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编制办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编制办法.doc(6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试行)第一条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是项目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为进一步规范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要求,加强项目前期工作管理,提高投资效益,降低投资风险,推动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科学发展,根据国家及交通运输部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中央投资、中央与地方共同投资的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系统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包括计算机网络、业务应用系统、信息资源库、信息安全基础设施、信息系统支撑体系等方面的建设项目。第三条 项目可行性研究应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技术的可行性、经济的合理性和实施的可操作性进行综合研
2、究论证,经多方案比选后,选择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条件成熟、投资效益好的建设方案作为项目的推荐方案。第四条 项目建设单位应根据国家有关文件、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交通运输支持系统等规划,组织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分期建设的后续项目,原则上应在上期项目进行后评估后,开展后续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2第五条 信息系统建设项目以应用需求为主导,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以提高应用水平、发挥系统效能为重点,推动应用系统的互通互联、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建设支撑交通运输发展的信息化应用体系,充分发挥信息系统对增强交通运输效能、保障交通运输安全、提高公众出行服务水平的关键作用。第六条 项目可行性研究,要给出业
3、务需求分析和现有信息化基础情况,在此基础上论证其必要性 ,并根据业务特征、建设条件,分析提出项目的建设目标、建设任务、技术设备方案和组织实施方案,进行投资估算和效益评价。需求分析主要包括拟解决的业务问题及其根源分析、业务逻辑及业务量分析、系统功能和性能(处理能力及特性要求等)分析等内容。第七条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一) 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相关国际公约的规定;采用交通运输部及相关 部门发布的技术 标准和规范;(二) 格式规范,内容全面,符合本办法的编制要求(见附件 A、附件 B、附件 C);(三) 数据准确,论据充分,相关参数前后一致或相互支撑;(四) 重大技术、经济
4、方案,应有两个以上方案的比选;3(五) 所需的建设条件均已落实,附有项目评估、决策(审批)所必需的相关合同、协议、意向书、政府批件等。第八条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应达到以下深度要求:(一) 建设需求、建设目标、系统功能及性能、建设方案、投资估算间有严密的逻辑支撑关系; (二) 具备可度量的效果性目标体系,目标体系能表征业务问题的解决途径和改善程度;(三) 系统功能及性能需求的量化指标能指导确定项目建设规模;(四) 系统布局应能反映业务运行模式,体现业务特征要求;(五) 所有系统建设方案均应体现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要求,有明确的技术选型、布署(布局)和配置方案;主要技术参数能反应设备(系统)的单价。(
5、六) 应用系统及其子系统建设方案应能体现系统的业务逻辑、内外部相关系统(子系统)间的数据关系,有明确的系统开发建设工程量;(七) 数据资源建设方案有明确的数据来源和建库工程量;第九条 经审查批准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可作为项目设计和建设的重要依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中核定的建4设目标、规模、标准、投资和其他控制性指标原则上应严格遵守。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 后,批复内容有重大变更(包括项目建设单位、主要建设地点 、业务目标、功能定位、主要建设内容等),或 初步设计概算 投资超出已批复投资 估算10%的,应重新报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十条 项目建设单位应 招标选定或委托具有相关专业甲级资质
6、的工程咨询单位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十一条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应组织符合国家有关部门资质要求、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坚持客观、公正、独立的原则,科学地进行分析论证,对提供的研究报告质量负责。多个编制单位共同承担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的,应确定一个主编单位。主编单位负责协调有关合作单位的工作,对研究报告质量负全面责任。第十二条 编制完成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应在相关人员签字并加盖公章后,送达项目建设单位。项目建设单位应按规定的程序对项 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组织预审,并将附有预审意见的研究报告报送项目审批部门一式3 份。第十三条 中央和地方共同投资的项目
7、,涉及地方投资规模的,应征求地方相关部门的意见,落实配套资金,并将资5金承诺函(或意向书)作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附件,一并报送项目审批部门。第十四条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由项目审批部门审查批复,或委托有资格的咨询机构评估后审核批复。按相关规定需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的项目,项目审批部门在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后下达批复。中央和地方共同投资的项目,由项目审批部门批复可行性研究报告后,按规定主送或抄送地方相关投资主管部门。第十五条 本办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负责解释。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6附件附件 1公公路路水水路路交交通通运运输输信信息息系系统统建建设设项项目目可可行行性性研研究究报报
8、告告 编编写写提提纲纲1 项目概述1.1 项目背景1.2 建设单位概况1.3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1.4 项目可行性研究范围1.5 项目建设目标与主要建设内容1.6 项目主要建设条件1.7 项目投资与效益1.8 对项目建议书批复的调整1.9 问题与建议2 需求分析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1 业务概况2.2 业务问题分析2.3 业务问题根源分析2.4 系统功能需求2.5 系统性能需求2.6 信息系统现状与差距2.7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73 项目总体方案3.1 建设思路3.2 业务目标3.3 建设目标3.4 总体布局3.5 建设任务3.6 总体架构3.7 工程边界4 项目建设方案4.1 应用系统建设
9、方案4.2 应用支撑平台建设方案4.3 数据资源建设方案4.4 主机及存储系统建设方案4.5 终端系统建设方案4.6 网络系统建设方案4.7 安全保护系统建设方案4.8 备份系统建设方案4.9 运行维护系统建设方案4.10 其它系统建设方案4.11 软硬件配置清单4.12 机房及配套工程建设方案85 环保、节能与职业安全卫生5.1 环境影响及保护措施5.2 能耗分析与节能措施5.3 职业安全卫生措施6 项目招标方案6.1 招标范围6.2 招标方式6.3 招标组织形式7 项目组织机构和人员配置7.1 项目建设管理机构7.2 运行维护机构7.3 人力资源配置7.4 人员培训方案8 项目实施进度8.
