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最新最新高一数学教案必修一导教案文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最新最新高一数学教案必修一导教案文案.doc(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最新最新高一数学教案必修一导教案文案教学方法的选择需要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进行设计,同时也需要考虑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与特点,不能追求新颖而舍本逐末;今天小编在这里整理了一些最新高一数学教案必修一导教案文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最新高一数学教案必修一导教案文案1一、教学目标(1)了解含有“或”、“且”、“非”复合命题的概念及其构成形式;(2)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3)能用逻辑联结词和简单命题构成不同形式的复合命题;(4)能识别复合命题中所用的逻辑联结词及其联结的简单命题;(5)会用真值表判断相应的复合命题的真假;(6)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技能.二、教学重
2、点难点:重点是判断复合命题真假的方法;难点是对“或”的含义的理解.三、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在当今社会中,人们从事任何工作、学习,都离不开逻辑.具有一定逻辑知识是构成一个公民的文化素质的重要方面.数学的特点是逻辑性强,特别是进入高中以后,所学的教学比初中更强调逻辑性.如果不学习一定的逻辑知识,将会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经常犯逻辑性的错误.其实,同学们在初中已经开始接触一些简易逻辑的知识.初一平面几何中曾学过命题,请同学们举一个命题的例子.(板书:命题.)(从初中接触过的“命题”入手,提出问题,进而学习逻辑的有关知识.)学生举例: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
3、)教师提问:“相等的角是对顶角”是不是命题?(3)(同学议论结果,答案是肯定的.)教师提问:什么是命题?(学生进行回忆、思考.)概念总结:对一件事情作出了判断的语句叫做命题.(教师肯定了同学的回答,并作板书.)由于判断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所以命题有真假之分,命题(1)、(2)是真命题,而(3)是假命题.(教师利用投影片,和学生讨论以下问题.)例1 判断以下各语句是不是命题,若是,判断其真假:命题一定要对一件事情作出判断,(3)、(4)没有对一件事情作出判断,所以它们不是命题.初中所学的命题概念涉及逻辑知识,我们今天开始要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介绍简易逻辑的知识.2.讲授新课大家看课本(人教版,试验
4、修订本,第一册(上)从第25页至26页例1前,并归纳一下这段内容主要讲了哪些问题?(片刻后请同学举手回答,一共讲了四个问题.师生一道归纳如下.)(1)什么叫做命题?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做命题.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关键看这语句有没有对一件事情作出了判断,疑问句、祈使句都不是命题.有些语句中含有变量,如 中含有变量 ,在不给定变量的值之前,我们无法确定这语句的真假(这种含有变量的语句叫做“开语句”).(2)介绍逻辑联结词“或”、“且”、“非”.“或”、“且”、“非”这些词叫做逻辑联结词.逻辑联结词除这三种形式外,还有“若则”和“当且仅当”两种形式.对“或”的理解,可联想到集合中“并集”的概念.
