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教育改革的意义及途径-精品文档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师教育改革的意义及途径-精品文档 (2).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老师教育改革的意义及途径摘要:师范类专业认证是为保证基础教育从业人员到达相应的质量要求,由相关教育认证组织和专家学者对高校师范类专业的教育质量进行考察、评估和审定的经过。师范类专业认证能够促使高校提高老师教育质量、优化老师教育构造、改善师范生学习体验,构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老师教育体系。深化推进老师教育改革,高校师范类专业建设要着力于调整培养目的、改革课程教学、优化师资构造、完善保障体系,不断提高老师教育质量。关键词:师范类专业认证;高校;老师教育改革师范类专业认证作为完善我国老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提高老师教育质量的战略举措,对于全面深化高校老师教育综合改革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年底,教育部开场
2、在江苏和广西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试点,经过两年多时间的探索,在认证标准与认证形式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历1。在充分调研和总结经历的基础上,2017年10月26日,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明施办法(暂行))(下面简称(施行办法)),师范类专业认证开场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行。党的提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的老师队伍;2018年1月,国家又出台(关于全面深化现代老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师范类专业认证以“规范引导师范类专业建设,不断提高老师培养质量为核心目的追求,成为深化高校老师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以专业认证推动老师教育改革发展,促进基础教育老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对于全面深化教育
3、综合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一、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含义和特征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内涵目前还没有明确界定。在(施行办法)中,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目的、主体和经过来看,师范类专业认证是为保证基础教育从业人员到达相应的质量要求,由相关教育认证组织和专家学者对高校师范类相关专业的教育质量进行考察、评估和审定的经过。作为高等教育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师范类专业认证具有如下特征2:认证的性质兼顾“监测“合格“评优等三个方面。师范类专业认证分为三级监测认证,“监测是第一级认证,目的在于借助动态数据库监测高校师范类专业办学的基本条件和要求;“合格是第二级认证,定位于通过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合格认证构建教育质量的持续改良机制;“
4、评优是第三级认证,旨在通过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卓越认证,促进高校构成高质量的老师教育人才培养形式和有效的质量持续提升机制,推动我国老师教育发展到达国际先进水平。认证的主体包括政府机构、教育行业协会、专家学者及其他相关群体。政府负责建立师范类专业认证制度、制定认证办法和标准、提供认证的规划与咨询,以及对认证组织的资质进行认定和统筹协调等相关工作;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详细组织施行认证工作,包括第一级监测、第三级认证和部属高校的第二级认证;教育行业协会等作为第三方认证组织,接受教育行政部门委托,负责组织相关专家学者详细施行认证工作。认证的对象包括普通高校师范类本科专业和教育类专科专业,详细包括学
5、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等专业。所有高校的师范类专业都要参加第一级监测,第二级和第三级认证根据详细要求采取自愿申请的方式进行。认证的目的和功能在于保障和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师范类专业认证体现了对师范类专业教育质量的监测,以保障将来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人员能够获得与专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有质量的专业教育。通过将认证结果作为资源配置、学生志愿填报和用人单位招聘等的参考根据来增加认证的权威性和影响力,鼓励高校加强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形式改革,不断提高老师教育质量。二、师范类专业认证对老师教育改革的意义1师范类专业认证是提高老师教育质量、提升基础教育水平的抓手师范类专业认证对于
6、提高老师教育质量和基础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老师是学校教育的组织者和施行者,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老师素质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3。师范类专业认证致力于促进高校构建和完善老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对于提高老师教育质量和基础教育老师队伍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师范类专业认证能够促进高校师范类专业全面深化综合改革。长期以来,在我国师范院校的老师教育中,存在培养目的定位不明确、课程构造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空泛、教学方式单一老套和教育实践环节薄弱等问题4。近年来,综合性大学在介入老师教育中也呈现出一些新问题。施行专业认证能够催促高校全面开展师范类专业综合改革,改善老师教育的整体状况、提高教育质
