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变革-精品文档 (2).docx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17887843 上传时间:2022-05-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德育变革-精品文档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学校德育变革-精品文档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校德育变革-精品文档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德育变革-精品文档 (2).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学校德育变革摘要:社会转型带来价值观念写作论文的深入变革。价值观念变革的新趋势,也是学校德育变革努力的方向。学校德育应结合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和价值观念变化的新趋势积极应对,从德育观念和德育体系上进行相应的变革。关键词:价值观念;变迁;学校德育;变革一、价值观念的变革要求建立新型的学校德育观伴随着价值观念的当代化,学校德育也必须当代化。在社会转型时期,新价值观念体系的建立要求学校德育必须建立起新型的当代德育观。转型期我国逐步确立了适应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体系:在价值主体上趋向义利统一;在价值目的上强调实现共同富有;在价值标准上倾向于“三个有利于的实践标准;追求自律、互利、公正、奉献等价值实现

2、的精神。新价值观念体系尊重个人价值,重视个人价值的追求与实现,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价值实现上愈加务实,注重价值实现经过中的公平与公正、权利与义务。基于社会主义新价值观念体系的基本精神,立足于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目的,学校德育必须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当代德育观:即在德育价值上,坚持德育为生活服务,将多元价值观引入课堂,加强机体免疫能力,培养主体的首创精神;在德育本质上,高扬德育的主体发展性,倡导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德育,教人学会选择;在德育的理论基础上,坚持个体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和谐统一;在培养规格上,着力培养遵纪守法、敢于创新的当代公民;在道德的适用范围上,将道德扩展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本

3、身关系的调节与鼓励上;在德育的方法与手段上,主张通过知情并重、生活模拟、人格建构,注重品德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教育方式上,主张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自我教育,以及实践锻炼、讨论式、启发式等多种方式进行德育。总之,当代德育应具有创新性、民主性、主体性、科学性、终身性、开放性等特点。二、价值观念变革要求构建新型的学校德育体系结合当代化的德育观,新型学校德育体系的构建能够从下面方面入手:1倡导人性化、生活化的德育指导思想结合价值观念变迁的新趋势,学校德育在指导思想上应逐步向人性化、生活化的趋势回归。社会转型和价值观念变迁的一个明显趋势是个人的自我意识与主体意识显著加强,表明了人们正在逐步由依附走向独立,

4、市场经济需要的是自我独立的主体。因而,在德育中必须确立“人是主体的思想,即主体性德育思想。主体性德育思想确实立,一方面表明人们对“道德的认识逐步由服从、适应的层次提升到自主、超越的层次;另一方面也必然要求在教育中尊重学生主体,没有学生主体的自觉自愿的介入,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道德发展。向生活回归应是德育发展的另一趋势。社会转型,使得政治对人们生活的垄断性地位已经明显降低,人们在和平建设的环境下追求丰富多彩的生活需要则日益浓厚。生活性的问题在人们日常关注的问题中比例明显升高。并且近些年来,人们通过对德育功能的深化研究,在肯定德育的政治经济性功能的同时,日益关注德育的个体发展与生活享有性功能。由此,适

5、应社会发展和德育本身发展的需求,德育回归生活的指导思想呼之欲出。鲁洁教授对生活化德育进行了精辟的概括:在生活中进行德育、通过生活进行德育、让儿童过有道德的生活。2建构个性化的德育形式长期以来,德育的一个重大缺陷就是忽视人的个性发展,随着主体性德育思想确实立,学校德育在个性化教育方面也获得显著进步。所谓个性化教育,就是在正确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指导下,从学生的现实个性出发,尊重学生的需要、兴趣、创造和自由,通过个性化和社会化、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经过,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其个性自主和谐发展。个性化教育旨在培养个性充分发展、人格健全的社会公民。建构个性化的德育形式,就必须对过去形式化、“一

6、刀切的培养形式进行彻底的改革。那种将人的心灵抽象化、单一化的企图,都是对人性的扭曲,由于人的心灵是丰富多彩的,它包括人的兴趣、情感、意志、抱负等各种复杂内容,施行个性化教育必须以此为根据,也只要以此为出发点,德育才能充满人性化,才能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德育才能真正成为对人的一种解放。国内外关于德育形式的建立,有很多有益的探索。如国外有代表性的德育形式主要有道德认知发展形式、价值澄清形式、社会行动形式、关心谅解形式等;国内有代表性的德育形式则有活动道德教育形式、主体介入形式、体验形式、情感教育形式等,并且这些形式大多具有独特的创造性和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可见,个性化德育形式的建立也应是我

7、们所追求的改革路向。3确定培养合格公民的德育目的将德育目的定位于具有主体性人格的公民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转型是德育目的转型的基础。在社会转型时期,不同的利益组合和某种共同的利益诉求,在客观上要求真正意义上的公民和社会的建立。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公民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市场经济的良性成长又需要公民社会的支持,进而使德育目的从“圣人教育向“公民教育转型成为可能。恰如鲁洁教授所言:“市场经济孕育了新的人与人的关系,它为当代独立人格的发展开拓出了新的空间,这也是现代道德教育所面临的可能空间,在这样的空间中为道德教育培养出一代具有独立人格的公民,构成这种人格各种内在道德属性,诸如自主、自

