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教学设计二.docx

上传人:江*** 文档编号:18646691 上传时间:2022-06-01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1.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考试《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教学设计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教学设计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考试《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教学设计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考试《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教学设计二.docx(3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教师资格证考试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教学设计二第二节 教案与教学案例(江南博哥)1 单选题 针对心跳、呼吸骤停所采取的心肺复苏顺序是()。开放气道胸外按压人工呼吸A.B.C.D.正确答案:B 参考解析:针对心跳、呼吸骤停所采取的抢救措施称为心脏复苏。为提高抢救成功率,最新心脏复苏指南中,将心肺复苏的顺序由“ABC”更改为“CAB”:胸外按压一开放气道一人工呼吸。2 简答题材料:探究南瓜种子在万圣节前夕,教师提前一周布置任务,让学生下次课每人带一个大小适中的南瓜来学校。课上。在引入环节,教师首先呈现给学生一些介绍南瓜的文字资料这些资料包括学生拿来的南瓜是果实,其中含南瓜的栽培历史;关

2、于南瓜一词的来历:南瓜的营养价值、南瓜需要较长的生长季节及丰富的肥料、水分等。基于以上资料,教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解释。(1)在一个中等大小的南瓜中,有多少枚种子?(2)南瓜的形状是怎样的?(3)南瓜中种子的数量与南瓜的质量、体积还是密度有关?你推论的依据是什么?学生面面相觑。然后各有各的推测于是形成了5种假说。假说1:南瓜种子的数量与它的质量有关。假说2:南瓜种子的数量与它的体积有关。假说若要验证自己的假说,需要收集证据,于是学生开始分小组制订自己的实验方案并实施。教师在教室里放置的材料用具包括水桶、秤、皮尺等,还提供了计算椭球体体积、圆柱体积的公式。每组学生都对

3、南瓜进行了认真的测量。包括质量、体积,并计算出密度。然后,将南瓜剖开取出所有的种子并计数。数据统计结果出来后,由两位同学在黑板上设计数据记录表汇总全班数据。表中的内容包括学生的姓名、南瓜的质量、体积、密度、种子数量。全班同学都以此表中的数据绘制种子数量与质量、体积、密度等关系的曲线图。根据曲线图反映的趋势,每组同学判断自己假设的正误。得出自己的结论,然后将结论明确地在全班表达出来。最后阶段是进一步探究和雕刻南瓜装饰以用于学校组织的万圣节晚会。问题:(1)此案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所体现的科学本质有哪些?(10分)(2)生物课程标准中的科学素养内涵有哪些?(10分) 参考解析:(1)科学的开放性。教

4、师设计好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并且没有预先告知学生探究的结果,而是鼓励学生进行探究,以明确科学知识是发展的、变化的。科学方法的多元性。教师提供多种测量用具及计算公式,并不做一一说明,让学生以多样的方法解决问题并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沟通。科学的主观性。不管是对于同一个问题作出的假设,还是对于最后呈现出的统一的数据表格。教师鼓励、引导每一位学生发表观点。学生的观点多数是不一样的。这使学生认识到对同一现象可以存在多种解释而这种解释是与自己(或科学家)的经历相关的,具有主观性。科学的可重复性。教师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准确地记录,并对数据进行解读:同时,在探究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并评论同伴的

5、实验操作及结果等,也同时接受同伴的评价,当有质疑时要接受重新实验的考验。科学技术与社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例能将科学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并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呈现的关于南瓜的知识很多涉及社会和文化。(2)生物课程标准中的生物科学素养包含四个维度: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科学态度是人基于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对科学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科学的信念和科学习惯。科学的世界观是科学家对科学的基本信念和态度。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有效方式之一。科学思维的方法包括形式逻辑思维、辩证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等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科学、技术与社会(STS)。对学生进