10、1 项目建设工期8.2 实施进度计划9 投资估算与 资金筹措9.1 投资估算9.1.1 估算依据9.1.2 估算说明9.1.3 投资估算99.2 运行维护经费估算9.3 资金筹措10 效益评价和综合论证10.1 效益评价10.1.1 经济效益评价10.1.2 社会效益评价10.2 综合论证和方案推荐11 项目风险与风险管理11.1 项目风险识别和分析11.2 风险对策和管理附表附图附件注:不同类型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可根据其建设内容及项目特点对上述章节条目进行归并或细分,适当调整章节结构,但涉及的相关内容应 按本办法附件 B 的要求进行编制。10附件附件 2公公路路水水路路交交通通运运输输信信息
11、息系系统统建建设设项项目目可可行行性性研研究究报报告告 内内容容要要求求1 项目概述1.1 项目背景简述项目提出的缘由,针对业务问题和业务发展需求,阐述项目立项的目的和意义。续建项目应对前期项目做简要说明;对于前期工作过程较为复杂的项目,应简述业已开展的主要工作(如:项目建议书的编制和审批、可行性研究的主要过程、相关的专题研究等)及其主要结论。1.2 建设单位概况描述项目建设单位概况。包括:单位名称、主要领导人(法定代表人)及项目主管领导姓名和职务;单位的性质、隶属关系;主要职能(职责)及相关工作、事(职)权范围;组织机构体系、各级机构的职责定位及分工;人员编制等。组织机构体系较复杂的单位,宜
12、用图表形式描述其组织体系、职责分工、人员编制。对于多个单位或部门参与建设的项目,按主办单位和参加单位的顺序分别描述。1.3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11列出可行性研究所依据的工作合同(或委托书)、重要法规、审批文件、规划及技术报告、标准规范及相关参考文件等的名称、文号、颁布(批准或编制)单位、颁布(批准或编制)时间。编制依据应为已经颁布或审定的文件;其中必要的部分可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附件全文附后。1.4 项目可行性研究范围简述项目拟投入应用的业务领域,界定项目的应用范围,包括涉及的业务职能,业务活动范围或服务对象范围。1.5 项目建设目标与主要建设内容简述项目拟解决(改善)的业务问题及解决(改
13、善)程度;说明项目的建设目标、建设规模和主要建设内容。对于分期建设项目,应按各期工程分别叙述项目的建设目标、建设规模和主要建设内容。1.6 项目主要建设条件简述项目的主要建设地点,以及所具备的基础建设条件。1.7 项目投资与效益简要说明项目(分期建设项目则为本期工程)的总投资,资金构成及资金来源;简述实施后产生的主要经济和社会效益。1.8 对项目建议书批复的调整如果项目建议书业经审批,可行性研究阶段对项目建议书12批复意见进行了调整,则应简述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相对于项目建议书批复调整的内容、调整原因和调整依据。1.9 问题与建议简要说明项目的主要风险;对需要国家、有关部门解决的问题以及建设单位需
14、要进一步落实的工作,提出相关建议。2 需求分析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1 业务概况简述项目应用领域的业务发展状况,分析出业务特征(包括业务环境、业务模式、业务量,以及业务对象及其活动规律等)和发展趋势。业务概况分析应选用有代表性的数据来表达。2.2 业务问题分析对照业务职能(职责)和社会需求,分析项目应用领域存在的主要业务效能问题,及其衍生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矛盾),并阐述其突出表现。业务问题应尽量选择有代表性的统计分析结果来表达,可运用典型案例予以说明。2.3 业务问题根源分析业务问题根源的改善程度是决定项目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的主要依据,是解决业务问题的关键成功因素。应从业务运作方式、业务处理手
15、段等方面分析业务问题产生的机理,明确业务问题的根源或症结。132.4 系统功能需求针对业务问题根源,根据业务职能、业务特征和业务发展要求,详细分析拟建信息系统的功能需求,提出系统的总体功能框架,反映拟建信息系统在业务流程或关键业务环节中的运作方式和支撑作用。系统功能需求主要应从用户(或服务对象)的角度进行分析,强调通过拟建信息系统的业务效果,即如何通过拟建信息系统促进业务机制的优化升级,有效改善业务问题,提升业务效能,支撑业务发展;而不是获取或实现这些效果的方式或手段。2.5 系统性能需求针对业务问题根源,根据业务特征、系统功能需求,定量或定性描述拟建系统的性能需求;对系统的处理能力、存储能力