5、 中的“或”,它是指“ ”、“ ”中至少一个是成立的,即 且 ;也可以 且 ;也可以 且 .这与生活中“或”的含义不同,例如“你去或我去”,理解上是排斥你我都去这种可能.对“且”的理解,可联想到集合中“交集”的概念. 中的“且”,是指“ ”、“ 这两个条件都要满足的意思.对“非”的理解,可联想到集合中的“补集”概念,若命题 对应于集合 ,则命题非 就对应着集合 在全集 中的补集 .命题可分为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不含逻辑联结词的命题叫做简单命题.简单命题是不含其他命题作为其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不能再分解成其他命题)的命题.由简单命题和逻辑联结词构成的命题叫做复合命题,如“6是自然数且是偶数”就是由
6、简单命题“6是自然数”和“6是偶数”由逻辑联结词“且”构成的复合命题.(4)命题的表示:用 , , , ,来表示.(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作补充和强调,特别是对复合命题的概念作出分析和展开.)我们接触的复合命题一般有“ 或 ”、“ 且 ”、“非 ”、“若 则 ”等形式.给出一个含有“或”、“且”、“非”的复合命题,应能说出构成它的简单命题和弄清它所用的逻辑联结词;应能根据所给出的两个简单命题,写出含有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复合命题.对于给出“若 则 ”形式的复合命题,应能找到条件 和结论 .在判断一个命题是简单命题还是复合命题时,不能只从字面上来看有没有“或”、“且”、“非”.例如
7、命题“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此命题字面上无“且”;命题“5的倍数的末位数字不是0就是5”的字面上无“或”,但它们都是复合命题.3.巩固新课例2 判断下列命题,哪些是简单命题,哪些是复合命题.如果是复合命题,指出它的构成形式以及构成它的简单命题.(1) ;(2)0.5非整数;(3)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4)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5)平行线不相交;(6)若 ,则 .(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辨析.教材中对“若则”不作要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作些补充.)例3 写出下表中各给定语的否定语(用课件打出来).若给定语为等于大于是都是至多有一个至少有一个至
8、多有;个其否定语分别为分析:“等于”的否定语是“不等于”;“大于”的否定语是“小于或者等于”;“是”的否定语是“不是”;“都是”的否定语是“不都是”;“至多有一个”的否定语是“至少有两个”;“至少有一个”的否定语是“一个都没有”;“至多有 个”的否定语是“至少有 个”.(如果时间宽裕,可让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置疑:“或”、“且”的否定是什么?(视学生的情况、课堂时间作适当的辨析与展开.)4.课堂练习:第26页练习1,2.5.课外作业:第29页习题1.6 1,2.最新高一数学教案必修一导教案文案2教学目标(1)掌握 与 ( )型的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2)掌握 与 ( )型的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9、.(3)通过用数轴来表示含绝对值不等式的解集,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4)通过将含绝对值的不等式同解变形为不含绝对值的不等式,培养学生化归的思想和转化的能力;教学重点: 型的不等式的解法;教学难点:利用绝对值的意义分析、解决问题.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提问】正数的绝对值什么?负数的绝对值是什么?零的绝对值是什么?举例说明?【概括】;口答绝对值的概念是解;与;(;)型绝对值不等值的概念,为解这种类型的绝对值不等式做好铺垫二、新课【导入】2的绝对值等于几?2的绝对值等于几?绝对值等于2的数是谁?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讲述】求绝对值等于2的数可以用方程来表示,这样的方程叫做
10、绝对值方程显然,它的解有二个,一个是2,另一个是2【提问】如何解绝对值方程;【设问】解绝对值不等式;,由绝对值的意义你能在数轴上画出它的解吗?这个绝对值不等式的解集怎样表示?【讲述】根据绝对值的意义,由右面的数轴可以看出,不等式;的解集就是表示数轴上到原点的距离小于2的点的集合【设问】解绝对值不等式;,由绝对值的意义你能在数轴上画出它的解吗?这个绝对值不等式的解集怎样表示?【质疑】;的解集有几部分?为什么;也是它的解集?【讲述】;这个集合中的数都比2小,从数轴上可以明显看出它们的绝对值都比2大,所以;是;解集的一部分在解;时容易出现只求出;这部分解集,而丢掉;这部解集的错误【练习】解下列不等式
11、:(1);;(2)【设问】如果在;中的;,也就是;怎样解?【点拨】可以把;看成一个整体,也就是把;看成;,按照;的解法来解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是【设问】如果;中的;是;,也就是;怎样解?【点拨】可以把;看成一个整体,也就是把;看成;,按照;的解法来解,或;,由;得由;得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是口答画出数轴后在数轴上表示绝对值等于2的数画出数轴,思考答案不等式;的解集表示为画出数轴思考答案; 不等式;的解集为或表示为;,或笔答(1)(2);,或笔答笔答根据绝对值的意义自然引出绝对值方程;(;)的解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型绝对值方程的基础上引出(;)型绝对值方程的解法针对解;(;)绝对值不等
