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复习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复习题1 单选题(江南博哥)图1所示为初中物理教科书中的一个演示实验该实验用以说明的是()。A.焦耳定律B.欧姆定律C.电阻定律D.查理定律正确答案:A 参考解析:U形管液面高度变化反映容器中温度变化,即能够反映两个容器中热量的不同:两个电阻丝串联,则电流相同;在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大,电流通过电阻产生的热量越多,说明了焦耳定律。2 单选题 A.16个中子,8个质子B.8个中子,16个质子C.24个中子,8个质子D.8个中子,24个质子正确答案:A 参考解析:3 单选题 某航天器由离地200 km的轨道变轨升至362 km的轨道若变轨前后
2、该航天器均做匀速圆周运动,则变轨后航天器的()。A.加速度增大B.周期变小C.线速度变小D.向心力变大正确答案:C 参考解析:4 单选题 如图2所示,粗细均匀的玻璃管A和B由一橡皮管连接,一定质量的空气被水银柱封闭在A管内,初始时两管水银面等高,B管上方与大气相通。若固定A管,将B管沿竖直方向缓慢下移一小段距离H,A,A管内的水银面相应变化h,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B.C.D.正确答案:B 参考解析:5 单选题 如图3所示,匝数为2:1的理想变压器、原线圈电阻为零的轨道、可在轨道上滑行的金属杆PQ形成闭合电路。闭合电路内有磁感应强度为10 T、方向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副线圈接l0的电
3、阻,金属杆加长为PQ长为0.1m、电阻为0.4。若金属杆在外力作用下以速率v=3.0m/s沿轨道匀速滑行,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原线圈中电流大小I=0.03AB.原线圈两端电动势大小E=0.15VC.副线圈中电流大小I=0.01AD.副线圈电功率大小P=0W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6 单选题 如图4所示,长为L的轻绳一端固定于0点,另一端系一质量为m的小球,将绳水平拉直后释放,让小球从静止开始运动,当运动至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30。时,小球受合力为()。A.B.C.D.正确答案:C 参考解析:7 单选题 如图5所示,用跨过光滑定滑轮的绳将水平面上没有动力的小船沿直线拖向岸边。若拖动绳的电
4、动机功率恒为P,小船质量为m,小船受到的阻力大小恒为f,经过A点时,绳与水平方向夹角为,小船速度大小为V0。,绳的质量忽略不计,则此时小船加速度和绳对船的拉力F的大小为()。A.B.C.D.正确答案:B 参考解析:8 单选题 如图6所示,一条长L的柔软链条,开始时静止地放在一光滑表面ABC上,其左端至B的距离为L-当链条的左端滑到B点时链条速度大小为( )A.B.C.D.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9 简答题光的反射定律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内容。(1)简述光的反射定律。(4分)(2)结合图7所示的实验,简述实验在物理规律教学过程中的作用。(6分) 参考解析:(1)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
5、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归纳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2)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探究式实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实物,创设情境,依靠学生的主动探索、亲身体验,完成对于光的反射定律意义的构建。其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与好奇心。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镜子这一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将光学中的抽象知识变为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达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目的,减少了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恐惧感。创设问题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学生的任何学习愿望都产生在给定的问题情境中,问题情境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需要,极
6、大地促进了探究式课堂的实现。例如:在光的反射教学过程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设定问题“纸面翻折之后还能看到反射光线吗”,让学生通过探究式实验解决问题,让学生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创设想象情境,变“单项思维”为“多项拓展”。贝弗里奇教授说过“独创性往往在于发现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研究对象之间的相似点”,在这个实验过程中教师通过光的反射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索它们之间的联系,另外在对于“纸面翻折之后是否能看到光线”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创设实验情境,培养物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去解决问题,去探索物理本身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