16、和传输能力进行量化分析,提出系统能力的总量指标。性能需求除了系统能力指标要求外,还应包括系统在可靠性、安全及保密性、易用性、效率、维护性、扩展性等方面的属性要求,以及系统运行维护方式方面的要求。系统性能需求应能反映拟建信息系统建设内容和技术水平的要求,即系统的外在特征。2.6 信息系统现状与差距详细分析项目建设单位(或项目应用领域)当前信息化应用现状和应用系统功能现状及差距,信息资源的存量情况和14差距,信息系统主要装备(包括主机及存储系统、网络系统、安全保护系统等)的存量情况和差距;并简要说明相关业务的规范化、用户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建设单位(或建设单位指定的项目实施组织机构)信息化技术保障
17、力量和规章制度等建设条件的发展水平,分析其满足项目建设需要的程度和差距。信息系统现状应分析说明现有应用系统、数据资源、系统装备等方面的主要技术特征、当前的运行及性能状况;现有系统的差距主要应对照业务功能和系统性能需求,简要分析其可利用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说明现有信息系统的差距及其不适应性。如果相关政策及规划对项目应用领域的信息化有明确要求,则应简要说明这些要求;如果行业内有应用水平较高的类似信息系统,可简要说明其建设和应用状况。并对照分析项目应用领域现有信息系统的差距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问题。2.7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应结合业务问题及其根源分析、系统总体功能和性能需求分析以及现有信息系统的差距,
18、分析项目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建设的必要性应反映系统的建设目的。新建项目可从宏观形势、行业发展、技术进步、可能的效益等方面进行阐述;改建、扩建及资源整合类项目主要应从现有系统的不适应性、15升级改造或扩建整合后的增量效益等方面进行阐述。3 项目总体方案3.1 建设思路阐述项目建设原则和策略,明确项目建设思路。建设思路应相对具体,能用于指导确定项目的建设目标、建设任务、建设步骤、技术方法(或核心技术选型);应有较强的针对性,应能体现业务特征要求,保证项目顺利实施,确实发挥效能,改善业务问题。项目如需分期建设,则应明确分期原则和实施步骤。3.2 业务目标针对业务问题及其根源,根据项目建设条件和建设思
19、路,分析确定项目建设所要解决或改善的业务问题范围,明确项目的功能定位;提出相应的业务目标(电子政务建设项目应提出政务目标、业务目标、作业目标),明确业务问题的解决(改善)程度,或预期的业务发展水平。业务目标应用可考核、可量化的指标进行描述。项目如分期建设,则应在总体业务目标的基础上,分阶段提出相应的业务目标。3.3 建设目标根据系统功能和性能需求、项目建设思路和建设条件,提出项目的建设目标,并用可考核、可量化的指标进行描述。建设目标应反映拟建信息系统建成后的总体特征,即:要16建成一个什么样的系统,包括系统的总体技术形态、主要支撑作用、正常运行状态下的服务能力等。建设目标应能有效支撑业务目标的
20、实现。项目如分期建设,则应在总体建设目标基础上,提出分阶段建设目标,清晰界定各期目标的边界和演进的内容,并突出本期工程的建设目标。3.4 总体布局说明系统的主要技术方法和建成后的业务运行机制;分析确定项目主要功能布署方案。如涉及不同站点(或平台),则应论证项目的总体布局方案,说明各站点(或平台)的服务功能和服务范围。总体布局方案应反映主要信息采集站点、信息处理节点(如分中心、总中心等)的分布及相互间的分工协作关系,并体现业务机制和管理模式;不涉及具体建设内容的布署。站点较多( 3 个以上)时,应以相应的地形图为底图绘制站点布局图,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附图。总体布局方案应根据项目建设思路和总体建
21、设目标,在深入分析各站点(平台)建设条件的基础上进行多方案比选。比选后,技术经济优势特别突出的方案可直接确定为项目的总体布局方案;技术经济无显著差异的多个合理可行方案可一并作为项目的备选方案。站点建设条件主要包括机房(或场地)条件、传输链路条17件、技术保障力量等。对于新建站点,建设条件还应包括所需通信、供电等外部协作条件,站点所在地的气象、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项目如涉及室外新建站点,则应简要叙述选址过程,并说明站址选择理由和外部协作条件的落实情况;相关部门(土地、规划、环保等)批准(批复)文件,以及与相关单位就外部协作条件达成的协议、意向书或会议纪要应作为可行性研究的附件。建设条件非常复杂
