(3)教学思路:该同学的错误主要在于不理解功的概念,不会运用功的公式求解。针对这一问题,要先使学生理解功的概念,即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求一个力对物体做功时一定要注意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所经过的单向路程是否与力在同一直线上。解题时,首先要找到
17、物体所受的力,然后找准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在力的方向上所经过的单向路程是多少,在此基础上,将二者相乘即可得到做功的多少。10 简答题案例:某同学对一道题的解答如下。问题:(1)简述该习题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的知识。(2)给出该习题的正确解答。(3)针对学生解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教学片段或教学思路,帮助学生解决此类问题。 参考解析:(1)该习题旨在帮助学生掌握重力、压强公式、功率的计算。(2)正确解答:20 t=20000 kg=2104 kg,坦克的重力G=mg=2104 kg10 Nkg=2105 N。(3)教学片段:师:同学们,固体压强公式是什么呢?生:。师:在应用固体压强公
18、式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呢?大家还记得吗?生:师:固体压强公式中涉及三个物理量,在求压强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找准压力和受力面积,受力面积一般是两物体的接触面积,如人在走路时和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一样吗?生:不一样,走路时只有一只脚着地,站立时两只脚都着地,因而对地面的压强不一样。师:大家解释得非常好,看来大家已经明白了。那么,回到这道题目,大家看一下这道题的解答有问题吗?生:第二问中,面积代入的数据有误,坦克静止时两条履带着地,因而受力面积是4m2。师:是的,那么这一问的正确解答是什么样的呢?生:师:很好。接下来我们再看第三问,由功率求功的公式是什么呢?生:W=Pt。师:在应用这个公式时,有什么注意
19、事项吗?生:各物理量的单位必须是国际单位。师:那这几个量的单位应该用什么呢?生:它们应该分别用J,W,s。师:那我们这一问的求解正确吗?生:不正确,应该是W=Pt=1000103 W1060 s=6108 J。师:很好,大家再回顾下这道题,想想求解这一类问题时的注意事项。11 简答题材料:如图8是初中物理某教科书“分子热运动”一节中的内容。任务:(1)抽掉玻璃板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方案。 参考解析:(1)抽掉玻璃板后,可看到两种气体逐渐混合在一起,颜色变得均匀。这是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2)师:现在我们来看一段实
20、验演示视频。(视频内容为气体扩散实验,老师在适当的时候暂停视频并进行讲解)师:大家看到两个瓶子,一个是里边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的瓶子,另一个是充满空气的空瓶子。现在我们要把这个空瓶子倒扣在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的瓶子上,两个瓶口相对,中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师:二氧化氮的密度大还是空气的密度大?生:二氧化氮的密度大。师:如果抽掉玻璃板,会发生什么变化?(大家的说法不一)生1:和现在一样。生2:上边瓶子颜色会变深。师:好的,现在我们继续看视频。(视频演示在玻璃板被抽掉之后,两个瓶子的颜色变化)师:大家看到了什么?生:上边的瓶子颜色变深了,下边的瓶子颜色变浅了。师:可以说,两个瓶子颜色变得均匀了。这说明了
21、什么?生:两个瓶子的气体混合在了一起。师:非常好!我们知道,二氧化氮的密度比空气大,它怎么能跑到上边的瓶子里去呢?难道是被空气“挤到”上边去了?、(学生都笑了)师:其实,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我们把这种现象叫作分子扩散现象。12 简答题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三年级学生,前面已经学习过电能。任务:(1)影响电流做功的因素有哪些?(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电功”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可以采用表格式或叙述式)等。 参考解析:(1)电流所做的功跟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成正比。(2)教学设计如下:一、教学
22、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电流可以做功、电流做功的形式及其实质;理解电功的计算公式。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电流做功的影响因素,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通过运用公式,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电能和我们生活的联系,有节约用电的意识。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影响电功大小的因素。教学难点:电功的计算。三、教学方法视频演示法、实验演示法、启发提问法。四、教学过程13 简答题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内容标准为:“知道阿基米德原理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材料二初中物理某教科书“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一节中的部分内
23、容如下:物体的沉浮条件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两个力: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浮力。根据物体所受浮力与重力大小的不同物体的浮沉存在三种情况。你能画出图1031中物体所处三种状况下的受力示意图吗?通过分析可知,物体的浮沉条件如下: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浮力等于重力时,物体受力平衡,可以悬浮在液体内。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由于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其排开液体的体积跟物体自身的体积相等,因此,物体的浮沉情况也可以用物体的密度跟液体密度的大小来描述。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如果它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物体上浮;如果它的密度等于液体的密度,物体可以悬浮在液体内;如果它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物体下沉。人们