7、践,探索物理规律,发现物理规律,让学生体验物理反射模型建立的过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10 简答题以串、并联电路为例,简述教学中如何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参考解析: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中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重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的目的。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贴近学生生活,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例如,在并联电路课程的导入环节,我们可以设置疑问“为什么教室里一个开关能够同时控制两盏灯,如果其中一盏灯灭了,另外一盏灯还会亮吗?”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从而让学生在物理课堂伊
8、始就带着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去学习。在串并联电路的复习课上,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区分串并联电路,我们可以让学生想一下,“生活中的红绿灯并不是全都亮或全都灭,其中原因是什么?”“圣诞树上的小彩灯一个灭了,其他小彩灯还亮着,能否用串联和并联的知识解决呢?”通过一系列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情景,让学生用课上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11 简答题下面是某老师布置的一道习题和某同学的解答过程。问题:(1)指出这道作业题检测、巩固了学生所学的哪些知识点?(4分)(2)给出正确解题过程。(6分)(3)针对学生解题过程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解决此类问题。(10分) 参考解析:(
9、1)考查了初中物理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2)正确解答过程:生:使物体升高所做的功为有用功,即Gh。师:那么总功呢?生:总功是绳子自由端拉力,所做的功。师:没错,那么现在要计算绳子自由端拉力F所做的功,我们就需要知道绳子自由端所移动的距离。这里我们用的是一个动滑轮,动滑轮有什么特点呢?生:省力费距离。师:非常好,所以当物体在斜面上移动2 ITl时,绳子的自由端移动距离S=4 m,因此。我们在计算有用功的时候,拉力F对应的位移应该是4 m而不是2 in。这正是这道题非常容易出错的地方。12 简答题下面是初中物理“显微镜和望远镜”一课“望远镜”部分的教学片段。老师:同学们,你们用过望远镜观察远处的景
10、物吗?学生们:用过!老师:想知道望远镜为什么能“望远”吗?学生们:想!老师大家看大屏幕(见图9)这就是两种常见望远镜的结构图。学生甲:老师看不懂。老师:望远镜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叫作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叫作物镜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同学们你们每人桌上都有两个放大镜现在你们可以用这两个放大镜模拟一下望远镜。学生乙:老师怎么模拟呀?老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上的示意图(图10),大家现在拿起这两个放大镜,一只手握住一个通过两个放大镜看前面的物体调整两个放大镜间的距离,直到看得清楚为止。同学们纷纷动手做了起来。老师:大家观察远处的景物,有什么发现?
11、学生乙:(兴奋地说)老师,我会做望远镜了。第一个放大镜相当于物镜,第二个放大镜相当于目镜。老师:很好!学生甲:老师,放大镜的作用不是放大的吗?我用放大镜看物体怎么是缩小的呀?老师:让大家用两个放大镜做望远镜,你怎么不按要求做只用一个放大镜呢?按我说的做!要同时用两个放大镜观察。老师:大家知道为什么用两个放大镜能做成望远镜吗?下面我们用透镜成像规律来分析望远镜的成像原理。问题:(1)对该课堂实录片段的优点和不足给予评述。(10分)(2)用透镜成像规律说明用一个放大镜观察物体为什么会成缩小的像。(5分)(3)设计一个用透镜成像规律解释望远镜成像原理的教学片段。(15分) 参考解析:(1)优点:在导
12、入的过程中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询问学生是否使用过望远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地进行探究。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用多媒体出示两种望远镜的图片以及模拟望远镜的示意图,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望远镜,这种教学方有助于于学生的理解。不足: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性不强,出示了图片之后学生看不懂,缺少必要的讲解,在学生动手实验之前,教师也没有进行必要的提问和对实验的指导,导致学生不知道该如何进行实验。学生在实验中遇到了问题,提出之后,教师没有耐心地解答,而是灌输式的让学生按照要求来做,缺少对于学生的引导,没能让学生真正的学会,只重结果,不重过程。这种教学方式与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理