6、行STS的教育,目的在于突出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即教育、教学内容的出发点不局限于科学知识本身更强调三者之间的关系生物学知识和操作技能。生物学知识包括基本的生物学、概念、原理和规律。操作技能包括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的常用工具和仪器,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3 简答题材料:教师在“人的性别遗传”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确定如下:知识与技能:(1)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了解人的性别与基因的关系。(2)能说出男女体细胞及生殖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目与类型。(3)能解释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男、女染色体排序图,提高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课前

7、调查学校、社区性别的比例,以及课上“模拟生男生女的实验”提高数据记录、统计、分析能力。(3)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合作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调查活动和探究实验,养成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能科学地看待生男生女的问题,树立男女平等的意识,自觉宣传计划生育政策。(3)增强探究生物科学的兴趣,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问题:(1)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以及教学目标的特征是什么?(10分)(2)根据材料,说明三维教学目标表述的要素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10分) 参考解析:(1)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科书中的内容;学生的学习基础及发展需要。教学目标应具有的特征:指向

8、性,规定教学活动的活动方向;准确性,在分析学生学习背景、学习需要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可测量性,对学生的行为结果进行测量并做出客观判断。(2)三维教学目标的四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行为表现程度。其中行为主体是指教学目标的描述是学生的学习行为;行为动词是指教学具体目标应采用可观察、可操作、可检验的行为动词来描述;行为条件是指需要表明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或什么范围里完成指定的学习活动;表现程度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表现水准,用以测量学生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编写教学目标应注意的问题:目标描述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目标所用的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

9、明确的;目标必须指明行为动词的条件,表明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4 简答题材料:“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教学片段提出问题:种子萌发需要哪些环境条件?师:“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为什么要在春天播种,而不是冬天呢?生:春天温度比较适宜。师:“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为什么要在清明前后呢?生:清明前后会下雨,为种子萌发提供水分。师:播种种子前,农民经常会耕地,使土壤与空气充分接触,这又是为什么呢?生:种子萌发可能和空气有关。师:同学们能总结出可能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吗?生:空气、水、温度,还可能有阳光。师:那我们提出的假说是否正确呢?这必须通过实验进行探究。对于有

10、多个变量(空气、水、温度、阳光等)的实验,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探究呢?在探究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同学们讨论交流下列问题,并设计相应的探究实验。(1)选择什么样的种子比较好?(2)根据探究的条件,应该设计几组对照实验?(3)每一组对照实验的自变量、无关变量分别是什么?(4)对于空气这一探究因素,应该怎样设置不同的空气环境?(5)每一对照组,除了所研究的条件外,其他的环境条件是否应当一样呢?(6)每一组应该有多少粒种子?每一组只有一粒种子行吗?(7)每隔多长时间观察一次?对各组实验是否应当同时观察?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小组讨论并设计合理的探究实验方案。问题:(1)该教师的实验教学有哪些突出的特

11、点?(10分)(2)分析该案例体现了问题串设计的哪些要求。(10分) 参考解析:(1)该教师的实验教学具有以下特点:在做出假设阶段,教师避免平铺直叙,而是通过一些俗语,将所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一方面可以自然而然地得到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和进一步探究的兴趣。该教师运用了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教师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讨论,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探究实验。探究学习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中,从而掌握知识和科学的探究方法,使学生形成积极地对待科学的态度。该教师运用了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教师对学生进行

12、分组,小组共同讨论问题并设计合理的探究实验方案。该策略通过学生之间的分工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优化,同时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交流表达的能力以及集体责任感。该教师针对该探究实验,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串。这样的教学设计,一方面可以把问题聚集在一起进行强调,使学生更加重视相应的实验操作,帮助学生认识实验中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可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2)在该案例中,体现了问题串设计的五个要求,具体如下所示:目的性。本案例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可以说明探究实验应遵循的原则,包括单一变量原则、重复性原则等。案例中的问题串围绕探究实验的步骤依次强调实验材料、探究实验的几组条件、无关变量与自变量、无关变量的一致性以及重