12、式学生常出现的情况,运用数轴质疑、解惑落实会正确解出;与;(;)绝对值不等式的教学目标在将;看成一个整体的关键处点拨、启发,使学生主动地进行练习继续强化将;看成一个整体继续强化解;不等式时不要犯丢掉这部分解的错误三、课堂练习解下列不等式:(1);;(2)笔答(1);;(2)检查教学目标落实情况四、小结的解集是;;;的解集是解;绝对值不等式注意不要丢掉;这部分解集或;型的绝对值不等式,若把;看成一个整体一个字母,就可以归结为;或;型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五、作业1阅读课本;含绝对值不等式解法2习题;2、3、4课堂教学设计说明1.抓住解 型绝对值不等式的关键是绝对值的意义,为此首先通过复习让学生掌握好
13、绝对值的意义,为解绝对值不等式打下牢固的基础.2.在解 与 绝对值不等式中的关键处设问、质疑、点拨,让学生融会贯通的掌握它们解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目的.3.针对学生解 ( )绝对值不等式容易出现丢掉 这部分解集的错误,在教学中应根据绝对值的意义从数轴进行突破,并在练习中纠正这个错误,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最新高一数学教案必修一导教案文案3教学目标:(1)理解子集、真子集、补集、两个集合相等概念;(2)了解全集、空集的意义,(3)掌握有关子集、全集、补集的符号及表示方法,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培养学生的符号表示的能力;(4)会求已知集合的子集、真子集,会求全集中子
14、集在全集中的补集;(5)能判断两集合间的包含、相等关系,并会用符号及图形(文氏图)准确地表示出来,培养学生的数学结合的数学思想;(6)培养学生用集合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子集、补集的概念教学难点:弄清元素与子集、属于与包含之间的区别教学用具:幻灯机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集合、元素、集合中元素的三性、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等知识.【提出问题】(投影打出)已知 , , ,问:1.哪些集合表示方法是列举法.2.哪些集合表示方法是描述法.3.将集M、集从集P用图示法表示.4.分别说出各集合中的元素.5.将每个集合中的元素与该集合的关系用符号表示出来.将集N中元素3与集
15、M的关系用符号表示出来.6.集M中元素与集N有何关系.集M中元素与集P有何关系.【找学生回答】1.集合M和集合N;(口答)2.集合P;(口答)3.(笔练结合板演)4.集M中元素有-1,1;集N中元素有-1,1,3;集P中元素有-1,1.(口答)5. , , , , , , , (笔练结合板演)6.集M中任何元素都是集N的元素.集M中任何元素都是集P的元素.(口答)【引入】在上面见到的集M与集N;集M与集P通过元素建立了某种关系,而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集合在今后学习中会经常出现,本节将研究有关两个集合间关系的问题.(二)新授知识1.子集(1)子集定义: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
16、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包含集合A。记作: 读作:A包含于B或B包含A当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时,则记作:A B或B A.性质: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置疑】能否把子集说成是由原来集合中的部分元素组成的集合?【解疑】不能把A是B的子集解释成A是由B中部分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因为B的子集也包括它本身,而这个子集是由B的全体元素组成的.空集也是B的子集,而这个集合中并不含有B中的元素.由此也可看到,把A是B的子集解释成A是由B的部分元素组成的集合是不确切的.(2)集合相等: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
17、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等于集合B,记作A=B。例: ,可见,集合 ,是指A、B的所有元素完全相同.(3)真子集: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 ,并且 ,我们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 (或 ),读作A真包含于B或B真包含A。【思考】能否这样定义真子集:“如果A是B的子集,并且B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那么集合A叫做集合B的真子集.”集合B同它的真子集A之间的关系,可用文氏图表示,其中两个圆的内部分别表示集合A,B.【提问】(1) 写出数集N,Z,Q,R的包含关系,并用文氏图表示。(2) 判断下列写法是否正确 A A A
18、A性质:(1)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若 A ,且A ,则 A;(2)如果 , ,则 .例1 写出集合 的所有子集,并指出其中哪些是它的真子集.解:集合 的所有的子集是 , , , ,其中 , , 是 的真子集.【注意】(1)子集与真子集符号的方向。(2)易混符号“ ”与“ ”:元素与集合之间是属于关系;集合与集合之间是包含关系。如 R,1 1,2,30与 :0是含有一个元素0的集合, 是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如: 0。不能写成 =0, 0例2 见教材P8(解略)例3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加以改正.(1) 表示空集;(2)空集是任何集合的真子集;(3) 不是 ;(4) 的所有