8、由、民主、平等、公正等品质,提供了它的选择的可能。社会转型对公民社会的要求,反映在德育中,即合格公民的培养。个性化的德育形式其目的就是培养个性充分发展的、人格健全独立的、会关心、会创造、懂生活、能工作的合格公民。培养合格公民,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德育人性化与生活化的详细体现。4建构丰富性的德育内容体系服务于德育目的,受制于教育目的、时展要求和学生思想品德水平,德育内容应进行创新。新形势下的德育内容建构:一是加强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即加强对中国道德传统的批判继承和创造性转换,并同对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的借鉴吸收和中国化改造相结合。在社会转型时期,应将以国家社稷为重的重德精神、淡泊名利的入

9、世忘我精神、自觉自责的自德精神、发奋图强的自我磨炼精神以及群德与自然陶冶精神等优秀道德传统融入到学校德育内容体系之中;同时还应注意吸收现代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文明成果,十分是那些普遍适用于市场经济、知识社会和解决现代人类共同道德问题的思想观念、伦理规范,并根据我国国情加以改造,使之与中国优良的道德传统融为一体,成为新世纪中国道德教育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二是突陈旧的“课程框框和“教条形态,构建生活化的道德教育内容。人性化、生活化的德育,要求德育内容应贴近和关注受教育者的个体生命和现实生活,把体现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络起来,构成合适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受教

10、育者需要的、具有实效的详细教育内容系列。生活化的德育内容,应扎根于生活土壤,融入对受教育者个体日常生活、学习生活、交往生活、集体生活、职业生活等的关心、指导之中,真正发挥对人生的肯定、调节和提升功能。三是拓宽具有时代特色的德育内容。新形势下的学校德育应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内包容入其体系之中,以符合时代精神的一些新的价值观,如:对竞争意识、效益意识、平等意识、务实创新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等应加以倡导和弘扬,对紧扣时代特点的一些新的道德伦理,如经济伦理、科技伦理、生态伦理等,应在德育内容中加以体现。5.创立开放性、互动性的道德教育方式新趋势下的学校德育在方式上应实现从封闭性德育向开放性德育的转向,从

11、讲教式德育向互动式德育的转向3。那种在时间和空间上独立存在的封闭性德育,割裂了德育与其他各育的有机联络,无法完成对完好人的教养,而且其静态的、凝固的、单向灌输的特性,使德育脱离了现实生活,疏离了个体生命本性。在社会转型的新趋势下,应使学校德育逐步转向生活、生命、社会,构成一种开放性的德育。同时,应逐步摒弃过去那种单向的、灌输的道德教育方式,创立一种开放的、生成性的、创造性的互动德育方式。互动式的德育强调师生是一种互相影响、互相创造、共同成长的关系,其间体现的是平等、合作、尊重、理解、意会、倾听、创造等道德要素。这种互动性的德育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老师主要是学生精神发展的引领者,老师要有

12、进行精神引领的眼界与境界,因此对老师的教育素质要求更高。6.实现老师素质的自觉转型新趋势下学校德育的实现必须依靠老师素质的自觉转型。个性化、生活化的德育需要高素质的老师去实现,新趋势下的学校德育需要老师至少具备下面四个方面的素质:一是更新的观念。即老师必须更新现有的一系列观念,尤其是学校道德教育观、老师观与学生观,要逐步摒弃“训导观、“裁判观、“容器观,倡立“指导观、“参谋观、“主体观。二是开放的精神。即老师应自觉摒弃过去那种僵硬的、机械的、教条的、封闭的思想,而应以一种辩证的、历史的、开放的目光,看待道德教育实践中既定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系统的合理性,在对既定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进行讲明、充实和

13、改造的同时,应将类似、相异乃至相反的各种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真实地告诉学生,让其本人进行判定与取舍,而不是隐藏与回避。三是民主的作风。老师应自觉摒弃道德的权威与价值的法官角色,在道德教育经过中,真正民主地、平等地善待学生。四是反思的意识。即人性化与生活的德育要请教师必须不断研究和把握社会等待与学生需求的真实变化,不断探寻和弄清既定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的合理性程度,不断分析与明了本身的道德教育实践状况。这当中,对老师而言,尤其重要的是对既定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之合理性的反思,其目的在于对它们进行充实、修正与完善。总之,结合社会转型和价值观念变迁的新趋势,学校德育何去何从,是值得德育研究者去进行认真考虑的重大问题。笔者所描绘的新的德育,有的方面也许正在进行中,有的方面仍需要继续努力,但美妙的愿景将是推动我们不断进行德育改革的强大动力。参考文献:1赵志毅文本与人本:高校德育方略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72刘惊铎21世纪中国学校德育改革探索J教育研究,1999(12)3吴安春回归道德智慧转型期的道德教育与老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894吴康宁教会选择:面向21世纪的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必由之路基于社会学的反思J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1999(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升学试题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