13、复实验等内容。该问题串的目的性较强。情境性。本案例中教师通过俗语,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价值性。案例中的每一个问题都是针对探究实验设立的,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对照实验的探究步骤以及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具有价值性。层次性。案例中的问题是按照探究实验的实施步骤进行设立的,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提出每一步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不同层次的问题解决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从而减少对后续实验操作的影响。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学生的认知是有一定规律的,在教学中同样要遵循这种规律,才能帮助学生接受新知识。案例中的问题是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会出现的普遍错误操作,并按照

14、实验的先后顺序进行设立,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5 简答题材料:以下是李老师的几个新课教学片段:不拘一格的导入方式案例一:“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新课导入:教师请学生品尝一些小食品的同时,提出思考问题:“这些食物中有哪些营养物质?”学生在品尝中思考并利用生活经验说出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的名称,教师板书记录,总结记录内容,引入新课。案例二:学习“骨的结构”时,教师先发给学生“长骨纵剖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强调观察要点,同时提出思考问题:“骨端和骨中部的结构是否一样?长骨骨质的外面有什么样的结构?这种结构存在的部位如何?骨髓腔中有哪些物质?”案例三:学习“根对水分的吸收”时,教师课前布置学生实验:从同一

15、块萝卜上切下两块大小、形状一致且质地相同的萝卜条,分别放置于清水和30的浓盐水中,观察放置一晚后的实验现象。课堂开始之初,请学生代表讲述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解释说明原因,从而引入课堂主题。问题:(1)李老师导入新课的方式分别是什么?(10分)(2)案例中三种导入方式的共同点是什么?(10分) 参考解析:(1)以上案例中李老师导入新课的方式分别是经验导入、直观导入和实验导入。(2)案例中的三种导入方式的共同点:在正式讲授之前,都是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即分别通过品尝、观察、实验的直观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引起学习兴趣后,提出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和思考,将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

16、并顺势进入新课的学习。6 简答题材料:某学校生物任课教师拎着一篮子土豆进入教室,墙边放着一大堆天平、杯子、刀具、小烘箱之类的器具。教师要求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用科学的方法说明土豆皮的功能。并写出研究结论。随后,任课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组,开展团队合作研究。有一个小组干得最出色,这个小组由四个女孩子组成。第一步,她们坐下来策划了一番,制订了研究方案。第二步,她们从篮子里拿了一大一小的两个土豆放在天平上称重,记下称重的时间和各自的重量。接着,她们把大的土豆削掉皮,再放到天平上称重,这时没皮的和有皮的两个土豆的重量完全相同,再记下称重的时间和重量。第三步,她们把没皮的土豆和有皮的土豆一起放到窗

17、口晒,边上还放了一个小烘箱,她们坐在一边观察。观察了一段时间后,她们发现没皮的土豆的表面开始渐渐发黑,变得黏糊糊的,而有皮的土豆没有出现这种迹象。于是她们得出了第一个研究结论:土豆皮能够防止腐烂。又观察了一段时间后,她们发现没有皮的土豆水分失去得较快,出现了明显的萎缩,而有皮的土豆没有出现这种现象。她们再一次把两个土豆放到天平上称重,此时两个土豆一个重一个轻,于是她们得出了第二个研究结论:土豆皮能够保持水分。最后,这个小组的四个女生还交了一份步骤清晰、方法得当、结论可信的研究报告,并获得了全班的最高分。问题:(1)本节课,教师在教学上有哪些成功之处?(10分)(2)你从中得到了哪些教学启示?(

18、10分) 参考解析:(1)成功之处: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或回答问题;保持学生的好奇心,锻炼学生的动手和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答案;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2)通过案例材料得到以下启示: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探究问题;灵活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策略;注意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验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讨论交流、得出实验结论的一系列过程,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形成科学素养;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以便于进行过程性评价。7 简答题材料:以