19、子集是 ;(5)如果 且 ,那么B必是A的真子集;(6) 与 不能同时成立.解:(1) 不表示空集,它表示以空集为元素的集合,所以(1)不正确;(2)不正确.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3)不正确. 与 表示同一集合;(4)不正确. 的所有子集是 ;(5)正确(6)不正确.当 时, 与 能同时成立.例4 用适当的符号( , )填空:(1) ; ; ;(2) ; ;(3) ;(4)设 , , ,则A B C.解:(1)0 0 ;(2) = , ;(3) , ;(4)A,B,C均表示所有奇数组成的集合,A=B=C.【练习】教材P9用适当的符号( , )填空:(1) ; (5) ;(2) ; (6
20、) ;(3) ; (7) ;(4) ; (8) .解:(1) ;(2) ;(3) ;(4) ;(5)=;(6) ;(7) ;(8) .提问:见教材P9例子(二) 全集与补集1.补集:一般地,设S是一个集合,A是S的一个子集(即 ),由S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中子集A的补集(或余集),记作 ,即.A在S中的补集 可用右图中阴影部分表示.性质: S( SA)=A如:(1)若S=1,2,3,4,5,6,A=1,3,5,则 SA=2,4,6;(2)若A=0,则 NA=N-;(3) RQ是无理数集。2.全集:如果集合S中含有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这个集合就可以看作一个全集,全
21、集通常用 表示.注: 是对于给定的全集 而言的,当全集不同时,补集也会不同.例如:若 ,当 时, ;当 时,则 .例5 设全集 , , ,判断 与 之间的关系.解:练习:见教材P10练习1.填空:, , ,那么 , .解: ,2.填空:(1)如果全集 ,那么N的补集 ;(2)如果全集, ,那么 的补集 ( )= .解:(1) ;(2) .(三)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1.五个概念(子集、集合相等、真子集、补集、全集,其中子集、补集为重点)2.五条性质(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A(2)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A (A)(3)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4)如果 , ,则 .(5)
22、 S( SA)=A3.两组易混符号:(1)“ ”与“ ”:(2)0与(四)课后作业:见教材P10习题1.2最新高一数学教案必修一导教案文案4教学目标(1)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2)知道一元二次不等式可以转化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3)了解简单的分式不等式的解法;(4)能利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来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理解它们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5)能够进行较简单的分类讨论,借助于数轴的直观,求解简单的含字母的一元二次不等式;(6)通过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来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7)通过研究函数、方程与不等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认识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
23、转化的,树立辨证的世界观.教学重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学难点:弄清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的关系.教与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设置情境问题:解方程作函数 的图像解不等式【置疑】在解决上述三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一元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的关系。能通过观察一次函数的图像求得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吗?【回答】函数图像与x轴的交点横坐标为方程的根,不等式 的解集为函数图像落在x轴上方部分对应的横坐标。能。通过多媒体或其他载体给出下列表格。扼要讲解怎样通过观察一次函数的图像求得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注意色彩或彩色粉笔的运用在这里我们发现一元一次方程,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三