24、正是根据这个原理,在用盐水选种时,把漂浮的种子清除掉,保留下沉的饱满种子。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二年级学生,学生已经学习了浮力的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任务:(1)举例说明物体的浮沉条件在生产或生活中的应用。(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物体的沉浮条件”的完整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等)。 参考解析:(1)潜水艇的上浮、下沉、悬浮过程就是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实现的,潜水艇浸没在水中时,体积是不变的,通过改变自身重力实现上浮和下沉的。 潜水艇悬浮,可以停留在任何深度。当把压缩空气压入潜水艇的压力舱将海水排出时。潜水艇自重 ,潜水艇上浮。当
25、打开压力舱的阀门,让海水进入压力舱内,潜水艇自重 ,潜水艇下沉。(2)教学设计如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能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生产和生活实际现象。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使物体上浮、下沉、悬浮的过程,学生具有动手实验、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物体浮沉条件的过程,学生具有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并体会了物理知识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体验到学习物理的乐趣。(二)教学方法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三)教学过程略14 简答题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串联和并联”的内容要求是:“会
26、、看、会画简单的电路图。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材料二某初中物理教材中为“串联和并联”设计了如下演示实验:实验:按照图153-3连接串联电路,观察开关控制两个小灯泡发光的位置。还可以依次把开关改接到电路中的不同位置,观察开关控制两个小灯泡的情况是否有变化。按照图153-4所示的电路图连接电路,观察各开关控制小灯泡的情况。例如,闭合干路开关S,依次断开两个支路开关S1、S2等。用箭头在图153-3和图153-4中标出电路闭合时电流的方向。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三年级学生已学过电流和电路的基础知识。任务:(1)简述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概念。(4分)(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串联电路和并联电
27、路”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其中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不少于300字)。(24分) 参考解析:(1)两个小灯泡依次相连,然后接到电路中,我们就说这两个小灯泡是串联的。两个小灯泡的两端分别连在一起,然后接到电路中,我们说这两个小灯泡是并联的。(2)教学设计如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常见的电路符号,会画简单的电路图。(2)能连接简单的串、并联电路。(3)培养电学实验操作技能。(4)初步了解开关在电路中不同位置时的控制作用。2过程与方法(1)学习用实验的方法探究串、并联电路的区别,通过实验具备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2)经历从简单的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并能口头或书面
28、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过程,体会到分析、归纳、论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培养相互合作的精神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2)通过举例生活、生产中的简单串、并联电路的实际应用,认识科学技术对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3)得到安全用电的初步教育。二、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初中物理电学磁性元件一套,1.5v干电池60节,2.5V的小灯泡(灯座)60个,开关60个,导线若干。三、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是完整探究环节的一节课,它的最主要的作用是理顺探究环节:提出问题一讨论设计实验一进行实验一分析论证一评估。使学生经历这一节课后,清晰地知道探究的各
29、个环节,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四、教学过程15 简答题13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材料:图8是初中物理某教科书“质量”一节中的想想做做。任务:(1)说明想想做做中1、2的设计意图。(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片段。 参考解析:(1)为了说明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物态而改变。(2)教师:通过前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质量的国际单位,以及质量的测量工具天平。现在我们回忆下天平使用方法的顺口溜。学生:一放平,二调零,三调螺母梁平衡,天平调好不要动。左物右码两盘盛,先放大,后放小,最后平衡游码找。码、游之和是读数。如若物、砝位置反,读数码、游要相减。教师:很好
30、!看来同学们记忆力不错!下面我们利用天平来研究质量的物理属性。同学们分成两组,利用桌上的实验用具来做实验。第一组的同学做想想做做中的1,第二组的同学做想想做做中的2。(教师巡视,学生实验)教师:通过做实验,大家能得出什么结论呢?第一组派一个代表来回答。学生甲:塑料瓶的形状发生变化,它的质量不变。教师:其他一组的同学还有不一样的结论吗?学生:没有。教师:看来一组的同学都掌握了天平的使用方法,并能通过实验得出正确的结论。二组同学得到了什么结论呢,哪位同学来回答下。学生乙:糖水的质量和它们的总质量是相等的。教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大家想一想。学生丙:糖之前是固态,化成糖水后变成液态了,说明了质量不
