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有效策略.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23928304 上传时间:2022-07-02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6.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有效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有效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有效策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有效策略.doc(4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 仅供参考 学习与交流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有效策略【精品文档】第 45 页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有效策略选题说明新课程实施以来疑难问题的探讨。说实在,新课程以来也没系统上过新教材,对于教材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没有过多的直接体会。这几天对我来说是个学习好机会。那么谈什么呢?我还是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新课程中的学生学习方式的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不老又不新的话题呢?这与本次新课程实施以来,一直困扰我的问题有关:为什么要课改?课改到底要求我们改什么?我想大家也有想到过这些问题的。大家是否注意到,经常有人问起:你们高中实施了新课程,有什么变化?老师们的第一反应就说:

2、我们历史变模块,三本必修书,政治、经济、文化,上专题史了,还有高考增加了模块考试。老师们:实施新课程,是否就是把教学大纲改成课程标准?是否就是换上几套新教材?难道把通史改成了专题史就是新课程了?就是新课改了?真正的新课程到底要新在哪儿呢?我们的课改之路究竟通向何方?个人认为,课程标准、新教材、模块等,这些是新课程的外在的直观的表现形式。实施新课程,进行新课改的重点、实质及核心应该是关注和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但那些直接变化尤其是教材的大变化客观上需要我们去熟悉、去解读,化去了我们较大的时间的精力。而我们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课程新课改。如果课堂教学不变,教师

3、教学方式不变、学生学习方式不变,只是拿到了一本课标,换了一套教材,那么就是穿新鞋走老路,那样的新课程只能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正得到逐步改变。但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学行为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教学中,我们仍然偏重知识目标,忽视学生知识获得的过程和情感体验,我们的学生大都还是感觉学习历史:学而无趣、学而无用。所以说,如何真正的以课程理念为指导调整我们的教学行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让我们的学生喜欢上历史课,从历史的学习中提升能力和素质。这是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不得不一直思考和探讨的问题。基于这样的思考,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

4、关于课程中的学生学习方式的问题。题目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有效策略。是什么?一、什么是探究?在英文中,探究inquiry一词,按照牛津英语词典解释:就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按照现代汉语辞典的解释:所谓“探究”,就是指探索研究、探寻追究之义。美国学生韦尔奇等亦指出“探究是人类寻求信息和理解的一般过程。从广义上说,探究是一种思维方式。”由此可见:一切努力寻求答案、独立解决问题的活动,都可以看做是探究。二、什么是“探究学习”?就是“学生围绕着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或支持下,自主寻求答案、自主建构意义或理解

5、、自主寻求所需信息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有三种基本的表现形式:问题解决式、文本解读式和材料解析式的探究式学习关注的焦点:问题的解决,在教师帮助或支持下,学生自主寻求问题的答案。可见:其立足点:就是“问题”,及学生针对“问题”而对知识进行的“自主建构”三、历史学科探究式学习又是怎样的呢?【课例1】孔子山东省实验中学这是一节实践探究式教学理念的历史课。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作适当的补充、总结及引导。【课例2】百家争鸣视频 36:1544:48这是教参中附送的优秀课例,其中的一个片断。它属于历史课堂教学中,一个体现探究性学习的片断。上述,两则案例都属于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也就

6、是围绕历史课堂教学基础内容而同步进行的“追问”式探究学习。今天我们所要探讨的也是这类学习方式。另一类:历史学科拓展性专题探究学习。就是围绕特定的有意义的历史专题问题而进行的拓展性专题探究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我们必修三册教材后,有8节探究课题。就其归类看,编写者安排是课内上,应属于第一类。如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科举制度的利与弊;艺术中的历史。但实际上我们很少上,把它列入第二类。三、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最基本特征是什么? 从上述概念出发,结合案例,我们不难得出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最基本特征。1问题性。探究教学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的,有意义的探究教学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新颖的问题情景