13、念不符,不利于学生的发展。(2)设凸透镜的物距为u,像距为v,焦距为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当物距物像分布在透镜两侧,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如生活中的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工作的。如图所示:(3)师:同学们,为什么借助望远镜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呢?大家想不想一起来探究下?生:想!师:大家先拿出一个准备好的放大镜,试着看远处的物体,眼睛离放大镜近一些,能看见怎样的像,大家行动起来吧。生:师:大家都观察到了倒立缩小的实像,而不同于观察近距离物体时的放大的像。其实这就是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生:哇!原来是这样的。师:大家再拿起另外一个放大镜,一个可以离眼睛近一些,调整两个放大镜的距离,看能否观察到清晰的像?像有什
14、么特点?生:师:根据同学们的操作和回答,大家基本上能观察到清晰正立的实像,其实这就是望远镜的最简单的原理,大家一起来看一下它的原理图:师:大家回想我们前面学过的透镜的成像规律,为什么用一个放大镜观察到倒立缩小的像,两个就是正立的实像?大家分小组讨论下。组:根据前面的学习,当物距u2f1,物像分布在透镜两侧,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再加上一个透镜后,若以发f2u2f2,则之前倒立的实像就可以成为正立的实像。师:这组同学的回答很好,这就是望远镜的原理。13 简答题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材料图11为初中物理某教科书“液体内部的压强”一节中的一个演示实验,在容器中盛满水,深度越深,开口处的橡皮膜形
15、变越大。任务:(1)说明教科书中该演示实验的设计意图。(4分)(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片段。(8分) 参考解析:(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知道液体对器壁以及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并且能够知道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2)师:放在桌面的杯子受重力作用,对与它接触的桌面有压强,那么装在杯里的水对杯底会不会有压强?生:(思考后回答)有。师:(将少量水倒在玻璃板上)水与固体不同,它具有流动性,那么水对阻碍它流动的杯壁有没有压强?请同学们根据书中的演示实验图,按照课前的分组,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学生动手实验)师:同学们来说一说你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以及得到的结论。生1
16、:容器壁上的橡皮膜鼓起来了,说明对容器壁有压强。生2:容器下端的橡皮膜鼓起的比上端的大,说明下端的压强更大。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总结也很好。在液体中有不同的位置,我们把这些点到液面的距离称作深度,那么哪位同学来总结一下液体压强的规律呢?生: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师:随着深度增加,液体压强怎样变化呢?生:随着深度增加,液体压强增大。师:非常好,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这样的结论“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随着液体深度增加,压强增大”。14 简答题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电磁铁”的内容要求有:“通过实验,了解
17、电流周围存在磁场。探究并了解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材料二初中物理某教科书中有关“电磁铁”一节中的实验探究如下所示。探究研究电磁铁1制作电磁铁器材:两个相同的大铁钉,一些绝缘导线以及开关、电源、滑动变阻器、一些曲别针和电流表。制作:在一个铁钉上用绝缘导线绕50匝,另一个上绕100匝(铁钉上要垫纸,免得碰破绝缘皮)。把它们连到电路里,就是匝数不同的两个电磁铁。试着用电磁铁吸引曲别针。2研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怎样判断磁性的强弱?在下面写出你的方法。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什么因素有关?可能跟线圈的匝数有关还可能下面,利用自制的电磁铁做实验,研究跟电磁铁磁性强弱有关的因素。螺线管中有铁钉和无铁钉
18、时磁性强弱比较。改换不同匝数的螺线管,比较不同匝数电磁铁的磁性。将探究结果填入下面的表格中。结论: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有:_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二年级学生,已学习过磁场概念等知识。任务:(1)简述什么是电磁铁。(4分)(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探究:研究电磁铁”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等)。(24分) 参考解析:(1)把一根导线绕成螺线管,在螺线管内插入铁芯,当有电流通过时,就会有较强的磁性,没有电流时就失去磁性。我们把这种磁体叫作电磁铁。(2)教学设计如下:探究:研究电磁铁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线圈匝数的多少
19、、电流的大小等因素能够影响电磁铁的磁力大小。2过程与方法: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检验、汇报交流、共享成果。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历程,具有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养成合作意识、不断深入研究的探索精神。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经历探究发现的全过程,学生具有利用对比实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难点:对学生实验设计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调控,使探究目标明确、思路清晰。三、教学准备分组材料:铁钉、导线、电池、电池盒、实验活动记录、曲别针若干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识及新课引入上一节我们学习了电磁铁的有关知识,现在来回顾一下。电磁铁是由哪两部分组成?(铁芯