31、随物态的变化而变化。教师:很好!那么大家再想一想,教室里的课桌放在教室里,和放在操场上,它的质量有没有变化呢?学生:没有。教师:对的,在这个过程中,同样物体的质量也没有发生变化,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质量不随物体位置的变化而变。教师:大家试着总结一下这几个规律。学生: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变化无关。教师:非常好,这就是质量的物理属性,即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物态和位置而改变。16 简答题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凸透镜”的内容要求为:“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
32、应用。”材料二义务教育八年级物理某版本教科书“凸透镜”一节关于“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演示实验如下: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我们可以把物体放在距凸透镜较远的地方,然后逐渐移近,观察成像的情况。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跟透镜的焦距f有关系,所以研究物距u的变化时,焦距可能是个应该注意的参照距离。比如,我们可以注意观察物距等于、大于或小于一倍焦距、二倍焦距时物体成像的情况(图531)。材料三教学对象为义务教育八年级学生,已学过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内容。任务:(1)简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
33、过程(要求含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可以采用表格式或叙述式)等。 参考解析:(1)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2)教学设计如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2过程与方法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用列表的方法归纳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培
34、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以及对其成像规律的分析,有意识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学习兴趣,学生增强了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难点:科学探究中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三、教学过程17 简答题下面是“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的实验。任务:(1)简述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特点.(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片段。 参考解析:(1)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改变力的方向,且费距离。(2)针
35、对图122-3,请学生观察,看两种方法提升钩码时有哪些不同?在比较轴是否移动的基础上总结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思考:我们知道力有三要素,就是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定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是否能改变力的大小?动滑轮不能改变用力的方向,能否改变力的大小?下面通过实验进行探究。请同学们结合实验,思考以下问题:使用定滑轮的好处是什么?使用定滑轮可以省力吗?使用定滑轮可以省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吗?总结: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不省距离;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请同学们结合实验,思考以下问题:使用动滑轮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吗?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吗?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吗?总结: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但费
36、距离,且不改变力的方向。18 简答题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光的反射”的内容要求为:“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材料二义务教育八年级物理某版本教科书“光的反射”一节,关于“探究光反射定律时的规律”的探究实验如图10:材料三教学对象为义务教育八年级学生,已学过光的直线传播等。任务:(1)简述光的反射定律。(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探究光反射定律时的规律”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可以采用表格式或叙述式)等。 参考解析:(1)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
37、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就是光的反射定律。(2)教学设计如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通过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活动体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以及分析概括能力。3情感
38、态度和价值观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并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得出光的反射规律。教学难点: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出反射规律,以及应用光的反射规律来解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三、教学过程19 简答题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动能”的内容要求为:“知道动能、势能和机械能。通过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材料二义务教育八年级物理某版本教科书“动能和势能”一节关于“探究物体的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实验如图:实验探究物体的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如图113-2,钢