7、,以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学生也只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能着手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质疑是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内涵之一,质疑的过程就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而问题的发现和提出是创造的起跑线。所以,质疑是开展探究教学的第一步。2实践性。这有二层意义:一是指探究式教学不再是单纯的对理论化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它把学生引到鲜活的生活世界当中。如刚才视频中的片断。二是指探究式教学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而老师则作为学生的指导者,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主观能动地去学习和把握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大胆地想象,积极地思索,从而获得多方面的锻炼,从各个角度

8、和途径学习到知识。如孔子这一案例3开放性。探究式学习就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想法,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独立思考,不强求千篇一律的标准答案。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展示充分体现探究式学习的魅力。开放的特点,使拥有不同智慧的学生都有展示个人能力的机会,也为学生主体意识与能力的发展创设了良好的条件。传统教学则整齐划一,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讲求知识体系完整和结论唯一,说教色彩浓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学生的个性发展受约束。4民主性探究式课堂教学一改过去那种只重结果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教学中应支持学生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探究新问题,答应有不同的结果出现,鼓励学生另辟蹊径,标新立

9、异。对历史史实的评价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多方面、多角度地进行评论,鼓励学生打破常规的看法,立体地看待历史史实。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条件。4互动性师生要交流互动,互相探索,互相倾听,互相交流对历史上某一件事的看法,协同合作解决新问题。为什么?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的,有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为什么要特别倡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 从创新人才培养看培养创新型人才一直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主要方向。在教育部颁布实施的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课程的基本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

10、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看,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创新人才。今年7月,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正式颁布实施。新一轮教育改革即将启动。纲要把创新人才的培养再次列入了重要工作。 而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石在于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说,无论什么样的学习,首先面对的是学习什么知识的问题。传统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的中立性。所以教育以传授知识为基本特征,学生以学习、掌握或运用客观知识为基本任务,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被剥夺了对知识进行独特理解、质疑和批

11、评的权利,创造性的发挥受到极大的束缚。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往往重记忆、轻能力;重讲授、轻活动;重结论、轻过程;使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大大减弱,学生的自主探究、创新性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妨碍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后现代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不确定性、理解性,知识的获得是主体主动建构的过程。所以强调学生主动质疑、探究在知识获得中的重要作用。学习过程,实质是学生不断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有了疑,学生才能积极思考,去质疑、释疑,在不断生疑、质疑、释疑过程中,产生认识冲突,才有“创新”。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手段,在教学中,教师不是单纯的为学生提供体验、记住结论。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学生为了对所提出的新问

12、题进行探究,设计解决新问题的方案,找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就需要围绕探究的新问题主动地收集信息进行加工和利用。通过探究式学习,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获取、整理、归纳信息,学会判定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地利用信息解决新问题。所以探究教学法归根到底是为了实践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的提高与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服务可以说,学生探究学习就是创新学习是培新创新人才的重要方式。因此,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加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从历史学科价值看历史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学习历史只是为了让我们的学生记些历史上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吗?历史学科的价值究竟在哪?学过历史与没学过

13、历史的区别在哪?历史学科是非凡的。它的非凡性就是能让学习历史的人拥有非凡的“眼光”,成为一个有“眼光”的聪明人。这么说也是有依据的。如:又如今年上半年,都市快报采访绿城集团老总宋卫平,问他出身历史系与他的成功有什么关系?他就说学历史使他能看得远、看得透。前二年,中史参还转载了一篇网上热点文章:盛志年:历史系何以人才辈出?在中国高等院校的专业中,历史系恐怕是最传统、最冷僻、最不受学生欢迎的系科之一了。但冷僻的历史系,却人才辈出,能在政界、文坛和商界纵横捭阖、叱咤风云?这一现象着实令人深思。 所绝不能小看历史学科。那么,这里所说的“眼光”是怎么来的呢?历史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分析探讨历史问题、思考解决