19、下是“尿的形成与排出”一节的两个结课案例。案例1: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泌尿系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泌尿系统出现问题,会导致什么后果呢?(教师展示肾衰竭患者的肾脏图片,学生分析原因)师:当自身无法净化自身血液时,只能借助外界帮助,血液透析令病人很痛苦,有没有长久之计呢?(教师展示血液肾透析视频)生:保护好自己的肾脏。师:我们平时该如何保护我们的肾脏呢?学生根据生活实例进行讨论交流。案例2: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尿的形成与排出。接下来,请同学们归纳尿液的形成过程。同时,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进行整理。教师巡视指导,对学生的答案进行适当的纠正和肯定,教师做如下总结归纳。血液的流动方向:入球小动脉毛细

20、血管球出球小动脉肾小管外的毛细血管肾静脉,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尿液的形成: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以及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其流动方向为肾脏(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输尿管膀胱尿道排出体外。问题:(1)分析材料,指出两个案例中的教师分别运用了哪种结束类型并做简要说明。(10分)(2)上述案例中,两位教师的结课方式有哪些共同特点?(10分) 参考解析:(1)案例1中教师的结束类型属于拓展延伸。拓展延伸是教师在总结归纳所学知识的同时,与其他科目或以后要学到的内容或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将知识向其他方面拓展或延伸的结课方法,常用以拓展学生学习、研究新知识的兴趣,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目标。该教师展

21、示肾衰竭患者的照片,播放血液肾透析的视频,使学生认识到肾脏的重要性,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案例2中教师的结束类型属于系统归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动手动脑,总结知识的规律、结构和主线,及时强化重点,明确关键。该教师将本课的知识分为两个方面,血液的流动以及尿液的流动,并分别对两种途径进行总结归纳。通过两条途径对比,既可以使学生找出它们的不同点,又找到内在的联系,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使记忆更加牢固、清晰。(2)上述案例中,两位教师的结课方式有以下共同特点:课堂小结紧扣教学目的、内容、重点和知识结构。两个案例中的教师结课内容都是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都强调肾脏的作用及其重要性,引导学生

22、把所学新知识及时归纳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便于学生回忆、检索和运用知识。安排适当的学生实践活动,如观察、练习、口头回答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案例1中教师准备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供学生学习,该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及分析、提取信息的能力。案例2中的教师安排的学生活动为自主归纳知识并请同学发言,该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头、书面表达能力。课的结束都属于开放型。案例中的两个教师分别以“保护肾脏的措施”和“归纳知识点”的方式进行结课,都具有开放性,并没有限制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继续探索,运用发散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结课中提出的问题要求明确、难度适中。无论是根据图片、视频

23、说出自己的感悟还是进行知识的归纳,两位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都是明确的,学生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教师所提出的问题难度适中,能维持学生较高的学习动机。结束的时间紧凑。两位教师均用较短的时间进行结课,一方面帮助学生深化了对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恰当的结课时间不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8 简答题材料:问题:(1)以上教学片段体现出王老师具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2)运用案例中具体的事例说明王老师的教学理念。 参考解析:(1)王老师具有的教学理念包括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开放性教学理念。(2

24、)片段1:“他们以46人为小组,有的挑选叶片,有的两手撑开袋子,有的将叶片分别装到两只黑色的塑料袋中,有的拿着白线绑扎着,有的在旁指点比划着,有的忙着写标签”在小组分工中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承担各种角色,采用这种组织形式进行探究活动,让每个学生在多个方面有所进步,让他们的潜能、生物科学素养得到了发展,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王老师将课堂还给学生,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创设了开放式、民主式的活跃课堂。片段2:“放学的时候,同学们还在热烈地讨论着:植物会呼吸吗?一如果植物能呼吸,它应该是呼出二氧化碳吧?“如果植物真的也呼出二氧化碳,那晚上我们需要的氧气有没有可能不够啊?这体现了王老师不仅注重