22、的重要室外站点,宜按照相关的技术规范开展专项选址工作,并编制专项研究报告。3.5 建设任务根据项目的建设目标和总体布局,以及信息系统的现状、项目建设条件,提出项目的总体建设任务,并说明如何支撑建设目标的实现。建设任务包括应用系统、数据资源、应用支撑平台、主机及存储系统、终端系统、网络系统、安全保护系统等方面的主要建设内容,应反映出不同类型信息系统建设项目主要技术形态。对于分期建设的项目,则应根据项目分期目标,提出各期工程建设内容;并突出本期工程的建设内容。3.6 总体架构描述系统的总体逻辑框架,说明系统的内部结构、与外部相关系统间的资源共享关系;绘制系统总体架构图;对于分18期建设项目,还应说
23、明本期工程建设内容在总体架构中的定位,区分出已建系统(功能)和新增系统(功能)。总体架构应反映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以及相互间的逻辑关系。3.7 工程边界说明本项目与相关工程(包括已建、在建、待建工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并说明本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与相关工程间的工程界面。工程边界可运用图表进行辅助说明。对于分期建设项目,主要界定本期工程的工程边界。4 项目建设方案根据项目总体方案,具体论证项目各个系统的建设方案或技术工艺方案。对于分期建设项目,本章及以后章节中的“项目”均指本期工程。项目建设方案必须经过多方案(不同方案在技术选型上应具有一定差异性)比选,并提出推荐方案。多个方案中,技术经济优势特别突出的
24、方案,可直接确定为推荐方案;技术经济无显著差异的多个合理可行方案,可一并作为备选方案。对于改扩建和资源整合类项目,项目各个系统建设方案应在评估现有设备(系统)适用性的基础上,论证技术选型、所需设备(系统)集成或升级改造方案。19项目各个系统设备(系统)配置方案,应根据比选推荐的不同技术架构、集成方案,分别论述各个站点设备(系统)配置或升级改造的种类及规模。设备(系统)主要技术参数应能反映设备的性能和价格,但一般不应标明具体生产厂商和型号。4.1 应用系统建设方案分析确定应用系统中子系统的划分,说明相互间的业务逻辑和数据关系,描述各子系统的主要功能和业务效果;比选推荐应用系统的体系结构(或计算模
25、式)和布署方案;简要说明应用系统的集成方案,以及现有应用系统的利用方案。测算各应用系统的开发工作量(以人 月为单位)(见附表1)。子系统功能应主要从业务应用角度进行描述,反映业务的基本处理方式,体现业务特征要求;业务效果应反映系统对业务的支撑作用,能有效支撑建设目标和业务目标的实现。应用系统的体系结构应反映出应用处理逻辑的层次关系以及协同方式;布署方案应反映各个应用系统(或子系统)在相关站点的配布安排;集成方案应反映系统的集成方法和和基本技术要求。4.2 应用支撑平台建设方案根据应用系统的集成开发和运行管理要求,分析确定应用支撑平台的组成;简要说明应用支撑平台各部分的功能,分20析论证应用支撑
26、平台各部分的逻辑结构,并提出相应的技术要求和布署方案。应用支撑平台主要为应用系统的开发运行提供集成环境,支持应用系统公共功能的实现。常见的应用支撑平台主要包括信息资源目录管理、工作流、报表制作、信息分析展示、地理信息系统、公共访问控制等集成管理平台。应用支撑平台各部分的逻辑结构、技术要求和布署方案,应针对应用系统不同的集成方案分别论证,可进行多方案比选。4.3 数据资源建设方案分析应用系统的数据需求,明确数据来源、数据采集和更新方案,论证数据集成方案;明确数据库总体结构、主要数据内容,以及数据库的布署与数据同步方案;说明数据库对应用系统的支撑作用、相关系统间数据共享方式,明确需要开发的数据接口
27、或需要制定的数据接口标准;测算数据量,以及数据采集、整理、转换、迁移(入库)等环节的工程量。数据来源主要应说明数据源所在单位、所在信息系统、数据存在格式等内容,并分析数据来源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数据采集方案主要应说明数据获取途径和获取方式、数据的整理录入方式,以及数据采集的组织方式和责任单位等内容。21数据更新方案主要应说明如何保证数据内容及时更新,包括更新方式、更新频率以及数据更新的组织方式等内容。数据集成方案主要应说明数据的转换与迁移方式、数据关联与整合方案、数据整合应遵循的数据规范或代码标准、数据集成的组织形式等内容;并说明数据交换平台、数据仓库等数据集成管理平台的配置要求。数据库总体结构