14、历史问题的一门学科,从历史问题的探讨为现实问题的思考解决提供借鉴的一门学科。且历史问题的探讨少则几年几十年、多则上百上千年。历史让人看得远、看得透,让人独具慧眼。这是因为历史学科是一门探究性的学科。探究是展示历史学科价值的重要途径。所以历史学科要多采用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对事物形成自己的看法和独到的见解。从而展示学科的价值。而且,这些问题作为历史教师应该在高一的始业课上,就应与学生交流探讨。始业课尤其重要,这是我们给学生洗脑的一次机会,培养问题意识、探究意识的起点。现在的大部分高一学生并没有真正接触历史。但错误认识已经形成。历史就是过去的,没啥用的,死记硬背的没意思。要改变学生先入为主的这种错误

15、想法。说没用任何一门课都可以说无用的。语文、数学、英语。要改变一些学生在初中时形成的历史是门副课,历史就是死记硬背、考试时教师会划重点发讲义、上课可以休闲的错误认识。让学生理解历史是一门什么样的课,历史学科是非凡的、有意义的一门课。 从高中学生特点看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理性思考能力。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研究的认知方式和心理过程进行学习, 它会给学生创设一个与生活、社会更为亲近的空间,使学生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进行的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探究教学法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实践,主体体验,让学生进入到学习过程中去,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

16、机,使学生主动的学习探索。从而能使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另外,现在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合作性弱;电脑信息时代,都成宅男宅女。探究式学习的开展,将打破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强调学生间,师生间的互动,将有利于人际沟通和合作,使学生学会交流信息、分享大家的探究成果。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交流、分享和合作。这对现在的学生也是非常重要。也将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进行工作创造有利的条件,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考试评价看从近年会考、高考历史试题主要特征和趋向看,考题的学科性、发展性、引领性特征显著。 高考是国家意志,指向未来,选拔未来。素质教育特征

17、(高考选拔目标)日益突出。1、考学习能力与方法考查具有学科特色的学习过程与方法。考新的概念、原理、规律等当场学习和运用能力。选拔会学习的人2、考信息提取处理能力考提取有效历史信息,运用历史学科思维(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数理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抗题海战术(2008年高考全国)15.1920年,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谈到“科学万能说”时,认为它“当然不能像从前一样的猖獗”。梁启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A.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遇到阻碍B.科学技术在欧洲的发展水平很高C.科学技术在世界大战中成为战争工具D.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减缓19.诺贝尔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写道:“假设一位古希腊人能被奇迹般地送到1

18、750年的英国,他或她会发现许多熟悉的事物。不过,如果希腊人再晚两个世纪被送来,就会发现,自己宛如置身于一个幻想的世界,什么都不认识,甚至什么都不理解。”作者提出后一种假设的主要历史依据是A.工业社会形成与发展B.人口爆炸性增长C.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D.各国间交往密切(2009年浙江)15.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农业税(万贯)非农业税(万贯)农业税:非农业税至道末年(997年)2408.11567.760:40天禧末年(1021年) 2641.2 3874.0 40:60厢宁十年(1077年) 2021.3 5117.2 28:72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

19、产削弱的趋向 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 重农抑商政策已经不在实施A B C D (2010年浙江)18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2008年高考全国)37(3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材料一唐代科举取

20、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初试二试三试明经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口答诸经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进士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作诗、赋、文各一篇作时务策五道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材料二在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遴选,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文官开始出现。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直至18世纪末,文官录用仍无常规可据,文官录用权主要由国王、宫廷权贵和各部长官直接行使,私人关系和个人感情成为获取官职的关键因

21、素。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有四类: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摘编自净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中等(1) 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6分)(2) 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

22、用的主要区别。(10分)(3) 如何理解“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6分)(4) 指出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10分)38.(26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剥茧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 材料二 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谨陈六义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

23、而非保守的三、进去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警告青年(1915年9月) 材料三 欲改造吾国民之无知,使之脱胎换骨,恐使其染于专制时代之余毒,他者吾无望矣,惟在涉毒较少之青年,其或有以自觉。此。之所以专对去菁菁茁茁之青年,而一陈其忠告也。 -高一涵 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1915年10月)(1)结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作者所提到的“新民”与“新青年”的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梁启超“新民”理念与陈独秀“新青年”理念之