25、课上的实验探究,而且能激励学生将探究迁移到课外。倡导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片段3: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王老师注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王老师没有打击实验失败的学生,而是鼓励和引导学生,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以及“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理念。9 简答题材料:问题:(1)分析该探究实验方案存在哪些问题及对应的改进措施。(10分)(2)补充实验步骤。(10分) 参考解析:(1)学生分组不合理,每个小组人数过多,不利于学生观察、交流,容易造成班级授课混乱。可将班级30名学生分为6组,每组5名同学

26、,各自承担相应的任务。鼠妇数量过少,观察结果偶然性太大。每组应至少准备l0只鼠妇。(2)取一个黑色纸盒,在纸盒中铺上厚度、湿度均适宜的土壤。以中轴线为界,一侧盖上黑纸板,一侧盖上玻璃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在纸盒两侧中央各放人5只鼠妇,静置2分钟。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目,统计10次。10 简答题材料:问题:(1)分析材料中运用的教学媒体的类型及其优点与不足。(8分)(2)选择教学媒体的主要依据是什么?(12分) 参考解析:(1)教学媒体一般分为非投影视觉媒体、投影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觉媒体、综合媒体,而材料中体现出来的是综合媒体。材料中运用的教学媒体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优点:

27、使用计算机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色彩、音响、动画、图形和图像能够增加真实性,并能够使练习、实验、模拟等教学活动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对学生行为高速的个别化反应,能产生高比率的强化;利用计算机的储存能力能够将学生过去的操作行为记录下来,在计划下一步学习时使用;利用计算机所设计的耐心的、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积极有效的气氛,特别是对那些后进生作用更大;利用计算机能够进行个别化教学;更多的信息资源可以很容易地由教师和学生使用和支配。体现出的不足:购置硬件的费用比较贵;计算机的种类繁多,各有差异,造成计算机的使用及保养的困难;缺乏高质量的教学软件;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学生按照计算机所安排

28、的程序学习,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2)选择教学媒体的主要依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多媒体。初中生正处于智力发展和接受新鲜事物的黄金时期,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因而多媒体具有的声、光、电的综合刺激,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注意。多媒体在生物教学中要和课本内容相结合,不要太花太乱,要切合自然,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根据内容选择多媒体。多媒体的设计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在传统教学中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根据实验性质选择多媒体,有利于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深化。根据课型选择多媒体,尽管媒体的形式特点不同,传播信息的内容不同,但如果教师演示的方式

29、、内容千篇一律,也是无法适应学生好奇、求新的心理特点的,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多媒体使用的方式要灵活,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恰当地选用多媒体。11 简答题材料:问题:(1)分析上述材料中所用的课程资源类型。(2)除上述课程资源外,教师还可以开发利用的教学资源有哪些? 参考解析:(1)上述材料中,教师利用的课程资源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社区课程资源。教学中,教师应该广泛利用社区课程资源,包括社区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动植物标本馆、动物园、植物园、少年宫、科技馆、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良种站、养殖场等以及周围的自然环境。上述导入环节中,该教师给每组一株当地植物园提供的盆栽橘子,利用了社区课程资源。信

30、息技术资源。信息技术资源包括网络资源、多媒体资源、计算机技术等。课堂中学生用iPad投射功能展示盆栽橘子图片及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橘子生长、开花、结果过程的视频,均利用了多媒体课程资源。学校课程资源。以学校实物材料和设备作为课程资源,如常用仪器设备、必要的药品和低值易耗品、学校图书馆等。教师展示植物六大器官的挂图属于学校课程资源。(2)为了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条件,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除上述课程资源外,教师还可以开发利用的教学资源有以下几种。家庭课程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家庭中的用具、材料、图书资料等开展相应