7、量。其次,师范类专业认证能够引导高校师范类专业建立合理的质量保障体系。近年来,高校的“撤、合、并、转使得很多师范学校合并、升格成为综合院校,老师教育体系走向开放化也促使很多综合院校介入到老师教育体系中,很多高校还没有建立合理的老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一些原有的质量保障体系也很难适应新的教育形势。师范类专业认证能够为高校师范类专业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认证建议,帮助高校师范类专业发展突破瓶颈、构建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最后,师范类专业认证能够提高师范教育的社会认可度,获取更多的办学资源和发展空间。国家对师范类专业进行统一认证,能够提高高校师范类专业的社会认可程度,通过认证的高校师范类专业,能够在国家政策
8、支持、资源配置以及社会用人单位认可等方面获得更大的优势,有效地扩大高校师范类专业的办学资源和发展空间,促进高校构成良性的老师教育形式。2师范类专业认证是优化老师教育构造、实现分层发展的突破口师范类专业认证能够通过政策引导,优化我国老师教育构造、促进高校师范类专业走特色发展之路、实现老师教育分层发展。在宏观构造上,专业认证通过“监测“合格“评优认证,能够在保证基本办学条件的基础上,引导不同高校的师范类专业分层分类发展。在实际认证工作中,通过“监测保证高校师范类专业的基本办学条件;通过“合格认证反映专业建设状况良好;通过“评优认证鼓励部分高校师范类专业追求卓越,这就促使高校师范类专业办学在宏观上构
9、成三个不同的层次。在中观构造上,师范类专业认证在高校教学评估的基础上,愈加精准地针对师范类专业,能够结合师范类专业建设的详细情况,引导不同高校老师教育的特色发展。师范类专业认证强调目的定位与国家战略、社会对师范生的素质要求和学校办学定位相一致,在认证中结合高校办学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引导高校师范类专业目的定位与学校办学定位和实际状况相符合,能够有效地避免高校之间盲目模拟等问题,引导高校师范类专业走特色发展之路。在微观构造上,师范类专业认证能够促进高校师范类专业调整内部人才培养机制,优化人才培养形式。专业认证对高校师范类专业的培养目的、毕业要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质量
10、保障和学生发展等方面都提出明确要求,通过专业认证,能够促使高校调整和优化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形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尤其对于专科院校和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师范类专业建设具有特殊意义,鉴于办学条件和办学历史等原因,这些院校的师范类专业办学条件和人才培养形式都相对落后,而其又是培养师范生的主阵地,通过专业认证能够为这些院校师范专业建设指明方向,提高我国老师教育的整体质量。3师范类专业认证是改善学生学习体验、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教育体系的关键师范类专业认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理念,有助于构建和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老师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以学生为中心就是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着眼于学生发展、学生学习以及学
11、习的效果5,构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形式,对于改善学生学习体验、提高学习质量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师范类专业认证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良为基本理念,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贯穿于认证全经过,有助于推动高校师范类专业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形式。在培养经过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课程设置方面,强调课程设置对培养目的和毕业要求的达成度;在课程构造上要协调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老师教育课程)、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关系,使课程设置愈加合适老师教育的要求;在教学方面,强调师范生在教学经过中的主观介入和学习体验,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在资源配置
12、方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配置教育资源,促使所有教育资源都围绕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进行配置,提高资源育人的效率;在培养结果上,坚持以产出为导向。师范类专业认证非常关注师范生学习的最终效果:在短期内,强调定期评价学生学习对课程目的的达成度,并要求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经过;在长期上,强调对照师范生毕业核心素质要求来考察培养质量,促进高校师范类专业不断优化人才培养形式。在保障体系上,坚持以持续改良为手段。师范类专业认证强调要将认证结果应用于改良教育教学、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构建和完善基于质量保障体系的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内部监控、外部评价和持续改良机制,突出专业认证的建设和发展功能。三、师范类专业
13、认证背景下的老师教育改革途径1调整培养目的,构建合理明确的专业培养目的体系师范类专业培养目的同质化和模糊性严重,亟待构建合理明确的专业培养目的体系。较早成立的师范大学是我国早期开设师范类专业的主体,自1999年以来,随着老师教育体系走向开放化,一些综合性大学开场兴办师范类专业,同时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也将创办成本较低的师范专业作为规模扩张的重要方向。由于办学历史、经历和条件等原因,这些后续开设的师范类专业,在培养目的和培养形式上都盲目模拟师范大学的办学经历,致使高校师范类专业培养目的同质化严重、表述含糊不清,不利于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6。师范类专业认证强调培养目的与学校办学定位、办学条件以