24、间的关系。【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20世纪50年代中国近代思想的变化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整理材料、最大限度的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理解历史史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和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的能力及对有效信息进行概括、归纳、准确解读的能力。第(1)问的回答需要注意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所给的有效信息,总结变化的原因。第(2)问特点的概括要紧密结合材料,然后分析所体现的时代精神。第(3)问要全面分析材料,全面分析总结答案。【参考答案】38(1)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有名无实),使他们意识到,以旧国民、旧心理驾驭新制度是不能取得成功的。必须通过思想启蒙

25、改造国人意识,培养新的国民,为社会变革奠定基础。(2)“新”在成为自主的、进步的、开放的、富于进取和科学精神的新青年。集中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时代精神。(3)梁启超提出要建立新国家必须先培植新国民,突出了国民素质与国家兴衰、社会进步之间的重要关联。陈独秀继承发展了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将目标具体锁定在“新青年”上,更符合实际。39(26分)美国独立后成功地进行了制度创新,其宪法在中央政府的权力构建中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美国三权分立的制度设计。(10分)(3)可避免滥用职权(避免独裁或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为

26、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有时也会出现三权扯皮,以至相互否决,导致效率低下,影响统治集团意志的有效贯彻【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美国共和制的确立。考查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综合阐释和评价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难度中等。【命题意图】:命题类试题,通过未知、新颖材料或命题或定义等的给出,综合考察考生提取信息、分析信息、迁移转化、应用信息、解决问题、阐述观点等的能力。3、考知识背景和文化素养素质教育意识不断增强选择良好背景的人如近年的历史常识题。北大清华复旦的自主招生试题。总之,高中历史探究教学法是一种在全新教育理念指导下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符合学科特点,符合高中学生心理认知、成

27、长规律,符合高考实际的教学方法。怎么样? 新课程实施以来,探究教学是成了倍受老师重视的教学方式之一。让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已经成为一个很普遍的教育理念。当今历史教学迫切需要一种能展现学生自我、发展个性的教学方法。但从现况看,远未达到每一位教师有着足够认识的程度。听课时,也发现很多时候,历史课堂里风光依旧,老师们仍然一统天下,不肯让位。在交流时,发现老师们也有着这样那样的想法和困惑,理论与现实两张皮现象严重。首先:现实的问题 难以开展困难与办法的思考(1)基于应试的原因 会考高考也没大的变化,我们的课堂也没什么大变化的需要。教材后所附的拓展性探究课上过的极少。探究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研究性探究

28、学习能给学生怎样的实际效能?教学方式改与不改又没啥大区别。但真的一个样吗?大不一样的。首先要改造我们课堂教学的话,要动脑思考想花样,要化精力投入,而走老路的话,熟门熟路,相对轻松。其次只要切实去改了,相信不但利于应试,甚至有意想不到效果。记得我离开学校教书的最后一届学生是02-05年。当时我们从高一备课组开展行动研究。尝试了多种教学方式:太平天国运动要求学生一节课自主学习基础知识、一节课探究疑难问题、就辛亥革命成败问题每班组织了一次辨论赛、新文化运动课前预习提问、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采用新闻发布会情境体验式学习等等。这一届学生有三个理课实验班,结果许多学生要求来读文科。理课老师想方设法做工作。

29、最后还有16个学生选读了文科。高考时有好几个学生选择了历史专业。这一届学生高考成绩很突出。所以考试指挥棒,的确给了我们很多限制。但至少我们的高一、高二上新课不该走老路。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多点创新。应试可在复习时去充分体现。就算复习也应该要创新,复习是学习的复习,教师不能光苦干,更要巧干。(2)生源差异。文科生、普通中学生源差,探究问题问下去没几个学生答上来的。老师讲的内容,学生能记下来记牢就已经是上上大吉了。这种自主探究方式不适合我们学校。让重点高中的学生去实施一下才有意义。重点中学的说:这几年扩招,学生是越来越差。总之,担心学生,放不下。(3)进度的问题: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需要一定的时间

