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倾听”.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倾听”.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教师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倾听”著名的构建主义教学理论实践家莱斯特说:我倾听,我更好地理解学生已经知道的以及他们想知道的;我是一个倾听者,我更多地认识学生和他们的学习程度;我倾听,我更好地理解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他们希望掌握的知识。教师的作用就是对学生的思维提出质疑,并在不同观点的争论中让学生形成学习共同体,鼓励他们之间的讨论。作为教师,走近学生,切实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重视课堂上教师听的艺术无疑是很重要的。 一、以基于学情的倾听,引领课堂认知新生成。 教师在课堂上倾听的对象是来自于学生信息的反馈。那么教师在课堂上的倾听,具体而言究竟是听什么呢? (1)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对知识
2、的欲望、需求和情感。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人教走廊开栏词有一句说的好:我们生活的世界,纵看是历史,横看是社会。 而这纵看的历史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还是血肉丰满,活生生的吗?那些我们一直以为本该如此的历史结论是否想当然的以为学生印象深刻?新课程实践中活灵活现和热闹非凡的课堂是否解决了学生知识因何而生、知识缘何而去的困惑? 例如在讲述抗日战争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当时的中国人民会如此敌视日本甚于英美法这些侵略者呢?以至于可以团结一致地英勇反抗? 固然回答这个问题要从多角度的史实来考量,但那份真实情感的激发是需要下番功夫的。 让我们来看看郑婷婷老师的在过程中回望 在回望中感受人教版抗日战争教学设计吧。她用
3、中日双方军事对比汪精卫1937年讲话蒋介石对战争的思考与态度日本兵口述史日军731部队解剖人体使用的镊子和剪刀江苏老兵口述史等材料呈现了一个怎样的历史给学生?一部活生生的历史,一个多角度下反映的真实历史现场。 跳出课堂,倾听学生的欲望、需求和情感就是要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还原一个真实的能走进,能触摸的历史现场;还原一个能在学生心灵最深处形成感应和共鸣的历史 (2)倾听学生对知识的回答与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程度。 无疑,有针对性课堂教学一定是有效的,而且是高效的。然而,实际的问题接踵而来,针对性从哪里来?笔者认为只有倾听学生对知识的回答与反馈,才能了解他们的实际学习程度,做到真正的针对性!那么如
4、何倾听呢?当然不能把学生叫过来他说你听,而是要通过提供预习案来实现。 比如,在我实际教学中所设计的美国1787年宪法的预习学案中,布置阅读作业,让学生在自主预习的基础上总结1787年宪法的内容,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往往遵循了初中的学习体验,更多的关注了三权分立。 事实上,就课题立意来看,新课程对这一课题处理的角度和高度与旧课程相比都发生了细微变化。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美国1787年宪法,教材立意在于对1787年宪法的解读,而不仅仅是对其特点的分析。于是,在组织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材料来解决学生的知识偏差,使学生明确联邦制下的中央与地方、制约权力的三权分立、平衡利益的智慧之处。 可见,倾听使教
5、育更有针对性。一样的社会大环境,一样的年龄阶段,课堂教学的整齐划一性以及教材自身的因素等原因,造成学生的声音必有共性,教师要倾听群体的共性的回答,才能保证在不多的教学时间里与尽可能多的学生拥有一个共同的对话平台,增强教学的有序性、有效性。 二、以跳出课堂教学的倾听,赋予教育功能新转变。 有效的课堂,首先是建立在师生间互相信任平等的基础上,教师要走出知识权威的阴影,放下架子,心平气和地倾听;其次是客观公正,不带任何成见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意见;再次是全面倾听,不能只听符合自己想法的,特别要注意不同的声音。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自己首先跳出课堂教学。那么怎样的听才是真正的倾听
6、呢? 首先,善听要有诚心,要投入。教师要能够创造和培育一种让学生讲话的环境,能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同时能诚恳、专注平易地听学生的回答,才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如组织和指导学生走上讲台讲课,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和风采,不失为一种新鲜而有趣的教学方式。 其次,善听还要对学生有信心。相信学生,你才能放开手脚;相信学生,你才会饶有兴趣地听取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对历史的理解。相信学生的创造力,相信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时地鼓励学生,让所有同学的脑筋开动起来,让他们的思维不断交流、踫撞,课堂中就能奏出一曲和谐的乐章。 倾听可以使教师领会到学生的需要,发现问题的所在,挖掘学生的潜能;也可以使学生感到被接纳,体会到自我的存在。倾听学生,重视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可以消除学生对教师的心理紧张状态,增加师生之间的认同感。在课堂倾听中,对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方可彰显出教师的课堂引导作用。这也是新课程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的真正体现。第 4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