24、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利用这种联系(集中反映在相应一次函数的图像上!)我们可以快速准确地求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类似地,我们能不能将现在要求解的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二次函数联系起来讨论找到其求解方法呢?.探索与研究我们现在就结合不等式 的求解来试一试。(师生共同活动用“特殊点法”而非课本上的“列表描点”的方法作出 的图像,然后请一位程度中下的同学写出相应一元二次方程及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答】方程 的解集为不等式 的解集为【置疑】哪位同学还能写出 的解法?(请一程度差的同学回答)【答】不等式 的解集为我们通过二次函数 的图像,不仅求得了开始上课时我们还不知如何求解的那个第(5)小题 的解集,
25、还求出了 的解集,可见利用二次函数的图像来解一元二次不等式是个十分有效的方法。下面我们再对一般的一元二次不等式 与 来进行讨论。为简便起见,暂只考虑 的情形。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如果相应的一元二次方程 分别有两实根、惟一实根,无实根的话,其对应的二次函数 的图像与x轴的位置关系如何?(提问程度较好的学生)【答】二次函数 的图像开口向上且分别与x轴交于两点,一点及无交点。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表中的二次函数图,并写出相应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通过多媒体或其他载体给出以下表格)【答】 的解集依次是的解集依次是它是我们今后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主要工具。应尽快将表中的结果记住。其关键就是抓住相应二次函数
26、 的图像。课本第19页上的例1.例2.例3.它们均是求解二次项系数 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却都没有给出相应二次函数的图像。其解答过程虽很简练,却不太直观。现在我们在课本预留的位置上分别给它们补上相应二次函数图像。(教师巡视,重点关注程度稍差的同学。).演练反馈1.解下列不等式:(1) (2)(3) (4)2.若代数式 的值恒取非负实数,则实数x的取值范围是 。3.解不等式(1) (2)参考答案:1.(1) ;(2) ;(3) ;(4)R2.3.(1)(2)当 或 时, ,当 时,当 或 时, 。.总结提炼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二次项系数 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其关键是抓住相应二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的交点
27、,再对照课本第39页上表格中的结论给出所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五)、课时作业(P20.练习等3、4两题)(六)、板书设计第二课时.设置情境(通过讲评上一节课课后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复习利用“三个二次”间的关系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主要操作过程。)上节课我们只讨论了二次项系数 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求解问题。肯定有同学会问,那么二次项系数 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如何来求解?咱们班上有谁能解答这个疑问呢?.探索研究(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仍然利用二次函数的图像,有的说将二次项的系数变为正数后再求解,.教师分别请持上述见解的学生代表进一步说明各自的见解.)生甲:只要将课本第39页上表中的二次函数图像次依关于x轴
28、翻转变成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再根据可得的图像便可求得二次项系数 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生乙:我觉得先在不等式两边同乘以-1将二次项系数变为正数后直接运用上节课所学的方法求解就可以了.师:首先,这两种见解都是合乎逻辑和可行的.不过按前一见解来操作的话,同学们则需再记住一张类似于第39页上的表格中的各结论.这不但加重了记忆负担,而且两表中的结论容易搞混导致错误.而按后一种见解来操作时则不存在这个问题,请同学们阅读第19页例4.(待学生阅读完毕,教师再简要讲解一遍.)知识运用与解题研究由此例可知,对于二次项系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是将其通过同解变形化为 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来求解的,因此只要掌握了上一节课所
29、学过的方法。我们就能求解任意一个一元二次不等式了,请同学们求解以下两不等式.(调两位程度中等的学生演板)(1) (2)(分别为课本P21习题1.5中1大题(2)、(4)两小题.教师讲评两位同学的解答,注意纠正表述方面存在的问题.)训练二 可化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来求解的不等式.目前我们熟悉了利用“三个二次”间的关系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方法虽然对任意一元二次不等式都适用,但具体操作起来还是让我们感到有点麻烦.故在求解形如 (或 )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时则根据(有理数)乘(除)运算的“符号法则”化为同学们更加熟悉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来求解.现在清同学们阅读课本P20上关于不等式 求解的内容并思考:原不等式