30、作保障。如个别同学一讲就是十多分钟,这还怎么谈得上课堂效率?所以这种方式用一、两次还可以,公开课时动动脑设计下,平时多了教学进度也会受影响。们历史教师应该立足课堂,把课堂作为主阵地,不必事事探究,一节课只须安排一两个小问题,养成学生探究的习惯最重要。其次:效果的问题 在实施过程中,有多方面的因素直接影响着探究学习的效果。案例3视频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案例4课件。1预设与生成学生机械遵循教师制订的预案,并严格按照教师预定的步骤,来探究教师提出的问题,生成教师想要的结论。把“置疑式”教学变成了“问答式”教学。学生主体参与学习的热情不够,常常是被动、机械地按照教师编写好的脚本按部就班地进行。学生跟

31、随教师的思维走,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一教学环节师生们花了较多时间,总体看效果欠佳。从探究学习角度看:问题引入过渡自然,但过于随意。没能充分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改造:要求并引导学生对两幅画作比较太难,可直接由教师指出。在两幅画的介绍后,教师设置问题情境:我们从梅杜萨之筏自由引导人民的画作中分别听到了“救命啊!”“向前冲啊!”的呐喊声;从命运交响曲欢乐颂的乐章中听到了时代的最强音;从“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的诗句中,从敲钟人卡西莫多的身上看到了光明与希望。这些盛行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文艺作品有哪些基本特点呢?为什么当时会出现大量的这种浪漫主义的文艺作品?这些作品又会产生怎

32、样的影响呢?成功的预设才会有生功的生成。教师的质疑方式也是引导学生学会质疑的范例。有利于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2师生角色定位学生主体性:过于强调教师主导作用,没能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布鲁纳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语言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就学生探究过程而言,其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应有主体性、自主性的丢失,会导致问题探究学习失去它的灵魂本真。老师主导性:定向导趣、激疑外;点拔导思:教师根据学情及探究主题,提供学习材料应客观、典型、全面、多样。导:应是指导方法、引导,启发学生思维。而不是主导学生思维:如儒学在汉代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原因?(提

33、示:从西汉社会背景变化、儒学自身内容变化分析。)3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只要是探究活动,就要采取小组学习的组织形式到困难的问题,就讨论讨论。探究性学习中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易于调动学业生的参与性,但也会带来一些明显的负面影响。如过多关注自已分工的问题;发言的总是那几个学生。探究的组织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个人探究;二是小组探究;三是集体探究。另外,分小组学习不等于小组合作学习。这些小组讨论只是课堂教学的点缀,教学方式仍然是传统模式的继续。合作学习关键在于交流,要引导组内同学间的相互倾听。我们学生倾听其他同学交流的时候容易不够专注、注意力不集中,有的仍在关注自己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更为主要的是

34、,他们认为同学说的不重要,老师最后说的才是正确的和关键的,这正是教师是权威的观念在学生行为中的具体体现。举例:华师大培训。4过程与结果我们以往有重结果轻过程现象;但在探究学习中,又时常出现重过程轻结果现象。学生讨论,一个个发言,教师一个个或肯定或纠正等。学生发言结束。教师转达入下一教学环节。只重过程、能力的培养,结果会出现很多“漏洞”,生米常做成了“夹生饭”。5内容与形式:将探究学习泛化神化,用在不必要的地方。没把探究学习手段用在刀口上。往往是什么原因呢?和我们老师交流时,明白。面临该让学生探究思考,合作讨论的难点问题,老师不放,担心太难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自导自演,讲授结束。这就造成,有时教

35、学过程看上去热闹非凡,但实际上却基本上背离了问题探究的主旨。而在一些概念、内容、经过等陈述性的知识上,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的,就不需要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去合作讨论探究,这类活动往往使问题探究过程的主线模糊,探究结果不理想。实质还是教师让学生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被动的学习者,探究也就失去了意义。怎么办?首先,我们教师要抛开顾虑,努力践行课程理念。以45度仰望天空,行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相信随首我们教学方式的转变必然能取得可喜的教学成效。其次,我们要开展行动研究、课例研究,努力探索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有效策略。【相机案例】假设我们买了一部数码相机,交给孩子。有四种情况:1.一个孩子什么也不看,瞎玩,数码相机很