28、应反映出数据资源的概念模型;数据库布署方案应反映数据在各站点(平台)上的配布安排。数据采集、更新、集成、布署、共享等方案,应在综合分析各种建设条件基础上,经多方案比选后合理选择。4.4 主机及存储系统建设方案分析主机及存储系统的构成;测算各站点各类主机及存储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简述各站点主机及存储系统的技术选型和集成方案;明确各站点设备配置方案,并说明其主要技术参数。主机系统主要指各类服务器及相关视频、音频控制处理主机,包括相应的操作系统、集群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服务器中间件、备份管理系统等系统软件或支持软件。主机及存储系统构成主要应说明其功能结构及布局。应根据项目总体布局方案和建设
29、条件,按照资源共享和可靠运行的要求,从应用和数据处理功能的角度论述主机及存储系统构成,可进行多方案比选;其性能指标及要求应有效支撑系22统性能需求。主机及存储系统集成方案主要应说明各种处理功能在相关设备上的布署安排,以及保证设备可靠性的技术方法。应根据其性能要求,在综合分析市场技术发展、项目建设条件的基础上,论述主机及存储系统集成方案,可进行多方案比选。4.5 终端系统建设方案明确终端系统站点的具体站址;测算各类终端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简述不同终端系统的技术选型思路和系统结构;明确各站点设备布署、集成和安装工艺方案,以及相应的设备配置方案,并说明其主要技术参数。终端系统主要指数据采集、信息显示
30、等设备系统,包括各种数据采集器、传感器、显示器,以及相应的专用处理设备及软件系统。终端系统站址主要应说明室外设施设备的敷设(安装)位置,明确具体的建筑(构筑)物。终端系统设备布署方案应反映系统结构中各部分设备的安装位置。结构复杂的终端系统,其建设方案可按照相关的编制办法和设计规范,编制单独的论证报告,作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附件。终端系统技术选型以及各站点设备布署、集成、安装工艺等方案,应根据其性能要求,在分析市场技术发展、站点建23设条件的基础上,经多方案比选后合理选择。4.6 网络系统建设方案分析所需广域网或城域网的总体技术要求,选定组网技术,测算网络互联带宽,选定网络链路,明确广域网的拓
31、扑结构;简述网络可靠性保障、网络管理技术方案;论述主要设备选型及集成方案,明确设备配置方案,并说明其主要技术参数。选定各站点局域网的组网技术,简述网络可靠性保障、网络管理等技术方案,明确网络拓扑结构;论述各站点主要设备选型及集成方案,明确设备配置方案,并说明其主要技术参数。网络拓扑结构应运用图形进行辅助描述;拓扑结构图应能反应出节点(或站点)的分布、网络的结构类型、主要技术特点、主要设备配置等内容。网络拓扑结构图较多时,可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附图。网络技术方案、设备选型及集成方案,应根据系统性能需求,在分析市场技术发展、各站点网络建设条件的基础上,经多方案比选后合理选择。4.7 安全保护系统建
32、设方案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结合系统特点和应用环境,分析系统的安全风险隐患,明确系统安全域的划分,确定系统的安全等级;明确安全保护系统的总体构成,从技术和管理两个方24面论述系统各层面的安全保护措施及保护方案。简述各站点安全保护设备(或系统)选型及集成方案,明确各站点主要设备配置方案,并说明其主要技术参数。系统各个层面的安全保护措施及保护方案,以及设备选型及集成方案,应根据工程特点和建设条件,在综合考虑其先进性和经济性的基础上合理选择,可进行多方案比选。4.8 备份系统建设方案确定系统备份等级,提出数据、应用、系统运行环境等方面的备份技术方案,简述各站点设备(系统)选型及集成方案,明确各站点主要设
33、备配置方案,并说明其主要技术参数。系统备份等级、技术方案、设备选型及集成方案,应根据工程特点和建设条件,在综合考虑其先进性和经济性的基础上合理选择,可进行多方案比选。4.9 运行维护系统建设方案项目各个系统如需要特定的运行维护工具(系统),则应分析提出所需建设内容;简述运行维护系统技术架构、所需设备(系统)选型及集成方案,明确各站点主要设备配置方案,并说明其主要技术参数。运行维护系统技术架构及集成方案,应根据工程特点和建设条件,在综合考虑其先进性和经济性的基础上合理选择,可进行多方案比选。254.10 其它系统建设方案根据项目需求和特点,提出除上述系统建设以外的其它系统建设方案。4.11 软硬
34、件配置清单编制项目软硬件配置清单,绘制主要设备配置图。优化组合项目各个系统的备选方案,形成项目的备选方案。备选方案数量应不少于 2 个,一般不宜超过 3 个,在“效益评价和综合论证 ”一章中再进行综合比选。按照不同的备选方案,分别编制项目的软硬件配置清单(见附表2)和主要设备配置图。软硬件配置清单、主要设备配置图应反映各站点的设备(系统)配置情况。4.12 机房及配套工程建设方案分析提出项目所需配套工程项目,描述其建设内容及规模;简述各站点各项配套工程的建设方案,明确各个站点工程量和主要设备配置方案,并说明主要设备的主要技术参数。配套工程未列入项目同步建设时,应说明解决途径,并提出相应的技术和