31、的活动。媒体资源。利用杂志、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资源作为课程资源,包括电视、广播、网络等。利用生物实践活动素材或成果作为课程资源。例如,标本制作、实验解剖等实际操作,组织培养、食用菌栽培等生物技术作为课程资源。将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作为课程资源。教师的生活经验、知识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感受、兴趣、爱好及其他学科知识等都可以作为课程资源。利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或知识作为课程资源。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与许多学科联系密切,如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等。12 简答题材料:问题:(1)请对上述教学目标的表述进行评价和修改。(2)初中生物学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让学生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 参考解析:(1)教学

32、目标的确定应体现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将题目中给出的教学目标分类,并注意行为动词的使用,参照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答案不唯一,符合此要求即可)(2)初中生物学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领域都有一定的发展,具体的体现如下。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

33、的基础。13 简答题材料:问题:(1)结合材料,谈谈该活动的目的是什么。(2)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血型与输血”,请用简图诠释“输血原则”并列出表格解释该“输血原则”。 参考解析:(1)教师组织这样的活动,目的有两个:一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二是在情境中检验学生对血型与输血关系的掌握情况,并巩固学生所学知识以使其应用于实际,深化本节课的重点内容。(2)输血原则简图:ABO血型系统是根据红细胞表面有无特异性抗原(凝集原)A和B来划分的血液类型系统。按凝集原A、B的分布把m液分为A、B、AB、O四种类型。输血时,若失血者与献血者的血型不匹配,则会使输入的红细胞

34、发生凝集,引起血管阻塞和血管内大量溶血,造成严重后果。所以在输血前必须做血型鉴定。正常情况下只有血型相同者可以相互输血。在缺乏同型血源的紧急情况下,因O型血的红细胞无A、B凝集原,不会被凝集,可输给任何其他血型的人;AB型的人,血清中无抗A、抗B凝集素,可接受任何血型。异型输血时,输血速度要缓慢且输血量不能过多。14 简答题材料:问题:(1)分析材料,指出两个案例中的教师分别运用了哪种结束类型并做简要说明。(2)上述案例中,两位教师的结课方式有哪些共同特点? 参考解析:(1)案例1中教师的结束类型属于拓展延伸。拓展延伸是教师在总结归纳所学知识的同时,与其他科目或以后要学到的内容或生活实际联系起

35、来,将知识向其他方面拓展或延伸的结课方法,常用于拓展学生学习、研究新知识的兴趣,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目标。该教师展示肾衰竭患者的照片,播放血液肾透析的视频,使学生认识到肾脏的重要性,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案例2中教师的结束类型属于系统归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动手动脑,总结知识的规律、结构和主线,及时强化重点,明确关键。该教师将本课的知识分为两个方面,血液的流动以及尿液的流动,并分别对两种途径进行总结归纳。通过两条途径对比,学生既可以找出它们的不同点,又可以找到内在的联系,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使记忆更加牢固、清晰。(2)上述案例中,两位教师的结课方式有以下共同特点。课堂小结紧扣教学目的

36、、内容、重点和知识结构。两个案例中的教师结课内容都是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都强调肾脏的作用及其重要性,引导学生把所学新知识及时归纳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便于学生回忆、检索和运用知识。安排适当的学生实践活动,如观察、练习、口头回答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案例1 中教师准备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供学生学习,该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及分析、提取信息的能力。案例2中的教师安排的学生活动为自主归纳知识并请同学发言,该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头、书面表达能力。课的结束都属于开放型。案例中的两个教师分别以“保护肾脏的措施”和“归纳知识点”的方式进行结课,都具有开放性,并没有限制学生

37、的思维,鼓励学生继续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结课中提出的问题要求明确、难度适中。无论是根据图片、视频说出自己的感悟还是进行知识的归纳,两位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都是明确的,学生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教师所提出的问题难度适中,能维持学生较高的学习动机。结束的时间紧凑。两位教师均用较短的时间进行结课,一方面帮助学生深化了对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恰当的结课时间不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15 简答题“消化与吸收”一节的内容比较抽象,分为“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某版本教材先介绍了消化的定义,再通过一个探究实验阐明了口腔的消化作用