36、快被搞坏了;2.告诉另一个孩子不要动,你一步一步教他如何使用,并告知拍摄技巧;拍摄作品举例说明。布置拍摄作业。3.第三个孩子拿起来就玩,自己探索各种功能,遇到问题就查询说明书;布置拍摄作业。4.第四个孩子拿起说明书仔细看一遍,再探索各种功能;交流拍摄作品。你们觉得那一种最好?你有没有更好的。很显然:第1种情况属于以学生中心的课堂模式,教师不做任何指导;第2种情况属于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学生毫无自主性可言。这两种课堂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第一种是低效的,不可取;第2种多数情况下效果不佳,学生被压制,长期以往被动,缺乏创新实践能力(除个别具有魅力的老师,善于讲述,生动深该,还有启发性)。第3种情况

37、属于探究性学习,学生学习具有自主性,教师只是提供资料,扮演了咨询者的角色,这种课堂模式耗时费力,优在有益于学生自主性、合作性、创新性的培养,但是缺点在于单位时间内知识增量较少,因而在应试环境下效率也不高;第4种情况属于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性学习,教师扮演了指导者的角色,学生自主性强。该课堂模式过分强调了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运用,忽视了传统的授受式学习方式的运用, 在现阶段分数是教学评价的最主要标准的情形下,也注定了效率不高。 会用照相:会用:充电、开关机,取景,变焦、拍摄、浏览、联机保存。第5种情况如:教师直接给孩子介绍:充电、设置日期、开关机、浏览、联机保存等一些简易的操作功能。其中就取景、变焦、拍

38、摄方面,则让学生结合说明书,各自试拍体会拍摄方法与技巧。再让孩子分小组交流讨论拍摄技巧,推选最佳作品展示。教师及时点评指导总结补充。布置拍摄作业。还布置关于微距拍摄、手动拍摄、摄影艺术等拓展性作业。会用、用好、用妙。基本知识采用授受式效率高,重难点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探究学习,既发挥了学生主体性,积极性;又在教师引导下在有限时间内探研更有效地解决了核心问题,还提升了学生能力,扩大学生视野。效益也就提高了。这第5种就是最佳的吗?我们可以不断反思,不断创新思考,更多有效情况产生。启示:在策略上,关注这样几问题:让学生探究什么?目标明确、准确是探究学习的基础。要做到有的放矢。如何开展探究学习?探究学

39、习是学生主体的一种学习体验、学习过程。教师如何帮助促进学生探究?教师的引导是提高探究学习有效性实效性的关健。教师如何反思自身教学行为?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学生探究学习的可持续发展的源泉。策略思考一:让学生探究什么?问题是探究式学习的灵魂,有问题才有探究。所谓“探究”学习的起点是“问题”。问题的形成与解决就是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什么是问题?就是“须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等。教师采取探究式教学方式时,要解决探究什么问题?教师把教学内容根据要求转化为一组组面向全体学生的序列性问题,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动机与行为,这样教师备课的重点应转到备问题上来。我们得弄清,这节课中哪一问题值得师生一起探讨

40、,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要注意将知识点落实到问题中来,这样可以分解知识点的难度,达到突破重点、解决难点的目的。同时使学生的历史知识能够融会贯通。问题导引的策略:要设计好问题串,设计好核心问题。好在哪?除问题设计一般要注意把握好的难度、跨度、梯度、密度之外。作为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学习,还需要注意其:启发性、典型性、拓展性、实效性A启发性原则看:问题的设置富于启发,引人入胜。从而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点燃学生的创造热情。如2009年省历史年会上,周崴老师上的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之朝鲜战争。教师结合图文资料讲述朝鲜战争过程后,指导出朝鲜战争是由一场朝鲜内战演变成了一场国际性的局部战争