39、球从高为h的斜槽上滚下,在水平面上运动。运动的钢球A碰上木块B后,能将B撞出一段距离s。在同样的水平面上,B被撞得越远,A对B做的功就越多,A的动能越大。1让同一钢球A分别从不同的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钢球运动到水平面时的快慢一样吗?哪次木块B被撞得远?实验表明,钢球从高处滚下,高度h越高,钢球运动到水平面时速度越 _ ,木块B被撞得越远。所以,质量相同时,钢球的速度越大,动能越 _ 。2改变钢球的质量,让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哪个钢球把木块B撞得远?实验表明,速度相同时,质量越_的钢球将木块B撞得越远。所以,钢球的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材料三教学对象为义务教育八年级学生,
40、已学过功的相关知识。任务:(1)简述动能的概念。(4分)(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探究物体的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可以采用表格式或叙述式)等。(24分) 参考解析:(1)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作动能。(2)教学设计如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能量的概念:知道动能以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能够利用动能解释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问题。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初步认识动能的存在,在探究实验中总结归纳出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体验控制变量法在物理研究过程中的应用,学会从现象中发现本质。3情感态度与价值
41、观在实验操作的过程当中,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二、教学重点动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由教师朗诵李白望庐山瀑布55中的后两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让学生解释诗文大意。教师提问:我们在瀑布下会感受到水巨大的冲击力,但是在淋浴时却不会有这种感觉,这是为什么?学生带着疑惑学习新课。环节二:新课讲授1能量的概念复习功的知识,向学生介绍能量的概念。为了加深学生对功与能关系的理解,进行类比:一个工人能搬一百块砖,就说他具有这种本领,并非是要搬砖,正在搬或已经搬了砖。同样,能量表示做功本领大小,可以用做多少功来衡量,物体“能够做功”,并不是一定“要做功”,也不是“正在做
42、功”或“已经做功”。2影响动能的因素教师出示图片:流水发电,风可以推动风车,子弹可以击穿木块。学生归纳共同特点:物体均在运动。教师讲解动能概念并提出问题:动能与什么有关?【猜想】教师继续出示新闻报道,引导学生猜想:1990年沈阳开往上海的195次列车,经过上海分局管辖的沪宁线103区段时,突然从列车左翼车窗飞出一只馒头,砸中铁路职工,当场将其击昏。(动能和速度)扬子晚报报道:南京郊区,一辆运载“生猪”的拖拉机,在横穿火车的轨道时突然抛锚熄火,正好北边驶来一辆列车,火车司机发现后紧急制动,到达拖拉机前面速度已经很慢,但是还是将车内的生猪撞死很多。(动能和质量)【实验设计】猜想后引导学生用实验探究
43、影响动能的因素,师生共同总结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需要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小组间讨论如何直观体现物体动能大小,最后教师总结用转换法可以直观体现物体动能的大小。环节三:小结作业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知识点。作业:探究动能影响因素实验时,物体的动能是怎样获得的?20 简答题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摩擦力”的内容要求为:“通过实验,认识摩擦力。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材料二义务教育八年级物理某版本教科书“摩擦力”一节,关于“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探究实验如图。1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水平长木板滑动,从
44、而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滑动摩擦力。2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从而改变木块对长木板的压力,测出此种情况下的滑动摩擦力。3换用材料相同但表面粗糙的长木板,保持木块上的砝码不变,测出此种情况下的滑动摩擦力。自己设计表格,记录测量数据。通过这个实验,你得出了什么结论?材料三教学对象为义务教育八年级学生已学过力的概念。任务:(1)简述滑动摩擦力的概念。(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可以采用表格式或叙述式)等。 参考解析:(1)两个相互接触且挤压的物体,当它们相对滑动时,在接
45、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作滑动摩擦力。(2)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2)明确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3)知道摩擦的利与弊。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2)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摩擦的分析,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问题的习惯。(2)通过对“磁悬浮列车”等科技成果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二、教学重点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正确看待摩擦力的作用。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2003年世锦赛双人滑冠军申雪、赵宏博的比赛录像片段,从录像引入教学的中心词摩擦力。问题:世界双人滑冠军申雪、赵宏博比赛结束停止用力后将慢慢停下来,为什么?(二)进行新课1摩擦力的产生利用桌面上的木块,让学生推动桌面上的木块运动,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并讨论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是滑动摩擦力。同学们试举出生活中存在滑动摩擦力的例子。(1)地面上滚动的足球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