35、工艺要求。项目依托现有基础设施组织建设,无需新建或改扩建配套工程时,应充分评估现有机房、安装基础、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满足程度,并提出相应的利用方案。配套工程主要包括各站点的机房建设、综合布线系统建设26等内容;新建室外站点的配套工程还可能包括站房建设、设备安装基础建设、防雷接地系统建设,以及相应的供电、通信、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配套工程建设内容及建设规模,应在综合分析项目各种设备布署要求及建设条件基础上合理确定。对应于不同的项目备选方案,配套工程建设内容及规模如有不同的方案,则应分别论述。配套工程建设方案应反映各部分建设内容的主要作法、技术及工艺方案、设备选型及集成方案,以及工程量、主
36、要技术经济指标和设备配置方案。具体的建设方案,可根据项目建设条件、市场技术发展,经多方案比选后合理选择。对于配套工程的多个建设方案,应分别列表说明各个站点各项配套工程的工程量、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及设备配置情况。配套工程建设方案应执行国家相应的设计规范和技术标准。如果建设内容较为复杂,其建设方案可在本章之后以独立章节进行论述。复杂的大型配套工程,可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制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作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附件。5 环保、节能与职业安全卫生5.1 环境影响及保护措施识别项目环境影响因素,分析其影响程度;按照相关规定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或治理控制措施。需要相关环保批复的27应说明批复情况。信
37、息系统建设项目可能的环境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电磁辐射、噪声、设备材料非环保因素、电子废弃物,以及配套工程的环境影响。应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环境保护标准,分析评估相关环境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或治理方案。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应推行绿色采购,采用环境标志产品。5.2 能耗分析与节能措施分析项目的主要耗能设备、能源消耗种类,测算项目年能耗总量,评估能耗水平;说明项目能源供应来源及供应规模,分析满足项目需求的程度;综述项目的节能降耗措施,分析其可行性,并预测节能效果。项目能耗水平应根据国家法律法规以及相关行业节能标准进行评估,明确是否满足相关规定要求;如涉及高能耗设备或设施(可能出现在配套
38、工程中),则应计算其能耗指标,并与同行业国内先进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进行对比。节能措施主要包括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的应用,以及高效的运行管理措施;节能措施综述主要应说明项目所遵循的用能标准及节能设计规范、耗能设备的技术选型。5.3 职业安全卫生措施分析项目建设过程中、建成系统运行过程中可能对职工、28公众人身安全和健康造成危害的物品、场所或活动,以及危害范围及程度;研究提出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或卫生解决方案。职业安全卫生隐患或危害因素包括:有毒有害物品的危害、危险性作业的危害。职业安全卫生措施主要包括技术防护设备(装备)、专用防护设施以及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措施。6