41、,此后引导学生结合史料探究:其何以成为国际性的局部战争?何以只是一场国际性的局部战争?提出的问题应具有启发性,不是填空式问答,把一个完整的句子截成几段,教师问上半句,学生答下半句;也不是判断式发问,学生无须做多少思考,凭猜测便能正确回答;更不是搞“提灌式”,用提问的方法去“灌”,直到学生钻进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圈子里,使之“就范”。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的矛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启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提出激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问题。教学中可适当选取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引导学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寻找多种解答途径

42、。B典型性原则看:即抓住理解和应用知识的关键设置问题,抓住教学重点,不在枝节问题上周旋。抓住知识的难点设问,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也就是就核心问题探究。省学科指导意见,就有很强指向性。如上半年市优质课,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几个教师上的。慈溪的戴林云老师获得了一等奖,他上课生动有激情外,很重要原因就是他的问题设置上紧扣: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这个核心问题。其次,也要针对学生认识模糊、易疏漏的地方,抓住关键词及制造矛盾为突破口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将跳出认识上的盲点、迷惑点。形成全面的、辩证的认知结构。如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兴起的背景和原因。如:浪漫主义作品一方

43、面呼唤和歌颂民主自由的理想社会,另一方面又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从而进行揭露、抨击。结合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冲击下的时代背景,师生较易混乱他们所不满的社会现状究竟指什么?这就需要我们从大的时代特征去考察,引导学生明确这一时期是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它是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资本主义制度得以确立的时代。工业革命壮大了近代欧洲资产阶级的实力,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到来了。这些作品为他们追求启蒙时期所描绘的理想蓝图,而奏响战歌、摇旗呐喊。猛烈抨击的是当时的封建束缚与民族压迫。如若指向随着工业革命开展,两大阶级出现并对立矛盾,这就不太妥当。C拓展性原则:历史教学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但更要解决为什么?怎

44、么样?的问题。要解决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更要解决学的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问题设置要有一定的探究空间。如有的学者以张居正为例,认为明朝的内阁首辅是宰相,你认为这种看法对吗?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辛亥革命的评价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这类具有观点争鸣性的问题。又如,追寻生命的起源一课,设问:为什么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能在当时一定程度地被接纳?生命的起源究竟是什么?这类拓展性、开放性的问题。有时即使讨论了也常难达成共识,但有助于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让学生感受探究过程的重要与快乐。D实效性原则:问题设置既要给学生以时空与空间,也要有利于课时任务的完成。我们可以设计

45、整节的探究活动课。更可以在每一节课中安排一些探究环节。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巧设讨论主题,力求每次讨论都有精彩的内容和独到的思考。探究策略思考二:如何开展探究活动?1.基本实施步骤探究:生疑质疑析疑释疑的过程。步骤: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提出问题、启发思考独立探究、合作交流适时引导、评价反馈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探究学习不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方法。而是来给学习者以更好的机会去主动建构。(1)要让学生乐于探究的策略:激情 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动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 奥地利教育家贝尔纳曾强调:“没有情感的教育不会

46、成为成功的教育;没有情感的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这都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激情投入。老师自已平平淡淡地上课很难感染学生,调动学生。动机 学习动机推动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因,激发动机就是通过教师创设情景,提出新问题,得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意向心理处于活跃状态。赞可夫:“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作用。”保持独立持续的探究兴趣是一个人在学生时代乃至长大成人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所创新和成就的重要的心理品质。由此,教师有责任去努力保持和发展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历史探究活动的形式,不应该只拘泥于图文视频史料的收集解读、或单纯的历史问题回答,还可以通过虚拟历史情境、历史游戏设计、联系学生生活世界、历史问题辩论、人物角色扮演、画漫画、写对联、猜谜语、小论文、以及历史遗址实地考察、探究成果报告会等形式来引发学生生疑质疑。如在案例1中,教师通过杨叔子院士的话和“2550年的孔子”等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了解传统文化、还原孔子本来面目的探究热情。在这个案例中,学生主体性体现较为成功,汇报的思路很清晰,发言角度很新颖。(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