38、,进而说明胃、肝脏、小肠的消化功能,最后通过一段资料分析解释了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的原因。要求:(1)设计本节内容的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8分)(2)绘制出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在消化道中各部位被消化程度的曲线。(8分)(3)设计“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方案。(14分) 参考解析:(1)知识目标:说出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功能;概述三大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的过程;阐明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的原因。能力目标: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得出合理的结论,说出控制探究实验变量的原则;通过资料分析,概括小肠的结构特点,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关系。(2)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在

39、消化道中各部位被消化程度的曲线如下:(3)为帮助学生学习并巩固探究实验的方法,应呈现一个完整的探究步骤,即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实验方案如下:提出问题先确认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检验依据是淀粉遇碘会变蓝。馒头经过咀嚼,人会感觉到甜味,这是为什么呢?馒头在口腔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与口腔中的哪些因素有关?做出假设a牙齿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引起了馒头的变化;b唾液的消化作用引发了这种变化;c牙齿、舌头、唾液共同的作用。制订计划a实验原理馒头变甜是因为其成分发生了变化,有甜味的是麦芽糖。淀粉遇碘变蓝,而麦芽糖没有这样的特性,口腔中的温度约为37。b实验变量唾液的

40、有无,牙齿的咀嚼作用和舌的搅拌作用。c对照实验三支试管,两个对照实验。一支试管为实验组,另两支试管为对照组。一个对照实验的实验变量是唾液,两支试管都加入等量的馒头碎屑,实验组内加入唾液2 mL,对照组试管加入2 mL清水,充分搅拌(碎屑与搅拌模拟牙齿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单一变量为唾液)。另一个对照实验的实验变量是馒头块的状态:实验组的馒头块用刀切碎,放入试管中并震荡试管,对照组的馒头块不做任何处理,直接整块放入试管中,并且不震荡试管,两支试管中都加入2 mL唾液。如果模拟了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功能并加入唾液的实验组在滴加碘液后,试管内没有变成蓝色,而滴加清水的对照组以及馒头没有切碎的对照组在滴

41、加碘液后试管都变成蓝色,说明馒头中淀粉的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反之,如果实验组变成蓝色,则说明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没有关系。d实验方案实验材料用具:馒头块(三小块等大)、试管(三支)、烧杯、盛唾液的小烧杯、滴管、温度计、石棉网、三脚架、碘液、小刀、小木板。实验步骤: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将A块和B块分别用刀细细地切碎,拌匀(模拟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C块不做任何处理。用凉开水将口漱净,口内含一块消毒棉絮。约1分钟之后,用干净的镊子取出棉絮,将棉絮中的唾液挤压到小烧杯中。取3支洁净的试管,分别编上、号,然后做如下处理:将

42、A馒头碎屑放入号试管中,注入2 mL唾液,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将B馒头碎屑放入号试管,注入2 mL清水,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将C馒头放入号试管注入2 mL唾液,不搅拌。将三支试管一起放入盛有37左右的温水中。510分钟后,取出这三支试管,各滴加2滴碘液,摇匀。然后,观察并记录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实施计划按确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实验结果:号试管中没有变成蓝色;号试管变成蓝色;号试管中的馒头块部分变成蓝色。实验结论:唾液具有消化淀粉的作用;牙齿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可以使馒头中的淀粉与唾液充分混匀,使唾液能够充分发挥作用。表达交流各小组之间、师生之间交流