39、项目招标方案应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的相关规定,根据工程建设条件,合理选择项目的招标组织方案,编制招标基本情况表(见附表3)。6.1 招标范围根据项目建设内容,提出项目各单项工程、软硬件设备及服务(工程设计、施工、系统集成、工程监理等)的具体招标范围。6.2 招标方式通过文字和列表描述项目各项招标内容所采取的招标方式,包括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等方式。6.3 招标组织形式提出各项招标内容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包括委托招标、自行组织招标等形式。297 项目组织机构和人员配置7.1 项目建设管理机构说明项目建设的管理体系,明确各成员的分工(角色定位)与责任;简要说明项目管理方式(工作制度、技术支撑与质量保障体系
40、等),确保项目有效实施。7.2 运行维护机构明确项目运行管理和系统维护主要任务,提出相应的运行管理和维护保障(安全保障、应急反应等)机制,说明运行维护组织体系、机构设置方案,保证项目建成后的安全可靠运行,发挥实效。项目各系统、各站点的运行管理和维护保障机制,应明确相应的责任主体,说明所需操作规程、管理制度要点;可根据项目建设单位、各站点技术保障能力,优化选择机构设置方案。7.3 人力资源配置分析提出项目运行维护所需专业技术力量、系统操作人员的配置方案,明确配置数量和技能要求。专业技术力量配置方案主要应根据运行维护机制、机构设置方案以及设备(系统)配置数量,在分析项目建设单位、各站点技术力量储备
41、的基础上择优选择。系统操作人员配置方案可根据运转班次、岗位配置要求计算定员。307.4 人员培训方案根据人力资源配置方案,在分析现有相关人员技能水平的基础上,提出系统应用、运行管理、系统维护人员的培训计划和培训方案。8 项目实施进度8.1 项目建设工期建设工期是指项目从开工到完成竣工验收所需要的时间,不包括工程设计、招标、签订合同等施工前准备工作时间。项目建设工期应根据项目建设内容及复杂程度、工程量大小、建设组织方式、施工条件,在参考近期类似项目建设工期或相关部门制定的工期定额的基础上,合理估算。项目建设工期应估算项目总工期(建设周期)以及各主要单项工程工期或工程分阶段工期。分阶段工期主要包括
42、设备采购与安装、设备调试与验收、应用系统需求调研及软件开发、应用集成与软件调试、数据整理及入库、联合试运转、竣工验收等阶段的时间,以及配套工程的施工时间。8.2 实施进度计划在单项工程工期或工程分阶段工期估算的基础上,编制项目进度计划表,对项目建设时序做出优化安排,说明关键的里程碑式时间点;使各单项工程、各阶段工作有效衔接、相互协调。对应于不同的备选方案,项目或单项工程建设工期如有所31不同,则应分别编制施工进度计划表。9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9.1 投资估算多家单位共同编制项目投资估算时,应由主编单位负责确定编制原则和依据,划分单项(单位)工程界面,统一估算方法、材料价格水平、费率计算标准,并
43、负责编制项目的投资估算总表和相关估算说明。9.1.1 估算依据投资估算依据主要指所采用的估算编制规定或办法、相关计费依据(包括国家相关规定,行业及工程所在地投资估算指标、定额或设备(材料)单价取费依据)。一般情况下,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的投资估算应依据 电子建设工程概(预)算编制办法及计价依据 (HYD41-2005)等)进行编制。有特殊规定的可按相应规定(或办法)编制。9.1.2 估算说明估算说明中应包括单项及单位工程的划分情况、有关费用的估算方法、相关费率的取费标准、影响投资的特殊问题等内容。投资估算中的设备单价一般应不超过市场主流厂商主流产品的平均价;可执行政府采购指导价。9.1.3 投资估
44、算32编制项目的投资估算总表,以及工程(或单项工程)的建筑工程费、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安装工程费等投资估算表。简要说明工程总投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及各项投资所占比例。投资估算表中,计算了设备(系统)安装工程费的,则不应重复计算相应的系统集成费(开展多个单项工程资源整合的集成服务除外)。对于不同的项目备选方案应进行同等深度的投资估算,分别编制投资估算表。投资估算表格过多时,可将估算总表以外的表格作为工程可行性报告的附件。9.2 运行维护经费估算根据项目建设方案,在测算各项运行维护任务年工作量的基础上估算项目建成后的年运行维护经费。运行维护经费主要包括系统正常运行所需的通信链路租费、动力消耗费、设