20、和线圈)。电磁铁的南北极可以用什么定则来判断?(安培定则)。电磁铁被广泛地应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PPT中第一幅图展示了一台电磁起重机。这是一个用在废铁处理厂的电磁起重机,它是利用电磁铁的原理制成的一次可以吸起数吨重的废铁!你们知道磁力巨大的电磁铁是怎么做成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电磁铁的磁力(板书课题)请同学们看图片:仔细观察、准确描述、认真操作、分工协调、遵守规则,我请同学先来讲解一下这20字的具体含义。学生回答。【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回答能够意识到实验室内做实验的要求,避免教师直接灌输】(二)新课教学师:哪些因素会影响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呢?我们来猜想下?【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鼓励学生大胆
21、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做多种假设和预测。让学生根据自己分析的结果去进行猜想,使他们感觉到是探究学习的主人,并不是要研究“老师的问题”,学生的探究投入度自然很高】学生回答教师将学生的猜想写在黑板上。师:这是我们的猜想,看来影响电磁铁的磁力大小的因素还真多,要想知道我们的猜想正不正确,需要实验验证。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我们先来研究线圈匝数和电流大小这两个因素。教师引导学生看黑板上的检验电磁铁的磁力与关系的研究计划1研究的问题:2我们的假设:3实验中要改变的量:4实验中要保持不变的量:5我们要这样做:6我们记录的数据:7我们的结论:师:实验前要制定好实验方案大家一起来看黑板上的“研究计划”。我们研
22、究的第一个量是:线圈匝数。那么这个研究计划的完整名称应该是什么呢?生:“检验电磁铁的磁力与线圈匝数关系的研究计划”。师:我们的假设呢?生:线圈匝数多,磁力大;线圈匝数少,磁力小。师:实验中要改变的量是什么?生:线圈匝数。师:对,我们研究的量要发生改变,除了这个量要发生改变,其他的量能不能变化呢?生:不能。师:对,这里应用了我们讲过的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所以,在实验过程中,要用同一节电池,同一种导线,同一种铁钉。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生:连接成电路,第一次先在铁钉上绕25匝看能吸多少个曲别针,第二次绕50匝,第三次绕100匝。【设计意图: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实验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有的同学
23、往往把握不好定量与变量的关系,实验做得不好。所以教师先引导学生明确控制变量法的要点:控制好一个变量,其余都不变】师:很好,当然线圈匝数是可以变的,可以逐渐变多或者变少。那么我们就用表格的形式来记录。次数 线圈匝数 吸曲别针的个数 第一次 25 第二次 50 第三次 100 记录和分析数据之后,我们得出结论。师:这是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和线圈匝数的关系。接下来来,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因素:电流大小。顺着刚才的思路,我们再把实验方案设计好,我请同学来回答一下。生“检验电磁铁的磁力与电流大小关系的研究计划”1研究的问题:电磁铁的磁力与电流大小之间的关系。2我们的假设:电流大,磁力强;电流小,磁力弱。3实验
24、中要改变的量:电池节数4实验中要保持不变的量:同一种导线,绕同样的匝数(统一绕50匝),用同一种铁钉。5我们要这样做:第一次先用1节电池看能吸多少个曲别针,第二次用2节电池串联看能吸多少个曲别针,第三次用3节电池串联看能吸多少个曲别针。6我们记录的数据:次数 电池节数 吸曲别针的个数 第一次 1 第二次 2 第三次 3 7我们的结论: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鼓励让同组别的同学补充和改进实验方案。比如要让电流变大,学生可能会想出用新的和旧的电池,那么教师可以提出,要使电池的电量变大,可以把两节电池串联起来。(边说边演示)用一节、两节甚至三节串联的电池分别接在电磁铁上吸曲别针。师:现在请大家把课桌下面
25、的研究计划拿出来,刚才同学们设计的实验方案和老师预先设计的差不多。我要求:两组同学,每组做一个实验,左边这排同学研究线圈匝数,右边这排研究电流大小。在实验中要合理分工,谁来操作,谁来数曲别针,谁来记录,记录员要及时把数据记录在表中。好,现在开始做实验。学生实验,教师来回走动进行指导。师:看着同学们都完成实验了,下面我请一个小组先来汇报下。生甲:(带着实验记录表汇报)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是:电磁铁的磁力与线圈匝数之间的关系。我们的数据是:,我们的结论是:线圈匝数越多,磁力越大;线圈匝数越少,磁力越小。师:和我们的猜想一致吗?生:是一致的。生乙:(带着实验记录表汇报)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是:电磁铁的磁力与电流大小之间的关系。我们的数据是:,我们的结论是:电流越大,磁力越大;电流越小,磁力越小。(三)总结师:虽然每一组同学只研究了一个因素,但是通过交流。大家相互分享了研究成果,都尝到了分工合作的甜头。大家一起分析问题、制定方案、分工研究,最后汇集成果,共享成果。没有分工合作,是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大的研究任务的。课后,大家可以自己去制作一个电磁铁,然后比一比,看谁做的电磁铁磁力最强。五、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