30、的解集为什么是两个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并集?(待学生阅读完毕,请一程度较好,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回答该问题.)【答】因为满足不等式组 或 的x都能使原不等式 成立,且反过来也是对的,故原不等式的解集是两个一元二次不等式组解集的并集.这个回答说明了原不等式的解集A与两个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并集B是互为子集的关系,故它们必相等,现在请同学们求解以下各不等式.(调三位程度各异的学生演板.教师巡视,重点关注程度较差的学生).(1) P20练习中第1大题(2) P20练习中第1大题(3) P20练习中第2大题(老师扼要讲评三位同学的解答.尤其要注意纠正表述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讲解P21例5).例5 解不等式因
31、为(有理数)积与商运算的“符号法则”是一致的,故求解此类不等式时,也可像求解 (或 )之类的不等式一样,将其化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来求解。具体解答过程如下。解:(略)现在请同学们完成课本P21练习中第3、4两大题。(等学生完成后教师给出答案,如有学生对不上答案,由其本人追查原因,自行纠正。)训练三用“符号法则”解不等式的复式训练。(通过多媒体或其他载体给出下列各题)1.不等式 与 的解集相同此说法对吗?为什么补充2.解下列不等式:(1) 课本P22第8大题(2)小题(2) 补充(3) 课本P43第4大题(1)小题(4) 课本P43第5大题(1)小题(5) 补充(每题均先由学生说出解题思路,教师扼
32、要板书求解过程)参考答案:1.不对。同 时前者无意义而后者却能成立,所以它们的解集是不同的。2.(1)(2)原不等式可化为: ,即解集为 。(3)原不等式可化为解集为(4)原不等式可化为 或解集为(5)原不等式可化为: 或 解集为.总结提炼这节课我们重点讲解了利用(有理数)乘除法的符号法则求解左式为若干一次因式的积或商而右式为0的不等式。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方法对符合上述形状的高次不等式也是有效的,同学们应掌握好这一方法。(五)布置作业(P22.2(2)、(4);4;5;6。)(六)板书设计最新高一数学教案必修一导教案文案5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1)能根据定义判断形
33、如什么样的函数是指数函数,了解对底数的限制条件的合理性,明确指数函数的定义域.(2)能在基本性质的指导下,用列表描点法画出指数函数的图象,能从数形两方面认识指数函数的性质.(3) 能利用指数函数的性质比较某些幂形数的大小,会利用指数函数的图象画出形如的图象.2. 通过对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3.通过对指数函数的研究,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数学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建议教材分析(1) 指数函数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函数概念,基本掌握了函数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它是重要的基本
34、初等函数之一,作为常见函数,它既是函数概念及性质的第一次应用,也是今后学习对数函数的基础,同时在生活及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指数函数应重点研究.(2)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在理解指数函数定义的基础上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难点是对底数在和时,函数值变化情况的区分.(3)指数函数是学生完全陌生的一类函数,对于这样的函数应怎样进行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是学生面临的重要问题,所以从指数函数的研究过程中得到相应的结论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了解系统研究一类函数的方法,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让学生去体会研究的方法,以便能将其迁移到其他函数的研究.教法建议(1)关于指数函数的定义按照课本上说法它是一种形式
35、定义即解析式的特征必须是的样子,不能有一点差异,诸如,等都不是指数函数.(2)对底数的限制条件的理解与认识也是认识指数函数的重要内容.如果有可能尽量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对底数,指数都有什么限制要求,教师再给予补充或用具体例子加以说明,因为对这个条件的认识不仅关系到对指数函数的认识及性质的分类讨论,还关系到后面学习对数函数中底数的认识,所以一定要真正了解它的由来.关于指数函数图象的绘制,虽然是用列表描点法,但在具体教学中应避免描点前的盲目列表计算,也应避免盲目的连点成线,要把表列在关键之处,要把点连在恰当之处,所以应在列表描点前先把函数的性质作一些简单的讨论,取得对要画图象的存在范围,大致特征,变化趋势的大概认识后,以此为指导再列表计算,描点得图象.高一数学教案必修一导教案文案第 20 页 共 2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