45、备维护费、软件维护费、数据维护费、配套工程维修保养费、系统运行耗材费、其它费用等。项目年运行维护经费应列表估算(见附表4),并说明项目各项运行维护经费测算依据和标准。对于不同的项目备选方案应分别估算其运行维护经费,作为方案综合比选的重要依据。9.3 资金筹措说明项目所需资金来源及落实情况;并编排分年投资使用33计划。项目所需资金包括建设资金、维护资金或流动资金,以投资估算和运行维护经费估算为准。资金来源包括来源渠道和相应金额。资金来源渠道主要包括各级政府的预算内或预算外资金、专项建设基金,建设单位自有资金以及从市场募集的资金。资金来源已有承诺的,应将书面协议(资金承诺函)作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46、的附件。分年投资使用计划应根据项目实施进度计划进行编排。建设工期超过 2 年的项目,应编制资金来源和投资使用计划表(见附表 5)。资金来源和投资使用计划应使资金需求与筹措在时序、数量两方面都能平衡。对于不同的项目备选方案,应分别编制投资使用和资金筹措计划表。10 效益评价和综合论证10.1 效益评价信息系统项目的效益主要体现为业务成本的节约、业务效率的提高、服务和保障能力的增强、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升、以及对行业发展的促进。不同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具有不同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应在分析识别相关效益(或效果)、费用、社会影响的基础上,根据相关经济评价和社会评价方法进行项目的效益评价。34不同的项目备选方案
47、应分别进行效益评价,但应按照相同的准则或计算口径对其效益、费用、社会影响进行识别,并采用相同的评价方法。10.1.1 经济效益评价分别描述项目的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尽可能用量化指标进行描述。具有明显经济效益的项目,应按照相关规定和方法进行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测算相关效益指标。10.1.2 社会效益评价分析项目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的促进作用,包括项目对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决策支持能力、信息共享程度、业务(行政)效率,以及规范业务(行政)行为等方面的贡献程度。10.2 综合论证和方案推荐对项目多个备选方案进行全面的技术经济比较,选择投资效益最佳方案作为项目建设推荐方案,并简述推荐方案
48、的主要优势和劣势,以及推荐理由。如进行过专家评估,可简要介绍专家的基本意见和评估结论。技术经济比较因素主要包括项目建设和运行维护难易程度、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投资效益水平等。多方案比选宜用表格形式描述。可能的情况下,可通过评分法测算各方案的综合评分;评分时,各评价指标权重应根35据项目的核心价值追求确定, 多个比选方案应采用同一标准 。11 项目风险与风险管理11.1 项目风险识别和分析结合项目需求分析、方案论证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分析可能给项目带来不良后果的主要风险因素,明确项目在建设及运行过程中需要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的风险因素一般包括:(1)技术风险,主要指技术路线或设备选
49、型等方面的风险,如;关键设备技术成熟度和市场占有率不高、数据集成及软件开发需专利技术等;(2)工程风险,主要指项目管理、工程组织、工程进度方面的风险,如建设单位缺乏工程管理经验、建设单位领导不够重视或协调不力、用户需求变更、项目建设对开发商(或集成商)工程经验要求较高、项目建设与相关工程间存在较为严格的进度匹配关系、项目建设条件可能发生变化等;(3)政策风险,主要指政策、管理体制的变化或调整所带来的风险;(4)资金风险,主要指资金筹措方面的风险,如配套资金来源不可靠等;(5)运行风险,主要指系统运行维护保障机制方面的风36险,如业务流程重构所需保障机制缺位、信息资源共享存在壁垒、系统安全防护要求较高、建设单位缺乏系统维护专业技术力量或应用人员技能水平较低等。生产性系统可能还存在市场风险,即供需关系、市场价格方面的风险。11.2 风险对策和管理针对项目潜在的风险,以及项目建设和运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风险应对策略和管理措施,以及相关政策建议。37附表(参考格式附后)附表 1:应用系统定制开发工作量估算表附表 2:项目软硬件配置清单附表 3:项目招标范围和方式表附表 4:项目运行维护经费估算表附表 5:项目资金来源和投资使用计划表附图1室外站点的布局图;2其他与报告内容有关的附图。附件1工作合同或委托书;2与外部协作单位签定的有关协议、意向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