14、及社会人才素质需求相符合,目的内容表述明确明晰。高校师范类专业构建合理明确的培养目的体系,一是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调整专业培养目的。学校办学定位是学校专业培养目的的总目的,调整师范类专业培养目的,要使其成为学校办学目的的子目的之一,不可脱离学校办学定位另设专业培养目的;办学条件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保障,只要使师范类专业培养目的在学校办学条件的支撑能力之内,才能更好地促进培养目的的实现。二是根据师范生毕业要求调整培养目的。高校要认真考察基础教育对老师能力素质的需求,并结合基础教育各阶段的老师专业标准,制定明确的师范生毕业素质要求体系,并将毕业要求和培养目的对应起来,构成明晰合理的专业培养目的
15、体系7,要保证所有的毕业要求都有与之相符的培养目的,并要使培养目的能够在实践中分化成为详细可操作的子目的,加强可监测性。三是表述明晰明确、凸显优势和特色。在培养目的表述中,要尽可能明晰明确,反映本专业毕业生将来的社会发展和专业发展预期,充分结合学校办学状况,将学校办学优势和特色转化为师范专业的优势和特色。2改革课程教学,构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体系师范类专业课程教学问题突出,亟须构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体系。高校师范类专业课程设置状况有待优化,一方面,课程设置对培养目的的支撑范围不够全面,课程内容对培养目的的针对性不强,且内容相对陈旧;另一方面,课程构造失衡现象普遍,师范类专业课程设置呈现
16、出重“学术性轻“师范性、重“专业性轻“通识性和重“理论性轻“实践性的倾向8。高校师范类专业的教学方式亟须改善,有研究通过调研发现,师范类专业课堂教学中存在教学方式机械单一,实践教学中存在认识陈旧、形式单一、管理松懈等问题9。师范类专业认证十分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强调课程设置要与培养目的相符,各类课程要比例适当、内容丰富,课程施行方式要灵敏多样。高校师范类专业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将开设的课程与培养目的对应起来,不仅使每一种课程类型都有对应的培养目的、减少开设“无效和“冗余的课程,还要使每个培养目的都有相应的课程类型作为支撑,而且使培养目的在课程设置中得到体现。对于培养目的来讲,不同
17、的课程类型或是基础入门、或是稳固强化、或是实践操作,都要与培养目的逐一对应,凸显课程对培养目的的价值,要紧紧围绕课程目的调整课程构造,使之不断趋于合理与完善。同时,在课程设置中要处理好课程内容系统性和前沿性的关系,要在开设专业基础课促使学生构成系统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适当引入专业前沿课程,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专业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对专业前沿动态的了解。在课程施行方面,要“以课定教“以情定教“以学定教。老师在教学的经过中,要根据课程的内容、教学的详细情境、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需要来确定教学方法,灵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构成以学生中心的课程教学体系。3优化师资构造,提高师范专业老师工作的效率师范类专业
18、师资构造失衡,亟须优化师资构造以提高老师工作的整体效率。师资构造对老师工作整体效率具有重要影响,合理的师资构造能够使老师各安其位、各展所长、互相支持、互相依托,构成高效的师资队伍。近年来,固然我国高校师资构造整体有所改善,但年轻老师比重较大、学缘多样性缺乏、高学历和高职称老师比例偏低等问题仍然普遍10,高校师范类专业还存在具有基础教育一线教学经历的师资缺乏等问题11。良好的师资构造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气力,师范类专业认证强调师范类专业师资构造要与师范生培养目的相适应,老师要能够有效地介入教育教学、指导教育实践。优化师范类专业师资构造,首先,要优化人才聘用机制,努力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拥有高水
19、平老师队伍是构建合理师资构造的基础和前提,高校在人才聘用中,要以综合素质作为人才选用的唯一标准,减少不必要的行政性程序,坚持按需设岗、选聘同步,充分考虑岗位特点和人才优势,激发老师主动性、释放老师效能、提高工作效率。其次,要根据课程需要调整师资构造,提高课程施行质量。课程是培养目的的载体,老师构造与培养目的相适应,最重要的是与课程体系相适应。师范类专业建设要根据课程特点调整师资构造,要让个人优势和课程特点最能匹配的老师成为课程负责人,构成以课程体系为导向的师资构造,提高课程安排精准性和施行效率。最后,要建立高校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的良性互动机制,优化教育实践导师构造。一方面,要建立师范类专业老师
20、介入基础教育服务和研究的机制,鼓励高校老师参加基础教育服务、与基础教育老师协同教研,促使高校老师熟悉基础教育工作;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基础教育一线老师介入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构建高校老师和基础教育一线老师严密结合的师范生实践指导形式,优化教育实践指导效果。4完善保障体系,建立持续改良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师范类专业认证强调,师范类专业要在知足师范生学习基本支持条件的基础上,建立以保障师范生毕业要求达成为中心的、持续改良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持续改良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第一,根据师范生毕业要求,建立明晰的质量保障目的。师范类专业认证要引导并建立以师范生毕业要求达成为核心的质量保障体系,要以
21、师范生毕业要求达成作为主要目的,根据“基础教育老师专业标准制定明确的毕业要求,并将其详细体如今培养目的和课程目的上,把保障专业培养目的和课程目的的实现作为质量保障的主要目的。第二,关注学生学习成效,保障教育教学经过的质量。教育教学经过质量是保障培养目的实现的关键,要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促使老师根据培养目的和课程目的有效地组织并落实课程内容,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学习成效及时调整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第三,依靠内外监测和反应,促进教学经过持续改良。要建立学生学习成效的内部监控和外部反应机制,通过教学质量监测常态化和毕业生持续跟踪与信息反应,不断反思和改良专业培养目的以及在教学经过中存在的问题,优化人才培养形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成师范类专业持续改良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