43、讨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和遇到的问题,表达解决的办法以及实验中的收获等,教师强调实验中的安全问题。16 简答题“花的结构”是“开花与结果”一节的重点内容,某中学生物教师为巩固学生的知识并提高学生的探究与动手能力,激发其探知生命科学奥秘的兴趣,为学生准备了废旧的白色泡沫、多种颜料、粉红与绿色卡纸、细线、废旧毛衣针(金属)、牙签、胶水等材料,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和制作一个桃花模型。要求:(1)画出桃花结构模型的简图,标注相关结构名称并写出该模型制作的方法。(15分)(2)设计一个利用该模型进行教学的教学流程。(15分) 参考解析:(1)一朵完整的桃花的基本结构包括花柄、花托、花萼、花瓣、雄蕊(花药、

44、花丝)和雌蕊(子房、花柱、柱头),子房内有胚珠。故桃花结构的模型应体现这些结构,简图如下:模型制作方法:底座制作。用小刀切大小不等的两块泡沫,小的为花柄,大的为花托,用胶水粘在一起,涂成绿色。(泡沫形状由学生自行设计决定)雌蕊制作。在大泡沫上用铅笔描出一个雌蕊形状,用刻刀刻出雌蕊,整体涂成绿色。用红色染料在子房部分涂一个红色圆圈表示胚珠,再用黄色染料从柱头开始描一条线到胚珠底端,这条黄线表示花粉管。在“子房”底部插一根牙签。雄蕊制作。用刻刀切几块小型泡沫,染成黄色,作为花药,用废旧的金属毛衣针作花丝,将“花药”插在“花丝”上。花冠制作。用粉色的卡纸剪出花瓣(5个),用绿色的卡纸剪出花萼(5个)

45、,分别在下端粘一根牙签。组装。将制作好的各个部分按花的结构顺序插在底座上。这样一个完整的桃花结构模型就制作完成了。(2)通过讲解花的结构完成模型制作的教学流程如下:激趣导入教师提问:现在正值阳春三月,大家看到路边的各种花都陆续开了。在古代,很多文人都以花自喻,或者赞美花,同学们知道哪些描写花的诗句?(学生畅所欲言,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利用课件,让学生欣赏几幅花的图片,配有背景音乐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教师:我们看过那么多花,不知道有没有同学仔细去观察过花。花除了美丽的花瓣,还有哪些结构?花落后,就结出了美味的果实,这一过程又是怎么完成的呢?果实的形成与花的哪些结构有关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46、花的结构。观察思考,教师讲解(用课件展示彩图:桃花的基本结构)教师:看这幅图,同学们能说出哪些结构名称?(学生回答)教师:刚才同学们说出了花瓣、花萼、花蕊,但是还有一些结构同学们没有注意到。一朵完整的花,还包括花萼底部的花柄和花托(课件放映出花结构名称,指示所在部位),只不过不同的花,花柄长短不一样。另外,花蕊的说法还可以再精确一点,花蕊包括雌蕊和雄蕊。那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一下,说说哪部分是雌蕊?哪部分是雄蕊?(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我们看到的一根一根的称为花丝,上面那个黄色的球称为花药,花药上有花粉,花药和花丝组成了雄蕊,众多的雄蕊就组成了雄蕊群。在雄蕊中间有一个凸起的结构,就是雌蕊。(课件放映

47、子房结构图)雌蕊由最上面的柱头、中间的花柱和底部的子房组成。子房将来发育成果实,子房里有胚珠,将来会发育成种子。模型制作教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与思考,同学们现在能说出花的基本结构有哪些吗?(学生思考回答)教师:为了让大家能够更好地理解并巩固知识,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大家按照学习小组,来制作一个桃花的模型。请课代表来分发一下材料,然后大家想一想怎么做这个模型。(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好,刚才我们说,一朵漂亮的花的花瓣需要一个承载它的结构,是什么?(学生回答:花柄和花托)那请同学们按照你们刚才的设计,做出一个花柄和花托。(学生制作)教师:花的主要结构是雄蕊和雌蕊。雄蕊和雌蕊分别包括哪些结构?(学生回答:雄蕊由花药和花丝组成,雌蕊由柱头、花柱和子房组成)那同学们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教师资格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